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18841发布日期:2020-09-15 19:08阅读:73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空调装置,更具体地,涉及具备用于将在蒸发器等发生的凝缩水排出到外部的排水单元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般情况下,车辆用空调装置作为在将车辆外部的空气导入到车辆室内或循环车辆室内的空气的过程中加热或冷却来对车辆室内进行制冷或供暖的装置,在空调壳体的内部具备用于执行冷却作用的蒸发器和用于执行加热作用的加热器芯。上述车辆用空调装置使用送风模式转换用门而将通过蒸发器或加热器芯而冷却或加热的空气选择性地送风到车辆室内的各个部分。

图1是示出以往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截面图。参照图1,以往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包括空调壳体10、送风机、蒸发器2及加热器芯3、温度调节门18、19而构成。

在空调壳体10的入口侧形成有空气流入口11,在出口侧形成有分别通过模式门15、16、17而调节开度的除霜通风口12、吹面通风口13及地面通风口14。送风机与空调壳体10的空气流入口11连接而对内部空气或外部空气进行送风。

在空调壳体10的内部在空气流动方向上依次地设置有蒸发器2及加热器芯3。温度调节门18、19设于蒸发器2与加热器芯3之间,通过调节旁通加热器芯3的冷风流路和通过加热器芯3的热风流路的开度,从而调节排出到车辆室内的空气的温度。上部的温度调节门18连接到第1轴21而通过第1轴21的旋转进行滑动动作,下部的温度调节门19连接到第2轴22而通过第2轴22的旋转来进行滑动动作。

图2是将图1的“a”放大图示的截面图。参照图2,在空调壳体10的下部形成用于安装蒸发器2的安装面,用于实现气密性的密封部件55介于空调壳体10与蒸发器2之间。空调壳体10的底面向下部倾斜地形成,倾斜面的最下部形成有用于将在蒸发器2发生的凝缩水排出到外部的排水孔51。同时,在加热器芯3的上流侧空调壳体10的内侧面形成有对温度调节门19进行滑动引导的导轨52。在导轨52的上部形成有用于引导另一个温度调节门18的导轨。

以往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为了将在蒸发器2发生的凝缩水等水分顺利地排出到外部而在空调壳体10的底面形成有槽形状的排水流路。上述排水流路为用于排出水分的通道,但如图2的虚线所图示,可以是供未经过蒸发器2的空气流动的通道,因此存在容易漏气(airleak)的问题。

另一方面,图3示出在图2中发生可排水的程度以上的凝缩水的状态。在送风机以比较低段运行的状态下,凝缩水凝聚在蒸发器表面,而当送风机以比较高段运行时,一次发生较多的凝缩水,由此如图3所示,在空调壳体10的下部发生可排水的程度以上的凝缩水。在该情况下,当发生可排水的程度以上的凝缩水时会发生凝缩水溢流到温度调节门外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为了解决这样的以往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如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切断通过蒸发器与空调壳体之间的间隙而流入的空气,并防止当发生可排水的程度以上的凝缩水时凝缩水溢流到温度调节门外。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包括在内部形成有空气流路的空调壳体和设于上述空调壳体的空气流路的换热器及用于排出凝缩水的排出部,该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换热器与排出部之间的规定区域内配置有对至少一部分流动的空气或凝缩进行切断的切断部件。

在上述中,换热器由制冷用换热器及供暖用换热器构成,在上述制冷用换热器与供暖用换热器之间具备温度调节门,上述排出部具备在空气流动方向上设于上述制冷用换热器的下游侧而将凝缩水排出到外部的排水孔,上述切断部件具备在空调壳体的底面突出的第1挡板。

在上述中,在制冷用换热器与温度调节门的安装部之间或制冷用换热器与排水孔之间形成有第1挡板。

在上述中,切断部件在将由制冷用换热器发生的凝缩水排出到排水孔之前收集凝缩水而进行缓冲,并切断未进行热交换的空气泄漏到空调壳体与安装于上述空调壳体的制冷用换热器之间。

在上述中,温度调节门的安装部比制冷用换热器在重力方向上更靠下部而设置。

在上述中,第1挡板设于制冷用换热器与排水孔之间。

在上述中,制冷用换热器具备蒸发器,上述第1挡板从空调壳体的底面延伸形成到蒸发器的集水槽为止。

在上述中,第1挡板的上部紧贴到蒸发器的集水槽。

在上述中,温度调节门在上下方向上滑动驱动,上述温度调节门的滑动方向与第1挡板的延伸方向平行地形成。

在上述中,安装部由引导温度调节门的滑动的导轨构成,上述第1挡板的上端形成为高于安装部的下端。

在上述中,排水孔在宽度方向上形成于中央部,上述第1挡板在宽度方向上在中央部形成有打通部。

在上述中,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在上述打通部的上流侧具备在空调壳体的底面突出的第2挡板。

在上述中,在空调壳体的底面形成有槽形状的排水流路,上述第1挡板在空气流动方向上配置于排水流路的下游侧。

在上述中,在排水流路的末端具备在空调壳体的底面突出的第3挡板,上述第3挡板在空气流动方向上配置于排水流路与第1挡板之间。

在上述中,排水孔在与打通部的后端相邻的部位向侧方向开口而形成。

在上述中,空调壳体在宽度方向上具备划分空气流路的分离器,上述排水孔以隔着打通部而与分离器对置的方式配置。

在上述中,在排水孔与温度调节门之间具备一个第1挡板。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其包括在内部形成空气流路的空调壳体和设于上述空调壳体的空气流路的制冷用换热器及在空气流动方向上设于上述制冷用换热器的下游侧而向外部排出凝缩水的排水孔,该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具备:第1挡板,其在上述空调壳体的底面向上部突出;及第4挡板,其在上述空调壳体的底面向上部突出,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形成于上述第1挡板的下游,上述第1挡板和第4挡板在宽度方向上至少一部分重叠地形成,从而在空气流动方向上构成为双重结构。

在上述中,第1挡板配置于制冷用换热器与排水孔之间,上述第4挡板配置于排水孔的下游。

在上述中,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在上述制冷用换热器的下游侧具备供暖用换热器,上述制冷用换热器与供暖用换热器之间具备在上下方向上滑动驱动的温度调节门,上述第4挡板配置于排水孔与温度调节门之间。

在上述中,第1挡板在宽度方向上从空调壳体的一个侧面朝向另一侧面而与另一侧面分开地延伸,上述第4挡板在宽度方向上从空调壳体的另一侧面朝向一个侧面而与一个侧面分开地延伸。

在上述中,第1挡板和第4挡板的重叠部位调节宽度方向长度及上下高度而调节排出空气的左右及上下温度差。

在上述中,在第1挡板与第4挡板的重叠部位分别形成有朝向空调壳体的底面向下倾斜的倾斜面。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切断通过蒸发器与空调壳体之间的间隙而流入的空气,由此防止在生成可排水的程度以上的凝缩水时凝缩水溢流到温度调节门外,从而防止排出空气的温度上升,改善热量收集,防止由凝缩水导致的门的误动作,提高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以往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截面图。

图2是放大示出图1的“a”的截面图。

图3示出在图2中发生可排水的程度以上的凝缩水的状态。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壳体的底面的部分切开立体图。

图6是放大图示图4的“b”的截面图。

图7是图5的俯视图。

图8示出在图6中由挡板切断漏气的情况。

图9示出在图6中发生可排水的程度以上的凝缩水的状态。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截面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空调壳体的底面的部分切开立体图。

图12是图11的俯视图。

图13示出图12的空气移动路径。

图14是图11的第1挡板及第4挡板的主视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00:车辆用空调装置

102:蒸发器103:加热器芯

110:空调壳体111:空气流入口

112:除霜通风口113:吹面通风口

114:地面通风口115,116,117:模式门

121:第1轴122:第2轴

150:分离器151:排水孔

152:安装部160:第1挡板

165:打通部171:排水流路

172:第3挡板175:第2挡板

200,201:温度调节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技术结构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4至图9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0包括空调壳体110、送风机、温度调节门200、201而构成。在空调壳体110中在空气流动方向上依次地具有制冷用换热器即蒸发器102及供暖用换热器即加热器芯103。

在以下说明中,图7的左右方向为车辆宽度方向,上下方向为车辆前后方向。

在空调壳体110的内部形成有空气流路,在入口侧形成有空气流入口111,在出口侧形成有分别通过模式门115、116、117而调节开度的除霜通风口112、吹面通风口113及地面通风口114。送风机连接到空调壳体110的空气流入口111而执行送出内部空气或外部空气的功能。

温度调节门200、201设于蒸发器102与加热器芯103之间,通过调节旁通加热器芯103的冷风流路和通过加热器芯103的热风流路的开度,从而调节排出到车辆室内的空气的温度。上部的温度调节门200连接到第1轴121并通过第1轴121的旋转而在上下方向上进行滑动动作,下部的温度调节门201连接到第2轴122并通过第2轴122的旋转而在上下方向上进行滑动动作。

在空调壳体110的下部形成用于安装蒸发器102的安装面,用于实现气密性的密封部件155介于空调壳体110与蒸发器102之间。空调壳体110的底面向下部倾斜地形成,在倾斜面的最下部形成有用于将蒸发器102中发生的凝缩水排出到外部的排水孔151。

同时,在加热器芯103的上流侧的空调壳体110的内侧面形成有用于引导温度调节门201的滑动的安装部152。在安装部152的上部形成有用于引导另一个温度调节门200的安装部。安装部152由引导温度调节门的滑动的导轨。

排水孔151作为在空气流动方向上设于蒸发器102的下游侧而向外部排出凝缩水的孔,优选位于空调壳体110的倾斜面的最下部。排水孔151以向侧(side)方向开口的方式形成。在蒸发器102等发生的水分向下部移动之后通过排水孔151而在水平方向上移动来排出到外部。这样的结构与排水孔在上下方向上开口的结构相比,在排出水时可有效地降低噪音,有利于顺利排水。

在空调壳体110的底面形成有槽形状的排水流路171。排水流路17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宽幅地延伸而形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分开形成有多个排水流路171。排水流路171将在蒸发器102、排管等发生的凝缩水或从外部流入的水分引导至下部方向,以顺利地流向排水孔151。

空调壳体110具备切断部件。切断部件具备第1挡板160。在本实施例中,第1挡板160在空调壳体110的底面突出而切断通过空调壳体110与蒸发器102之间的间隙而流入的空气。空调壳体110和蒸发器102完全紧贴到密封部件155而保持气密性,但会发生未通过蒸发器102的空气通过为了排出凝缩水而形成的上述的排水流路171而泄漏(leak)的现象。

另一方面,如图15所示,第1挡板形成于蒸发器102与温度调节门的安装部152之间或如图4所示地形成于蒸发器102和排水孔151之间或在两处均形成。图15中仅在排水孔151与温度调节门的安装部152之间形成有1个第1挡板160。

在本实施例中,第1挡板160设于排水流路171的下游侧而防止未通过蒸发器102的外部空气通过蒸发器102与空调壳体110的间隙而经过。由此,能够改善通过排出到车辆室内的温度与蒸发器温度之间的差异而发生的热量收集(heatpick-up)。通过热量收集,实际排出温度高于所希望的排出温度,从而加大使用者的不满感,而第1挡板160改善这样的问题。

第1挡板160配置于蒸发器102与排水孔151之间。根据第1挡板160的形成位置,通过排水孔151执行的排水能力大大不同。因此,将第1挡板160的形成位置最佳化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将第1挡板160的配置最佳化,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以往技术中提及的水向温度调节门溢流的现象。

第1挡板160位于蒸发器102与排水孔151之间是指,排水孔151在第1挡板160的后方(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第1挡板160在蒸发器102与温度调节门201之间起到挡水墙的作用,在发生可排水的程度以上的凝缩水时,如图9所示一次性地收集凝缩水w,由此防止移动到排水孔151的凝缩水w溢流到温度调节门201外。

第1挡板160位于蒸发器102与排水孔151之间的结构与第1挡板160位于排水孔151的后方的结构相比,漏气防止效果和凝缩水溢流防止效果更佳。即,第1挡板160比排水孔151更靠前方而配置,进一步靠近蒸发器102,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切断泄漏到空调壳体110与蒸发器102之间的空气。

并且,在第1挡板160比排水孔151更靠后方而配置的情况下,当生成可排水的程度以上的凝缩水时,第1挡板160能够稍微缓解凝缩水向温度调节门201侧溢流。但是,当凝缩水生成更多而构成一定水位以上时,第1挡板160无法再起到挡水墙的作用,凝缩水向温度调节门201侧溢流。凝缩水的生成量增加,但通过排水孔151而执行的凝缩水的排出量是有限的。

相反地,在蒸发器102与排水孔151之间配置第1挡板160的情况下,第1挡板160一次性地收集凝缩水,凝缩水流向排水孔151的路径变得更长,凝缩水迂回而排出到排水孔151。因此,即便在短时间内急剧地发生大量的凝缩水,由第1挡板160起到保险杠(bumper)这样的作用,能够防止凝缩水向温度调节门201溢流的现象。

第1挡板160从空调壳体110的底面延伸到蒸发器102的集水槽1022为止而形成。蒸发器102由彼此相对的一对集水槽1022和将一对集水槽1022连接的多个管1021构成。当将蒸发器102安装于空调壳体110时,具体地将蒸发器102的集水槽1022安装于空调壳体110的安装面。同时,第1挡板160的上部紧贴于蒸发器102的集水槽1022。

随着第1挡板160向上部充分地延伸到下部的集水槽1022为止而紧贴,在管1021中发生的凝缩水流向下部而不直接排出到第1挡板160外的排水孔151,而是流到集水槽1022的下部与第1挡板160的前方之间空间而进一步提高防止水溢流的效果。

温度调节门的滑动方向和第1挡板160的延伸方向平行地形成。即,第1挡板160和安装部152平行或几乎平行地配置。沿着第1挡板160的延伸方向,相对相同长度而收集第1挡板160的凝缩水的效果变大,因空调壳体的上下方向包装限制,即便在第1挡板的长度较短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有效的水溢流防止效果。当凝缩水向安装部152溢流的情况下,凝缩水冻结而妨碍门的驱动,而第1挡板160能够有效地防止这种情况。

第1挡板160的上端形成为高于安装部152的下端。第1挡板160的上端和安装部152的下端均位于高于排水孔151的位置。空调壳体110的底面随着从蒸发器102靠近排水孔151而向下倾斜,且在排水孔151最低,随着靠近加热器芯103而又向上倾斜。通过将第1挡板160的上端形成为高于安装部152的下端,从而第1挡板160充分地作为凝缩水的挡水墙而发挥作用,进一步降低凝缩水溢流到温度调节门侧的可能性。

如图5及图7所图示,排水孔151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大致形成于中央部。同时,第1挡板16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在中央部形成打通部165。在图7中上部方向为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上流侧,下部方向为下游侧。在图7中凝缩水从上部流向下部。空调壳体110的底面朝向排水孔151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倾斜,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也倾斜地形成。

排水孔151在与打通部165的后端相邻的部位向侧方向开口地形成。另外,空调壳体110具备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划分空气流路的分离器150。分离器150将空调壳体110的内部空气流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进行左右2等分划分。排水孔151隔着打通部165而与分离器150对置地配置。

在蒸发器102等发生的凝缩水流向空调壳体110的底面之后不仅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朝向排水孔151而流动,而且也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朝向排水孔151而流动。当发生的凝缩水被第1挡板160挡住而达到一定水位以上时,虽然在高度方向上越过第1挡板160而排出到排水孔151,但大部分向车辆宽度方向流动而聚集到中央部位,并通过打通部165而排出到排水孔151。也可以通过打通部165而使凝缩水迂回并排出到排水孔151。

另外,空调壳体110具备第2挡板175及第3挡板172。第2挡板172在空气流动方向上配置于打通部165的上流侧,在空调壳体110的底面突出。第3挡板172配置于排水流路171的末端,在空调壳体110的底面突出。第1挡板160在空气流动方向上配置于排水流路171的下游侧。同时,第3挡板172在空气流动方向上配置于排水流路171与第1挡板160之间。

第2挡板175位于打通部165的前方,从而防止凝缩水直接通过打通部165而排出到排水孔151。即,第2挡板175使凝缩水迂回并延长排出路径而与第1挡板160一起起到双重地阻挡水溢流的作用。第3挡板172形成于排水流路171的末端,从而从最前方切断通过排水流路171而泄漏的空气。通过第3挡板172而更有效地防止漏气。

另一方面,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截面图,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空调壳体的底面的部分切开立体图,图12是图11的俯视图,图13示出图12的空气移动路径,图14是图11的第1挡板及第4挡板的主视图。

参照图10至图14,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0包括空调壳体110、送风机、温度调节门200、201而构成。在空调壳体110中在空气流动方向上依次地具备蒸发器102及加热器芯103。本实施例中,仅对与上述的实施例不同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说明中,图12的左右方向为车辆宽度方向,上下方向为车辆前后方向。

排水孔151在空气流动方向上位于蒸发器102的下游侧,将凝缩水排出到外部,在侧(side)方向上开口而形成。在空调壳体110的底面形成有槽形状的排水流路171。排水流路17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宽幅地延伸形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分开形成有多个。

空调壳体110具备第1挡板160及第4挡板180。第1挡板160从空调壳体110的底面突出而切断通过空调壳体110与蒸发器102之间的间隙而流入的空气。发生未通过蒸发器102的空气通过形成于空调壳体110与蒸发器102之间的排水流路171而泄漏(leak)的现象。

第4挡板180在空调壳体110的底面向上部突出,并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形成于第1挡板160的下游。第1挡板160和第4挡板180在宽度方向上至少重叠一部分而形成,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形成为双重结构。通过这样的结构,空调壳体110和第1挡板160及第4挡板180形成之字形形状的排水通道。

第1挡板160配置于蒸发器102与排水孔151之间。同时,第4挡板180配置于排水孔151的下游。更具体地,第4挡板180配置于排水孔151与温度调节门之间。根据第1挡板160及第4挡板180的形成位置,通过排水孔151执行的排水能力大大不同。因此,将第1挡板160及第4挡板180的形成位置最佳化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将第1挡板160及第4挡板180的配置最佳化,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在以往技术中提及的水向温度调节门溢流的现象。

将第1挡板160配置于蒸发器102与排水孔151之间是指,排水孔151在第1挡板160的后方(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下游侧)。第1挡板160在蒸发器102与温度调节门之间起到挡水墙的作用。

另外,第4挡板180配置于排水孔151与温度调节门之间而双重地阻挡凝缩水,由此不将凝缩水立即排出到排水孔151而迂回来排出,从而减少溢流现象,使泄漏空气不立即向下游移动而迂回移动,由此还能够改善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混合性。

第1挡板160以在宽度方向上从空调壳体110的一个侧面朝向另一侧面而与另一侧面分开的方式延伸。第4挡板180以在宽度方向上从空调壳体110的另一侧面朝向一个侧面而与一个侧面分开的方式延伸。

这样,将空调壳体110的下端排水通道重叠而双重阻挡,从而引导通过蒸发器102与空调壳体110之间的间隙即排水流路171而泄漏的热的空气沿着蒸发罐及表面而移动或沿着之字形的排水通道而通过,由此将热空气和冷空气充分地混合,从而减少排出空气的左右及上下温度差。同时,在蒸发器102发生的凝缩水通过第1挡板160及第4挡板180而迂回并向下部移动,从而提高截流功能。

第1挡板160和第4挡板180的重叠部位调节宽度方向长度及上下高度而调节排出空气的左右及上下温度差。例如,当拉长第1挡板160和第4挡板180的重叠部位的宽度方向长度时,泄漏空气的迂回路径变得更长,热的空气滞留更久而与冷空气混合,因此混合性更好。

在第1挡板160和第4挡板180的重叠部位分别形成有朝向空调壳体110的底面而向下倾斜的倾斜面169、189。形成于第1挡板160的倾斜面169随着在宽度方向上从一侧靠近另一侧而向下倾斜地形成,形成于第4挡板180的倾斜面189在宽度方向上随着从另一侧靠近一侧而向下倾斜地形成。通过这样的结构,如图14所示,第1挡板160的倾斜面169和第4挡板180的倾斜面189在主视图上具备“v”形状。

通过第1挡板160的倾斜面169和第4挡板180的倾斜面189所形成的“v”形状的槽,引导流向中心方向的空气流动,增大中心侧风量。如果在空气排出口的中心侧连接向车辆宽度方向左右之间排出空气的侧方通风口的情况下,具有增大侧方通风口的风量的效果。

综上,通过第1挡板160及第4挡板180的重叠结构能够更有效地防止通过蒸发罐下部排水通道的凝缩水飞溅或通过排出口排出的现象,能够均匀地调节由通过了排水通道的泄漏空气导致的左右及上下温度差。同时,能够改善通过双重电阻功能通风口排出温度上升所致的一部分热损失。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由此进行各种变形及均等的其他实施例。因此,真正的技术保护范围应根据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技术思想而进行定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