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装车用高强度的高变形系数轮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14717发布日期:2021-01-05 17:36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装车用高强度的高变形系数轮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改装车用高强度的高变形系数轮辐。



背景技术:

现今,轮辐是保护车辆车轮的轮圈、辐条的装置,其特征是一对圆形罩板,罩板的直径大小和轮圈的直径大小相接近,罩板的中央有大于车轮转动轴的孔,在罩板接近边缘的部分有孔口,罩板的边缘有环形轮板,轮板的曲面能与轮圈的曲面紧密贴合,按照轮辐的结构分为辐板式和辐条式,但是市场上大多数的轮辐存在难以柔性变形等弊端。

市场上的轮辐在使用中通孔与轮圈之间不具有缓冲装置导致轮圈受到较强的压力易变形磨损,轮辐的整体强度较弱且不具备一定的降噪功能,轮辐缺少一定的把持点导致难以安装及拆卸,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改装车用高强度的高变形系数轮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装车用高强度的高变形系数轮辐,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轮辐在使用中通孔与轮圈之间不具有缓冲装置导致轮圈受到较强的压力易变形磨损,轮辐的整体强度较弱且不具备一定的降噪功能,轮辐缺少一定的把持点导致难以安装及拆卸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改装车用高强度的高变形系数轮辐,包括轮体和橡皮塞,所述轮体的前端设置有碳纤维层,且碳纤维层的前端设置有轮圈,所述轮体的中部设置有轴孔,且轴孔的外侧设置有辐板,所述辐板的表面设置有螺孔,且螺孔的中部设置有螺母,所述辐板的内侧设置有凹槽,且凹槽的两侧设置有固定架,所述凹槽的内侧设置有橡皮塞,所述辐板的外侧设置有侧板,且侧板的表面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两侧设置有冲槽,且通孔的内部底端设置有缓冲板,所述轮体的下端中部设置有把手。

优选的,所述轮体与碳纤维层之间为固定连接,且碳纤维层与轮圈之间紧密贴合。

优选的,所述通孔设置有四组,且通孔与冲槽之间数量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凹槽与辐板之间为焊接连接,且凹槽与橡皮塞之间相粘结。

优选的,所述轮体通过螺孔与轮圈构成螺纹结构,且轮体与轮圈之间为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通孔与把手之间相连通,且轮体与把手之间为焊接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改装车用高强度的高变形系数轮辐设置有碳纤维层,碳纤维层具有纺织纤维的柔软,轮体与碳纤维层之间的固定连接增强了碳纤维层整体的稳定性,提高了轮体的高变形柔性系数,避免轮体的刚性使得轮圈受到较强的外界压力导致轮体与轮圈的摩擦系数变大从而增强轮圈的磨损性,增加轮圈的浪费率,碳纤维层与轮圈之间的紧密贴合增强了轮圈在碳纤维层表面的缓冲力,通孔的设置便于提高改装车的散热性,四组通孔的设置提高了改装车的散热效率,避免散热性低从而影响改装车的动力性能,缓冲板的设置有效的对轮圈进行缓冲,避免通孔与轮圈之间长时间的摩擦碰撞影响轮圈的使用年限,冲槽的设置减少了通孔对轮体强度的破坏,增加了轮体的整体强度,使得轮体具有高强度性,凹槽的设置增加轮体与轮圈之间的摩擦力,便于提高轮体与轮圈之间的整体稳定性,避免轮体与轮圈之间出现缝隙导致振幅增加从而改装车的晃动增加,影响改装车的舒适性,橡皮塞的设置提高了轮圈缓冲性的同时减少了轮圈的磨损性,使用者手动对橡皮塞进行拆卸,便于橡皮塞的检修及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凹槽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通孔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轮体;2、碳纤维层;3、通孔;4、冲槽;5、凹槽;6、固定架;7、螺孔;8、把手;9、螺母;10、辐板;11、轴孔;12、侧板;13、轮圈;14、橡皮塞;15、缓冲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改装车用高强度的高变形系数轮辐,包括轮体1、碳纤维层2、通孔3、冲槽4、凹槽5、固定架6、螺孔7、把手8、螺母9、辐板10、轴孔11、侧板12、轮圈13、橡皮塞14和缓冲板15,轮体1的前端设置有碳纤维层2,且碳纤维层2的前端设置有轮圈13,轮体1的中部设置有轴孔11,且轴孔11的外侧设置有辐板10,辐板10的表面设置有螺孔7,且螺孔7的中部设置有螺母9,辐板10的内侧设置有凹槽5,且凹槽5的两侧设置有固定架6,凹槽5的内侧设置有橡皮塞14,辐板10的外侧设置有侧板12,且侧板12的表面设置有通孔3,通孔3的两侧设置有冲槽4,且通孔3的内部底端设置有缓冲板15,轮体1的下端中部设置有把手8;

轮体1与碳纤维层2之间为固定连接,且碳纤维层2与轮圈13之间紧密贴合,碳纤维层2具有纺织纤维的柔软,轮体1与碳纤维层2之间的固定连接增强了碳纤维层2整体的稳定性,提高了轮体1的高变形柔性系数,避免轮体1的刚性使得轮圈13受到较强的外界压力导致轮体1与轮圈13的摩擦系数变大从而增强轮圈13的磨损性,增加轮圈13的浪费率,碳纤维层2与轮圈13之间的紧密贴合增强了轮圈13在碳纤维层2表面的缓冲力;

通孔3设置有四组,且通孔3与冲槽4之间数量相匹配,通孔3的设置便于提高改装车的散热性,四组通孔3的设置提高了改装车的散热效率,避免散热性低从而影响改装车的动力性能,通孔3与轮圈13紧密贴合,通孔3的底部设置有缓冲板15,缓冲板15的设置有效的对轮圈13进行缓冲,避免通孔3与轮圈13之间长时间的摩擦碰撞影响轮圈13的使用年限,冲槽4的设置减少了通孔3对轮体1强度的破坏,增加了轮体1的整体强度,使得轮体1具有高强度性;

凹槽5与辐板10之间为焊接连接,且凹槽5与橡皮塞14之间相粘结,凹槽5的设置增加轮体1与轮圈13之间的摩擦力,便于提高轮体1与轮圈13之间的整体稳定性,避免轮体1与轮圈13之间出现缝隙导致振幅增加从而改装车的晃动增加,影响改装车的舒适性,凹槽5内部设置有橡皮塞14,橡皮塞14的设置提高了轮圈13缓冲性的同时减少了轮圈13的磨损性,使用者手动对橡皮塞14进行拆卸,便于橡皮塞14的检修及更换;

轮体1通过螺孔7与轮圈13构成螺纹结构,且轮体1与轮圈13之间为活动连接,使用者手动拧紧螺母9对轮圈13进行固定,增加了轮体1与轮圈13的稳定性,螺孔7设置有四组,螺孔7呈圆形等距分布,使得轮圈13平均受力安装,避免轮圈13在辐板10上受力不均匀导致螺孔7内刚性撕拉从而增加安全隐患,使用者手动拧松螺母9对轮圈13进行拆卸,便于轮圈13的检修及更换;

通孔3与把手8之间相连通,且轮体1与把手8之间为焊接连接,轮体1底端的通孔3与把手8之间为焊接连接,增加了把手8的稳定性,避免把手8松动掉落影响安装及拆卸的便捷性,轮体1自身缺少一定的把持点导致轮体1不易拿取从而不易安装及拆卸,底部通孔3与把手8之间的相连通增加了轮体1的把持点。

该改装车用高强度的高变形系数轮辐的工作原理:首先轮体1前端设置有碳纤维层2,碳纤维层2具有纺织纤维的柔软,轮体1与碳纤维层2之间的固定连接增强了碳纤维层2整体的稳定性,碳纤维层2提高了轮体1的高变形柔性系数,碳纤维层2与轮圈13之间的紧密贴合增强了轮圈13在碳纤维层2表面的缓冲力,四组通孔3的设置提高了改装车的散热效率,通孔3与轮圈13紧密贴合,通孔3的底部设置有缓冲板15,缓冲板15的设置有效的对轮圈13进行缓冲,冲槽4的设置减少了通孔3对轮体1强度的破坏,凹槽5的设置增加轮体1与轮圈13之间的摩擦力,凹槽5内部设置有橡皮塞14,橡皮塞14的设置提高了轮圈13缓冲性的同时减少了轮圈13的磨损性,使用者手动对橡皮塞14进行拆卸,使用者手动拧紧螺母9对轮圈13进行固定,螺孔7设置有四组,螺孔7呈圆形等距分布,使得轮圈13平均受力安装,使用者手动拧松螺母9对轮圈13进行拆卸,轮体1底端的通孔3与把手8之间为焊接连接,增加了把手8的稳定性,底部通孔3与把手8之间的相连通增加了轮体1的把持点使得轮体1容易安装及拆卸。

该改装车用高强度的高变形系数轮辐的工作原理:使得轮圈13平均受力安装,避免轮圈13在辐板10上受力不均匀导致螺孔7内刚性撕拉从而增加安全隐患,使用者手动拧松螺母9对轮圈13进行拆卸,便于轮圈13的检修及更换,便于提高轮体1与轮圈13之间的整体稳定性,避免轮体1与轮圈13之间出现缝隙导致振幅增加从而改装车的晃动增加,影响改装车的舒适性,凹槽5内部设置有橡皮塞14,橡皮塞14的设置提高了轮圈13缓冲性的同时减少了轮圈13的磨损性,使用者手动对橡皮塞14进行拆卸,便于橡皮塞14的检修及更换,避免通孔3与轮圈13之间长时间的摩擦碰撞影响轮圈13的使用年限,冲槽4的设置减少了通孔3对轮体1强度的破坏,增加了轮体1的整体强度,使得轮体1具有高强度性,提高了轮体1的高变形柔性系数,避免轮体1的刚性使得轮圈13受到较强的外界压力导致轮体1与轮圈13的摩擦系数变大从而增强轮圈13的磨损性,增加轮圈13的浪费率,碳纤维层2与轮圈13之间的紧密贴合增强了轮圈13在碳纤维层2表面的缓冲力。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