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仿热灸加热按摩组件及座椅加热按摩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48601发布日期:2022-06-02 01:08阅读:62来源:国知局
汽车座椅仿热灸加热按摩组件及座椅加热按摩控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具体公开一种汽车座椅仿热灸加热按摩组件及座椅加热按摩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现代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座椅的电加热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车辆舒适系统,广受驾乘人员所欢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现有的座椅加热系统能够为驾乘人员提供充足的供暖效果,提高驾乘人员在寒冷季节时的驾乘体验。但是,现有的座椅加热系统对于缓解驾乘人员在长期旅途中的疲惫效果不大,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有助于缓解驾乘人员在长期旅途中疲惫的汽车座椅仿热灸加热按摩组件及座椅加热按摩控制系统。
4.第一方面,一种汽车座椅仿热灸加热按摩组件,包括:设于汽车座椅内的仿热灸垫体,所述仿热灸垫体包括:基材和形成于基材上的至少两个独立控制的仿热灸加热区;所述仿热灸加热区内设有至少一个岛状加热单元;设于汽车座椅内的加热垫体,所述加热垫体位于仿热灸垫体上相对远离人员一侧,所述加热垫体上延伸分布有加热线材形成第一加热区;所述岛状加热单元的功率密度大于所述第一加热区的功率密度。
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仿热灸垫体上基材的仿热灸加热区形成于其相对远离加热垫体的一侧。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加热垫体上第一加热区形成于其相对远离仿热灸垫体的一侧。
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设于汽车座椅内的按摩气囊组件;所述按摩气囊组件位于加热垫体上相对远离人员一侧,所述按摩气囊组件包括:第一按摩组件,所述第一按摩组件的位置对应于所述岛状加热单元的位置;第一按摩组件充气时,带动岛状加热单元向远离第一按摩组件的一侧移动。
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按摩气囊组件还包括:第二按摩组件;所述第二按摩组件与除岛状加热单元外其余位置对应。
9.第二方面,一种汽车座椅仿热灸加热按摩组件,包括:设于汽车座椅内的仿热灸垫体,所述仿热灸垫体包括:基材和形成于基材上的至少两个独立控制的仿热灸加热区;所述仿热灸加热区内设有至少一个岛状加热单元;所述基材上相对远离人员一侧上延伸分布有加热线材形成第一加热区;所述岛状加热单元的功率密度大于所述第一加热区的功率密度。
1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设于汽车座椅内的按摩气囊组件;所述按摩气囊组件位于加热垫体上相对远离人员一侧,所述按摩气囊组件包括:第一按摩组件,所述第一按摩组件的位置对应于所述岛状加热单元的位置;第一按摩组件充气时,带动
岛状加热单元向远离第一按摩组件的一侧移动。
1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按摩气囊组件还包括:第二按摩组件;所述第二按摩组件与除岛状加热单元外其余位置对应。
12.第三方面,一种座椅加热按摩控制系统,包括:用于控制第一方面项所述汽车座椅仿热灸按摩组件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数据处理模块、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电连接且用于为仿热灸加热区供电的第一加热模块和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电连接且用于为第一加热区供电的第二加热模块。
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电连接且用于控制按摩气囊组件的气动模块;所述数据处理模块配置用于控制仿热灸加热区中岛状加热单元启动预设时间后,控制与该岛状加热单元对应的按摩气囊组件充气。
1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数据处理模块,还配置用于控制与岛状加热单元对应的按摩气囊组件排气时,控制该岛状加热单元停止加热。
1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气动模块,包括,用于控制第一按摩组件的第一气动单元和用于控制第二按摩组件的第二气动单元。
16.本技术中一方面提供的汽车座椅仿热灸按摩组件的具体结构,其中具体的设计有仿热灸垫体和加热垫体,其中:仿热灸垫体的基材上形成有至少两个独立控制的仿热灸加热区,所述仿热灸加热区内设有至少一个岛状加热单元。通电时,所述岛状加热单元内温度提升速度较高,其形态上为相互分隔的孤岛状结构,能够实现独立控制。其中:加热垫体,其上第一加热区内加热线材均匀分布,起基础的加热作用。在实际应用中,乘员能感受到岛状加热单元的温度,也即能够对乘员起到局部区域点的热疗,达到局部的“热灸”的效果,鉴于岛状加热单元独立控制,能够实现程序性循环点位加热的功能。第一加热区的作用在于能够提供基础的座椅加热需求。在仿热灸垫体和加热垫体的配合使用之下,能够使得汽车座椅本身的功能得以丰富,适于在实际中使用,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有助于缓解驾乘人员在长期旅途中疲惫,
17.本技术中另一方面提供的汽车座椅仿热灸按摩组件的具体结构,其中具体的设计有仿热灸垫体,仿热灸垫体的基材上一侧形成有至少两个独立控制的仿热灸加热区,所述仿热灸加热区内设有至少一个岛状加热单元。仿热灸垫体的基材上一侧形成有第一加热区,第一加热区内加热线材均匀分布,起基础的加热作用。通电时,所述岛状加热单元内温度提升速度较高,其形态上为相互分隔的孤岛状结构,能够实现独立控制。在实际应用中,乘员能感受到岛状加热单元的温度,也即能够对乘员起到局部区域点的热疗,达到局部的“热灸”的效果,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有助于缓解驾乘人员在长期旅途中疲惫,鉴于岛状加热单元独立控制,能够实现程序性循环点位加热的功能。第一加热区的作用在于能够提供基础的座椅加热需求,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区和岛状加热单元形成在一共同的基材上,节省耗材。
18.本技术中另一方面还提供有一种座椅加热按摩控制系统的具体结构,其包括用于控制第一方面所述的汽车座椅仿热灸按摩组件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数据处理模块、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电连接且用于为仿热灸加热区供电的第一加热模块和用于为第一加热区供电的第二加热模块。控制装置中独立设置用于为仿热灸加热区中岛状加热单元、第一加热区进行供电的第一加热模块和第二加热模块。本方案中的座椅加热按摩控制
系统能够与汽车座椅仿热灸按摩组件相配合,实现对应的控制效果。
附图说明
19.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20.图1是一种汽车座椅仿热灸加热按摩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
21.图1a是图1中仿热灸垫体和加热垫体的一种实施方式;
22.图1b是图1中仿热灸垫体和加热垫体的一种实施方式;
23.图2是图1中仿热灸垫体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图1中加热垫体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一种汽车座椅仿热灸加热按摩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
26.图4a是一种汽车座椅仿热灸加热按摩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
27.图4b是一种汽车座椅仿热灸加热按摩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
28.图4c是图4中仿热灸垫体和加热垫体的一种实施方式;
29.图4d是图4中仿热灸垫体和加热垫体的一种实施方式;
30.图5是一种汽车座椅仿热灸加热按摩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
31.图6是一种汽车座椅仿热灸加热按摩组件的一种实施方式;
32.图7是一种座椅加热按摩控制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
33.图8是一种座椅加热按摩控制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
34.图中:
35.10、仿热灸垫体;11、基材;12、仿热灸加热区;121、岛状加热单元;
36.20、加热垫体;21、第一加热区;
37.30、按摩气囊组件;31、第一按摩组件;32、第二按摩组件;
38.40、数据处理模块;
39.70、气动模块;71、第一气动单元;72、第二气动单元;
40.80、间隔层。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4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43.实施例一:
44.请参考图1所示的一种汽车座椅仿热灸按摩组件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45.一种汽车座椅仿热灸加热按摩组件,包括:设于汽车座椅内的仿热灸垫体10,所述仿热灸垫体10包括:基材11和形成于基材11上的至少两个独立控制的仿热灸加热区12;所述仿热灸加热区12内设有至少一个岛状加热单元121;
46.设于汽车座椅内的加热垫体20,所述加热垫体20位于仿热灸垫体10上相对远离人
员一侧,所述加热垫体20上延伸分布有加热线材形成第一加热区21;所述岛状加热单元121的功率密度大于所述第一加热区21的功率密度。
47.其中:
48.请参考图2,仿热灸垫体10,包括:基材11和形成于基材11上的至少两个独立控制的仿热灸加热区12。具体地,所述基材11的材质优选为:无纺布、织布、海绵复合布、三维经编织物等。
49.所述仿热灸加热区12内设有至少一个岛状加热单元121;可选地,所述岛状加热单元121通电时,所述岛状加热单元内温度提升速度较高,其形态上为相互分隔的孤岛状结构,能够实现独立控制。具体地,所述岛状加热单元121由阻性加热回路弯曲形成。或者,所述岛状加热单元121印刷在基材上导电发热位置的金属箔,或者,密集排布的加热区域,或者功率密度更高的印刷发热区域,或者,相对密集编织导线发热网格区域等。
50.基于上述设计,所述岛状加热单元121上的功率密度较高,功率密度是指,单位面积的功率,即:所述岛状加热单元所覆盖区域内的功率除以所述岛状加热单元所覆盖区域的面积,得到的即为该岛状加热单元121上的功率密度。
51.所述仿热灸加热区12内的岛状加热单元121,在基材上分离设置,形成一个个分离的加热区域,鉴于其功率密度较高,能够对乘员起到较好的热疗效果。在实际应用中,乘员能感受到岛状加热单元的温度,也即能够对乘员起到局部区域点的热疗,达到局部的“热灸”的效果,鉴于仿热灸加热区独立控制,仿热灸加热区至少含有一个岛状加热单元独立控制,能够实现程序性循环点位加热的功能。
52.加热垫体,其上第一加热区内加热线材均匀分布,起基础的加热作用。可选地,加热垫体本身的材质,优选为:无纺布、织布、海绵复合布、三维经编织物等。其上形成有加热线材,所述加热线材为阻性加热回路弯曲形成。或者,印刷在加热垫体上导电发热位置的金属箔。优选地,所述加热线材在加热垫体上均匀分布,如图3所示。
53.具体地,所述加热垫体的功率密度低于所述岛状加热单元的功率密度。
54.基于上述设计,加热垫体,起基础的加热作用,能够提供基础的座椅加热需求,在仿热灸垫体10应用或者不应用时皆可启动。仿热灸垫体10通电时,所述岛状加热单元内温度提升速度较高,其形态上为相互分隔的孤岛状结构,能够实现独立控制。
55.在实际应用中,乘员能感受到岛状加热单元的温度,也即能够对乘员起到局部区域点的热疗,达到局部的“热灸”的效果,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有助于缓解驾乘人员在长期旅途中疲惫。此外,鉴于岛状加热单元独立控制,能够实现程序性循环点位加热的功能,起到循环更佳的按摩效果。在仿热灸垫体和加热垫体的配合使用之下,能够使得汽车座椅本身的功能得以丰富,适于在实际中使用,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有助于缓解驾乘人员在长期旅途中疲惫。
56.优选地,所述加热垫体20上第一加热区21形成于其相对远离仿热灸垫体10的一侧。此设计能够使得第一加热区21相对远离仿热灸加热区12,避免发生意外短路的故障,请参考图1a。
57.优选地,图1a中所述仿热灸垫体10上基材11的仿热灸加热区12形成于其相对远离加热垫体20的一侧。基于此设计,仿热灸加热区12更贴近座椅蒙皮处,能够更容易被人体感知。
58.优选地,请参图考1b,所述仿热灸垫体10上基材11的仿热灸加热区12形成于其相对远离加热垫体20的一侧;所述加热垫体20上第一加热区21形成于其相对靠近仿热灸垫体10的一侧。同样能够实现二者之间的电路隔离。
59.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请参考图4,实施例一中的汽车座椅仿热灸加热按摩组件还包括:设于汽车座椅内的按摩气囊组件30;所述按摩气囊组件30位于加热垫体20上相对远离人员一侧,所述按摩气囊组件30包括:第一按摩组件31,所述第一按摩组件31的位置对应于所述岛状加热单元121的位置;第一按摩组件31充气时,带动岛状加热单元121向远离第一按摩组件31的一侧移动。请参考图4c所示的图4中的仿热灸垫体和加热垫体的结构示意图。
60.具体地,按摩气囊组30内可以设置数量一个及一个以上的气囊体,气囊体通过气管与气源以及气动模块70实现气路的连通。
61.当按摩气囊组件中第一按摩组件31充气时,其顶压岛状加热单元,使其向靠近座椅蒙皮的一侧凸起,岛状加热单元与乘员接触更为紧密,且其上温度较高,能够对乘员起到局部区域点的顶压热疗,达到局部的“顶压热灸”的效果,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有助于缓解驾乘人员在长期旅途中疲惫。
62.请参考图4a,所述按摩气囊组件30还包括第二按摩组件32,所述第二按摩组件32与除岛状加热单元121外其余位置对应。请参考图4d,图4d,其所示的是,图4a中靠背处加热垫体的正视图结构示意图。
63.基于图4a中的设计,按摩气囊组件中第一按摩气囊组件与岛状加热单元121相对应,可以正对应,也可以偏对应,配合岛状加热单元使用,实现局部的“顶压热灸”的效果。按摩气囊组件中第二按摩气囊组件与仿热灸垫体上除去岛状加热单元121相对应,可以单独实现按摩的效果,可以配合第一按摩气囊组件和岛状加热单元的共同使用。
64.优选地,所述加热垫体和按摩气囊组件之间还设有间隔层80,请参考图4b,其中:间隔层位于按摩气囊组件和加热垫体之间,一方面,其能够起到隔离效果,避免加热垫体所产生的热量向按摩气囊组件一侧传递;另一方面,其能够对加热垫体进行防护,当按摩气囊组件顶压时,对加热垫体和/或仿热灸垫体内上加热线材的损坏作用,减轻对加热线材纤维的外力损伤。
65.实施例二:
66.请参考图5,一种汽车座椅仿热灸加热按摩组件,包括:设于汽车座椅内的仿热灸垫体10,所述仿热灸垫体10包括:基材11和形成于基材11上的至少两个独立控制的仿热灸加热区12;所述仿热灸加热区12内设有至少一个岛状加热单元121;所述基材11上相对远离人员一侧上延伸分布有加热线材形成第一加热区21;所述岛状加热单元121的功率密度大于所述第一加热区21的功率密度。
67.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基材11上相对靠近人员的一侧设有仿热灸加热区12,且其上相对远离人员的一侧设有第一加热区21。
68.本实施例中第一加热区和岛状加热单元形成在一共同的基材上,节省耗材。同时,能够使得仿热灸加热区12和第一加热区21相互分离,避免二者之间发生意外短路。
69.请参考图5,还包括:设于汽车座椅内的按摩气囊组件30;所述按摩气囊组件30位于加热垫体20上相对远离人员一侧,所述按摩气囊组件30包括:第一按摩组件31,所述第一
按摩组件31的位置对应于所述岛状加热单元121的位置;第一按摩组件31充气时,带动岛状加热单元121向远离第一按摩组件31的一侧移动。
70.当第一按摩组件31充气时,其顶压岛状加热单元,使其向靠近座椅蒙皮的一侧凸起,岛状加热单元与乘员接触更为紧密,且其上温度较高,能够对乘员起到局部区域点的顶压热疗,达到局部的“顶压热灸”的效果,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有助于缓解驾乘人员在长期旅途中疲惫。
71.请参考图6,所述按摩气囊组件30还包括:第二按摩组件32,所述第二按摩组件32与除岛状加热单元121外其余位置对应。
72.基于图6中的设计,按摩气囊组件中第一按摩气囊组件与岛状加热单元121相对应,可以正对应,也可以偏对应,配合岛状加热单元使用,实现局部的“顶压热灸”的效果。按摩气囊组件中第二按摩气囊组件与仿热灸垫体上除去岛状加热单元121相对应,可以单独实现按摩的效果,可以配合第一按摩气囊组件和岛状加热单元的共同使用。
73.优选地,所述加热垫体和按摩气囊组件之间还设有间隔层80,请参考图6,其中:间隔层位于按摩气囊组件和加热垫体之间,一方面,其能够起到隔离效果,避免加热垫体所产生的热量向按摩气囊组件一侧传递;另一方面,其能够对加热垫体进行防护,当按摩气囊组件顶压时,对加热垫体和/或仿热灸垫体内上加热线材的损坏作用,减轻对加热线材纤维的外力损伤。
74.实施例三:
75.本实施例中具体地给出了包含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座椅汽车座椅加热按摩组件的座椅加热控制系统。
76.请参考图7,一种座椅加热按摩控制系统,包括:用于控制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汽车座椅仿热灸按摩组件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数据处理模块40、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40电连接且用于为仿热灸加热区12供电的第一加热模块和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40电连接且用于为第一加热区21供电的第二加热模块。
77.控制装置,可以为单片机,内部集成有数据处理模块40、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40电连接且用于为仿热灸加热区12供电的第一加热模块和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40电连接且用于为第一加热区21供电的第二加热模块。
78.第一加热模块和第二加热模块分别独立控制,可以同时启动,也可以分别启动。
79.具体地,以图2的应用场景为例,设有六个呈3行2列矩阵分布的仿热灸加热区,每个仿热灸加热区内设有一个岛状加热单元,具体控制过程如下所示:
80.在一应用场景下,从左侧一列开始,位于最上方的岛状加热单元开始通电加热,预设时间δt后,停止加热。位于最上方的岛状加热单元停止加热的同时,启动位于中部的岛状加热单元,预设时间δt后,停止加热。位于中部的岛状加热单元停止加热的同时,启动位于最下方的岛状加热单元,预设时间δt后,停止加热。以此类推,可以自上至下循环控制。相应的,右侧一列可以与所述左侧一列同步控制。
81.在另一应用场景下,从左侧一列开始,位于最上方的岛状加热单元开始通电加热,预设时间δt后,停止加热。位于最上方的岛状加热单元停止加热的同时,启动位于中部的岛状加热单元,预设时间δt后,停止加热。位于中部的岛状加热单元停止加热的同时,启动位于最下方的岛状加热单元,预设时间δt后,停止加热。之后,右侧一列上位于最上方的岛
状加热单元开始通电加热,预设时间δt后,停止加热。位于最上方的岛状加热单元停止加热的同时,启动位于中部的岛状加热单元,预设时间δt后,停止加热。位于中部的岛状加热单元停止加热的同时,启动位于最下方的岛状加热单元,预设时间δt后,停止加热。以此类推,可以自上至下循环控制。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以此类推,实现循环点序控制。
82.请参考图8,所述控制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数据处理模块40电连接且用于控制按摩气囊组件30的气动模块70;所述数据处理模块40配置用于控制岛状加热单元121启动预设时间后,控制与该岛状加热单元121对应的按摩气囊组件30充气。具体地,数据处理模块40内内置有岛状加热单元和按摩气囊组件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83.优选地,所述数据处理模块40,还配置用于控制与岛状加热单元121对应的按摩气囊组件30排气时,控制该岛状加热单元121停止加热。
84.以图2的应用场景为例,设有六个呈3行2列矩阵分布的仿热灸加热区,每个仿热灸加热区内设有一个岛状加热单元,具体控制过程如下所示:
85.在一应用场景下,从左侧一列开始,位于最上方的岛状加热单元开始通电加热,预设时间δt后,启动与之对应的按摩气囊组件充气。
86.在充气过程中,按摩气囊组件带动岛状加热单元以及座椅蒙皮向靠近乘员的方向移动,此时,座椅蒙皮表面与乘员接触的一侧呈现局部发热效果,乘员能够感觉到局部热挤压作用,能够产生局部的“顶压热灸”效果。
87.当与之对应的按摩气囊组件自充气状态转为排气状态时,岛状加热单元停止加热,随着按摩气囊组件的排气逐步地恢复至最初的位置。
88.之后,位于中部的岛状加热单元开始通电加热,如上述过程。
89.之后,位于最下部的岛状加热单元开始通电加热,如上述过程。
90.相应的,右侧一列可以与所述左侧一列同步控制,也可以不同步控制,如可以:自左至右,自上至下的控制。
91.在一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当按摩所述按摩气囊组件30包括:与所述岛状加热单元正对应的第一按摩组件31和与除岛状加热单元外其余位置对应的第二按摩组件32,气动模块70,包括,用于控制第一按摩组件的第一气动单元71和用于控制第二按摩组件的第二气动单元72。
92.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