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方位矫正的汽车后下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90224发布日期:2022-04-09 09:35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方位矫正的汽车后下臂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后下臂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方位矫正的汽车后下臂。


背景技术:

2.汽车后下臂是汽车悬挂系统中重要的部件之一,对于支撑车身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汽车后下臂在使用时,会通过套接的方式与车架和汽车的后桥机架连接,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减缓汽车的振动。
3.汽车后下臂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汽车后下臂与汽车车架连接位置会出现磨损,导致汽车后下臂与汽车车架的连接方位出现偏离,可能会造成车架异响,同时会减弱对汽车的缓冲震动作用,影响汽车的正常行驶,现有的汽车后下臂内部没有方位矫正功能,当出现汽车后下臂连接位置方位偏离时,需要维修人员手动维修操作,维修操作较为麻烦,当汽车后下臂出现方位偏离时,不能及时对汽车后下臂进行矫正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4.为实现以上基于方位矫正的汽车后下臂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基于方位矫正的汽车后下臂,包括后下臂体、套筒、套杆和衬套,所述套杆的表面设置有轴承,所述套筒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矫正杆,所述矫正杆的表面设置有调节板,所述后下臂体的内部设置有传动齿轮,所述套筒的内部转动连接有齿圈,所述齿圈的内表面设置有内齿环,所述齿圈的内表面啮合有齿轮一,所述齿轮一的侧面设置有齿轮二,所述齿轮二与齿轮一之间设置有用于带动齿轮二转动的连接机构。
5.进一步的,所述矫正杆均匀分布在轴承的外侧表面,矫正杆带动侧表面采用齿杆设计,与齿轮二相适配。
6.进一步的,所述齿圈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均设有环形齿面,传动齿轮与齿圈的外表面相适配,齿轮一与齿圈的内表面相适配。
7.进一步的,所述齿轮一均匀分布在齿圈的内表面,与矫正杆的位置相对应。
8.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板的表面设有触杆,所述触杆的表面设有一组导电节点。
9.进一步的,所述导电节点由两个电接触点组成,两个电接触点接触时形成闭合电路。
10.进一步的,所述齿轮一与齿轮二之间的可转动连接机构包括转轴、套环、卡块和电磁组。
11.进一步的,所述转轴与齿轮一固定连接,套环与齿轮二固定连接,转轴与套环转动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转轴的表面开设有槽孔,卡块位于套环的内部,与套环滑动连接,与转轴表面的槽口相适配。
13.进一步的,所述电磁组位于卡块的内表面,与导电节点内部的两个电接触点位于同一电路中。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基于方位矫正的汽车后下臂,通过传动齿轮与齿圈的配合可带动齿轮一转动,齿轮一与齿轮二之间的可转动连接机构,可使齿轮一与齿轮二之间处于转动连接或固定连接状态,以此可选择性控制齿轮二转动,齿轮二与矫正杆的配合使用,可利用调节板对轴承的表面施加作用力,以此对套杆的位置进行矫正调节,套筒与套杆的位置方位调节操作方便,可实现汽车后下臂与汽车车架连接处方位的自动调节。
16.2、该基于方位矫正的汽车后下臂,通过触杆与导电节点的配合使用,可利用导电节点中的电接触点控制电磁组通电,以此控制卡块与转轴表面槽口的配合,从而实现对齿轮二的选择性转动调节,有利于根据套杆的偏离方向,驱动对应的矫正杆移动,对套杆进行针对性矫正调节,以此可实现对套杆的多方位矫正调节操作,套杆方位矫正调节操作效果好。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套筒内部结构示意图一;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套筒内部结构示意图二;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中b处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齿轮一与齿轮二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转轴与套环内部结构示意图;
24.图8为本实用新型图7中c处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后下臂体;2、套筒;3、套杆;31、衬套;32、轴承;4、矫正杆;41、调节板;42、触杆;43、导电节点;5、传动齿轮;6、齿圈;61、内齿环;7、齿轮一;71、转轴;72、齿轮二;721、套环;722、卡块;723、电磁组。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该基于方位矫正的汽车后下臂的实施例如下:
28.请参阅图1-图8,一种基于方位矫正的汽车后下臂,包括后下臂体1、套筒2、套杆3和衬套31,套杆3的表面设置有轴承32,用于调节板41与套杆3之间的转动间接接触,套筒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矫正杆4,用于带动调节板41移动,矫正杆4的表面设置有调节板41,用于对套杆3的位置进行矫正调节。
29.后下臂体1的内部设置有传动齿轮5,与齿圈6啮合,带动齿圈6转动,套筒2的内部转动连接有齿圈6,齿圈6的内表面设置有内齿环61,与齿轮一7啮合,带动齿轮一7转动,齿圈6的内表面啮合有齿轮一7,齿轮一7的侧面设置有齿轮二72,齿轮二72与齿轮一7之间设置有用于带动齿轮二72转动的连接机构,齿轮一7通过可转动连接机构带动可选择性带动
齿轮二72转动。
30.通过传动齿轮5与齿圈6的配合可带动齿轮一7转动,齿轮一7与齿轮二72之间的可转动连接机构,可使齿轮一7与齿轮二72之间处于转动连接或固定连接状态,以此可选择性控制齿轮二72转动,齿轮二72与矫正杆4的配合使用,可利用调节板41对轴承32的表面施加作用力,以此对套杆3的位置进行矫正调节,套筒2与套杆3的位置方位调节操作方便,可实现汽车后下臂与汽车车架连接处方位的自动调节。
31.矫正杆4均匀分布在轴承32的外侧表面,矫正杆4带动侧表面采用齿杆设计,与齿轮二72相适配,便于对套杆3进行多方位矫正调节。
32.齿圈6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均设有环形齿面,传动齿轮5与齿圈6的外表面相适配,用于带动齿圈6转动,齿轮一7与齿圈6的内表面相适配,用于齿轮一7的转动。
33.齿轮一7均匀分布在齿圈6的内表面,与矫正杆4的位置相对应,用于对套杆3进行多方位矫正调节。
34.调节板41的表面设有触杆42,触杆42的表面设有一组导电节点43,触杆42的移动,可带动导电节点43移动。
35.导电节点43由两个电接触点组成,两个电接触点接触时形成闭合电路,利用导电节点43内部的电接触点,控制电磁组723的通电状态。
36.齿轮一7与齿轮二72之间的可转动连接机构包括转轴71、套环721、卡块722和电磁组723。
37.转轴71与齿轮一7固定连接,套环721与齿轮二72固定连接,转轴71与套环721转动连接。
38.转轴71的表面开设有槽孔,卡块722位于套环721的内部,与套环721滑动连接,与转轴71表面的槽口相适配,当卡块722与转轴71表面的槽口处于配合状态时,齿轮一7的转动会同步带动齿轮二72转动。
39.电磁组723位于卡块722的内表面,与导电节点43内部的两个电接触点位于同一电路中,当导电节点43内部的两个电接触点处于接触状态时,此时电磁组723的内部会接通电源,从而产生电磁力,驱动卡块722移动。
40.在使用时,套杆3安装在套筒2的内部,后下臂体1在使用过程中,当套杆3的位置偏离套筒2中心孔的位置时,根据套杆3偏离的方向,此时套杆3会通过轴承32与对应方向的调节板41接触,调节板41会带动触杆42移动,触杆42带动导电节点43内部的电接触点移动。
41.当导电节点43内部的两个电接触点接触时,此时对应的电磁组723接通电源,并利用电磁力带动卡块722移动,使卡块722与转轴71表面的槽口配合,通过相关驱动设备使传动齿轮5转动,传动齿轮5通过与齿圈6外表面的环形齿面啮合,带动齿圈6转动,齿圈6内表面的环形齿面与齿轮一7啮合带动齿轮一7转动。
42.齿轮一7带动转轴71转动,卡块722与转轴71表面槽口配合的转轴71会带动其表面的套环721转动,套环721带动其表面的齿轮二72转动,齿轮二72通过与对应的矫正杆4侧表面的齿杆啮合,带动矫正杆4移动,矫正杆4带动调节板41移动,调节板41会对轴承32的表面施加推动作用力,通过轴承32使套杆3向套筒2的中心位置调节,以此对套杆3的位置进行矫正调节。
43.套杆3偏离的方位不同,会与不同的调节板41接触,相应地,会触发对应调节板41
表面的导电节点43,以此通过驱动矫正杆4,对套杆3进行相匹配方位的矫正调节。
4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