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相机支架及ICP多相机视频采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07991发布日期:2023-03-21 18:57阅读:45来源:国知局
可移动相机支架及ICP多相机视频采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可移动相机支架及icp多相机视频采集系统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自动驾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相机支架及icp多相机视频采集系统。


背景技术:

2.在自动驾驶领域,为了保证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在车辆自动驾驶时,需要对驾驶员的驾驶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控。监控驾驶员在车辆自动自动驾驶时,是否观察着前方路面、驾驶姿势是否存在危险、驾驶员是否抽烟等进行检测。当检测到驾驶员的错误行为时,及时发出提醒,保证自动驾驶过程的安全。因此,为了准确的监控驾驶员的驾驶状态,需要合理的进行车内相机的设置,合适的位置能够准确的捕捉驾驶员的状态,避免信息的遗漏。然而,现有的常见最做法是,通常在驾驶员的正前方设置相机,监控驾驶员的状态。此种做法无法有效的获取驾驶员头部以下以及腰部部分的信息,当出现驾驶员坐姿不正确时,无法获取相关信息,进而进行提醒。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中,车内相机位置的不准确,不合理,导致无法获取驾驶员驾驶状态信息,无法对驾驶员的错误驾驶方式进行纠正,影响自动驾驶安全性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可移动相机支架及icp多相机视频采集系统。
4.在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提供一种可移动相机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横杆,其一端与驾驶员另一侧的车辆a柱中的固有孔位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车辆仪表台中部,其位于车辆仪表台上方,根据仪表台的形状进行折弯设计;第一连接杆,其一端上横杆中部固定连接,另一端向下穿过车辆仪表台;下横杆,其一端与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向驾驶员侧延伸,其中至少一个相机设置在上横杆和/或下横杆上,能够进行左右横移和旋转,用以对驾驶员的驾驶状态进行拍摄。
5.可选的,上横杆和、或下横杆上设置有角度调整件,用以对相机进行固定,其中调整角度调整件的位置和角度,实现对相机的横移和旋转。
6.可选的,在上横杆和、或下横杆上设置有长度刻度,用以对相机的位置进行标识;角度调整件上设置有角度刻度,用以对相机的角度进行标识。
7.可选的,还包括:第二连接杆,其一端与下横杆固定连接;相机固定板,其一端部与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通过第二连接杆进行支撑;支撑杆,其一端与相机固定板的另一端部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车辆底部固定连接,用以对相机固定板进行支撑,其中相机设置在相机固定板的上表面,能够在固定板上进行横移和角度旋转,用以对驾驶员的驾驶状态进行拍摄。
8.可选的,相机固定板包括:滑轨,其设置在相机固定板的上表面;滑块,其与滑轨卡接,沿着滑轨进行滑动,其中相机设置在滑块的上表面,随着滑块的滑动进行位置调整。
9.可选的,相机固定板还包括:第三连接杆,其一端与滑块固定连接;角度调整件,其
固定在第三连接杆的另一端,其中相机设置在角度调整件上,随着角度调整件的转动进行相机的角度调整。
10.可选的,在滑轨上设置有长度刻度,用以对相机的位置进行标识;在角度调整件上设置有角度刻度,用以对相机的角度进行标识。
11.在本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提供一种自icp多相机视频采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可移动相机支架,其包括:上横杆,其一端与驾驶员另一侧的车辆a柱中的固有孔位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车辆仪表台中部,其位于所述车辆仪表台上方,根据所述仪表台的形状进行折弯设计;第一连接杆,其一端与所述上横杆中部固定连接,另一端向下穿过所述车辆仪表台;下横杆,其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向驾驶员侧延伸;多个相机,设置在所述可移动相机支架上,用以对驾驶员的驾驶状态进行记录。
12.可选的,还包括多个相机固定点,其设置在驾驶员前向和侧向,与车辆车身进行固定连接,通过所述相机固定点对所述相机进行固定。
13.可选的,可移动相机支架还包括:第二连接杆,其一端与下横杆固定连接;相机固定板,其一端部与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通过第二连接杆进行支撑;支撑杆,其一端与相机固定板的另一端部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车辆底部固定连接,用以对相机固定板进行支撑,其中相机设置在相机固定板上,可在固定板上进行横移和角度旋转,用以对驾驶员的驾驶状态进行拍摄。
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计一种可移动相机支架,用于对车内的相机进行固定,通过相机的横移和旋转实现对相机位置和角度的改变,进而可确定最佳的相机拍摄位置,进而更好的监控驾驶员的驾驶状态,提高自动驾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示出了本技术可移动相机支架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示出了本技术可移动相机支架的一个实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示出了本技术可移动相机支架的一个实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示出了本技术可移动相机支架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示出了本技术相机固定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示出了本技术相机固定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7示出了本技术相机固定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8示出了本技术icp多相机视频采集系统的一个实例的结构示意图。
24.附图标记:101上横杆,102第一连接杆,103下横杆,104角度调整件,201第二连接杆, 202相机固定板,203支撑杆,2021滑轨,2022滑块,2023第三连接杆,701长度刻度, 702角度刻度,a多个相机固定点,b可移动相机支架。
25.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技术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
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哪些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单元。
28.在自动驾驶领域,为了保证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在车辆自动驾驶时,需要对驾驶员的驾驶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控。监控驾驶员在车辆自动自动驾驶时,是否观察着前方路面、驾驶姿势是否存在危险、驾驶员是否抽烟等进行检测。当检测到驾驶员的错误行为时,及时发出提醒,保证自动驾驶过程的安全。因此,为了准确的监控驾驶员的驾驶状态,需要合理的进行车内相机的设置,合适的位置能够准确的捕捉驾驶员的状态,避免信息的遗漏。然而,现有的常见最做法是,通常在驾驶员的正前方设置相机,监控驾驶员的状态。此种做法无法有效的获取驾驶员头部以下以及腰部部分的信息,当出现驾驶员坐姿不正确时,无法获取相关信息,进而进行提醒。
29.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可移动相机支架及icp多相机视频采集系统。该相机支架包括:上横杆,其一端与驾驶员另一侧的车辆a柱中的固有孔位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车辆仪表台中部,其位于车辆仪表台上方,根据仪表台的形状进行折弯设计;第一连接杆,其一端上横杆中部固定连接,另一端向下穿过车辆仪表台;下横杆,其一端与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向驾驶员侧延伸,其中至少一个相机设置在上横杆和、或下横杆上,可进行左右横移和旋转,用以对驾驶员的驾驶状态进行拍摄。
30.本技术的可移动相机支架通过车辆的a柱中的固有孔位进行固定支撑,采用车辆自身的结构和孔位进行固定,不需要对车辆进行较大的改动,节省成本,简便易行。通过上下横杆的设置,供相机在其上进行位置的改变和角度的调整,进而确定相机的最佳拍摄位置和角度,保证对驾驶员驾驶状态的监控。因为驾驶员身高、体型、驾驶习惯的不同,位置固定的相机将无法满足对驾驶员监控状态检测的要求,通过相机位置及角度的可调整性,满足对不同驾驶员的拍摄要求,保证自动驾驶过程的安全性。同时,获取的监控数据对自动驾驶过程的研究以及车辆厂商的相机位置的设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1.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32.图1示出了本技术可移动相机支架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33.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的可移动相机支架包括上横杆101,其一端与驾驶员另一侧的车辆a柱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车辆仪表台中部,其位于车辆仪表台上方,根据仪表台的形状进行折弯设计。
34.在该实施方式中,上横杆的一端与驾驶员另一侧的车辆a柱固定连接。利用车辆a柱自身原有的孔位进行固定连接。其中,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栓连接。通过车辆a柱作为相机支架的一个支撑点,不需要额外增加固定结构,节省设计成本和支架空间。上横杆的另一端延伸至车辆仪表台中部,位于车辆仪表台上方,其中,根据车辆型号的不同,仪表台具体的结构也会有相应的差别。对应的,上横杆也进行适应的折弯设计,符合不同车辆的设计要求。
35.图2示出了本技术可移动相机支架的一个实例的结构示意图。
36.如图2所示,上横杆101的一端通过车辆a柱进行固定,进行支撑。利用车辆a柱已有的孔位进行上横杆的固定,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固定件,简便易行。
37.具体的,上横杆可选择圆管,其中,上横杆的粗细、强度等特征可根据实际的设计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择,本技术不进行具体限制。
38.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的可移动相机支架包括第一连接杆102,其一端上横杆中部固定连接,另一端向下穿过车辆仪表台。
39.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杆与上横杆中部固定连接,连接方式可选择焊接。另一端穿过车辆仪表台向下延伸,作为后面下横杆的连接件。
40.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本技术的可移动相机支架包括下横杆103,其一端与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向驾驶员侧延伸。
41.在该实施方式中,下横杆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将第一连接杆作为支撑点,下横杆的另一端向着驾驶员侧延伸至适当的距离,下横杆位于仪表台前下侧,在具体位置的设计时,以不要影响驾驶员的驾驶操作为好。通过上下横杆的设置,至少一个相机设置在上横杆和、或下横杆上,相机在上、下横杆上可沿着横杆进行横移和旋转,进而应对不同体型的驾驶员和驾驶员不同的驾驶习惯,例如驾驶员座椅的靠前或靠后。实现对驾驶员驾驶状态的完美拍摄,进而对驾驶员的不正确的驾驶行为及时进行提醒,保证自动驾驶过程的安全性。
42.可选的,图3示出了本技术可移动相机支架的一个实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上横杆和、或下横杆上设置有角度调整件104,用以对相机进行固定,其中调整角度调整件的位置和角度,实现对相机的横移和旋转。
43.在该可选实施例中,为了更方便地对相机的位置进行调整,在上横杆和、或下横杆上设置角度调整件,通过角度调整件对相机进行固定,同时通过改变角度调整件的位置和角度实现对相机的位置和角度的调整。角度调整件可选择现有的可进行旋转的部件,例如铰链结构、螺栓结构等。角度调整件与上横杆和、或下横杆进行固定时,可采用夹持结构,例如抱箍等。便于拆卸和安装。角度调整件可进行上下旋转和、或左右旋转。
44.可选的,在上横杆和、或下横杆上设置有长度刻度,用以对相机的位置进行标识;角度调整件上设置有角度刻度,用以对相机的角度进行标识。
45.在该可选实施例中,为了对相机位置有更为准确的把控,在上横杆和、或下横杆上设置长度刻度,在角度调整件上设置角度刻度,通过刻度的设置,能够对相机的位置进行量
化,不仅实现对相机位置的定性分析,同时实现定量分析。通过相机在不同位置对驾驶员驾驶状态的拍摄记录,通过后台处理器,能够分析出,拍摄的最佳角度和最佳位置,进而对后续车辆厂商对相机的安装做出指导意见。
46.可选的,图4示出了本技术可移动相机支架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7.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本技术的可移动相机支架还包括:第二连接杆201,其一端与下横杆固定连接;相机固定板202,其一端部与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通过第二连接杆进行支撑;支撑杆203,其一端与相机固定板的另一端部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车辆底部固定连接,用以对相机固定板进行支撑,其中相机设置在相机固定板上。
48.在该实施例中,为了对相机的安装位置进行扩展,同时为了更好的对驾驶员的驾驶状态进行拍摄,本技术的可移动相机支架还设置有第二连接杆201、相机固定板202以及支撑杆 203。
49.其中,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下横杆固定连接,另一端向上延伸与相机固定板的一端部固定连接。在相机固定板上,进行相机的安装,相机可在相机固定板上根据实际的拍摄需求进行位置的调整和角度的变换。相机固定板的另一端部与支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支撑杆的另一端与车辆底部固定连接,通过支撑杆对相机固定板进行支撑。
50.具体的,相机固定板设置在驾驶员与副驾驶员之间,其具体的位置不影响驾驶员的驾驶操作。其中,相机固定板与第二连接杆及支撑杆之间可采用焊接或抱箍等固定连接方式。采用抱箍的好处在于便于拆卸。采用焊接则不易发生连接部件之间的松动,在稳定性方面会有一定的保证。其中,具体的安装位置和具体采用的连接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境下的设计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51.可选的,图5示出了本技术相机固定板的一个实施例。如图5所示,相机固定板包括:滑轨2021,其设置在相机固定板的上表面;滑块2022,其与滑轨卡接,沿着滑轨进行滑动,其中相机设置在滑块上,随着滑块的滑动进行位置调整。
52.在该可选实施例中,相机固定板上设置有滑轨,滑轨上可对应设置滑块,其中滑块可沿着滑轨进行滑动,实现位置的改变。相机可安装在滑块上,通过滑块的滑动,进而实现对相机位置的调整。
53.具体的,滑轨可根据实际的要求进行合适的布置。例如,可顺着相机固定板的方向设置单条滑轨,或者设置相互交叉的十字型滑轨等,其中具体的滑轨布置,本技术不进行具体限制。
54.可选的,图6示出了本技术相机固定板的一个实施例。如图6所示,相机固定板还包括:第三连接杆2023,其一端与滑块固定连接;角度调整件104,其固定在第三连接杆的另一端上,其中相机设置在角度调整件上,随着角度调整件的转动进行相机的角度调整。
55.在该可选实施例中,为了适应不同的高度,滑块上设置第三连接杆,第三连接杆的一端与滑块固定连接,第三连接杆的另一端设置有角度调整件,其中相机设置在角度调整件上,通过滑块的滑动,实现相机位置的调整,通过角度调整件的旋转,实现相机角度的调整。从而实现对不同驾驶员的拍摄要求。其中角度调整件可进行上下旋转和左右旋转。
56.可选的,图7示出了本技术相机固定板的一个实施例。如图7所示,滑轨上设置有长度刻度701,用以对相机的位置进行标识;在角度调整件上设置有角度刻度702,用以对相机的角度进行标识。
57.在该可选实施例中,在滑轨上设置长度刻度,在角度调整件上设置角度刻度。实现对相机位置的定量化表达。能够更好的对相机的位置进行记录。
58.本技术的可移动相机支架,通过上横杆、下横杆以及相机固定板的设置,拓宽相机的安装区域,使得相机能够更好的对驾驶员的驾驶状态进行拍摄监控。另外,相机可进行位置和角度的调整,适应不同驾驶员、不同驾驶习惯下的驾驶员的的监控。通过长度刻度和角度刻度的设置,实现对相机位置的定量化记录,能够更加准确的确定最佳的相机监控位置,通过后续对相机监控数据的分析,对厂商的相机安装做出指导性意见。进而更好的监控驾驶员的驾驶状态,提高自动驾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5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提出一种icp多相机视频采集系统包括:可移动相机支架,其包括上横杆,其一端与驾驶员另一侧的车辆a柱中的固有孔位固定连接,另一端延伸至车辆仪表台中部,其位于车辆仪表台上方,根据仪表台的形状进行折弯设计;第一连接杆,其一端与上横杆中部固定连接,另一端向下穿过车辆仪表台;下横杆,其一端与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向驾驶员侧延伸;多个相机,其分别设置在上横杆、下横杆和、或相机固定点上,用以对驾驶员的驾驶状态进行记录。
60.可选的,还包括:多个相机固定点,其设置在驾驶员前向和侧向,与车辆车身进行固定连接。
61.在该可选实施例中,为了能够全方位的对驾驶员的驾驶状态进行拍摄监控,本技术的icp 多相机视频采集系统除了设置可移动相机支架外,还可设置多个相机固定点。其中,相机固定点可设置在驾驶员的周围,与车辆进行固定连接。相机固定点上可设置角度调整件,实现相机的角度调整,其中,相机固定点可设置在方向盘后侧、车辆眼镜盒处等。其中,具体的位置,可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合理选择和扩展。
62.可选的,可移动相机支架还包括第二连接杆,其一端与下横杆固定连接;相机固定板,其一端部与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通过第二连接杆进行支撑;支撑杆,其一端与相机固定板的另一端部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车辆底部固定连接,用以对相机固定板进行支撑,其中相机设置在相机固定板上,可在固定板上进行横移和角度旋转,用以对驾驶员的驾驶状态进行拍摄。
63.可选的,相机固定板包括:滑轨,其设置在相机固定板上;滑块,其设置在滑轨上,沿着滑轨进行滑动,其中相机设置在滑块上,随着滑块的滑动进行位置调整。
64.图8示出了本技术icp多相机视频采集系统的一个实例的结构示意图。
65.如图8所示,可移动相机支架位置通过符号b指出,其上可设置相机,相机在可移动相机支架上可进行位置和角度的变换,更好的对驾驶员的驾驶状态进行拍摄和监控。相机固定点及相机的位置用符号a指出。求设置在车辆内驾驶员周围,对驾驶员的驾驶状态进行拍摄监控。其中,icp多相机视频采集系统在车辆内的布置,如图5所示。其中,实际的具体布置情况,可根据车辆的车型等进行改变,例如相机固定点位置的确定,相机的角度、标定板的数量等。
66.本技术的icp多相机视频采集系统通过上横杆、下横杆以及相机固定板的设置,拓宽相机的安装区域,使得相机能够更好的对驾驶员的驾驶状态进行拍摄监控。另外,相机可进行位置和角度的调整,适应不同驾驶员、不同驾驶习惯下的驾驶员的的监控。通过长度刻度和角度刻度的设置,实现对相机位置的定量化记录,能够更加准确的确定最佳的相机监
控位置,通过后续对相机监控数据的分析,对厂商的相机安装做出指导性意见。进而更好的监控驾驶员的驾驶状态,提高自动驾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67.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方式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68.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69.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