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79601发布日期:2023-03-08 05:14阅读:26来源:国知局
作业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用于接收来自卫星的位置信息的天线单元的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2.以往,公知有具备用于接收来自卫星的位置信息的天线单元的作业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作为天线单元而具备:接收与来自定位卫星的位置信息相关的电波的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接收机等接收装置;基于接收装置接收到的电波而计算位置数据的运算装置;以及对由运算装置计算出的位置数据进行发送的无线通信装置,并且将这些装置收容于壳体内。
3.关于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天线单元在作为作业车辆的联合收割机配置于将驾驶部覆盖的驾驶室的侧面的上部。具体而言,天线单元的壳体借助支承框架而支承于作为驾驶室的左侧面部的上部的驾驶室的车顶的左侧部分。
4.现有技术文献
5.专利文献
6.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68854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7.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那样,根据将天线单元设置于例如驾驶室的车顶的侧部等驾驶室的侧面的上部的结构,天线单元处于较高的位置,所以,当进行天线单元的拆卸、位置调整、维护等作业时,作业者站立于台架、梯子等而进行作业。关于站立于台架、梯子等的状态下的作业,存在安全性方面的担忧。
8.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作业车辆:关于将天线单元设置于驾驶室的上部的高度位置的结构,能够提高针对天线单元的作业的安全性。
9.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车辆具备将驾驶部覆盖的驾驶室,其中,所述作业车辆具备:天线单元,其设置于所述驾驶室的左右侧面部中的一个侧面部的上部;以及扶手部,其设置于所述一个侧面部,并且用于进行针对所述天线单元的作业。
10.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车辆,在所述作业车辆中,所述天线单元和所述扶手部配置为在俯视观察时彼此位于前后的位置。
11.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车辆,在所述作业车辆中,所述作业车辆具备:设置于所述一个侧面部并对所述天线单元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构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并设置为使得前端部及后端部固定于所述一个侧面部的状态,所述扶手部构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并设置为使得上端部与所述支承部件连结且使得下端部固定于所述一个侧面部的状态。
12.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车辆,在所述作业车辆中,所述驾驶室设置为能够相对于行驶机体而绕上下方向的轴转动,以便向作业车辆的机体的左右方向的外侧打开,所述一个侧面部是所述驾驶室的左右侧面部中的位于所述机体的左右方向的内侧的侧面部。
13.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车辆,在所述作业车辆中,所述扶手部由金属制的部件构成,并且设置为使得上端位于比所述天线单元更靠下方的高度处。
14.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车辆,在所述作业车辆中,所述天线单元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即高度位置设置为:能够向使得整体位于比所述支承部件更靠上方的位置的第1高度位置、与使得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支承部件重叠的第2高度位置进行位置变更。
15.关于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车辆,所述作业车辆具备:用于获取针对所述天线单元的信息的天线,所述天线设置于所述扶手部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的连结部。
16.发明效果
17.根据本发明,关于将天线单元设置于驾驶室的上部的高度位置的结构,能够提高针对天线单元的作业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的左视图。
19.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的右视图。
20.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21.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驾驶室的左视图。
22.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驾驶室的主视图。
23.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驾驶室的俯视图。
24.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单元及其支承结构的左视图。
25.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单元及其支承结构的主视图。
26.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单元及其支承结构的俯视图。
27.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单元的安装构造的局部截面分解左视图。
28.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单元及其支承结构的仰视立体图。
29.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扶手部的下部的支承结构的后视立体图。
30.图13是针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驾驶室的转动结构的说明图。
31.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单元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
32.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单元的内部结构的左视图。
33.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单元的内部结构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34.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单元的天线支承台的立体图。
35.图18是表示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单元的接收装置相关的电路结构的图。
36.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单元及其支承结构的左视图。
37.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单元及其支承结构的主视图。
38.图21是表示使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单元移动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39.附图标记说明
[0040]1…
联合收割机(作业车辆);4

行驶机体;12

驾驶部;30

驾驶室;35

车顶部;
37

驾驶室左侧面部(一个侧面部);50

车顶板;60

天线单元;70

支承框架(支承部件);76

前安装板;81

后安装板;100

扶手部;110

上支承托架;115

固定板;120

下支承托架;130

辅助天线(天线);200

支承托架;210

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41]
在本发明中,关于用于接收来自卫星的位置信息的天线单元配备于将驾驶部覆盖的驾驶室的上部的高度位置的结构,通过在驾驶室设置扶手部而要提高针对天线单元的作业的安全性。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42]
在以下说明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车辆,以联合收割机为例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车辆只要具备将驾驶部覆盖的驾驶室即可。作为应用了本发明的作业车辆,除自脱型联合收割机、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等各种联合收割机以外,还能列举出例如拖拉机、土木作业用的轮式装载机等。
[0043]
利用图1~图3对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业车辆的联合收割机1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将朝向联合收割机1的前方时的左侧及右侧分别设为联合收割机1的左侧及右侧。
[0044]
如图1~图3所示,联合收割机1具备:行驶部2,其构成为具有左右一对履带部3、3的履带式行驶装置;以及行驶机体4,其由行驶部2支承。联合收割机1具备割取部5、脱粒部6、谷粒箱7、筛选部8、排出绞龙9以及排出秸秆处理部10。在行驶机体4上搭载有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11。另外,联合收割机1具备将驾驶部12覆盖的驾驶室30。
[0045]
构成行驶部2的各履带部3具有:履带架3a,其在行驶机体4的下方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驱动链轮3c等各种旋转体,其支承于履带架3a;以及履带3b,其卷绕于上述旋转体。履带部3在驱动链轮3c接受发动机11的动力传递而进行驱动。
[0046]
割取部5是用于一边割取田地的穗秆一边将其取入的装置结构,并设置于行驶机体4的前部。割取部5在行驶机体4的前侧设置于联合收割机1的大致整个机体宽度。割取部5借助升降用的液压缸以能够绕规定的轴转动的方式装配于行驶机体4,并设置为能够通过由液压缸的伸缩动作引起的转动动作而进行升降调节。
[0047]
割取部5具有作为割取框架的割取支承机框5a,并构成为将分禾体5b、扶禾装置5c、割刀装置5e及穗秆输送装置5f支承于该割取支承机框5a。割取部5利用分禾体5b对田地的穗秆进行分禾,利用扶禾装置5c将分禾后的穗秆扶起,利用穗秆输送装置5f将扶起的穗秆向后侧输送且利用割刀装置5e将该穗秆切断而进行割取。由割取部5割取的穗秆向脱粒部6输送。通过从发动机11传递动力而使得割取部5所具有的各装置进行动作。
[0048]
割取部5设置为能够相对于行驶机体4而侧开。具体而言,构成割取部5的割取支承机框5a由使得轴向沿着上下方向的转动支承部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行驶机体4转动。转动支承部例如设置于行驶机体4左侧。割取部5在从朝向正面的通常状态开始直至以转动支承部的转动轴为中心朝向左侧转动而变为例如朝向左侧的状态为止的角度范围内转动。
[0049]
在行驶机体4上以横向并排状设置有对由割取部5割取的穗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部6、以及对从脱粒部6取出的谷粒进行贮存的作为谷粒贮存部的谷粒箱7。分别将脱粒部6配置于机体左侧并将谷粒箱7配置于机体右侧。联合收割机1一边利用行驶部2行驶一边利用割取部5进行穗秆的割取、利用脱粒部6进行脱粒等。
[0050]
脱粒部6具有:以前后方向为旋转轴方向的脱粒筒6a及处理筒(省略图示);以及设置于脱粒筒6a左侧的穗秆供给装置(省略图示)。穗秆供给装置以夹持由割取部5割取的穗秆的茎根并使穗稍处于脱粒筒6a侧的横卧姿势将穗秆向后方输送。穗秆供给装置具有:卷绕于以左右方向为旋转轴方向的多个链轮的进给链;以及与进给链协作而对穗秆的茎根进行夹持的穗秆供给夹持体。
[0051]
在行驶机体4上的脱粒部6的下方设置有对由脱粒部6进行脱粒处理后的处理物进行筛选处理的筛选部8。筛选部8具有摆动筛选装置8a、未图示的风力筛选装置及谷粒输送装置。筛选部8利用摆动筛选装置8a对从脱粒部6向下掉落的处理物进行摆动筛选,并利用风力筛选装置对摆动筛选后的处理物进行风力筛选。筛选部8利用谷粒输送装置将风力筛选后的处理物中的谷粒朝向谷粒箱7且朝右侧输送,并利用风力筛选装置将风力筛选后的处理物中的秸秆屑、尘埃等向后方吹送而向机体的外部排出。利用谷粒输送装置朝向谷粒箱7输送的谷粒贮存于谷粒箱7。
[0052]
在行驶机体4上设置有用于将谷粒箱7内的谷粒向外部排出的作为谷粒排出装置的排出绞龙9。排出绞龙9设置为能够借助在行驶机体4的右后侧设置的纵向取出输送机9b而相对于行驶机体4回旋。另外,排出绞龙9设置为能够以其基部为中心而进行上下升降转动。
[0053]
关于排出绞龙9,将从行驶机体4的右后侧的纵向取出输送机9b向左前方呈水平状延伸的状态设为收纳状态。关于排出绞龙9,在收纳状态下,当俯视观察时,使得末端部位于割取部5的左侧部分,并以沿着机体的对角线的方式延伸(参照图3)。排出绞龙9载置支承于作为绞龙支承部的绞龙支架27而变为收纳状态。
[0054]
绞龙支架27设置为在驾驶室30的后部左侧由规定的支承部件支承的状态。绞龙支架27具有将上侧设为敞开侧以便对圆筒状的排出绞龙9在定位状态下进行收纳支承的凹状,并从下侧对排出绞龙9的延伸方向上的中间部的规定部位进行支承。
[0055]
贮存于谷粒箱7的谷粒由内置有螺旋输送机的排出绞龙9输送,并从设置于排出绞龙9末端部的排出口9a排出。从排出口9a排出的谷粒投入至卡车货箱、集装箱等。排出绞龙9在谷粒的排出作业时从收纳状态开始在机体的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上转动而使得排出口9a向机体的外侧移动。
[0056]
在行驶机体4上且在脱粒部6的后方,设置有对由脱粒部6进行脱粒处理后的排出秸秆进行处理的排出秸秆处理部10。排出秸秆处理部10具有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0a以及排出秸秆切断装置10b。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0a将由脱粒部6完成脱粒的穗秆(排秆)向后方输送并向机体的外部排出、或者向排出秸秆切断装置10b输送。排出秸秆切断装置10b将从排出秸秆输送装置10a输送的排秆切断并向机体的外部排出。
[0057]
在行驶机体4上,在割取部5的右侧且是谷粒箱7的前方,设置有由驾驶室30覆盖的驾驶部12。也就是说,驾驶部12在行驶机体4的前部上方设置于驾驶室30内。在驾驶部12的前部设置有作为转向操作部的方向盘13,在方向盘13的后方设置有驾驶席14。另外,在驾驶席14的左侧配设有包括主变速杆15在内的各种操作件等。
[0058]
在驾驶部12的后下方设置有包括发动机11在内的原动机部。发动机11的动力经由变速装置等而向行驶部2、割取部5、脱粒部6、筛选部8、排出绞龙9、排出秸秆处理部10等联合收割机1所具备的各部分的各种装置传递。发动机11是柴油发动机。在发动机11的右侧设
置有将发动机室的右侧覆盖的发动机罩16。
[0059]
另外,联合收割机1具备用于对来自发动机11的废气进行净化的废气净化装置17。废气净化装置17具有dpf箱(柴油机微粒过滤器箱)及scr(选择性催化还原)箱,向这些箱导入来自发动机11的废气,将废气中含有的煤等颗粒物质、氮氧化物(nox)等除去,由此对废气进行净化。废气净化装置17设置于发动机11的主体部分的上方且是驾驶室30的左后侧的位置。
[0060]
利用图4~图6对驾驶室30的结构进行说明。驾驶室30具有前表面部31、后表面部32、左侧壁部33、右侧壁部34、构成顶部的车顶部35以及地板部36,由上述部分使得整体构成为近似箱状。
[0061]
驾驶室30的前表面部31具有:前倾状的前上表面部31a,其构成前表面部31的上侧的过半部分;以及前低后高的倾斜状的前下表面部31b,其构成前表面部31的大致下半部,并且前表面部31整体具有在侧视观察时向后侧凹陷的弯曲形状。前上表面部31a利用由玻璃、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构成的矩形的透明板而形成为整体透明的窗部。前下表面部31b由钢板等金属制部件构成。
[0062]
驾驶室30的后表面部32在侧视观察时具有后倾形状。即,后表面部32整体以从前侧至后侧而从下侧朝向上侧的方式设置为前低后高的倾斜面部。
[0063]
关于驾驶室30的左侧壁部33,下侧部分设为由钢板等构成的薄金属板制的部分即下部侧面部41(参照图4)。在左侧壁部33且在前后方向的中间部设置有沿着上下方向的直线状的左支柱部42。
[0064]
左支柱部42以大致遍及整个上下方向的方式设置于左侧壁部33。左支柱部42是在俯视剖视观察时形成为矩形的中空状的柱部分,并具有铅垂状的平坦的左侧面42a。左支柱部42设置为:使得左侧面42a相对于左侧壁部33的其他部分稍微向左侧突出。
[0065]
在左侧壁部33,在下部侧面部41的上侧且在左支柱部42的后侧设置有矩形的左后窗部43。左后窗部43通过在左侧壁部33将矩形的玻璃等透明板45安装于在构成左支柱部42的后侧部分的左侧板44的上部形成的框状部分而构成。由左侧板44的下部形成下部侧面部41。
[0066]
在左侧壁部33,左后窗部43的前方部分设为左前窗部47。左前窗部47具有近似倒梯形,使得前侧的边缘部沿着前表面部31的前上表面部31a的前倾状的斜度,并且使得后侧的边缘部沿着左支柱部42的上部。左前窗部47利用由玻璃、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构成的矩形的透明板而形成,并且在上下方向上设置于与前表面部31的前上表面部31a大致相同的范围。
[0067]
在左侧壁部33且在左前窗部47的上侧设置有前上侧板57。前上侧板57形成左侧壁部33的比左支柱部42更靠前侧的部分的上缘部。前上侧板57的下部从内侧(右侧)与左前窗部47的上缘部重叠。
[0068]
在驾驶室30的右侧壁部34设置有乘降用的开闭门即车门48(参照图2)。车门48以从前侧向外侧打开的方式能够转动地支承于驾驶室30的框架部分。在车门48的前部设置有把手49。
[0069]
驾驶室30的车顶部35具有在俯视观察时以前后方向为长边方向的近似矩形的外形。车顶部35使得前侧的边缘端部相对于前表面部31的上端部向前侧呈檐状地突出,并使
得后侧的边缘端部相对于后表面部32的上端部向后侧呈檐状地突出。在车顶部35的前端面部沿横向并排设置有多个照明部51(参照图5)。
[0070]
车顶部35具有扁平状的外形并且构成为中空状。车顶部35具有:构成车顶部35基部的下侧板(省略图示);以及在下侧板的上侧设置的车顶板50,并且由这些板形成中空部。车顶板50具有:上表面部50a;以及左右的侧面部50b,它们在上表面部50a的左右两侧朝向下侧弯曲地形成。车顶板50是以从上侧及左右两侧将整个下侧板部覆盖的方式设置的罩部件。
[0071]
另外,车顶板50的左侧的侧面部50b从左侧将左侧壁部33的上缘部覆盖,车顶板50的右侧的侧面部50b从右侧将右侧壁部34的上缘部覆盖。此外,在车顶部35的内部设置有联合收割机1所具备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等。
[0072]
驾驶室30的地板部36在驾驶席14的前下方形成有水平面状的地板面部52。在地板面部52的后侧借助前低后高的倾斜面部53而设置有近似水平状的坐席支承面部54,在坐席支承面部54上设置有驾驶席14(参照图4)。
[0073]
关于具备如上结构的驾驶室30,驾驶室30的左侧的侧面部由左侧壁部33与车顶部35的左侧部分形成。另外,驾驶室30的右侧的侧面部由右侧壁部34与车顶部35的右侧部分形成。以下,将驾驶室30的包括左侧壁部33与车顶部35的左侧部分在内的左侧的侧面部设为驾驶室左侧面部37。
[0074]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1具有用于接收来自卫星的位置信息的天线单元60。天线单元60设置于驾驶室30的左右侧面部中的驾驶室左侧面部37的上部。天线单元60设置为:以位于驾驶室左侧面部37的上部的左侧附近的方式借助规定的支承部件而支承于驾驶室30的状态。
[0075]
天线单元60具有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近似矩形的箱状的外形,并以将长边方向设为前后方向的朝向而设置。天线单元60在上下方向上设置于与车顶部35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具体而言,天线单元60设置为:上下方向的尺寸与车顶板50的侧面部50b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并且在上下方向上使得上下方向的大致整体位于车顶板50的侧面部50b的高度范围。
[0076]
天线单元60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比设置于驾驶室左侧面部37的左支柱部42更靠前侧的位置。具体而言,天线单元60设置为:在前后方向上使得后端部位于左支柱部42的附近,并且在左视观察时沿着左前窗部47的上缘部。天线单元60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与左前窗部47的上缘部大致相同的长度。天线单元60设置为: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车顶部35的整体长度的大致1/3的尺寸,并且相对于车顶部35位于左前侧(参照图6)。
[0077]
天线单元60设置为:在左右方向上使得右侧面部位于车顶板50的左侧的侧面部50b的正左侧。这样,天线单元60相对于驾驶室30而相邻配置于车顶部35的前部左侧。
[0078]
根据这样的天线单元60的配置结构,关于将驾驶室30设置于联合收割机1的机体的右前部的结构,天线单元60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机体的大致中央部(参照图3)。另外,由于天线单元60位于车顶部35的左前侧,所以,照明部51的配光、驾驶室30内的视野不会被天线单元60妨碍。
[0079]
另外,在驾驶室30的左侧与收纳状态的排出绞龙9之间形成有空间,利用该空间而配置天线单元60。排出绞龙9从收纳状态开始向机体的左侧或上方转动。因而,天线单元60
不会与排出绞龙9发生干涉。
[0080]
天线单元60构成为用于接收来自定位卫星的电波而对联合收割机1的位置进行测定的定位单元。天线单元60具备:作为接收部的接收装置61;作为运算部的惯性导航装置62;作为通信部的无线通信装置63;以及对这些装置进行收容的壳体64。由天线单元60构成联合收割机1的自动转向系统。
[0081]
接收装置61接收来自定位卫星的电波,并且将接收到的电波转换为信号并发送至惯性导航装置62。接收装置61例如是接收来自gnss卫星组的电波的gnss接收机(gnss天线)、接收来自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卫星的电波的gps接收机(gps天线)等。
[0082]
惯性导航装置62对3个轴的陀螺仪和3个方向的加速度进行测定,并计算姿势方位数据。另外,惯性导航装置62基于从接收装置61发送的信号而计算位置数据。惯性导航装置62作为基于来自接收装置61的位置信息而计算位置数据的运算装置发挥功能。例如,惯性导航装置62搭载有gnss接收机,从而能够提高由惯性导航装置62计算出的姿势方位数据的可靠性。
[0083]
天线单元60具备惯性导航装置62,从而即便在因恶劣天气、电磁干扰等而无法接收来自定位卫星的电波的状况下,也能够利用基于由惯性导航装置62检测出的3个方向的加速度而计算移动速度、移动距离等并进行定位的惯性导航。
[0084]
无线通信装置63通过无线通信而将由惯性导航装置62计算出的位置数据及姿势方位数据向外部发送。无线通信装置63是使用例如无线lan(local area network)、移动通信的数据通信装置。从无线通信装置63发送的数据由例如操作员所持的便携式终端、联合收割机1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等接收,用于田地内的位置确认、联合收割机1的姿势(向前后左右的倾斜等)的确认等。
[0085]
壳体64具有:构成壳体64的下部的下壳体65;以及构成壳体64的上部的上壳体66,由这些壳体形成收容空间并且形成天线单元60的外形。壳体64由下壳体65及上壳体66形成以前后方向为长边方向的比较扁平的箱状外形。下壳体65及上壳体66例如是树脂制的部件。
[0086]
下壳体65是上侧敞开的箱状部件,并具有:水平状的底面部65a;以及周壁部65b,其包括前后左右的侧面部并由上缘部形成矩形的开口部。上壳体66是从上侧将下壳体65的开口部覆盖的盖状部分。上壳体66由前后左右的表面部形成矩形的缘部,并设置为使得该缘部与下壳体65的矩形的开口部嵌合的状态。上壳体66以下侧的开口缘部从外侧与下壳体65的上侧的开口缘部重叠的状态嵌合于下壳体65,两个壳体利用将彼此的嵌合部分贯通的螺栓等固定件67而在多处部位相互固定。
[0087]
在壳体64内,从前方至后方以无线通信装置63、接收装置61及惯性导航装置62的顺序隔开规定间隔地配置这些装置。这些装置设置为:在壳体64内利用螺栓等固定件而固定于在下壳体65的底面部65a的上侧设置的装置安装板68(参照图16)的状态。
[0088]
如上,天线单元60构成为将接收装置61、惯性导航装置62及无线通信装置63收容于壳体64内的一体单元。由此,天线单元60能够实现相对于机体的良好的安装性以及针对多个机型的较高的通用性。
[0089]
另外,关于天线单元60的配置结构,天线单元60位于机体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从而能够减少获取联合收割机1的位置信息及姿势方位信息时的误差,能够获得良好的定位精
度。另外,天线单元60在联合收割机1设置于较高的位置即与驾驶室30的车顶部35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所以,能够获得良好的定位精度。
[0090]
由天线单元60获取的定位数据(位置数据及姿势方位数据)用于一边在预先设定的路径上自主行驶一边进行作业的自主型的联合收割机1的控制。位置数据例如用于判定联合收割机1是否沿着规定的路径行驶。另外,姿势方位数据例如用于通过识别联合收割机1的倾斜而确认联合收割机1的行驶状态、田地状态。另外,操作员接收来自无线通信装置63的发送数据而能够向联合收割机1发送实时的指示。
[0091]
此外,天线单元60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作为天线单元60的结构而例如可以是以下结构:接收装置61具有作为根据由接收装置61接收到的位置信息而计算位置数据的运算部的功能,由此省略了惯性导航装置62。
[0092]
利用图4~图13对天线单元60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图7、图8及图10中示出了将车顶板50的一部分切除的状态。另外,在图10中,以截面示出一部分。
[0093]
联合收割机1具备作为对天线单元60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的支承框架70。支承框架70是由具有规定的弯曲形状或折弯形状的圆管状部件构成的框架部分,并设置于驾驶室左侧面部37。
[0094]
支承框架70构成为前后延伸。支承框架70将除前后的两端部以外的大部分设为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框架主体部。支承框架70从前侧到后侧依次具有前固定部71、前后延伸部72、倾斜部73及后固定部74而作为利用管状部件形成弯曲形状的部分。
[0095]
前固定部71是以左右方向为轴向的部分,且是从驾驶室左侧面部37朝向左侧伸出的部分。前固定部71的右侧端部为支承框架70的前侧端部。
[0096]
前后延伸部72是以前后方向为轴向的部分,且是从前固定部71的左端部以与前固定部71一起构成直角状的角部的方式朝向后方呈水平状地延伸的部分。前后延伸部72与前固定部71之间的角部为折弯部。
[0097]
倾斜部73是如下部分:以在侧视观察时前低后高的倾斜方向、且是在俯视观察时从前侧到后侧逐渐从左右外侧(左侧)朝向左右内侧(右侧)的倾斜方向为轴向。倾斜部73是如下部分:从前后延伸部72的后端部以在侧视观察时且在俯视观察时与前后延伸部72一起构成钝角状的角部的方式朝向斜后右上方延伸。
[0098]
在侧视观察时,倾斜部73与前后延伸部72构成的角度例如为170
°
左右。另外,在俯视观察时,倾斜部73与前后延伸部72构成的角度例如为170
°
左右。
[0099]
后固定部74是以左右方向为轴向的部分,且是从倾斜部73的后端部以与倾斜部73一起构成钝角状的角部的方式朝向右侧呈水平状地延伸的部分。在俯视观察时,倾斜部73与后固定部74构成的角度例如为100
°
左右。倾斜部73与后固定部74之间的角部为折弯部。后固定部74的右侧端部为支承框架70的后侧端部。
[0100]
关于支承框架70,由前后延伸部72及倾斜部73形成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框架主体部。支承框架70在左视观察时位于车顶板50的左侧的侧面部50b的下缘部的下方附近,并设置为沿着车顶板50的左侧的侧面部50b。
[0101]
支承框架70设置为使得前端部及后端部固定于驾驶室左侧面部37的状态。即,支承框架70设置为:使得作为前端部的前固定部71的右侧端部、及作为后端部的后固定部74的右侧端部分别固定于驾驶室左侧面部37的状态。
[0102]
支承框架70的前侧端部在驾驶室左侧面部37位于构成前表面部31的前上表面部31a的上端部附近。支承框架70的前侧端部借助前安装板76而固定于构成驾驶室左侧面部37的前上部的前上侧板57。
[0103]
前安装板76是具有近似矩形的外形的板状部件,并以将板厚方向设为左右方向且将长边方向设为上下方向的朝向固定于前上侧板57。前安装板76借助固定螺栓78而固定于在前上侧板57固定设置的安装座77。也就是说,前安装板76借助安装座77而固定于前上侧板57。
[0104]
安装座77是如下金属配件:具有相互平行的上表面部和下表面部以及左侧面部,且在主视观察时形成为右侧(前上侧板57侧)设为敞开侧的近似“u”字形(参照图8),并且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前上侧板57。安装座77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与前安装板76大致相同的尺寸。安装座77的左侧面部为供前安装板76安装的表面部。
[0105]
前安装板76借助固定螺栓78而在前后2处部位固定于安装座77。固定螺栓78将前安装板76及安装座77的左侧面部贯通,并且螺旋插入于在左侧面部的里侧(右侧)设置的螺母部79。基于固定螺栓78的固定部位于前安装板76的上部的前后角部附近。前安装板76借助固定螺栓78而使得上部固定于安装座77、且使得下部从安装座77向下方伸出。
[0106]
前安装板76的下部相对于左前窗部47的前上侧的角部而位于左右外侧(左侧)的附近。支承框架70的前固定部71的右端部固定于前安装板76的下部。前固定部71的右端部以与形成于前安装板76下部的圆形的开口部76a嵌合的状态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前安装板76。
[0107]
在前安装板76与支承框架70之间设置有加强板80。加强板80是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与前安装板76大致相同的尺寸的板状部件,并以将前后方向设为板厚方向的朝向设置于前固定部71的后侧。
[0108]
加强板80设置为在前安装板76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的位置处相对于前安装板76呈垂直状地向左侧突出。加强板80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前安装板76,并且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前固定部71的右端部。加强板80具有针对前固定部71的固定部分的左右方向的尺寸比其他部分长的鼓出形状。
[0109]
支承框架70的前固定部71相对于前安装板76而固定于从车顶板50的左侧的侧面部50b向下方伸出的部分。前安装板76借助固定螺栓78而固定于前上侧板57的固定部分被车顶板50的左侧的侧面部50b从左侧覆盖。因此,前安装板76相对于前上侧板57的固定部分是在左视观察时被车顶板50的左侧的侧面部50b遮掩的部分。
[0110]
支承框架70的后侧端部在驾驶室左侧面部37位于左后窗部43的后部上方。支承框架70的后侧端部借助后安装板81而固定于构成驾驶室左侧面部37后部的左侧板44的上端部。
[0111]
后安装板81是具有近似截头等腰三角形的外形的板状部件,并以将板厚方向设为左右方向且将顶部侧设为下侧的朝向而固定于左侧板44。后安装板81借助固定螺栓82而固定于左侧板44。
[0112]
后安装板81借助固定螺栓82而在前后2处部位固定于左侧板44。固定螺栓82将左侧板44贯通,并且螺旋插入于在左侧板44的里侧(右侧)设置的未图示的内螺纹部。基于固定螺栓82的固定部位于后安装板81的上部的前后的角部附近。
[0113]
支承框架70的后固定部74的右端部固定于后安装板81的下部。后固定部74的右端部以与形成于后安装板81下部的圆形的开口部81a嵌合的状态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后安装板81。
[0114]
支承框架70的后固定部74相对于后安装板81而固定于从车顶板50的左侧的侧面部50b向下方伸出的部分。后安装板81借助固定螺栓82而固定于左侧板44的固定部分的上部由车顶板50的左侧的侧面部50b从左侧覆盖。因此,后安装板81相对于左侧板44的固定部分的上部是在左视观察时由车顶板50的左侧的侧面部50b遮掩的部分。
[0115]
相对于如上那样固定支承于驾驶室30的支承框架70,天线单元60支承于该支承框架70的前部上方。天线单元60被支承为固定于在支承框架70的前后延伸部72的前后2处部位设置的支承托架90的状态。前侧的支承托架90相对于支承框架70而设置于由前固定部71与前后延伸部72构成的角部的附近,后侧的支承托架90设置于前后延伸部72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
[0116]
支承托架90固定于在支承框架70固定设置的安装托架91。也就是说,支承托架90借助安装托架91而设置于支承框架70。支承托架90及安装托架91构成为:以支承框架70的前后延伸部72的轴心位置为中心而左右对称或大致左右对称。另外,前后的支承托架90及安装托架91的组彼此构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对称或大致对称。
[0117]
安装托架91是使得板状部件弯曲而形成的形式的长条状部件,并以将长边方向设为左右方向且在俯视观察时与前后延伸部72的轴向正交的方式设置于前后延伸部72的上侧。安装托架91具有相互平行的前表面部91a和后表面部91b以及上表面部91c,并且由这些表面部形成为在侧视观察时下侧设为敞开侧的近似“u”字形。
[0118]
在安装托架91的前表面部91a及后表面部91b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的下侧,形成有用于使前后延伸部72嵌合的半圆状的缺口部91d。安装托架91以使得前后延伸部72与前表面部91a及后表面部91b的缺口部91d嵌合的状态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前后延伸部72。安装托架91在长边方向上具有比天线单元60的壳体64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尺寸短且比该尺寸的一半长的尺寸。
[0119]
支承托架90是使得板状部件弯曲而形成的形式的长条状部件,并以将长边方向设为左右方向且在俯视观察时与前后延伸部72的轴向正交的方式设置于前后延伸部72的上侧。支承托架90具有与安装托架91大致相同的长度。
[0120]
支承托架90具有:固定面部90a,其以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水平状的支承面部90b,其从固定面部90a的上端呈直角状地弯曲形成;以及左右的侧面部90c,它们从固定面部90a的左右两端呈直角状地弯曲形成。关于支承托架90,支承面部90b设为供天线单元60的壳体64安装的表面部。支承面部90b位于与安装托架91的上表面部91c大致相同的高度。
[0121]
前侧的支承托架90以使得固定面部90a处于后侧的朝向而位于安装托架91的前侧,并且在固定面部90a与安装托架91的前表面部91a重叠的状态下借助固定螺栓92而在左右两端的2处部位固定于安装托架91。固定螺栓92将固定面部90a及前表面部91a贯通,并且螺旋插入于在安装托架91的前表面部91a的后侧设置的螺母部93。
[0122]
后侧的支承托架90以使得固定面部90a处于前侧的朝向而位于安装托架91的后侧,并且在固定面部90a与安装托架91的后表面部91b重叠的状态下借助固定螺栓94而在左右两端的2处部位固定于安装托架91。固定螺栓94将固定面部90a及后表面部91b贯通,并且
螺旋插入于在安装托架91的后表面部91b的前侧设置的螺母部95。
[0123]
在支承托架90的固定面部90a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的下侧形成有用于使前后延伸部72嵌合的半圆状的缺口部90d。支承托架90在下侧的左右中间部具有使得缺口部90d位于中央部的倒v字状的凹状,并且使得前后延伸部72与缺口部90d嵌合,由此使得左右两侧的下缘部位于比前后延伸部72更靠下方的位置。
[0124]
天线单元60的壳体64相对于这样的前后的支承托架90借助固定螺栓96而固定于支承面部90b。基于固定螺栓96的固定部在各支承托架90设置于左右两侧的2处部位。因而,在支承托架90的支承面部90b且在左右两侧的2处部位形成有用于使固定螺栓96贯通的孔部90e(参照图9)。这样,天线单元60相对于前后的支承托架90借助固定螺栓96而分别固定于2处部位的共计4处部位。
[0125]
在天线单元60且在壳体64内设置有供固定螺栓96螺旋插入的内螺纹部97。内螺纹部97由具有螺纹孔的筒状部件构成,并且以使得螺纹孔面向壳体64的下壳体65的底面部65a而开口的方式固定设置于壳体64。内螺纹部97与基于固定螺栓96的固定部对应地设置于4处部位。关于这样的结构,固定螺栓96从下侧将支承托架90的支承面部90b贯通,并且螺旋插入于内螺纹部97,由此使得壳体64固定于支承托架90。
[0126]
天线单元60设置为支承于支承框架70的大致前半部的上侧的状态。具体而言,天线单元60相对于支承框架70而设置于在俯视观察时使得壳体64的外形的左右方向中心与前后延伸部72的轴心位置一致或大体一致的位置。另外,天线单元60在前后方向上使得壳体64的前端部位于比前固定部71更靠前方的位置,并且使得壳体64的后端部位于比由前后延伸部72与倾斜部73构成的弯曲部更靠前方的位置。
[0127]
针对如上那样利用支承框架70将天线单元60支承于驾驶室30的左侧上部的结构,设置扶手部100。即,联合收割机1具备用于进行针对天线单元60的作业的扶手部100。扶手部100由具有规定的弯曲形状或折弯形状的圆管状部件构成,并设置于驾驶室30的驾驶室左侧面部37。
[0128]
扶手部100构成为上下延伸。扶手部100将除上下的两端部以外的大部分设为在侧视观察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扶手主体部。扶手部100从下侧至上侧依次具有下固定部101、倾斜延伸部102及上固定部103而作为利用管状部件形成弯曲形状的部分。
[0129]
下固定部101是以左右方向为轴向的部分,且是从驾驶室左侧面部37朝向左侧伸出的部分。下固定部101的右侧端部为扶手部100的下侧端部。
[0130]
倾斜延伸部102是如下部分:以在侧视观察时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向、且在主视观察时从下侧至上侧逐渐从左右内侧(右侧)朝向左右外侧(左侧)的倾斜方向为轴向。倾斜延伸部102是如下部分:以在主视观察时与下固定部101一起构成钝角状的角部的方式朝向斜左上方延伸。在主视观察时,倾斜延伸部102的轴向所构成的角度例如为5~10
°
左右。倾斜延伸部102与下固定部101之间的角部为折弯部104。
[0131]
上固定部103是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部分,并且是从倾斜延伸部102的上端部以与倾斜延伸部102一起构成钝角状的角部的方式朝向上方延伸的部分。上固定部103的上端部为扶手部100的上侧端部。
[0132]
关于扶手部100,由倾斜延伸部102及上固定部103形成在侧视观察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扶手主体部。构成该扶手主体部的大部分的倾斜延伸部102为扶手部100中的主要由
作业者把持的部分。扶手部100设置为在左视观察时与构成驾驶室左侧面部37的左支柱部42的上部重叠。扶手部100在上下方向上设置于驾驶室左侧面部37的一半以上的范围。具体而言,扶手部100使得上端部位于与驾驶室30的前上表面部31a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并且使得下端部位于比前上表面部31a的下端更靠下方的高度。
[0133]
扶手部100设置为:使得上端部与支承框架70连结并且使得下端部固定于驾驶室左侧面部37的状态。即,扶手部100设置为:使得作为上端部的上固定部103的上端部连结支承于支承框架70、且使得作为下端部的下固定部101的右侧端部固定于驾驶室左侧面部37的状态。
[0134]
扶手部100的上端部借助在支承框架70固定设置的上侧的连结部件即上支承托架110而与支承框架70连结。上支承托架110在支承框架70相对于后侧的支承托架90与由前后延伸部72和倾斜部73构成的角部之间的部分而设置于支承框架70的下侧。
[0135]
上支承托架110是使得板状部件弯曲形成为规定形状的形式的部件。上支承托架110具有:近似矩形的固定面部110a,其以左右方向为板厚方向;以及前后的侧面部110b,它们从固定面部110a的前后的端部朝向左右内侧(右侧)呈直角状地弯曲,并且由这些表面部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右侧设为敞开侧的近似“u”字形。关于上支承托架110,固定面部110a设为供扶手部100的上端部安装的表面部。
[0136]
在上支承托架110的前后的侧面部110b的上部左侧形成有用于使支承框架70的前后延伸部72嵌合的凹状的缺口部110c。上支承托架110在使得前后延伸部72位于前后的侧面部110b的缺口部110c内的状态下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前后延伸部72。上支承托架110使得固定面部110a的上缘部位于前后延伸部72的左侧。
[0137]
扶手部100借助固定板115而使得上固定部103的上端部固定于上支承托架110。固定板115是具有近似截头等腰三角形的外形的板状部件,以将板厚方向设为左右方向且将顶部侧设为下侧的朝向而设置。固定板115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上固定部103的上端部的左侧。
[0138]
固定板115以从里侧(右侧)与上支承托架110的固定面部110a重叠的状态借助固定螺栓116而在前后2处部位固定于固定面部110a。固定螺栓116将固定面部110a及固定板115贯通,并且螺旋插入于在固定板115的里侧(右侧)设置的螺母部117。基于固定螺栓116的固定部位于固定板115的上部的前后角部附近。
[0139]
扶手部100、用于使扶手部100的上端部与支承框架70连结的上支承托架110及固定板115构成为:在左视观察时以沿着上下方向的上支承托架110的轴心位置为中心而左右对称或大致左右对称。另外,在左视观察时,整个扶手部100位于构成驾驶室左侧面部37的左支柱部42的宽度(前后方向的尺寸)的范围内。
[0140]
扶手部100的下端部借助作为安装部件的下支承托架120而固定于构成驾驶室左侧面部37的左支柱部42。如图12所示,下支承托架120是形成为近似“l”字状的弯曲形状的安装金属配件。下支承托架120具有固定面部121和支承面部122而作为形成为弯曲形状的表面部。
[0141]
下支承托架120在以上下方向为长边方向并使得固定面部121沿着左支柱部42的左侧面42a的状态下借助固定螺栓124而在上下2处部位固定于左支柱部42。固定螺栓124将固定面部121及构成左侧面42a的左支柱部42的左面部贯通,并且螺旋插入于在该左面部的
里侧设置的未图示的螺母部。支承面部122从固定面部121的前侧朝向左侧突出,并且以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
[0142]
在下支承托架120且在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贯通状的开口部123。开口部123形成为将由固定面部121与支承面部122构成的角部切除。开口部123在相对于固定面部121的形成部位具有在从扶手部100的下固定部101的轴向观察时即在左视观察时与下固定部101的外形对应地形成为圆形的部分。在固定面部121且在开口部123的上下两侧设置有基于固定螺栓124的固定部。
[0143]
对于如上那样的下支承托架120,扶手部100在使得下固定部101的末端部与固定面部121的开口部123嵌合并且使得下固定部101和折弯部104的一部分位于支承面部122的后表面122a侧的状态下,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下支承托架120。扶手部100相对于下支承托架120的焊接部位例如为下固定部101相对于开口部123的嵌合部分、以及下固定部101及折弯部104相对于支承面部122的后表面122a的接触部分。
[0144]
如上,扶手部100设置为:使得上端侧连结支承于支承框架70并且使得下端侧连结支承于驾驶室左侧面部37、并架设于支承框架70与驾驶室左侧面部37之间的状态。
[0145]
关于如上那样扶手部100设置于天线单元60的支承框架70的结构,天线单元60和扶手部100配置为在俯视观察时彼此位于前后位置。
[0146]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扶手部100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天线单元60的后方,天线单元60和扶手部100在前后方向上排列配置。具体而言,在俯视观察时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形式的扶手部100相对于天线单元60而位于壳体64的后端的后方附近。
[0147]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扶手部100在前后方向上位于天线单元60的后方、但是在俯视观察时彼此位于前后的位置的配置,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例如,可以是如下配置:位于天线单元60下方的扶手部100在俯视观察时一部分(前侧部分)与天线单元60的后端部重叠。
[0148]
另外,扶手部100由金属制的部件构成。具体而言,扶手部100由具有圆形的横截面形状的钢管构成。而且,扶手部100设置为使得上端位于比天线单元60更靠下方的高度。
[0149]
如图7所示,扶手部100的上端位于比固定板115的上端更靠下方的位置。固定板115的上端在上支承托架110位于比固定面部110a的上端更靠下方的位置。上支承托架110位于比支承框架70的前后延伸部72的上端更靠下方的位置。天线单元60在使得壳体64的底面部65a支承于在前后延伸部72的上侧设置的支承托架90的状态下借助支承托架90而设置于前后延伸部72的上方。
[0150]
这样,扶手部100的上端位于比作为天线单元60下表面部的底面部65a更靠下方的位置。此外,扶手部100的上端设为构成扶手部100的钢管的水平的开口端面。
[0151]
如图13所示,驾驶室30设置为能够相对于行驶机体4而绕上下方向的轴即开闭轴a1转动,以便向联合收割机1的机体的左右方向的外侧打开。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开闭轴a1在俯视观察时设置于驾驶室30的后部的靠左的位置。
[0152]
如图13所示,驾驶室30设置为能够从朝向正面的收纳状态开始以开闭轴a1为中心朝向右侧在约90
°
的角度范围内转动(参照箭头b1)。驾驶室30将从收纳状态开始向右侧转动约90
°
的状态设为敞开状态。在图13中用双点划线表示敞开状态的驾驶室30。
[0153]
以开闭轴a1为中心的驾驶室30的转动支承部构成为例如包括:立起设置于行驶机
体4的支柱部;以及设置于驾驶室30侧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与支柱部连结的筒状的轴支承部。驾驶室30在收纳状态及敞开状态的各状态下利用未图示的锁定机构而固定于行驶机体4侧。通过使驾驶室30形成为敞开状态而容易进行位于驾驶室30下方的发动机11、其附近的装置的检查、修理等。
[0154]
当驾驶室30处于敞开状态时,谷粒箱7变为从通常的收纳位置开始绕排出绞龙9的纵向取出输送机9b(参照图1)的轴心向外侧转动以使得前侧向机体的外侧打开的状态(侧开的状态)。由此,能够确保处于敞开状态的驾驶室30的配置空间,能够避免驾驶室30与谷粒箱7发生干涉。通过使谷粒箱7转动并向机体外侧(右侧)打开,使得脱粒部6的右侧、发动机11的设置空间等敞开。此外,针对谷粒箱7而设置有用于将谷粒箱7固定于收纳位置的锁定装置(省略图示)。
[0155]
关于这样以向机体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外侧转动的方式设置的驾驶室30,作为天线单元60、支承框架70及扶手部100的设置面部的驾驶室左侧面部37为驾驶室30的左右的侧面部中的、位于机体的左右方向的内侧的侧面部。也就是说,天线单元60、支承框架70及扶手部100设置于驾驶室30的左右的侧面部中的、驾驶室30敞开的那侧的相反侧的侧面部即驾驶室左侧面部37。
[0156]
因此,通过使驾驶室30绕开闭轴a1向右侧转动而变为敞开状态(参照图13的箭头b1),驾驶室左侧面部37朝向大致前方或前方。也就是说,形成为如下状态:天线单元60、支承框架70及扶手部100相对于向右侧转动后的驾驶室30而位于前侧,在机体的右侧敞开。
[0157]
另外,联合收割机1具备:作为用于获取针对天线单元60的辅助性信息的天线的辅助天线130(参照图7)。辅助天线130是基于天线单元60的联合收割机1的自动转向系统中的获取gps校正信息用的天线。辅助天线130是直线棒状的部件。
[0158]
辅助天线130经由因特网线路等通信手段而从独立设置的天线、通信运营商等的通信运营商基站、或者由自治体等设置的固定基站接收gps校正信息。天线单元60利用辅助天线130接收到的校正信息并通过惯性导航装置62等而对接收装置61接收到的来自定位卫星的位置信息进行校正,并由无线通信装置63等输出(发送)本机的位置信息。
[0159]
辅助天线130设置于扶手部100相对于支承框架70的连结部。具体而言,在作为构成扶手部100相对于支承框架70的连结部的连结部件的上支承托架110设置有作为支承辅助天线130的部分的天线支承面部110d。
[0160]
天线支承面部110d是在上支承托架110从固定面部110a的上端部朝向左侧呈直角状地弯曲形成的水平状的板状部分。在天线支承面部110d的左侧端部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形成有缺口状的支承凹部110e。支承凹部110e是以左侧为敞开侧的凹状部分,并且在天线支承面部110d的板厚方向上形成为贯通状。
[0161]
天线支承面部110d成为辅助天线130的安装座,辅助天线130以立起状态支承于支承凹部110e的部分。作为辅助天线130相对于天线支承面部110d的固定构造而例如存在如下构造:如图7所示,在辅助天线130的下端部形成有扩径状的凸缘部131并且在凸缘部131的下侧部分形成有外螺纹部,利用凸缘部131及与外螺纹部螺合的螺母132而在上下方向上对天线支承面部110d进行夹持固定。辅助天线130的高度例如达到使得辅助天线130的末端(上端)位于壳体64的上下方向中间部的程度。
[0162]
这样,辅助天线130安装于上支承托架110而设置于扶手部100的正上方。此外,辅
助天线130的形状、用于将辅助天线130固定于天线支承面部110d的结构并未特别限定。另外,支承于上支承托架110的天线并不限定于辅助天线130,只要是用于获取与天线单元60相关的信息的天线即可,并未对其功能、形状等进行限定。
[0163]
根据具备如上那样结构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联合收割机1,关于在驾驶室30的上部的高度位置处设置有天线单元60的结构,能够提高针对天线单元60的作业的安全性。
[0164]
联合收割机1在驾驶室左侧面部37具备扶手部100。根据这样的结构,当进行处于距地面较高的位置的天线单元60的拆卸、高度调整等位置调整、维护等时,在作业者站立于台架、梯子等的状态下对天线单元60进行作业的过程中,作业者能够把持扶手部100而使身体稳定。由此,能够提高作业的安全性。此外,当进行针对天线单元60的作业时,使割取部5侧开而使得驾驶室30的左前侧的空间敞开,由此能够将上述空间用作台架、梯子等的设置空间、作业者的作业空间。
[0165]
另外,关于扶手部100的形态,扶手部100的构成其大部分的倾斜延伸部102具有从上侧到下侧以接近驾驶室左侧面部37的朝向而倾斜的形状。根据这样的结构,例如与扶手部100使得扶手主体部整体呈铅垂状地延伸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良好的把持性,并且能够避免扶手部100与割取部5的后部接触而实现机体的紧凑化。
[0166]
另外,关于联合收割机1,天线单元60和扶手部100在前后方向上排列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天线单元60及扶手部100各自的配置空间在前后方向上分开,所以,能够实现针对扶手部100的良好的把持性。由此,扶手部100的使用便利性变得良好,能够有效地提高在站立于台架、梯子等的状态下对天线单元60进行作业的安全性。
[0167]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天线单元60的后侧设置有扶手部100,但是,它们的前后关系可以相反。也就是说,可以形成为如下结构:在前后方向上将扶手部100配置于天线单元60的前侧。
[0168]
另外,关于联合收割机1,对天线单元60进行支承的支承框架70设置为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使得前端部及后端部固定于驾驶室左侧面部37,扶手部100设置为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使得上端部与支承框架70连结且使得下端部固定于驾驶室左侧面部37。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将天线单元60牢固地支承于驾驶室30。
[0169]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对天线单元60进行支承的支承框架70利用基于前安装板76的上部前侧的第1固定部、与基于后安装板81的上部后侧的第2固定部而在前后2处部位固定支承于驾驶室左侧面部37。而且,使得上端部与支承框架70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连结的扶手部100的下端部利用基于下支承托架120的第3固定部而固定支承于驾驶室左侧面部37。
[0170]
这样,作为天线单元60相对于驾驶室左侧面部37的支承结构而构成如下框架构造:利用一端侧由第3固定部支承的扶手部100而从下侧对由第1固定部及第2固定部在前后方向上支承的支承框架70进行支承。根据这样的框架构造,能够利用在左视观察时大致位于倒等腰三角形的顶点的3处部位的固定部、即第1固定部、第2固定部及第3固定部的3点而均衡且稳固地将天线单元60支承于驾驶室左侧面部37,从而能够获得足够的支承强度。
[0171]
另外,关于支承框架70的形态,支承框架70在后部具有在俯视观察时从前侧至后侧以接近驾驶室左侧面部37的朝向而倾斜的倾斜部73。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避免支承框架70与在收纳状态下位于支承框架70的左侧附近的排出绞龙9接触。此外,在俯视观察时,倾斜部73的延伸方向与收纳状态的排出绞龙9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
[0172]
另外,关于联合收割机1,驾驶室30设置为相对于行驶机体4向右侧转动而打开,在驾驶室30打开的那侧的相反侧的驾驶室左侧面部37设置有天线单元60及扶手部100。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使驾驶室30处于敞开状态而使得驾驶室左侧面部37变为朝向前侧的状态,天线单元60及扶手部100的前侧成为敞开空间。由此,当在站立于台架、梯子等的状态下对天线单元60进行作业时能够实现良好的作业性,从而能够实现作业性的提高。
[0173]
另外,关于联合收割机1,扶手部100由金属制的部件构成,扶手部100的上端位于比天线单元60更靠下方的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容易地确保扶手部100的强度,并且能够在扶手部100的制造中实现良好的加工性。另外,能够抑制扶手部100妨碍天线单元60对电波的接收,在天线单元60对电波的接收中能够获得良好的灵敏度。由此,能够确保基于天线单元60的联合收割机1的定位精度。
[0174]
另外,联合收割机1具备辅助天线130,辅助天线130的支承部设置于构成扶手部100的上端侧与支承框架70连结的连结部的上支承托架110。根据这样的结构,与在驾驶室30内的驾驶部12设置辅助天线130的情况相比,能够将辅助天线130设置于驾驶室30的外部,所以,能够获得良好的通信灵敏度。
[0175]
另外,能够利用扶手部100的连结构造而设置辅助天线130,所以,不另外设置用于支承辅助天线130的结构而利用简单的结构便能够设置辅助天线130。另外,扶手部100与支承框架70的连结部为与例如支承框架70的其他部分相比难以受到机体振动的影响的部分,所以,能够在对辅助天线130的振动有利的位置处设置辅助天线130。如上,如果形成为使得辅助天线130竖立设置于扶手部100与支承框架70的连结部的结构,则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而确保基于天线单元60的联合收割机1的定位精度。
[0176]
[天线单元的结构]
[0177]
利用图14~图18对天线单元60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图14及图16中示出了上壳体66拆下后的状态。
[0178]
如图14及图15所示,天线单元60具有从前侧至后侧而设置的无线通信装置63、接收装置61及惯性导航装置62,这些装置设置为在壳体64内固定于水平板状的装置安装板68的状态,该装置安装板68呈平行状地设置于底面部65a。
[0179]
装置安装板68设置为在壳体64的内部从上侧将大致整个底面部65a覆盖,并且具有与底面部65a的形状对应地以前后方向为长边方向的近似矩形的外形。装置安装板68的上表面设为供各装置安装的水平状的安装面68a。装置安装板68的四个角的部分为倒角状的倾斜边部。另外,在装置安装板68的短边方向(左右方向)的两侧的长边部形成有相对于装置安装板68的水平状的主体部分向下侧呈直角状地弯曲的加强用的弯曲面部68b(参照图15)。装置安装板68是例如钢板等金属制的部件,并借助未图示的螺栓等固定件而固定于下壳体65的底面部65a。
[0180]
无线通信装置63设置于装置安装板68的前端部上。无线通信装置63具备:主体部63a,其具有近似长方体状的外形;以及前后2个天线部63b,它们立起设置于主体部63a的左侧的侧面部。无线通信装置63在主体部63a的前后两侧具有用于将无线通信装置63固定于装置安装板68的固定片部63c。固定片部63c是以从主体部63a的下缘部沿着安装面68a的方式向外侧突出设置的板状部分。
[0181]
无线通信装置63借助从上侧将固定片部63c及装置安装板68贯通的螺栓151而固
定于装置安装板68。螺栓151螺旋插入于位于装置安装板68下侧的螺母部152。基于固定片部63c的无线通信装置63的固定部在主体部63a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于左右2处部位的共计4处部位(参照图14)。
[0182]
惯性导航装置62设置于装置安装板68的后端部上。惯性导航装置62在俯视观察时具有近似矩形的外形,并且在下部具有下侧缩窄的形状即近似倒四棱锥台形。惯性导航装置62在载置于装置安装板68上的状态下借助从下侧将装置安装板68贯通的螺栓153而固定于装置安装板68。螺栓153螺旋插入于设置在惯性导航装置62内并面向惯性导航装置62的底面而开口的内螺纹部154。基于螺栓153的固定部在前后两侧分别设置于左右2处部位的共计4处部位(参照图14)。
[0183]
接收装置61具有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近似圆角等边三角形的扁平状的外形,关于俯视观察时的外形,以将1个顶部侧设为右侧且使得位于左侧的边部沿着前后方向的朝向而设置。接收装置61在装置安装板68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借助天线支承台160而设置于装置安装板68。
[0184]
天线支承台160是使得板状部件弯曲形成为规定形状的箱状部件。天线支承台160设置为固定于装置安装板68的状态。天线支承台160形成相对于装置安装板68而位于向上方分离的高度处的支承面160a作为对接收装置61进行支承的表面。
[0185]
天线支承台160具有:水平状的上表面部161,其上表面设为支承面160a;前表面部162,其从上表面部161的前侧的边缘部朝向下侧呈直角状地弯曲;右侧面部163,其从上表面部161的右侧的边缘部朝向下侧呈直角状地弯曲;以及右后侧面部164,其从上表面部161的右后侧的边缘部朝向下侧呈直角状地弯曲。
[0186]
天线支承台160在前后两侧具有用于将天线支承台160固定于装置安装板68的固定片部165a、165b、165c。这些固定片部以不与安装于装置安装板68的其他装置等发生干涉的方式具有规定的形状。前侧的固定片部165a、165b是以从前表面部162的下端部沿着安装面68a的方式向外侧(前侧)突出设置的板状部分。后侧的固定片部165c是以从右后侧面部164的下端部沿着安装面68a的方式向外侧(右后侧)突出设置的板状部分。
[0187]
天线支承台160借助从下侧将装置安装板68及各固定片部165a、165b、165c贯通的螺栓167而固定于装置安装板68。螺栓167螺旋插入于位于装置安装板68上侧的螺母部168。基于螺栓167的天线支承台160的固定部在前侧的固定片部165a、165b分别设置于1处部位且在后侧的固定片部165c设置于2处部位,从而共计设置于4处部位(参照图16)。在各固定片部165a、165b、165c形成有用于使螺栓167贯通的孔部166(参照图17)。
[0188]
在天线支承台160的上表面部161形成有与接收装置61的俯视观察时的外形对应的近似等边三角形的贯通孔部即开口部161a。接收装置61以载置于支承面160a上并固定于上表面部161的状态设置于天线支承台160。接收装置61在上表面部161上设置为将整个开口部161a覆盖,并借助螺栓169而固定于上表面部161。螺栓169从下侧将上表面部161贯通,并螺旋插入于设置在接收装置61内并面向接收装置61的底面而开口的内螺纹部(参照图15)。基于螺栓169的固定部设置于近似等边三角形的开口部161a的各顶部附近的3处部位。在上表面部161形成有用于使螺栓169贯通的孔部161b。
[0189]
这样相对于装置安装板68在构成接收装置61的支座的天线支承台160与装置安装板68之间形成空间部170(参照图15)。空间部170是由装置安装板68、上表面部161、前表面
部162、右侧面部163及右后侧面部164形成的空间部分,并使得左侧敞开。
[0190]
包括用于接受电力供给的电力供给线、信号线等在内的电缆(省略图示)、与天线单元60所具有的接收装置61、惯性导航装置62及无线通信装置63的各装置连接。在无线通信装置63且在主体部63a的右侧面部设置有供电缆连接的连接器63d。在接收装置61且在后侧的侧面部设置有供电缆连接的连接器61d。在惯性导航装置62且在右侧的侧面部设置有供电缆连接的连接器(省略图示)。
[0191]
在下壳体65的周壁部65b中的前部的右侧的侧面部设置有构成使电缆贯通的引导孔部的电缆插通部69。作为天线单元60中的电缆的配线结构,例如采用如下结构:在壳体64内形成使与各装置的连接器连接的分支电缆汇集成1根的汇集电缆175,并使该汇集电缆175经由电缆插通部69而向壳体64的外部伸出。从壳体64向外部伸出的汇集电缆175与从联合收割机1的本机侧伸出的规定的电缆连接。这样,在天线单元60,电缆从壳体64的左右内侧、即驾驶室30侧向外部伸出。
[0192]
天线单元60具有针对接收装置61而设置的转换器180。转换器180是对直流电力的电压进行控制而将直流电力转换为直流电力的dc/dc转换器,并具有用于进行电压的转换、稳定化等的功能。
[0193]
转换器180具有形成为近似长方体状的外形的外壳181,并且在由天线支承台160形成的空间部170内设置于装置安装板68上。转换器180设置为在俯视观察时以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约30
°
的朝向整体收纳于空间部170。此外,转换器180的设置朝向并未特别限定。
[0194]
转换器180在板状的固定部182借助螺栓183而固定于装置安装板68,固定部182在外壳181的俯视观察时呈对角状定位的一对角部处形成为缺口状。螺栓183将固定部182及装置安装板68贯通,并且螺旋插入于位于装置安装板68下侧的螺母部184。
[0195]
转换器180对从电源向接收装置61输送的电力进行控制。如图18所示,转换器180接受从联合收割机1所具备的辅机蓄电池等电源部190供给的直流电力,并使该直流电力的电压升高而生成高电压。由转换器180转换后的直流电力向接收装置61供给。
[0196]
转换器180具有:第1端子,其是与电源部190连接的输入电源的端子;以及第2端子,其是供一端侧与接收装置61连接的第1连接线191的另一端侧连接的输出电源的端子。另外,转换器180具有:第3端子,其是供一端侧与接收装置61的gnd连接的第2连接线192的另一端侧连接的输入gnd的端子;以及第4端子,其是与gnd连接的输出gnd的端子。
[0197]
如图16所示,转换器180具有包括第1~4端子在内的连接器185。连接器185设置于转换器180的外壳181的右侧的侧面部。在壳体64内从汇集电缆175分支出的转换器180用的分支电缆与连接器185连接。
[0198]
如上,根据在天线单元60具备针对接收装置61的转换器180的结构,能够借助转换器180的升压作用等而使得向接收装置61供给的电力实现足够的电压并且能够使得电压稳定,由此能够确保天线单元60的良好的动作状态。
[0199]
例如,关于利用用于向联合收割机1所具备的各种电子设备供电的辅机蓄电池而对接收装置61供电的结构,难以使得向接收装置61供给的电力实现足够的电压。特别地,在发动机启动时,因摇动所引起的电压下降而有时会发生接收装置61的重置(天线的重置),在上述情况下,有时卫星的定位信息、方位角的信息被重置,从而需要重新设定以便对卫星进行定位。
[0200]
因而,因具备具有升压功能的转换器180而能够使得向接收装置61供给的电力的电压升高,从而能够使得针对接收装置61的电压稳定化。由此,能够抑制上述那样的天线重置等不良情况,能够实现使用便利性良好的天线单元60。
[0201]
另外,关于天线单元60,转换器180在装置安装板68上设置于利用天线支承台160而在接收装置61的下方形成的空间部170内。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有效地利用壳体64内的空间,并且能够缩短与接收装置61及转换器180连接的电缆等连接线。由此,能够实现天线单元60的紧凑化。
[0202]
另外,通过将接收装置61设置于天线支承台160上,能够将接收装置61配置于相对于惯性导航装置62及无线通信装置63而较高的位置。由此,能够在天线单元60对电波的接收中获得良好的灵敏度,从而能够确保基于天线单元60的联合收割机1的定位精度。
[0203]
[其他实施方式]
[0204]
利用图19~图21对天线单元60的支承结构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0205]
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在天线单元60的位置能够变更这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单元60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即高度位置设置为:能够向使得整体位于比支承框架70更靠上方的位置的第1高度位置、以及使得至少一部分与支承框架70重叠的第2高度位置进行位置变更。
[0206]
如图19~图2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天线单元60设置为能够以位于天线单元60的右下侧并沿着前后方向的转动轴o1为中心轴而转动。即,关于天线单元60,如图19及图20所示,将底面部65a形成为水平状的水平状态设为处于第1高度位置的状态,将以转动轴o1为中心轴朝左侧(图20的右侧)下降的方向转动而使得底面部65a形成为左低右高的倾斜状的状态设为处于第2高度位置的状态。
[0207]
以下,关于天线单元60,将处于第1高度位置的状态设为通常状态,将处于第2高度位置的状态设为倾斜状态。另外,以下,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对天线单元60的通常状态进行说明。
[0208]
天线单元60被支承为固定于在支承框架70的前后延伸部72的前后2处部位设置的支承托架200的状态。前侧的支承托架200相对于支承框架70而设置于由前固定部71与前后延伸部72构成的角部的附近,后侧的支承托架200设置于支承框架70的前后延伸部72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
[0209]
支承托架200固定于在支承框架70固定设置的安装板210。也就是说,支承托架200借助安装板210而设置于支承框架70。前后的支承托架200固定于一体的安装板210。即,前侧的支承托架200固定于安装板210的前侧,后侧的安装板210固定于安装板210的后侧。安装板210及前后的支承托架200构成为在左视观察时在前后方向上对称或大致对称。此外,在图19中,用截面表示后侧的支承托架200。
[0210]
安装板210是使得板状部件弯曲形成的形式的长条状部件,并且以长边方向为前后方向而设置于前后延伸部72的上侧。安装板210具有:形成其大部分的平板部分即主体板部211;以及设置于主体板部211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侧的安装板部212。
[0211]
主体板部211将长边方向的中间部设为具有较窄的规定宽度的窄幅部211a,将长边方向的两端部设为宽度比窄幅部211a大的扩幅部211b(参照图19)。前后的扩幅部211b在
窄幅部211a侧具有从窄幅部211a侧至前后的端部侧而使得宽度逐渐扩大并且在宽度方向两侧形成斜边的部分。扩幅部211b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例如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安装托架91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的尺寸大致相同。
[0212]
安装板部212是从主体板部211前后端朝向下侧呈直角状地弯曲形成的部分。在安装板部212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的下侧形成有用于使前后延伸部72嵌合的半圆状的缺口部212a。
[0213]
安装板210在使得前后延伸部72与前后的安装板部212的缺口部212a嵌合的状态下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前后延伸部72。安装板210以使得主体板部211向左下方倾斜的方式设置为倾斜状。在从转动轴o1的轴向观察时,主体板部211相对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例如为20
°
左右。
[0214]
支承托架200是使得板状部件弯曲形成的形式的长条状部件,并以将长边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并且在俯视观察时与前后延伸部72的轴向正交的方式设置于前后延伸部72的上侧。
[0215]
支承托架200具有:固定面部221,其以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水平状的支承面部222,其从固定面部221的上端呈直角状地弯曲形成;以及侧面部223,其从固定面部221的左端呈直角状地弯曲形成。关于支承托架200,支承面部222设为供天线单元60的壳体64安装的表面部。支承面部222位于比安装板210的主体板部211的上端更靠上方的高度。
[0216]
固定面部221在从转动轴o1的轴向观察时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形状,并且在左侧部分具有比前后延伸部72更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221a,且整体具有近似“l”字状。在固定面部221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的下侧形成有用于使前后延伸部72嵌合的凹状的缺口部221b。
[0217]
前侧的支承托架200以使得固定面部221处于后侧的朝向而位于安装板210的前侧的安装板部212的前侧,并且在使得固定面部221与安装板部212重叠的状态下借助作为固定支承件的第1螺栓231及第2螺栓232而在左右两侧的2处部位固定于安装板210。第1螺栓231及第2螺栓232将固定面部221及安装板部212贯通,并且螺旋插入于在安装板部212的后侧设置的螺母部235。基于第1螺栓231的固定部位于比支承框架70的前后延伸部72更靠右侧的位置,基于第2螺栓232的固定部位于比前后延伸部72更靠左侧的位置。
[0218]
后侧的支承托架200以使得固定面部221处于前侧的朝向而位于安装板210的后侧的安装板部212的后侧,并且在使得固定面部221与安装板部212重叠的状态下借助作为固定支承件的第3螺栓233及第4螺栓234而在左右两侧的2处部位固定于安装板210。第3螺栓233及第4螺栓234将固定面部221及安装板部212贯通,并且螺旋插入于在安装板部212的前侧设置的螺母部236。基于第3螺栓233的固定部位于比支承框架70的前后延伸部72更靠右侧的位置,基于第4螺栓234的固定部位于比前后延伸部72更靠左侧的位置。
[0219]
天线单元60的壳体64相对于这样的前后的支承托架200借助固定螺栓96而固定于支承面部222。基于固定螺栓96的固定部设置于各支承托架200的左右两侧的2处部位。因而,在支承托架200的支承面部222的左右两侧的2处部位形成有用于使固定螺栓96贯通的孔部222a。固定螺栓96从下侧将支承托架200的支承面部222贯通,并且螺旋插入于内螺纹部97(参照图10),由此使得壳体64固定于支承托架200。
[0220]
在本实施方式中,天线单元60在上下方向上设置于比车顶部35稍高的高度位置。也就是说,天线单元60使得壳体64的上表面部位于比车顶板50的上表面部50a稍靠上方的
位置。
[0221]
关于以上那样的天线单元60的支承结构,天线单元60设置为能够与前后的支承托架200一体地以转动轴o1为中心而相对于在支承框架70固定设置的安装板210进行转动。
[0222]
绕转动轴o1对天线单元60进行支承的转动支承部由前侧的支承托架200中的基于第1螺栓231的固定部、与后侧的支承托架200中的基于第3螺栓233的固定部构成。即,第1螺栓231及第3螺栓233的中心轴位于沿着前后方向的共通的直线上、即转动轴o1上。
[0223]
另外,关于前后的支承托架200,第2螺栓232及第4螺栓234的中心轴位于沿着前后方向的共通的直线l1上。第2螺栓232及第4螺栓234分别贯通支承托架200的固定面部221的、以大致上下方向为长边方向而形成于固定面部221的长孔221c。长孔221c在固定面部221的左侧部分形成于从上部至突出部221a的范围内。长孔221c在从转动轴o1的轴向观察时具有沿着以转动轴o1的位置为中心的圆弧的弯曲形状。
[0224]
这样,包括前后的支承托架200及天线单元60在内的转动体设置为:将基于第1螺栓231及第3螺栓233的固定部设为固定侧的支承部,并且将基于第2螺栓232及第4螺栓234的固定部设为可动侧支承部,从而能够绕转动轴o1转动。
[0225]
对使天线单元60转动的顺序的一例进行说明。如图19及图20所示,从天线单元60的通常状态开始将第1螺栓231、第2螺栓232、第3螺栓233及第4螺栓234的紧固松解。使得前后的支承托架200及固定于前后的支承托架200的天线单元60能够绕转动轴o1转动。
[0226]
然后,使天线单元60及前后的支承托架200绕主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右转)转动(参照图21的箭头m1),直至变为倾斜状态为止、即直至从第1高度位置变为第2高度位置为止。在此,在前后的支承托架200,长孔221c设为引导孔,使得第2螺栓232及第4螺栓234沿着长孔221c移动。在使天线单元60及前后的支承托架200移动至第2高度位置之后,将第1~4这4个螺栓紧固,由此使得前后的支承托架200分别固定于安装板210,从而使得天线单元60形成为倾斜状态。
[0227]
天线单元60从通常状态至倾斜状态绕转动轴o1转动的角度例如为20
°
左右。天线单元60的倾斜状态下的倾斜角度、与安装板210的主体板部211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相同或大致相同。此外,天线单元60的转动角度并未特别限定。
[0228]
在天线单元60的通常状态下,第2螺栓232及第4螺栓234位于长孔221c的下端部或其附近,在天线单元60的倾斜状态下,第2螺栓232及第4螺栓234位于长孔221c的上端部或其附近。另外,支承托架200的缺口部221b形成为在天线单元60的转动范围内不会与支承框架70的前后延伸部72发生干涉。
[0229]
在通常状态下,天线单元60位于处于比支承框架70更靠上方的高度处的支承托架200的支承面部222上,从而使得整个天线单元60位于比支承框架70更靠上方的位置。
[0230]
另一方面,在倾斜状态下,天线单元60的一部分位于支承框架70所处的高度范围内。具体而言,如图21所示,支承框架70所处的高度范围是:从后固定部74的上端的高度位置h1至位于比后固定部74更靠下侧的前固定部71的下端的高度位置h2为止的高度范围δh。
[0231]
对此,天线单元60在倾斜状态下使得作为天线单元60下端的壳体64的下端的高度位置h3位于高度范围δh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天线单元60的下端的高度位置h3位于比支承框架70的上端的高度位置h1更靠下方且比支承框架70的下端的高度位置h2更靠上方的高
度。此外,天线单元60在倾斜状态下使得上侧的大部分位于比支承框架70更靠上方、即比高度位置h1更靠上方的位置。
[0232]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天线单元60的支承结构,通过使天线单元60形成为倾斜状态而能够使天线单元60位于比通常状态低的位置。由此,针对天线单元60的拆卸、高度调整等位置调整、维护等、作业者站立于台架、梯子等的状态下进行的作业,能够通过扶手部100而实现安全性的提高,能够容易进行天线单元60的处理而使得作业性提高。
[023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变更天线单元60的高度位置的结构,采用了使天线单元60以转动轴o1为中心而转动的结构,但是,用于变更天线单元60的高度位置的结构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用于变更天线单元60的高度位置的结构例如可以是保持天线单元60的水平状态不变地使天线单元60平行移动那样的结构。
[0234]
上述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一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因此,即便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外,只要处于不脱离本发明所涉及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当然也可以根据设计等而进行各种改变。另外,本发明所记载的效果仅是示例而并未进行限定,还可以具有其他效果。
[023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支承部件的支承框架70由管状部件构成,但是,支承部件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本发明所涉及的支承部件例如可以由板状部件构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