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029977发布日期:2023-05-05 10:56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汽车,具体涉及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1、在相关技术的电动汽车中,需要通过整车热管理系统分别对乘员舱、电池以及杯托的温度进行制冷或制热调节,以满足乘员舱、电池以及杯托各自的温度需求,但乘员舱、电池以及杯托往往会存在不同的温度需求,特别是杯托的温度,由于受限于乘员舱的温度,而无法单独进行调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在相关技术的电动汽车中无法满足乘员舱、电池以及杯托各自的温度需求的技术问题。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

2、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4、空调压缩机;

5、室内冷凝器;

6、第一管线,所述空调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室内冷凝器的入口之间通过所述第一管线连接;

7、室外冷凝器;

8、第二管线,所述室内冷凝器的出口与所述室外冷凝器的入口之间通过所述第二管线连接;

9、第三管线,所述第三管线的入口与所述第一管线连通,所述第三管线的出口与所述第二管线连通;

10、热交换装置;

11、第四管线,所述第四管线的入口与所述第二管线连通,所述第四管线的出口与所述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入口连接;

12、冷热杯托装置;

13、第五管线,所述第五管线的入口与所述第一管线连通,所述第五管线的出口与所述冷热杯托装置的入口连接;

14、第六管线,所述第六管线的入口与所述冷热杯托装置的出口连接,所述第六管线的出口与所述第四管线连通;

15、电池温控装置;

16、第七管线,所述第七管线的入口与所述第一管线连通,所述第七管线的出口与所述电池温控装置的入口连接;

17、第八管线,所述第八管线的入口与所述电池温控装置的出口连接,所述第八管线的出口与所述第四管线连通;

18、蒸发器;

19、第九管线,所述第九管线的入口与所述第八管线连通,所述第九管线的出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入口连接;

20、第十管线,所述第十管线的入口与所述第六管线连通,所述第十管线的出口与所述第九管线连通;

21、第十一管线,所述第十一管线的入口与所述室外冷凝器的出口连接,所述第十一管线的出口与所述第九管线连通;

22、第十二管线,所述第十二管线的入口与所述热交换装置的热交换出口连接,所述第十二管线的出口与所述第九管线连通;

23、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出口与所述空调压缩机的入口连接;

24、第十三管线,所述第十三管线的入口与所述第九管线连通,所述第十三管线的出口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入口连接;

25、第十四管线,所述第十四管线的入口与所述蒸发器的出口连接,所述第十四管线的出口与所述第十三管线连通;

26、第十五管线,所述第十五管线的入口与所述第五管线连通,所述第十五管线的出口与所述第十三管线连通;

27、第十六管线,所述第十六管线的入口与所述第七管线连通,所述第十六管线的出口与所述第十三管线连通;

28、第一节流阀,设置在所述第十五管线上;

29、第二节流阀,设置在所述第五管线上,且设置在所述第五管线的入口与所述第十五管线的入口之间;

30、第三节流阀,设置在所述第七管线上,且设置在所述第七管线的入口与所述第十六管线的入口之间;

31、第四节流阀,设置在所述第十三管线上,且设置在所述第十三管线的入口与所述第十四管线的出口之间;

32、第五节流阀,设置在所述第三管线上;

33、第六节流阀,设置在所述第十六管线上;

34、第七节流阀,设置所述第二管线上,且设置在所述第四管线的入口与所述第二管线的出口之间;

35、第八节流阀,设置在所述第四管线上,且设置在所述第四管线的入口与所述第六管线的出口之间;

36、第九节流阀,设置在所述第六管线上,且设置在所述第十管线的入口与所述第六管线的出口之间;

37、第十节流阀,设置在所述第八管线上,且设置在所述第九管线的入口与所述第八管线的出口之间;

38、第十一节流阀,设置在所述第九管线上,且设置在所述第九管线的入口与所述第十管线的出口之间;

39、第十二节流阀,设置在所述第十管线上;

40、第十三节流阀,设置在所述第四管线上,且设置在所述第八管线的出口与所述第四管线的出口之间;

41、第一膨胀阀,设置在所述第九管线上,且设置在所述第十三管线的入口所述第九管线的出口之间;

42、第二膨胀阀,设置在所述第二管线上,且设置在所述第二管线的入口与所述第三管线的出口之间;

43、第三膨胀阀,设置在所述第六管线上,且设置在所述第六管线的入口与所述第十管线的入口之间;

44、第四膨胀阀,设置在所述第八管线上,且设置在所述第八管线的入口与所述第九管线的入口之间。

4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交换装置包括:

46、热交换器,设有连通的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以及连通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一入口与所述第四管线的出口连接,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一出口与所述第十二管线的入口连接;

47、散热器;

48、二位三通阀;

49、第十七管线,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二出口与所述二位三通阀的p口之间通过所述第十七管线连接;

50、第十八管线,所述二位三通阀的a口与所述散热器的入口之间通过所述第十八管线连接;

51、第十九管线,所述散热器的出口与所述热交换器的第二入口之间通过所述第十九管线连接;

52、液泵,设置在所述第十九管线上;

53、第二十管线,所述第二十管线的入口与所述二位三通阀的b口连接,所述第二十管线的出口与所述第十九管线连通。

5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交换装置还包括:

55、壶体;

56、第二十一管线,所述壶体与所述第十九管线通过所述第二十一管线连通。

5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交换装置还包括电驱动组件,所述电驱动组件与所述二位三通阀以及所述液泵对应设置。

5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交换装置还包括风扇,所述风扇与所述散热器对应设置。

5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系统还包括风冷ptc加热器,所述风冷ptc加热器与所述室内冷凝器对应设置。

6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热杯托装置包括:

61、杯托主体;

62、冷媒热传导板,设置有腔室,所述腔室连通在所述第五管线的出口与所述第六管线的入口之间,所述杯托主体的底面与所述冷媒热传导板的顶面连接。

6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热杯托装置还包括杯托支架,所述杯托主体卡设在所述杯托支架上。

6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热杯托装置还包括冷媒板支座,所述冷媒热传导板卡设在所述冷媒板支座上。

6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热杯托装置还包括膨胀阀支架,所述第三膨胀阀设置在所述膨胀阀支架上。

66、本技术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67、本技术所提出的一种整车热管理系统,通过控制系统中的节流阀和膨胀阀,可以实现六种工作模式,以满足乘员舱、电池以及杯托各自的温度需求。

68、第一工作模式(乘员舱制冷、电池制冷、杯托制冷):开启第一节流阀、第五节流阀、第六节流阀、第七节流阀、第十一节流阀、第十二节流阀、第一膨胀阀、第三膨胀阀、第四膨胀阀,关闭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四节流阀、第八节流阀、第九节流阀、第十节流阀、第十三节流阀、第二膨胀阀。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由空调压缩机排出后,依次经过第一管线、第三管线以及第二管线后,进入到室外冷凝器内,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经过室外冷凝器的作用后形成低温高压的过冷液态冷媒。室外冷凝器排出的冷媒由第十一管线进入到第九管线内,冷媒的第一部分由第九管线进入到蒸发器内,通过蒸发器对乘员舱进行制冷,再依次经过第十四管线以及第十三管线后,进入到气液分离器内;冷媒的第二部分由第九管线经过第八管线进入到电池温控装置内,通过电池温控装置对电池进行制冷,再依次经过第七管线、第十六管线以及第十三管线后,进入到气液分离器内;冷媒的第三部分依次经过第九管线、第十管线以及第六管线后,进入到冷热杯托装置内,实现冷热杯托装置的制冷,再依次经过第五管线、第十五管线以及第十三管线后,进入到气液分离器内。进入气液分离器内的冷媒为气液混合态冷媒,通过气液分离器的分离后,气态的冷媒进入到空调压缩机内,形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以此实现循环。

69、第二工作模式(乘员舱制冷、电池制冷、杯托制热):开启第二节流阀、第五节流阀、第六节流阀、第七节流阀、第八节流阀、第九节流阀、第十一节流阀、第一膨胀阀、第三膨胀阀、第四膨胀阀,关闭第一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四节流阀、第十节流阀、第十二节流阀、第十三节流阀、第二膨胀阀。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由空调压缩机排出后,冷媒的一部分依次经过第一管线以及第五管线后,进入到冷热杯托装置内,实现冷热杯托装置的制热,再依次经过第六管线、第四管线以及第二管线后,进入到室外冷凝器内;冷媒的另一部分依次经过第一管线、第三管线以及第二管线后进入到室外冷凝器内。进入到室外冷凝器内的冷媒经过室外冷凝器的降温作用后形成低温高压的过冷液态冷媒,室外冷凝器排出的冷媒由第十一管线进入到第九管线内,冷媒的一部分由第九管线进入到蒸发器内,通过蒸发器对乘员舱进行制冷,再依次经过第十四管线以及第十三管线后,进入到气液分离器内;冷媒的另一部分依次经过第九管线以及第八管线后,进入到电池温控装置内,通过电池温控装置对电池进行制冷,再依次经过第七管线、第十六管线以及第十三管线后,进入到气液分离器内。进入气液分离器内的冷媒为气液混合态冷媒,通过气液分离器的分离后,气态的冷媒进入到空调压缩机内,形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以此实现循环。

70、第三工作模式(乘员舱制热、电池制热、杯托制热):开启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四节流阀、第八节流阀、第九节流阀、第十节流阀、第十三节流阀、第二膨胀阀、第三膨胀阀、第四膨胀阀,关闭第一节流阀、第五节流阀、第六节流阀、第七节流阀、第十一节流阀、第十二节流阀、第一膨胀阀。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由空调压缩机排出后,冷媒的第一部分依次经过第一管线以及第五管线后,进入到冷热杯托装置内,实现冷热杯托装置的制热,再依次经过第六管线以及第四管线后,进入到热交换装置内;冷媒的第二部分依次经过第一管线以及第七管线后,进入到电池温控装置内,通过电池温控装置对电池进行制热,再依次经过第八管线以及第四管线后,进入到热交换装置内;冷媒的第三部分经过第一管线进入到室内冷凝器内,通过室内冷凝器对乘员舱进行制热,再依次经过第二管线以及第四管线后,进入到热交换装置内。进入到热交换装置内的冷媒经过热交换降温后,依次经过第十二管线、第九管线以及第十三管线,最终进入到气液分离器内,进入气液分离器内的冷媒为气液混合态冷媒,通过气液分离器的分离后,气态的冷媒进入到空调压缩机内,形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以此实现循环。

71、第四工作模式(乘员舱制热、电池制热、杯托制冷):开启第一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四节流阀、第八节流阀、第十节流阀、第十二节流阀、第十三节流阀、第二膨胀阀、第三膨胀阀、第四膨胀阀,关闭第二节流阀、第五节流阀、第六节流阀、第七节流阀、第九节流阀、第十一节流阀、第一膨胀阀。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由空调压缩机排出后,冷媒的一部分依次经过第一管线以及第七管线后,进入到电池温控装置内,通过电池温控装置对电池进行制热,再依次经过第八管线以及第四管线后,进入到热交换装置内;冷媒的另一部分经过第一管线进入到室内冷凝器内,通过室内冷凝器对乘员舱进行制热,再依次经过第二管线以及第四管线后,进入到热交换装置内。进入到热交换装置内的冷媒经过热交换降温后,冷媒的一部分依次经过第十二管线、第九管线、第十管线以及第六管线后,进入到冷热杯托装置内,实现冷热杯托装置的制冷,再依次经过第五管线、第十五管线以及第十三管线后,进入到气液分离器内;冷媒的另一部分依次经过第十二管线、第九管线以及第十三管线后,进入到气液分离器内。进入气液分离器内的冷媒为气液混合态冷媒,通过气液分离器的分离后,气态的冷媒进入到空调压缩机内,形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以此实现循环。

72、第五工作模式(乘员舱制热、电池制冷、杯托制热):开启第二节流阀、第四节流阀、第六节流阀、第八节流阀、第九节流阀、第十一节流阀、第十三节流阀、第二膨胀阀、第三膨胀阀、第四膨胀阀,关闭第一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五节流阀、第七节流阀、第十节流阀、第十二节流阀、第一膨胀阀。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由空调压缩机排出后,冷媒的一部分经过第一管线进入到室内冷凝器内,通过室内冷凝器对乘员舱进行制热,再依次经过第二管线以及第四管线后,进入到热交换装置内;冷媒的另一部分依次经过第一管线以及第五管线后,进入到冷热杯托装置内,实现冷热杯托装置的制热,再依次经过第六管线以及第四管线后,进入到热交换装置内。进入到热交换装置内的冷媒经过热交换降温后,冷媒的一部分依次经过第十二管线、第九管线以及第八管线后,进入到电池温控装置内,通过电池温控装置对电池进行制冷,再依次经过第七管线、第十六管线以及第十三管线213后,进入到气液分离器内;冷媒的另一部分依次经过第十二管线、第九管线以及第十三管线后,进入到气液分离器内。进入气液分离器内的冷媒为气液混合态冷媒,通过气液分离器的分离后,气态的冷媒进入到空调压缩机内,形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以此实现循环。

73、第六工作模式(乘员舱制热、电池制冷、杯托制冷):开启第一节流阀、第六节流阀、第八节流阀、第十一节流阀、第十二节流阀、第十三节流阀、第二膨胀阀、第三膨胀阀、第四膨胀阀,关闭第二节流阀、第三节流阀、第四节流阀、第五节流阀、第七节流阀、第九节流阀、第十节流阀、第一膨胀阀。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由空调压缩机排出后,经过第一管线进入到室内冷凝器内,通过室内冷凝器对乘员舱进行制热,再依次经过第二管线以及第四管线后,进入到热交换装置内。进入到热交换装置内的冷媒经过热交换降温后,冷媒的一部分依次经过第十二管线、第九管线以及第八管线后,进入到电池温控装置内,通过电池温控装置对电池进行制冷,再依次经过第七管线、第十六管线以及第十三管线后,进入到气液分离器内;冷媒的另一部分依次经过第十二管线、第九管线、第十管线以及第六管线后,进入到冷热杯托装置内,实现冷热杯托装置的制冷,再依次经过第五管线、第十五管线以及第十三管线后,进入到气液分离器内。进入气液分离器内的冷媒为气液混合态冷媒,通过气液分离器的分离后,气态的冷媒进入到空调压缩机内,形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以此实现循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