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轮箍、支承环和由上述零件组成的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4398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轮胎轮箍、支承环和由上述零件组成的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轮胎用的,最好是带辐射式胎体的轮胎用的整体轮箍制品,该轮箍和胎面支承环及所述轮胎可组成一个滚动组件,在行驶中当充气压力比称作使用压力的使用名义压力降低得多,甚至充气压力为零时,该滚动组件仍能使用。
使用漏气轮胎或低压轮胎行驶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涉及轮胎的轮胎边脱楔的风险,尤其涉及位于安装在车辆外侧的轮胎的外侧的轮胎边的脱楔。为避免这种脱楔而提出的已知技术,特别在于在外轮胎支座的内侧轴向布置低高度的凸台或驼蜂,似乎不能令人完全满意,并趋于增加安装和拆卸轮胎的困难。
在法国专利1139619描述了适用于解决轮胎边脱楔问题的办法,这办法涉及由轮胎和轮箍组成的组件,和通常的轮胎边相反,轮胎的弹性边缘在充气压力的作用下,紧紧靠着为了将所述边缘保持相互间隔而设计的轮箍挡板。该解决办法要求的轮胎结构最低限度是特别的,而且不符合现代轮胎所要求性能的综合考虑。
若干先前的解决办法提倡,如前所述,对轮箍增加垫板支承,它可与轮箍是整体的或采用任何已有装置安装和固定在轮箍上。包括具有垫板支承的轮箍不管具有驼峰或不具有驼峰的组件是已知的,在法国申请3626012和法国申请2560121中公开了这种组件。然而,仅管有了进步,但它们的使用并不广泛,因为仍然有困难的安装问题。上面提及的法国申请说明了一种安装过程,它可使许多困难得以消除将轮胎的轮胎边之一倾斜,并将其弄成椭圆,使轮箍得以通过,假如将所述轮箍放置成其旋转轴与轮胎的旋转轴相垂直,在轮胎的内侧于轮箍上设置其垫板支承,然后藉助轴向位于垫板支承两侧的安装凹槽,将轮胎边安置在它们相应的轮箍支座上。
假如两法兰端部之间轴向量得的安装轮箍的总宽度用S表示,DJ是轮箍法兰和轮箍支座截头锥体母线交叉处水平量得的轮箍直径,而后者是从子午线截面的角度观察的,H’是相对平行于轮箍旋转轴,并通过所述交叉点的直线量得的支承高度,DT是在平行轮胎赤道平面,通过轮胎边铁丝中心的线上量得的轮胎的轮胎边直径,当量2πDT小于2(DJ+2H’+S),上述方法不能采用,这是由于不可能有通常的形状比,并有有效的内部支承的轮胎以供使用。
此外,这些申请涉及的轮箍包括安装凹槽。安装凹槽用于将轮胎的轮胎边安装在它们相应的轮箍支座上,它具有深度和轴向宽度,而轴向宽度取决于轮胎边轴向宽度,所述轮胎边任何加强环的内径,如果合适的话,还取决于为安放任何胎面支承环而设计的轮箍支承表面的宽度。
在某些情况,凹槽的深度显得多余,因为它大大地减少了为机械移动零件,特别是刹车零件所用的自由空间。同样,凹槽的轴向宽度可能是轴向加宽胎面支承环的熟知障碍,当使用它是有好处时。
本发明的目的是省去任何安装凹槽。为此目的,发明提出了一种为安装至少包括两个轮胎边的轮胎而设计的整体轮箍,该轮箍在轴向被轴向相隔轮箍宽度S的第一轮箍边缘和第二轮箍边缘所限定,并包括,从子午线截面角度观察,至少第一和第二轮箍支座以及轮箍基底,其特征在于,第一轮箍支座具有母线,母线轴向内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大于轴向外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第二轮箍支座也具有母线,其轴向内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至少等于第一轮箍支座轴向内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而轮箍基底没有安装凹槽,它所具有的最小直径是其轴向最靠近第一轮箍支座的端部的直径,该直径至少等于包括在所述端部与第一轮箍边缘之间的轮箍任何部分的直径。
在平行于轮箍赤道平面的平面上,在轮箍基底的径向相对两点之间量得的最大距离被称为所述轮箍基底直径。轮箍基底的最小直径是如上所确定的直径,并在平行于赤道平面上,通过其最靠近第一轮箍支座的端部内加以测量的。
第二轮箍支座轴向内端所在圆周直径最好是大于第一轮箍支座轴向内端所在圆周的直径,于是,两个轮箍支座具有不同的直径。这种解决方法可使之避免轮胎边支座硫化物遭受过高的压缩和剪切应力,该胎边是要装到第二轮箍支座上的。
轮箍支座轴向内端部分别所在的圆周直径间的差最好大于2mm。
第一轮箍支座轴向地在外侧延伸至低高度的凸台或驼峰,所述凸台的高度在多个方面可与在通常轮箍支座内侧轴向延伸的,并被国际当局,如T、R、A或E、T、R、T、O所标准化的凸台或驼峰的高度相类似。该凸台具有基本为截头锥体的内壁,该内壁与轮箍旋转轴线形成至少为30°的角。
发明第一实施例提出,第二轮箍支座的轴向外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小于轴向内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该支座与第一支座一样,称为是向外侧倾斜的。
于是,如第一轮箍支座情况一样,该第二轮箍支座轴向地在外侧延伸至低高度的凸台是有优越性的,该低高度凸台具有基本为截头锥体的内壁,内壁与旋转轴线形成至少为30°的角。根据发明的第一方案,第二轮箍支座轴向外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至少比第一轮箍支座轴向内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大2mm,这同样是有优越性的。
发明的第二方案提出,第二轮箍支座轴向外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至少等于所述支座轴向内端所在的圆周的直径。于是,该第二支座被称为向内侧倾斜,按惯例,也包括它是平的。
它可以轴向地在外侧延伸至轮箍法兰,形成至少一部分基本与旋转轴相垂直,而其相对它紧挨的支座端部量得的高度可与国际当局标准化的已知轮箍法兰的高度相类似。
不管发明提出的轮箍设置有向内侧倾斜或向外侧倾斜的第二轮箍支座,轮箍都可包括轮箍基底,在轮箍基底上设置有用于胎面支承环的定位挡板,所述挡板被布置在轮箍基底轴向的两个端部之间。该定位挡板和轮箍基底最靠近第一轮箍支座轴向内端部的端部同时确定用于安置胎面支承环的轮箍支承表面,该环本身用作意欲被安装在第一轮箍支座上的轮胎边的挡板,而其轴向长度能被由轮箍和支承环组成的组件设计者按照,例如组件的重量自由地选择。
第二轮箍支座轴向地在内侧与突出物的母线相邻于是具有优越性的,该母线与轮箍旋转轴线形成一个至少为45°的轴向向内,径向向外张开的角。
当第二轮箍支座向内倾斜时,相对所述支座的轴向内端部测量得到的该突出物的高度与在现代标准化轮箍支座内侧延伸的突出物或驼峰的高度相似。于是,所述突出物的轴向内壁最好具有基本为截头锥体的母线,该母线与轮箍旋转轴线形成最大为45°的,轴向和径向都向外开放的角。
当第二轮箍支座向外倾斜时,突出物最好具有基本与轮箍旋转轴相垂直的轴向内壁,而所述突出物轴向外壁的高度最大等于相对最靠近第二轮箍支座的轮箍基底端部量得的轴向内壁高度的一半。所述突出物径向外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大于包括在所述突出物和第二轮箍边缘之间的轮箍任何部分的直径。
发明提出的轮箍也可具有用作支承表面的轮箍基底,它适用于安置胎面支承环,在基底上的其轴向宽度等于被安装在其轮箍上并充气至其使用压力的轮胎两轮胎边之间的轴向距离;于是支承环状用作轮胎的两个轮胎边的挡板。轴向与第二轮箍支座轴向内端部相邻的突出物的高度于是可以是一个小的值,甚至为零。
例如,在第二轮箍支座向外倾斜的情况,它是一个小值。“低值的高度”应理解为最大等于标准化突出物高度的高度,而所述突出物的径向外端部仍然位于轮箍最大直径的圆周上。于是,突出物的轴向内壁可具有截头锥体母线,该母线与旋转轴线形成最大为30°的,径向和轴向都向外开放的角。
在第二轮箍支座向内倾斜的情况下,它最好为零,所述支座的轴向内端部于是与最靠近的轮箍基底的端部相汇合,或位于与赤道平面相平行的,包括所述轮箍基底端部的平面内。
在以上所有情况,轮箍支座最好具有截头锥体母线,母线与轮箍旋转轴线形成0°至30°之间的角。所述支座的母线可有相同或不同的角。
轮箍基底的母线最好是一直线,此外最好与轮箍的旋转轴线相平行,于是该轮箍基底是圆筒形的。圆筒形轮箍基底的最小直径可以等于第一轮箍支座轴向内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所述直径确定轮箍的名义直径。
轴向位于轮箍支座外侧的凸台的高度最多为轮箍名义直径的1.25%,这是有优越性的。
发明提出的由轮箍和胎面支承环组成的组件,该组件的轮箍是以上说明的轮箍,而支承环是可椭圆化的,最好周边不能扩张,并能滑移至轮箍基底上。
当支承环的高度是大的时,发明提出的组件获得最大有效性,最好大于意欲用所述环加以安装的轮胎的胎体加强件高度的40%,这一特别提供了延长漏气轮胎行驶的优点,也即,在零充气压力时,在轮胎侧壁为常规结构的情况,在其水平上不会引起胎体加强件,甚至轮周加强件的变坏。
由于安装轮箍的特殊的特征,支承环能容易地加以滑移,如果将其最小内径造成至少等于轮箍基底的最小直径,最大比所述直径大2mm,其内母线将与所述轮箍基底的母线相平行。为避免高速下离心力效应可能产生的缺陷,该环的内母线距离轮箍基底的母线最多2mm。
能成椭圆形的,周边不可扩张的支承环最好由硫化橡胶制成环的形状,所述硫化橡胶被沿周边在约2°之内布置的铁丝或钢丝绳加强件所加强。如此的构成使操作易于进行,同时确保在所有行驶条件下,尤其是由高速引起离心力的情况下的不扩张性。
一般,从子午线截面角度看,支承环具有准矩形形状,其两个侧向壁基本垂直于组件的旋转轴。支承环具有从子午线截面角度看为不同的形状,可能是有好处的,所述支承环具有的轴向宽度小于两轮胎边之间的轴向距离,亦然。所述形状的特征在于最靠近第二轮箍支座的侧向壁是这样的,即所述壁和平行于赤道平面且通过第二轮箍支座轴向内端部的平面之间的轴向距离的增大是支承环的高度的函数,在离轮箍基底的径向距离基本等于环高度处达到其最大值,并成为十分接近所述的平行平面。
发明提出的组件除解决轮胎边的脱楔问题外,同时在所有经常碰到的情况下,把轮胎的安装问题降为最少,由前述和由发明提出的轮箍以及轮胎边形状适用于轮箍形状的轮胎组成的组件还提供其它的优点。
事实上,虽然轮胎的轮胎边椭圆化是安装轮胎所必须的操作,虽然轮胎边的某些加强环构成,尤其是“编织”型轮胎边铁丝使椭圆化易于进行,但这样的操作还是一定不要超过一定极限。特别是,过分伸展的椭圆化将大大地影响轮胎边铁丝的刚性,而这正是所描绘的现有技术的情况,假如在轮胎的某些情况,它处于剪切刀,边缘上的弯曲力,其平面中的弯曲力之下,行驶就要在轮胎边的抗脱楔,气密性,疲劳强度和抗漏气等性能受损坏情况进行。而发明则是要维护这些性能。
将结合说明的附图对发明进行更好的了解,这些附图展示了为安装185/60-14轮胎而设计的轮箍实施例的非限止性例子,其中

图1是发明提出的第一个轮箍方案的子午线截面,轮箍设置有胎面支承环,图2至4是本发明提出的轮箍的第二、三、四方案的图,图5是轮箍的第五方案,轮箍设置有形成适宜的支承环。
图1中的轮箍2,在其距赤道平面XX’最远的端部或边缘之间量得的轴向宽度为S,主要由两个轮箍支座23’和23”和轮箍基底21组成,没有安装凹槽。这两个轮箍支座23’和23”的轴向外端部所在的圆周直径DA’和DA”小于轴向内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DB’和DB”。这两个支座具有截头锥体母线,它们与轮箍旋转轴线形成角α’,它对这两条母线是相同的,等于6°。第二轮箍支座23”的轴向内端部的直径DB”大于第一轮箍支座23’的轴向内端部的直径DB’。这两个轮箍支座23’和23”轴向地在外侧相应地延伸至低高度h0的凸台25’和25”,在所述例子中,h0”等于3.5mm,而它们相应的直径DS’和DS”小于支座23’和23”轴向内端部的直径DB’和DB”。这两个凸台25’和25”具有截头锥体的内壁,所述壁与轮箍的旋转轴形成相同的45°角γ’。在轴向内侧,第一轮箍支座23’通过截头锥体母线与轮箍基底21相连接,圆筒形轮箍基底21的直径DN略为大于第一支座23’轴向内端部的直径DB’。所述轮箍基底21设置有定位挡板26,顾名思义,用于在轴向定位胎面支承环3,支承环的轴向宽度小于轮箍支座23’和23”两个轴向内端部之间的轴向距离,它能直接在第一支座上滑移而过。在第二轮箍支座23”的轴向内端部和最靠近所述支座23”的轮箍基底21的端部之间设置有突出物27。首先,所述突出物27有一个与旋转轴形成角β”的外截头锥体母线,该角在轴向向内,径向向外张开,并等于45°,其次,有一个与轮箍旋转轴基本相垂直的内母线。“基本垂直”意味母线与轮箍旋转轴形成在75°至90°之间的,在轴向和径向都向外张开的角。突出物27的径向外端部位于直径为DP的圆周,该直径大于位于所述端部和对应支座23”的轮箍边缘之间的任一部分的直径,尤其是大于直径DB”,DA”和DS”,DS”是凸台25”的直径。直径DP和DB”之间的差2h1,在所述例子中等于9mm,小于直径DP和DN之间的差2h2的一半,h2待于10mm。
图2中轮箍2与图1中轮箍的不同处主要在于,轮箍基底21在其整体是一个适用于安置胎面支承环3的支承表面。该轮箍基底21不全部是圆筒形的,而部分地包括与轮箍旋转轴线形成角ε”的截头锥体母线,该角在轴向和径向都向外打开,角很小,在所述例子中等于10°。轮箍基底21的所述截头锥体母线在轴向与第二轮箍支座23”的轴向内端部相邻,所述端部的直径DB”总是大于第一轮箍支座23’的轴向内端部的直径DB’,该直径本身等于轮箍基底21的最小直径DN。于是环3就起内台肩的作用,用于此抗脱楔的方式夹持轮胎的每个轮胎边。
图3中轮箍2与图1中的不同在于出现了向内倾斜的第二轮箍支座23”。事实上,第二支座23”轴向内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小于轴向外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该第二轮箍支座23”具有与轮箍旋转轴线形成角α”的截头锥体母线,该角在轴向和径向都向外张开,小于第一轮箍支座23’的母线与所述旋转轴线形成的角α’,这一解决方案使它有可能修正轮胎相应轮胎边在轮箍上的夹紧方法。支座23”轴向地在外侧延伸至轮箍法兰24,该法兰具有与旋转轴相垂直的内壁和径向外端部,径向外端部的直径DR是轮箍2的最大直径。第二轮箍支座23”轴向地在内侧延伸至突出物27,其高度h1与通常用于现代标准轮箍上的凸台或驼峰的高度相似,称为“具有抗脱楔剖面”并具有诸如“驼峰”,“双驼峰”、“平驼峰”、“双平驼峰”不对称将驼峰“等名称。所述凸台的外母线与轮箍旋转轴线形成45°的角β”,而所述凸台27的内母线与所述旋转轴线形成30°的,轴向和径向都向外的角δ”。
图4中的轮箍2十分简单。第一轮箍支座23’的轮廓相对已说明过的第一轮箍支座没有改变;轮箍基底21是圆筒形的,并占据两个轮箍支座23’和23”轴向内端部之间的整个轴向距离;第二轮箍支座23”是一个向内侧倾斜的支座,其母线如图3所示的例子那样与轮箍旋转轴形成角α”,该角小于第一轮箍支座23’的母线与所述旋转轴线形成的角α”,该角小于第一轮箍支座23’的母线与所述旋转轴线形成的角α’。第二轮箍支座23”轴向地在外侧延伸至设置有钩子的轮箍法兰24,法兰的轮廓在所有方面都与已知的标准轮箍法兰相似。在内侧,第二轮箍支座23”在平行于赤道平面的平面中有其轴向内端部,该平面也包含轮箍基底21的端部,支承环3则靠在轮箍基底21的整个轴向宽度上。
图5中的组件由发明提出的轮箍2和胎面支承环3组成,在子午线截面中看支承环具有特别的形状。轮箍2基本与图3中的轮箍2相同,其中突出物27被取消,第二轮箍支座23”的轴向内端部与最靠近所述支座23”的轮箍基底21相邻。至于支承环3,它具有轴向宽度为Lm的基底33,该轴向宽度小于轮箍基底21两端部之间的轴向距离,后者具有定位挡板26,首先,支承环具有紧挨第一轮箍支座23’的横向壁31,该横向壁基本与轮箍旋转轴相垂直,其次,有一个这样靠近第二轮箍支座23”的横向壁32,即在平行于旋转轴的直线上量得的环的轴向宽度L按照从轮箍基底21量起的径向距离有规则地由最小值Lm增加至最大值Lm,在环高基本等于环3的总高度H’的90%处达到所述最大宽度Lm。后一解决方案,如上所述,使其有可能省去突出物27,同时避免了为安装在第二轮箍支座而设计的轮胎边的脱楔,对应所述轮胎边的侧壁能靠在支承环的横向壁上。
权利要求
1.一种整体轮箍(2),它是为安装至少包括两个轮胎边的轮胎而设计的,该轮箍在轴向被轴向间隔轮箍宽度S的第一轮箍边缘和第二轮箍边缘所限定,并包括,从子午线截面角度来看,至少第一轮箍支座(23’)和第二轮箍支座(23”),以及轮箍基底(21),其特征在于,第一轮箍支座(23)具有母线,母线轴向内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大于轴向外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第二轮箍支座(23”)也具有母线,其轴向内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至少等于第一轮箍支座(23’)轴向内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轮箍基底(21)没有安装凹槽,它所具有的最小直径是其轴向最靠近第一轮箍支座(23’)的端部的直径,该直径至少等于包含在所述端部与第一轮箍边缘之间的轮箍任何部分的直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箍(2),其特征在于,第二轮箍支座(23”)轴向内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大于第一支座(23’)轴向内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箍(2),其特征在于,第一轮箍支座(23’)在外侧轴向延伸到低高度的凸肩或驼峰,所述凸肩或驼峰具有基本为截锥面的母线,该母线与轮箍(2)的转动轴线形成一角γ’,该角轴向,径向向外,至少为30°。
4.如权利要求1到3之一所述的轮箍(2),其特征在于,第二轮箍支座(23”)轴具有母线,其轴向外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小于所述支座(23’)轴向内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箍(2),其特征在于,第二轮箍支座(23”)轴向地在外侧延伸至低高度的凸台,该凸台具有基本为截锥形内壁并与转动轴线形成至少30°的角。
6.如权利要求1到3之一所述的轮箍(2),其特征在于,第二轮箍支座(23”)具有母线,其轴向外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至少要等于所述支座(23”)轴向内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箍(2),其特征在于,第二轮箍支座(23”)轴向地在外侧延伸至轮箍法兰(24),至少形成一个基本与旋转轴相垂直的部分。
8.如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轮箍(2),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轮箍基底(21),该轮箍基底设置有用于胎面支承环(3)的定位挡板(26),所述挡板(26)被轴向布置在轮箍基底(21)的两个端部之间,并借助轮箍基底(21)最靠近第一轮箍支座(23’)轴向内端部的端部确定用于安置胎面支承环(3)的支承表面,该环(3)用作意欲被安装在第一轮箍支座(23’)上的轮胎边的挡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轮箍(2),其特征在于,第二轮箍支座(23”)在轴向内侧与突出物(27)的母线相邻,该母线与轮箍旋转轴线形成一个至少为45°的,轴向向内,径向向外张开的角。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轮箍(2),其特征在于,第二轮箍支座(23”)向内侧倾斜,相对所述支座(23”)的轴向内端部量得的突出物(27)的高度是低的,并与在现代标准化轮箍支座内侧延伸的突出物或驼峰的高度相似。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轮箍(2),其特征在于,突出物(27)的轴向内壁具有基本为截头锥体的母线,该母线与轮箍旋转轴线形成最多为45°,轴向和径向都向外张开的角δ”。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轮箍(2),其特征在于,第二轮箍支座(23”)向外侧倾斜,突出物(27)具有基本与轮箍旋转轴相垂直的轴向内壁,所述突出物(27)轴向外壁的高度h1小于相对最靠近第二轮箍支座(23”)的轮箍基底(21)端部量得的其轴向内壁高度h2的一半,于是,所述突出物(27)径向外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Dp大于包括在所述突出物(27)和第二轮箍边缘之间的轮箍(2)任何部分的直径。
13.如权利要求1至7中一条所述的轮箍(2),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适用于安置胎面支承环(3)的轮箍基底(21),轮箍基底在其基底上的轴向宽度等于被安装在轮箍上并被充气至其使用压力的轮胎两轮胎边之间的轴向宽度;和向外侧倾斜的第二轮箍支座(23”),所述轮箍支座轴向地在内侧延伸至第一截头锥体母线,该母线具有低高度h1,与轮箍旋转轴线形成轴向向内,径向向外张开的,至少等于45°的角β”,其径向外端位于轮箍最大直径的圆周上,所述母线轴向地向内侧延伸至第二截头锥体母线,该第二母线与旋转轴线形成最大为30°的轴向和径向部都向外张开的角ε”。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轮箍(2),其特征在于,第一母线的高h1是零。
15.如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轮箍(2),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适用于安置胎面支承环3的轮箍基底(21),轮箍基底在其基底上的轴向宽度等于被安装在轮箍上并被充气至其使用压力的轮胎两轮胎边之间的轴向宽度;和向内侧倾斜的第二轮箍支座(23”),所述支座(23”)的轴向内端部与最靠近所述支座(23”)的轮箍基底(21)的端部位于同一个与赤道平面相平行的平面内。
16.如权利要求1至15之一所述的轮箍(2),其特征在于,轮箍支座(23’)和(23”)具有截头锥体母线,母线与轮箍旋转轴线组成0°至30°之间的角α’和α”。
17.如权利要求1至16之一所述的轮箍(2),其特征在于,轮箍基底(21)具有与轮箍旋转轴相平行的直线母线,于是,该轮箍基底(21)是圆筒形的,其最小直径DN等于第一轮箍支座(23’)轴向内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DB’。
18.一种组件,该组件由轮箍和胎面支承环组成,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之一所述的轮箍(2),还在于胎面支承环(3)是可椭圆的,最好周边是不能扩张的,并能滑移至轮箍基底(21)上。
19.一种组件,该组件由轮箍和胎面支承环组成,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权利要求8至12之一所述的轮箍(2)和支承环(3),支承环基底(33)的轴向宽度Lm小于轮箍基底(21)两端部之间的轴向距离,首先支承环具有最靠近第一轮箍支座(23’),基本与轮箍(2)的旋转轴相垂直的侧向壁(31),其次具有最靠近第二轮箍支座(23”)的侧向壁(32),其在平行于旋转轴的直线上量得的环的轴向宽度L按照从轮箍基底(21)量起的径向距离d有规则地从最小值Lm增加至最大值LM,所述最大宽度LM将在环高度基本等于环(3)的总高度H’的90%处达到。
全文摘要
整体浇注型轮箍(2),用于安装包括至少两个轮胎边的轮胎,从子午线平面角度看,轮箍至少包括第一(23’)和第二(23”)轮箍支座,以及轮箍基底(21)。第一轮箍支座(23’)向外倾斜;第二轮箍支座(23”)具有母线,其轴向内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至少等于第一轮箍支座(23′)轴向内端部所在圆周的直径;轮箍基底(21)没有凹槽。包括这种轮箍和胎面支承环(3)的组件对采用所述组件进行安装的轮胎在完全或部分跑气的行驶时是有用的。
文档编号B60B21/02GK1142800SQ94194916
公开日1997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1994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1993年12月8日
发明者奥立费尔·穆尔霍夫, 让-皮埃尔·庞皮尔 申请人:米什兰集团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