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逆变器的车载结构和用于逆变器的支架单元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282336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相应的末端连续。两个连接部3c具有相同结构,并且两个逆变器侧固定部3a具有相同结构。
[0025]变速箱侧固定部3b是接触变速箱51的一部分,并且变速箱侧固定部3b通过螺栓6b被固定至变速箱51。逆变器侧固定部3a是用于固定逆变器53的一部分。然而,逆变器侧固定部3a不直接接触逆变器53的壳体。逆变器侧固定部3a经由减震衬套4固定逆变器53。更具体地,逆变器侧固定部3a具有减震衬套4穿过的孔,并且筒形的减震衬套4从孔的外侧被固定至逆变器侧固定部3a。螺栓6a穿过减震衬套4的中心,从而减震衬套4被固定至逆变器53的壳体。图3中也例示了支架3 (逆变器侧固定部3a)经由绝缘的减震衬套4支撑逆变器53,使得在无编织线5时,逆变器53与变速箱51电绝缘。
[0026]编织线5通过编织许多铜线而形成,并且通常被形成为扁平形状。编织线5的一端5a被电连接和机械连接至逆变器53,并且编织线5的另一端5b被电连接和机械连接至变速箱51。更具体地,编织线5的一端5a在逆变器53的壳体和支架3之间的间隙中被连接至逆变器53。编织线5的另一端5b在变速箱51和支架3之间的间隙中被连接至变速箱
51。因此,图2、3中也例示了编织线5沿着支架3的连接部3c的金属板布线。编织线5是扁平的,并且被布线成使得编织线5的平表面与连接部3c的金属板的平表面相对。如上文所述的,两个连接部3c从支架3的一个变速箱侧固定部3b延伸,并且两条编织线5沿着相应的连接部3c布线。
[0027]下面描述根据实施例的用于逆变器的车载结构的优点。在根据实施例的用于逆变器的车载结构中,逆变器53通过支架3经由减震衬套4被固定至变速箱51。应明白,变速箱51能够在电气方面被视为车身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将逆变器53的壳体电连接至变速箱51的编织线5沿着支架3布线,该支架3支撑逆变器53。应明白,如上所述,由于变速箱51被电连接至车身,所以编织线5将逆变器53的壳体电连接至车身。编织线5沿着支撑逆变器53的支架3的金属板布线。支架3的金属板是导电的。因而,当高频电流由于逆变器53产生的噪声而流经编织线5时,由于该电流而发生磁场。此外,由于该磁场,感应电流流经支架3的金属板。感应电流产生磁场,该磁场抵消编织线5的磁场。引线产生的磁场的大小是用于确定电感的大小的一个因素。因而,当支架3的金属板抵消编织线5的磁场(其一部分)时,能够抑制编织线5的电感。根据该实施例的用于逆变器的车载结构通过使用支架3抑制了编织线5的电感。由于抑制了将逆变器53的壳体电连接至车身的编织线5的电感,所以能够降低逆变器53产生的高频电磁噪声。
[0028]现在参考图4,下面描述一种适合用于上述用于逆变器的车载结构的支架单元10。图4是描述使用支架单元10的车载结构20的视图,并且例示了支架单元10的截面。支架单元10整合了用于固定逆变器53的金属支架和减震衬套。图4是图3中的支架3和减震衬套4被支架单元10代替的视图。为了易于理解该图,在图4中以虚线指示除了支架单元10之外的装置。
[0029]支架单元10通过组合支架13、减震衬套19和编织线15而构成。支架13由被固定至逆变器53的壳体的逆变器侧固定部13a、被固定至变速箱51的变速箱侧固定部13b,以及用于将逆变器侧固定部13a连接至变速箱侧固定部13b的连接部13c构成。逆变器侧固定部13a、变速箱侧固定部13b和连接部13c由一个金属板制成。
[0030]减震衬套19由衬套主体14以及内环17和外环16构成,该衬套主体14由绝缘橡胶制成,内环17和外环16被连结至衬套主体14以便夹住衬套主体14。内环17与外环16电绝缘。
[0031]外环16被连结至衬套主体14的外周。支架的逆变器侧固定部13a被连结至外环16。内环17穿过衬套主体14的中心,并且内环17的末端抵靠逆变器53的壳体。螺栓6a在内环17内部穿过,使得减震衬套19被固定至逆变器53。外环16被连结至绝缘衬套主体14的一端,并且内环17在与外环16相反的一侧上被连结至衬套主体14。也就是说,外环16经由衬套主体14被连结至逆变器侧固定部13a,并且内环17接触壳体。
[0032]编织线15的一端15a被电连接和机械连接至减震衬套19的内环17,并且另一端15b被电连接和机械连接至支架13的连接部13c。图4中也例示了编织线15沿着支架的连接部13c设置。
[0033]—个支架单元10由减震衬套19、支架13和编织线15构成。因而,当逆变器53被固定到变速箱51上时,不必单独附接将逆变器53和用于固定逆变器53的支架电连接至变速箱51 (车身)的编织线。当通过使用支架单元10将逆变器53固定至变速箱51时,逆变器53被电连接至变速箱51,同时固定。支架单元10能够抑制固定逆变器以及将逆变器电连接至车身的操作成本。
[0034]下面是关于在实施例中解释的技术的说明。图2和3中例示的编织线5被构造成使得其一端被电连接和机械连接至逆变器,并且其另一端被电连接和机械地连接至变速箱51。图4中例示的编织线15被构造成使得其一端被电连接和机械地连接至减震衬套19的逆变器侧金属配件(内环17),并且其另一端被电连接和机械地连接至支架13。作为通过组合上述构造两者获得的一方面,编织线的一端可以被电连接和机械连接至逆变器的壳体,并且其另一端可以被连接至支架。在该方面中,当减震衬套和支架被附接至逆变器的组件的变速箱侧固定部被固定至变速箱时,逆变器被电连接至变速箱(车身)。也就是说,不需要将编织线连接至变速箱(车身)的单独操作。
[0035]在该实施例的车载结构中,减震衬套4 (19)被装配在支架3 (13)和逆变器53之间。优选将减震衬套装配在支架和逆变器之间,但是可以将减震衬套装配在支架和车辆(变速箱)之间。
[0036]图4中的支架单元10的结构能够表述如下。减震衬套19包括衬套主体14和金属配件(内环17)。衬套主体14由绝缘体制成,并且被附接至支架13的端部(逆变器侧固定部13a)。金属配件(内环17)在与逆变器侧固定部13a相反的一侧上被连结至衬套主体14。金属配件(内环17)接触逆变器的壳体。也就是说,金属配件(内环17)被电连接至逆变器的壳体。编织线15的一端被电连接和机械连接至金属配件(内环17),并且编织线15的另一端被电连接和机械连接至支架13。
[0037]该实施例的变速箱51在电气方面是车身的一部分,并且与权利要求中的“车辆”的实例对应。
[0038]已经详细解释了本发明的特定实例。然而,实例仅为了例示,并且不限制权利要求的范围。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描述的技术包括上述实例的各种变型和变化。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解释的技术元素中的每种元素和各种组合实现技术效用,并且技术元素不限于在提交时在权利要求中提出的组合。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作为实例解释的技术能够同时实现多个目标,并且具有通过实现其中一个目标而获得的技术效用。
【主权项】
1.一种用于逆变器(53)的车载结构,所述逆变器(53)被构造成向驱动马达供应电力,所述车载结构包括: 支架(3),所述支架(3)是金属板,所述支架被构造成将所述逆变器固定至车辆; 减震衬套(4),所述减震衬套(4)是绝缘体,所述减震衬套被装配在所述逆变器的壳体和所述车辆中的一个以及所述支架之间;以及 编织线(5),所述编织线(5)被构造成将所述逆变器的壳体电连接至所述车辆的本体,所述编织线沿着所述支架的金属板布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结构,其中: 所述减震衬套被附接在所述支架和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编织线的一端被电连接至所述壳体;并且 所述编织线的另一端被电连接和机械连接至所述支架。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载结构,其中: 所述减震衬套包括衬套主体和金属配件,所述衬套主体是绝缘体,并且所述衬套主体被附接至所述支架的端部,所述金属配件经由所述衬套主体被连结至所述支架的所述端部,并且所述金属配件与所述壳体接触;并且 所述编织线的一端被电连接和机械连接至所述金属配件。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结构,其中: 所述编织线是扁平的,并且所述编织线的平表面面对所述支架的金属板。5.一种用于将逆变器固定至车辆的支架单元,所述逆变器(53)被构造成向驱动马达供应电力,所述支架单元包括: 由金属制成的第一固定部(13a),所述第一固定部被固定至所述逆变器的壳体和所述车辆中的一个; 由金属制成的第二固定部(13b),所述第二固定部被固定至所述壳体和所述车辆中的另一个; 连接部(13c),所述连接部(13c)是金属板,所述连接部被构造成将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到所述第二固定部; 由绝缘体制成的衬套主体(14),所述衬套主体被附接至所述第一固定部;金属配件(17),所述金属配件(17)经由所述衬套主体被连结至所述第一固定部;以及编织线(15),所述编织线(15)被构造成使得所述编织线的一端被电连接和机械连接至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和所述连接部中的任一个,所述编织线被构造成使得所述编织线的另一端被电连接和机械连接至所述金属配件,并且所述编织线沿着所述连接部布线。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用于逆变器的车载结构和用于逆变器的支架单元。用于逆变器的车载结构包括支架(3)、减震衬套(4)和编织线(5)。所述支架(3)由金属板制成,并且用作将所述逆变器(53)固定至变速箱(51)(车辆)的金属配件。所述减震衬套(4)被装配在所述逆变器(53)的壳体和所述变速箱(51)中的一个以及所述支架(3)之间。所述减震衬套(4)由绝缘体制成。所述编织线(5)将所述逆变器(53)的壳体电连接至所述变速箱(51)。所述编织线(5)沿着所述支架(3)的金属板布线。
【IPC分类】B60R16/02, B60R16/03
【公开号】CN104999974
【申请号】CN201510184889
【发明人】坂本优亮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10月28日
【申请日】2015年4月17日
【公告号】US20150303660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