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63202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具备形成座椅骨架的座椅框架和由座椅框架支承的座椅衬垫(弹性地支承乘坐人员的构件)。
【背景技术】
[0002]作为这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在日本特开2010-29276中公开一种具备座椅坐垫和从座椅坐垫立起的座椅靠背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在上述技术中,座椅坐垫和座椅靠背分别具备形成座椅骨架的座椅框架和形成座椅外形的座椅衬垫。座椅框架是大致矩形的框体(典型的是金属制)。而且,座椅衬垫是弹性地支承乘坐人员的大致矩形的构件(典型的是发泡树脂制),背面侧由无纺布等背衬覆盖。并且,座椅衬垫(就座侧)的中央平坦(形成顶板部),座椅宽度方向的端部侧与中央相比向就座侧突出(形成边沿部)。在上述技术中,在将座椅衬垫配置于座椅框架上时,将顶板部配置在座椅框架内,并使边沿部的背面侧与座椅框架抵接而支承于该座椅框架。由此,座椅衬垫成为在边沿部的背面侧挂止于座椅框架的状态。
[0003]然而,在上述的座椅结构中,在乘坐人员的上下车时等,例如座椅靠背的边沿部由于与乘坐人员的接触而有时从座椅外侧朝向内方被按压。此时,在上述技术中,边沿部的背面侧成为与座椅框架抵接而挂止的状态。因此,形成边沿部的座椅衬垫的端部侧(向就座侧突出的端部侧)以与座椅框架的抵接部位为起点而在座椅内方以压扁的方式(过度)挠曲变形。这样,在公知技术的结构中,每当上下车动作时,边沿部的端部侧(特定部位)反复挠曲变形等而存在破损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良好地避免仅边沿部的特定部位过度地挠曲变形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0005]本发明的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包括:形成座椅骨架的框状的座椅框架;形成座椅外形而弹性地支承乘坐人员的座椅衬垫;以及与所述座椅衬垫一体化而将所述座椅衬垫的背面覆盖的面状的背衬,其中,所述座椅衬垫具有乘坐人员能够就座的顶板部和配置在比所述顶板部靠座椅外侧处而向就座侧突出的边沿部,在将所述座椅衬垫配置于所述座椅框架上时,将所述顶板部配置在所述座椅框架内,并使所述边沿部的背面侧与所述座椅框架抵接而支承于所述座椅框架,并且通过从座椅宽度方向按压所述边沿部,形成所述边沿部的所述座椅衬垫的端部侧以与所述座椅框架的抵接部位为起点而以压扁的方式挠曲变形。在这种座椅结构中,优选能够良好地避免仅边沿部的特定部位过度地挠曲变形的情况。
[0006]因此,本发明的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包括比所述背衬硬的面状的抵接构件。在所述背衬的面向所述座椅框架的一侧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设置所述抵接构件,将所述抵接构件压靠于所述座椅框架而将所述座椅衬垫配置在所述座椅框架上,通过从座椅宽度方向按压所述边沿部,形成所述边沿部的所述座椅衬垫和所述背衬相对于与所述座椅框架抵接的所述抵接构件部分向压扁方向相对移动。在本发明的方式中,形成边沿部的座椅衬垫和背衬整体地沿压扁方向相对移动,由此能够良好地避免仅边沿部的特定部位过度地挠曲变形的情况。
[0007]根据本发明的方式,能够良好地避免仅边沿部的特定部位过度地挠曲变形的情况。
【附图说明】
[0008]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上和工业上的意义,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不相同的构件,其中,
[0009]图1是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立体图。
[0010]图2是座椅衬垫局部的后视图。
[0011]图3是座椅靠背局部的剖视图。
[0012]图4是挠曲变形时的座椅靠背局部的剖视图。
[0013]图5是变形例的背衬和抵接构件的立体图。
[0014]图6是变形例的背衬和抵接构件的剖视图。
[0015]图7是变形例的座椅靠背局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参照图1?图7,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在各图中,适当地对于交通工具用座椅前方标注标号F,对于交通工具用座椅后方标注标号B,对于交通工具用座椅上方标注标号UP,对于交通工具用座椅下方标注标号DW。图1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具有座椅坐垫4和座椅靠背6。这些座椅结构构件具有形成座椅骨架的座椅框架(4F、6F)、形成座椅外形的座椅衬垫(4P、6P)、将座椅衬垫包覆的座椅罩(4S、6S)。在此,座椅靠背6 (详情后述)以能够立起放倒的方式连结在座椅坐垫4的后部,座椅靠背6 (立起状态)的上部中央与侧部相比向上方突出(形成头枕)。
[0017]并且,座椅靠背6是主视观察为大致矩形的构件,具有基本结构^F、6P、6S)、关联结构(背衬20、抵接构件30)、靠背支撑件6B(各构件的详情后述,参照图1?图3)。本实施例的座椅靠背6的中央(后述的顶板部6a)大致平坦而乘坐人员能够就座。而且,座椅靠背6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侧(后述的边沿部6b)与中央相比向就座侧突出。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乘坐人员的上下车时等,边沿部6b由于与乘坐人员的接触而有时从座椅外侧朝向内方被按压。此时,形成边沿部6b的座椅衬垫6P的端部侧(向就座侧突出的端部侧)在座椅内方以压扁的方式挠曲变形等,存在边沿部6b的特定部位(X)破损的可能性(参照图3)。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后述的结构,能良好地避免仅边沿部6b的特定部位(X)过度地挠曲变形的情况。以下,详细说明各结构。
[0018]在此,座椅罩6S是能够包覆座椅衬垫6P的面状的构件,可以由布帛(针织物、机织物、无纺布)或皮革(天然皮革、合成皮革)形成(参照图1及图3)。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如后所述能够将座椅罩6S—体化于座椅衬垫6P的就座侧。需要说明的是,在座椅罩6S的背面侧可以适当安装面状的聚氨酯苎麻(比座椅衬垫柔软的构件)。
[0019]而且,座椅框架6F是主视观察为大致矩形的框体,可以由刚性优异的原料(金属或硬质树脂等)形成(参照图1及图3)。本实施例的座椅框架6F具有形成上部骨架的上框架11 (大致呈倒U字状的管状的构件)、形成侧部骨架的一对侧框架12、支承构件14。并且,一对侧框架12分别是平板状的构件,在座椅侧部呈面对状地配置。本实施例的各侧框架12呈大致横U字状(剖视观察),具有支承部12a和框体部12b (参照图3)。支承部12a是使各侧框架12的就座侧朝向座椅内方地弯折而成的平板状的部位,能够与后述的边沿部6b(顶板侧部6c)的背面抵接。而且,框体部12b是从支承部12a向座椅后方延伸的平板状的部位。本实施例的框体部12b (剖视观察)中,作为座椅侧部的部分为直线状,且在座椅后部侧朝向座椅内方弯折。并且,支承构件14是与各侧框架12相比在就座侧向座椅上下延伸的棒材(丝线状),配置在后述的边沿部6b的背面侧(顶板侧部6c与框部6d之间的部位)。需要说明的是,支承构件14的端部可以适当固定于上框架11或侧框架12。
[0020]而且,座椅衬垫6P是作为座椅外形的构件,能够以能够弹性伸缩的树脂为原料而形成(参照图2及图3)。作为这种树脂,可以例示聚氨酯泡沫(密度:10kg/m3?60kg/m3)等发泡树脂。本实施例的座椅衬垫6P呈大致矩形形状(主视观察),具有顶板部6a和边沿部6b。顶板部6a是座椅衬垫6P的中央的部位(大致平坦),在通常行驶时等能够供乘坐人员就座。而且,边沿部6b是在比顶板部6a靠侧方向就座侧突出的部位,在拐弯行驶时等能够支承乘坐人员侧部。并且,本实施例的边沿部6b呈大致倒V字状(剖视观察),能够划分成顶板侧部6c (座椅内侧的部分)与框部6d(座椅外侧的部分)。并且,如后所述,能够将边沿部6b以覆盖侧框架12 (支承部12a和框体部12b的外表面)的方式配置(参照图3) ο
[0021]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座椅衬垫6P的背面(适当部位)可以安装背衬20和抵接构件30(参照图2及图3)。背衬20是安装在座椅衬垫6P(至少边沿部6b)的背面的面材,可以由例如毛毡、布帛或皮革形成。而且,抵接构件30是比背衬20硬(难以变形)的面状的构件,在边沿部6b的背衬20的局部(面向支承部12a的一侧的部分)呈面对状地安装。作为这种抵接构件30 (原料),可以使用比背衬20硬的材质(在背衬中例示的材质或树脂等)的面材。而且,在利用相同材质的面材形成抵接构件30和背衬20的情况下,可以使抵接构件30比背衬20厚且硬。例如作为抵接构件30和背衬20,使用针刺类型的无纺布(聚丙烯制)。此时,对抵接构件30的单位面积重量适当变更等,而能够使抵接构件30比背衬20厚(例如为2?3倍的厚度)。
[0022]在本实施例中,在成形模具(图示省略)的模腔内发泡成形出座椅衬垫6P(参照图3)。此时,在座椅衬垫6P的成形的同时,对于座椅衬垫6P能够一体化出座椅罩6S和背衬20。例如在作为模腔的成形模具的一方的内表面(形成就座侧的部分)预先安装座椅罩6S。在此状态下,向模腔内放入成形材料而成形出座椅衬垫6P,由此在座椅罩6S中浸渍成形材料,从而能够在座椅衬垫6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