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363203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交通工具用座椅。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在交通工具用座椅中,为了提高乘坐感,有时对座椅衬垫的硬度进行局部变更。在日本特开2000-189289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座椅坐垫中,不仅局部变更座椅衬垫的硬度,而且也对回弹率进行局部变更,由此提高乘坐感的优良度。具体而言,在日本特开2000-189289记载的座椅坐垫中,宽度方向两侧部与中央部相比,将硬度设定得更高且将回弹率设定得更低。根据上述座椅衬垫,通过提高就座面的宽度方向两侧部的硬度而能够确保扶持性,并且通过进一步降低回弹率,而难以产生硬度的差异引起的异物感,从而能够提高乘坐感的优良度。
[0003]然而,仅变更座椅衬垫的物性的话,在乘坐感的调整方面存在极限。尤其是以座椅的轻量化等为目的而将座椅衬垫整体减薄的情况下,仅变更座椅衬垫的物性的话,难以提高乘坐感。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以与座椅衬垫的物性的变更不同的方式调整乘坐感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0005]本发明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具备:形成就座面的基本形状的座椅衬垫;及装裱所述座椅衬垫的由针织物或机织物构成的表皮,其中,所述表皮具备在所述就座面上彼此相邻地配置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相比密度更低且更薄,从而与所述第二区域相比容易挠曲,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一区域相比密度更高且更厚,从而与所述第一区域相比难以挠曲。这样通过所述表皮局部地挠曲容易度不同,而控制所述就座面受到载荷时的该就座面的变形形态。
[0006]根据该交通工具用座椅,通过使表皮的密度和厚度局部变化,而使表皮的挠曲容易度易局部不同。由此,控制就座面的变形形态,能够调整乘坐感。
[0007]在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就座面具备在交通工具的停止状态下承受通常的就座姿势的就座者的载荷的宽度方向中央的主部和在所述主部的宽度方向两侧隆起的侧支撑部。所述表皮的所述第一区域优选设置在所述主部与所述侧支撑部之间。在此,主部在交通工具的停止状态下承受通常的就座姿势的就座者的载荷的情况表示在由于交通工具的动作而没有作用于就座者的加速度的状态下主部主要承受就座者的载荷的情况。
[0008]在就座面上,在由于密度更高且更厚而难以挠曲的表皮的第二区域构成的部分由于就座者的载荷分散而向座椅衬垫输入,因此其面形状难以改变。然而,在主部与侧支撑部之间配置密度更低且更薄而容易挠曲的表皮的第一区域,由此在该部分,就座面容易局部地变形。因此,面形状难以变化的区域沿宽度方向被分割,主部维持面形状,且沿载荷输入方向能够更大地位移。因此,就座者容易向就座面沉入。
[0009]作为这样的交通工具用座椅,构成座椅靠背的就座面即倚靠面的表皮具备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配置在所述倚靠面的对就座者的肩胛骨进行支承的位置。这种情况下,在交通工具的回旋时,在就座者容易摇晃的肩胛骨的高度处,就座者容易沉入,能够提尚扶持性。
[0010]在此,所述第一区域优选从所述倚靠面的对就座者的肩胛骨进行支承的高度朝向下方宽度逐渐变窄地延伸至对就座者的腰部进行支承的高度。这种情况下,腰部最难以沉入,朝向肩胛骨的高度而主部的沉入程度逐渐变大,由此就座面坚固地承受就座者的腰部,并将肩胛骨周围(肩周围)包入,能够提高乘坐感的优良度。
[0011]在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形成座椅坐垫的就座面即座位面的表皮具备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配置在所述座面的就座者的骨盆的下方,所述第二区域配置在所述第一区域的前方。这种情况下,座位面的配置有表皮的第一区域的就座者的骨盆的下方容易变形,就座者容易沉入。相对于此,该前方的第二区域位置使载荷分散而向座椅坐垫输入,因此更难以沉入。因此,在该座位面上,在向前方的加速度施加给就座者时,利用沉入更小的第二区域来承受就座者的骨盆,由此能够抑制就座者的向前方的相对位移。
[0012]在此,优选构成所述座面的表皮具备与所述第二区域的前方相邻且直至所述座面的前端的第三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相比密度更低且更薄,由此与所述第二区域相比容易挠曲。这种情况下,座位面的配置有表皮的第三区域的前端位置容易变形,不易妨碍就座者的腿的运动。因此,抑制就座者的向前方的相对位移,并且例如在交通工具的驾驶席等中,容易操作踏板。
[0013]在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用座椅中,可以的是,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或者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形成为没有接缝的一张表皮,将该表皮在所述座椅衬垫的成形时与所述座椅衬垫的表面一体化。在座椅衬垫的表面上一体成形表皮的情况下,难以局部地变更座椅衬垫的硬度等,但是能够通过表皮来调整乘坐感。
【附图说明】
[0014]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上和工业上的意义,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不相同的构件,其中,
[0015]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立体图。
[0016]图2是图1所不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主视图。
[0017]图3是图2所示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II1-1II剖视图。
[0018]图4是在图3所不的座椅靠后背,不出对就座者施加向后方的加速度时的倚靠面的变形形态的图。
[0019]图5是图2所示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V-V剖视图。
[0020]图6是在图5所不的座椅靠后背,不出对就座者施加向后方的加速度时的倚靠面的变形形态的图。
[0021]图7是图2所示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VI1-VII剖视图。
[0022]图8是在图7所不的座椅靠后背,不出对就座者施加向后方的加速度时的倚靠面的变形形态的图。
[0023]图9是图2所示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椅坐垫的IX-1X剖视图。
[0024]图10是在图9所示的座椅坐垫中,示出对就座者施加向前方的加速度时的座位面的变形形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及图2示出具备适用了本发明的一方面的座椅靠背21 (实施方式I)和适用了另一方面的座椅坐垫51 (实施方式2)的交通工具用座椅11。需要说明的是,在示出该交通工具用座椅11的截面的图3?图10的各图中,为了使其特征更明确,与相对于其他的构件的厚度的实际的厚度的比率相比,将表皮的厚度极端大地示出,伴随于此,存在其他的构件彼此的尺寸的比率及各图中的尺寸的比率不同的部分。
[0026]关于实施方式I的座椅靠背21,首先,说明其结构。座椅靠背21具备对后背进行支承的倚靠面25作为对就座者H进行支承的就座面23,并且在其上方一体形成有头枕部27。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及图2中,为了便于区分就座面23中的倚靠面25与头枕部27而用单点划线表示。如图3所示,就座面23由座椅衬垫31形成。座椅衬垫31的后表面由作为刚体的壳体29覆盖,且保持于该壳体29。座椅衬垫31由发泡聚氨酯构成,硬度均匀。形成就座面23的座椅衬垫31的表面由沿着其面形状的表皮41覆盖。
[0027]如图1及图2等所示,座椅靠背21的倚靠面25具备对就座者H的背面进行支承的宽度方向中央的主部33 ;在宽度方向两侧部比主部33隆起的侧支撑部35。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及图2中,为了简便起见,利用单点划线表示倚靠面25中的主部33与侧支撑部35的划分。如图3所示,主部33沿着上下方向呈平缓的曲面形状。在主部33的对就座者H的腰部进行支承的高度上形成有平缓地鼓起的腰部支承部位37,对通常的就座姿势的就座者H的腰部始终支承。如图1及图2等所示,侧支撑部35在对就座者H的肩部周围进行支承的高度具有肩支撑部位39。与肩支撑部位39相同高度的相对于主部33的侧支撑部35的隆起程度比其他的高度大。
[0028]构成就座面23的表皮41由没有接缝的一张针织物构成。表皮41在座椅衬垫31的成形时与座椅衬垫31的表面一体化。即,在对聚氨酯进行发泡成形的模具内配置表皮41,由此通过发泡聚氨酯来成形座椅衬垫31的同时,在其表面一体化表皮41。表皮41由于厚度和密度局部地不同而刚性局部地不同,具有刚性不同的第一区域43和第二区域45。在图1及图2中,为了简便起见,利用虚线表示表皮41的厚度及密度不同的区域的交界。
[0029]第一区域43与第二区域45相比是密度更低且更薄的区域,更容易挠曲。第一区域43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印花编织形成。第二区域45与第一区域43相比是密度更高且更厚的区域,更难以挠曲。第二区域45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罗纹编织形成。这样表皮41的密度及厚度局部不同,由此倚靠面25的变形容易度局部不同。S卩,表皮41的第二区域45刚性更高而难以挠曲,因此使就座者H对于座椅衬垫31的载荷输入更加分散。因此,倚靠面25在第二区域45中,以更大范围承受载荷而平缓地凹陷。相对于此,表皮41的第一区域43更容易挠曲,且比较容易伸长。因此,其面形状更容易变形。
[0030]在倚靠面25中,第一区域43在倚靠面25的主部33的两侧部处配置于主部33与侧支撑部35之间。第一区域43在对就座者H的肩胛骨进行支承的高度处宽度最宽,朝向下方而宽度逐渐变窄。其下端延伸至对腰部进行支承的腰部支承部位37。该第一区域43以外的区域被设定作为第二区域45。
[0031]接着,说明该座椅靠背21的倚靠面25的变形形态,并说明其作用效果。图5、图6示出在对就座者H的腰部进行支承的高度处即未设定第一区域43的高度处的倚靠面25的变形形态,图6示出向后方的加速度作用于就座者H,就座者H的背面更强地压靠于倚靠面25时的倚靠面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