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515509阅读:582来源:国知局
缓冲垫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冲垫,尤其涉及一种能够提高保持性,同时能够抑制摇晃感的 缓冲垫。
【背景技术】
[0002] 在装备在车辆或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座椅或家具等椅子等所使用的缓冲垫 中,乘坐者有时会感觉到横向的摇晃感。例如,在安装在车辆的缓冲垫中,由于车辆在缓弯 行驶或变更车道时输入低频带(例如1HZ大小)的振动,会导致缓冲垫发生变形,从而会产 生横向滑动或围绕辊轴的横向摇晃等摇晃感。摇晃感是影响驾驶稳定性的要因。为抑制该 摇晃感,存在将相对于低频带的振动的tan δ设定在规定范围内的现有技术(专利文献1)。
[0003] 现有技术文献:
[0004] 专利文献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2-451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7] 但是,针对上述的现有技术,存在希望进一步提高保持性(约束性)的要求。
[0008] 本发明是为满足上述的要求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保持性,同 时能够抑制摇晃感的缓冲垫。
[0009] 解决课题的方法及发明的效果
[0010] 为了达到该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缓冲垫,对具有乘坐者乘坐的乘坐面 及其相反侧的底面的支撑部而言,将第一部的硬度设定为小于第二部的硬度的值,其中,所 述第一部位于比厚度中央靠近乘坐面侧的位置,其中所述厚度中央为被乘坐面及底面夹着 的厚度方向的中央;所述第二部为位于通过第一部的铅直线上的部位,且位于比厚度中央 靠近底面侧的位置。另外,第一部及第二部位于从就坐在乘坐面的乘坐者看的左右方向的 中央,且将第一侧部的硬度设定为小于第二侧部的硬度的值,其中,所述第一侧部为位于通 过第一部的水平线上的部位,且位于比第一部靠近左右方向外侧的位置;所述第二侧部为 通过第一侧部的铅直线上的部位,且位于通过第二部的水平线上。其中,硬度为使用将支撑 部等分分割所采集的四棱柱状的试验片,并以JIS Κ6400-2 (2012年版)中规定的Ε法为基 准而测量的进行25%压缩时的力。
[0011] 由于将位于乘坐面侧的第一部的硬度设定为小于位于底面侧的第二部的硬度的 值,并将第一侧部的硬度设定为小于位于底面侧的第二侧部的硬度的值,因此能够为乘坐 者提供就坐时的柔软感。另外,由于第一部及第一侧部位于比厚度中央靠近乘坐面侧的位 置,因而能够确保与乘坐者的密合性。而且,由于第二部及第二侧部位于比厚度中央靠近底 面侧的位置,因而具有能够提高保持性,并能够抑制摇晃感的效果。
[0012]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缓冲垫,将第一侧部的硬度相对于第一部的硬度的比率 设定为,小于第二侧部的硬度相对于第二部的硬度的比率的值。由于通过第一部及第一侧 部能够减轻乘坐者的座压(乘坐压力),因而在第一方案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能够提高 柔软感并能够改善乘坐舒适性的效果。
[0013]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缓冲垫,第一侧部及第二侧部位于受到乘坐者的臀部的 座压而压缩的部位。通常,就坐在乘坐面的乘坐者的坐骨结节部位的座压最高,但由于第一 侧部及第二侧部位于比乘坐在乘坐面的乘坐者的左右的坐骨结节部位靠近左右方向外侧 的位置,因而能够减轻乘坐者臀部上座压最高的部分的座压。而且,由于通过第一侧部及第 二侧部,能够从左右方向外侧对左右的坐骨结节部位进行约束,因而在第二方案的效果的 基础上,还具有提高臀部的保持性,抑制摇晃感,并且能够实现良好的乘坐舒适性的效果。
[0014]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缓冲垫,位于包括底面的底面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的部 位的硬度为,位于包括乘坐面的乘坐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的部位的硬度的1. 1倍以上。由 此,在第一方案至第三方案的任一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通过底面部能够支撑臀部从而抑 制臀部下沉的效果。
[0015]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缓冲垫,位于通过第一部及第二部的铅直线上的各部位 的硬度,随着从乘坐面侧朝向底面侧而逐渐增大。其结果,在第一方案至第三方案的任一效 果的基础上,具有通过支撑部的乘坐面侧而获得就坐时的柔软感,并且通过支撑部的底面 侧能够抑制臀部下沉的效果。
[0016]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案的缓冲垫,位于通过第一侧部及第二侧部的铅直线上的各 部位的硬度,随着从乘坐面侧朝向底面侧而逐渐增大。其结果,在第一方案至第三方案的任 一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通过支撑部的乘坐面侧而获得就坐时的柔软感,并且通过支撑部 的底面侧能够提高保持性的效果。
[0017]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案的缓冲垫,位于通过第二部的水平线上的各部位的硬度, 随着从第二部朝向左右方向外侧而逐渐增大。其结果,在第一方案至第三方案的任一效果 的基础上,还具有通过支撑部的底面侧来确保乘坐者臀部的保持性,从而能够抑制摇晃感 的效果。
[0018]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案的缓冲垫,支撑部是由单一的发泡合成树脂材料一体成型 的。因此,在缓冲垫的制造工艺中,可以不需要用于埋设硬度大的插入材料,或层叠不同硬 度的多个层的工艺。因此,在第一方案至第三方案的任一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能够削减制 造成本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9]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案中的缓冲垫的俯视图。
[0020] 图2是示出将支撑部等分分割后的试验片与图1的II-II线上的缓冲垫的剖视图 重叠后的示意图。
[0021] 图3是示出支撑部的硬度分布的图。
[0022] 图4是示出乘坐者的就坐状态的缓冲垫的示意图。
[0023] 图5A是示出缓冲垫的硬度的图,图5B是示出比较例中的缓冲垫的硬度的图。
[0024] 图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案中的缓冲垫的剖视图。
[0025] 附图标记说明
[0026] 1、30 缓冲垫
[0027] 2 支撑部
[0028] 3 后部支撑部(支撑部)
[0029] 11 乘坐面
[0030] 12 底面
[0031] 13 厚度中央
[0032] 21、31 乘坐部
[0033] 24、34 底面部
[0034] 25 第一部
[0035] 26 第二部
[0036] 27 第一侧部
[0037] 28 第二侧部
[0038] Η 乘坐者
[0039] Τ1、Τ2坐骨结节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0040]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 施方案中的缓冲垫1的俯视图。在本实施方案中,对搭载在携振动的车辆(尤其是汽车)的 缓冲垫1进行说明。此外,图1的箭头υ-D、L-R、F-B分别表示搭载有缓冲垫1的车辆(未 图示)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在图2及图4中也与此相同)。
[0041] 如图1所示,缓冲垫1是由软质聚氨酯泡沫(发泡合成树脂材料的一种)一体成 型的基材,并具备:支撑部2,其用于支撑乘坐者Η的臀部及大腿部背面;及侧支撑部5,其 配置在支撑部2的左右方向(箭头L-R方向)两侧。侧支撑部5是用于支撑大腿部及臀部 的侧部的部位。
[0042] 通过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向沟槽8,支撑部2被划分为用于支撑臀部的后部支撑 部3及用于支撑大腿部背面的前部支撑部4。通过后部支撑部3,支撑包括乘坐后的乘坐者 Η的左右的坐骨结节部位Tl、Τ2的臀部。后部支撑部3及前部支撑部4中,分别凹设有与 横向沟槽8平行的沟槽部7、9。在支撑部2与侧支撑部5的边界部分,形成有沿前后方向 (箭头F-B方向)延伸的一对纵向沟槽6。一对纵向沟槽6分别与横向沟槽7、8、9的两端 连接。纵向沟槽6及横向沟槽7、8、9是用于将织物或合成皮革或皮革等的表皮(未图示) 拉伸固定在缓冲垫1的部位。
[0043] 缓冲垫1在支撑部2 (后部支撑部3)的上下方向(箭头U-D方向)及左右方向 (箭头L-R方向)硬度分布上具有特征。在本实施方案中,使用从后部支撑部3(成品)采 集的小的试验片来测量硬度,从而算出硬度分布。参照图2,对试验片的采集位置进行说明。 图2是示出将支撑部2 (后部支撑部3)等分分割后采集的试验片与沿图1的ΙΙ-ΙΙ线的缓 冲垫1的剖视图重叠后的示意图。
[0044] 如图2所示,后部支撑部3是在一对沟槽部6、6的左右方向内侧形成的部位,并具 有乘坐者Η乘坐的乘坐面11及其相反侧的底面12,且截面形成为横向更长的大致矩形状。 为测量硬度,通过将后部支撑部3沿上下方向(箭头U-D方向)及左右方向(箭头L-R方 向)等分分割,采集多个试验片。
[0045] 在本实施方案中,将后部支撑部3的上下方向(箭头U-D方向)等分地划分为四 层(厚度各为20mm),并将其左右方向(箭头L-R方向)等分地划分为15个(宽度各为 20mm)。通过将各层的前后方向(图2的纸面垂直方向)的长度设定为20mm,采集到60个 边长为20mm的四棱柱状(立方体)的试验片。对后部支撑部3沿上下方向(箭头U-D方 向)进行四等分而形成的四层分别是包括乘坐面11的乘坐部21、位于乘坐部21的下面的 中央上部22、位于中央上部22的下面的中央下部23、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