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垫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515509阅读:来源:国知局
外侧的硬度稍大于左右方向中央的硬度,但乘 坐部L1、中央上部L2和中央下部L3在左右方向上的硬度大致固定。对比较例1中的缓冲 垫而言,由于乘坐部L1最硬,因而缺乏贴合感,而且,由于乘坐部L1及底面部L4 (表层)较 硬,中央上部L2及中央下部L3 (芯层)较柔软,从而推测乘坐者将感觉到横向的摇晃感。
[0099] 相比之下,对实施例3中的缓冲垫而言,如图5A所示,由于乘坐部21最柔软,并以 按照中央上部22、中央下部23、底面部24的顺序变硬的方式进行设定,因而在贴合感方面 比较优异,并且由于被中央上部22、中央下部23及底面部24稳定地支撑,因而推测能够抑 制摇晃感。而且,对中央上部22、中央下部23及底面部24而言,由于左右方向外侧的硬度 大于左右方向中央的硬度,因而推测能够提高保持性。
[0100] 接着,参照图6对第二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案中,对由软质聚氨酯泡 沫一体成型的缓冲垫进行了说明。相比之下,在第二实施方案中,对层叠多个层状部件而形 成的缓冲垫进行说明。图6是示出第二实施方案中的缓冲垫30的剖视图。
[0101] 如图6所示,缓冲垫30具备:乘坐部31,其用于乘坐者的乘坐;中央上部32,其配 置在乘坐部31的下部;中央下部33,其配置在中央上部32的下部;及底面部34,其配置在 中央下部33的下部。将侧支撑部35配置在乘坐部31的左右方向外侧。将乘坐部31、中央 上部32、中央下部33及底面部34彼此粘接并进行层叠。将侧支撑部35与中央上部32的 左右两侧粘接。
[0102] 按照乘坐部31、中央上部32、中央下部33、底面部34的顺序,以进行25 %压缩时 的力S25变大的方式来选择材质。在本实施方案中,乘坐部31、中央上部32、中央下部33及 底面部34均通过软质聚氨酯泡沫(模制聚氨酯)以平板状形成。针对乘坐部31、中央上部 32、中央下部33及底面部34的硬度分布,由于其与第一实施方案中的缓冲垫1 (后部支撑 部3)的硬度分布为相同设定,因此省略说明。根据第二实施方案中的缓冲垫30,能够实现 与第一实施方案中的缓冲垫1相同的作用及效果。
[0103] 以上,基于实施方案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任何实施方案, 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改良变形,这是能够容易想到的。例如,上述实 施方案中列举的形状只是一例而已,当然可以采用其他形状。
[0104] 在上述各实施方案中,对搭载在车辆(汽车)的缓冲垫1、30进行了说明,但并不 限定于此。将缓冲垫1、30应用于装备在汽车以外的其他车辆(例如,铁道车辆)或船舶、 飞机等交通工具的缓冲材料上,或应用于家具等的缓冲材料上也是可以的。
[0105]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案中,为便于说明,对以下情况进行了说明,即,将一体成型的 发泡合成树脂制(软质聚氨酯泡沫制)的缓冲垫1(后部支撑部3)沿上下方向划分为四层, 将该各层沿左右方向划分为15个,从而采集60个试验片来测量硬度,但试验片的数量(层 数或左右方向的划分数量)或大小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将试验片的大小适当设定为可测量 硬度的大小。另外,对试验片的数量而言,可以考虑能够测量硬度的试验片的大小,适当设 定可以采集的该大小的试验片的数量。此外,考虑到缓冲垫1(后部支撑部3)的大小,将后 部支撑部3划分为四层或五层比较适当。另外,对试验片的大小而言,将四棱柱的边长设定 为20-25mm比较合适。
[0106]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案中,为便于说明,对第一部25及第一侧部27设置在中 央上部22,且第二部26及第二侧部28设置在中央下部2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第一 部25、第一侧部27、第二部26及第二侧部28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此。可以根据沿上下方向 划分缓冲垫1 (后部支撑部3)的层数,适当设定这些位置。
[0107] 在上述各实施方案中,对侧支撑部5、35设置在缓冲垫1、3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 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省略侧支撑部5、35。这是因为,缓冲垫1、30(支撑部2)沿左右方向, 即臀部及大腿侧部的保持性(约束性)比较优异。
[0108] 在上述各实施方案中,对后部支撑部3具有规定的硬度分布的情况进行了说明, 但可以设定为前部支撑部4与后部支撑部3具有相同的硬度分布。由此,不仅可以抑制臀 部的摇晃感,还可以抑制大腿的摇晃感。
[0109] 在上述各实施方案中,对利用凹设在表面的纵向沟槽6及横向沟槽7、8、9,拉伸固 定表皮(未图示)的缓冲垫1、30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当然可以应用在通过将粘 接剂涂布在表面来粘接(安装)表皮的缓冲垫上。
[0110]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案中,对乘坐部31、中央上部32、中央下部33及底面部34均通 过用规定形状的成形模成型的软质聚氨酯泡沫(模制聚氨酯)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 并不限定于此,当然可以采用其他材质。作为其他的材质,例如,可以列举将成型后的软质 聚氨酯泡沫切断而形成的厚板聚氨酯;将软质聚氨酯泡沫在制造工艺中产生的边角料等粉 碎而形成的芯片聚氨酯;使用三维缠结的多个合成树脂制纤维构成的立体网状体、固棉等 纤维体;聚氨酯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等合成树脂制的弹性体。通过将其层叠,能够得到规定 的硬度分布。对乘坐部31、中央上部32、中央下部33及底面部34的硬度、密度、形状而言, 可以通过选择材质,并对成形模的空腔形状进行设计或裁断、切削等来进行适当设定。
[0111] 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案中,对乘坐部31、中央上部32、中央下部33及底面部34 的各层以平板状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当然也可以形成为弯曲板状。其 原因在于,对乘坐部31、中央上部32、中央下部33及底面部34而言,可以通过模制成型或 裁断等方式以规定的形状成型。当然,可以通过将这些层形成为弯曲板状,将硬度大的部分 配置在乘坐者的臀部的侧方。
【主权项】
1. 一种缓冲垫,其特征在于, 具备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具有乘坐者乘坐的乘坐面及其相反侧的底面; 对所述支撑部而言,将第一部的硬度设定为小于第二部的硬度的值,其中,所述第一部 位于比厚度中央靠近所述乘坐面侧的位置,所述厚度中央为被所述乘坐面及所述底面夹着 的厚度方向的中央,所述第二部为位于通过所述第一部的铅直线上的部位,且位于比所述 厚度中央靠近所述底面侧的位置; 所述第一部及所述第二部位于从就坐在所述乘坐面的乘坐者看的左右方向的中央; 将第一侧部的硬度设定为小于第二侧部的硬度的值,其中,所述第一侧部为位于通过 所述第一部的水平线上的部位,且位于比所述第一部靠近左右方向外侧的位置,所述第二 侧部为通过所述第一侧部的铅直线上的部位,且位于通过所述第二部的水平线上; 所述硬度为,使用将所述支撑部等分分割而采集的四棱柱状的试验片,并以2012年版 的JISK6400-2 中规定的E法为基准测量的进行25%压缩时的力。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垫,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一侧部的硬度相对于所述第一部的硬度的比率设定为,小于所述第二侧部的 硬度相对于所述第二部的硬度的比率的值。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部及所述第二侧部为受到所述乘坐者的臀部的座压而压缩的部位,并位于 比乘坐在所述乘坐面的乘坐者的左右的坐骨结节部位靠近左右方向外侧的位置。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垫,其特征在于, 位于包括所述底面的底面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的部位的硬度为,位于包括所述乘坐面 的乘坐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的部位的硬度的1. 1倍以上。5. 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垫,其特征在于, 位于通过所述第一部及所述第二部的铅直线上的各部位的硬度随着从所述乘坐面侧 朝向所述底面侧而逐渐增大。6. 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垫,其特征在于, 位于通过所述第一侧部及所述第二侧部的铅直线上的各部位的硬度随着从所述乘坐 面侧朝向所述底面侧而逐渐增大。7. 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垫,其特征在于, 位于通过所述第二部的水平线上的各部位的硬度随着从所述第二部朝向左右方向外 侧而逐渐增大。8. 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由单一的发泡合成树脂材料一体成型。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保持性,同时能够抑制摇晃感的缓冲垫。将位于乘坐面(11)侧的第一部(25)及第一侧部(27)进行25%压缩时的力S25,设定为小于位于底面(12)侧的第二部(26)及第二侧部(28)的S25的值。其结果,能够为乘坐者提供就坐时的柔软感。另外,由于第一部(25)及第一侧部(27)位于比厚度中央(13)靠近乘坐面(11)侧的位置,因而能够确保与臀部的密合性。而且,由于第二部(26)及第二侧部(28)位于比厚度中央(13)靠近底面(12)侧的位置,因而在提高臀部的保持性的同时,能够抑制摇晃感。
【IPC分类】A47C7/24, B60N2/62
【公开号】CN105270227
【申请号】CN201510412294
【发明人】仲田徹
【申请人】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6年1月27日
【申请日】2015年7月14日
【公告号】EP2977259A1, US20160023584
当前第4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