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席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39208阅读:499来源:国知局
驾驶席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在气囊承接驾驶者时的驾驶者侧壁部向车体侧壁部接近时,排气用条带的一对连结带部松弛,罩部使从流入用开口离开的隔离缘侧从外侧开口穿过,由此将外侧部的外侧开口和内侧部的内侧开口连通而使通气孔开口。罩部具备加强部,该加强部容许通气孔开口时的隔离缘从外侧开口穿过的弯曲变形,能够抑制隔离缘的向接近缘侧接近的偏移移动。
【专利说明】
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搭载于车辆的方向盘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详细而言,涉及如下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即,对于承接驾驶者时的气囊而言,在使对车体侧壁部和驾驶者侧壁部的隔离距离进行限制的系带(tether)松弛时,配置为与系带相连且将通气孔封堵的罩部也松弛,使得通气孔开口而能够将膨胀用气体排出。【背景技术】
[0002]在当前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中以下述方式构成,S卩,在方向盘的转向操纵时把持的环状部的大致中央附近的毂部对气囊进行折叠收纳,在膨胀用气体的流入时,气囊膨胀而使得环状部侧的车体侧壁部和驾驶者侧的驾驶者侧壁部隔离(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4-046724号公报)。而且,气囊配置有多根系带,这些系带以对车体侧壁部和驾驶者侧壁部的膨胀时的隔离距离进行限制的方式将车体侧壁部和驾驶者侧壁部连结,在车体侧壁部的大致中央配置有为了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开口的流入用开口,并且在车体侧壁部的流入用开口的周围配置有以能够将膨胀用气体排出的方式开口的通气孔。该通气孔构成为具备:夕卜侧开口,其在车体侧壁部的外周侧的外侧部开口;以及内侧开口,其在车体侧壁部的配置于外侧部的内周侧的内侧部以与外侧开口重合的方式开口。而且,系带中的一对系带构成为排气用条带。排气用条带构成为具备:罩部,其能够将外侧开口封堵,并以能够构成向车体侧壁部的连结部位的方式而保持于外侧部和内侧部之间;以及一对连结带部,它们从罩部的两侧延伸且与驾驶者侧壁部结合。外侧部和内侧部以将罩部保持于外侧部和内侧部之间的状态,在流入用开口侧的内缘侧和从流入用开口离开的外缘侧相互结合。因此,从气囊膨胀完毕时的驾驶者侧壁部一侧观察,一对连结带部配置为隔着将流入用开口和通气孔连结的直线而在两侧对称地从罩部延伸设置。并且,罩部配置为将接近流入用开口的接近缘侧与车体从壁部结合。
[0003]在该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中,如果膨胀完毕的气囊承接驾驶者,则驾驶者侧壁部向车体侧壁部接近,因此一对连结带部松弛。于是,罩部使从流入用开口离开的隔离缘侧从外侦W口穿过而向外侧部的外周面侧导出,因此外侧部的外侧开口和内侧部的内侧开口连通,形成为通气孔开口的状态。
[0004]然而,在当前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中,在气囊的膨胀完毕时,排气用条带的与驾驶者侧壁部的结合部位并未处于驾驶者侧壁部的中央附近,而是处于从通气孔的配置位置沿着对方向盘进行安装的转向轴错开的位置。因此,膨胀完毕后的气囊承接驾驶者时的排气用条带的连结带部的松缓量,在车辆的直行转向操纵时、和从该状态起使方向盘的环状部旋转半圈而进行转向操纵时,容易导致不同的状态。即,方向盘的环状部将其上表面侧的环状面配置为与具有柱角度而倾斜的转向轴正交。因此,在对环状部的直行转向操纵时,如果通气孔配置于车体侧壁部的前部侧且配置为从驾驶者离开,则在环状部的旋转半圈的转向操纵时,通气孔配置于接近驾驶者的车体侧壁部的后部侧。在该情况下的气囊承接驾驶者时,与直行转向操纵时相比,在对环状部进行旋转半圈的转向操纵时,排气用条带的连结带部的松缓量变得更多。即,如果环状部的转向操纵角度改变,则从开口的通气孔排出的膨胀用气体的排气量容易产生差异,在使通气孔的排气性能稳定这一点上产生课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解决了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通气孔的排气性能稳定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
[0006]本发明所涉及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具备在对方向盘的转向操纵时所把持的环状部的大致中央附近的毂部被折叠收纳的气囊。气囊具备:车体侧壁部,其在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并膨胀时配置于环状部侧;驾驶者侧壁部,其配置于驾驶者侧;以及多个系带,它们以对膨胀时的车体侧壁部和驾驶者侧壁部的隔离距离进行限制的方式将车体侧壁部和驾驶者侧壁部连结。车体侧壁部具备:流入用开口,其配置于车体侧壁部的大致中央,并用于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开口;通气孔,其配置于车体侧壁部的流入用开口的周围,并以能够将膨胀用气体排出的方式开口;外侧部,其在通气孔的配置位置配置于车体侧壁部的外周侧;以及内侧部,其配置于车体侧壁部的所述外侧部的内周侧。通气孔构成为具备:外侧开口,其向外侧部开口;以及内侧开口,其以与外侧开口重叠的方式向内侧部开口。系带中的一对系带能够将外侧开口封堵,具备:罩部,其以能够构成向车体侧壁部的连结部位的方式保持于外侧部和内侧部之间;以及一对连结带部,它们从罩部的两侧延伸且与驾驶者侧壁部结合,并构成为排气用条带。外侧部和内侧部在外侧部和内侧部之间对罩部进行保持,并通过流入用开口侧的内缘侧和从流入用开口离开的外缘侧而相互结合。从气囊膨胀完毕时的驾驶者侧壁部一侧观察,一对连结带部隔着将流入用开口和通气孔连结的直线而在两侧对称地从罩部延伸设置。罩部配置为使相对于流入用开口接近的接近缘侧与车体侧壁部结合。对于气囊,膨胀完毕的气囊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在承接驾驶者时的驾驶者侧壁部向车体侧壁部接近时,一对连结带部松弛,罩部在从流入用开口离开的隔离缘侧从外侧开口穿过,由此使外侧部的外侧开口和内侧部的内侧开口连通而使通气孔开口。而且,从气囊膨胀完毕时的驾驶者侧壁部一侧观察,气囊的构成排气用条带的一对连结带部使得向驾驶者侧壁部的结合部位比通气孔的配置位置更接近驾驶者侧壁部的中央侧,并且将其配置于隔着中央侧的对称的两侧。并且,气囊的罩部构成为具备加强部,该加强部容许在通气孔开口时的隔离缘从外侧开口穿过的弯曲变形,抑制隔离缘向接近缘侧的偏移移动。
[0007]在本发明所涉及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中,如果气囊膨胀而使得驾驶者侧壁部承接驾驶者并接近车体侧壁部,则排气用条带的一对连结带部松弛,利用内侧部的内侧开口,受到气囊的内压的罩部使隔离缘侧从外侧开口穿过并将其向外侧部的外周面侧导出,由此使得外侧部的外侧开口和内侧部的内侧开口连通而使通气孔开口,因此气囊能够从开口的通气孔将膨胀用气体排出,并以规定的内压且以良好的缓冲性承接驾驶者。
[0008]而且,从气囊膨胀完毕时的驾驶者侧壁部一侧观察,排气用条带使得一对连结带部向驾驶者侧壁部的结合部位比通气孔的配置位置更接近驾驶者侧壁部的中央侧,并且将其配置于隔着中央侧的对称的两侧。因此,在对具有柱角度的方向盘的环状部的转向操纵时,驾驶者相对于对膨胀完毕状态下的气囊的车体侧壁部进行支撑的环状部的下端侧前进移动,而且,在气囊被驾驶者向前方侧按压时,方向盘的旋转中心和驾驶者侧壁部的中心大致一致,因此即使直行转向操纵或者进行旋转半圈的180°转向操纵,驾驶者侧壁部的中央附近的前进移动量也大致均匀。因此,在气囊装置的工作时,即使驾驶者对环状部进行转向操纵而使转向操纵角度变化为各种角度,在承接驾驶者时,也能够使一对连结带部的松弛量大致均匀,能够与驾驶者的前进移动量对应地使通气孔开口,能够稳定地确保通气孔的排气性能。
[0009]并且,在气囊的膨胀完毕时,如果从与车体侧壁部的流入用开口和通气口的配置方向正交的侧方观察,排气用条带的将通气孔封堵的罩部形成为从与驾驶者侧壁部的中央侧结合的连结带部的结合部向气囊的外周缘侧离开的状态,受到张力而要向与驾驶者侧壁部的中央侧接近的流入用开口侧偏移移动。而且,与共同缝合于车体侧壁部的接近缘侧不同,在未缝合于车体侧壁部的罩部的隔离缘侧要向接近缘侧移动。
[0010]然而,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气囊装置中,气囊的罩部构成为具备加强部,该加强部容许通气孔开口时的隔离缘从外侧开口穿过的弯曲变形,抑制隔离缘向接近缘侧的偏移移动,因此,能够抑制气囊膨胀完毕时,排气用条带的罩部的隔离缘侧的使外侧开口和内侧开口连通这种向接近缘侧的偏移移动。即,以仅通过气囊膨胀完毕而使通气孔开口的方式就能够防止罩部的隔离缘侧挠曲。此外,在不具备抑制隔离缘侧向接近缘侧的偏移移动的加强部的情况下,排气用条带的将通气孔封堵的罩部形成为从与驾驶者侧壁部的中央侧结合的连结带部的结合部位远离的气囊的外周缘侧离开的配置状态,在气囊的膨胀完毕时,如果较大的张力作用于排气用条带的连结带部,则在气囊承接驾驶者之前,罩部的隔离缘侧向与驾驶者侧壁部的中央侧接近的接近缘侧偏移移动,进入外侧开口的区域内而产生使通气孔开口这种使外侧开口和内侧开口连通的问题
[0011]因此,在本发明所涉及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中,能够使通气孔的排气性能稳定。换言之,即使使排气用条带的一对连结带部与驾驶者侧壁部的中央侧结合、并对环状部进行转向操纵而使转向操纵角度变化为各种角度,也能够使通气孔的开口性能稳定,并且,设置排气用条带的罩部的加强部而能够防止使通气孔开口这种罩部的隔离缘侧的偏移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因使排气用条带的一对连结带部与驾驶者侧壁部的中央侧结合而使得气囊承接驾驶者之前的通气孔开口。
[0012]而且,本发明所涉及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中,加强部可以由与罩部结合的加强布构成。
[0013]在这种结构中,仅通过利用缝合、粘接、熔接等简单地使加强布与罩部结合,便能够简便地形成加强部。而且,还能够对使用的加强布的张数进行调整而与罩部结合,如果根据以相对于气囊膨胀完毕时的罩部的隔离缘侧向接近缘侧移动的方式起作用的张力的大小而使用规定张数的加强布,则还能够容易地应对。
[0014]在该情况下,在本发明所涉及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中,加强布构成为,使外周缘配置于罩部的外侧部和内侧部之间的区域内,并通过缝合而与罩部结合。
[0015]优选加强部向罩部的缝合部构成为具备:在罩部的连结带部侧的两个边缘设置为分别与将流入用开口和通气孔连结的直线大致平行的直线部;以及
[0016]以利用罩部的隔离缘侧的边缘将两侧的直线部连结的方式配置为直线状的直线部。
[0017]在这种结构中,通过缝合而使加强布与罩部结合,通过缝合作业而形成气囊本身是常见的,在其制造工序中,能够容易地使加强布缝合结合于罩部。另外,加强布向罩部的缝合部处于罩部的外侧部和内侧部之间的区域内,因此缝合部位未与内侧部的边缘等接触,在膨胀完毕后的气囊承接驾驶者时的通气孔的开口时,并未阻碍罩部在外侧部和内侧部之间滑动的动作,罩部被顺畅地经由外侧开口而向外侧部的外周面侧导出,能够使通气孔开口。并且,加强布向罩部的缝合部连续地将罩部的两个边缘的一对直线部、与将这一对直线部彼此连结的隔离缘侧的直线部连结。因此,能够防止来自隔离缘侧的膨胀用气体向加强布和罩部之间进入。此外,膨胀用气体从隔离缘侧进入加强布和罩部之间,如果该部位膨胀则该膨胀部位将外侧开口封堵,产生阻碍通气孔的开口的问题。此外,在罩部的接近缘侧与车体侧壁部结合,从接近缘侧向加强布和罩部之间的膨胀用气体的进入得到抑制,因此该接近缘侧的加强布的缝合是任意的。
[0018]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中,优选系带的另一对系带由限制用条带构成,限制用条带构成为具备:车体侧结合部,其以流入用开口为中心而配置于与内侧部点对称的位置,并与车体侧壁部结合;以及一对连结带部,它们从车体侧结合部的两个边缘延伸,并与驾驶者侧壁部结合,从气囊膨胀完毕时的驾驶者侧壁部一侧观察,限制用条带的一对连结带部使得向驾驶者侧壁部的结合部位比车体侧结合部的配置位置更接近驾驶者侧壁部的中央侧,且将其配置于隔着中央侧的对称的两侧,限制用条带和排气用条带的各自的一对连结带部相对于驾驶者侧壁部的中央以大致均匀的辐射状结合。
[0019]在这种结构中,排气用条带和限制用条带作为系带而能够均衡地限制膨胀完毕时的车体侧壁部和驾驶者侧壁部的隔离距离。
[0020]并且,在该情况下,排气用条带构成为以在一对连结条带的驾驶者侧壁部的结合部位和罩部之间能够相互结合的方式分割为2部分,并由如下部位构成:车体侧构成部,其构成为具备罩部、以及从罩部的两侧延伸且作为一对连结带部的罩部侧的部位的车体侧连结片部;以及驾驶者侧构成部,其构成为具备与一对车体侧连结片部分别结合的一对驾驶者侧连结片部、以及使一对驾驶者侧连结片部与驾驶者侧壁部结合的结合部。另外,限制用条带也构成为以在限制用条带的一对连结条带的驾驶者侧壁部的结合部位和车体侧结合部之间能够相互结合的方式分割为2部分,并由如下部位构成:车体侧构成部,其构成为具备车体侧结合部、以及从车体侧结合部的两侧延伸且作为一对连结带部的车体侧结合部侧的部位的车体侧连结片部;以及驾驶者侧构成部,其构成为具备与限制用条带的一对车体侧连结片部分别结合的一对驾驶者侧连结片部、以及使限制用条带的一对驾驶者侧连结片部与驾驶者侧壁部结合的结合部。而且,排气用条带和限制用条带的车体侧构成部可以由隔着与流入用开口的周缘结合的加强部而相互连结的1张片状的共用车体侧构成部形成, 排气用条带和限制用条带的驾驶者侧构成部可以由1张片状的共用驾驶者侧构成部形成。
[0021]在这种结构中,如果排气用条带和限制用条带均分割为与驾驶者侧壁部侧结合的驾驶者侧构成部和车体侧构成部,并分别在将驾驶者侧壁部和车体侧壁部连结的状态下将驾驶者侧壁部和车体侧壁部的外周缘彼此结合,而且将驾驶者侧构成部和车体侧构成部的对应的连结片部彼此结合,则能够容易地形成排气用条带和限制用条带。而且,排气用条带和限制用条带由共用的共用驾驶者侧构成部和共用车体侧构成部的2张片材形成,因此能够减少气囊的部件件数,还能够有助于减少气囊的制造工时。[〇〇22]并且,在本发明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中,排气用条带以下述方式配置,S卩,关于相对于将一对连结带部的从与驾驶者侧壁部的结合部位延伸的部位和罩部连结的流入用开口接近的接近缘、以及从流入用开口离开的隔离缘的长度尺寸,对应于气囊膨胀完毕时的从通气孔的流入用开口离开的外周侧缘与流入用开口侧的中央侧缘相比更接近驾驶者侧壁部的中央附近的状态,将它们配置为使隔离缘的长度尺寸比接近缘的长度尺寸短。
[0023]在这种结构中,在气囊膨胀完毕时,即使通气孔的开口面、特别是外侧开口的开口面的外周侧缘与中央侧缘相比更接近驾驶者侧壁部的中央附近,也能够对应于该接近,使隔离缘的长度尺寸比接近缘的长度尺寸短,在气囊膨胀完毕时抑制罩部的隔离缘侧从外侧开口穿过的动作。即,以仅通过气囊膨胀完毕而使通气孔开口的方式就能够防止罩部的隔离缘侧挠曲。【附图说明】[〇〇24]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的平面图。
[0025]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的概略纵剖面图,其对应于图1中的I1-1I部位。[〇〇26]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的仰视图。
[0027]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概略纵剖面图。
[0028]图5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的车体侧壁部和驾驶者侧壁部的外周缘缝合之前的车体侧壁部一侧的部件的平面图。[〇〇29]图6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的车体侧壁部和驾驶者侧壁部的外周缘缝合之前的驾驶者侧壁部一侧的部件的仰视图。
[0030]图7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的车体侧壁部和驾驶者侧壁部的外周缘缝合之前的驾驶者侧壁部一侧的部件的仰视图。
[0031]图8A、图8B是对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共用车体侧构成部的罩部设置加强布的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0032]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膨胀完毕时的气囊的概略纵剖面图,一并表示通气孔(vent hole)的开口状态。
[0033]图10A、图10B是按顺序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的通气孔的开口状态的概略横剖面图。
[0034]图11A、图11B是按顺序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的通气孔的开口状态的斜视图。 [〇〇35]图12是表示对比例的气囊的通气孔附近的斜视图。
[0036]图13是表示其他对比例的气囊的通气孔附近的斜视图。
[0037]图14A、图14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工作时的方向盘的直行转向操纵时、和使环状部旋转180°而转向操纵时的状态的概略纵剖面图。
[0038]图15是表不第一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构成部件的概略斜视图。[〇〇39]图1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排气用条带的图。[〇〇4〇]图1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的排气用条带的图。[0041 ]图1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构成部件的概略斜视图。
[0042]图1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概略纵剖面图,一并表示通气孔的开口状态。 [〇〇43]图20A、图20B是按顺序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气囊的通气孔的开口状态的图。【具体实施方式】
[0044]如图1、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搭载于方向盘W,方向盘W构成为具备:方向盘主体1;以及气囊装置M1,其配置于方向盘主体1的中央的毂部B的上部。方向盘主体1构成为具备:在转向操纵时把持的圆环状的环状部R;毂部B,其配置于环状部R的中央且与转向轴SS连结;以及4个轮辐部S,它们将毂部B和环状部R连结。
[0045]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只要未特别声明,则上下方向对应于沿着转向轴SS的轴向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对应于与车辆的直行转向操纵时的转向轴SS的轴向正交的前后方向, 左右方向对应于与车辆的直行转向操纵时的转向轴SS的轴向正交的左右方向。
[0046]如1、图2所示,方向盘主体1配置为将环状部R、毂部B、轮辐部S的各部分连结,并构成为具备铝合金等金属制的芯体2。在芯体2的环状部R的部位和各轮辐部S的环状部R侧的部位覆盖有合成树脂制的覆盖层5。在芯体2的毂部B的部位配置有用于使转向轴SS插入并利用螺母N将其固定的钢制的凸3。另外,在方向盘主体1的下部配置有将毂部B的下方覆盖的合成树脂制的下罩7。[0〇47]此外,在实施方式中,转向轴SS以使得方向盘W的柱角度(column angle)0c达到 22.5°的方式倾斜。[〇〇48]如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Ml构成为具备:气囊10,其被折叠收纳;充气机87,其对气囊10供给膨胀用气体;气囊罩93,其将折叠的气囊10的上方覆盖;壳体89,其对气囊10和充气机87进行收纳保持并对气囊罩93进行保持;以及固定器 (retainer)85,其用于将气囊10与充气机87—起安装于壳体89。
[0049]固定器85为四边环状的板金制,对气囊10的流入用开口 13的周缘进行按压,并且构成为在四角具备未图示的螺栓,该螺栓以将气囊10安装于壳体89、将充气机87安装于壳体89的方式螺母固定于壳体89。
[0050]充气机87构成为具备:圆柱状的主体部87a,其在上部具有多个气体喷出口 87b;以及凸缘部87c,其从主体部87a的外周面凸出。在凸缘部87c形成有使固定器85的未图示的各螺栓贯通的未图示贯通孔。[〇〇511如图1、图2所示,壳体89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板金制,配置于方向盘W的毂部B的上部,构成对折叠的气囊10进行收纳的收纳部位,在长方形状的底壁部89a形成有能够使充气机87的主体部87a从下方插入的以圆形开口的插入孔89b,并且在其周围形成有使固定器85 的未图示的螺栓贯通的4个贯通孔89c。在从底壁部89a的外周缘向上方延伸的侧壁部89d的上端形成有向外侧延伸的安装片89e,在安装片89e安装有未图示的喇叭开关机构的安装基板,利用未图示的安装基板将壳体89安装固定于方向盘W的芯体2,将气囊装置Ml搭载于在转向轴SS装配完毕的方向盘主体1的毂部B的上部。另外,在壳体89的侧壁部89d利用铆钉91 等对气囊罩93的侧壁部95进行安装。[〇〇52]气囊罩93为合成树脂制,并构成为具备:顶壁部94,其将收纳的气囊10的上方覆盖;以及近似四方筒状的侧壁部95,其从顶壁部94的外周缘附近向下方延伸。在顶壁部94形成有按压于膨胀的气囊10而向前后两侧打开的2个门部94a、94a。
[0053]气囊10由对聚酰胺、聚酯等织线进行编织的布料形成,如图1、图2的双点划线所示,其构成为使得膨胀完毕形状形成为从上方观察为圆形、且从侧方观察为接近圆形的近似椭圆状,如图2?图7、图9所示,外周壁11构成为具备方向盘主体1侧(环状部R侧)的车体侧壁部12、以及驾驶者D侧的驾驶者侧壁部16。[〇〇54]车体侧壁部12和驾驶者侧壁部16构成为彼此相同的外形的圆形,在车体侧壁部12 的中央配置有以使膨胀用气体流入的方式以圆形开口的流入用开口 13。将车体侧壁部12和驾驶者侧壁部16的外周缘12b、16a相互缝合而形成外周壁11。另外,在流入用开口 13的周缘形成有用于将气囊10安装于壳体89的底壁部89a的、使固定器85的未图示的各螺栓贯通的安装孔14(参照图3、图15)。[〇〇55]此外,在流入用开口 13的周缘缝合有加强布70、整流布72以及共用车体侧构成部 76(参照图4、图15),在这些部位也形成有流入用开口 13和安装孔14。[〇〇56] 另外,在气囊10配置有四个系带30(301、302、303、304),这些系带为了对车体侧壁部12和驾驶者侧壁部16的膨胀时的隔离距离进行限制而将车体侧壁部12和驾驶者侧壁部 16连结(参照图3、图4、图7、图15)。[〇〇57]并且,以能够将膨胀用气体排出的方式开口的通气孔19在气囊10的车体侧壁部12 的流入用开口 13的周围的前方侧开口(参照图3?图5、图9?图11、图14、图15)。通气孔19构成为具备:外侧开口 21,其在车体侧壁部12的外周侧的外侧部20开口;内侧部22,其配置于车体侦幢部12的外侧部20的内周侧;以及内侧开口 23,其以与外侧开口 21重合的方式开口。 外侧开口 21和内侧开口 23均以圆形开口,但内侧开口 23略大地开口。[〇〇58]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外侧部20构成与驾驶者侧壁部16的圆形形状相对应的车体侧壁部12的主体部12a,将其外周缘12b缝合于驾驶者侧壁部16的外周缘16a而形成气囊10的外周壁11。而且,内侧部22以将外侧开口21及其周缘覆盖的方式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方形板状,并缝合配置于外侧部20的内周面侧。[〇〇59] 外侧部20和内侧部22在内侧部22的流入用开口 13侧的内缘24侧、和从流入用开口 13离开的外缘26侧设置缝合部25、27而相互缝合(参照图3?图5)。这些缝合部25、27配置为相对于将流入用开口 13和通气孔19连结的直线(中心线)CL(参照图3)处于正交方向上的直线状。在实施方式中,直线CL沿前后方向配置,因此外侧部20和内侧部22在内缘24侧和外缘 26侧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缝合部25、27,形成在左右方向上使插入孔28a贯通的筒状的引导部28。
[0060]此外,从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气囊10的膨胀完毕状态的驾驶者侧壁部16侧观察,驾驶者侧壁部16的中央17配置为与转向轴SS大致一致,换言之,配置为与方向盘W的操作时的环状部R的旋转中心Sc大致一致。详细而言,如图1、图2所示,驾驶者侧壁部16的中央 17配置为比方向盘W的操作时的旋转中心Sc略向后方偏移。[0061 ]而且,系带30中的前侧的一对系带301、302构成为使通气孔19开闭的排气用条带 32,后侧的一对系带303、304构成为仅为了限制驾驶者侧壁部16相对于车体侧壁部12的隔离距离而起作用的限制用条带52(参照图4?图7、图14、图15)。[〇〇62]排气用条带32构成为具备:长方形板状的罩部33 ;以及一对连结带部36( 36L、 36R),它们从罩部33的两侧延伸且与驾驶者侧壁部16结合。[〇〇63] 罩部33能够将构成通气孔19的外侧开口 21封堵,且能够使通气孔19开口,并配置为插入至外侧部20和内侧部22之间的引导部28。另外,罩部33未使从流入用开口 13离开的隔离缘33b与车体侧壁部12侧结合,将与流入用开口 13接近的接近缘33a侧共同缝合于作为车体侧壁部12的内侧部22的内缘24侧的缝合部25。[〇〇64]一对连结带部36U36R分别构成为具备:带主体部38,其从罩部33的左右两侧延伸;以及驾驶者侧结合部37,其与带主体部38的前端侧的驾驶者侧壁部16结合。左右的带主体部38(38L、38R)从相对于通气孔19在左右两侧离开的内侧部22的左右的边缘22a、22b凸出(参照图5、图7),从气囊10的膨胀完毕时的驾驶者侧壁部16—侧观察,前端侧的驾驶者侧结合部37(37L、37R)比通气孔19的配置位置更接近驾驶者侧壁部16的中央17侧,并且配置于隔着中间17侧而对称的左右两侧。此外,驾驶者侧壁部37L、37R通过缝合为以驾驶者侧壁部16的中央17为中心的双重的圆环状的缝合部80而与驾驶者侧壁部16结合。而且,具体而言,驾驶者侧壁部37L由在圆环状的缝合部80的以中央17为基准的前侧、且在左侧的大致1/ 4的圆弧状的部位构成,驾驶者侧壁部37R由在圆环状的缝合部80的以中央17为基准的前侧、且在右侧的大致1/4的圆弧状的部位构成(参照图9)。
[0065]在该排气用条带32中,在气囊10的膨胀完毕时,利用引导部28的内侧部22限制罩部33向驾驶者侧壁部16侧的移动,因此利用保持于车体侧壁部12侧的罩部33、和与驾驶者侧壁部16结合的连结带部36限制车体侧壁部12和驾驶者侧壁部16的隔离距离。另外,在气囊10的膨胀完毕之后,如果驾驶者侧壁部16承接前进移动的驾驶者D,则如图9、图10所示, 驾驶者侧壁部16接近车体侧壁部12,一对连结带部36L、36R松弛,因此经由内侧开口 23受到气囊10的内压的罩部33使得未与车体侧壁部12结合的隔离缘33b侧穿过外侧开口 21、且将其向外侧部20的外周面20a侧导出,使得外侧部20的外侧开口21与内侧部22的内侧开口23 连通。因此,通气孔19开口,从通气孔19将剩余的膨胀用气体G排出。[〇〇66]在该排气用条带32中,关于与将一对连结带部36L、36R的从相对于驾驶者侧壁部 16的结合部位37延伸的带主体部38和罩部33连结的流入用开口 13接近一侧的接近缘39、以及从流入用开口 13离开一侧的隔离缘40的长度尺寸EC0、ES0,将隔离缘40的长度尺寸ES0设为比接近缘39的长度尺寸ECO短。该尺寸EC0、ES0的尺寸差设定为能够确保气囊10的膨胀完毕时的通过罩部33实现的通气孔19的封堵状态,且能够确保承接驾驶者时的通过罩部33实现的通气孔19的开口状态。[〇〇67]此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连结带部36L、36R的带主体部38L、38R构成为将后述的车体侧构成部43的车体侧连结片部43U43R与驾驶者侧构成部45的驾驶者侧连结片部 46L、46R相互结合。因此,接近缘39的长度尺寸ECO为罩部33的接近缘33a的长度尺寸EC1 (成为该部位由内侧部22覆盖且由内侧部22(引导部28)保持的部位的长度尺寸)、车体侧连结片部43L、43R各自的合计长度尺寸EC2(EC43+EC43)、以及驾驶者侧连结片部46L、46R各自的合计长度尺寸EC3(EC46+EC46)的合计尺寸。另外,隔离缘40的长度尺寸ES0为罩部33的隔离缘33b的长度尺寸ES1、车体侧连结片部43L、43R各自的合计长度尺寸ES2(ES43+ES43)、以及驾驶者侧连结片部46L、46R各自的合计长度尺寸ES3(ES46+ES46)的合计尺寸。[〇〇68]另外,如图6所示,驾驶者侧连结片部46L、46R的起始自驾驶者侧壁部16侧的长度尺寸EC46、ES46的起算点39a、40a,设为在连结片部46L、46R的接近缘39侧和隔离缘40侧均维持连结片部46L、46R的规定的宽度尺寸而与驾驶者侧壁部37接近的附近位置、且沿着连结片部46L、46R的宽度方向的直线WD,与成为以驾驶者侧壁部16的中央17为中心的圆CR的切线TL的部位的各自的边缘39、49的交点。[〇〇69]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包含罩部33的部位及其两侧的带主体部38L、38R在内的接近缘39的整体的长度尺寸ECO设为680mm,包含罩部33的部位及其两侧的带主体部 38L、38R在内的隔离缘40的整体的长度尺寸ES0设为600mm,接近缘39和隔离缘40在左右单侧错开40mm,整体设置为80mm的尺寸差。
[0070]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带主体部38L、38R的罩部33的附近部位形成为以从流入用开口 13离开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并对接近缘39和隔离缘40设置尺寸差。对于该弯曲形状,在带主体部38L、38R的罩部33的附近部位,从夹捏前为直线状的状态开始,在左右两侧的隔离缘40侧设置各夹捏40mm的折缝部位,在接近缘39侧不设置折缝部位,以这种方式设置弯曲部43c(参照图8),而将两端部43a、43b侧设为以从流入用开口 13离开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不设置夹捏的折缝部本身,将该弯曲形状裁断而形成排气用条带32。[0〇71 ]并且,罩部33构成为具备作为加强部的加强布34,该加强布34容许通气孔19的开口时的隔呙缘33b从外侧开口 21穿过的弯曲变形,并抑制隔呙缘33b向接近缘33a侧J接近的偏移移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加强部的加强布34由与罩部33相同的织布,形成为比罩部33略小的近似长方形形状,通过缝合而与罩部33结合(参照图4、8、10、15)。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使用三张加强布34,分别将近似长方形状的外周缘配置于罩部33的外侧部20 和内侧部22之间的区域内,且通过缝合而使其与罩部33的内侧部22—侧的面(气囊10的内部侧的面)结合。[〇〇72]各加强布34相对于罩部33的缝合部35形成为具备下述部位的倒U字状:直线部 3513、35〇,它们在罩部33的连结带部361^、361?侧的左右的两个边缘3413、34(3设置为分别与将流入用开口 13和通气孔19连结的直线CL大致平行;以及直线部35a,其以利用罩部33的隔离缘33b侧的外缘34a将两侧的直线部35b、35c连结的方式配置为直线状。[〇〇73]此外,加强部34形成为近似长方形板状,但在流入用开口 13侧(接近缘33a侧)的内缘34d向流入用开口 13侧凸出设置有减小了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的小片部34e,并在内缘 34d侧利用缝合部25而与罩部33—起共同缝合于车体侧壁部12。[〇〇74]限制用条带52构成为具备:近似长方形板状的车体侧结合部53;以及一对连结带部55(55L、55R),它们从车体侧结合部53的两侧延伸且与驾驶者侧壁部16结合(参照图4? 图7、图15)。[〇〇75] 车体侧结合部53以相对于从车体侧壁部12的流入用开口 13通过的沿着前后方向的中心线CL左右对称形状的长方形状而形成为与车体侧壁部12缝合,并且配置于以流入用开口 13为中心而与内侧部22点对称的位置。[〇〇76] 一对连结带部55L、55R分别构成为具备:带主体部57,其从车体侧结合部53的左右两个边缘53a、53b延伸;以及驾驶者侧结合部56,其与带主体部57的前端侧的驾驶者侧壁部 16结合。从气囊10的膨胀完毕时的驾驶者侧壁部16—侧观察,驾驶者侧结合部56(56L、56R) 与比车体侧结合部53的配置位置靠驾驶者侧壁部16的中央17侧的位置接近,且配置于隔着中央17侧的对称的左右两侧。具体而言,驾驶者侧结合部56L由在圆环状的缝合部80的以中央17为基准的后方侧、且在左侧的大致1/4的圆弧状的部位构成,驾驶者侧壁部56R由在圆环状的缝合部80的以中央17为基准的后方侧、且在右侧的大致1/4的圆弧状的部位构成。 [〇〇77]此外,对于排气用条带32和限制用条带52向车体侧壁部12的结合部位、即罩部33 和车体侧结合部53而言,从它们离开的向驾驶者侧壁部16的结合部(驾驶者侧结合部)37L、37R、56L、56R在驾驶者侧壁部16的中央17附近以相互在前后左右对称(换言之,相对于中央 17为均匀的辐射状)的方式结合,因此为了能够均衡地限制膨胀完毕时的车体侧壁部12和驾驶者侧壁部16的隔离距离,排气用条带32和限制用条带52作为系带32而需要确保较大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因此,如图5所示,在内侧部22的左右的边缘22a、22b之间保持的罩部 33与内侧部22的左右的边缘22a、22b—起,设为比流入用开口 13向左右凸出的尺寸(ESI), 另外,车体侧结合部53的左右的边缘53a、53b设定为比流入用开口 13向左右凸出的尺寸 (WF),为了能够均衡地限制膨胀完毕时的车体侧壁部12和驾驶者侧壁部16的隔离距离,排气用条带32和限制用条带52构成为系带30。[〇〇78]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排气用条带32在一对连结带部36L、36R的驾驶者侧壁部16的结合部位37和罩部33之间形成为以能够相互结合的方式分割为2部分的结构, 并由车体侧构成部42和驾驶者侧构成部45构成。车体侧构成部42构成为具备:罩部33;以及车体侧连结片部43(43L、43R),它们设为从罩部33的两侧延伸的一对连结带部36L、36R的罩部33侧的部位(参照图8)。驾驶者侧构成部45构成为具备:一对驾驶者侧连结片部46(46L、 46R),它们与一对车体侧连结片部43(43L、43R)分别结合;以及驾驶者侧结合部37(37L、 37R),它们使一对驾驶者侧连结片部46L、46R与驾驶者侧壁部16结合(参照图7)。[〇〇79]同样地,限制用条带52也在一对连结带部55(55L、55R)的驾驶者侧壁部16的结合部位56和车体侧结合部53之间形成为以能够相互结合的方式分割为2部分的结构,并由车体侧构成部62和驾驶者侧构成部65构成(参照图7、图8)。
[0080]车体侧构成部62构成为具备:车体侧结合部53;以及车体侧连结片部63(63L、 63R),它们从车体侧结合部53的左右两个边缘53a、53b延伸并设为一对连结带部55L、55R的车体侧结合部53侧的部位。驾驶者侧构成部65构成为具备:一对驾驶者侧连结片部66(66L、 66R),它们与一对车体侧连结片部63(63L、63R)分别结合;以及驾驶者侧结合部56(56L、 56R),它们使一对驾驶者侧连结片部66L、66R与驾驶者侧壁部16结合。[〇〇811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排气用条带32的车体侧构成部42、和限制用条带52的车体侧构成部62之间设置有与车体侧壁部12的流入用开口 13的周缘缝合的近似圆板状的加强部76a,并由相互连结的一个片状的共用车体侧构成部76形成。与车体侧壁部12相同, 在加强部76a形成有流入用开口 13和安装孔14。[〇〇82]另外,排气用条带32的驾驶者侧构成部45和限制用条带52的驾驶者侧构成部65, 使得与驾驶者侧壁部16的中央17缝合的驾驶者侧结合部371、371?、561、561?形成为一个圆板状的结合基部79a,并由相互连结的一个片状的共用驾驶者侧构成部79形成。
[0083]利用缝合部77使共用车体侧构成部76的设置有流入用开口 13、安装孔14的加强部 76a与加强布70—起共同缝合于车体侧壁部12,另外,在车体侧结合部53的部位与车体侧壁部12缝合,并且在罩部33的内缘33a的部位与内侧部22—起共同缝合于车体侧壁部12。
[0084]共用驾驶者侧构成部79的结合基部79a利用缝合为圆环状的缝合部80以被圆形的加强布74夹持的状态而共同缝合于驾驶者侧壁部16的中央17。此外,在结合基部79a中,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气囊10的膨胀完毕时,在排气用条带32的带主体部38L、38R的隔离缘40侧作用有比接近缘39更强的张力,因此设置三角环状的辅助缝合部81而与驾驶者侧壁部16结合,以更牢固地与驾驶者侧壁部16结合(参照图7)。
[0085]而且,对于共用车体侧构成部76和共用驾驶者侧构成部79而言,利用缝合为四边环状的缝合部48将对应的排气用条带32侧的车体侧连结片部43L、43R和驾驶者侧连结片部 46U46R彼此缝合,利用缝合为四边环状的缝合部68将对应的限制用条带52侧的车体侧连结片部63U63R和驾驶者侧连结片部66U66R彼此缝合,由此形成系带30(301、302、303、 304)。
[0086]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气囊10中,以将流入用开口 13覆盖的方式配置整流布72。 整流布72以使得从充气机87喷出的膨胀用气体在气囊10内向左右两侧流动的方式进行整流,并以如下方式形成,即,使整流布用布料73与车体侧壁部12内的流入用开口 13的周缘结合,并将整流布用布料73的从流入用开口 13的前后的边缘延伸的两端部73a、73b缝合。 [〇〇87]此外,作为构成气囊10的车体侧壁部12的外侧部20、内侧部22、加强布34、70、74、 整流布用布料73、共用车体侧构成部76以及共用驾驶者侧构成部79,由对聚酰胺、聚酯等合成纤维进行平织而成的具有挠性的布料构成,并且适当地构成硅涂层。[〇〇88]另外,形成为将排气用条带32的接近缘39和隔离缘40设为长度尺寸EC0、ES0而设置尺寸差的结构,共用车体侧构成部76的排气用条带32侧的车体侧构成部42的车体侧连结片部43L、43R通过设置弯曲部43c而使两端部43a、43b侧形成为以从流入用开口 13离开的方式弯曲的形状,将接近缘39侧作为弯曲部43c的外周侧的边缘,将隔离缘40侧作为弯曲部 43c的内周侧的边缘,并通过内外周的周长差而构成。
[0089]对于该气囊10的制造而言,作为未设置流入用开口 13、安装孔14的状态,在作为车体侧壁部12的外侧部20的气囊10的内周面侧的部位使加强布70、70、共用车体侧构成部76 以及整流布用布料73重合,设置缝合部77并在流入用开口 13的部位的周缘对它们进行共同缝合,另外,将共用车体侧构成部76的车体侧结合部53缝合于外侧部20,而且,通过开孔加工而形成流入用开口 13和安装孔14。此外,在外侧部20预先形成外侧开口 21,并且在共用车体侧构成部76的罩部33的部位也预先设置缝合部35而对三个加强布34进行缝合(参照图 8A、图8B)。
[0090]而且,将设置有内侧开口 23的内侧部22放置于罩部33上,设置缝合部25、27,在缝合部25的部位对加强布34和罩部33进行共同缝合,并且相对于外侧部20进行缝合。另外,如果将整流布用布料73的端部73a、73b彼此(参照图4)也缝合,则形成为图5所示的状态。
[0091]另一方面,在驾驶者侧壁部16侧,在加强布74、74之间配置共用驾驶者侧构成部79 的结合基部79a,设置缝合部80和辅助缝合部81,如果将结合基部79a与加强布74、74—起缝合于处于气囊10的内周面侧的驾驶者侧壁部16的中央17,则形成为图6、图7所示的状态。
[0092]然后,使车体侧壁部12和驾驶者侧壁部16的外周面侧匹配,将车体侧壁部12和驾驶者侧壁部16的外周缘12b、16b彼此缝合,利用流入用开口 13进行翻转、且从流入用开口 13 拉出,设置缝合部48而将对应的排气用条带32侧的车体侧连结片部43L、43R和驾驶者侧连结片部46L、46R彼此缝合,另外,设置缝合部68而将对应的限制用条带52侧的车体侧连结片部63L、63R和驾驶者侧连结片部66L、66R彼此缝合,如果使得这些缝合部48、68从流入用开口 13进入气囊10内,则能够完成气囊10的制造。[〇〇93]在组装气囊装置Ml且将其搭载于车辆的情况下,以使固定器85的未图示的各螺栓从安装孔14凸出的方式而使固定器85进入气囊10内,接着将气囊10折叠,利用规定的防止折叠松散件对气囊10进行包裹以不使其折叠松散。接着,以使固定器85的未图示的各螺栓从贯通孔89c凸出的方式将气囊10收纳于壳体89内的底壁部89a上,并且将充气机87的主体部87a从下方插入于底壁部89a的插入孔89b,使固定器85的未图示的各螺栓将凸缘部87c贯通,如果将未图示的螺母紧固连结于各螺栓,则将气囊10和充气机87收纳于作为收纳部位的壳体89,并且能够利用固定器85对气囊10和充气机87进行安装。并且,使气囊罩93覆盖于壳体89,利用铆钉91等将侧壁部89d、65相互连结,将气囊罩93安装于壳体89,并且,如果将未图示的喇叭开关机构组装于壳体89的安装片89e,则能够对气囊装置Ml进行组装。而且, 对于气囊装置Ml向车辆的搭载而言,如果预先相对于与转向轴SS紧固连结的方向盘主体1 利,用喇叭开关机构的未图示的安装基板而安装气囊装置Ml,则能够将气囊装置Ml搭载于车辆。
[0094]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Ml中,如果工作而使得膨胀用气体G经由流入用开口 13流入至气囊10,则利用膨胀用气体G使气囊10膨胀,进行按压而将气囊罩93 的门部94a、94b打开,如图2中的双点划线所示,气囊10从作为收纳部位的壳体89凸出,以将环状部R的上表面PR侧覆盖的方式使膨胀完毕。[〇〇95]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果气囊10膨胀,驾驶者侧壁部16承接驾驶者D,而与支撑于方向盘主体1的环状部R的上表面PR的车体侧壁部12接近,则排气用条带32的一对连结带部36L、36R松弛,受到气囊10的内压的罩部33利用内侧部22的内侧开口 23使隔离缘33b侧从外侧开口 21穿过并向外侧部20的外周面20a侧导出,由此使外侧部20的外侧开口 21与内侧部22的内侧开口 23连通,使通气孔19开口,因此气囊10从开口的通气孔19将膨胀用气体G 排出,能够利用规定的内压以良好的缓冲性承接驾驶者D(参照图9、图14)。[〇〇96] 而且,从气囊10的膨胀完毕时的驾驶者侧壁部16—侧观察,排气用条带32使一对连结带部36L、36R向驾驶者侧壁部16的结合部位比通气孔19的配置位置更接近驾驶者侧壁部16的中央17侧,并且将其配置于隔着中央17侧而对称的左右两侧(参照图4、图7、图9、图 10)。因此,在对具有柱角度0c的方向盘W的环状部R的转向操纵时,驾驶者D相对于对膨胀完毕状态的气囊10的车体侧壁部12进行支撑的环状部R的下端Rb侧进行前进移动,而且,在气囊10被驾驶者D向前方侧按压时,驾驶者侧壁部16的中央17附近的前进移动量FL在方向盘W 的旋转中心Sc和驾驶者侧壁部16的中央(中心)17大致一致,因此即使如图14A所示进行直行转向操纵、或者如图14B所示进行旋转180°的转向操纵,也大致均匀。因此,在气囊装置Ml 的工作时,即使驾驶者D对环状部R进行转向操纵而使转向操纵角度变化为各种角度,在承接驾驶者时也能够使一对连结带部36L、36R的松弛量大致均匀,能够使通气孔19与驾驶者D 的前进移动量FL相对应地开口,能够稳定地确保通气孔19的排气性能。[〇〇97]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气囊10的膨胀完毕时,从与车体侧壁部12的流入用开口 13和通气孔19的配置方向正交的侧方观察,如图9所示,排气用条带32的将通气孔19封堵的罩部33形成为从与驾驶者侧壁部16的中央17侧结合的连结带部36U36R的结合部37L、 37R向气囊10的外周缘10a侧离开的状态,受到张力而要向与驾驶者侧壁部16的中央17侧接近的流入用开口 13侧偏移移动。而且,与共同缝合于车体侧壁部12的接近缘33a侧不同,在未缝合于车体侧壁部12的罩部33的隔离缘33b侧要向接近缘33a侧移动。[〇〇98]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气囊10的罩部33具备作为加强部的加强布34,该加强布34容许通气孔19开口时的隔离缘33b从外侧开口 21穿过的弯曲变形,并抑制隔离缘33b向接近缘 33a侧接近的偏移移动,因此在气囊10的膨胀完毕时,能够抑制排气用条带32的罩部33的隔离缘33b侧向将外侧开口 21和内侧开口 23连通的接近缘33a侧的偏移移动。即,仅通过使气囊10的膨胀完毕,能够以使通气孔19开口的方式防止罩部33的隔离缘33b侧向接近缘33a侧偏移移动。[00"]此外,在不具备作为抑制隔尚缘3 3 b侧向接近缘3 3 a侧的偏移移动的加强部的加强布34的情况下,排气用条带32的将通气孔19(外侧开口 21)封堵的罩部33形成为从与驾驶者侧壁部16的中央17侧结合的连结带部36L、36R的结合部37L、37R远离的气囊10的外周缘10a 侧离开的配置状态,在气囊的膨胀完毕时,如果较大的张力作用于排气用条带32的连结带部36L、36R,则在气囊承接驾驶者之前,如图13所示,罩部33的隔离缘33b侧向与驾驶者侧壁部16的中央17侧接近的接近缘33a侧偏移移动,进入外侧开口 21的区域内而产生使外侧开口 21和内侧开口 23连通的问题。
[0100]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Ml中,能够使通气孔19的排气性能稳定。换言之,即使将排气用条带32的一对连结带部36L、36R与驾驶者侧壁部16的中央17侧结合、并对环状部R进行转向操纵而使转向操纵角度变化为各种角度,也能够使通气孔19的开口性能稳定,并且,通过设置排气用条带32的罩部33的加强部(加强布)而能够防止使通气孔19开口这种罩部33的隔离缘33b侧的偏移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因将排气用条带32的一对连结带部36L、36R与驾驶者侧壁部16的中央17侧结合而使得气囊10的承接驾驶者D之前的通气孔19开口。[〇1〇1]而且,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Ml中,加强部由与罩部33结合的加强布34构成。[〇1〇2]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仅通过利用缝合、粘接、熔接等简单地使加强布34与罩部33结合,即能够简便地形成加强部。而且,还能够对使用的加强布34的张数进行调整而与罩部33结合,如果根据以相对于气囊10膨胀完毕时的罩部33的隔离缘33b侧向接近缘33a侧移动的方式起作用的张力的大小而使用规定张数的加强布34,则还能够容易地应对。[〇1〇3]在该情况下,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加强布34将外周缘配置于罩部33的外侧部20和内侧部22之间的区域内,且构成为缝合于罩部33,并且加强布34向罩部33的缝合部35构成为具备:直线部35b、35c,它们分别以与将流入用开口 13和通气孔19连结的直线CL平行的方式设置于罩部33的连结带部36L、36R侧的两个边缘34b、34c;以及直线部35a,其以利用罩部 33的隔离缘33b侧的外缘34a将两侧的直线部35b、35c连结的方式配置为直线状。[〇1〇4]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缝合而使加强布34与罩部33结合,通过缝合作业而形成气囊10本身,在其制造工序中,能够容易地使加强布34缝合结合于罩部33。另外,加强布34向罩部33的缝合部35处于罩部33的外侧部20和内侧部22之间的区域内,因此缝合部35 未与内侧部22的左右的边缘22a、22b接触(卡挂),在膨胀完毕后的气囊10承接驾驶者D时的通气孔19的开口时,并未阻碍罩部33在外侧部20和内侧部22之间、即在引导部28内滑动的动作,罩部33被顺畅地经由外侧开口 21而向外侧部20的外周面20a侧导出,能够使通气孔19 开口。并且,加强布34向罩部33的缝合部35连续地将罩部33的两个边缘33c、33d侧的一对直线部35b、35c、与将这一对直线部35b、35c彼此连结的隔离缘33b侧的直线部35a连结。因此, 能够防止来自隔离缘33b侧的膨胀用气体G向加强布34和罩部33之间进入。此外,膨胀用气体G从隔离缘33b侧进入加强布34和罩部33之间,如果该部位膨胀则该膨胀部位将外侧开口 21封堵,产生阻碍通气孔19的开口的问题。此外,在罩部33的接近缘33a侧,与车体侧壁部12 的外侧部20、内侧部22共同缝合,从接近缘33a侧向加强布34和罩部33之间的膨胀用气体G的进入得到抑制,因此该接近缘33a侧的加强布34的缝合是任意的,未必需要该缝合。此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加强布34的接近缘33a侧的内缘34d通过缝合部25而相对于车体侧壁部 12共同缝合。[〇1〇5]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加强布34从承接驾驶者D时的通气孔19的开口,S卩,如图 9、图10所示,在罩部33的隔离缘33b侧从外侧开口 21穿过,并不抑制使隔离缘33b的中央 33bc附近在左右方向的横截面上以朝外侧膨胀弯曲的方式挠曲的动作(弯曲变形的动作), 在左右的两个边缘34b、34c设置沿着前后方向的直线CL的直线部35b、35c而缝合于罩部33。 艮P,利用这些沿前后方向的直线部35b、35c,确保克服罩部33的隔离缘33b向中央33bc附近的接近缘33a接近的偏移移动(挠曲)的刚性。[〇1〇6]另外,加强布34可以是一张,但只要能够可靠地抑制罩部33的隔离缘33b的偏移移动,则如第一实施方式,可以形成为使用多张(三张)的结构。
[0107]并且,能够抑制气囊10的膨胀完毕后的承接驾驶者D之前的罩部33的隔离缘33b的偏移移动,并且如果不抑制以从承接驾驶者D时的通气孔19的开口,即在罩部33的隔离缘 33b侧的中央33bc附近从外侧开口 21穿过的方式挠曲的动作,则可以将与加强布不同的加强部设置于罩部33。例如,可以在罩部33的左右的边缘33c、33d侧沿前后方向设置棒状、线状的加强件而形成加强部。这种加强件能够将合成树脂材料、金属材料等的线材、棒材、片材配置于边缘33c、33d侧等的规定部位,或者能够使粘接剂浸渍于边缘33c、33d侧并使其固化而将粘接剂配置为加强件。另外,作为加强件,还能够是缝合部35之类的仅利用缝合于罩部33的缝合线而构成。
[0108]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气囊10的膨胀完毕时,如果从与车体侧壁部12的流入用开口 13以及通气孔19的配置方向正交的侧方观察,外侧开口 21和内侧开口 22的开口面均形成为使得与流入用开口 13侧的中央侧缘19a相比从流入用开口 13离开的外周侧缘19b更立起的配置状态,外周侧缘19b形成为与驾驶者侧壁部16的中央17附近接近的状态。特别是在使系带301、302的长度加长、且使车体侧壁部12和驾驶者侧壁部16的隔离距离加长而使得气囊10较厚地膨胀的情况下,从侧方观察的气囊10膨胀为更接近球状,因此通气孔19的开口面的外周侧缘19b形成为进一步接近驾驶者侧壁部16的中央17附近的状态。
[0109]然而,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Ml中,关于与将一对连结带部36L、36R的从相对于驾驶者侧壁部16的结合部位37L、37R延伸的部位38L、38R和罩部33连结的流入用开口 13 接近的接近缘39、以及从流入用开口 13呙开的隔呙缘40的长度尺寸ECO、ES0,排气用条带32 将隔离缘40的长度尺寸ES0设为比接近缘39的长度尺寸ECO短,因此即使驾驶者侧壁部19的开口面、特别是外侧开口 21的开口面的外周侧缘19b与驾驶者侧壁部16的中央17附近接近, 由于将隔离缘40的长度尺寸ES0设为比接近缘39的长度尺寸ECO短,与此相应地,能够抑制罩部33在气囊10的膨胀完毕时穿过外侧开口 21的动作。即,仅简单地通过使气囊10的膨胀完毕就能够以使通气孔19开口的方式防止罩部33的隔离缘40侧挠曲。
[0110]此外,如果将隔离缘40的长度尺寸ES0设为与接近缘39的长度尺寸ECO等同,则如果该气囊膨胀为使得外侧开口 21的开口面的外周侧缘19b与驾驶者侧壁部16的中央17附近接近,则由于外侧开口 21的开口面的外周侧缘19b与驾驶者侧壁部16的中央17侧接近,与此相应地,在系带的隔离缘40侧存在比在接近缘39侧更松弛的富余,在该气囊承接驾驶者之前,如图13所示,导致罩部33的隔离缘33b侧挠曲而从外侧开口 21穿过的情况,存在使通气孔19开口的问题。当然,对于将隔离缘40的长度尺寸ES0设为比接近缘39的长度尺寸ECO短的尺寸差,只要将其设定于下述范围内即可,即,通过使其与膨胀完毕时的气囊10的厚度尺寸(利用系带30限制的车体侧壁部12和驾驶者侧壁部16的隔离距离,换言之,为从排气用条带32 的罩部33至与驾驶者侧壁部16的中央17侧结合的部位37为止的长度)相对应而能够确保通过气囊10的膨胀完毕时的罩部33实现的通气孔19的封堵状态,并且能够确保通过承接驾驶者D时的罩部33实现的通气孔19的开口状态。
[0112]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Ml中,排气用条带32在一对连结带部 36L、36R的驾驶者侧壁部16的结合部位37L、37R和罩部33之间以能够相互结合的方式,分割为车体侧构成部42和驾驶者侧构成部45这2部分。车体侧构成部42构成为具备:罩部33;以及车体侧连结片部43L、43R,它们从罩部33的左右两侧延伸、且作为一对连结带部36U36R 的罩部33侧的部位。驾驶者侧构成部45构成为具备:一对驾驶者侧连结片部46L、46R,它们分别与一对车体侧连结片部43L、43R结合;以及驾驶者侧结合部37L、37R,它们将一对驾驶者侧壁连结片部46L、46R与驾驶者侧壁部16结合。
[0113]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排气用条带32分割为与驾驶者侧壁部16侧结合的驾驶者侧构成部45和车体侧构成部42,分别在与驾驶者侧壁部16和车体侧壁部12连结的状态下将驾驶者侧壁部16和车体侧壁部12的外周缘16a、12a相互结合,而且如果将驾驶者侧构成部45和车体侧构成部42的对应的连结片部46、43相互结合,则能够容易地形成排气用条带 32〇
[0114]而且,此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使隔离缘40的长度尺寸ES0比接近缘39的长度ECO短的长度调整(尺寸差调整),在车体侧壁部42的车体侧连结片部43L、43R设置弯曲部 43c而通过内外周的周长差进行调整,能够容易地进行调整。
[0115]此外,作为使隔离缘40的长度尺寸ES0比接近缘39的长度ECO短的长度调整(尺寸差调整),如图16所示,可以在驾驶者侧壁部45的驾驶者侧连结片部46L、46R设置弯曲部46a 而通过内外周的周长差进行调整。
[0116]当然,对于该长度调整,可以在车体侧连结片部43(43L、43R)和驾驶者侧壁连结片部46(46L、46R)的二者设置周长差、或者在车体侧连结片部43L、43R的左右单侧以及驾驶者侧连结片部46L、46R的左右单侧设置周长差而进行调整。
[0117]并且,如图17所示,还能够通过作为车体侧壁部42的车体侧连结片部43L、43R与驾驶者侧壁部45的驾驶者侧连结片部46L、46R彼此的结合部位的缝合部48、48的结合角度0Y, 而容易地进行该尺寸差调整。在图示例子的情况下,以在缝合部48、48的部位设置内外周的周长差的方式设置弯曲部50,该弯曲部50设置有从车体侧壁部43L、43R向外缘侧(前侧)倾斜的结合角度GY,以使驾驶者侧连结片部46L、46R相对于车体侧连结片部43L、43R结合的方式进行缝合,将隔离缘40的长度尺寸ES0调整为比接近缘39的长度尺寸ECO短。
[0118]另外,关于隔离缘40和接近缘39的长度调整,在针对隔离缘40和接近缘39设置周长差的情况下,可以以不设置弯曲部43c、46a、50而是使它们平缓地相连的方式使带主体部 38(381、381〇、连结片部43(431、431〇、46(461、461〇的接近缘39和隔离缘40形成为圆弧状。
[0119]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加强部76a,并使排气用条带32侧的车体侧构成部42和限制用条带52侧的车体侧构成部62形成为一个片状的共用车体侧构成部76,也可以使排气用条带32侧的车体侧构成部42和限制用条带52侧的车体侧构成部62形成为分体结构。
[0120]此外,在实施方式中,排气用条带32和限制用条带52由共用的共用驾驶者侧构成部79和共用车体侧构成部76这2个片材形成,因此能够减少气囊10的部件件数,还能够有助于减少气囊10的制造工时。
[0121]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带主体部38的部位对排气用条带32进行分割而将其分割为车体侧构成部42和驾驶者侧构成部45这2部分,但也可以形成为进一步分割的结构, 相反,还可以配置为不对排气用条带32进行分割。
[0122]同样地,将限制用条带52也分割为车体侧构成部62和驾驶者侧构成部65这2部分, 但也可以进一步分割。例如,可以使排气用条带32侧的车体侧构成部42和限制用条带52侧的车体侧构成部62形成为分体结构,在左右的边缘53a、53b附近保留车体侧结合部53,并将车体侧构成部62左右地分割为2部分。当然,相反也可以配置为不对限制用条带52进行分割。
[0123]此外,在多个系带中,只要构成一对系带301、302的除排气用条带32以外的系带基本上在气囊10的膨胀完毕时与排气用条带32协作,而能够均衡地限制车体侧壁部12和驾驶者侧壁部16的隔离距离即可。以此,作为限制隔离距离的限制专用的系带,如实施方式,不仅可以设置2个系带303、304,还可以设置其他系带。另外,作为限制隔离距离的限制专用的系带,只要能够在气囊10的膨胀完毕时与排气用条带32协作而均衡地限制车体侧壁部12和驾驶者侧壁部16的隔离距离,则可以将向车体侧壁部12、驾驶者侧壁部16的结合位置设为与实施方式不同的其他位置。
[0124]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通气孔19的外侧开口 21设置于构成车体侧壁部12的主体部12a的外侧部20的情况,但如图18?图20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气囊10A,可以将通气孔19的外侧开口 21设置于与车体侧壁部12的主体部12a结合的外侧部20A,将车体侧壁部12的主体部12a作为内侧部22A的构成部位,将内侧开口 23设置于其内侧部22A。另夕卜,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将使从排气用条带32的罩部33延伸的一对连结带部36(36L、36R) 插入的插入孔28a设置于内侧部22A的内侧开口 23的左右两侧的边缘22a、22b。
[0125]对于该第二实施方式的气囊10A而言,如上所述,外侧部20A使流入用开口 13侧的内缘24和从流入用开口 13离开的外缘26相对于车体侧壁部12的主体部12a缝合,剩余的左右的边缘也缝合于主体部12a,并且将排气用条带32的罩部33配置于由外侧部20A和内侧部 22A构成的引导部28A内,使从罩部33的左右两侧延伸的一对连结带部36从引导部28A的两侧的车体侧壁部12的主体部12a,换言之,从设置于内侧部22A的左右的边缘22a、22b的插入孔28a向驾驶者侧壁部16的中央17侧延伸,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大不相同。而且,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
[0126]S卩,排气用条带32的罩部33的接近缘33a通过外侧部20A的缝合部25而共同缝合于车体侧壁部12,加强布34缝合结合于罩部33。另外,排气用条带32设置有弯曲部43c,将隔离缘40的长度尺寸ES0设定为比接近缘39的长度尺寸ECO短,使驾驶者侧结合部37与驾驶者侧壁部16的中央17附近结合。并且,气囊10A具备限制用条带52。此外,这些排气用条带32和限制用条带52分割构成为车体侧构成部42、62和共用驾驶者侧构成部79。
[0127]而且,该气囊10A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虽未进行图示,但对规定的固定器85进行组装折叠,相对于壳体89与充气机87—起进行安装,而且,使气囊罩93紧固连结于壳体 89,由此组装为气囊装置M2,并将其组装于在转向轴SS安装的方向盘主体1,搭载于车辆。在向车辆搭载之后,如果气囊装置M2进行动作,则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0128]此外,在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内侧部22、22A的内侧开口 23,举例示出了以圆形开口的一个开口,但也可以配置多个例如小径的圆形等的开口而作为内侧开口。
【主权项】
1.一种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其中,气囊被折叠收纳于在方向盘的转向操纵时所把持的环状部的大致中央附近的毂部,构 成为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膨胀,以使得所述环状部侧的车体侧壁部和驾驶者侧的驾驶者侧 壁部隔呙,配置多个系带,它们以对所述车体侧壁部和所述驾驶者侧壁部的膨胀时的隔离距离进 行限制的方式将所述车体侧壁部和所述驾驶者侧壁部连结,在所述车体侧壁部的大致中央配置流入用开口,该流入用开口用于使膨胀用气体流入 而开口,并且在所述车体侧壁部的所述流入用开口的周围配置通气孔,该通气孔以能够将 膨胀用气体排出的方式开口,所述通气孔构成为具备:外侧开口,其向所述车体侧壁部的外周侧的外侧部开口;以及 内侧开口,其以与所述外侧开口重合的方式向所述车体侧壁部的配置于所述外侧部的内周 侧的内侧部开口,所述系带中的一对系带具备下述部件而构成为排气用条带,即:罩部,其能够将所述外 侧开口封堵,以能够构成向所述车体侧壁部的连结部位的方式保持于所述外侧部和所述内 侧部之间;以及一对连结带部,它们从所述罩部的两侧延伸而与所述驾驶者侧壁部结合,所述外侧部和所述内侧部在所述外侧部和所述内侧部之间对所述罩部进行保持,并通 过所述流入用开口侧的内缘侧和从所述流入用开口离开的外缘侧而相互结合,从所述气囊膨胀完毕时的所述驾驶者侧壁部一侧观察,所述一对连结带部隔着将所述 流入用开口和所述通气孔连结的直线而在两侧对称地从所述罩部延伸设置,所述罩部配置为使相对于所述流入用开口接近的接近缘侧与所述车体侧壁部结合,膨胀完毕的所述气囊形成为如下结构,即,在承接驾驶者时的所述驾驶者侧壁部向所 述车体侧壁部接近时,一对所述连结带部松弛,所述罩部在从所述流入用开口离开的隔离 缘侧从所述外侧开口穿过,由此使所述外侧部的外侧开口和所述内侧部的内侧开口连通而 使所述通气孔开口,该驾驶席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从所述气囊膨胀完毕时的所述驾驶者侧壁部一侧观察,所述气囊的构成所述排气用条 带的一对所述连结带部使得向所述驾驶者侧壁部的结合部位比所述通气孔的配置位置更 接近所述驾驶者侧壁部的中央侧,并且配置于隔着中央侧的对称的两侧,所述气囊的所述罩部构成为具备加强部,该加强部容许在所述通气孔开口时的所述隔 离缘从所述外侧开口穿过的弯曲变形,抑制所述隔离缘向所述接近缘侧的偏移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由与所述罩部结合的加强布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布构成为,使外周缘配置于所述罩部的所述外侧部和所述内侧部之间的区域 内,并通过缝合而与所述罩部结合,并且所述加强部向所述罩部缝合的缝合部构成为具备:在所述罩部的所述连结带部侧的两个边缘设置为分别与将所述流入用开口和所述通 气孔连结的直线大致平行的直线部;以及以利用所述罩部的隔离缘侧的边缘将两侧的所述直线部连结的方式配置为直线状的直线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系带的另一对系带由限制用条带构成,该限制用条带构成为具备:车体侧结合部,其以所述流入用开口为中心而配置于与所 述内侧部点对称的位置,并与所述车体侧壁部结合;以及一对连结带部,它们从所述车体侧结合部的两个边缘延伸,并与所述驾驶者侧壁部结 合,从所述气囊膨胀完毕时的所述驾驶者侧壁部一侧观察,所述限制用条带的一对所述连 结带部使得向所述驾驶者侧壁部的结合部位比所述车体侧结合部的配置位置更接近所述 驾驶者侧壁部的中央侧,且将该结合部配置于隔着中央侧的对称的两侧,所述限制用条带和所述排气用条带的各自的一对所述连结带部相对于所述驾驶者侧 壁部的中央以大致均匀的辐射状结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用条带构成为以在一对所述连结条带的所述驾驶者侧壁部的结合部位和所 述罩部之间能够相互结合的方式分割为2部分,并由如下部位构成:车体侧构成部,其构成为具备所述罩部、以及从所述罩部的两侧延伸且作为一对所述 连结带部的所述罩部侧的部位的车体侧连结片部;以及驾驶者侧构成部,其构成为具备与一对所述车体侧连结片部分别结合的一对驾驶者侧 连结片部、以及使一对所述驾驶者侧连结片部与所述驾驶者侧壁部结合的结合部,所述限制用条带构成为以在所述限制用条带的一对所述连结条带的所述驾驶者侧壁 部的结合部位和所述车体侧结合部之间能够相互结合的方式分割为2部分,由如下部位构成:车体侧构成部,其构成为具备所述车体侧结合部、以及从所述车体侧 结合部的两侧延伸且作为一对所述连结带部的所述车体侧结合部侧的部位的车体侧连结 片部;以及驾驶者侧构成部,其构成为具备与所述限制用条带的一对所述车体侧连结片部分别结 合的一对驾驶者侧连结片部、以及使所述限制用条带的一对所述驾驶者侧连结片部与所述 驾驶者侧壁部结合的结合部,所述排气用条带和所述限制用条带的所述车体侧构成部由隔着与所述流入用开口的 周缘结合的加强部而相互连结的1张片状的共用车体侧构成部形成,所述排气用条带和所述限制用条带的所述驾驶者侧构成部由1张片状的共用驾驶者侧 构成部形成。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用条带以下述方式配置,BP,关于相对于将一对所述连结带部的从与所述驾驶者侧壁部的结合部位延伸的部位和 所述罩部连结的所述流入用开口接近的接近缘、以及从所述流入用开口离开的隔离缘的长 度尺寸,对应于所述气囊膨胀完毕时的从所述通气孔的所述流入用开口离开的外周侧缘与所 述流入用开口侧的中央侧缘相比更接近所述驾驶者侧壁部的中央附近的状态,将它们配置为使所述隔离缘的长度尺寸比所述接近缘的长度尺寸短。
【文档编号】B60R21/239GK106004764SQ201610196662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3月31日
【发明人】石黑直彦, 林干根, 袋野健, 袋野健一, 屉木健治
【申请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