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碰撞的吸能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02492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碰撞的吸能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碰撞的吸能装置,涉及一种车辆碰撞。所述吸能装置安装于所述车辆的前保险杠横梁与所述车辆纵梁之间,所述吸能装置为吸能盒,所述吸能装置开设有贯通的通腔,所述通腔的开设方向与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相垂直或者沿所述前保险杠横梁的长度方向开设,通过所述通腔的开设方向缩小了所述吸能装置沿所述车辆长度方向的体积。所述车辆碰撞的吸能装置一方面可以缩小所述吸能装置沿所述车辆长度方向的体积,进而增加所述车辆前端的行人碰撞缓冲保护空间;另一方面,所述通腔在所述车辆被撞击时压溃变形,从而起到吸收撞击能量,保护被撞行人以及所述车辆的作用。
【专利说明】
一种车辆碰撞的吸能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碰撞,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碰撞的吸能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吸能盒作为车辆吸收碰撞能量的重要部件,在发生碰撞时,所述吸能盒发生有效的压溃变形,吸收碰撞能量,从而降低后期传递至乘员舱的碰撞力。如果碰撞传递前期的碰撞能量能够被充分吸收,碰撞传递后期的碰撞能量就能够相对降低,从而有效降低车体碰撞的加速度。
[0003]并且,吸能盒还可以减少对被撞行人的冲击,尤其是位于前保险杠横梁与纵梁前端之间的吸能盒,可以吸收撞击能量并对被撞行人进行缓冲保护,从而达到E-NCAP对被撞行人的相应级别评定标准。
[0004]但是,现有吸能盒的吸能作用仍然有限,对于被撞行人的保护力度还是不够,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被撞行人的保护力度。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车辆碰撞的吸能装置。
[0006]本实用新型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提高对被撞行人的保护力度。
[0007]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碰撞的吸能装置,包括:所述吸能装置安装于所述车辆的前保险杠横梁与所述车辆纵梁之间,所述吸能装置为吸能盒,所述吸能装置开设有贯通的通腔,所述通腔的开设方向与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相垂直或者沿所述前保险杠横梁的长度方向开设,通过所述通腔的开设方向缩小所述吸能装置沿所述车辆长度方向的体积。
[0008]进一步地,所述通腔沿竖直方向开设,所述吸能装置沿所述车辆长度方向的长度为27mm至40mm。
[0009]进一步地,所述通腔沿竖直方向开设,所述吸能装置沿所述车辆长度方向的最小长度为30mm。
[0010]进一步地,所述通腔内固接有多个第一支撑部,多个所述第一支撑部沿所述车辆长度方向呈间距设置,通过多个所述第一支撑部增加对所述前保险杠横梁的支撑强度。
[0011]进一步地,所述通腔内固接有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且依次与多个所述第一支撑部相固接,通过所述第二支撑部提高所述吸能装置的变形稳定性。
[0012]进一步地,所述前保险杠横梁为拱形,所述前保险杠横梁的跨度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以及所述第二支撑部均为竖直设置的板状支撑部,所述吸能装置的壁厚为2.5mm。
[0013]进一步地,所述吸能装置与所述前保险杠横梁连接处设有圆弧过渡倒角,通过圆弧过渡倒角诱导所述吸能装置溃缩变形。
[0014]进一步地,所述通腔的截面形状与所述吸能装置的截面形状相一致,所述吸能装置的截面形状为所述吸能装置在水平面内的外轮廓截面形状,所述吸能装置为铝制吸能装置。
[0015]进一步地,所述吸能装置还具有底座,所述底座能够使所述吸能装置与所述纵梁连接,所述吸能装置的前端与所述前保险杠横梁连接,所述吸能装置前端的形状与所述前保险杠横梁的形状相一致且所述吸能装置的后端与所述底座制为一体,所述吸能装置的后端为与所述吸能装置前端相反的端部。
[0016]在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车辆碰撞的吸能装置的研发设计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的吸能盒不能够进一步保护被撞行人是由于车辆前端预留的撞击缓冲空间小造成的,如果增加所述撞击缓冲空间,或者将所述撞击缓冲空间用以增设缓冲泡沫的宽度,或者同时增加所述撞击缓冲空间及所述缓冲泡沫的宽度,均可以很好的保护被撞行人,从而使车辆对于被撞行人的有效保护达到E-NCAP的5星标准。
[0017]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车辆碰撞的吸能装置可以应用于安装空间狭小处。
[0018]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车辆碰撞的吸能装置的所述通腔的开设方向与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相垂直或者沿所述前保险杠横梁的方向开设。而现有技术的吸能盒所设置的通腔是沿车辆长度方向设置的,使得吸能盒的侧壁在车辆正常行驶情况下能够对所述前保险杠横梁进行有效支撑,并且所述通腔的存在降低了所述吸能盒的支撑强度,使得车辆被撞击时所述吸能盒可以被压溃。发明人发现,如此设置增加了所述吸能盒沿车辆长度方向的体积,从而使所述前保险杠横梁相对于车体后移,从而增大了所述前保险杠横梁前端处的空间,可以将所述空间用于设置撞击缓冲空间,或者将所述撞击缓冲空间用以增设缓冲泡沫的宽度,或者同时增加所述撞击缓冲空间及所述缓冲泡沫的宽度,均可以很好的保护被撞行人,从而使车辆对于被撞行人的有效保护达到E-NCAP的5星标准。所以,所述通腔的开设方向可以与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相垂直或者可以沿所述前保险杠横梁的方向开设。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以缩小所述吸能装置沿所述车辆长度方向的体积,进而增加所述车辆前端的行人碰撞缓冲保护空间;另一方面,所述通腔在所述车辆被撞击时压溃变形,从而起到吸收撞击能量,保护被撞行人以及所述车辆的作用。
[0019]而且,所述车辆碰撞的吸能装置在满足脱钩强度以及制造生产要求的前提下,减重40%,吸能为4.1KJ,吸收的撞击能量相对现有的吸能盒提升了一倍。
[0020]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车辆碰撞的吸能装置,所述通腔的截面形状与所述吸能装置的水平面内的截面形状相一致且所述吸能装置是铝制吸能装置,以减轻所述吸能装置的重量。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汽车重量每减少1%,燃油消耗降低0.6%至1%,而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车辆碰撞的吸能装置相对现有技术的吸能盒的重量降低40%,因此大大节省了燃油消耗,实现了节能环保。
[0021]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所述吸能装置前端的形状与所述前保险杠横梁的形状相一致且所述吸能装置的后端与所述底座制为一体,使得所述吸能装置的安装更加方便,不仅减少了零件管理工作,大大减小了焊接工作量,从而提高了所述吸能装置的安装效率。
[0022]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0023]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0024]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所述车辆碰撞的吸能装置装配后的示意性透视图;
[0025 ]图2是图1中的A-A视俯视图;
[0026]图3是图1中的B-B视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发明人发现,现有的吸能盒不能够进一步保护被撞行人是由于车辆前端预留的撞击缓冲空间小造成的,如果增加所述撞击缓冲空间,或者将所述撞击缓冲空间用以增设缓冲泡沫的宽度,或者同时增加所述撞击缓冲空间及所述缓冲泡沫的宽度,均可以很好的保护被撞行人,从而使车辆对于被撞行人的有效保护达到E-NCAP的5星标准。
[0028]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所述车辆碰撞的吸能装置装配后的示意性透视图,图2是图1中的A-A视俯视图。同时结合图1及图2,并以图2为主进行说明。所述车辆碰撞的吸能装置可以安装于所述车辆的前保险杠横梁2以及所述车辆纵梁之间。所述车辆碰撞的吸能装置可以是吸能盒。所述吸能装置可以开设有通腔8,所述通腔8可以是贯通设置的。所述通腔8的开设方向可以与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相垂直,或者所述通腔8的开设方向可以沿所述前保险杠横梁2的长度方向开设。例如,所述通腔8可以沿着竖直方向开设,或者所述通腔8可以沿着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开设。
[0029]现有技术的吸能盒所设置的通腔是沿车辆长度方向设置的,使得吸能盒的侧壁在车辆正常行驶情况下能够对所述前保险杠横梁2进行有效支撑,并且所述通腔的存在降低了所述吸能盒的支撑强度,使得车辆被撞击时所述吸能盒可以被压溃。发明人发现,如此设置增加了所述吸能盒沿车辆长度方向的体积,从而使所述前保险杠横梁2相对于车体后移,从而增大了所述前保险杠横梁2前端处的空间,可以将所述空间用于设置撞击缓冲空间,或者将所述撞击缓冲空间用以增设缓冲泡沫的宽度,或者同时增加所述撞击缓冲空间及所述缓冲泡沫的宽度,均可以很好的保护被撞行人,从而使车辆对于被撞行人的有效保护达到E-NCAP的5星标准。
[0030]所以,所述通腔8的开设方向可以与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相垂直或者可以沿所述前保险杠横梁2的方向开设。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以缩小所述吸能装置沿所述车辆长度方向的体积,进而增加所述车辆前端的行人碰撞缓冲保护空间;另一方面,所述通腔8在所述车辆被撞击时压溃变形,从而起到吸收撞击能量,保护被撞行人以及所述车辆的作用。
[0031]继续结合图1进行说明,进一步地,所述通腔8可以沿着竖直方向开设。由于竖直方向便于测量、校验,因此竖直设置的所述通腔8方便加工制造,以及安装检验。所述吸能装置沿所述车辆长度方向的长度可以为27mm-40mm,可以增加所述车辆前端的行人碰撞缓冲保护空间,可以增大对被撞行人的保护力度。由于所述通腔8可以沿着竖直方向开设,因此所述吸能装置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可以做的小些,从而利于保护被撞行人。
[0032]继续结合图1进行说明,进一步地,所述通腔8可以沿着竖直方向开设。由于竖直方向便于测量、校验,因此竖直设置的所述通腔8方便加工制造,以及安装检验。所述吸能装置沿所述车辆长度方向的最小长度可以为30mm,这里所说的最小长度可以是指最小安装长度。以增加缓冲泡沫安装宽度,进而可以增大对被撞行人的保护力度。由于所述通腔8可以沿着竖直方向开设,因此所述吸能装置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可以做的小些,从而利于保护被撞行人。因此,所述吸能装置可以实现在狭小空间内的压溃变形,使得应用范围更加广阔。
[0033]由图1转至图2或图3进行说明,进一步地,所述通腔8内可以固接有多个第一支撑部1,多个所述第一支撑部I可以沿所述车辆长度方向呈间距设置。如此设置,可以增加对所述前保险杠横梁2的支撑强度。使所述吸能装置在非碰撞状态下可以对所述前保险杠横梁2进行有效支撑。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支撑部I可以是两个。
[0034]继续结合图2或图3进行说明,进一步地,所述通腔8内可以固接有第二支撑部3,所述第二支撑部3可以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依次与多个所述第一支撑部I相固接,以提高所述吸能装置被压溃变形时的变形稳定性。作为优选,在所述第一支撑部I是两个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支撑部3可以同时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部I相固接,并且,所述第二支撑部3的一端可以与所述通腔8的一个侧壁相固接。并且,在两个所述第一支撑部I之间可以设置有一钉状件7,所述钉状件7可以是穿射过所述前保险杠横梁2,且所述钉状件7的穿射端至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撑部I之间并与所述第二支撑部3相贴合。
[0035]如图2或图3所示,进一步地,所述吸能装置与所述前保险杠横梁2连接处可以设有圆弧过渡倒角6,以诱导所述吸能装置溃缩变形。所述圆弧过渡倒角6可以设置于所述吸能装置的外侧壁处,所述外侧壁可以是朝向车辆中线的外侧壁。圆弧过渡倒角6的半径可以是I Omm ο通过大量撞击试验,发现所述圆弧过渡倒角6的半径为I Omm时诱导效果最好。
[0036]继续结合图2或者图3进行说明,进一步地,所述通腔8的截面形状可以与所述吸能装置的截面形状相一致,所述吸能装置的截面形状为所述吸能装置在水平面内的外轮廓截面形状,并且所述吸能装置可以是铝制吸能装置,以减轻所述吸能装置的重量。当然,所述吸能装置还可以是其他材料制成的,如铁制件、合金制件、钢制件或者塑料制件等。
[0037]继续结合图2或图3进行说明,进一步地,所述吸能装置还可以具有底座4,所述底座4可以使所述吸能装置与所述纵梁连接。所述吸能装置的前端5可以与所述前保险杠横梁2连接,所述吸能装置前端5的形状可以与所述前保险杠横梁2的形状相一致,并且所述吸能装置的后端可以与所述底座4制为一体。从而使得所述吸能装置便于安装,所述吸能装置的后端可以是与所述吸能装置前端5相反的端部。
[0038]继续结合图2或图3进行说明,进一步地,所述前保险杠横梁2可以是拱形,所述前保险杠横梁2的跨度可以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I以及所述第二支撑部3均可以是竖直设置的板状支撑部。所述吸能装置的壁厚可以是2.5_。
[0039]所述吸能装置前端5的壁厚可以是2.5mm,所述第二支撑部3的壁厚可以是2.2mm,所述吸能装置的后端4的壁厚可以是4mm。
[0040]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主权项】
1.一种车辆碰撞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吸能装置安装于所述车辆的前保险杠横梁(2)与所述车辆纵梁之间,所述吸能装置为吸能盒,所述吸能装置开设有贯通的通腔(8),所述通腔(8)的开设方向与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相垂直或者沿所述前保险杠横梁(2)的长度方向开设,通过所述通腔(8)的开设方向缩小所述吸能装置沿所述车辆长度方向的体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腔(8)沿竖直方向开设,所述吸能装置沿所述车辆长度方向的长度为27mm至40_。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腔(8)沿竖直方向开设,所述吸能装置沿所述车辆长度方向的最小长度为3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腔(8)内固接有多个第一支撑部(I),多个所述第一支撑部(I)沿所述车辆长度方向呈间距设置,通过多个所述第一支撑部(I)增加对所述前保险杠横梁(2)的支撑强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腔(8)内固接有第二支撑部(3),所述第二支撑部(3)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且依次与多个所述第一支撑部(I)相固接,通过所述第二支撑部(3)提高所述吸能装置的变形稳定性。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保险杠横梁(2)为拱形,所述前保险杠横梁(2)的跨度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支撑部(I)以及所述第二支撑部(3)均为竖直设置的板状支撑部,所述吸能装置的壁厚为2.5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装置与所述前保险杠横梁(2)连接处设有圆弧过渡倒角(6),通过所述圆弧过渡倒角(6)诱导所述吸能装置溃缩变形。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腔(8)的截面形状与所述吸能装置的截面形状相一致,所述吸能装置的截面形状为所述吸能装置在水平面内的外轮廓截面形状,所述吸能装置为铝制吸能装置。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装置还具有底座(4),所述底座(4)能够使所述吸能装置与所述纵梁连接,所述吸能装置的前端(5)与所述前保险杠横梁(2)连接,所述吸能装置前端(5)的形状与所述前保险杠横梁(2)的形状相一致且所述吸能装置的后端与所述底座(4)制为一体,所述吸能装置的后端为与所述吸能装置前端(5)相反的端部。
【文档编号】B60R19/02GK205589157SQ201620323554
【公开日】2016年9月21日
【申请日】2016年4月15日
【发明人】饶建鹏, 陈海树, 金容成, 文勝柱
【申请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