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平车车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05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双层平车车体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层平车车体,属于铁路货车【技术领域】,所述车体包括:侧墙,固定于上层平台与下层平台之间;护栏,与所述上层平台转动连接;爬梯,固定于所述上层平台与所述下层平台之间;防护机构,固定于所述侧墙的内侧。本实用新型使得防护机构通过发生弹性形变以对铁路货车内的运输货物进行防护,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小汽车车门与运输车辆侧墙发生碰撞而对小汽车造成损坏的技术缺陷。
【专利说明】一种双层平车车体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铁路货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层平车车体。

【背景技术】
[0002]我国的铁路运输汽车专用车全部采用封闭结构,装用两轴转向架,目前运营车辆全部为双层装载运输,底架长度在16000mm?25100mm之间。
[0003]但是,在现有的铁路货物运输中,由于铁路货车内部结构分布不恰当性,使得部分贵重货物在运输过程有极易受到损伤,例如运输小汽车的铁路货车,小汽车在装卸过程中,司机进入小汽车或从小汽车内出来,往往需要在运输车辆内打开小汽车车门,此时小汽车车门与运输车辆侧墙内部将会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碰撞以对小汽车造成损坏,极大的影响了小汽车的安全运输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层平车车体,该车体中通过增设防护机构,且将防护机构固定于侧墙的内侧,使得防护机构通过发生弹性形变以对铁路货车内的运输货物进行防护,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小汽车车门与运输车辆侧墙发生碰撞而对小汽车造成损坏的技术缺陷。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层平车车体,应用于铁路货车,所述铁路货车包括:上层平台及下层平台,所述车体包括:侧墙,固定于所述上层平台与所述下层平台之间;护栏,与所述上层平台转动连接,使得所述护栏以所述护栏与所述上层平台的连接点为中心点进行旋转,实现所述护栏能够处于直立状态或者放倒状态;爬梯,固定于所述上层平台与所述下层平台之间,使作业人员通过攀爬所述爬梯从所述铁路货车的所述下层平台运行至所述铁路货车的所述上层平台;防护机构,固定于所述侧墙的内侧,通过发生弹性形变以对所述铁路货车内的运输货物进行防护。
[0006]进一步地,所述侧墙包括:至少两个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固定于所述上层平台与所述下层平台之间,且所述防护机构横向设置在两个支撑架的内侧;防护网,所述防护网固定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架之间,且所述防护网与所述支撑架活动连接,使得所述防护网与所述支撑架之间可拆卸。
[0007]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的顶部与所述上层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立柱的底部与所述下层平台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立柱的内侧与所述防护机构固定连接;立柱底板,贴附在所述第一立柱的一侧表面,且所述立柱底板与所述第一立柱固定连接,所述防护网安装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立柱底板之间,且所述防护网与所述立柱底板活动连接,使得所述防护网与所述立柱底板之间可拆卸。
[0008]进一步地,所述护栏包括:支杆,以使作业人员扒扶;底座,所述底座安装在所述上层平台上;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的底部与所述底座活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立柱以所述第二立柱的底部与所述底座的连接点为中心点进行旋转,实现所述护栏能够处于直立状态或者放倒状态,且所述第二立柱的顶部开设有支撑槽,使得所述支杆横向设置在所述支撑槽处进行支撑。
[0009]进一步地,所述爬梯包括:第三立柱,固定于所述上层平台上,且靠近所述铁路货车的车端部位处;扶手组件,位于所述上层平台上,且所述扶手组件与所述第三立柱固定连接;扶梯组件,固定于所述下层平台与所述下层平台之间,且所述扶梯组件与所述扶手组件连接,使作业人员通过依次攀爬所述扶梯组件、所述扶手组件从所述铁路货车的所述下层平台运行至所述铁路货车的所述上层平台;其中,所述扶手组件与所述扶梯组件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成弯曲结构,使所述扶梯组件与所述扶手组件之间以圆弧过渡。
[0010]进一步地,所述扶手组件包括:第一扶手,所述的第一扶手的顶部与所述第三立柱活动连接,使所述第一扶手与所述防护立柱之间可拆卸,所述第一扶手的底部与所述扶梯组件活动连接,使所述第一扶手与所述扶梯组件之间可拆卸,且所述第一扶手的底部设置成弯曲结构,使所述扶梯组件与所述第一扶手之间以圆弧过渡;第二扶手,所述的第二扶手的顶部与所述防护立柱活动连接,使所述第二扶手与所述防护立柱之间可拆卸,所述第二扶手的底部与所述扶梯组件活动连接,使所述第二扶手与所述扶梯组件之间可拆卸,且所述第二扶手的底部设置成弯曲结构,使所述扶梯组件与所述第一扶手之间以圆弧过渡。
[0011]进一步地,所述扶梯组件包括:第一支座,所述第一支座安装在所述上层平台上;第二支座,所述第二支座安装在所述下层平台上;扶梯,所述扶梯的顶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扶手的底部、第二扶手的底部活动连接,使所述第一扶手、所述第二扶手分别与所述扶梯之间可拆卸,所述扶梯与所述第一扶手之间相连接的部位、所述扶梯与所述第二扶手之间相连接的部位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支座上,使所述第一支座作为上紧固件对所述扶梯与所述第一扶手、所述第二扶手之间的连接进行紧固,所述扶梯的中下部位固定在所述第二支座上,使所述第二支座作为下紧固件对所述扶梯的中下部位进行紧固。
[0012]进一步地,所述防护机构包括:支撑板,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架之间,且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防撞条,所述防撞条依次设置在所述支撑板、所述支撑架上,且所述防撞条分别与所述支撑板、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其中,所述支撑板的内表面与所述支撑架的内侧面在同一平面内,所述防撞条的固定面与所述支撑板的内表面、所述立柱的内侧面相贴合,使得所述防撞条位于所述支撑板、所述立柱的内侧分别对所述支撑板、所述立柱进行防护。
[0013]进一步地,所述防撞条呈凸型结构,且所述防撞条的凸起部分作为防撞面分别对所述支撑板、所述支撑架进行防护,所述防撞条中与所述凸起部分相对立的一面作为固定面与所述支撑板的内表面、所述立柱的内侧面相贴合。
[0014]进一步地,所述防撞条是橡胶条。
[00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层平车车体,通过在侧墙的内侧设置防护机构,当车内货物(以小汽车为例)在装卸过程中,司机进入小汽车或从小汽车内出来,往往需要在运输车辆内打开小汽车车门,此时小汽车车门碰撞侧墙300时,由于防护机构发生弹性形变可起到行缓作用,进而使得小汽车车门与防护机构发生柔性碰撞而对小汽车车门进行防护,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小汽车车门与运输车辆侧墙发生碰撞而对小汽车造成损坏的技术缺陷。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层平车车体局部平面结构主视图;以及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层平车车体局部三维结构示意图;以及
[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墙结构主视图;以及
[00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侧墙结构俯视图;以及
[00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护栏整体结构示意图;以及
[002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护栏结构主视图;以及
[002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护栏结构侧视图;以及
[0024]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爬梯结构主视图;以及
[0025]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爬梯结构侧视图;以及
[0026]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护机构结构主视图;以及
[0027]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护机构结构俯视图;以及
[0028]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护机构结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其中本实施中所涉及的“和/或”关键词,表示和、或两种情况,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及的A和/或B,表示了 A和B、A或B两种情况,描述了 A与B所存在的三种状态,如A和/或B,表示:只包括A不包括B ;只包括B不包括A ;包括A与B。
[0030]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层平车车体,该车体应用于设置有的上层平台100及下层平台200的铁路货车,其中,该车体可包括:侧墙300,护栏400,爬梯500及防护机构。
[0031]具体来说,侧墙300固定于上层平台100与下层平台200之间;护栏400与上层平台100转动连接,使得护栏400以护栏400与上层平台100的连接点为中心点进行旋转,实现护栏400能够处于直立状态或者放倒状态;爬梯500固定于上层平台100与下层平台200之间,使作业人员通过攀爬爬梯500从铁路货车的下层平台200运行至铁路货车的上层平台100 ;防护机构固定于侧墙300的内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侧墙300的内侧设置防护机构,且该防护机构具备弹性性质,当车内货物(以小汽车为例)在装卸过程中,司机进入小汽车或从小汽车内出来,往往需要在运输车辆内打开小汽车车门,此时小汽车车门碰撞侧墙300时,由于防护机构发生弹性形变可起到行缓作用,进而使得小汽车车门与防护机构发生柔性碰撞而对小汽车车门进行防护,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小汽车车门与运输车辆侧墙发生碰撞而对小汽车造成损坏的技术缺陷。
[0032]下面,通过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双层平车车体中,侧墙300、护栏400、爬梯500及防护机构分别作一一详细说明,以支持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33]对于侧墙300部分,请参阅图3-4:
[0034]该侧墙300至少包括:至少两个支撑架,防护网;其中,支撑架安装在上层平台100与下层平台200之间,且每个支撑架分别与上层平台100、下层平台200相垂直,使得每个支撑架与上层平台100、下层平台200之间垂直连接,以增强支撑架与平台之间的稳固关系,防止出现晃动、松动的情况,同时,防护网安装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支撑架之间,即任意相邻的两个支撑架之间,均设置有一段防护网,实现将传统的整体式钢丝网改换成分段式防护网,以克服整体式钢丝网体积太大、过于笨重的技术缺陷,且防护网与支撑架之间采用活动连接,使得防护网与支撑架之间可随意拆卸,便于作业人员对防护网进行维修、更替。
[0035]该侧墙300中,支撑架至少包括:用于连接防护网的立柱底板302,用于对立柱底板302进行支撑的第一立柱301。其中,第一立柱301的顶部与上层平台100固定连接,第一立柱301的底部与下层平台200固定连接,且第一立柱301分别与上层平台100、下层平台200相垂直,实现第一立柱301与平台之间的垂直连接,第一立柱301作为支撑基础对立柱底板302、防护网进行支撑,具体的,立柱底板302贴附在第一立柱301的一侧表面,且立柱底板302与第一立柱301固定连接,防护网安装在相邻的两个立柱底板302之间,且防护网与立柱底板302活动连接,使得在对防护网进行维修、更替作业时,防护网与立柱底板302之间可拆卸。优选的,为便于紧固第一立柱301与立柱底板302之间的连接关系,使得由第一立柱301与立柱底板302构成的支撑架结构牢固,第一立柱301与立柱底板302之间的固定连接是焊接,且第一立柱301的横截面面积从第一立柱301的顶部至第一立柱301的底部依次增大,使其达到等强度、轻量化的技术效果。立柱底板302的横向宽度大于第一立柱301的横向宽度,实现防护网安装在立柱底板302与第一立柱301未贴合的部分,以便于在立柱底板302贴附第一立柱301的一侧表面上时,立柱底板302的侧部边缘部位留有足够的固定空间与防护网连接。
[0036]需要说明的是,该侧墙300中,将立柱底板302靠近第一立柱301的底部一端(设置在下层平台200的一端)边缘部位开设有圆弧缺口,实现立柱底板302的根部通过圆弧的方式进行过渡与第一立柱301 —并安装在下层平台200上,以改善其根部的应力状况,提高强度,最终克服由于第一立柱301直接与下层平台200搭接,而因为搭接焊缝太少,使得第一立柱301根部应力过大的缺陷。
[0037]该侧墙300中,防护网至少包括:呈方形结构的网体307、网框。其中,网体307可由钢丝网制作而成,网框安装在任意相邻的两个立柱底板302之间,且网框与立柱底板302采用活动连接的方式,使得网框与立柱底板302之间可随意拆卸,以便于需要对网体307进行维修、更替作业时,仅需从立柱底板302上拆下网框即可,为方便网体307与网框二者之间的结构安装固定,网框可根据网体307的形状进行制作,实现框架形状与网体307的形状相适配,使得网体5能够顺利固定安装在与之结构相匹配的网框上。
[0038]优选的,网框可以包括:第一横框303,第二横框304,第一竖框305,第二竖框306。其中,第一横框303、第二横框304依次对应设置在铁路货车的上层平台100上,且第一横框303与网体307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二横框304与网体307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竖框305的一侧与一立柱底板活动连接,第二竖框306的一侧与另一立柱底板活动连接(一立柱底板与另一立柱底板302是任一相邻的两个立柱底板302),使得第一竖框305、第二竖框306与立柱底板302之间可随意拆卸。第一竖框305的另一侧与网体307的横向一边缘部位固定连接,第二竖框306的另一侧与网体307的横向另一边缘部位固定连接(网体307的横向一边缘与网体307的横向另一边缘是网体307横向方向上相对立的两个边缘),最终实现第一横框303、第二横框304、第一竖框305及第二竖框306构成与网体307形状相适配的方形结构,便于网体307的结构安装固定。且为了紧固第一横框303、第二横框304、第一竖框305及第二竖框306之间的连接关系,防止由四者构成的网框出现松动、不稳固的情况,该侧墙300中第一横框303、第二横框304、第一竖框305及第二竖框306的两端分别对应开斜口实现两两之间对接焊,最终构成稳固、牢靠的网框对网体307进行固定安装。
[0039]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为优化网体307与第一竖框305及第二竖框306之间的连接关系,增加其刚度,优选的,第一竖框305、第二竖框306,均设置成马腿式结构,即对于第一竖框305而言,其包括:第一上弯曲面、第一下弯曲面,该第一上弯曲与一立柱底板活动连接,该第一下弯曲面与网体307的横向一边缘部位固定连接。对于第二竖框306而言,其包括:第二上弯曲面、第二下弯曲面,该第二上弯曲与另一立柱底板活动连接,第二下弯曲面与网307体的横向另一边缘部位固定连接。其中,第一竖框305的一侧、第二竖框306的一侧与立柱底板302之间的活动连接可以是螺纹连接或铆接,便于拆卸维修。第一竖框305的另一侧、第二竖框306的另一侧与网体307的横向边缘部位之间的固定连接是焊接,便于连接牢固、防止松动。该侧墙300中,优选的,第一横框6,第二横框7也可设置成马腿式结构但不局限,其作业原理与第一竖框8,第二竖框9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0040]对于护栏400部分,请参阅图5-7:
[0041]该护栏400可包括:支杆401,底座402,第二立柱403。其中,底座402安装在上层平台100上,底座402作为支撑基座用于支撑其他连接部件,第二立柱403的底部与底座402采用活动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使得当需要对货车运行高度进行调节,通过第二立柱403以第二立柱403的底部与底座402的连接点为中心点进行旋转,进而实现护栏400能够处于直立状态或者倾斜状态。优选的,第二立柱403的底部与底座402 二者之间的活动连接可以是螺栓连接(包括螺栓、螺母、垫圈),通过分别在第二立柱403的底部与底座402开设螺纹孔,使得螺栓依次穿过螺纹孔、垫圈与螺母进行螺纹连接。
[0042]实际作业过程中,当货车自身高度满足车辆运行高度要求时,此时护栏400可处于直立状态,且为紧固第二立柱403与底座402 二者之间的连接关系,防止出现松动、不稳固的情况,可通过上述螺栓连接(拧紧螺母)对第二立柱403、底座402 二者之间进行紧固,使得护栏400稳固在铁路货车上,当货车自身高度不满足车辆运行高度要求,出现超高现象时,则通过上述螺栓连接(松动螺母)对第二立柱403、底座402 二者之间进行松动,使第二立柱403以第二立柱403的底部与底座402的连接点为中心点进行旋转并最终处于放倒状态,以此对货车的运行高度进行调节,克服当第二立柱403高度超高时,则出现车辆无法正常运行的技术缺陷。
[0043]进一步的,第二立柱403的顶部开设有支撑槽(相当于支撑缺口),用于对支杆401进行支撑,且支杆401横向设置在该支撑槽处,该支撑槽开设在第二立柱403的顶部内侧(其中,第二立柱403可呈角钢结构,且角钢结构的弯曲面可作为第二立柱403的内侧,角钢结构的弯曲面背面可作为第二立柱403的外侧),使得支杆401位于第二立柱403的内侦U。同时,该护栏400中为了消除支杆401在第二立柱403处的应力集中,使得支杆401安全、稳固的安装在第二立柱403上,可在支杆401下方位置(支撑槽处)增设补强铁404,该补强铁404作为二次支撑件位于支杆401的下侧,且补强铁404与第二立柱403固定连接,优选的,该固定连接可以是焊接,以紧固二者连接关系。
[0044]该护栏400中,支杆401可以是空心圆管,且为防止支杆401锈蚀,提高其使用寿命,本护栏400还包括:封板405,其中,该封板405固定安装在支杆401的两端,使得支杆401的管内空间与外界空气相隔离。优选的,封板405与支杆401之间的固定连接可以是焊接。
[0045]该护栏400中,还包括:护栏本体,该护栏本体用于防止砂石飞砾,给作业者或贵重物品提供一种安全作业环境。优选的,该护栏本体可包括:连接板406,踢脚板407,钢丝网408。其中,连接板406固定安装在第二立柱403的顶部,踢脚板407固定安装在第二立柱403的底部,且连接板406、踢脚板407均位于第二立柱403的外侧;该护栏本体中,由第二立柱403、连接板406、踢脚板407组合构成用于固定钢丝网408的网框对钢丝网408进行固定,节省了现有技术中需要通过额外增设边框用来安装钢丝网408,使得本护栏400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同时,本护栏400中,钢丝网408直接焊接于第二立柱403、连接板406、踢脚板407上,由于连接板406、踢脚板407均位于第二立柱403的外侧,使得由连接板406,踢脚板407,钢丝网408构成的护栏本体也位于第二立柱403的外侧,即实现钢丝网408切边处于身体能够接触的地方,避免了钢丝网408的切边毛刺所带来安全隐患,具有安全性能高的特点。优选的,连接板406与第二立柱403之间的固定连接是焊接,踢脚板407与第二立柱403之间的固定连接是焊接,钢丝网408与连接板406、踢脚板407之间的固定连接是焊接。
[0046]该护栏400中,踢脚板407下边可以采用折弯形式,用于保证踢脚板407内侧面距安装边缘的距离符合实际作业要求。
[0047]对于爬梯500部分,请参阅图8-9:
[0048]该爬梯500包括至少如下组件:扶手组件、扶梯组件。其中,扶手组件安装在上层平台100上,且扶手组件100与第三立柱503连接;扶梯组件安装在下层平台200上,且扶梯组件与扶手组件连接,使作业人员通过依次攀爬扶梯组件、扶手组件实现从铁路货车的下层平台200运行至铁路货车的上层平台100处。同时,该爬梯500中扶手组件与扶梯组件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成弯曲结构,使所述扶梯组件与所述扶手组件之间以圆弧过渡。实际作业过程中,当作业人员需要从铁路货车的下层平台200运行至上层平台100时,首先作业人员通过扶梯组件向上攀爬,由于该爬梯500中通过另设扶手组件,且扶手组件与扶梯组件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成弯曲结构,使得扶梯组件与扶手组件之间以圆弧过渡,缩短了扶梯组件与扶手组件之间的过渡距离,实现了作业人员攀爬至扶梯组件的顶部时轻松容易的握住扶手组件继续攀爬直至到达铁路货车的上层平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满足了人性化设计,具有安全性能尚的特点。
[0049]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9,为便于实现扶梯组件的底部(远离与所述扶手组件相连接的一端)距轨面高度H可随机(任意)调节,以满足标准要求,同时使铁路货车车体宽度方向限界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扶梯组件远离与扶手组件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成偏角结构,使得扶梯组件呈偏角结构的一端与外界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随机可调,实现了实际作业过程中根据作业需求通过改变扶梯组件底部的偏转角度合理调节高度H。
[0050]该爬梯500中,扶手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其中,为便于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的更替、维修方便,第一扶手504的顶部、第二扶手505的顶部分别与第三立柱503活动连接,使得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与第三立柱503之间实现可拆卸,该活动连接可以是螺纹连接或铆接。同时,第一扶手504的底部、第二扶手505的底部设置成弯曲结构,使扶梯组件与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之间以圆弧过渡,缩短扶梯组件与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之间的过渡距离,实现作业人员攀爬至扶梯组件的顶部时轻松容易的握住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继续攀爬直至到达铁路货车的上层平台。
[0051]该爬梯500中,扶梯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支座506,第二支座507及扶梯502。其中,第一支座506安装在上层平台100上,第二支座507安装在下层平台200上,且扶梯502的顶部分别与第一扶手504的底部、第二扶手505的底部活动连接,使得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分别与扶梯502之间实现可拆卸,便于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及扶梯502更替、维修方便。同时,扶梯502与第一扶手504之间相连接的部位、扶梯502与第二扶手505之间相连接的部位分别固定在第一支座506上,使得可将第一支座506作为上紧固件对扶梯502与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之间的连接进行紧固,扶梯502的中下部位固定在第二支座507上,使得第二支座507作为下紧固件对扶梯502的中下部位进行紧固。
[0052]换句话说,该爬梯500通过第一支座506、第二支座507,依次对扶梯502的顶部与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之间的连接,扶梯502的中下部与下层平台之间的连接,进而二次紧固,防止扶梯502、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出现松动、晃动等不稳固现象,进一步提高作业人员攀爬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时,扶梯502的底部设置成偏角结构,使扶梯502的底部与外界轨面501之间的垂直距离随机可调,以实现实际作业过程中根据作业需求通过改变扶梯502底部的偏转角度合理调节高度H,以满足双层铁路货车的标准要求,具有灵活、便捷的特点。
[0053]该爬梯500中,扶梯502至少包括:侧柱508,横杆509。其中,侧柱508的顶部分别与第一扶手504的底部、第二扶手505的底部活动连接,该活动连接可以是螺纹连接或者铆接,使得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分别与侧柱508之间实现可拆卸,以便于侧柱508、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之间更替、维修方便快捷。同时,横杆509横向固定在侧柱508上,横杆509与侧柱508之间的连接可以是焊接,以便于连接牢固,防止作业人员攀爬扶梯时横杆509松动不稳固,侧柱508的中下部位固定在第二支座507上,进一步提高侧柱508的安装稳定性能。优选的,侧柱508可以采用扁钢或者板材切割下料制作而成,横杆509可以采用圆钢制作而成。
[0054]该爬梯500中,为便于提高爬梯整体安装稳定性能,且满足其结构紧凑、外形美观要求,优选的,第一扶手504与第二扶手505可以以扶梯502为中心对称轴对称分布在双层铁路货车的上层平台100上。
[0055]对于防护机构部分,请参阅图10-12:
[0056]该防护机构至少包括:支撑板601,防撞条602。其中,支撑板601设置在相邻的两个第一立柱301之间,作为支撑基础以便于对防撞条602进行支撑,且支撑板601与第一立柱301固定连接。优选的,该固定连接可以是焊接,以增强稳固性能;防撞条602依次设置在支撑板601、第一立柱301上,且防撞条602分别与支撑板601、第一立柱301之间固定连接,该固定连接可以是粘接,以稳固三者的连接关系,防止出现防撞条602松动、易脱落的情况。
[0057]需要说明的是,该防护机构中,将支撑板601通过内移,使得支撑板601的内表面与第一立柱301的内侧面在同一平面内,实现防撞条602的固定面(用于防撞条602与支撑板601、第一立柱301进行固定的一个面)与支撑板601的内表面、第一立柱301的内侧面相贴合,使得防撞条602能够整条、无间断的依次铺设在支撑板601、立柱3上,并位于支撑板601、立柱3的内侧分别对支撑板601、立柱3进行防护。该防护机构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支撑板601位于立柱3的外侧,防撞条602分段式的对应安装在相邻的两个第一立柱301之间,而使得第一立柱301处因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以至于货物更可能先撞到第一立柱301的缺陷。
[0058]该防护机构中,请参阅图12,防撞条602呈凸型结构(采用“凸”字型结构),且防撞条602的凸起部分作为防撞面分别对支撑板601、第一立柱301进行防护,防撞条602中与凸起部分相对立的一面作为固定面与支撑板601的内表面、第一立柱301的内侧面相贴合。其中,防撞条602通过增设凸型结构,增强了防撞条602的缓冲性能,使得货物与防撞条602相碰撞时,防撞条602通过其凸型结构的凸起部分发生弹性形变,实现对货物进行柔性防护,避免货物与防撞条602之间相碰撞时因防撞条602形变距离较短而对货物本身造成损坏。优选的,防撞条602是可选择具有柔性特性的橡胶条。
[0059]更进一步的,为防止防撞条602仅采用粘接的形式固定于支撑板601、立柱3上而使得连接不可靠,易脱落的情况发生。该防护机构还包括:用于紧固防撞条602与支撑板601或者第一立柱301之间连接关系的紧固件603。优选的,该紧固件603可以是螺栓、螺母及垫圈,其中,螺栓依次穿过防撞条602、支撑板601、垫圈与螺母进行螺纹连接,实现对防撞条602与支撑板601进行二次紧固,提高防撞条602与支撑板601、第一立柱301之间的稳固性能,防止脱落情况发生。
[006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板601可以是方形钢板,且防撞条602的宽度小于或者等于支撑板601的宽度,以便于防撞条602更好的安装在支撑板601上,实现支撑板601对防撞条602进行支撑。
[006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层平车车体,其有益效果如下所述:
[0062]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侧墙300的内侧设置防护机构,当车内货物(以小汽车为例)在装卸过程中,司机进入小汽车或从小汽车内出来,往往需要在运输车辆内打开小汽车车门,此时小汽车车门碰撞侧墙300时,由于防护机构发生弹性形变可起到行缓作用,进而使得小汽车车门与防护机构发生柔性碰撞而对小汽车车门进行防护,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小汽车车门与运输车辆侧墙发生碰撞而对小汽车造成损坏的技术缺陷;
[0063]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防护网安装在任意相邻的两个支撑架之间,即任意相邻的两个支撑架之间均设置有一段防护网,实现将传统的整体式钢丝网改换成分段式防护网,以克服整体式钢丝网体积太大、过于笨重的技术缺陷;
[0064]3、本实用新型将防护网与支撑架之间采用活动连接,使得防护网与支撑架之间可随意拆卸,便于作业人员对防护网进行维修、更替;
[0065]4、本实用新型将立柱底板302靠近第一立柱301的底部一端(设置在下层平台200的一端)设置成边缘部位开设有圆弧缺口,实现立柱底板302的根部通过圆弧的方式进行过渡与第一立柱301 —并安装在下层平台200上,以改善其根部的应力状况,提高强度,最终克服现有技术中由于第一立柱301直接与下层平台200搭接,而因为搭接焊缝太少,使得第一立柱301根部应力过大的缺陷;
[0066]5、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二立柱403的底部与底座402采用活动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使得当需要对货车运行高度进行调节时,通过第二立柱403以立柱第二 403的底部与底座402的连接点为中心点进行旋转,实现护栏能够处于直立状态或者放倒状态,以此对货车的运行高度进行调节,克服现有技术中当第二立柱高度超高时,则出现车辆无法正常运行的技术缺陷;
[0067]6、本实用新型中将钢丝网408直接焊接于第二立柱403、连接板406、踢脚板407上,由于连接板406、踢脚板407均位于第二立柱403的外侧,使得由连接板406,踢脚板407,钢丝网408构成的护栏本体也位于第二立柱403的外侧,即实现钢丝网408切边处于身体能够接触的地方,避免了钢丝网408的切边毛刺所带来安全隐患,具有安全性能高的特点;
[0068]7、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二立柱403上设置支撑槽对支杆401进行支撑,且将钢丝网408直接焊接于第二立柱403、连接板406、踢脚板407上,取消了现有技术中通过支铁将钢丝网与支杆/立柱进行连接,简化了防护网自身安装结构,具有成本低廉的特点;
[0069]8、本实用新型在铁路货车的上层平台100处设置至少由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构成扶手组件,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将第三立柱503直接作为扶手,进而使得扶梯502与扶手间过渡距离太大,极易造成安全事故的缺陷;
[0070]9、本实用新型将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与扶梯502之间以圆弧过渡,进一步缩短了扶梯502与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之间的过渡距离,实现了作业人员攀爬至扶梯502顶部时轻松容易的握住第一扶手504、第二扶手505继续攀爬直至到达铁路货车的上层平台,进一步提高了作业人员攀爬过程中的安全性能;
[0071]10、本实用新型将扶梯502的底部设置成偏角结构,使扶梯502的底部与外界轨面501之间的垂直距离随机可调,以实现实际作业过程中根据作业需求通过改变扶梯502底部的偏转角度合理调节高度H,以满足双层铁路货车的标准要求,具有灵活、便捷的特点;
[0072]1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支撑板601内移,使得支撑板601的内表面与第一立柱301的内侧面在同一平面内,实现防撞条602的固定面与支撑板601的内表面、第一立柱301的内侧面相贴合,使得防撞条602能够整条、无间断的依次铺设在支撑板601、第一立柱301上,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支撑板位于第一立柱的外侧,防撞条602分段式的对应安装在相邻的两个第一立柱301之间,而最终使得第一立柱301处因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以至于货物更可能先撞到第一立柱301的缺陷;
[0073]1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紧固件603,使得螺栓依次穿过防撞条602、支撑板601、垫圈与螺母进行螺纹连接,实现对防撞条602与支撑板601进行二次紧固,提高防撞条602与支撑板601、第一立柱301之间的稳固性能,防止防撞条602脱落情况发生;
[0074]13、本实用新型中的防撞条602通过增设凸型结构,增强了防撞条602的缓冲性能,使得货物与防撞条602相碰撞时,防撞条602通过其凸起部分发生弹性形变,实现对货物进行柔性防护,避免货物与防撞条602之间相碰撞时因防撞条602形变距离较短而对货物本身造成损坏;
[0075]14、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层平台100、下层平台200上合理分布侧墙300、护栏400、爬梯500及防护机构,使得平车车体内部空间尺寸最大化(最大的车体内长、内宽尺寸),实现至少装运10辆大型汽车,运输效率可提高25%。
[0076]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双层平车车体,应用于铁路货车,所述铁路货车包括:上层平台及下层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包括: 侧墙,固定于所述上层平台与所述下层平台之间; 护栏,与所述上层平台转动连接,实现所述护栏能够处于直立状态或者放倒状态; 爬梯,固定于所述上层平台与所述下层平台之间,以形成一行走通道; 防护机构,固定于所述侧墙的内侧,通过发生弹性形变以对所述铁路货车内的运输货物进行防护。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平车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包括: 至少两个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固定于所述上层平台与所述下层平台之间,且所述防护机构横向设置在两个支撑架的内侧; 防护网,所述防护网固定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架之间,且所述防护网与所述支撑架活动连接,使得所述防护网与所述支撑架之间可拆卸。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平车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 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的顶部与所述上层平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立柱的底部与所述下层平台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立柱的内侧与所述防护机构固定连接; 立柱底板,贴附在所述第一立柱的一侧表面,且所述立柱底板与所述第一立柱固定连接,所述防护网安装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立柱底板之间,且所述防护网与所述立柱底板活动连接,使得所述防护网与所述立柱底板之间可拆卸。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平车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栏包括: 支杆,以使作业人员扒扶; 底座,所述底座安装在所述上层平台上; 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的底部与所述底座活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立柱以所述第二立柱的底部与所述底座的连接点为中心点进行旋转,实现所述护栏能够处于直立状态或者放倒状态,且所述第二立柱的顶部开设有支撑槽,使得所述支杆横向设置在所述支撑槽处进行支撑。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平车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爬梯包括: 第三立柱,固定于所述上层平台上,且靠近所述铁路货车的车端部位处; 扶手组件,位于所述上层平台上,且所述扶手组件与所述第三立柱固定连接; 扶梯组件,固定于所述下层平台与所述下层平台之间,且所述扶梯组件与所述扶手组件连接,使作业人员通过依次攀爬所述扶梯组件、所述扶手组件从所述铁路货车的所述下层平台运行至所述铁路货车的所述上层平台; 其中,所述扶手组件与所述扶梯组件相连接的一端设置成弯曲结构,使所述扶梯组件与所述扶手组件之间以圆弧过渡。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层平车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组件包括: 第一扶手,所述的第一扶手的顶部与所述第三立柱活动连接,使所述第一扶手与所述防护立柱之间可拆卸,所述第一扶手的底部与所述扶梯组件活动连接,使所述第一扶手与所述扶梯组件之间可拆卸,且所述第一扶手的底部设置成弯曲结构,使所述扶梯组件与所述第一扶手之间以圆弧过渡; 第二扶手,所述的第二扶手的顶部与所述防护立柱活动连接,使所述第二扶手与所述防护立柱之间可拆卸,所述第二扶手的底部与所述扶梯组件活动连接,使所述第二扶手与所述扶梯组件之间可拆卸,且所述第二扶手的底部设置成弯曲结构,使所述扶梯组件与所述第一扶手之间以圆弧过渡。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层平车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梯组件包括: 第一支座,所述第一支座安装在所述上层平台上; 第二支座,所述第二支座安装在所述下层平台上; 扶梯,所述扶梯的顶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扶手的底部、第二扶手的底部活动连接,使所述第一扶手、所述第二扶手分别与所述扶梯之间可拆卸,所述扶梯与所述第一扶手之间相连接的部位、所述扶梯与所述第二扶手之间相连接的部位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支座上,使所述第一支座作为上紧固件对所述扶梯与所述第一扶手、所述第二扶手之间的连接进行紧固,所述扶梯的中下部位固定在所述第二支座上,使所述第二支座作为下紧固件对所述扶梯的中下部位进行紧固。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平车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机构包括: 支撑板,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支撑架之间,且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 防撞条,所述防撞条依次设置在所述支撑板、所述支撑架上,且所述防撞条分别与所述支撑板、所述支撑架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支撑板的内表面与所述支撑架的内侧面在同一平面内,所述防撞条的固定面与所述支撑板的内表面、所述第一立柱的内侧面相贴合,使得所述防撞条位于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一立柱的内侧分别对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一立柱进行防护。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层平车车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撞条呈凸型结构,且所述防撞条的凸起部分作为防撞面分别对所述支撑板、所述支撑架进行防护,所述防撞条中与所述凸起部分相对立的一面作为固定面与所述支撑板的内表面、所述立柱的内侧面相贴合。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层平车车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撞条是橡胶条。
【文档编号】B61D3-02GK204279430SQ201420732247
【发明者】刘翀原, 周香玲, 郑传平, 胡跃明, 陈学良, 胡文涛, 李华宴, 吴文才, 龚义朝, 汤楚强, 雷青平 [申请人]南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