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型磁悬浮列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15333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翼型磁悬浮列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列车车顶间和车底间能向外伸出车翼,在高速运行时使列车悬浮,再利用使列车悬浮的力量转变成推进力,使列车更加高速前进的磁悬浮列车。
技术背景 目前,公知的磁悬浮列车是在列车底部安装电磁体,铁路底部则安装线圈,通电后,地面线圈产生的磁场极性与列车上的电磁体极性总保持相同,两者“同性相斥”,排斥力使列车悬浮起来;铁轨两侧也装有线圈,交流电使线圈变为电磁体,它与列车上的电磁体相互作用,使列车前进;一般情况,磁悬浮列车启动后39秒内即达到最高速度,目前的最高时速是552公里。由于使列车悬浮起来消耗了大量的电能,从而使牵引力不够是目前磁悬浮列车的主要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翼型磁悬浮列车,它的构成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翼型磁悬浮列车,它包括磁悬浮列车车体、车翼、线圈、及铁轨,其中,磁悬浮列车车体包括车厢体、行李架、座位、车窗、固定于车底部的车轮系统和电磁体,以及包括自动控制系统在内的所有配套设施,呈“工”字形的两根铁轨固定于路基上,线圈分别固定于铁轨的中间和两侧,电磁体与线圈间在列车静止时的距离不超过1厘米,电磁体的外侧缘与车厢体的外侧缘相平,两侧的线圈外侧缘超出电磁体的外侧缘,并向上垂直,超过电磁体上缘10厘米,与电磁体的侧面的距离不超过2厘米;每节车厢的车顶间和车底间的左右侧的前后方向各有一对车翼系统,车翼系统垂直于车厢体的外侧,每个车翼系统包括车翼保护架、车翼、车翼支撑柱和电控液压千斤顶,车翼保护架固定于车厢体和车厢支撑梁,其内层与车翼的外层的大小及形状均相同,车翼侧面的形状与飞机机翼的侧面的形状相同,头部大、斜向上,尾部尖、斜向下,车翼的前后缘及上下均互相平行,前后部各有一个车翼支撑柱,中间也可以有车翼支撑柱,支撑柱的后端垂直相连,连接的中间部位垂直连接电控液压千斤顶,千斤顶外壳的前后端固定于车厢支撑梁,千斤顶不超过车厢的中间,并在尾部的下方安装有电子压力感受器,电子压力感受器也可以安装于车翼保护架外侧的上方,每对车翼系统的两个车翼的方向相反,每侧相邻的一对车翼的方向也相反,两侧的车翼系统呈镜面对称,车底或车顶的车翼系统各在一个平面,车底和车顶相对应的、方向相反的车翼系统在一个平面,并与路基垂直,电子压力感受器与电控液压千斤顶均于主控制系统连接;列车底部的前后、左右各有一个车轮系统,每个车轮系统有正侧两组车轮,正车轮与铁轨在一个垂直平面,宽度与铁轨上部的宽度相同,通过车轮轴及车轮固定架与车底相连,车轮固定架内有弹簧,车轮固定架的外侧向下延伸,最下缘不低于铁轨下部的上缘,在其下部的内侧固定有垂直侧轮和平行侧轮,侧轮与铁轨的行走方向一致,且不与铁轨的下部接触,垂直侧轮垂直固定于车轮固定架,其内侧缘与铁轨的中间部位接触,平行侧轮与车轮固定架平行,其上缘与铁轨上部的下方的距离为10厘米。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通过优化设计,使相对于高速前进的列车而高速向后的空气,通过车翼使列车获得向上的升力,将使列车上浮的电能转化为使列车前进的动能,使列车更高速前进。

图1为翼型磁悬浮列车正视图 图2为车翼分布侧视图 图3为列车车轮系统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在附图中,1为车翼,2为车轮支撑柱,3为车翼保护架,4为列车固定梁,5为电控液压千斤顶,6为车顶,7为座位,8为行李架,9为车窗,10为电磁体,11为线圈,12为铁轨,13为陆军,14为车底,15为车轮系统,16为正车轮,17为弹簧,18为车轮固定架,19为车轮轴,20为道钉,21为侧轮。
图1和图2示出了翼型磁悬浮列车的整体结构。磁悬浮列车车体、车翼(1)、线圈(11)、及铁轨(12),其中,磁悬浮列车车体包括车厢体、座位(7)、行李架(8)、车窗(9)、固定于车底部的车轮系统(15)和电磁体(10),以及包括自动控制系统在内的所有配套设施,这是磁悬浮列车的主体,呈“工”字形的两根铁轨(12)通过道钉(20)固定于路基(3)上,线圈(11)分别固定于铁轨(12)的中间和两侧,电磁体(10)与线圈(11)间在列车静止时的距离不超过1厘米,电磁体(10)的外侧缘与车厢体的外侧缘相平,两侧的线圈(11)外侧缘超出电磁体(10)的外侧缘,并向上垂直,超过电磁体(10)上缘10厘米,与电磁体(10)的侧面的距离不超过2厘米,这是磁悬浮列车的主牵引系统,铁轨(12)中间部分的线圈(11)既可以成为牵引系统,也可以先为悬浮系统,再转化为牵引系统;每节车厢的车顶(6)间和车底(14)间的左右侧的前后方向各有一对车翼系统,车翼系统垂直于车厢体的外侧,每个车翼系统包括车翼保护架(3)、车翼(1)、车翼支撑柱(2)和电控液压千斤顶(5),车翼保护架(3)固定于车厢体和列车固定梁(4),其内层与车翼(1)的外层的大小及形状均相同,车翼(1)侧面的形状与飞机机翼的侧面的形状相同,头部大、斜向上,尾部尖、斜向下,可使车翼(1)在行驶中具有升力,车翼(1)的前后缘及上下均互相平行,前后部各有一个车翼支撑柱(2),中间也可以有车翼支撑柱(2),车翼支撑柱(2)的后端垂直相连,连接的中间部位垂直连接电控液压千斤顶(5),这样,车翼(1)就可以伸缩,电控液压千斤顶(5)外壳的前后端固定于列车固定梁(4),这样可固定整个车翼系统,电控液压千斤顶(5)不超过车厢的中间,并在尾部的下方安装有电子压力感受器,电子压力感受器也可以安装于车翼保护架(3)外部的上方,其作用是电子压力感受器感受车翼(1)的升力,根据所获得的升力,通过主控制系统使电控液压千斤顶(5)伸缩,调节车翼(1)伸出车厢的宽度,每对车翼系统的两个车翼(1)的方向相反,每侧相邻的一对车翼(1)的方向也相反,两侧的车翼系统呈镜面对称,车底(14)或车顶(6)的车翼系统各在一个平面,车底(14)和车顶(6)相对应的、方向相反的车翼系统在一个平面,并与路基(13)垂直,这样可使列车每侧的升力以及列车向前和向后行驶的升力平均和相同,电子压力感受器与电控液压千斤顶(5)均于主控制系统连接,其作用是电子压力感受器感受车翼(1)的升力,根据所获得的升力,通过主控制系统使电控液压千斤顶(5)伸缩,调节车翼(1)伸出车厢的宽度,;列车底部(14)的前后、左右各有一个车轮系统(15),每个车轮系统(15)有正侧两组车轮,正车轮(16)与铁轨(12)在一个垂直平面,宽度与铁轨(12)上部的宽度相同,通过车轮轴(19)及车轮固定架(18)与车底(14)相连,车轮固定架(18)内有弹簧(17),是列车的支撑系统,也可以通过它们行驶,车轮固定架(18)的外侧向下延伸,最下缘不低于铁轨(12)下部的上缘,在其下部的内侧固定有垂直侧轮(21)和平行侧轮(21),侧轮(21)与铁轨(12)的行走方向一致,且不与铁轨(12)的下部接触,垂直侧轮(21)垂直固定于车轮固定架(18),其内侧缘与铁轨(12)的中间部位接触,使列车不左右晃动,平行侧轮(21)与车轮固定架(18)平行,其上缘与铁轨(12)上部的下方的距离为10厘米,固定列车的升浮范围。
具体操作程序是有二个运行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传统运行方式铁轨(12)中间的线圈(11)使列车悬浮,铁轨(12)两侧的线圈(11)使列车前进,而同方向的车翼(1)完全伸出,随着车速的增加,升力也增加,通过主控制系统,使铁轨(12)中间的线圈(11)从位于车厢下方的中部开始,逐渐把两侧的线圈(11)转化为牵引力,增加列车的加速度,当达到一定速度后,完全转化为牵引力,此后,列车的速度可能还会增加,再逐渐缩短车翼(1)向外伸出的宽度,当达到最大速度或固定速度时,车翼(1)的宽度可固定,要停车时,运行方式相反;第二种是飞机起飞式的运行方式所有的线圈(11)均为牵引力,使列车通过主车轮(16)前进,而同方向的车翼(1)完全伸出,随着车速的增加,升力也增加,列车与铁轨(12)的摩擦力逐渐减少,列车的加速度在增加,当达到一定速度后,列车即可悬浮,这与飞机起飞的原理相同,此后,列车的速度可能还会增加,再逐渐缩短车翼(1)向外伸出的宽度,当达到最大速度或固定速度时,车翼(1)的宽度可固定,要停车时,运行方式相反。
这里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和应用是说明性的,并非想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限制在上述实施例中,这里所披露的实施例及数据的变形和改变是可能的,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本质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以其他形式、结构、布置、比例以及用其他元件、材料和部件来实现,可以对这里所披露的实施例进行其他变形和改变。
权利要求一种翼型磁悬浮列车,它包括磁悬浮列车车体、车翼(1)、线圈(11)以及铁轨(12),其特征是磁悬浮列车车体包括车厢体、座位(7)、行李架(8)、车窗(9)、固定于车底部的车轮系统(15)和电磁体(10),以及包括自动控制系统在内的所有配套设施,呈“工”字形的两根铁轨(12)固定于路基(3)上,线圈(11)分别固定于铁轨(12)的中间和两侧,电磁体(10)与线圈(11)间在列车静止时的距离不超过1厘米,电磁体(10)的外侧缘与车厢体的外侧缘相平,两侧的线圈(11)外侧缘超出电磁体(10)的外侧缘,并向上垂直,超过电磁体(10)上缘10厘米,与电磁体(10)的侧面的距离不超过2厘米;每节车厢的车顶(6)间和车底(14)间的左右侧的前后方向各有一对车翼系统,车翼系统垂直于车厢体的外侧,每个车翼系统包括车翼保护架(3)、车翼(1)、车翼支撑柱(2)和电控液压千斤顶(5),车翼保护架(3)固定于车厢体和列车固定梁(4),其内层与车翼(1)的外层的大小及形状均相同,车翼(1)侧面的形状与飞机机翼的侧面的形状相同,头部大、斜向上,尾部尖、斜向下,车翼(1)的前后缘及上下均互相平行,前后部各有一个车翼支撑柱(2),中间也可以有车翼支撑柱(2),车翼支撑柱(2)的后端垂直相连,连接的中间部位垂直连接电控液压千斤顶(5),电控液压千斤顶(5)外壳的前后端固定于列车固定梁(4),电控液压千斤顶(5)不超过车厢的中间,并在尾部的下方安装有电子压力感受器,电子压力感受器也可以安装于车翼保护架(3)外部的上方,每对车翼系统的两个车翼(1)的方向相反,每侧相邻的一对车翼(1)的方向也相反,两侧的车翼系统呈镜面对称,车底(14)或车顶(6)的车翼系统各在一个平面,车底(14)和车顶(6)相对应的、方向相反的车翼系统在一个平面,并与路基(13)垂直,电子压力感受器与电控液压千斤顶(5)均于主控制系统连接;列车底部(14)的前后、左右各有一个车轮系统(15),每个车轮系统(15)有正侧两组车轮,正车轮(16)与铁轨(12)在一个垂直平面,宽度与铁轨(12)上部的宽度相同,通过车轮轴(19)及车轮固定架(18)与车底(14)相连,车轮固定架(18)内有弹簧(17),车轮固定架(18)的外侧向下延伸,最下缘不低于铁轨(12)下部的上缘,在其下部的内侧固定有垂直侧轮(21)和平行侧轮(21),侧轮(21)与铁轨(12)的行走方向一致,且不与铁轨(12)的下部接触,垂直侧轮(21)垂直固定于车轮固定架(18),其内侧缘与铁轨(12)的中间部位接触,平行侧轮(21)与车轮固定架(18)平行,其上缘与铁轨(12)上部的下方的距离为10厘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车翼使列车悬浮,以及利用电磁体和线圈使列车前进的翼形磁悬浮列车,它包括车翼、磁悬浮列车车厢、铁轨、车轮及线圈。车底间和车顶间的左右侧对称分布着多对车翼,车翼的切面与飞机机翼的侧面相同,利用电控液压千斤顶使车翼可伸缩,每对车翼的方向相反,相邻的每对车翼的方向相反,这样使列车在向任何一个方向运行时悬浮力相同;分布于车底的电磁体与路基上的线圈,使原来让列车悬浮的电能逐渐转变或直接转变为使列车前进的推进力;固定于车底的车轮包括正车轮和侧车轮,正车轮可以使列车滑行,侧车轮包括垂直侧轮和平行侧轮,垂直侧轮使列车不晃动,平行侧轮限定列车悬浮的高度。
文档编号E01B25/30GK201143891SQ20072019474
公开日2008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7日
发明者宣建民 申请人:宣建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