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伤车用车轮和探伤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99073阅读:523来源:国知局
探伤车用车轮和探伤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探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探伤车用车轮和探伤车。



背景技术:

轨道探伤是指,利用探伤设备对钢轨的轨头和轨腰位置的疲劳缺陷和焊接缺陷进行检测,所检测的内容包括轨道擦伤、轨头压溃、轨底锈蚀和月牙掉块等,当所述探伤设备在轨道上滑行时,就能够对钢轨的伤损信号、里程信号和线路特征信号进行记录,检测人员根据探伤设备所记录的信息,能够快速的确定轨道伤损的位置,以及伤损的大小,并且还可以确定出轨道伤损的线路里程,采用上述轨道探测方法,可以及时发现轨道伤损位置,并及时修理,以确保列车在完好无损的轨道上安全行驶,从而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在进行轨道探伤时,工作人员需要携带一些维修用具,以便随时对轨道损伤的部位进行修理,由于轨道附近的路面崎岖不平,为方便携带维修用具,需要将维修用具放置在探伤车内,使探伤车在轨道上运行的同时,对维修工具进行运输,这时,探伤车的车轮需要一直与轨道接触,这样就增大了车轮的使用频率,致使车轮的表面容易磨损,为了增大车轮的耐磨性和耐用性,通常将车轮的轮缘做的比较厚,这样就导致车轮的整体比较重,车轮在上下轨道的过程中比较费力,前后两个车轮需要同时运行,才能带动车体运行,增大了车轮运行的难度,由于车轮的重量比较重,还增加了工作人员转运探伤车时的劳动强度;为了使车轮的结构更加的牢固,所述的车轮通常采用整体式的结构,虽然车轮的牢固性好,但是一旦车轮磨损,更换起来更加的不便;所述车轮的外侧面防滑性能比较差,使用时,车轮还容易出现脱轨的现象;所述车轮没有刹车装置,车轮的制动性能差,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尤其是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轨道的滑动性能差,更容易出现事故。

现有技术中的探伤车,采用上述车轮搬运维修工具时,所述车轮运行慢,运转工具延迟运送,导致延长了工作人员的维修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探伤车用车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车轮的轮缘比较厚,车轮移动不便,转运车体时,增大了车体的重量,致使转运车体不便,并且车轮为一体式的结构,车轮损坏时,不便更换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探伤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探伤车运转速度慢,延误转运维修工具,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维修工作效率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探伤车用车轮,包括: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

所述第一车轮运转时,能够带动第二车轮运转;

所述第一车轮包括第一车轮架和驱动部,所述第一车轮架为套筒状,所述驱动部为柱状,所述第一车轮架的一端具有安装位,所述驱动部容纳在安装位内,并与第一车轮架可拆卸连接,所述驱动部驱动第一车轮架旋转,使第一车轮架在轨道上运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车轮架的环形架体内侧形成有第一连接部,所述驱动部的外侧形成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将驱动部连接在第一车轮架内。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部包括安装架和轮毂电机,所述轮毂电机连接在安装架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车轮架的外侧面具有防滑层。

进一步的,所述防滑层为防滑颗粒,或者为防滑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车轮架的内侧连接刹车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刹车装置为刹车盘。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车轮包括第二车轮架和两个轮盘,两个所述轮盘可拆卸连接在第二车轮架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车轮的第一车轮架是采用绝缘材料制作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探伤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连接所述的探伤车用车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探伤车用车轮,所述第一车轮运转时,能够带动第二车轮运转,提高了两个车轮的运转速度,并且第一车轮为主动轮,第二车轮为从动轮,采用主动轮带动从动轮的方式,使整个车体使用起来更加的灵活;所述第一车轮内设有第一车轮架和驱动部,所述第一车轮架为套筒状,并且在套筒状的内部设有安装位,所述驱动部为柱状,以使驱动部容纳在第一车轮架的安装位内,对驱动部的位置进行固定连接;所述驱动部与第一车轮架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当第一车轮架的外部磨损时,可以直接将第一车轮架直接拆卸下来,进行更换,便于随时对磨损的第一车轮架进行更换,更换第一车轮架方便的同时,也提高了第一车轮的运转速率;所述驱动部运行时,能够驱动第一车轮架运转,使第一车轮架在轨道上运行,增大了第一车轮架的运转速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探伤车,将上述探伤车用车轮连接在车架的底部,探伤车启动后,可以快速的对维修工具进行运输,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车轮外侧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车轮内侧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车轮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车轮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车轮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探伤车的示意图。

图标:11-第一车轮;12-第二车轮;111-第一车轮架;112-驱动部;113-第一连接部;114-第二连接部;115-刹车装置;121-第二车轮架;122-轮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车轮外侧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车轮内侧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车轮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车轮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车轮的分解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探伤车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探伤车用车轮,包括:第一车轮11和第二车轮12;

所述第一车轮11运转时,能够带动第二车轮12运转;

所述第一车轮11包括第一车轮架111和驱动部112,所述第一车轮架111为套筒状,所述驱动部112为柱状,所述第一车轮架111的一端具有安装位,所述驱动部112容纳在安装位内,并与第一车轮架111可拆卸连接,所述驱动部112驱动第一车轮架111旋转,使第一车轮架111在轨道上运行。

如图1~5所示,所述第一车轮11为主动轮,所述第二车轮12为从动轮,所述第一车轮11运转时,能够带动从动轮运转,所述第一车轮11可以为至少两个,两个主动轮分别在两根轨道上运行,为了增加车体的运转灵活性,所述的主动轮也可以设置为四个,所述从动轮至少为两个,设置两个从动轮,两个从动轮分别在两根轨道上运行,为了使车架的稳定性更好,所述主动轮的数量和从动轮的数量可以分别设置四个,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使车架前部的四个主动轮的动力强,然后带动车架后部的四个从动轮在轨道上运行,使整个车架的稳定性更好,实际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对主动轮和从动轮的数量进行随机变换,例如主动轮采用两个,从动轮采用四个等方式;所述第一车轮11采用外部的第一车轮架111和内部的驱动部112连接而成,所述第一车轮架111为套筒状的轮圈,在轮圈的一端设有安装位,所述的驱动部112为柱状,将所述的驱动部112容纳在安装位内,对驱动部112的位置进行固定,并且驱动部112与轮圈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所述轮圈的外侧磨损时,便于随时将轮圈从驱动部112上拆卸下来进行更换,轮圈更换后,更加便于主动轮的运转,提高了运转速度,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驱动部112连接在轮圈内,所述驱动部112启动时,能够驱动第一车轮架111做旋转动作,使第一车轮架111在轨道上运行,从而使第一车轮11平稳的在轨道上运行,所述第一车轮11运转时,还能够带动第二车轮12的运转,使整个车架的运转方式更加的灵活。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车轮架111的环形架体内侧形成有第一连接部113,所述驱动部112的外侧形成有第二连接部114,所述第一连接部113与第二连接部114连接,将驱动部112连接在第一车轮架111内。

所述第一车轮架111的环形架体内侧形成向圆心方向凸起的环形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上形成多个通孔,所述驱动部112的外侧边形成多个连接槽,采用螺钉穿过通孔连接在连接槽内,使驱动部112牢固的结合在第一车轮架111内;所述第一连接部113还可以形成多个卡槽,所述第二连接部114形成与卡槽相配合的多个凸块,多个凸块与多个卡槽结合后,再采用螺栓将驱动部112牢固的连接在第一车轮架111上,不但结合牢固,而且拆卸方便,便于更换第一车轮架111。所述驱动部112与第一车轮架111之间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便于随时对驱动部112和第一车轮架111进行拆卸,方便更换。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部112包括安装架和轮毂电机,所述轮毂电机连接在安装架内。

所述驱动部112内部采用轮毂电机作为驱动力,将动力装置、传动装置和制动装置整合到轮毂内,使车轮的机械部分简化,将轮毂电机连接在安装架内,充分利用了安装架内的空间,使驱动部112的外部结构更加灵活,车轮的驱动力更强。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车轮架111的外侧面具有防滑层。

为了防止轮圈外侧面与轨道之间出现打滑的现象,在轮圈的外侧面连接一层防滑层,使轮圈与轨道之间的摩擦力增大,轮圈的防滑效果更好,车轮运转时更加的安全。

进一步的,所述防滑层为防滑颗粒,或者为防滑纹。

所述防滑层可以为均布的防滑颗粒,或者为均布的防滑纹,还可以设置为其他的防滑方式,采用这样的结构,增大了轮圈与轨道之间的摩擦力。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车轮架111的内侧连接刹车装置115。

在所述轮圈的内侧连接刹车装置115,所述刹车装置115能够起到随时刹车的作用,对轮圈的运转位置进行定位,尤其是天气不好的时候,采用刹车装置115能够随时刹车,才能及时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

进一步的,所述刹车装置115为刹车盘。

所述的刹车装置115可以采用刹车盘,所述刹车盘与轮圈平行设置,并设置在轮圈的内侧面处,所述刹车盘采用安装板固定连接在轮毂电机的内侧,并通过车轮固定架连接在车架上,不影响轮圈的运转,还能起到刹车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车轮12包括第二车轮架121和两个轮盘122,两个所述轮盘122可拆卸连接在第二车轮架121的两侧。

所述第二车轮架121也为轮圈的结构,将两个轮盘122分别连接在第二车轮架121的两侧,利用轴和轴承连接,再通过车轮架连接到车架上,带动车架运行,采用轮盘122和轮圈的连接结构,不但使第二车轮12的重量更加的轻便,并且两个轮盘122采用轴连接在第二车轮架121的左右两侧,轮圈损坏时更换起来更加的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车轮11的第一车轮架111是采用绝缘材料制作的。

所述第一车轮11与轨道接触的外层轮圈,和第二车轮12与轨道接触的外层轮圈均是采用绝缘材料制作的,解决了轨道与车轮之间需要绝缘的技术问题,所述的绝缘材料例如可以采用尼龙材料制作,也可以采用聚氨酯材料制作,从而增大了两个车轮的外层轮圈与轨道之间的绝缘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探伤车用车轮,所述第一车轮为主动轮,采用两个主动轮分别连接在车架的前侧下部位置,所述第二车轮为从动轮,采用两个从动轮分别连接在车架的后侧下部位置,使两个主动轮和两从动轮分别设置在两根轨道上滑行,两个主动轮运转时,带动两个从动轮运转,所述的主动轮为主动力,使整个车体的转向更加的灵活;所述的主动轮包括外部的轮圈和内部的轮毂电机,所述轮毂电机启动时,带动轮圈旋转,使轮圈在轨道上滑行,将轮毂电机设置在轮圈内部,对主动轮的驱动力大,主动轮带动从动轮运动,为从动轮提供驱动力,所述轮毂电机安装在轮圈内部的安装位,对轮毂电机的位置进行限定,所述轮毂电机外侧具有多个连接槽,所述轮圈的内侧具有多个通孔,轮毂电机和轮圈之间采用多个螺钉固定连接,所述轮圈的外侧面磨损时,可以直接将轮圈从轮毂电机上拆卸下来进行更换,为轮圈的更换提供了方便,采用轮圈内置轮毂电机的方式,使主动轮的重量大大减轻,从而减轻了车体的重量,便于工作人员对车体进行转运,所述的轮圈内置轮毂电机,为轮圈提供更大的驱动力,更加便于主动轮的运转;所述从动轮采用中部为轮圈,在轮圈的两侧安装轮盘的结构,采用轮盘的结构减轻了从动轮整体的重量,也更加方便主动轮带动从动轮运转,使整个车架的运转方式更加的灵活;所述轮圈的外侧增加防滑层,增加了轮圈外侧面与轨道之间的摩擦力,防止轮圈在运转的过程中打滑,避免了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在第一车轮架的内侧连接刹车盘,工作人员根据探伤工作运行的状态,便于随时对主动轮施行刹车,对维修工具进行转运,使用起来更加的便利。本实用新型在保证轨道设备耐磨和绝缘的情况下,减小了车轮和轨道设备的整体重量,使车体的运转方式更加灵活,同时也便于工作人员对车体进行转运,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所述主动轮的外形尺寸小,重量轻,动力强,维修方便,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车轮的大小进行改装,使用起来更加的方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探伤车,包括车架,所述车架连接所述的探伤车用车轮。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探伤车,所述第一车轮和第二车轮分别作为探伤车的主动轮和从动轮,带动探伤车运转时,能够快速的运行,对维修工具进行运输,及时送达指定地点,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