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推车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4311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推车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推进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轨道车辆移位的推车器。



背景技术:

在我国大力发展桂东交通时代,轨道车辆检修任务十分繁重,检修车辆时往往需要在不同工位之间转移。以前基本靠人力来推动,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

目前,对于通过机械装置来代替人力推车的技术不断发展,例如,在中国申请授权的,申请号为201420136452.8,名称为一种火车空车皮的推车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推车装置。但是,其装置复杂庞大,并且固定于地基基础上,不能随时移动,使用不方便。

在中国申请并授权的,申请号为201420837778.3,名称为一种用于重型有轨车辆移位的便携式电动推车器,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可灵活移动的小型的便携式的推车器。但是,其在空载行走时,需要一直压住控制手柄,操作不方便;在负载行走时,空载行走轮和负载行走轮没有高度差,空载行走轮会接触地面,影响推车器的整体的平衡性,在推车过程中驱动轮极易从轨道车轮和轨道中滑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便携式电动推车器在空载行走时的操作不方便,以及,在负载行走时工作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手动液压搬运车,例如,在中国申请公开的,申请号为201220057866.2和申请号为201210349840.X,结构简单,操作灵活,广泛应用于工厂、仓库、商店等各种场合。通过控制扳手,通过千金顶和连杆结构的作用,车架可以升降,同时,通过前轮的转动可以灵活的转动移动。

本实用新型,在现有的手动液压搬运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增加了车轮夹紧装置和驱动行走装置,提供了一种推车器。

一种推车器,包括车架、手柄、万向轮、两个空载行走轮、升降油缸和空载行走轮展开折叠连杆机构,还包括车轮夹紧装置和驱动行走装置,

车轮夹紧装置,包括,由第一夹紧臂、第二夹紧臂、夹紧缸、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组成的平面连杆机构,所述第一夹紧臂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夹紧轮,第一夹紧轮以第一夹紧臂为轴可旋转,所述第一夹紧臂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杆一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夹紧臂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夹紧臂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夹紧轮,所述第二夹紧轮以第二夹紧臂为轴可旋转,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间与车架铰接,所述夹紧缸的杆端和尾端分别与第一夹紧臂的中间和第二夹紧臂的中间铰接;

驱动行走装置,包括,第一驱动轮、第二驱动轮、第一驱动轮固定件、第二驱动轮固定件和驱动部件,所述第一驱动轮固定件设置于车架一侧,所述第一驱动轮设置于第一驱动轮固定件一端,所述第二驱动轮固定件设置于车架另一侧,所述第二驱动轮设置于第二驱动轮固定件一端,所述驱动部件和第一驱动轮或/和第二驱动轮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空载行走时,通过手柄控制车架上升,空载行走轮着地,驱动轮离地,可以方便的移动。

2.负载工作时,通过手柄控制车架下降,空载行走轮离地,驱动轮着地,推车时工作稳定。

附图说明

图1现有技术手动液压搬运车;

图2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推车器空载行走时状态示意图;

图4推车器负载推车时状态示意图;

图5是链轮驱动系统连接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现有技术中,手动液压搬运车,如图1所示,前轮3为万向轮,通过手柄2 来控制方向,方便的移动车体。同时,通过手柄2,控制油缸5,车架1前端可以升高或降低,在此过程中,在连杆机构6的作用下,后轮4展开或折叠,车架1后端也同布升高或降低。

本实用新型在此基础上,对手动液压搬运车进行改进,提供了一种推车器。

一种推车器,如图2所示,包括车架1、手柄2、万向轮3、空载行走轮4、升降油缸5和空载行走轮展开折叠连杆机构6,还包括车轮夹紧装置和驱动行走装置。

车轮夹紧装置,设置于车架1中间位置,包括,由第一夹紧臂21、第二夹紧臂27、夹紧缸23、第一连杆25、第二连杆28、第三连杆26组成的平面连杆机构,所述第一夹紧臂2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夹紧轮22,所述第一夹紧臂21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杆25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一连杆25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杆28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28的第二端与第三连杆26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三连杆26的第二端与第二夹紧臂27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二夹紧臂27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夹紧轮24,所述第二夹紧轮24以第二夹紧臂27为轴可转动,所述第二连杆28的中间与车架1铰接,所述夹紧缸23的杆端和尾端分别与第一夹紧臂21和第二夹紧臂27的中间铰接,第一夹紧臂21和第二夹紧臂27的下部和车架1滑动连接,车架1在夹紧臂的下方提供力的支撑点。

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夹紧臂21与第二夹紧臂27为左右对称结构,第一连杆25和第三连杆27长度相同。

驱动行走装置,包括,第一驱动轮31、第二驱动轮32、第一驱动轮固定件 33、第二驱动轮固定件34和驱动部件,所述第一驱动轮固定件33设置于车架1 一侧,所述第一驱动轮31设置于第一驱动轮固定件33一端,所述第二驱动轮固定件34设置于车架另一侧,所述第二驱动轮32设置于第二驱动轮固定件34 一端,所述驱动部件和第一驱动轮31或/和第二驱动轮32连接。

其中,驱动部件为动力源,驱动第一驱动轮31或/和第二驱动轮32旋转,整个推车器就移动。

推车器的工作原理是,在空载运行时,如图3所示,万向轮3和空载行走轮4着地,通过手柄2控制方向,将推车器移动到需要转换工位的正在维修的有轨车辆的车轮附近,使第一驱动轮31、第二驱动轮32、第一夹紧轮22和第二夹紧轮24位于轨道的垂直上方,并且使第一夹紧轮22和第二夹紧轮24分别位于要移位的有轨车辆的车轮的左右两侧中间偏下的位置。此时,通过手柄2 控制升降油缸5使得车架1后端下降,在空载行走轮展开折叠连杆机构6的作用下,车架1前端同步下降,同时空载行走轮4折叠悬空,第一驱动轮31与第二驱动轮32和轨道接触,如图4所示。然后,夹紧缸23动作使第一夹紧轮22 和第二夹紧轮24夹紧有轨车辆车轮,第一夹紧轮22与第二夹紧轮24和有轨车辆车轮可以相对转动。有轨车辆车轮通过第一夹紧轮22和第二夹紧轮24给推车器一个向下的反作用力,为第一驱动轮31与第二驱动轮32和轨道之间提供足够的正压力。在驱动部件的驱动作用下,第一驱动轮31和第二驱动轮32就在轨道上转动,推车器就推动有轨车辆前进。有轨车辆移动到位后,夹紧缸23 动作,第一夹紧轮22和第二夹紧轮24释放有轨车辆车轮,通过手柄2控制升降油缸5使得车架1上升,同时,空载行走轮4展开并着地,第一驱动轮31和第二驱动轮32离开轨道面,推车器进入空载行走状态。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体积小,通过手柄2控制车架1升降进行空载行走和负载工作状态的切换,移动方便,操作灵活。

由于车辆车轮给推车器的反作用力通过车轮夹紧装置和车架1传递到第一驱动轮31和第二驱动轮32上,所以,为了保证此反作用力的传输,车架1需要为车轮夹紧装置提供里的支撑点,车架1包括第一横杆11和第二横杆12,第一横杆11设置于推车器前端,第二横杆12设置于推车器的后端,第一横杆11 和第二横杆12均与车架的左右两端固定连接,如图2所示,第一横杆11和第二横杆12由两根中间留有空隙的金属板组成,第一夹紧臂21、第二夹紧臂27 从一横杆11和第二横杆12的两根金属板的空隙中穿过。位于第一夹紧臂21、第二夹紧臂27下方的金属板起到支撑作用。

为了防止上述平面连杆机构在推车器空载或负载移动过程中相对于车架转动,在第一夹紧臂21与第二夹紧臂27的端部垂直于夹紧臂设置有两挡块,两挡块中间有一定间隔距离,第一夹紧臂21与第二夹紧臂27呈“干”型,第二横杆12位于两挡块之间,第一夹紧臂21与第二夹紧臂27和第二横杆12滑动连接。

为了推车器方便的通过空载行走移动到工作位置,避免空载行走轮4需要越过轨道,如图2所示,第一驱动轮31、第二驱动轮32、第一夹紧轮22、第二夹紧轮24设置于车架1的前侧,空载行走轮4设置于车架1内侧。

提供驱动力的驱动部件,由马达47和马达固定件48组成,马达47通过马达固定件48固定安装在车架1上,

马达47可以设置一个,与第一驱动轮31或第二驱动轮32同轴连接,或者,

马达47也可设置两个,分别与述第一驱动轮31和第二驱动轮32同轴连接。

优选的,为了减少马达47和驱动轮同轴连接时的冲击力,选用链条传动,驱动部件由马达47、马达固定件48、驱动链轮45、第一从动链轮41、第二从动链轮44、第一张紧链轮42、第二张紧链轮43、张紧链轮固定件46和环形链条50组成,如图2、6所示,第一从动链轮41与第一驱动轮31同轴连接,第二从动链轮44与第二驱动轮32同轴连接,马达47通过马达固定件48安装于车架1中间位置,驱动链轮45设置于马达47输出轴上,第一张紧链轮42和第二张紧链轮43通过张紧链轮固定件46安装于车架的左右两侧,环形链条50与驱动链轮45、第一从动链轮41、第二从动链轮44、第一张紧链轮42、第二张紧链轮43连接,如图5所示。

链条传动可以一定程度上吸收一部分外部载荷的冲击,减少马达47受到的冲击,延长其使用寿命。

优选的,马达47可以液压马达、气动马达、直流电动马达或交流电动马达中的任意一种,其中夹紧缸23为液压缸。

优选的,当马达47选用液压马达,所述车架1上还配套设置有液压站49,同时为马达47和夹紧缸23提供动力。

优选的,第一驱动轮31和第二驱动轮32为硬质表面,第一夹紧轮22和第二夹紧轮24为弹性表面,弹性表面可以吸收来自夹紧缸23的冲击,避免夹紧轮和车轮在频繁夹紧中的损伤。

可理解的是,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