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通设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53994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交通设施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交通设施的建造领域。



背景技术:

申请号为201710091460.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交通设施,包括若干站台,若干运动路径,若干小车,若干切换装置,若干输入装置,出发位置识别单元,控制系统;运动路径上设置有运动的载体,如此当小车处在运动路径上时,小车能沿着路径方向运动;各运动路径拼接成一个网状的交通网络,各个站台通过交通网络联系在一起,每一站台与至少一条运动路径的首端相连,首端与站台相连的运动路径称之为上行路径,每一站台与至少一条运动路径的尾端相连,尾端与站台相连的运动路径称之为下行路径,在全部运动路径中,除上行、下行路径外的其它运动路径称之为运行路径,通过切换装置,运行在每一上行路径、运行路径上的小车可切入至少一条其它运动路径,通过切换装置,每一下行路径、运行路径可承接来自至少一条其它运动路径的小车;输入装置与小车一一对应,用户通过输入装置输入代表目的地站台的信息,输入装置将这一信息传达至控制系统,出发位置识别单元用以识别小车是从哪一条上行路径出发的,出发位置识别单元将识别信号传达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小车出发的上行路径、目的地站台安排出一条到达目的地站台的预设路径,该预设路径由若干运动路径拼接而成;运动路径之间进行切换的位置称之为切换处,每一切换处对应有一响应位置,当小车需要在切换处进行切换时,切换装置必须在相应的响应位置进行响应,响应位置对应有一响应位置识别单元,响应位置识别单元用以识别是哪一辆小车经过了响应位置并将这一信息传达至控制系统,当小车经过响应位置时,控制系统根据小车的预设路径决定切换装置是否进行响应;至少存在一组运动路径的组合,即第一运动路径、第二运动路径、第三运动路径;第二运动路径可且仅可承接从第一运动路径切入的小车,即第二运动路径上运行的小车全部来自于第一运动路径,第二运动路径上运行的全部小车只能切入第三运动路径;第二运动路径先为一段减速路径,后为一段排队路径,减速路径承接来自第一运动路径的小车,排队路径承接来自减速路径的小车,减速路径用以对小车进行减速,排队路径用以对小车进行列队,具体为:以排队路径的尾端为队首,各小车紧密地排成一列,若队首的小车切入第三运动路径,后续小车依次跟上再形成以排队路径的尾端为队首的队列,队首的小车采用侦探模式的切换,即切换装置包含有侦探单元,当侦探单元侦探到第三运动路径上的小车不会对该小车的切换形成阻挡时,该小车执行切换动作;第三运动路径设置有一段变速路径,变速路径先为一段减速路径,后为一段加速路径,减速路径用以对小车进行减速,加速路径用以对小车进行加速,减速路径与加速路径的交汇处临近排队路径的尾端。在该发明方案中,第二运动路径可且仅可承接从第一运动路径切入的小车,即第二运动路径上运行的小车全部来自于第一运动路径,显然,小车从第一运动路径切入第二运动路径是非常顺畅的,第二运动路径不存在对小车切入形成干扰的其它小车,在小车从第二运动路径切入第三运动路径的过程中,运行在第二运动路径上的小车先把速度降下来,然后以排队路径的尾端为队首进行列队,队首的小车采用侦探模式的切换,当小车切换到第三运动路径的变速路径时,小车的速度仍然不高,之后小车通过加速路径达到正常的运行速度,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小车的切换在低速状态下进行,十分安全。但在实际应用中,该技术方案存在一个缺点,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低下,这是因为第三运动路径上设置有一段变速路径,变速路径先为一段减速路径,后为一段加速路径,显然,小车在变速路径上耗费了很多时间,在小车到达目的地站台的过程中,小车要经过多个变速路径,小车的运行时间会变得很长,显而易见,这样会降低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运行效率高、安全可靠的交通设施。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交通设施,包括若干站台,若干运动路径,若干小车,若干切换装置,若干输入装置,出发位置识别单元,控制系统;运动路径上设置有运动的载体,如此当小车处在运动路径上时,小车能沿着路径方向运动;各运动路径拼接成一个网状的交通网络,各个站台通过交通网络联系在一起,每一站台与至少一条运动路径的首端相连,首端与站台相连的运动路径称之为上行路径,每一站台与至少一条运动路径的尾端相连,尾端与站台相连的运动路径称之为下行路径,在全部运动路径中,除上行、下行路径外的其它运动路径称之为运行路径,通过切换装置,运行在每一上行路径、运行路径上的小车可切入至少一条其它运动路径,通过切换装置,每一下行路径、运行路径可承接来自至少一条其它运动路径的小车;输入装置与小车一一对应,用户通过输入装置输入代表目的地站台的信息,输入装置将这一信息传达至控制系统,出发位置识别单元用以识别小车是从哪一条上行路径出发的,出发位置识别单元将识别信号传达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小车出发的上行路径、目的地站台安排出一条到达目的地站台的预设路径,该预设路径由若干运动路径拼接而成;运动路径之间进行切换的位置称之为切换处,控制系统根据小车的预设路径决定小车是否在切换处进行切换,如此使小车的运行符合预设路径;对每一切换处而言,小车在前运行的运动路径称之为在前路径,小车将要切换到的运动路径称之为目标路径;至少存在一个追逐式切换处,追逐式切换处设置有一减速路径,一排队路径,一加速路径;减速路径首端连接在前路径,如此减速路径可承接从在前路径切入的小车;排队路径首端连接减速路径尾端,如此排队路径承接来自减速路径的小车;加速路径首端临近排队路径尾端,如此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可切入加速路径首端,加速路径尾部临近目标路径,如此运行在加速路径上的小车可切入目标路径;排队路径用以对小车进行列队,具体为:以排队路径的尾端为队首,各小车紧密地排成一列,若队首的小车切入加速路径,后续小车依次跟上再形成以排队路径尾端为队首的队列;控制系统根据目标路径上小车的分布位置决定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是否需要切入加速路径,若是,则决定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以使该小车实现从加速路径尾部切入目标路径的目的。在本实用新型中,当运行于在前路径上的小车需要切入到目标路径时,即根据小车的预设路径决定小车需要在追逐式切换处进行切换,小车先切入减速路径,进而在排队路径等候,控制系统根据目标路径上小车的分布位置对等候在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进行控制,以使该小车从加速路径尾部切入目标路径。相比于已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目标路径上的小车始终处于高速运行的状态,从而使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待切入小车在切入前以排队等候的形式分布在排队路径上,十分安全、可靠,显然,如果待切入小车处于运动状态且又无法切入目标路径,整个交通设施就会处在风险中。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果目标路径上小车的分布位置不适合小车切入,小车就不出发而等待在排队路径尾端,这一点尤为重要,小车等待在排队路径尾端,这样的状态十分安全,不会给交通设施带来风险。控制系统根据小车的预设路径决定小车是否在切换处进行切换,如此使小车的运行符合预设路径,这一技术方案在申请号为201510702108.X的中国专利中有详细描述:每一切换处对应有一响应位置,当小车需要在切换处进行切换时,切换装置必须在相应的响应位置进行响应,响应位置对应有一响应位置识别单元,响应位置识别单元用以识别是哪一辆小车经过了响应位置并将这一信息传达至控制系统,当小车经过响应位置时,控制系统根据小车的预设路径决定切换装置是否进行响应;具体到本实用新型中,就是是否需要在追逐式切换处进行切换,即是否切入减速路径。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在前路径、目标路径、切换装置、减速路径、排队路径、加速路径在申请号为201720152528.X的中国专利中有详细描述,这里不一一展开赘述,减速路径既可以采取连续减速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分段减速的方式,即减速路径由若干段速度不同的运动路径拼接而成,加速路径的设置也是基于同样的原理。在本实用新型中,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可切入加速路径首端,显然,常规的切入装置都可实现这一功能,一般可在排队路径尾端设置运行位置识别单元以识别是哪一辆小车到达排队路径尾端,在实际应用中,还可把排队路径尾端与加速路径首端对接起来,申请号为201710091460.3的中国专利描述了一种排队路径,小车通过结合模式与滑行模式的切换达到排队目的,控制系统只要控制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处于结合模式,该小车就可切入加速路径。

进一步的技术,上行路径为一排队路径;上行路径与运行路径之间的切换处称之为上行切换处,上行切换处设置有一加速路径,加速路径首端临近排队路径尾端,如此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可切入加速路径首端,加速路径尾部临近运行路径,如此运行在加速路径上的小车可切入运行路径;控制系统根据运行路径上小车的分布位置决定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是否需要切入加速路径,若是,则决定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以使该小车实现从加速路径尾部切入运行路径的目的。上行路径有其特殊性,因为上行路径与站台相连接,把上行路径设置为排队路径,并在其尾端设置上行切换处,可以使上行路径上的小车高效、安全地切入运行路径。

显然,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还不是最佳,因为每一辆小车必须在排队路径尾端进行等待,在进入排队路径前,小车还必须经过一段减速路径,这显然会大大增加小车的运行时间,降低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鉴于此,有必要应用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还可以为:一种交通设施,包括若干站台,若干运动路径,若干小车,若干切换装置,若干输入装置,出发位置识别单元,控制系统;运动路径上设置有运动的载体,如此当小车处在运动路径上时,小车能沿着路径方向运动;各运动路径拼接成一个网状的交通网络,各个站台通过交通网络联系在一起,每一站台与至少一条运动路径的首端相连,首端与站台相连的运动路径称之为上行路径,每一站台与至少一条运动路径的尾端相连,尾端与站台相连的运动路径称之为下行路径,在全部运动路径中,除上行、下行路径外的其它运动路径称之为运行路径,通过切换装置,运行在每一上行路径、运行路径上的小车可切入至少一条其它运动路径,通过切换装置,每一下行路径、运行路径可承接来自至少一条其它运动路径的小车;输入装置与小车一一对应,用户通过输入装置输入代表目的地站台的信息,输入装置将这一信息传达至控制系统,出发位置识别单元用以识别小车是从哪一条上行路径出发的,出发位置识别单元将识别信号传达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小车出发的上行路径、目的地站台安排出一条到达目的地站台的预设路径,该预设路径由若干运动路径拼接而成;运动路径之间进行切换的位置称之为切换处,控制系统根据小车的预设路径决定小车是否在切换处进行切换,如此使小车的运行符合预设路径;对每一切换处而言,小车在前运行的运动路径称之为在前路径,小车将要切换到的运动路径称之为目标路径;至少存在一个分配式切换处,分配式切换处设置有一减速路径,一排队路径,一加速路径,一前置路径;前置路径首端连接在前路径,如此前置路径可承接从在前路径切入的小车,前置路径上设置有运动的载体,如此当小车处在前置路径上时,小车能沿着前置路径运动;减速路径首端连接前置路径尾端,如此减速路径可承接来自前置路径的小车;排队路径首端连接减速路径尾端,如此排队路径承接来自减速路径的小车;加速路径首端临近排队路径尾端,如此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可切入加速路径首端,加速路径尾部临近目标路径,如此运行在加速路径上的小车可切入目标路径;排队路径用以对小车进行列队,具体为:以排队路径的尾端为队首,各小车紧密地排成一列,若队首的小车切入加速路径,后续小车依次跟上再形成以排队路径尾端为队首的队列;控制系统根据目标路径上小车的分布位置决定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是否需要切入加速路径,若是,则决定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以使该小车实现从加速路径尾部切入目标路径的目的;前置路径上设置有高速切入单元,高速切入单元用以使运行在前置路径上的全部或部分小车在高速运行的情况下切入目标路径。在本实用新型中,根据小车的预设路径,当小车需要在分配式切换处执行切换动作时,小车的切换装置进行响应,小车切入前置路径,在前置路径的高速切入单元,全部或部分小车在高速运行的情况下切入目标路径,只有当目标路径上出现极端状况时,如目标路径上小车的分布非常密集,如此使极少部分的小车无法通过高速切入单元切入目标路径,这部分小车通过减速路径进入排队路径,根据目标路径上小车的分布状况,控制系统控制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依次通过加速路径切入目标路径,综上所述,在前路径上的小车通过分配式切换处最终都切换到了目标路径,绝大多数小车通过高速切入单元高速切入目标路径,只有极少数小车通过排队方式切入目标路径,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对少数无法高速切入目标路径的小车采用排队等候切入的方式,避免了小车高速运行却又无法切入目标路径的状况对交通设施形成的风险,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交通设施十分安全,这些都得益于本实用新型的分配式切换方式,通过把高速切入单元与追逐式切换方式以特定的方式连接起来,两者相互配合,达到了良好的技术效果。

控制系统根据目标路径上小车的分布位置决定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这一点对于本实用新型来说尤为重要,应尽量使控制方式简单、合理。

优选的,控制系统作出决定的具体方式为:在目标路径选定一段路径作为检测路径,检测路径上设置有运行位置识别单元,运行位置识别单元用以识别检测路径上各小车的位置,运行位置识别单元将识别结果输入控制系统;一段长度为5米且无小车存在的距离称之为可切入距离,控制系统判断检测路径上是否存在可切入距离,若有,控制系统将该可切入距离与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对应起来,并决定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需要切入加速路径,控制系统根据可切入距离的中点的位置安排出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以使小车到达加速路径尾端时,其对应的可切入距离的中点正对小车,如此小车可在加速路径尾端切入目标路径。在本技术方案中,目标路径临近加速路径尾端的位置称之为尾端对应处,目标路径上与前置路径相对应的部分称之为前置路径对应部,可把检测路径设置在尾端对应处与前置路径对应部之间,控制系统根据运行位置识别单元的识别结果可知晓检测路径上各小车的位置,控制系统据此判断检测路径上是否存在可切入距离,如果检测路径上存在可切入距离,控制系统将其位置标注出来,如检测路径上分布有小车一和小车二,小车一在前,小车二在后,两者相距6米,显然,小车一后方一段长度为5米的距离构成了可切入距离,如此意味着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有了切入目标路径的机会,控制系统决定该小车需要切入加速路径,当检测路径上生成可切入距离后,可切入距离中点与尾端对应处的距离也确定下来,这一距离标记为S1,目标路径的运行速度是确定的,这一速度为V1,可切入距离中点到达尾端对应处的时间为T1,T1=S1/V1,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切入加速路径并到达加速路径尾端的时间是确定的,这一时间标定为T2,在实际应用中,应使检测路径与尾端对应处间隔足够的距离,以使T1大于或等于T2,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就可算出来了,T3=T1-T2=S1/V1-T2,这里T3指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当检测路径生成一个可切入距离后,这一可切入距离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对应起来,随着这一可切入距离逐渐离开检测路径,检测路径上会生成新的可切入距离,新生成的可切入距离与新的处在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又可对应起来。可切入距离为小车的切入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优选的,控制系统作出决定的具体方式为:在目标路径选定一段路径作为检测路径,检测路径上设置有运行位置识别单元,运行位置识别单元用以识别检测路径上各小车的位置,运行位置识别单元将识别结果输入控制系统;一段长度为5米且无小车存在的距离称之为可切入距离,控制系统判断检测路径上是否存在可切入距离,若有,控制系统将该可切入距离与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对应起来,并决定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需要切入加速路径,控制系统根据可切入距离的中点的位置安排出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以使小车运行在加速路径尾部时,小车能与相对应的可切入距离的中点相遇;小车在加速路径尾部采用侦探模式的切换方式,即当侦探到小车与可切入距离的中点相遇时,小车切入目标路径。在本技术方案中,目标路径临近加速路径尾端的位置称之为尾端对应处,目标路径上与前置路径相对应的部分称之为前置路径对应部,可把检测路径设置在尾端对应处与前置路径对应部之间,如果检测路径上存在可切入距离,则意味着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有了切入目标路径的机会,控制系统决定该小车需要切入加速路径,在加速路径尾部,小车能与相对应的可切入距离的中点相遇;加速路径尾部为一段具有一定长度的路径,该路径的起始点称之为尾部起始点,该路径的终止点为加速路径尾端,目标路径上与尾部起始点对应的位置称之为起始点对应点;在实际应用中,应合理配置加速路径和目标路径,可设计小车与可切入距离的中点相遇的不同场景,场景一:如设置加速路径尾部的长度为10米,小车在加速路径尾部的运行速度为10米/秒,目标路径的运行速度为11米/秒,当小车到达尾部起始点时,可切入距离的中点还未到达起始点对应点,可切入距离的中点与起始点对应点的距离为0.3米,显然小车与可切入距离的中点能够在加速路径尾部相遇,为满足上述设计,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就可计算出来,当检测路径生成可切入距离后,可切入距离中点与起始点对应点的距离也确定下来,这一距离标记为S5,可切入距离的中点与起始点对应点的距离为0.3米,可切入距离运动至这一位置的时间为T5,T5=(S5-0.3)/11米/秒,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切入加速路径并到达尾部起始点的时间是确定的,这一时间标定为T6,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就可算出来了,T8=T5-T6=(S5-0.3)/11米/秒-T6。当然,还可设计其他的相遇场景,场景二:如设置加速路径尾部的长度为10米,小车在加速路径尾部的运行速度为11米/秒,目标路径的运行速度为10米/秒,当小车到达尾部起始点时,可切入距离的中点已超过起始点对应点,可切入距离的中点与起始点对应点的距离为0.2米,显然小车与可切入距离的中点能够在加速路径尾部相遇,为满足上述设计,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就可计算出来,当检测路径生成可切入距离后,可切入距离中点与起始点对应点的距离也确定下来,这一距离标记为S5,可切入距离的中点与起始点对应点的距离为0.3米,可切入距离中点运动至这一位置的时间为T5,T5=(S5+0.2)/10米/秒,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切入加速路径并到达尾部起始点的时间是确定的,这一时间标定为T6,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就可算出来了,T8=T5-T6=(S5+0.2)/10米/秒-T6。小车在加速路径尾部采用侦探模式的切换方式,侦探模式的切换方式在申请号为201510874759.7的中国专利中有详细描述,如在加速路径尾部和目标路径上设置运行位置识别单元,连续检测小车和可切入距离的中点的位置,当侦探到小车与可切入距离的中点相遇时,小车切入目标路径。小车采用侦探模式的切换方式,这一技术的优点在于,即使小车与可切入距离的中点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位置关系与预定设计出现了很小的偏差,通过侦探模式的切换方式,小车也能准确地对准可切入距离的中点并执行切换动作。

优选的,控制系统作出决定的具体方式为:在目标路径选定一段路径作为检测路径,检测路径上设置有运行位置识别单元,运行位置识别单元用以识别检测路径上各小车的位置,运行位置识别单元将识别结果输入控制系统;检测路径的长度为8.5米;一段长度为5米且无小车存在的距离称之为可切入距离,控制系统根据检测路径上各小车的位置判断:通过执行滑行过程,检测路径上能否形成一个可切入距离,若能,控制系统将该可切入距离与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对应起来,并决定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需要切入加速路径,控制系统根据可切入距离的中点的位置安排出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以使小车到达加速路径尾端时,其对应的可切入距离的中点正对小车,如此小车可在加速路径尾端切入目标路径;控制系统控制目标路径上的小车执行滑行过程,以使小车之间形成可切入距离。在本技术方案中,目标路径上的小车执行滑行过程,以使小车之间形成可切入距离。这样会使可切入距离的形成机会大大增加,如检测路径上出现二辆形成,小车一与小车二的距离为3米,显然,检测路径上不存在可切入距离,但如果小车可执行滑行过程,小车二相对于小车一向后滑行2米,可切入距离就生成了,控制系统根据该可切入距离的中点的位置安排出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以使小车到达加速路径尾端时,其对应的可切入距离的中点正对小车;在实际应用中,可通过数据采集的方法来达成这一技术方案,模拟一个检测路径上小车的分布场景,记录各小车的位置形成数据一,然后根据小车的分布场景得出数据二,如果检测路径上小车的分布比较拥挤,难以形成可切入距离,则把数据二定义为“难切入,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不需要执行切入动作”,如果检测路径上小车的分布比较稀疏,则对各小车的位置作出合理的安排以形成可切入距离,作出合理安排后各小车的相对位置,可切入距离中点的位置,根据可切入距离中点的位置安排出的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作为三要素储存在数据二中,数据一和数据二形成数据组,经过多次模拟小车的分布场景,控制系统中存有海量的数据组,当一个实际的小车分布场景出现时,控制系统把实际小车分布场景中各小车的位置与各数据组进行匹配,若一个数据组的数据一与实际小车分布场景中各小车的位置形成匹配,则该数据组的数据二被控制系统用作执行数据,即控制系统以数据二为基准对小车进行控制,如数据二中记载有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如此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的出发时间就有了。控制系统控制目标路径上的小车执行滑行过程,以使小车之间形成可切入距离,这样的技术方案在申请号为201610662346.7的中国专利中有详细描述,在实际操作中,只要在目标路径上设置运行位置识别单元,对各小车的位置进行实时监测,就可使小车完成滑行过程。本技术方案的检测路径的长度比较短,为8.5米,这是考虑到当检测路径生成可切入距离后,该可切入距离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形成对应,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切入加速路径,当排队路径尾端出现新的小车时,检测路径上原有的小车已全部运动至检测路径外,不会对新小车出发形成干扰。应当指出,如果检测路径上原本存在可切入距离,也可以看作:通过执行滑行过程,检测路径上能形成一个可切入距离,即这一滑行过程的滑行距离为零,是一种特殊的滑行过程。

显而易见,控制系统作出决定的具体方式还有很多,例如,目标路径上的小车执行滑行过程形成可切入距离,运行在加速路径上的小车在加速路径尾部采用侦探模式的切换方式切入这一可切入距离,即把上述两种技术相结合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又或者把检测路径的长度设置得长一点,通过执行滑行过程,安排出多个可切入距离,鉴于控制系统作出决定方式具有多样性,下面不一一展开赘述。

高速切入单元用以使前置路径上的全部或部分小车在高速运行的情况下切入目标路径。申请号为201610662346.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小车高速切入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主要利用小车执行滑行过程来调整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申请号为201510874759.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另一种小车高速切入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采用侦探模式的切换方式,显然,上述技术方案的运行效率非常高,但这样的切入方式也存在不足之处:当目标路径上出现极端情况时,如目标路径上的小车分布十分密集,在前路径上的小车无法全部切入目标路径,交通设施的运行就会出现风险,但把上述技术方案的高速切入单元应用到本实用新型中来,则可取得良好的技术效果。高速切入单元用以使前置路径上的全部或部分小车在高速运行的情况下切入目标路径,假设交通设施运行了一上午,在一上午的时间内,前置路径上的全部小车通过高速切入单元切入目标路径,又或者前置路径上的绝大部分小车通过高速切入单元切入目标路径,极少数小车通过减速路径进入排队路径,并在排队路径上排队等候。

优选的,高速切入单元包括侦探单元,并行路径;并行路径为一段与目标路径并行的前置路径,小车可从并行路径切入目标路径,前置路径与目标路径有一预设的速度差,对于一辆处于并行路径上的小车而言,当侦探单元侦探到目标路径上的小车不会对其切入形成阻挡时,该小车执行切换动作。在本技术方案中,如果目标路径上出现极端情况,即目标路径上小车十分拥挤,并行路径上的小车不能全部切入目标路径,即处于并行路径上的部分小车的侦探单元一直侦探到目标路径上的小车会对其切入形成阻挡,这部分小车就会通过减速路径进入排队路径,并在排队路径上排队等候。侦探模式的切换方式在申请号为201510874759.7的中国专利中有详细描述。

优选的,高速切入单元包括并行路径,并行路径为一段与所述目标路径并行的前置路径,目标路径上与并行路径相并行的部分称之为伴随路径,小车可从并行路径切入伴随路径,划定一段包括并行路径的前置路径称之为专属前置路径,划定一段包括伴随路径的目标路径称之为专属目标路径,专属前置路径和专属目标路径上设置有运行位置识别单元,运行位置识别单元用以识别专属前置路径和专属目标路径上各小车的位置,所述运行位置识别单元将识别结果输入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专属前置路径和专属目标路径上各小车的位置控制专属目标路径上或专属前置路径上或专属前置路径和专属目标路径上的部分小车执行滑行过程,以使全部或部分并行路径上的小车可切入伴随路径。在本技术方案中,控制系统控制部分小车执行滑行过程,以使全部或部分并行路径上的小车可切入伴随路径。在实际应用中,可采用数据采集的方法来达成这一技术方案,以专属前置路径首端和专属目标路径首端相互对齐而论,模拟一串进入专属前置路径的小车和一串进入专属目标路径的小车,对各小车的位置进行标注形成数据一,在专属前置路径、专属目标路径范围内,以数据一描述的各小车的位置为初始状态,对各小车的相对位置进行合理安排,以使全部或部分并行路径上的小车可切入伴随路径,记录安排后的各小车的相对位置并标注无法切入伴随路径的小车形成数据二,数据一和数据二形成数据组,经过多次模拟小车的分布场景,控制系统中存有海量的数据组,当一个实际的小车分布场景出现时,控制系统把实际小车分布场景中各小车的位置与各数据组进行匹配,若一个数据组的数据一与实际小车分布场景中各小车的位置形成匹配,则该数据组的数据二被控制系统用作执行数据,即控制系统以数据二为基准对小车进行控制。这样的技术方案可从申请号为201610662346.7的专利中去借鉴,在实际操作中,只要在专属前置路径和专属目标路径上设置运行位置识别单元,对各小车的位置进行实时监测,就可使小车完成滑行过程。对于标注无法切入伴随路径的小车,这部分小车就会通过减速路径进入排队路径,并在排队路径上排队等候。申请号为201610662346.7的中国专利还描述了逐一比对的方式:对于刚进入并行路径的小车,根据运行位置识别单元的识别结果,控制系统判断伴随路径上是否有小车对其切入形成阻挡,若有,则控制伴随路径上的小车执行滑行过程,如此使各小车间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以利于并行路径上的小车切入,伴随路径上小车的滑行显然受到相邻的在后小车的制约,当极端情况出现时,如小车的分布密度过大,制伴随路径上小车的滑行受到制约,即通过执行滑行过程仍无法形成切入窗口,对于通过执行滑行过程仍无法形成切入窗口的待切入小车,控制系统将其标注为无法切入伴随路径,该小车就会通过减速路径进入排队路径。假设交通设施运行了一上午,在一上午的时间内,专属目标路径上或专属前置路径上或专属前置路径和专属目标路径上的部分小车了执行滑行过程,以使全部或部分并行路径上的小车可切入伴随路径。

优选的,高速切入单元包括切入点,切入点设置在前置路径尾部,目标路径上与切入点相对应的点称之为接应点,小车可从切入点切入至接应点,划定一段处于切入点前方的前置路径称之为专用在前置路径,划定一段处于接应点前方的目标路径称之为专用目标路径,专用前置路径和专用目标路径上设置有运行位置识别单元,运行位置识别单元用以识别专用前置路径和专用目标路径上各小车的位置,运行位置识别单元将识别结果输入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专用前置路径和专用目标路径上各小车的位置控制专用目标路径上或专用前置路径上或专用前置路径和专用目标路径上的部分小车执行滑行过程,以使全部或部分专用前置路径上的小车可从切入点切入接应点。在本技术方案中,控制系统控制部分小车执行滑行过程,以便全部或部分前置路径上的小车可切入目标路径。在实际应用中,可采用数据采集的方法来达成这一技术方案,以专用前置路径首端和专用目标路径首端相互对齐而论,模拟一串进入专用前置路径的小车和一串进入专用目标路径的小车,对各小车的位置进行标注形成数据一,对各小车的位置进行合理安排,以使全部或部分前置路径上的小车可通过切入点切入接应点,记录各小车安排后的位置并标注无法切入目标路径的小车形成数据二,数据一和数据二形成数据组,经过多次模拟小车的分布场景,控制系统中存有海量的数据组,当一个实际的小车分布场景出现时,控制系统把实际小车分布场景中各小车的位置与各数据组进行匹配,若一个数据组的数据一与实际小车分布场景中各小车的位置形成匹配,则该数据组的数据二被控制系统用作执行数据,即控制系统以数据二为基准对小车进行控制。这样的技术方案可从申请号为201610662346.7的专利中去借鉴。

显然,高速切入单元还可有其它的技术方案,如在前置路径尾部设置切入点,小车到达切入点时对目标路径上的小车进行侦探,看目标路径上的小车是否对其切入构成影响,若不构成影响,小车执行切入动作,若构成影响,小车不执行切入动作,小车进入减速路径。申请号为201710072365.9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挤压式的切入方式,这一技术方案实质上也是一种高速切入方式,这一技术方案稍作改变就可应用到本发明方案中来,对于想从切换点切入目标路径的小车,可对切换点附近一段设定的目标路径上的小车的数量进行统计,如该段目标路径上的小车数量小于或等于预设值,则该小车可考虑执行挤压式的切入动作,若该段目标路径上的小车数量大于预设值,小车不执行切入动作,小车进入减速路径。综上所述,高速切入单元的技术方案具有多样性,这里不一一展开赘述。

进一步的技术,上行路径的首端连接有一加速路径,下行路径的尾端连接有一减速路径。加速路径与减速路径的技术方案在申请号为201620189874.2的专利中有详细描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方案为一种交通设施,包括若干站台,若干运动路径,若干小车,若干切换装置,若干输入装置,出发位置识别单元,控制系统;在控制系统的控制下,小车可在各运动路径间切换;至少存在一个追逐式切换处,追逐式切换处设置有一减速路径,一排队路径,一加速路径;减速路径首端连接在前路径,排队路径首端连接减速路径尾端,加速路径首端临近排队路径尾端,加速路径尾部临近目标路径,控制系统根据目标路径上小车的分布位置决定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以使该小车实现从加速路径尾部切入目标路径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效率高、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实施例4、实施例5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实施例2中追逐式切换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上行切换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分配式切换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分配式切换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分配式切换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3、4、5中在前路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3、4、5中目标路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3、4、5中减速路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3、4、5中加速路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3、4、5中排队路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3、4、5中切换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实施例4、实施例5中前置路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交通设施,包括若干站台Z,若干运动路径1,若干小车2,若干切换装置3,若干输入装置5,出发位置识别单元6,控制系统7;运动路径1上设置有运动的载体,如此当小车2处在运动路径1上时,小车2能沿着路径方向运动;各运动路径1拼接成一个网状的交通网络W,各个站台通过交通网络W联系在一起,每一站台与至少一条运动路径1的首端相连,首端与站台相连的运动路径1称之为上行路径,每一站台与至少一条运动路径1的尾端相连,尾端与站台相连的运动路径1称之为下行路径,在全部运动路径1中,除上行、下行路径外的其它运动路径称之为运行路径,通过切换装置3,运行在每一上行路径、运行路径上的小车2可切入至少一条其它运动路径1,通过切换装置3,每一下行路径、运行路径可承接来自至少一条其它运动路径1的小车2;输入装置5与小车2一一对应,用户通过输入装置5输入代表目的地站台的信息,输入装置5将这一信息传达至控制系统7,出发位置识别单元6用以识别小车2是从哪一条上行路径出发的,出发位置识别单元6将识别信号传达至控制系统7,控制系统7根据小车2出发的上行路径、目的地站台安排出一条到达目的地站台的预设路径,该预设路径由若干运动路径1拼接而成;运动路径1之间进行切换的位置称之为切换处Q,控制系统7根据小车2的预设路径决定小车2是否在切换处Q进行切换,如此使小车2的运行符合预设路径;对每一切换处Q而言,小车2在前运行的运动路径1称之为在前路径11,小车2将要切换到的运动路径1称之为目标路径12;至少存在一个追逐式切换处Q1,追逐式切换处Q1设置有一减速路径J,一排队路径P,一加速路径JA;减速路径首端连接在前路径,如此减速路径可承接从在前路径切入的小车;排队路径首端连接减速路径尾端,如此排队路径承接来自减速路径的小车;加速路径首端临近排队路径尾端,如此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可切入加速路径首端,加速路径尾部临近目标路径,如此运行在加速路径上的小车可切入目标路径;排队路径用以对小车进行列队,具体为:以排队路径的尾端为队首,各小车紧密地排成一列,若队首的小车切入加速路径,后续小车依次跟上再形成以排队路径尾端为队首的队列;控制系统7根据目标路径上小车的分布位置决定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是否需要切入加速路径,若是,则决定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以使该小车实现从加速路径尾部切入目标路径的目的。

其中,控制系统7作出决定的具体方式为:在目标路径选定一段路径作为检测路径121,检测路径121上设置有运行位置识别单元R,运行位置识别单元R用以识别检测路径121上各小车的位置,运行位置识别单元R将识别结果输入控制系统7;一段长度为5米且无小车存在的距离称之为可切入距离,控制系统7判断检测路径121上是否存在可切入距离,若有,控制系统7将该可切入距离与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对应起来,并决定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需要切入加速路径,控制系统7根据可切入距离的中点的位置安排出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以使小车到达加速路径尾端时,其对应的可切入距离的中点正对小车,如此小车可在加速路径尾端切入目标路径。

其中,在前路径、目标路径均为常规路径,常规路径包括一圈闭合的软索A3,驱动单元A5,滑轨A6;软索A3绕在第一轴A1和第二轴A2上,驱动单元A5用以驱动软索A3运动,滑轨A6设置在软索A3上方,滑轨A6中部设置有一条纵向的空隙A61,软索A3上间隔地设置有若干上凸块A31;小车2底部设置有下凸块21,小车2上设置有驱动部B1;驱动部B1用以驱动下凸块21上下向运动,驱动部B1驱动下凸块21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当下凸块21处于第一位置时,下凸块21插接在空隙A61中并触接软索A3;当下凸块21处于第二位置时,下凸块21离开空隙A61;驱动部B1受控制系统7控制;减速路径J包括若干圈闭合的软索A3、与软索A3一一对应的驱动单元A5、滑轨A6;软索A3绕在第一轴A1和第二轴A2上,驱动单元A5用以驱动其对应的软索A3运动,全部软索A3依次相连排成一列,滑轨A6设置在软索A3上方,滑轨A6中部设置有一条纵向的空隙A61,软索A3上间隔地设置有若干上凸块A31,软索A3离减速路径J的首端越近,该软索A3的运行速度越快;加速路径JA包括若干圈闭合的软索A3,与软索A3一一对应的驱动单元A5,滑轨A6:软索A3绕在第一轴A1和第二轴A2上,驱动单元A5用以驱动其对应的软索A3运动,全部软索A3依次相连排成一列,滑轨A6设置在软索A3上方,滑轨A6中部设置有一条纵向的空隙A61,软索A3上间隔地设置有若干上凸块A31,软索A3离加速路径JA的首端越近,该软索A3的运行速度越慢;排队路径P包括一滑轨A6;滑轨A6中部设置有一条纵向的空隙A61,排队路径P的尾端设置有一阻挡块P1,排队路径P两侧各间隔地设置有若干滚轴P2,滚轴P2触及小车2底部,滚轴P2对应有一驱动结构P3,驱动结构P3驱使滚轴P2不停转动;切换装置3包括一过渡滑板D1,一伸缩臂D2,一驱动装置D3,一挡板D5,一挡块D6,一挡杆D7;小车2之前运行的路径称之为起始路径QS,小车将要切换到的路径称之为重置路径QQ;过渡滑板D1设置在切换位置,过渡滑板D1的左侧连接重置路径的滑轨A6的右侧,过渡滑板D1的右侧连接起始路径的滑轨A6的左侧;伸缩臂D2设置在小车2右侧;驱动装置D3用以驱动伸缩臂D2,以使伸缩臂D2实现伸、缩动作,驱动装置D3受控制系统7控制;挡板D5设置在切换位置,挡板D5位于起始路径的滑轨A6的右侧;挡块D6设置在小车2顶部,挡杆D7设置在切换位置,挡杆D7位于重置路径的滑轨A6上方。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在本实用新型中,当运行于在前路径11上的小车2需要切入到目标路径12时,即根据小车2的预设路径决定小车需要在追逐式切换处Q1进行切换,小车2先切入减速路径J,进而在排队路径P等候,控制系统7根据目标路径12上小车2的分布位置对等候在排队路径P尾端的小车2进行控制,以使该小车2从加速路径尾JA部切入目标路径12。相比于已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目标路径12上的小车始终处于高速运行的状态,从而使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待切入小车在切入前以排队等候的形式分布在排队路径上,十分安全、可靠。本实用新型的切换装置的运作方式在申请号为201510874759.7、201610662346.7、201611127849.0、201710072356.9、201720152528.X的中国专利中有详细描述。

实施例2

一种交通设施,包括若干站台Z,若干运动路径1,若干小车2,若干切换装置3,若干输入装置5,出发位置识别单元6,控制系统7;运动路径1上设置有运动的载体,如此当小车2处在运动路径1上时,小车2能沿着路径方向运动;各运动路径1拼接成一个网状的交通网络W,各个站台通过交通网络W联系在一起,每一站台与至少一条运动路径1的首端相连,首端与站台相连的运动路径1称之为上行路径,每一站台与至少一条运动路径1的尾端相连,尾端与站台相连的运动路径1称之为下行路径,在全部运动路径1中,除上行、下行路径外的其它运动路径称之为运行路径,通过切换装置3,运行在每一上行路径、运行路径上的小车2可切入至少一条其它运动路径1,通过切换装置3,每一下行路径、运行路径可承接来自至少一条其它运动路径1的小车2;输入装置5与小车2一一对应,用户通过输入装置5输入代表目的地站台的信息,输入装置5将这一信息传达至控制系统7,出发位置识别单元6用以识别小车2是从哪一条上行路径出发的,出发位置识别单元6将识别信号传达至控制系统7,控制系统7根据小车2出发的上行路径、目的地站台安排出一条到达目的地站台的预设路径,该预设路径由若干运动路径1拼接而成;运动路径1之间进行切换的位置称之为切换处Q,控制系统7根据小车2的预设路径决定小车2是否在切换处Q进行切换,如此使小车2的运行符合预设路径;对每一切换处Q而言,小车2在前运行的运动路径1称之为在前路径11,小车2将要切换到的运动路径1称之为目标路径12;至少存在一个追逐式切换处Q1,追逐式切换处Q1设置有一减速路径J,一排队路径P,一加速路径JA;减速路径首端连接在前路径,如此减速路径可承接从在前路径切入的小车;排队路径首端连接减速路径尾端,如此排队路径承接来自减速路径的小车;加速路径首端临近排队路径尾端,如此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可切入加速路径首端,加速路径尾部临近目标路径,如此运行在加速路径上的小车可切入目标路径;排队路径用以对小车进行列队,具体为:以排队路径的尾端为队首,各小车紧密地排成一列,若队首的小车切入加速路径,后续小车依次跟上再形成以排队路径尾端为队首的队列;控制系统7根据目标路径上小车的分布位置决定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是否需要切入加速路径,若是,则决定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以使该小车实现从加速路径尾部切入目标路径的目的。

其中,上行路径为一排队路径P;上行路径与运行路径之间的切换处称之为上行切换处Q11,上行切换处Q11设置有一加速路径JA,加速路径首端临近排队路径尾端,如此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可切入加速路径首端,加速路径尾部临近运行路径,如此运行在加速路径上的小车可切入运行路径;控制系统7根据运行路径上小车的分布位置决定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是否需要切入加速路径,若是,则决定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以使该小车实现从加速路径尾部切入运行路径的目的。

其中,控制系统7作出决定的具体方式为:在目标路径选定一段路径作为检测路径121,检测路径121上设置有运行位置识别单元R,运行位置识别单元R用以识别检测路径121上各小车的位置,运行位置识别单元R将识别结果输入控制系统7;一段长度为5米且无小车存在的距离称之为可切入距离,控制系统7判断检测路径121上是否存在可切入距离,若有,所述控制系统7将该可切入距离与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对应起来,并决定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需要切入加速路径,控制系统7根据可切入距离的中点的位置安排出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以使小车运行在加速路径尾部时,小车能与相对应的可切入距离的中点相遇;小车在加速路径尾部采用侦探模式的切换方式,即当侦探到小车与可切入距离的中点相遇时,小车切入目标路径。

其中,在前路径、目标路径均为常规路径,常规路径包括一圈闭合的软索A3,驱动单元A5,滑轨A6;软索A3绕在第一轴A1和第二轴A2上,驱动单元A5用以驱动软索A3运动,滑轨A6设置在软索A3上方,滑轨A6中部设置有一条纵向的空隙A61,软索A3上间隔地设置有若干上凸块A31;小车2底部设置有下凸块21,小车2上设置有驱动部B1;驱动部B1用以驱动下凸块21上下向运动,驱动部B1驱动下凸块21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当下凸块21处于第一位置时,下凸块21插接在空隙A61中并触接软索A3;当下凸块21处于第二位置时,下凸块21离开空隙A61;驱动部B1受控制系统7控制;减速路径J包括若干圈闭合的软索A3、与软索A3一一对应的驱动单元A5、滑轨A6;软索A3绕在第一轴A1和第二轴A2上,驱动单元A5用以驱动其对应的软索A3运动,全部软索A3依次相连排成一列,滑轨A6设置在软索A3上方,滑轨A6中部设置有一条纵向的空隙A61,软索A3上间隔地设置有若干上凸块A31,软索A3离减速路径J的首端越近,该软索A3的运行速度越快;加速路径JA包括若干圈闭合的软索A3,与软索A3一一对应的驱动单元A5,滑轨A6;软索A3绕在第一轴A1和第二轴A2上,驱动单元A5用以驱动其对应的软索A3运动,全部软索A3依次相连排成一列,滑轨A6设置在软索A3上方,滑轨A6中部设置有一条纵向的空隙A61,软索A3上间隔地设置有若干上凸块A31,软索A3离加速路径JA的首端越近,该软索A3的运行速度越慢;排队路径P包括一滑轨A6;滑轨A6中部设置有一条纵向的空隙A61,排队路径P的尾端设置有一阻挡块P1,排队路径P两侧各间隔地设置有若干滚轴P2,滚轴P2触及小车2底部,滚轴P2对应有一驱动结构P3,驱动结构P3驱使滚轴P2不停转动;切换装置3包括一过渡滑板D1,一伸缩臂D2,一驱动装置D3,一挡板D5,一挡块D6,一挡杆D7;小车2之前运行的路径称之为起始路径QS,小车将要切换到的路径称之为重置路径QQ;过渡滑板D1设置在切换位置,过渡滑板D1的左侧连接重置路径的滑轨A6的右侧,过渡滑板D1的右侧连接起始路径的滑轨A6的左侧;伸缩臂D2设置在小车2右侧;驱动装置D3用以驱动伸缩臂D2,以使伸缩臂D2实现伸、缩动作,驱动装置D3受控制系统7控制;挡板D5设置在切换位置,挡板D5位于起始路径的滑轨A6的右侧;挡块D6设置在小车2顶部,挡杆D7设置在切换位置,挡杆D7位于重置路径的滑轨A6上方。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本实施例的实现方式与实施例1类同。

实施例3

一种交通设施,包括若干站台Z,若干运动路径1,若干小车2,若干切换装置3,若干输入装置5,出发位置识别单元6,控制系统7;运动路径1上设置有运动的载体,如此当小车2处在运动路径1上时,小车2能沿着路径方向运动;各运动路径1拼接成一个网状的交通网络W,各个站台通过交通网络W联系在一起,每一站台与至少一条运动路径1的首端相连,首端与站台相连的运动路径1称之为上行路径,每一站台与至少一条运动路径1的尾端相连,尾端与站台相连的运动路径1称之为下行路径,在全部运动路径1中,除上行、下行路径外的其它运动路径称之为运行路径,通过切换装置3,运行在每一上行路径、运行路径上的小车2可切入至少一条其它运动路径1,通过切换装置3,每一下行路径、运行路径可承接来自至少一条其它运动路径1的小车2;输入装置5与小车2一一对应,用户通过输入装置5输入代表目的地站台的信息,输入装置5将这一信息传达至控制系统7,出发位置识别单元6用以识别小车2是从哪一条上行路径出发的,出发位置识别单元6将识别信号传达至控制系统7,控制系统7根据小车2出发的上行路径、目的地站台安排出一条到达目的地站台的预设路径,该预设路径由若干运动路径1拼接而成;运动路径1之间进行切换的位置称之为切换处Q,控制系统7根据小车2的预设路径决定小车2是否在切换处Q进行切换,如此使小车2的运行符合预设路径;对每一切换处Q而言,小车2在前运行的运动路径1称之为在前路径11,小车2将要切换到的运动路径1称之为目标路径12;至少存在一个分配式切换处Q2,分配式切换处Q2设置有一减速路径J,一排队路径P,一加速路径JA,一前置路径13;前置路径首端连接在前路径,如此前置路径可承接从在前路径切入的小车,前置路径上设置有运动的载体,如此当小车2处在前置路径上时,小车2能沿着前置路径运动;减速路径首端连接前置路径尾端,如此减速路径可承接来自前置路径的小车;排队路径首端连接减速路径尾端,如此排队路径承接来自减速路径的小车;加速路径首端临近排队路径尾端,如此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可切入加速路径首端,加速路径尾部临近目标路径,如此运行在加速路径上的小车可切入目标路径;排队路径用以对小车进行列队,具体为:以排队路径的尾端为队首,各小车紧密地排成一列,若队首的小车切入加速路径,后续小车依次跟上再形成以排队路径尾端为队首的队列;控制系统7根据目标路径上小车的分布位置决定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是否需要切入加速路径,若是,则决定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以使该小车实现从加速路径尾部切入目标路径的目的;前置路径上设置有高速切入单元G,高速切入单元G用以使运行在前置路径上的全部或部分小车在高速运行的情况下切入目标路径。

其中,控制系统7作出决定的具体方式为:在目标路径选定一段路径作为检测路径121,检测路径121上设置有运行位置识别单元R,运行位置识别单元R用以识别检测路径121上各小车的位置,运行位置识别单元R将识别结果输入控制系统7;一段长度为5米且无小车存在的距离称之为可切入距离,控制系统7判断检测路径121上是否存在可切入距离,若有,控制系统7将该可切入距离与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对应起来,并决定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需要切入加速路径,控制系统7根据可切入距离的中点的位置安排出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以使小车到达加速路径尾端时,其对应的可切入距离的中点正对小车,如此小车可在加速路径尾端切入目标路径。

高速切入单元G包括侦探单元T,并行路径16;并行路径16为一段与所述目标路径并行的前置路径,小车可从并行路径切入目标路径,前置路径与目标路径有一预设的速度差,对于一辆处于并行路径上的小车而言,当侦探单元T侦探到目标路径上的小车不会对其切入形成阻挡时,该小车执行切换动作。

其中,上行路径的首端连接有一加速路径JA,下行路径的尾端连接有一减速路径J。

其中,在前路径、目标路径、前置路径均为常规路径,常规路径包括一圈闭合的软索A3,驱动单元A5,滑轨A6;软索A3绕在第一轴A1和第二轴A2上,驱动单元A5用以驱动软索A3运动,滑轨A6设置在软索A3上方,滑轨A6中部设置有一条纵向的空隙A61,软索A3上间隔地设置有若干上凸块A31;小车2底部设置有下凸块21,小车2上设置有驱动部B1;驱动部B1用以驱动下凸块21上下向运动,驱动部B1驱动下凸块21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当下凸块21处于第一位置时,下凸块21插接在空隙A61中并触接软索A3;当下凸块21处于第二位置时,下凸块21离开空隙A61;驱动部B1受控制系统7控制;减速路径J包括若干圈闭合的软索A3、与软索A3一一对应的驱动单元A5、滑轨A6;软索A3绕在第一轴A1和第二轴A2上,驱动单元A5用以驱动其对应的软索A3运动,全部软索A3依次相连排成一列,滑轨A6设置在软索A3上方,滑轨A6中部设置有一条纵向的空隙A61,软索A3上间隔地设置有若干上凸块A31,软索A3离减速路径J的首端越近,该软索A3的运行速度越快;加速路径JA包括若干圈闭合的软索A3,与软索A3一一对应的驱动单元A5,滑轨A6;软索A3绕在第一轴A1和第二轴A2上,驱动单元A5用以驱动其对应的软索A3运动,全部软索A3依次相连排成一列,滑轨A6设置在软索A3上方,滑轨A6中部设置有一条纵向的空隙A61,软索A3上间隔地设置有若干上凸块A31,软索A3离加速路径JA的首端越近,该软索A3的运行速度越慢;排队路径P包括一滑轨A6;滑轨A6中部设置有一条纵向的空隙A61,排队路径P的尾端设置有一阻挡块P1,排队路径P两侧各间隔地设置有若干滚轴P2,滚轴P2触及小车2底部,滚轴P2对应有一驱动结构P3,驱动结构P3驱使滚轴P2不停转动;切换装置3包括一过渡滑板D1,一伸缩臂D2,一驱动装置D3,一挡板D5,一挡块D6,一挡杆D7;小车2之前运行的路径称之为起始路径QS,小车将要切换到的路径称之为重置路径QQ;过渡滑板D1设置在切换位置,过渡滑板D1的左侧连接重置路径的滑轨A6的右侧,过渡滑板D1的右侧连接起始路径的滑轨A6的左侧;伸缩臂D2设置在小车2右侧;驱动装置D3用以驱动伸缩臂D2,以使伸缩臂D2实现伸、缩动作,驱动装置D3受控制系统7控制;挡板D5设置在切换位置,挡板D5位于起始路径的滑轨A6的右侧;挡块D6设置在小车2顶部,挡杆D7设置在切换位置,挡杆D7位于重置路径的滑轨A6上方。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根据小车2的预设路径,当小车2需要在分配式切换处Q2执行切换动作时,小车2的切换装置进行响应,小车2切入前置路径13,在前置路径13的高速切入单元G,全部或部分小车2在高速运行的情况下切入目标路径12,只有当目标路径12上出现极端状况时,如目标路径上小车的分布非常密集,如此使极少部分的小车无法通过高速切入单元G切入目标路径12,这部分小车通过减速路径J进入排队路径P,根据目标路径上小车的分布状况,控制系统控制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依次通过加速路径JA切入目标路径12,综上所述,在前路径上的小车通过分配式切换处最终都切换到了目标路径12,绝大多数小车通过高速切入单元高速切入目标路径,只有极少数小车通过排队方式切入目标路径,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对少数无法高速切入目标路径的小车采用排队等候切入的方式,避免了小车高速运行却又无法切入目标路径的状况对交通设施形成的风险,

实施例4

一种交通设施,包括若干站台Z,若干运动路径1,若干小车2,若干切换装置3,若干输入装置5,出发位置识别单元6,控制系统7;运动路径1上设置有运动的载体,如此当小车2处在运动路径1上时,小车2能沿着路径方向运动;各运动路径1拼接成一个网状的交通网络W,各个站台通过交通网络W联系在一起,每一站台与至少一条运动路径1的首端相连,首端与站台相连的运动路径1称之为上行路径,每一站台与至少一条运动路径1的尾端相连,尾端与站台相连的运动路径1称之为下行路径,在全部运动路径1中,除上行、下行路径外的其它运动路径称之为运行路径,通过切换装置3,运行在每一上行路径、运行路径上的小车2可切入至少一条其它运动路径1,通过切换装置3,每一下行路径、运行路径可承接来自至少一条其它运动路径1的小车2;输入装置5与小车2一一对应,用户通过输入装置5输入代表目的地站台的信息,输入装置5将这一信息传达至控制系统7,出发位置识别单元6用以识别小车2是从哪一条上行路径出发的,出发位置识别单元6将识别信号传达至控制系统7,控制系统7根据小车2出发的上行路径、目的地站台安排出一条到达目的地站台的预设路径,该预设路径由若干运动路径1拼接而成;运动路径1之间进行切换的位置称之为切换处Q,控制系统7根据小车2的预设路径决定小车2是否在切换处Q进行切换,如此使小车2的运行符合预设路径;对每一切换处Q而言,小车2在前运行的运动路径1称之为在前路径11,小车2将要切换到的运动路径1称之为目标路径12;至少存在一个分配式切换处Q2,分配式切换处Q2设置有一减速路径J,一排队路径P,一加速路径JA,一前置路径13;前置路径首端连接在前路径,如此前置路径可承接从在前路径切入的小车,前置路径上设置有运动的载体,如此当小车2处在前置路径上时,小车2能沿着前置路径运动;减速路径首端连接前置路径尾端,如此减速路径可承接来自前置路径的小车;排队路径首端连接减速路径尾端,如此排队路径承接来自减速路径的小车;加速路径首端临近排队路径尾端,如此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可切入加速路径首端,加速路径尾部临近目标路径,如此运行在加速路径上的小车可切入目标路径;排队路径用以对小车进行列队,具体为:以排队路径的尾端为队首,各小车紧密地排成一列,若队首的小车切入加速路径,后续小车依次跟上再形成以排队路径尾端为队首的队列;控制系统7根据目标路径上小车的分布位置决定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是否需要切入加速路径,若是,则决定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以使该小车实现从加速路径尾部切入目标路径的目的;前置路径上设置有高速切入单元G,高速切入单元G用以使运行在前置路径上的全部或部分小车在高速运行的情况下切入目标路径。

其中,控制系统7作出决定的具体方式为:在目标路径选定一段路径作为检测路径121,检测路径121上设置有运行位置识别单元R,运行位置识别单元R用以识别检测路径121上各小车的位置,运行位置识别单元R将识别结果输入控制系统7;一段长度为5米且无小车存在的距离称之为可切入距离,控制系统7判断检测路径121上是否存在可切入距离,若有,所述控制系统7将该可切入距离与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对应起来,并决定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需要切入加速路径,控制系统7根据可切入距离的中点的位置安排出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以使小车运行在加速路径尾部时,小车能与相对应的可切入距离的中点相遇;小车在加速路径尾部采用侦探模式的切换方式,即当侦探到小车与可切入距离的中点相遇时,小车切入目标路径。

其中,高速切入单元G包括并行路径16,并行路径16为一段与目标路径并行的前置路径,目标路径上与并行路径16相并行的部分称之为伴随路径17,小车可从并行路径切入伴随路径,划定一段包括并行路径16的前置路径称之为专属前置路径161,划定一段包括伴随路径17的目标路径称之为专属目标路径171,专属前置路径和专属目标路径上设置有运行位置识别单元R,运行位置识别单元R用以识别专属前置路径和专属目标路径上各小车的位置,运行位置识别单元R将识别结果输入控制系统7,控制系统7根据专属前置路径和专属目标路径上各小车的位置控制专属目标路径上或专属前置路径上或专属前置路径和专属目标路径上的部分小车执行滑行过程,以使全部或部分并行路径16上的小车可切入伴随路径17。

其中,上行路径的首端连接有一加速路径JA,下行路径的尾端连接有一减速路径J。

其中,在前路径、目标路径、前置路径均为常规路径,常规路径包括一圈闭合的软索A3,驱动单元A5,滑轨A6;软索A3绕在第一轴A1和第二轴A2上,驱动单元A5用以驱动软索A3运动,滑轨A6设置在软索A3上方,滑轨A6中部设置有一条纵向的空隙A61,软索A3上间隔地设置有若干上凸块A31;小车2底部设置有下凸块21,小车2上设置有驱动部B1;驱动部B1用以驱动下凸块21上下向运动,驱动部B1驱动下凸块21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当下凸块21处于第一位置时,下凸块21插接在空隙A61中并触接软索A3;当下凸块21处于第二位置时,下凸块21离开空隙A61;当下凸块21处于第三位置时,下凸块21插接在空隙A61中并远离软索A3;驱动部B1受控制系统7控制;减速路径J包括若干圈闭合的软索A3、与软索A3一一对应的驱动单元A5、滑轨A6;软索A3绕在第一轴A1和第二轴A2上,驱动单元A5用以驱动其对应的软索A3运动,全部软索A3依次相连排成一列,滑轨A6设置在软索A3上方,滑轨A6中部设置有一条纵向的空隙A61,软索A3上间隔地设置有若干上凸块A31,软索A3离减速路径J的首端越近,该软索A3的运行速度越快;加速路径JA包括若干圈闭合的软索A3,与软索A3一一对应的驱动单元A5,滑轨A6;软索A3绕在第一轴A1和第二轴A2上,驱动单元A5用以驱动其对应的软索A3运动,全部软索A3依次相连排成一列,滑轨A6设置在软索A3上方,滑轨A6中部设置有一条纵向的空隙A61,软索A3上间隔地设置有若干上凸块A31,软索A3离加速路径JA的首端越近,该软索A3的运行速度越慢;排队路径P包括一滑轨A6;滑轨A6中部设置有一条纵向的空隙A61,排队路径P的尾端设置有一阻挡块P1,排队路径P两侧各间隔地设置有若干滚轴P2,滚轴P2触及小车2底部,滚轴P2对应有一驱动结构P3,驱动结构P3驱使滚轴P2不停转动;切换装置3包括一过渡滑板D1,一伸缩臂D2,一驱动装置D3,一挡板D5,一挡块D6,一挡杆D7;小车2之前运行的路径称之为起始路径QS,小车将要切换到的路径称之为重置路径QQ;过渡滑板D1设置在切换位置,过渡滑板D1的左侧连接重置路径的滑轨A6的右侧,过渡滑板D1的右侧连接起始路径的滑轨A6的左侧;伸缩臂D2设置在小车2右侧;驱动装置D3用以驱动伸缩臂D2,以使伸缩臂D2实现伸、缩动作,驱动装置D3受控制系统7控制;挡板D5设置在切换位置,挡板D5位于起始路径的滑轨A6的右侧;挡块D6设置在小车2顶部,挡杆D7设置在切换位置,挡杆D7位于重置路径的滑轨A6上方。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本实施例的实现方式与实施例3类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小车可执行滑行过程,显然,当下凸块21处于第三位置时,小车可在滑轨A6上滑行。

实施例5

一种交通设施,包括若干站台Z,若干运动路径1,若干小车2,若干切换装置3,若干输入装置5,出发位置识别单元6,控制系统7;运动路径1上设置有运动的载体,如此当小车2处在运动路径1上时,小车2能沿着路径方向运动;各运动路径1拼接成一个网状的交通网络W,各个站台通过交通网络W联系在一起,每一站台与至少一条运动路径1的首端相连,首端与站台相连的运动路径1称之为上行路径,每一站台与至少一条运动路径1的尾端相连,尾端与站台相连的运动路径1称之为下行路径,在全部运动路径1中,除上行、下行路径外的其它运动路径称之为运行路径,通过切换装置3,运行在每一上行路径、运行路径上的小车2可切入至少一条其它运动路径1,通过切换装置3,每一下行路径、运行路径可承接来自至少一条其它运动路径1的小车2;输入装置5与小车2一一对应,用户通过输入装置5输入代表目的地站台的信息,输入装置5将这一信息传达至控制系统7,出发位置识别单元6用以识别小车2是从哪一条上行路径出发的,出发位置识别单元6将识别信号传达至控制系统7,控制系统7根据小车2出发的上行路径、目的地站台安排出一条到达目的地站台的预设路径,该预设路径由若干运动路径1拼接而成;运动路径1之间进行切换的位置称之为切换处Q,控制系统7根据小车2的预设路径决定小车2是否在切换处Q进行切换,如此使小车2的运行符合预设路径;对每一切换处Q而言,小车2在前运行的运动路径1称之为在前路径11,小车2将要切换到的运动路径1称之为目标路径12;至少存在一个分配式切换处Q2,分配式切换处Q2设置有一减速路径J,一排队路径P,一加速路径JA,一前置路径13;前置路径首端连接在前路径,如此前置路径可承接从在前路径切入的小车,前置路径上设置有运动的载体,如此当小车2处在前置路径上时,小车2能沿着前置路径运动;减速路径首端连接前置路径尾端,如此减速路径可承接来自前置路径的小车;排队路径首端连接减速路径尾端,如此排队路径承接来自减速路径的小车:加速路径首端临近排队路径尾端,如此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可切入加速路径首端,加速路径尾部临近目标路径,如此运行在加速路径上的小车可切入目标路径;排队路径用以对小车进行列队,具体为:以排队路径的尾端为队首,各小车紧密地排成一列,若队首的小车切入加速路径,后续小车依次跟上再形成以排队路径尾端为队首的队列;控制系统7根据目标路径上小车的分布位置决定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是否需要切入加速路径,若是,则决定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以使该小车实现从加速路径尾部切入目标路径的目的;前置路径上设置有高速切入单元G,高速切入单元G用以使运行在前置路径上的全部或部分小车在高速运行的情况下切入目标路径。

其中,控制系统7作出决定的具体方式为:在目标路径选定一段路径作为检测路径121,检测路径121上设置有运行位置识别单元R,运行位置识别单元R用以识别检测路径121上各小车的位置,运行位置识别单元R将识别结果输入控制系统7;检测路径121的长度为8.5米;一段长度为5米且无小车存在的距离称之为可切入距离,控制系统7根据检测路径121上各小车的位置判断:通过执行滑行过程,检测路径121上能否形成一个可切入距离,若能,控制系统7将该可切入距离与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对应起来,并决定处于排队路径尾端的小车需要切入加速路径,控制系统7根据可切入距离的中点的位置安排出小车切入加速路径的时间,以使小车到达加速路径尾端时,其对应的可切入距离的中点正对小车,如此小车可在加速路径尾端切入目标路径;控制系统7控制目标路径上的小车执行滑行过程,以使小车之间形成可切入距离。

其中,高速切入单元G包括切入点Q6,切入点Q6设置在前置路径尾部,目标路径上与切入点Q6相对应的点称之为接应点Q7,小车可从切入点Q6切入至接应点Q7,划定一段处于切入点Q6前方的前置路径称之为专用在前置路径61,划定一段处于接应点Q7前方的目标路径称之为专用目标路径71,专用前置路径和专用目标路径上设置有运行位置识别单元R,运行位置识别单元R用以识别专用前置路径和专用目标路径上各小车的位置,运行位置识别单元R将识别结果输入所述控制系统7,控制系统7根据专用前置路径和专用目标路径上各小车的位置控制专用目标路径上或专用前置路径上或专用前置路径和专用目标路径上的部分小车执行滑行过程,以使全部或部分专用前置路径上的小车可从切入点Q6切入接应点Q7。

其中,上行路径的首端连接有一加速路径JA,下行路径的尾端连接有一减速路径J。

其中,在前路径、目标路径、前置路径均为常规路径,常规路径包括一圈闭合的软索A3,驱动单元A5,滑轨A6;软索A3绕在第一轴A1和第二轴A2上,驱动单元A5用以驱动软索A3运动,滑轨A6设置在软索A3上方,滑轨A6中部设置有一条纵向的空隙A61,软索A3上间隔地设置有若干上凸块A31;小车2底部设置有下凸块21,小车2上设置有驱动部B1;驱动部B1用以驱动下凸块21上下向运动,驱动部B1驱动下凸块21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当下凸块21处于第一位置时,下凸块21插接在空隙A61中并触接软索A3;当下凸块21处于第二位置时,下凸块21离开空隙A61;当下凸块21处于第三位置时,下凸块21插接在空隙A61中并远离软索A3;驱动部B1受控制系统7控制;减速路径J包括若干圈闭合的软索A3、与软索A3一一对应的驱动单元A5、滑轨A6;软索A3绕在第一轴A1和第二轴A2上,驱动单元A5用以驱动其对应的软索A3运动,全部软索A3依次相连排成一列,滑轨A6设置在软索A3上方,滑轨A6中部设置有一条纵向的空隙A61,软索A3上间隔地设置有若干上凸块A31,软索A3离减速路径J的首端越近,该软索A3的运行速度越快;加速路径JA包括若干圈闭合的软索A3,与软索A3一一对应的驱动单元A5,滑轨A6;软索A3绕在第一轴A1和第二轴A2上,驱动单元A5用以驱动其对应的软索A3运动,全部软索A3依次相连排成一列,滑轨A6设置在软索A3上方,滑轨A6中部设置有一条纵向的空隙A61,软索A3上间隔地设置有若干上凸块A31,软索A3离加速路径JA的首端越近,该软索A3的运行速度越慢;排队路径P包括一滑轨A6;滑轨A6中部设置有一条纵向的空隙A61,排队路径P的尾端设置有一阻挡块P1,排队路径P两侧各间隔地设置有若干滚轴P2,滚轴P2触及小车2底部,滚轴P2对应有一驱动结构P3,驱动结构P3驱使滚轴P2不停转动;切换装置3包括一过渡滑板D1,一伸缩臂D2,一驱动装置D3,一挡板D5,一挡块D6,一挡杆D7;小车2之前运行的路径称之为起始路径QS,小车将要切换到的路径称之为重置路径QQ;过渡滑板D1设置在切换位置,过渡滑板D1的左侧连接重置路径的滑轨A6的右侧,过渡滑板D1的右侧连接起始路径的滑轨A6的左侧;伸缩臂D2设置在小车2右侧;驱动装置D3用以驱动伸缩臂D2,以使伸缩臂D2实现伸、缩动作,驱动装置D3受控制系统7控制;挡板D5设置在切换位置,挡板D5位于起始路径的滑轨A6的右侧;挡块D6设置在小车2顶部,挡杆D7设置在切换位置,挡杆D7位于重置路径的滑轨A6上方。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本实施例的实现方式与实施例3类同。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通过参考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专业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可作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