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覆式的空铁用乘客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62164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包覆式的空铁用乘客座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铁座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包覆式的空铁用乘客座椅。



背景技术:

空铁,即悬挂式空中单轨交通系统,与地铁和有轨电车不同,空铁的轨道在上方,是悬挂在空中轨道上运行的一种轨道交通。空铁是一种新型新能源公共交通,集城市快速公交(BRT)与地铁的优点于一身,具有缓解交通拥堵、载客效率高、成本低、建设周期短、不占用停车场、节能环保等众多优点。空铁由于是悬挂在空中轨道的下方进行运行,其下部没有物体进行支撑,因此相较于传统的地面运行的轨道交通而言,其稳定性会稍显不足。反应在乘客的乘坐体验上,则是坐在空铁内部的座椅上时,可能会在加减速或拐弯换道处产生晃动,导致乘客不好的乘坐体验。现有技术中空铁内部设置的座椅都为常规的座椅,无法克服空铁稳定性较为不足而带来的晃动问题。特别是乘客在进行睡觉休憩时,车体的晃动会导致乘客身体与头部均随之发生摆动,从而惊醒睡眠中的乘客,导致十分不好的乘坐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覆式的空铁用乘客座椅,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乘客的身体与头部容易随着空铁产生晃动的问题,实现提高空铁运行过程中内部乘客的稳定性、便于乘客进行睡眠休憩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包覆式的空铁用乘客座椅,包括底座、固定在底座上的靠背龙骨,所述靠背龙骨上并排设置若干靠背片,所述靠背龙骨顶端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顶部固定横杆,横杆上设置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相互平行,所述横杆垂直于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顶端与安装板连接,所述安装板的正面设置底部横条、顶部横条、头枕片,所述底部横条、顶部横条、头枕片的长度方向均平行于横杆的轴线,其中头枕片位于底部横条、顶部横条之间;所述靠背片、头枕片均包括中部肋片、以及连接在中部肋片两端的端部肋片,所述端部肋片与中部肋片之间铰接;其中靠背片中的中部肋片固定在龙骨上,头枕片中的中部肋片固定在安装板上。

针对现有技术中乘客的身体与头部容易随着空铁产生晃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包覆式的空铁用乘客座椅,座椅包括底座,底座用于与空铁内部固定,从而将整个座椅与空铁固定起来。底座上设置靠背龙骨,用于起支撑作用,构成靠背的主体结构。靠背龙骨顶端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便于将头枕连接在靠背上进行支撑。第一支撑杆顶部固定横杆,所述横杆用于提高头枕部位横向的承载能力,同时为乘客颈部提供倚靠之处。横杆上设置第二支撑杆,用于对头枕的主体部分提供支撑,第二支撑杆的顶端连接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用于安装底部横条、顶部横条、头枕片。顾名思义,底部横条位于底部,顶部横条位于顶部,两者共同勾勒出头枕的整体范围,底部横条和顶部横条中间为头枕片。底部横条、顶部横条、头枕片的长度方向均平行于横杆的轴线,使得底部横条、顶部横条、头枕片均横向分布在乘客的后方,为乘客头部提供统一且舒适的体感。其中靠背片、头枕片均包括中部肋片、端部肋片,即是每块靠背片包括了中部肋片、端部肋片,每块头枕片也包括了中部肋片、端部肋片;靠背片、头枕片的组成结构一致,均是由一块固定的中部肋片两端铰接端部肋片实现。端部肋片连接在中部肋片的两端,因此每块中部肋片都连接有两块端部肋片。端部肋片与中部肋片之间铰接连接,因此端部肋片能够绕着固定的中部肋片进行转动。具体在使用过程中,乘客将背部倚靠在靠背片上,将头部靠在底部横条和顶部横条之间的头枕片上,此时对于靠背片而言,由于其中部肋片固定在龙骨上,因此能够通过龙骨对乘客背部从后方进行保护与支撑。此时仅需转动靠背片上的端部肋片,即能够使得两侧的端部肋片向着乘客身体方向进行转动,从两侧包覆乘客的身体,从而对乘客的身体进行保护与稳固,使得乘客身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不会轻易的随着空铁晃动而进行晃动。此外,乘客的头部位于头枕片中的中部肋片上,由于头枕片中的中部肋片固定在安装板上,因此能够通过该处的安装板对乘客头部从后方进行保护。此时再转动头枕片中的端部肋片,使得两侧的端部肋片向着乘客头部方向转动,从两侧包覆乘客的头部,从而对乘客的头部进行保护与稳固,使得进入睡眠后的乘客的头部不会随着空铁的晃动而轻易的摆动,极大的提高乘客在进行休憩睡眠时的安稳程度,为乘客提供更加舒适的乘坐感受。转动端部肋片可由乘务员辅助乘客进行,也可以乘客根据自身需要转动至合适的角度即可。

优选的,所述中部肋片面向端部肋片的端面上设置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上套设圆环,圆环上固定连接旋转片,所述旋转片垂直于连接轴的轴线,所述旋转片与相邻的端部肋片固定连接。本方案于靠背片、头枕片均可适用。具体的,在中部肋片面向端部肋片的端面上设置连接轴,使得连接轴与中部肋片固定成整体,连接轴上套设圆环,因此圆环能够在连接轴上进行转动。圆环上固定连接旋转片,且旋转片垂直于连接轴的轴线,因此旋转片也会垂直于圆环的轴线,使得旋转片不会影响圆环的旋转,而是会随着圆环的旋转共同进行转动。旋转片与相邻的端部肋片固定连接,即是旋转片与所对应一侧的端部肋片进行固定连接,该连接点优选在端部肋片朝向中部肋片的端面上。随着旋转片的转动,会带动端部肋片进行转动,实现中部肋片与端部肋片之间的铰接。相较于常规的铰接方式,本方案中的铰接方式通过连接轴、圆环、旋转片共同实现,极大的提高了端部肋片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所述靠背片、头枕片的背部均设置弹性条,所述弹性条与对应的中部肋、端部肋片均固定连接;还包括用于卡紧所述旋转片的卡止装置、以及用于控制所述卡止装置卡紧或松开旋转片的驱动装置。当卡止装置将旋转片卡紧时,旋转片受到外力作用无法再进行自由转动,此时端部肋片也就无法进行转动,从而实现将端部肋片的固定。所述卡止装置使用现有技术中的夹具、刹片、刹盘等均可,任何现有的能够限制旋转片进行转动的装置均可实现,如自行车的刹车片即可完全实现。待乘客不需要端部肋片进行包覆时,只需要松开卡止装置对旋转片的卡紧,在弹性条的弹性复位力作用下,端部肋片即会向两侧进行打开复位。同样的,所述驱动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卡止装置卡紧或松开旋转片,因此现有技术中控制卡止装置的任何结构均可用于本申请中,如对现有技术中夹具、刹车片的控制结构即可,因此在此不做限定。通过驱动装置控制卡止装置对旋转片的卡紧或松开,从而能够实现对端部肋片转动与否的控制。

所述卡止装置包括两块卡止片,所述卡止片由相互之间构成钝角的控制部、卡止部组成,两块卡止片的控制部之间通过转轴相互铰接,两个控制部之间还通过弹性件连接,所述弹性件位于转轴远离卡止部的一侧方向;两个卡止部分别位于旋转片的两侧,当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时,两个卡止部均不与旋转片接触。本方案中当两个控制部相互靠拢时,压缩中间的弹性件时,此时由于两块卡止片的控制部之间通过转轴相互铰接,因此两个卡止部之间的距离也会相互靠近,从而实现对位于两个卡止部之间的旋转片的卡紧,使得旋转片无法再进行转动,从而使得端部肋片无法进行转动,实现对端部肋片的固定。当卡止部松开对旋转片的夹持时,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本方案中的卡止装置自动复位,实现对端部肋片的松开。本方案中两块卡止片之间的连接即为现有技术中剪刀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做赘述。

优选的,所述旋转片表面设置通槽,两个卡止部的端部分别位于通槽的两侧。使得两个卡止部相互靠近时,两个卡止部均进入通槽中,利用通槽的侧壁对卡止部的端部进行限位,从而进一步提高卡止部对旋转片的卡紧能力,提高固定端部肋片时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驱动装置为固定在卡止部外侧面的丝线,两股丝线分别从两个控制部上伸出后合为一股。两股丝线合为一股,便于减少线端,有利于使用者进行操作与控制。使用者仅需向着远离卡止装置的方向拉扯丝线,使得两股丝线受力后分别将作用力传递至两个控制部上,由于两股丝线是合为一股的,因此两个控制部的受力会使得两个控制部朝向相互之间靠拢的方向运动,从而实现了通过拉扯丝线,对卡止部进行合拢的效果,从而简单快速高效的实现对旋转片的卡紧功能。

优选的,还包括绕线机构,所述丝线连接至绕线机构。通过绕线机构对丝线进行快速的收放,从而便于乘客简单的控制端部肋片对身体包覆的贴合程度。所述绕线机构如绕线器就能实现,在此不做赘述。

进一步的,所述中部肋片面向端部肋片的端面上设置两块上下分布的安装板,所述连接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块安装板上。通过安装板的设置,可以对连接轴与中部肋片之间的间距较为自由的进行设置,解决间距过小不便安装圆环的问题;同时对连接轴的两端进行限位,提供连接轴的稳定性,防止圆环从连接轴上脱落的情况出现,从而提高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杆为伸缩杆。第一伸缩杆是用于与座椅靠背进行连接的结构,因此通过将第一伸缩杆设置为伸缩杆,使得乘客能够根据自身身高情况调整头枕部位的高度,从而提高本实用新型的人性化程度与适用性。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杆与安装板铰接。使得安装板的角度能够进行调整,从而调整底部横条、顶部横条、头枕片的角度,使得乘客能够根据自身需要调整头部倚靠时的角度,提高本实用新型的人性化程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一种包覆式的空铁用乘客座椅,乘客将背部倚靠在靠背片上,将头部靠在底部横条和顶部横条之间的头枕片上,此时对于靠背片而言,由于其中部肋片固定在龙骨上,因此能够通过龙骨对乘客背部从后方进行保护与支撑。此时仅需转动靠背片上的端部肋片,即能够使得两侧的端部肋片向着乘客身体方向进行转动,从两侧包覆乘客的身体,从而对乘客的身体进行保护与稳固,使得乘客身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不会轻易的随着空铁晃动而进行晃动。

2、本实用新型一种包覆式的空铁用乘客座椅,乘客的头部位于头枕片中的中部肋片上,由于头枕片中的中部肋片固定在安装板上,因此能够通过该处的安装板对乘客头部从后方进行保护。此时再转动头枕片中的端部肋片,使得两侧的端部肋片向着乘客头部方向转动,从两侧包覆乘客的头部,从而对乘客的头部进行保护与稳固,使得进入睡眠后的乘客的头部不会随着空铁的晃动而轻易的摆动,极大的提高乘客在进行休憩睡眠时的安稳程度,为乘客提供更加舒适的乘坐感受。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靠背部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靠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头枕部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中部肋片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中部肋片和端部肋片之间的连接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圆环和旋转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卡止装置与旋转片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底座,2-靠背龙骨,3-第一支撑杆,4-横杆,5-第二支撑杆,6-安装板,7-底部横条,8-顶部横条,9-中部肋片,10-端部肋片,11-连接轴,12-圆环,13-旋转片,14-弹性条,15-卡止装置,151-控制部,152-卡止部,16-驱动装置,17-转轴,18-弹性件,19-通槽,20-安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包覆式的空铁用乘客座椅,包括底座1、固定在底座1上的靠背龙骨2,所述靠背龙骨2上并排设置若干靠背片,所述靠背龙骨2顶端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3,第一支撑杆3顶部固定横杆4,横杆4上设置第二支撑杆5,所述第一支撑杆3、第二支撑杆5相互平行,所述横杆4垂直于第一支撑杆3、第二支撑杆5;所述第二支撑杆5的顶端与安装板6连接,所述安装板6的正面设置底部横条7、顶部横条8、头枕片,所述底部横条7、顶部横条8、头枕片的长度方向均平行于横杆4的轴线,其中头枕片位于底部横条7、顶部横条8之间;所述靠背片、头枕片均包括中部肋片9、以及连接在中部肋片9两端的端部肋片10,所述端部肋片10与中部肋片9之间铰接;其中靠背片中的中部肋片9固定在龙骨2上,头枕片中的中部肋片9固定在安装板6上。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8所示的一种包覆式的空铁用乘客座椅,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中部肋片9面向端部肋片10的端面上设置连接轴11,所述连接轴11上套设圆环12,圆环12上固定连接旋转片13,所述旋转片13垂直于连接轴11的轴线,所述旋转片13与相邻的端部肋片10固定连接。所述靠背片、头枕片的背部均设置弹性条14,所述弹性条14与对应的中部肋片9、端部肋片10均固定连接;还包括用于卡紧所述旋转片13的卡止装置15、以及用于控制所述卡止装置15卡紧或松开旋转片13的驱动装置16。所述卡止装置15包括两块卡止片,所述卡止片由相互之间构成钝角的控制部151、卡止部152组成,两块卡止片的控制部151之间通过转轴17相互铰接,两个控制部151之间还通过弹性件18连接,所述弹性件18位于转轴17远离卡止部152的一侧方向;两个卡止部152分别位于旋转片13的两侧,当弹性件18处于自然状态时,两个卡止部152均不与旋转片13接触。所述旋转片13表面设置通槽19,两个卡止部152的端部分别位于通槽19的两侧。所述驱动装置16为固定在卡止部152外侧面的丝线,两股丝线分别从两个控制部151上伸出后合为一股。还包括绕线机构,所述丝线连接至绕线机构。所述中部肋片9面向端部肋片10的端面上设置两块上下分布的安装板20,所述连接轴1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块安装板20上。所述第一支撑杆3为伸缩杆。所述第二支撑杆5与安装板6铰接。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