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底架支撑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53398发布日期:2020-03-24 20:19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列车底架支撑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铁路制造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列车底架支撑设备。



背景技术:

动车组列车中设置有多种电气设备,以满足列车行驶中的各种功能需求。通常列车设计者将大量的电气设备设计安装于底架下方,并且各电气设备之间的供电、通信线路也同样布置于列车底架下方。因此在底架下侧面上设置有c形槽,以便于各种电气设备的悬挂安装和各种线路的固定。底架上的c形槽沿车体横向分布,长度与车体纵向长度一致。

动车组列车上,底架长度大概在25米左右,宽度在5米左右,需要由5块地板型材及2块边梁型材拼装焊接而成。在对多个地板型材以及多个边梁型材拼装的焊接时,需要将多个地板型材以及多个边梁型材放置在支撑横梁的支撑装置上,其中,支撑装置通过螺栓与支撑横梁固定连接。每个支撑装置的顶部设有尼龙块,用于直接支撑地板型材及边梁型材,尼龙块上加工有凹槽,使支撑装置能够避开焊接区域及c形槽的位置而直接支撑底架下平面。其中,支撑横梁多达十几座左右,每个支撑横梁上分布有多个支撑装置,则所有支撑横梁上支撑装置的共计在120个左右。

虽然动车组底架上c形槽形状一样,但是由于列车的型号不同,底架的设计也会不同,使得c形槽在底架上沿车体横向分布的位置及数量不同。因此,当动车组列车的型号改变,在拼装焊接底架时,需要根据底架上的焊缝位置和c形槽数量及位置调整多个地板型材以及多个边梁型材与支撑装置接触的支撑点的位置,即调整支撑装置的位置。

现有方法中,由于支撑装置通过螺栓与支撑横梁固定连接,所以当调整支撑装置的位置时,需要人工调节支撑装置在支撑横梁上的位置,导致支撑装置的移动效率低下,制约动车组列车生产进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列车底架支撑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人工调节支撑装置在支撑横梁上的位置,导致的支撑装置的移动效率低下,从而制约动车组列车生产进度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列车底架支撑设备,包括:支撑横梁、位于所述支撑横梁上的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导轨、电动驱动机构、抓取机构、抓取机构导轨。

所述支撑装置可沿所述支撑装置导轨移动,所述抓取机构可沿所述抓取机构导轨移动。

所述电动驱动机构,用于控制所述抓取机构在所述抓取机构导轨上移动。

所述抓取机构,用于在沿所述抓取机构导轨移动的过程中,当移动至所述支撑装置的当前位置时,抓取所述支撑装置沿所述支撑装置导轨移动至目标位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电动驱动机构包括:伺服电机和丝杆;所述抓取机构与所述丝杆连接。

所述伺服电机,用于控制所述丝杆旋转。

所述丝杆,用于在旋转过程中,带动所述抓取机构沿所述抓取机构导轨移动。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丝杆与所述抓取机构滚动螺旋传动连接或滚珠丝杠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抓取机构包括:支撑架、推动机构和电磁铁,所述推动机构和所述电磁铁位于所述支撑架上。

所述支撑架,用于在沿所述抓取机构导轨移动的过程中,通过所述电磁铁,带动所述支撑装置移动。

所述推动机构,用于推动所述电磁铁靠近所述支撑装置。

所述电磁铁,用于在靠近至所述支撑装置后,吸附所述支撑装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电磁铁,还用于在所述支撑装置移动至目标位置后,释放所述支撑装置。

所述推动机构,还用于推动所述电磁铁远离所述支撑装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推动机构为气缸式推动机构。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装置上设置有第一锁紧机构,所述支撑横梁上设置有第二锁紧机构。

所述支撑装置在移动至目标位置后,所述第一锁紧机构与所述第二锁紧机构锁定以将所述支撑装置固定在所述支撑横梁上。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锁紧机构包括第一锁紧件、轴杆、弹簧、金属体、隔磁体、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支撑装置连接,所述隔磁体设置在所述金属体与所述支撑板之间,所述轴杆穿过所述支撑板和所述隔磁体,所述金属体通过所述轴杆与所述第一锁紧件连接,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一锁紧件与所述支撑板之间。

所述第二锁紧机构包括第二锁紧件。

所述抓取机构,用于抓取所述金属体,以带动所述支撑装置移动。

所述弹簧,用于在所述支撑装置移动至目标位置时,通过弹性作用控制所述第一锁紧件与所述第二锁紧件锁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锁紧件与所述第二锁紧件为齿条。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上述设备还包括:控制系统;

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电动驱动机构和所述抓取机构连接;

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根据所述抓取机构的当前位置以及所述目标位置,向所述电动驱动机构发送控制指令;

所述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所述抓取机构吸附或释放所述支撑装置;

所述电动驱动机构,用于接收所述控制系统发送的抽样控制指令,根据所述控制指令,控制所述抓取机构在所述抓取机构导轨上移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列车底架支撑设备,通过将支撑横梁和位于支撑横梁上的支撑装置之间的连接方式设计为通过支撑装置导轨连接,从而使支撑装置可在支撑装置导轨上自由移动,并且设计了用于抓取支撑装置的抓取机构以及抓取机构导轨,通过电动驱动机构控制抓取机构在抓取机构导轨上移动,最终使得支撑装置沿支撑装置导轨通过自动控制移动至目标位置。所以当支撑装置的位置需要调节时,上述装置可以自动完成对支撑装置位置的调节,不再需要人工调节支撑装置的位置,从而实现了自动化调节支撑装置的位置,提高了移动支撑装置位置时的效率,进而加速了动车组列车生产进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列车底架支撑设备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列车底架支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列车底架支撑设备中抓取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拼装焊接动车组底架时,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来支撑列车底架的支撑设备中的支撑横梁可以多达十几座左右,每个支撑横梁上可以分布有多个支撑装置,如图1所示,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列车底架支撑设备的整体示意图。其中,任意一座支撑横梁上的每个支撑装置的移动方式一样,下面以一个支撑横梁为例进行说明。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列车底架支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支撑设备可以包括:支撑横梁10、位于支撑横梁10上的支撑装置20,支撑装置导轨30、电动驱动机构40、抓取机构50、抓取机构导轨60。

支撑装置20可沿所述支撑装置导轨30移动,抓取机构50可沿所述抓取机构导轨60移动。

电动驱动机构40,用于控制抓取机构50在抓取机构导轨60上移动。

抓取机构50,用于在沿抓取机构导轨60移动的过程中,当移动至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时,抓取支撑装置20沿支撑装置导轨30移动至目标位置。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支撑横梁10上设置有支撑装置20,其中,图中示出了多个支撑装置20,这多个支撑装置20共用同一个支撑装置导轨30,因此,在移动多个支撑装置20的位置后,各支撑装置20之间的排序不会发生变化。支撑横梁10上还设置有电动驱动机构40、抓取机构50以及抓取机构导轨60。

当动车组列车型号发生改变,导致列车底架上的焊缝位置及c形槽位置发生变化,需要调整支撑横梁10上的多个支撑装置20的位置时,在移动其中一个支撑装置20的位置时,即在支撑横梁10上将该支撑装置20通过支撑装置导轨30从该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移动至该支撑装置20的目标位置。首先,抓取机构50需要抓取支撑装置20,所以抓取机构50需要从抓取机构50的当前位置移动至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其中,若抓取机构50首次开始工作,则当抓取机构50的当前位置为抓取机构50在位于抓取机构导轨60的原点位置(即抓取机构50不工作状态所处的位置);若抓取机构50已经将其他支撑装置20移动至支撑装置20的目标位置后,则抓取机构50的当前位置为最后一个发生位置移动的支撑装置20的目标位置。电动驱动机构40根据抓取机构50的当前位置以及抓取机构50所要移动的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计算出抓取机构50需要移动的距离,然后电动驱动机构40带动抓取机构50在抓取机构导轨60上移动至所要移动的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

抓取机构50在电动驱动机构40的控制下,在抓取机构导轨60上移动,当移动至所要移动的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后,抓取支撑装置20。

当抓取机构50抓取到支撑装置20后,电动驱动机构40根据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以及需要到达的目标位置,计算出抓取机构50需要移动的距离。然后,电动驱动机构40带动已抓取支撑装置20的抓取机构50在抓取机构导轨60上移动至支撑装置20的目标位置。到达支撑装置20的目标位置后,抓取机构50释放支撑装置20,此时,支撑装置20已到达目标位置。

抓取机构50抓取支撑装置20到达目标位置后,如果还有其他支撑装置20需要移动,则抓取机构50在电动驱动机构40的控制下从刚刚发生位置移动的支撑装置20的目标位置(也就是抓取机构50的当前位置)移动到下一个需要移动的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重复上述操作,完成支撑装置20的位置移动。如果没有其他支撑装置20需要移动,则抓取机构50在电动驱动机构40的控制下从刚刚发生位置移动的支撑装置20的目标位置移动到抓取机构50位于抓取机构导轨60的原点位置。

其中,支撑装置20可在支撑装置导轨30上自由移动,抓取机构50可在抓取机构导轨60上自由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支撑横梁和位于支撑横梁上的支撑装置之间的连接方式设计为通过支撑装置导轨连接,从而使支撑装置可在支撑装置导轨上自由移动,并且设计了用于抓取支撑装置的抓取机构以及抓取机构导轨,通过电动驱动机构控制抓取机构在抓取机构导轨上移动,最终使得支撑装置沿支撑装置导轨自动移动至目标位置。所以当支撑装置的位置需要调节时,不再需要人工调节支撑装置的位置,上述装置可以自动完成对支撑装置位置的调节,实现了自动化调节支撑装置的位置,提高了移动支撑装置位置时的效率,进而加速了动车组列车生产进度。

请继续参照图2,如图2所述实施例中的电动驱动机构40包括:伺服电机41和丝杆42,其中,抓取机构50与丝杆42连接。

伺服电机41,用于控制丝杆42旋转;

丝杆42,用于在旋转过程中,带动抓取机构50沿抓取机构导轨60移动。

本实施例中,在图2所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设置在支撑横梁10上的支撑装置20通过支撑装置导轨30从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移动至支撑装置20的目标位置时,抓取机构50需要从抓取机构50的当前位置移动至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此时,根据抓取机构50的当前位置与抓取机构50所要移动的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之间的距离,伺服电机41做旋转运动,其中,转动的圈数与距离有关。由于丝杆42与伺服电机41连接,因此伺服电机41转动时,带动丝杆42做与伺服电机41相同的旋转运动。又由于抓取机构50与丝杆42连接,所以,丝杆42在旋转过程中,可以带动抓取机构50沿抓取机构导轨60移动,其中,通过丝杆42的旋转方向,控制抓取机构50在抓取机构导轨60上的移动方向,例如丝杆42顺时针旋转时,带动抓取机构50沿抓取机构导轨60向左运动;丝杆42逆时针旋转时,带动抓取机构50沿抓取机构导轨60向右运动。

在抓取到支撑装置20后,抓取机构50将支撑装置20从支撑装置20当前位置移动至支撑装置20的目标位置时,伺服电机41根据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与支撑装置20的目标位置之间的距离做转动,其转动圈数与距离有关,伺服电机41带动丝杆42做同样的旋转运动,所以丝杆42带动抓取机构50在抓取机构导轨60上移动,从而带动支撑装置20在支撑装置导轨30上移动至目标位置。支撑装置20在抓取机构50的带动下到达支撑装置20的目标位置后,抓取机构50与支撑装置20分离。

可选的,丝杆42与抓取机构50滚动螺旋传动连接或滚珠丝杠连接。

其中,丝杆42上设置有螺纹,抓取机构50上设置有螺帽,所以,在丝杆42旋转时,带动抓取机构50根据丝杆42旋转的方向在抓取机构导轨60上移动。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支撑横梁和位于支撑横梁上的支撑装置之间的连接方式设计为通过支撑装置导轨连接,从而使支撑装置可在支撑装置导轨上自由移动,并且设计了用于抓取支撑装置的抓取机构以及抓取机构导轨,通过伺服电机控制抓取机构在抓取机构导轨上移动的距离,通过丝杆的转动方向控制抓取机构在抓取机构导轨上移动的方向,最终使得支撑装置沿支撑装置导轨移动至目标位置。实现了在自动调节支撑装置的位置的基础上,可以自动调节校正抓取过程中抓取机构的位置的精度以及支撑装置移动至目标位置的精度,从而不仅提高了调节支撑装置位置的效率,而且可以提高抓取装置抓取支撑装置的准确度,以及支撑装置移动至目的位置的精度。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列车底架支撑设备中抓取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在图2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抓取机构50包括:支撑架51、推动机构52和电磁铁53,其中,推动机构52和电磁铁53位于支撑架51上。

支撑架51,用于在沿抓取机构导轨60移动的过程中,通过电磁铁53,带动支撑装置20移动。

推动机构52,用于推动电磁铁53靠近支撑装置20。

电磁铁53,用于在靠近至支撑装置20后,吸附支撑装置20。

电磁铁53,还用于在支撑装置20移动至目标位置后,释放支撑装置20。

推动机构52,还用于推动电磁铁53远离支撑装置20。

本实施例中,由于推动机构52和电磁铁53位于支撑架51上,支撑架51可沿抓取机构导轨60移动,所以,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当抓取机构50到达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将要抓取支撑装置20时,推动机构52推动电磁铁53,使电磁铁53靠近支撑装置20,当电磁铁53靠近支撑装置20后,给电磁铁53通电,通电后的电磁铁53上带有磁性,通过电磁铁53上的磁性吸附住支撑装置20。

当电磁铁53吸附住支撑装置20后,伺服电机41根据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的距离做旋转运动,带动丝杆42做相同的转动,其中,旋转的圈数与距离有关,从而带动支撑架51在抓取机构导轨60从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移动至目标位置,由于推动机构52和电磁铁53位于支撑架51上,所以在支撑架51在抓取机构导轨60上移动时,带动支撑装置20沿支撑装置导轨30从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移动至目标位置。

当抓取机构50带动支撑装置20到达目标位置后,电磁体53断电,断电后的电磁体53的磁性消失,因而电磁体53与支撑装置20分离。电磁体53与支撑装置20分离后,推动机构52推动电磁铁53远离支撑装置20。

最后,支撑架51带动推动机构52和电磁铁53移动到下一个需要调节位置的支撑装置20得当前位置处,重复上述过程,调节支撑装置20的位置。或者支撑架51带动推动机构52和电磁铁53移动到抓取机构导轨60得原点位置。

可选的,推动机构52为气缸式推动机构。

具体的,当推动机构52推动电磁铁53靠近支撑装置20时,气缸中的气体推动气缸的活塞向外运动,从而推动电磁铁53向支撑装置20的方向运动,靠近支撑装置20。当推动机构52推动电磁铁53远离支撑装置20时,气缸中的气体推动气缸的活塞向气缸内运动,从而带动电磁铁53远离支撑装置20。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支撑横梁和位于支撑横梁上的支撑装置之间的连接方式设计为通过支撑装置导轨连接,从而使支撑装置可在支撑装置导轨上自由移动,并且利用电磁铁的特点对支撑装置进行抓取与释放,并由推动机构控制电磁铁与支撑装置的距离,并将电磁铁和推动机构设置在支撑架上,通过电动驱动机构控制支撑架在抓取机构导轨上移动,最终使得支撑装置沿支撑装置导轨移动至目标位置。实现了对支撑装置位置的自动调节以及支撑装置的目的位置精度的自动调节校正,提高了移动支撑装置位置时的效率,进而加速了动车组列车生产进度。

继续参照图3,在图2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支撑装置20上设置有第一锁紧机构21(图3中未示出),支撑横梁10上设置有第二锁紧机构11(图3中未示出)。

支撑装置20在移动至目标位置后,第一锁紧机构21与第二锁紧机构11锁定以将支撑装置20固定在支撑横梁10上。

由于支撑装置20经过支撑装置导轨30到达目标位置后,容易被其他部件触碰而使其位置发生偏离,例如在支撑装置20到达目标位置后,工作人员将地板型材和边梁型材放置到支撑装置20上时,会使支撑装置20的位置发生偏移。所以,本实施例中,为避免上述问题,在支撑装置20上设置有第一锁紧机构21,支撑横梁10上设置有第二锁紧机构11。

具体的,在支撑装置20位于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时,第一锁紧机构21与第二锁紧机构11紧密锁定,当对支撑装置20的位置进行调节时,抓取机构50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方式移动到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抓取机构50移动到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后,推动机构52推动电磁铁53靠近支撑装置20,电磁铁53通电后,利用电磁铁53的磁性吸附住支撑装置20。由于需要使支撑装置20上的第一锁紧机构21与支撑横梁10上的第二锁紧机构11分离,所以,推动机构52需要推动电磁铁53反向运动。当第一锁紧机构21与第二锁紧机构11分离,且电磁铁53吸附支撑装置20反向运动结束后,伺服电机41根据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的距离做旋转运动,带动丝杆42做相同的转动,其中,旋转的圈数与距离有关,从而带动支撑架51在抓取机构导轨60从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移动至目标位置。

支撑装置20移动至目的位置后,推动机构52推动电磁铁53向靠近第二锁紧机构11的方向移动,使支撑装置20上的第一锁紧机构21与第二锁紧机构11重新紧密锁定。然后电磁铁53断电,电磁铁53的磁性消失,所以,电磁铁53释放支撑装置20,推动机构52再推动电磁铁53反向运动。

如果还有其他的支撑装置20的位置需要调节,则支撑架51带动推动机构52和电磁铁53在伺服电机41的控制下前往下一个需要调节位置的支撑装置20处,若没有其他的支撑装置20的位置需要调节,则支撑架51带动推动机构52和电磁铁53在伺服电机41的控制下回到抓取机构导轨60的原点位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锁紧机构21包括:第一锁紧件211、轴杆212、弹簧213(图3中未示出)、金属体214、隔磁体215、支撑板216;支撑板216与支撑装置20连接,隔磁体215设置在金属体214与支撑板216之间,轴杆212穿过支撑板216和隔磁体215,金属体214通过轴杆212与第一锁紧件211连接,弹簧213设置在第一锁紧件211与支撑板216之间。第二锁紧机构11包括第二锁紧件111。

抓取机构50,用于抓取金属体214,以带动支撑装置20移动。

弹簧213,用于在支撑装置20移动至目标位置时,通过弹性作用控制第一锁紧件211与第二锁紧件111锁紧。

具体的,每个支撑装置20上都设置有第一锁紧件211,第二锁紧件111位于支撑横梁10的侧壁上,在支撑装置20不需要移动位置时,支撑装置20上的第一锁紧件211与第二锁紧件111在弹簧213的弹性作用下紧密锁定。

当支撑装置20的位置需要调节,支撑架51在伺服电机41和丝杆42的控制下,带动推动机构52和电磁铁53移动至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后,首先,推动机构52带动电磁铁53向支撑装置20上的金属体214靠近,之后电磁铁53通电,电磁铁53与金属体214磁性相吸合,由于金属体214位于与支撑装置20连接的支撑板216上,因此电磁铁53可以带动支撑装置20移动。由于在金属体214与支撑板216之间设置有隔磁体215,隔磁体215可以阻隔支撑装置20的其他金属部分被电磁铁53吸附,例如在金属体214受电磁铁53吸附时,电磁铁53不会吸附支撑板216,从而造成电磁铁53无法带动金属体214反向运动。所以在推动机构52带动电磁铁53反向运动时,电磁铁53能够吸附金属体214带动第一锁紧件211后撤。可选的,隔磁体215可以由具有一定弹性的非金属材质制作,例如橡胶。其中,为了防止电磁铁53和金属体214在移动过程中,由于电磁铁53的磁性消失或者减弱,或者由于移动方向阻力过大,导致电磁铁53与金属体214之间产生相对位置移动,甚至脱离,影响支撑装置20的准确放置,所以一般将电磁铁53做成凹槽卡爪形式,从而可以使金属体214吸附在凹槽卡爪内,防止移动过程中,由于移动阻力或者电磁铁53磁性的变化,导致电磁铁53与金属体214之间相对位置移动或脱离,影响支撑装置20的准确放置。

然后,推动机构52反向运动,带动与之相连的电磁铁53反向运动,从而使金属体214与电磁铁53一起做反向运动,由于金属体214与支撑板216之间设置有隔磁体215,且隔磁体215位于支撑板216上,所以支撑板216不会随金属体214移动,从而使金属体214远离支撑板216。由于金属体214通过轴杆212与第一锁紧件211连接,并且轴杆212可跟随金属体214运动,所以在金属体214与电磁铁53一起做反向运动时,与金属体214相连的第一锁紧齿条211也做反向运动,从而使第一锁紧齿条211和第二锁紧齿条111分离,此时由于弹簧213设置在第一锁紧件211与支撑板216之间,所以弹簧213处于压缩状态。

然后,在伺服电机41的驱动下,丝杆42旋转带动支撑架51沿抓取机构导轨60移动,由于金属体214与电磁铁53相吸合,所以支撑架51沿抓取机构导轨60移动时,金属体214随支撑架51移动。又由于轴杆212穿过支撑板216和隔磁体215将金属体214与第一锁紧齿条211连接,在金属体214随支撑架51移动时,金属体214通过轴杆212带动支撑板216移动,最终带动支撑装置20沿支撑装置导轨30移动至目标位置。

支撑装置20移动至目标位置后,推动机构52推动电磁铁53向靠近支撑板216的方向移动,所以金属体214和第一锁紧件211也向靠近支撑板216的方向移动。当电磁铁53靠近支撑板216时,电磁铁53断电,电磁铁53的磁性消失,所以,电磁铁53释放金属体214,此时金属体214以及与之相连的第一锁紧件211在弹簧213的弹性作用力下再度与第二锁紧件111紧密锁定,从而使支撑装置20在支撑横梁10上的位置不易发生改动。

其中,第一锁紧件211与第二锁紧件111为可以密切连接且不易发生位置偏移的部件,例如,第一锁紧件211与第二锁紧件111接触的部位上有多个凸出的圆柱,第二锁紧件111与第一锁紧件211接触的部位上有与凸出的圆柱位置对应的凹槽,从而可以使第二锁紧件111与第一锁紧件211接触时,可以固定第一锁紧件211。优选的,第一锁紧件211与第二锁紧件111为齿条。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支撑横梁和位于支撑横梁上的支撑装置之间的连接方式设计为通过支撑装置导轨连接,从而使支撑装置可在支撑装置导轨上自由移动,其中,分别在支撑横梁和位于支撑横梁上的支撑装置设置锁紧机构。并且设计了用于抓取支撑装置的抓取机构以及抓取机构导轨,通过电动驱动机构控制抓取机构在抓取机构导轨上移动,最终使得支撑装置沿支撑装置导轨移动至目标位置。所以当支撑装置的位置需要调节时,不再需要人工调节支撑装置的位置,上述装置可以自动完成对支撑装置位置的调节,并且,在支撑装置移动至目的位置后,通过支撑横梁以及支撑装置设置的锁紧机构可以防止支撑装置的位置受到其他部件触碰时发生移位。不仅实现了自动化调节支撑装置的位置,并且还可以限制支撑装置在其导轨上的自由滑动,避免支撑装置在到达目的位置后还会发生移位现象,更加提高了移动支撑装置位置时的效率,进而加速了动车组列车生产进度。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支撑设备还可以包括:控制系统70,其中,控制系统70与电动驱动机构40和抓取机构50连接。

控制系统70,用于根据抓取机构50的当前位置以及目标位置,向电动驱动机构40发送控制指令。

控制系统70,用于控制抓取机构50吸附或释放支撑装置20。

电动驱动机构40,用于接收控制系统70发送的控制指令,根据控制指令,控制抓取机构50在抓取机构导轨60上移动。

本实施例中,当动车组列车型号发生改变时,向控制系统70输入改变后的列车型号,因此,在控制系统70中已经储存了各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和目标位置。在调节支撑装置20的位置时,抓取机构50位于抓取机构50的当前位置,需要先到达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抓取支撑装置20后,将支撑装置20移动到支撑装置20的目标位置。此时由于伺服电机41已经将自身已转动的圈数反馈给控制系统70,因此控制系统70根据伺服电机41已转动的圈数可以确定抓取机构50的当前位置。之后控制系统70计算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与抓取机构50的当前位置之间的距离,并将距离转换为抓取机构50从抓取机构50的当前位置移动至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时,伺服电机41需要转动的圈数,然后向伺服电机41发送控制指令,其中控制指令中包含伺服电机41转动的圈数以及转动的方向。伺服电机41接收到控制系统70发送的控制指令后,根据控制指令控制丝杆42旋转运动,从而带动抓取机构50在抓取机构导轨60上移动。

伺服电机41按控制系统70发送的控制指令完成指定的转动后,即抓取机构50到达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伺服电机41将信号反馈至控制系统70,其中,信号中包含伺服电机41已转动的圈数。控制系统70收到伺服电机41回馈的信号后知道抓取机构50已到达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之后控制系统70向推进机构52发出信号,控制推动机构52推动电磁铁53靠近金属体214。当电磁铁53靠近金属体214后,推动机构52将电磁铁53已靠近金属体214的信号反馈至控制系统70,控制系统70接收到该反馈信号后,控制电磁铁53通电,使电磁铁53与金属体214吸合在一起。由于电磁铁53上设置有传感器,所以此时传感器检测出电磁铁53吸附住金属体214,所以电磁铁53将电磁铁53已与金属体214吸合的信号反馈至控制系统70,控制系统70接收到该反馈信号后,控制推动机构52带动电磁铁53反向运动,使与金属体214相连的第一锁紧件211与第二锁紧件111分离。

当推动机构52带动电磁铁53反向运动结束时,推动机构52向控制系统70发送反馈信号,控制系统70接收到该反馈信号后,说明抓取机构50可以在抓取机构导轨60上移动。此时,控制系统70根据支撑装置20的当前位置和支撑装置20的目标位置之间的距离,计算抓取机构50将支撑装置20从当前位置移动至目标位置时,伺服电机41需要转动的圈数,然后向伺服电机41发送控制指令,其中控制指令中包含伺服电机41转动的圈数以及转动的方向。伺服电机41接收到控制系统70发送的控制指令后,根据控制指令控制丝杆42旋转运动,从而使得抓取机构50能够带动支撑装置20沿支撑装置导轨30移动至目标位置。

伺服电机41按控制系统70发送的控制指令完成指定的转动后,即抓取机构50带动支撑装置20从当前位置移动到支撑装置20的目标位置,伺服电机41将信号反馈至控制系统70,其中,信号中包含伺服电机41已转动的圈数。控制系统70接收到伺服电机41发送的反馈信号后,知道抓取机构50已到达支撑装置20的目标位置,之后控制系统70向推进机构52发出信号,控制推动机构52推动电磁铁53靠近支撑板216,所以金属体214和第一锁紧件211也向靠近支撑板216的方向移动。当电磁铁53靠近支撑板216时,推动机构52将电磁铁53靠近支撑板216的信号反馈给控制系统70,控制系统70接收到该反馈信号后,控制电磁铁53断电,电磁铁53断电后失去磁性,与金属体214分离,电磁铁53上的传感器检测到电磁铁53与金属体214分离,所以电磁铁53将电磁铁53已与金属体214分离的信号反馈至控制系统70,控制系统70接收到该反馈信号后,控制推动机构52带动电磁铁53反向运动。在电磁铁53与金属体214分离后,与金属体214连接的第一锁紧件211在弹簧213的弹性作用下,再次与第二锁紧件111紧密锁定,从而使支撑装置20固定在支撑横梁上。

重复上述操作,即可分别调节各支撑装置20的位置,使各支撑装置20移动到各自的目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支撑横梁和位于支撑横梁上的支撑装置之间的连接方式设计为通过支撑装置导轨连接,从而使支撑装置可在支撑装置导轨上自由移动,并且设计了用于抓取支撑装置的抓取机构以及抓取机构导轨,通过电动驱动机构控制抓取机构在抓取机构导轨上移动,并且通过向控制系统中输入列车的型号,通过控制系统与抓取机构以及电动驱动机构之间信号的传递,使得控制系统根据信号实现对抓取机构以及电动驱动机构的控制,最终使得支撑装置沿支撑装置导轨移动至目标位置。所以当支撑装置的位置需要调节时,通过上述装置可以自动完成对支撑装置位置的调节,不再需要人工调节支撑装置的位置,从而实现了自动化调节支撑装置的位置,提高了移动支撑装置位置时的效率,进而加速了动车组列车生产进度。并且,通过位于支撑装置以及支撑横梁上的锁紧机构,可以避免支撑装置在支撑装置导轨上随意的移动而导致的位置偏移的问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