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的避震式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0222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折叠的避震式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尤其涉及一种不占空间而方便携带的可折叠的避震式自行车。
自行车为一种兼具运动、休闲的交通工具。习用的自行车为了使人们在骑乘时舒适,也逐渐加装避震装置。但,有了避震装置的自行车,因避震器是连接在前架体及后架体之间,所以,避震式自行车虽具有骑乘舒适的优点,但却无法折叠,致使外出旅游时携带不便,无法收折在汽车后车厢内,为其美中不足之处。
所以,如何使避震式脚踏车,也具有可折叠的功能,是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课题。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折叠的避震式自行车,其是将设于前、后架体的避震器,具有可快速拆装组合的结构,且后架体与前架体下方是以一活动枢接装置连结,借由该活动枢接装置在平时是供后架体及避震器所需的上下角度偏移,且于避震器前端与前架体拆解时,可将后架体旋转约180度,使其收合于前架体的一侧,达到不占空间而方便携带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具骑乘舒适及方便收置在汽车后车厢的可折叠的避震式自行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可折叠的避震式自行车,包括前架体、后架体、避震器,其中前架体,为自行车的前半部,包括前轮、扶手、及用以供坐垫定位的中管;后架体,为构成自行车的后半部,包括后轮、三角架、传动链条,以及供曲柄轴穿伸定位的天心构件,借此与前架体连结而组合构成一自行车的形态;一避震器,是连结于前架体的中管与后架体的三角架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架体的中管底缘设有一固定块,固定块中央设有螺孔;该中管相对于避震器上端的位置,设有冂形定位体,且于冂形定位体上方设有一卡勾;所述后架体的天心构件两侧向前延伸二平行的连动板,该二连动板的前端设有一与天心构件平行的轴杆,供一活动枢接装置的套管套置;又,该套管上方固设一平板,并于平板上设有一贯穿孔,借由一定位螺栓由贯穿孔底部往上穿伸而将平板呈枢接状态定位在中管底缘的固定块下方;所述避震器的底端枢接在第一定位块上,该第一定位块固设在三角架上,避震器上端枢接有一第二定位块,且第二定位块上设有一可扳动的扣合件,而第二定位块是嵌套在前述中管的冂形定位体内,借由扣合体的勾扣体扣合在卡勾上,使第二定位块与中管结合一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可折叠的避震式自行车,其中该定位螺栓包括有螺牙部、套合部及帽体部,其中螺牙部穿过贯穿孔锁定在中管底缘的固定块的螺孔内,而套合部恰可穿置于平板的贯穿孔内,且其高度略大于贯穿孔的深度。
本实用新型达到不占空间而方便携带的功效,并兼具骑乘舒适及方便收置在汽车后车厢的可折叠的优点。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部分放大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活动枢接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活动枢接装置俯视图。
图5是图4所示A-A断面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避震器与前架体结合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活动枢接装置与后架体的侧视剖面图。
图8是活动枢接装置与后架体的结合俯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折叠收合的示意图。
首先,请参阅
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可折叠的避震式自行车,包括有一前架体(1),为自行车的前半部,包括有前轮(11)、扶手(12),及用以供坐垫(13)定位的中管(14);一后架体,为构成自行车的后半部,包括有后轮(21)、三角架(22)、传动链条(23),以及供曲柄轴(24)穿伸定位的天心构件(25),借与前架体连结而构成一自行车的形态;以及一避震器(3),是连结于前架体(1)的中管(14)与后架体(2)的三角架(22)间,提供缓冲避震之用;其特征在于该前架体(1)的中管(14)底缘设有一固定块(15),且于固定块(15)中央设有螺孔(151);如图3所示,该中管(14)相对于避震器(3)上端的位置,设有冂形定位体(16),且于冂形定位体(16)上方设有一卡勾(161),如图2、6所示。
该后架体(2)的天心构件(25)两侧向前延伸二平行的连动板(26),该二连动板(26)的前端设有一与天心构件(25)平行的轴杆(27),供一活动枢接装置(4)的套管(41)套置;又,该套管(41)上方固设一平板(42),并于平板(42)上设有一贯穿孔(43),借由一定位螺栓(44)由贯穿孔(43)底部往上穿伸而将平板(42)呈枢接状态定位在中管(14)底缘的固定块(15)下方。
该避震器(3),其底端枢接在第一定位块(31)上,该第一定位块(31)是固设在三角架(22)上;避震器(3)上端枢接有一第二定位块(32),且第二定位块(32)上设有一可扳动的扣合件(33),而第二定位块(32)是嵌套在前述中管(14)的冂形定位体(16)内,借由扣合件(33)的勾扣体(331)扣合在卡勾(161)上,使第二定位块(32)与中管(14)结合。
上述的定位螺栓(44),包括有螺牙部(441)、套合部(442)及帽体部(443),其中螺牙部(441)穿过贯穿孔(43)锁定在中管(14)底缘的固定块(15)的螺孔内(151),而套合部(442)恰可穿置于平板(442)的贯穿孔(43)内,且其高度略大于贯穿孔(43)的深度。
借助上述技术特征,本实用新型在正常使用时,如
图1所示的状态,为一部具有避震功能的自行车,此时,因后架体(2)与前架体(1)并没有固定死,而是利用该活动枢接装置(4)与前架体(1)底缘枢接,如图2、3、5、7所示,该后架体(2)的三角架(22)前端是与天心构件(25)固定,而天心构件(25)借由连动板(26)与轴杆(27)形成连动关系,因此后架体(2)是以轴杆(27)为中心轴,可以在活动枢接装置(4)的套管(41)内转动,如图7所示。而且,该三角架(22)借由避震器(3)与前架体(1)连结,如图2所示,使得前、后架体(1)、(2)之间形成非刚性连结,而是一种弹性连结,以达到避震功能。又,该天心构件(25)及其曲柄轴(24)、传动链条(23)皆是设于后架体(2)的刚性结构上,因此,后架体(2)本身与前架体(1)虽为弹性连结,以产生避震功能,但不会影响传动链条(23)的松脱。
本实用新型欲折叠时,如图6所示,把扣合件(33)向前扳开,使其勾扣体(331)脱离卡勾(161),于是避震器(3)的第二固定块(32)脱离中管(14)的冂形定位体(16),使得避震器(3)与前架体(2)分离。下一步,如图8所示,该架体(2)以前架体(1)的中管(14)底缘的固定块(15)为中心,连同活动枢接装置(4)旋转将近180度,使得整个后架体(2)并靠在前架体(1)的侧边,如图9所示的状态,达到折叠收合、方便携带或置于汽车后车厢的功效。
又,如图3及图5所示,该定位螺栓(44)是将平板(42)与中管(14)枢接定位,并非将其锁死,因该位于贯穿孔(43)的套合部(442)比贯穿孔深度略高,因此,螺牙部(441)紧锁于固定块(15)的螺孔(151)后,不会将平板(42)锁固,使后架体(2)在折叠时,该活动枢接装置(4)仍能以贯穿孔(43)转动,当然如在贯穿孔(43)内套设有轴承或轴套(431)与定位螺栓(44)的套合部(442)套合(非紧迫),更可达到转动顺畅的功效。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借由可拆卸避震器及活动枢接装置的结构,使得车体同时兼具避震及可折叠的功能,具有骑乘舒适及方便外出携带的功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构造,为昔所无,且确能达到预期的功效,并具可供产业的利用价值,完全符合新型专利要件,故依法提出申请。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可折叠的避震式自行车,包括前架体、后架体、避震器,其中前架体,为自行车的前半部,包括前轮、扶手、及用以供坐垫定位的中管;后架体,为构成自行车的后半部,包括后轮、三角架、传动链条,以及供曲柄轴穿伸定位的天心构件,借此与前架体连结而组合构成一自行车的形态;一避震器,是连结于前架体的中管与后架体的三角架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架体的中管底缘设有一固定块,固定块中央设有螺孔;该中管相对于避震器上端的位置,设有冂形定位体,且于冂形定位体上方设有一卡勾;所述后架体的天心构件两侧向前延伸二平行的连动板,该二连动板的前端设有一与天心构件平行的轴杆,供一活动枢接装置的套管套置;又,该套管上方固设一平板,并于平板上设有一贯穿孔,借由一定位螺栓由贯穿孔底部往上穿伸而将平板呈枢接状态定位在中管底缘的固定块下方;所述避震器的底端枢接在第一定位块上,该第一定位块固设在三角架上,避震器上端枢接有一第二定位块,且第二定位块上设有一可扳动的扣合件,而第二定位块是嵌套在前述中管的冂形定位体内,借由扣合体的勾扣体扣合在卡勾上,使第二定位块与中管结合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的避震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螺栓包括有螺牙部、套合部及帽体部,其中螺牙部穿过贯穿孔锁定在中管底缘的固定块的螺孔内,而套合部恰可穿置于平板的贯穿孔内,且其高度略大于贯穿孔的深度。
专利摘要一种可折叠的避震式自行车,包括前、后架体、避震器;前架体的中管底缘设有一固定块,中管设有门形定位体,后架体的天心构件两侧向前延伸二平行的连动板,二连动板的前端设有一与天心构件平行的轴杆,供一活动枢接装置的套管套置,避震器的底端枢接在第一定位块上,避震器上端枢接有一第二定位块,第二定位块上设有一可扳动的扣合件,第二定位块嵌套在中管门形定位体内,并与中管结合一体。其可达到不占空间而方便携带的功效。
文档编号B62K15/00GK2446034SQ0024401
公开日2001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00年8月2日 优先权日2000年8月2日
发明者周文政 申请人:周文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