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开启撑杆支座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5384阅读:3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开启撑杆支座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开启撑杆(open stay)支座结构,该车辆在车身后部具有后挡板。
图5B是沿图5A中线B-B的一幅横断面视图,它表示出开启撑杆103的一端103a的第一种安装示例。每一个后支柱104都是一个闭合截面体,它是由在车身侧的外侧板111、面对车厢的内侧板112、和在车身后背的槽板113连接形成。在第一种安装示例中,采用了一个加强件114安在槽板113的一个凸缘113a的后表面,槽板113具有一个槽形横截面,开启撑杆103的一端103a固定到槽板113和加强件114。
提供加强件114是因为下述原因。载荷纵向(图中双箭头所示方向)作用在开启撑杆103的一端103a上。此载荷导致在槽形槽板113的凸缘113a产生挠矩。为了保证凸缘113a抵抗挠矩的刚度,采用加强件114来加固凸缘113a的一个部分115,开启撑杆103固定到凸缘113a。开启撑杆103固定到槽板,在槽板113的部分115采用加强件114增加了该部分的刚度。
图5C表示根据图5B构造的开启撑杆103的一端103a的第二种安装示例。后支柱104的结构与图5B相同。在第二种安装示例中,开启撑杆103的一端103a固定到一个较大厚度的托架116,并且托架116被螺栓117固定到槽板113的腹板113b的后表面。
在图5B所示的第一种示例中,挠矩产生在槽形槽板113的凸缘113a处。为保证凸缘113a的抗挠刚度,在凸缘113a的后表面简单地提供了加强件114。根据挠矩大小,需要增加槽板113和加强件114的厚度,其结果是车身重量增加。
在图5C所示的第二种示例中,在槽形槽板113的凸缘113a处不产生挠矩。然而,当打开后挡板102时,能从外面看见托架116,这样有碍车辆美观,有待改进。
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开启撑杆支座结构,它包括一个后支柱,由在车身侧的外侧板、面对车厢的内侧板、在车身后背的槽板连接形成闭合截面;一个开启撑杆,固定在所述槽板上,用来将后挡板维持在开启状态;和一个加强件,安装在所述槽板的一个部分的后表面,同时还固定到所述内侧板上,其中所述开启撑杆固定到槽板上。
在开启撑杆固定部分提供了一个槽板和一个用来加固的加强件,该加强件还固定在一个远离开启撑杆固定部分的内侧板上,这样允许从开启撑杆作用到槽板上的载荷通过加强件也从槽板作用到内侧板上。其结果是,作用在槽板上的载荷可以通过加强件和内侧板的复合结构得到承受。因此很容易保证槽板的刚度而无需增加槽板和加强件的厚度或者把它们的构造复杂化。随着车身重量的减少,槽板在开启撑杆固定部分的刚度从而增加。
在槽板的后表面提供该加强件避免了当打开后挡板时从外面看见加强件50。从而保证了车辆10的美观。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左开启撑杆支座结构的透视图;图3是沿图2中线3-3的横断面视图;图4是沿图2中线4-4的横断面视图;图5A、5B和5C是传统的车辆开启撑杆支座结构的示意图。
更特别地,车辆10是一个有仓门式后背的汽车或类似车,它包括一个形成在后部车身表面11a的开口12,后挡板14以一种上下摆动的方式用铰链(未示出)安装在开口12上方的车顶纵梁13上,这样开口12就由后挡板14开启和关闭,用来将后挡板14维持在开启状态的左右开启撑杆60、60固定在车身11后部的左右后支柱15、15的后表面上。开启撑杆60、60是支撑支柱,它们在第一端61、61与后支柱15、15连接,在第二端62、62与后挡板14连接。
下面将详细描述开启撑杆60、60的支座结构。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左开启撑杆支座结构的透视图,图中示出用虚线表示的左开启撑杆60的第一端61安装在左后支柱15的一个上部上。在后支柱15内提供了一个加强件50。
图3是沿图2中线3-3的横断面视图,图中示出后支柱15是一个闭合截面体,它是由在车身侧的外侧板20、面对车厢的内侧板30和在车身后背的槽板40连接形成。后支柱15在一个纵向延长的平面大致呈三角形并向前逐渐变细。外侧板20,内侧板30和槽板40是挠曲钢筋板材产品。内侧板30的厚度大于外侧板20和槽板40的厚度。
外侧板20具有一个大致呈L形的横截面体,外侧板从位于第一端的第一凸缘21向后延伸至第二凸缘22,第二凸缘从后端向车厢16延伸。
内侧板30具有一个大致呈反L形的横截面体,内侧板从位于前端的第一凸缘31向后朝着横向曲率中心延伸至第二凸缘32,第二凸缘32从后端向后延伸。第二凸缘32比外侧板20的第二凸缘22更靠近横向中心。
槽板40具有一个槽形横截面体,槽板由一个腹板41和第一凸缘42以及在腹板41对边的第二凸缘43组成。第一和第二凸缘42和43的远端向后。
通过(1)把内侧板30的第一凸缘31连接到外侧板20的第一凸缘21,(2)把槽板40的第一凸缘42连接到外侧板20的第二凸缘22和(3)把内侧板30的第二凸缘32连接到槽板40的第二凸缘43,可将元件20、30和40组装成后支柱15。
本发明的槽板40特征在于在供开启撑杆60固定的部分44(见图2)的后表面45处提供了加强件50,并且加强件50还被固定到内侧板30的一个后表面33。
更特别地,加强件50是通过将钢板弯成一个具有大致呈L形的横截面体而形成,加强件由一个第一凸缘51和第二凸缘52组成。第一凸缘51位于槽板40的第一凸缘42的后表面45上并与之连接在一起,第二凸缘52位于内侧板30的后表面33上并通过螺栓53与之连接在一起。附图标记54表示一个固定到第二凸缘52的后表面的螺母,它用来承受拧在其中的螺栓53。如图2所示,上下两部分用螺栓53固定。
后支柱15和加强件50的组装过程如下。
首先,加强件50的第一凸缘51放到槽板40的第一凸缘42的后表面45上并与之连接在一起。
然后,槽板40的第一凸缘42与外侧板20的第二凸缘22连接在一起。
接下来,内侧板30的第一凸缘31连接到外侧板20的第一凸缘21,槽板40的第二凸缘43连接到内侧板30的第二凸缘32。
最后,内侧板30用螺栓53和螺母54固定到加强件50的第二凸缘52处。
此过程便于把加强件50安装到后支柱15内。
图4是沿图2中线4-4的横断面视图,它表示出开启撑杆60的第一端61固定到位于槽板40和加强件50之间的一个连接部分。第一端61与装配螺栓呈整体。
更特别地,螺母56固定到加强件50的第一凸缘51的一个后表面,装配螺栓63插入到连接部分,该连接部分位于加强件50的第一凸缘51和槽板40第一凸缘42之间,螺母56和装配螺栓63彼此紧固。开启撑杆60的第一端61可以固定到安装部分44。
现在将结合图4描述具有上述构造的开启撑杆支座结构的功能。
加强件50用来加固槽板40的第一凸缘42的部分44,此部分是供开启撑杆60固定的部分。加强件50还被固定到厚度较大的内侧板30上,内侧板30远离固定开启撑杆60的部分44。
装配螺栓63在垂直于开启撑杆60延伸的方向(与图纸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开启撑杆60绕固定在槽板40的装配螺栓63上下摆动。一个纵向(图中双箭头所指方向)载荷f1因而作用在开启撑杆60的第一端61上。通过装配螺栓63载荷f1作用在槽板40的第一凸缘42上并进一步从第一凸缘42通过加强件50作用到内侧板30上。
作用在槽板40上的载荷f1可由加强件50和内侧板30的复合结构承受。因此很容易保证槽板40的刚度而不需增加槽板40和加强件50的厚度或者把它们的结构复杂化。这样槽板40在开启撑杆60附着的部分44的刚度增加的同时车身重量减少。
进一步地,开启撑杆60固定在槽板40上,在槽板40的部分44的后表面45提供该加强件50避免了当打开后挡板14(见

图1)时从外面看见加强件50。从而保证了车辆10的美观。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元件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没有限制,例如可以是焊接、铆接和螺栓连接。
如上所述,本发明在开启撑杆固定部分提供了一个槽板和一个用来加固的加强件,该加强件还固定在一个远离开启撑杆固定部分的内侧板上,这样允许从开启撑杆作用到槽板上的载荷通过加强件也从槽板作用到内侧板上。其结果是,作用在槽板上的载荷可以通过加强件和内侧板的复合结构得到承受。因此很容易保证槽板的刚度而无需增加槽板和加强件的厚度或者把它们的构造复杂化。这样槽板在开启撑杆固定部分的刚度增加的同时车身重量减少。
在槽板的后表面提供加强件避免了当打开后挡板时从外面看见加强件。从而保证了车辆的美观。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开启撑杆支座结构,包括一个后支柱(15),由在车身侧的外侧板(20)、面对车厢的内侧板(30)、在车身后背的槽板(40)连接形成闭合截面;一个开启撑杆(60),固定在所述槽板上,用来将后挡板(14)维持在开启状态;和一个加强件(50),安装在所述槽板的一个部分(44)的后表面,同时还固定到所述内侧板上,其中所述开启撑杆固定到槽板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开启撑杆支座结构,它包括一个后支柱(15),后支柱形成一个在车身后部的开口(12)。每个后支柱具有由外侧板(20)、面对车厢的内侧板(30)和槽板(40)形成的闭合横截面结构。开启撑杆(60)将后挡板维持在开启状态,后挡板用来开启和关闭开口。槽板在固定开启撑杆的部分(44)处有一个加强件(50)。加强件同时还固定到内侧板上。从开启撑杆作用到槽板上的载荷通过加强件从槽板传递到内侧板。
文档编号B62D25/08GK1435344SQ0310230
公开日2003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03年1月30日 优先权日2002年1月31日
发明者介川明洋, 史岛晃, 田岛友孝, 田中健树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