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独轮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8188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动独轮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车,尤其涉及一种电动独轮车。
背景技术
目前的电动车辆一般以多轮行驶的较为常见,但该车占地面积大而且能耗高;虽有少数的独轮车,但对驾驶技术的要求较高。公告号为“CN2611191Y”、公告日为“2004年4月14日”、名称为“轴心悬浮式不对称电动车轮”的实用新型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可应用于独轮车上的电动车轮,其缺点是电机体积大而功率小。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能够自动控制平衡、省电、无级变速,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独轮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包括车体、车轮、车座、控制机构、转向机构、电机以及蓄电池,所述电机由固定在车轮内的转子、安装在该转子中且两端分别固定在左右两个机壳上的定子轴、空套在该轴上的碳刷架、固定在转子上的滑环架、固定在该架上的电路板以及分别固定在滑环架和转子(8)上的左右两机壳组成;定子轴上设有与轴孔连通的C型槽,换向碳刷均布在碳刷架外圆周的左端,右端设有两个驱动碳刷,奇数的换向碳刷和一个驱动碳刷通过导线接于电源的正极、偶数的换向碳刷和另一个驱动碳刷接于负极;换向滑片均布在滑环架内圆周的左端,右端设有两个驱动滑环,两滑环通过导线分别与电路板上的接线端子相连,换向滑片分别与接线端子相连;所述控制机构是一端插入轴孔中并从C型槽延伸出并固定在碳刷架上、另一端从车体顶部的槽中延伸出的控制杆;所述转向机构由固定在车体上的两根曲柄、分别固定在两曲柄上的踏板以及两端分别空套在曲柄和转向轴上且位于车轮两侧的连杆组成;车体通过其上的左右两个滑槽分别安装在左右转向轴上,转向轴与轴板固定连接,轴板分别固定在定子轴的两端。
换向碳刷和换向滑片的形状均为三角形;该换向滑片底边的长度为换向滑片间距的1/5,换向碳刷底边的长度为换向碳刷间距的两倍;在车体的左内侧固定设有两个限位挡销。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增加了换向碳刷、换向滑片、开关控制电路以及控制、转向机构等,因此能够较好的保持平衡。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图2的俯视图;图4是图1中的B-B剖视图;图5是图1中的A向视图;图6是图3中的C向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控制杆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碳刷架部件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滑环架部件的示意图;图10是图1中的D向视图;图11是图1中的E向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中把手1 控制杆2 槽3 车体4 电路板5 车轮6滑环架7 转子8 驱动滑环9 轴板10 曲柄11 踏板12 连杆13 绕组槽14、15 转向轴16 定子轴17 机壳18 驱动碳刷19换向碳刷20 换向滑片21 碳刷架22 轴孔23 C型槽24 蓄电池25 车座26 滑槽27 限位挡销28 换向开关29 接线端子30、31、32、3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在附图1-11中,转子8固定在车轮6内,定子轴17安装在转子8内,轴的两端通过轴承分别安装在两个机壳18上;转子8、定子轴17上分别开有多个绕组槽14、15,槽中有线圈绕组。内圈均布有换向滑片21和两个驱动滑环9的滑环架7固定在转子8上,外圈均布有换向碳刷20和两个驱动碳刷19的碳刷架22空套在定子轴17上,换向碳刷20、驱动碳刷19分别对应地与换向滑片21、驱动滑环9滑动接触。序号为奇数的换向碳刷20和一个驱动碳刷19通过导线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偶数的换向碳刷20和另一个驱动碳刷19与负极相连;两个驱动滑环9通过导线分别接在电路板5的接线端子30、33上,换向滑片21分别与接线端子31、32相连。电路板5固定在滑环架7上,机壳18分别固定在滑环架7和转子8上。定子轴17的两端固定有轴板10,转向轴16的一端固定在轴板10上、另一端安装在车体4左右两边的滑槽27中。由两根分别安装在车体4左、右两侧的曲柄11,两个分别固定在曲柄11上的踏板12以及两根分别空套在曲柄11上的连杆13构成转向机构。由一端从车体4顶部的槽3中穿出并与把手1固定连接、另一端穿入定子轴17的轴孔23并从与该孔连通的C形槽24中伸出固定在碳刷架22上的控制杆2构成控制机构。为了限制控制杆2的转动角度,在车体4的左内侧还设有两个限位挡销28;为了驾驶者能够舒适地驾驶并能方便地控制前进或后退,在车体4上还设有车座26和换向开关29。另外,换向碳刷20和换向滑片21的形状均为相向排列的三角形,该换向滑片21底边的长度为滑片间距的1/5,换向碳刷20底边的长度为碳刷间距的两倍。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控制电机的转速。
附图12是转子其中一个绕组单元的电路原理图,当连接于接线端子31、32的换向滑片21随转子8转动并与接于蓄电池25正极的换向碳刷20接触时,三极管BT2和BT3截止、BT1和BT4导通,电流经过与蓄电池25正极相连的驱动碳刷19、驱动滑环9、BT1、转子绕组、BT4、另一个驱动滑环9以及接于负极的另一个驱动碳刷19形成闭合回路;当转子转动一个角度,换向滑片21与接于蓄电池25负极的换向碳刷20接触,三极管BT1和BT4截止、BT2和BT3导通,电流经与正极相连的驱动碳刷19、驱动滑环9、BT3、转子绕组、BT2、另一个驱动滑环9以及接于负极的另一个驱动碳刷19形成闭合回路。如此往复循环,便不断地完成了电流的换向。
驾驶时接通电源,压下或提起把手1,在C型槽24的作用下控制杆2便会推动碳刷架22向左或右移动、换向碳刷20和换向滑片21的接触面随之增大或减小,从而改变滑块与碳刷的接触时间,实现无级调速。下坡时,转换换向开关29,便可利用车身的惯性对蓄电池充电。转动踏板12,曲柄11通过连杆13拉动转向轴16在滑槽27中移动,从而带动车轮改变方向。
权利要求1.一种电动独轮车,包括车体、车轮、车座、控制机构、转向机构、电机以及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由固定在车轮(6)内的转子(8)、安装在该转子中且两端分别固定在左、右两个机壳(18)上的定子轴(17)、空套在该轴上的碳刷架(22)、固定在转子(8)上的滑环架(7)、固定在该架上的电路板(5)以及分别固定在滑环架(7)和转子(8)上的左右两机壳(18)组成;定子轴(17)上设有与轴孔(23)连通的C型槽(24),换向碳刷(20)均布在碳刷架(22)外圆周的左端,右端设有两个驱动碳刷(19),奇数的换向碳刷(20)和一个驱动碳刷(19)通过导线接于电源的正极、偶数的换向碳刷(20)和另一个驱动碳刷(19)接于负极;换向滑片(21)均布在滑环架(7)内圆周的左端,右端设有两个驱动滑环(9),两滑环通过导线分别与电路板(5)上的接线端子(30)、(33)相连,换向滑片(21)分别与接线端子(31)、(32)相连;所述控制机构是一端插入轴孔(23)中并从C型槽(24)延伸出并固定在碳刷架(22)上、另一端从车体(4)顶部的槽(3)中延伸出的控制杆(2);所述转向机构由固定在车体(4)上的两根曲柄(11)、分别固定在两曲柄(11)上的踏板(12)以及两端分别空套在曲柄(11)和转向轴(16)上且位于车轮两侧的连杆(13)组成;车体(4)通过其上的左右两个滑槽(27)分别安装在左右转向轴(16)上,转向轴(16)与轴板(10)固定连接,轴板(10)分别固定在定子轴(17)的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换向碳刷(20)和换向滑片(21)的形状均为三角形;该换向滑片(21)底边的长度为换向滑片(21)间距的1/5,换向碳刷(20)底边的长度为换向碳刷(20)间距的两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独轮车,其特征在于在车体(4)的内侧固定设有两个限位挡销(28)。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独轮车,属于一种电动车。包括车体、车轮、车座、控制机构、转向机构、电机以及蓄电池,电机由固定在车轮内的转子、安装在转子中的定子轴、空套在定子轴上的碳刷架、固定在转子上的滑环架、固定在滑环架上的电路板以及分别固定在滑环架和转子上的机壳组成;控制机构是一端插入轴孔且从C型槽延伸出并固定在碳刷架上、另一端从车体顶部的槽中延伸出的控制杆;转向机构由固定在车体上的两根曲柄、分别固定在曲柄上的踏板以及两端分别空套在曲柄和转向轴上且位于车轮两侧的连杆组成;车体安装在转向轴上。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操作方便、容易驾驶;比较适合用作代步工具。
文档编号B62K11/00GK2707605SQ20042003367
公开日2005年7月6日 申请日期2004年5月18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18日
发明者王运举 申请人:王运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