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摩托车的前防护板和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9440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摩托车的前防护板和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摩托车的前防护板(挡泥板)和一种摩托车。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越野摩托车的前防护板。
背景技术
在许多情况下,越野摩托车安装有具有图11所示形状的前叉套管(波纹管式橡胶套管)以保护前叉的内管。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为了增强对安装在车身108和发动机107前部的散热器109的通风,前防护板分成前、后挡泥板(102,103),该前挡泥板102设置在较高位置并固定到在其上面固定有前叉(104,106)的内管104地固定支架105上,而该后挡泥板103紧靠前轮101设置并固定到外套管106上(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在使用图12所示的前防护板的情况下,确实能够保证通风,但是不能防止飞出的石子等对内管的伤害。因此,考虑到有必要在图12所示的结构中在内管104上安装图11所示的前叉套管500。
专利文献1JP-UM-B-62-2750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前叉套管500通常安装到内管104上,但是这种设置是普通的,从而使得改进变得困难,而且这种安装前叉套管500的先决条件给越野摩托车的规划和设计造成了限制。本申请的发明人试图研发一种树脂前叉保护器来取代前叉套管500,但是不能可靠地防止对内管104的损害和完成前叉保护器。
然而,当能可靠防止损害内管104的前叉保护器被研发出来时,不象由橡胶制成的前叉套管500,设计树脂前叉保护器的自由度非常大,因此易于制造设计成具有吸引人的外观的保护器,和具有对摩托车的设计而言更合理的形状的保护器。
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确保通风和设计自由度大的同时防止对内管造成损害的前防护板。
本发明提供一种覆盖摩托车的前轮的前防护板,该前防护板包括覆盖前轮的前侧的前侧防护板,覆盖前轮的后侧的后侧防护板,以及覆盖保持前轮的前叉的前面的前叉保护器,其中,所述后侧防护板安装在比所述前侧防护板的位置低的位置,并且所述前叉保护器暴露所述前叉的后面。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前叉包括保持前轮的外套管,和容纳在该外套管中的内管,并且所述前叉保护器覆盖所述内管的前面。
优选地,在内管的后面的后方设置有散热器。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前侧防护板安装到所述内管上,并且所述后侧防护板安装到所述外套管上。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前侧防护板固定到所述前叉保护器上。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从所述摩托车的侧面观察,由所述前叉保护器覆盖的区域与由所述后侧防护板覆盖的区域彼此重叠。
优选地,所述前叉保护器与所述后侧防护板滑动地接合。
优选地,所述后侧防护板设有保护器引导件,该保护器引导件与所述前叉保护器的部分接合。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器引导件包括限制所述前叉保护器的纵向、向左和向右运动的主引导件,以及限制所述前叉保护器的向内和向后运动的副引导件。
一种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包括所述前防护板。
优选地,该摩托车为越野型摩托车。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用于摩托车的前防护板是一种用于摩托车的前防护板,该前防护板由直立类型的前叉支承并且覆盖前轮的上侧,该前叉包括固定到由前管支承的转向轴的左、右内管和安装到内管的下部的外套管,前防护板分成两部分,即前侧防护板和后侧防护板,前侧防护板固定到(固定有)内管的固定支架上,后侧防护板安装到外套管上,前叉保护器设置成覆盖内管的前侧,前叉保护器的上部固定成与前侧防护板一起竖直移动,从所述车辆的侧面观察,后侧防护板的前边缘向前延伸以覆盖前叉保护器。
一种实施例具有这样的特征,即设置有一保护器引导件以与前叉保护器滑动地接合,从而限制前叉保护器的偏转。
一种实施例具有这样的特征,即所述保护器引导件支承并固定在后侧防护板上。
一种实施例具有这样的特征,即所述保护器引导件包括限制所述前叉保护器的纵向、向左和向右运动的主引导件,以及限制所述前叉保护器的向左、向右和向后运动的副引导件,在前叉的整个冲程中主引导件与前叉保护器接合,当前叉保护器进行冲程时副引导件与前叉保护器接合的长度增大。
一种实施例具有这样的特征,即后侧防护板形成为朝向其前部深度增大。
一种实施例具有这样的特征,即后侧防护板的内周面和前轮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设置成后侧大于前侧。
由于根据本发明的前防护板包括覆盖前轮的前侧的前侧防护板,覆盖前轮的后侧的后侧防护板,以及覆盖前叉的前面的前叉保护器,该前叉保护器可保护前叉的前面并且后侧防护板可保护前叉的后面。而且,由于所述后侧防护板安装在比所述前侧防护板的位置低的位置并且所述前叉保护器暴露所述前叉的后面,所以可以确保通风。另外,不使用任何前叉套管,而使用前叉保护器,从而可使前防护板的设计自由度大。


图1是示出设置有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前防护板15的摩托车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前防护板15的分解透视图3是示出前侧防护板16安装在其上面的部分的侧视图4是示出前侧防护板16的俯视图5是示出前侧防护板16安装在其上面的部分的横截面视图6是示出后侧防护板17安装在其上面的部分的侧视图7是示出后侧防护板17安装在其上面的部分的俯视图8是示出后侧防护板17安装在其上面的部分的横截面视图9是沿图6中的IX-IX线的横截面视图10是沿图6中的线X-X的横截面视图11是示出前叉套管500的结构的透视图12是示出设置有传统的前防护板的摩托车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参考标号说明
1 摩托车
2 车架
3 前管
4 转向轴
5 上支架
5a上支承部
6 下支架
6a下支承部
7 手柄(转向手柄)
8 前叉
9 前轮
9a轮轴
10内管
11外套管
11a 前凸起部
11a’突出部
11b 后凸起部
12 散热器
15 前防护板
16 前侧防护板
16a 前防护板部
16b 上壁
16c 右壁
16d 左壁
16d 安装部
17 后侧防护板
17a 后防护板部
17b 左、右侧壁
17c 凹槽
17d 延伸部
17e 主引导件
17f 副引导件
17f’下端
17h 固定凸缘
20 前叉保护器
20a 保护器部分(防护板部)
20b 固定部
20c 左、右覆盖部
20d 上端凸起部
20e 内壁
20g 保护器部(接合部)
21、22、23、25、26和30 螺栓
32 保护器引导件
34 制动软管
34’中间部分
35 夹紧件
101 前轮
102 前挡泥板
103 后挡泥板
104 内管
105 固定支架
106 外套管
107 发动机
108 车身
109 散热器
500 前叉套管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下列附图中,为简化说明起见,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具有基本相同功能的构成元件。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现参照图1和2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前防护板15。图1是示出设置有根据本实施例的前防护板15的摩托车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而图2是示出前防护板15的分解透视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前防护板15是覆盖摩托车1的前轮9的防护板。如图1所示,前防护板15包括覆盖前轮9的前侧的前侧防护板16,覆盖前轮9的后侧的后侧防护板17和覆盖一保持前轮9的前叉8的前面的前叉保护器20。后侧防护板17安装在比前侧防护板16低的位置,前叉保护器20使前叉8的后面暴露。
前叉8包括保持前轮9的外套管11和容纳在外套管11中的内管10,前叉保护器20覆盖该内管10的前面。此外,散热器12定位在内管10的后面的后方。
根据本实施例,前侧防护板16安装到内管10上,而后侧防护板17安装到外套管11上。此外,前侧防护板16固定到前叉保护器20上。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如从摩托车1的侧面看到的,由前叉保护器20覆盖的区域和由后侧防护板17覆盖的区域相互重叠(参见图1中参考标号“17d”)。
此外,虽然将随后进行详细描述,前叉保护器20与后侧防护板17可滑动地接合。如图2所示,后侧防护板17设置有保护器引导件(17e、17f),该保护器引导件(17e、17f)与前叉保护器20的一部分接合。该保护器引导件包括限制前叉保护器20的纵向、向左和向右的运动的主引导件17e,和限制前叉保护器20的向内和向后运动的副引导件17f。
既然根据本实施例的前防护板15包括前侧防护板16,后侧防护板17,和前叉保护器20,则前叉8的前面可由前叉保护器20保护并且前叉8的后面可由后侧防护板17保护。也就是说,前叉保护器20保护前叉8的前面而由此防止内管10的前面受到飞溅的石子等的伤害,并且由后侧防护板17的进一步保护防止内管10的后面受到飞溅的石子等的伤害。在这里,当由前叉保护器20覆盖的区域和由后侧防护板17覆盖的区域如图1所示彼此重叠时,保护可做得更完美。
同样地,由于后侧防护板17安装在比前侧防护板16低的位置并且前叉保护器20暴露前叉8的后面,所以就可以确保通风。也就是说,如果后侧防护板17与前侧防护板16安装在相同的高度,后侧防护板17将妨碍散热器12的前部,从而会恶化通风。同样地,如果前叉保护器20不但覆盖前叉8的前面而且覆盖其后面,那么前叉保护器20同样也会阻碍散热器12的前部,从而阻塞通风。于是,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后侧防护板17设置得低并且前叉保护器20暴露前叉8的后面,从而不会阻塞通风。
此外,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结构中,使用前叉保护器20来保护内管10,而不使用图11所示的前叉套管(波纹管式橡胶套管),从而可以使前防护板15具有更大的设计自由度。也就是说,由于前叉保护器20由例如树脂形成,所以其相对复杂的形状容易被做出,从而能够提供设计质量优良的外观和形状。此外,在为赛车和普通行驶而对摩托车的设计方面开发出更合理的形状的情况下,前叉保护器可易于加工成这种形状并且能够大批量生产。同样地,前叉保护器可易于改进成符合流行形状。
通过将前侧防护板16安装到内管10上并将后侧防护板17安装到外套管11上,前侧防护板16和手柄7的位置(距离)可基本固定,后侧防护板17和前轮9的位置(距离)可基本固定。
此外,由于前叉保护器20与后侧防护板17滑动地接合,所以可以限制前叉保护器20的偏转(挠曲),结果是可以防止在行驶过程中由于前叉保护器20的偏转造成的损害。同样地,由于与前叉保护器20的一部分接合的保护器引导件(17e、17f)设置在后侧防护板17上,所以前叉保护器20的偏转易于发生的该前叉保护器20的下部可由后侧防护板17支承,从而可以可靠地防止偏转带来的损害,并且与由单独的部件支承的情况相比可防止部件数量的增加。此外,由于保护器引导件包括限制前叉保护器20的纵向、向左和向右运动的主引导件17e和限制前叉保护器20的向内和向后运动的副引导件17f,所以当前叉8进行冲程时副引导件17f与主引导件17e一起进行接合,从而可以进一步可靠地防止在整个冲程中前叉保护器20的偏转。
除了参照图1和2外,以下将参照图3-10更详细地说明本实施例的结构。图3是示出前侧防护板16安装在其上面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4是示出前侧防护板16的俯视图,图5是示出前侧防护板16安装在其上面的所述部分的横截面视图,图6、7和8是分别示出后侧防护板17安装在其上面的一部分的侧视图、俯视图和横截面视图。图9是沿图6中的IX-IX线的横截面视图,图10是沿图6中的线X-X的横截面视图。
对于图1所示的摩托车1,越野型摩托车的前车身被示出并构造成固定到车架2的前端的前管3支承一对左、右前叉8,8而能够使该左、右前叉向左和向右转动。
转向轴4由前管3通过轴承(未示出)支承而能够转动,上支架5和下支架6分别固定到转向轴4的上端和下端。此外,转向手柄7螺栓连接并固定到上支架5上。同样地,散热器12在前管3的后下方侧布置以冷却供给到发动机(未示出)的冷却水。
左、右前叉8,8以向后倾斜的状态固定到上下支架5、6上。此外,前轮9的轮轴9a轴颈支承在左、右前叉8的下端之间。
前叉8是直立类型,其中内管10相对可运动地插入设置在其下面的外套管11中,各内管10分别螺栓连接并固定到上下支架5,6上。
此外,覆盖前轮9上侧的前防护板15设置在左、右前叉8,8之间。前防护板15由树脂形成并且分成前侧防护板16和后侧防护板17。前侧防护板16安装到固定有内管10的下支架6上,后侧防护板17固定到外套管11的上端。行驶中的风通过形成在前侧和后侧防护板16,17之间的间隙引入到散热器12中。此外,在前叉8上设置由树脂形成并覆盖左、右内管10的前侧的前叉保护器20。
如图2所示,前侧防护板16包括覆盖前轮9的上部的基本鸟喙形的前防护板部16a,与该前防护板部16a的后端形成一体的上壁16b和具有左、右侧壁16c、16c的安装部16d。此外,前侧防护板16形成为其壁厚朝向前部逐渐减小。
后侧防护板17包括覆盖前轮9的上边缘的后部的弓形后防护板部17a,和与该后防护板部17a的左、右边缘一体形成的左、右侧壁17b、17b。
前叉保护器20包括具有基本半圆形形状以围绕内管10的前侧的左、右保护器部分20a、20a,以与左、右保护器部分20a的上端连接的方式一体形成的固定部20b,和从固定部20b的左侧和右侧向上延伸的左、右覆盖部20c、20c。
如图3至5所示,前侧防护板16的安装部16d由左、右保护器部分20a和固定部20b包围而被隐藏在内侧。此外,左、右保护器部分20a的下部延伸到位于最伸长位置的外套管11的上端。
此外,如图6所示,制动软管34以沿着左前叉8延伸的方式设置在左保护器部分20a中。制动软管34的下端连接到固定于外套管11的下端的卡钳/制动钳(未示出)上,并且其上端连接到固定于转向手柄7的主缸(未示出)上。
制动软管34由一螺栓连接并固定到外套管11的夹紧件35以及固定于下支架6和上支架5的夹紧件(未示出)固定地支承。
当前轮9进行冲程时,制动软管34弯曲,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即这种弯曲使制动软管34的中间部分34’与保护器部分20a相接触,采用这样的结构,即中间部分34’由后侧防护板17的下端17f’和外套管11在凸起部11a和突出部11a’之间的部分夹置。由此,避免了制动软管34的中间部分34’向前弯曲接触保护器部分20a的情形。
如图2和3所示,左、右覆盖部20c以包围前照灯(未示出)的方式形成,各覆盖部20c的上端凸起部20d与前照灯一起以中间存在着护套的方式通过螺栓21夹紧并固定上支架5的上支承部5a上。
如图3至5所示,前叉保护器20的固定部20b成形为基本沿前侧防护板16的上壁16b延伸,该固定部与上壁16b的前部一起通过从下面旋拧插入的左、右螺栓22,22被夹紧并固定在下支架6的前部的下侧。同样地,上壁16b的后端通过从下面旋拧插入的左、右螺栓23,23夹紧并固定在下支架6的后部的下侧。
如图3所示,固定部20b的左、右侧通过从外面安装的螺栓25夹紧并固定到下支架6的下支承部6a上。而且,固定部20b的左、右侧形成有具有双壁结构的内壁20e,前侧防护板16的左、右侧壁16c通过螺栓26夹紧并固定在内壁20e上。由此,前叉保护器20固定到下支架6上,以便与前侧防护板16一起竖直移动。
如图6所示,后侧防护板17的后防护板部17a设置成在整个长度具有相同壁厚,左、右侧壁17b、17b以从后部朝向前部竖直尺寸增加的方式形成。由此,后侧防护板17形成为越朝向前部深度越大。左、右侧壁17b被插入而定位在左、右外套管11之间,在各侧壁17b上形成退让凹槽17c、17c以避免与外套管11相互干涉。此外,在左、右侧壁17b的下边缘上形成固定凸缘17h。
如图6至8及图10所示,前、后凸起部11a、11b形成在左、右外套管11上并从那里鼓出,左、右侧壁17b、17b的固定凸缘17h通过一对从内侧旋拧插入的螺栓30、30夹紧并固定在前、后凸起部11a、11b上。
此外,如图6所示,后防护板部17a的内周面和前轮9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设置成使该间隙的后侧大于该间隙的前侧,具体地,在前侧的间隙设置成约15mm,而在后侧的间隙设置成约22mm。
如图6和7所示,在后防护板部17a的前边缘上形成有顶盖形延伸部17d,该延伸部17d从车辆侧面看定位在内管10的车辆前侧并且突出而覆盖在前叉保护器20的保护器部分20a上。
此外,如图6、7、9和10所示,在后侧防护板17的左、右侧壁17b的前边缘上设置有保护器引导件32,以与左、右保护器部分20a滑动地接合而限制保护器部分20a的偏转。保护器引导件32包括一体形成在左、右侧壁17b的前边缘的上端的主引导件17e,一体地邻近主引导件17e形成而向下延伸的副引导件17f,和一体形成在左、右保护器部分20a的内边缘上并且弯曲形成能够与主引导件17e和副引导件17f接合的接合部20g。
主引导件17e形成为基本C形的横截面并且向外开口,接合部20g滑动地接合在主引导件17e中,主引导件17e限制保护器部分20a的纵向、向左和向右的运动。在前叉8的整个冲程上,主引导件17e全部与保护器部20g接合。
副引导件17f形成在左、右侧壁17b上而向外伸出,接合部20g与副引导件17f和侧壁17b的角部滑动地接合。副引导件17f限制保护器部20g的纵向、向左和向右的运动。而且,副引导件17f接合保护器部20g的长度随着前叉8的冲程增大而增大。
在组装根据本实施例的前防护板15的过程中,事先将前侧防护板16和前叉保护器20组装在一起形成子组件。制动软管34沿前叉8设置并且由各夹紧件35支承和固定。随后,将前侧防护板16和前叉保护器20的子组件螺栓连接并固定到下支架6上。接下来,将后侧防护板17安装在左、右外套管11、11之间,将保护器部分20a的接合部20g装配进主引导件17e中,并且将后侧防护板17螺栓连接并固定到外套管11上。其后,将前轮9安装在外套管11之间。
根据本实施例,前防护板15分成前侧防护板16和后侧防护板17,前侧防护板16安装并固定在支承内管10的下支架6上,后侧防护板17安装并固定在外套管11上,延伸部17d形成在后侧防护板17的前边缘以与前叉保护器20的防护板部20a重叠,从而设置在外套管11上的后侧防护板17可防止由前轮9弹出的石子等碰撞在内管10的后面侧。由此,可以采用设计成所希望的外观和形状的前叉保护器20,从而与安装传统前叉套管的情况相比改进了外观。
而且,由于延伸部17d形成在后侧防护板17的前边缘上,在行驶中的风从前侧和后侧防护板16,17之间引入时不会形成阻塞,从而可以提高散热器12的冷却能力。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保护器引导件32设置在后侧防护板17上,以滑动地接合前叉保护器20的保护器部分20a从而限制保护器部分20a的偏转,所以处于自由状态的保护器部分20a不偏转,由此能够防止对保护器部分20a的损害。
而且,由于保护器引导件32包括一体地形成在后侧防护板17上的主引导件17e和副引导件17f,和一体地形成在左、右保护器部分20a上的接合部20g,所以易于偏转的保护器部分20a可由后侧防护板17支承,从而可以可靠地防止由于偏转造成的损害,并且与由单个部件支承的情况相比可防止部件数量的增加。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整个主引导件17e在前叉8的整个冲程中都与保护器部分20a接合,所以当前叉8进行冲程时副引导件17f接合保护器部分20a的长度增大,当前叉8进行冲程时副引导件17f和主引导件17e将一起与保护器部分20a接合,从而可以进一步可靠地防止在整个冲程中前叉保护器20的偏转。
此外,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后侧防护板17的左、右侧壁17b形成为其在前侧的竖直尺寸大于其在后侧的竖直尺寸,也就是说,左、右侧壁形成为其深度朝向前侧增大,所以可以增强在后侧防护板17的前端固定到外套管11并且由外套管11悬臂支承的情况下的支承刚度,可以限制后侧防护板17在其后端的偏转,并且可以进一步可靠地防止飞溅的石子朝向内管10飞散。同样地,由于后防护板17的内周面和前轮9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形成为后侧大于前侧,所以可以防止由后侧挡拟板17的后端的偏转导致的与前轮9的接触。
尽管已经通过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该说明并非是限定性的,而当然是可以进行各种改进的。
例如,在散热器12的位置可以设置风冷发动机。而且,尽管以越野型摩托车为例进行了阐述,但是本实施例的构造不但可以用于越野型摩托车中,而且可以用于可获得本发明的效果的摩托车中。
工业应用性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前防护板,该前防护板在确保通风的同时能防止对内管的损害并且设计自由度大。
权利要求
1.一种覆盖摩托车的前轮的前防护板,该前防护板包括
覆盖所述前轮的前侧的前侧防护板,
覆盖所述前轮的后侧的后侧防护板,以及
覆盖保持所述前轮的前叉的前面的前叉保护器,
其中,所述后侧防护板安装在比所述前侧防护板的位置低的位置,以及
所述前叉保护器暴露所述前叉的后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叉包括保持所述前轮的外套管,和容纳在该外套管中的内管,并且
所述前叉保护器覆盖所述内管的前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防护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管的后面的后方设置有散热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防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防护板安装到所述内管上,并且
所述后侧防护板安装到所述外套管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防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侧防护板固定到所述前叉保护器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前防护板,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摩托车的侧面观察时,由所述前叉保护器覆盖的区域与由所述后侧防护板覆盖的区域彼此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叉保护器与所述后侧防护板滑动地接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防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防护板设有保护器引导件,该保护器引导件与所述前叉保护器的部分接合。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前防护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器引导件包括限制所述前叉保护器的纵向、向左和向右运动的主引导件,以及
限制所述前叉保护器的向内和向后运动的副引导件。
10.一种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前防护板的摩托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托车为越野型摩托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确保通风的同时防止对内管造成损害并且设计自由度大的前防护板。前防护板(15)覆盖摩托车(1)的前轮(9),该前防护板(15)包括覆盖前轮(9)的前侧的前侧防护板(16),覆盖前轮(9)的后侧的后侧防护板(17),以及覆盖保持前轮(9)的前叉(8)的前面的前叉保护器(20)。后侧防护板(17)安装在比所述前侧防护板(16)的位置低的位置,并且前叉保护器(20)暴露所述前叉(8)的后面。
文档编号B62J15/00GK1829627SQ20048002152
公开日2006年9月6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4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19日
发明者宫本昌俊 申请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