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可隐藏式挂钩部的车辆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0524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可隐藏式挂钩部的车辆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结构,特别有关一种具有可隐藏式挂钩部的车辆结构。
背景技术
就机车骑乘者对于具有提把的袋子、物品进行收容时,一般是将袋子吊挂于车身中间所凸设的挂钩上。
如此一来,由于车身上所设置的挂钩是以固定方式凸出于车体的外表面,亦会造成人员的不当碰触于挂钩而造成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了一种具有可隐藏式挂钩部的车辆结构,当不使用挂钩部时,使用者可轻易地运动悬臂部而使其没入于车体的基面,达到隐藏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具有可隐藏式挂钩部的车辆结构,包括一车体、一扣合装置及一承载装置。车体包括一基面,扣合装置设置于车体,于扣合装置中包括一第一结合部。承载装置包括一第二结合部与一悬臂部,其中,第二结合部以可分离方式结合于扣合装置的第一结合部,悬臂部以可于一隐藏位置(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开启位置)之间运动的方式枢接于车体。当悬臂部处于第一位置时,悬臂部与基面共面;当悬臂部处于第二位置时,悬臂部不与基面共面,物件以可分离方式设置于悬臂部之上。
具有可隐藏式挂钩部的车辆结构,其承载装置更包括了一挂钩部,挂钩部连接于悬臂部,物件以可分离方式设置于挂钩部。
具有可隐藏式挂钩部的车辆结构,其车体上更包括一开口,此开口贯穿基面,悬臂部以实质上可与基面共面方式而配合于开口之中。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当不使用挂钩部时,使用者可轻易地翻动悬臂部使其没入于车体的基面,达到隐藏的目的,避免因使用不当碰触于挂钩而造成人员的伤害。


图1A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车辆结构的立体图;图1B表示由本实用新型置物挂钩装置悬挂有一物件(W)时的立体图;图2A表示根据图1A中的区域(Z 1)中的置物挂钩装置的示意立体图;图2B表示根据图1B中的区域(Z2)中的置物挂钩装置的示意立体图。
符号说明1~车体100~基面100h~开口2~扣合装置20~第一结合部21~固定部3~承载装置30~第二结合部31~悬臂部32~挂钩部a-a~轴心G~置物挂钩装置H~车头M~车辆结构N1、N2~轮子W~物件Z1、Z2~区域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标,作详细说明如下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结构M以摩托车(motorcycle)为应用例。
本实用新型的组成构件如图1A、1B所示,图1A表示根据本创作车辆结构M的立体图,图1B表示由本创作车辆结构M悬挂有一物件W(例如袋子)时的立体图。
车辆结构M包括一车体1、一置物挂钩装置G、一车头H与两轮子N1、N2。车头H与两轮子N1、N2分别连接于车体1,两轮子N1、N2用以对于车体1进行支承与运动,车头H用以对于车体1与两轮子N1、N2等进行操控。置物挂钩装置G包括一扣合装置2与一承载装置3,由扣合装置2、承载装置3之间的组合、分离及其可隐藏的方式而可对于物件W进行支承。
图2A、2B表示根据图1A、1B中的区域Z1、Z2中的置物挂钩装置G与车体1的局部结构的示意立体图,其中,图2A中的置物挂钩装置G处于未开启或隐藏状态,而图2B中的置物挂钩装置G处于开启或呈现状态。由此可知,置物挂钩装置G可于一第一位置(图2A)与一第二位置(图2B)之间运动,如此以对于承载装置3进行隐藏或呈现。
以下将针对车体1、置物挂钩装置G的扣合装置2与承载装置3的各别结构及其相互间的连接关系做出说明。
车体1如图1A、1B所示,车体1构成了车辆结构M的主要部分,并且于车体1的邻接于车头H的下缘位置包括了一基面100,于基面100上包括一开口100h,此开口100h贯穿基面100而连接于车体的内部空间。
扣合装置2
如图2B所示,扣合装置2包括第一结合部20与固定部21,其中,第一结合部20连接于固定部21,并且固定部21设置于车体1之上。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结合部20为一扣环。
承载装置3如图2B所示,承载装置3包括第二结合部30、悬臂部31、挂钩部32。
悬臂部31为一矩型板构件,其尺寸等于基面100的开口100h的大小,悬臂部31的一端沿着轴心a-a而枢接于车体1之上,如此悬臂部31便可沿着轴心a-a、于第一位置(图2A)与第二位置(图2B)之间进行转动。换言之,当悬臂部31处于第一位置(图2A)时,悬臂部31于实质上可配合于开口100h之中;当悬臂部31处于第二位置(图2B)时,悬臂部31可与基面100之间呈现出一倾角。
第二结合部30、挂钩部32设置于悬臂部31之上,其中,挂钩部32为一体成型于悬臂部31之上的延伸部件,第二结合部30设置于挂钩部32之上。于本实施例中,第二结合部30为相对于第一结合部20(扣环)的一扣具,第二结合部30以可分离方式结合于第一结合部20。
置物挂钩装置G的隐藏与开启由图2A可知,当置物挂钩装置G处于隐藏位置(第一位置)时,承载装置3的第二结合部30连接于扣合装置2的第一结合部20,并且悬臂部31完全配合于开口100h之中,亦即,悬臂部31与基面100处于共面,此时扣合装置2、承载装置3的第二结合部30与挂钩部32完全由悬臂部31所覆盖,经由基面100的外侧完全看不到扣合装置2、承载装置3的第二结合部30与挂钩部32。
由图2B可知,当置物挂钩装置G处于开启位置(第二位置)时,悬臂部31沿着一既定倾角而凸出于基面100,亦即,悬臂部31不与基面100共面,此时第二结合部30与挂钩部32呈现于基面100的外侧。如此一来,物件W便可设置于悬臂部31之上。
因此,当不使用挂钩部32时,使用者可轻易地运动悬臂部31而使得第二结合部30连接于扣合装置2的第一结合部20,如此便可使得挂钩部32没入于基面100之下,达到隐藏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可隐藏式挂钩部的车辆结构,该车辆结构包括一车体,包括一基面,一扣合装置,设置于该车体;而该扣合装置包括第一结合部,以及;一承载装置,包括悬臂部,悬臂部的一端沿着轴心枢接于车体之上;而该悬臂部上,有一吊挂物品的挂钩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隐藏式挂钩部的车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承载装置的挂钩部上设置第二结合部,以可分离方式结合于扣合装置的第一结合部。
3.根据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隐藏式挂钩部的车辆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车体有一贯穿于基面的开口,悬臂部与该基面可以共面方式配合于该开口之中。
专利摘要一种具有可隐藏式挂钩部的车辆结构,包括一车体、一扣合装置及一承载装置。车体包括一基面,扣合装置设置于车体,扣合装置中包括第一结合部。承载装置包括第二结合部与悬臂部,其中,第二结合部以可分离方式结合于扣合装置的第一结合部,悬臂部以可于一隐藏位置(第一位置)与一第二位置(开启位置)之间运动的方式枢接于车体。当悬臂部处于第一位置时,悬臂部与基面共面;当悬臂部处于第二位置时,悬臂部不与基面共面,物件(W)以可分离方式设置于悬臂部之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当不使用挂钩部时,使用者可轻易地翻动悬臂部使其掩没入于车体的基面,达到隐藏的目的,避免因使用不当碰触于挂钩而造成人员的伤害。
文档编号B62J9/00GK2764700SQ20052000117
公开日2006年3月15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19日
发明者邱瑞中 申请人: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