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汽车动力转向器用转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动力转向器用转阀,属汽车零部件。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外圈轴承的传统的汽车动力转向器,外圈轴承或者在上密封环以上,或者在下密封环以下。其转向螺杆在高压油液的作用下,会对外圈轴承产生很大的额外作用力,该额外作用力会降低外圈轴承的寿命。工作压力越高,转向螺杆对外圈轴承产生的额外作用力就越大,外圈轴承的寿命也就越短。因此,动力转向器的工作压力就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动力转向器用转阀,消除了传统的动力转向器中转向螺杆因高压油液的压力而产生的对外圈轴承的额外作用力,使转向器的工作压力不再受转向螺杆对外圈轴承的额外作用力的限制,从而可提高转向器的工作压力。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汽车动力转向器用转阀,包括转向螺杆、下密封环、锁紧螺母、下外圈、上外圈、中密封环、上密封环、输入轴、阀体、钢球、调整螺母;其特征在于由转向螺杆、下外圈、上外圈、钢球共同构成的外圈轴承设置在下密封环与中密封环之间或者中密封环与上密封环之间。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可以提高动力转向器的工作压力,使得整车布置时可以选用更高的转向系统压力,这样就可以选择体积更小的动力转向器,从而使整车布置更加容易,更加紧凑。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A——转向器上腔B——转向器下腔C——转向器进油口D——转向器回油口→向上的方向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所示,汽车动力转向器用转阀,包括转向螺杆1、下密封环2、锁紧螺母3、下外圈4、上外圈5、中密封环6、上密封环7、输入轴8、阀体9、钢球10、调整螺母11;其特征在于由转向螺杆1、下外圈4、上外圈5、钢球10共同构成的外圈轴承设置在下密封环4与中密封环6之间或者中密封环6与上密封环7之间。转向螺杆1的固定由转向螺杆1、下外圈4、上外圈5、钢球10共同构成的外圈轴承实现,转向螺杆1受到的力将作用于外圈轴承。外圈轴承的调整固定依靠调整螺母11实现。调整螺母11的锁紧依靠锁紧螺母3实现。下密封环2与中密封环6一起构成一个与转向器下腔相连的油腔E(以S下代表该油腔的有效作用面积, );中密封环6与上密封环7一起构成一个与转向器进油口C相连的油腔F(以S上代表该油腔的有效作用面积, )。
转动输入轴8,使转向器上腔A的油压升高。此时,转向器进油口C处油压与转向器上腔A的油压相等。油腔E通过转向器回油口D及转向油罐与大气相通,其压力忽略不计。对转向螺杆1进行受力分析油腔F内的高压油对转向螺杆1向下的作用力为F下=S下×P转向器上腔A的高压油对转向螺杆1向上的作用力为 转向螺杆1受到的总作用力为 P为油压当d12=d32-d22]]>时,F总=0反向转动输入轴8,使转向器下腔B的油压升高。此时,油腔E与油腔F的油压相等。转向器上腔A通过转向器回油口D及转向油罐与大气相通,其压力忽略不计。对转向螺杆1进行受力分析油腔F内的高压油对转向螺杆1向下的作用力为F下=S下×P油腔E内的高压油对转向螺杆1的向上的作用力为F上=S上×P转向螺杆1受到的总作用力为F总=F上-F下=S上×P-S下×PP为油压当d1=d2时,F上=F下,即F总=0
由上述计算可以得出当d1=d2=22d3]]>时,转向螺杆1受到的额外轴向作用力的和为0,此时外圈轴承不承受来自于转向螺杆1的额外作用力;当上述关系式不能完全满足时,也可以部分减小外圈轴承受到的来自于转向螺杆1的额外作用力。这样就有效地减小了作用在外圈轴承上的额外作用力,从而提高了转向器的工作压力。
本发明适用于循环球式动力转向器。
权利要求
1.一种汽车动力转向器用转阀,包括转向螺杆(1)、下密封环(2)、锁紧螺母(3)、下外圈(4)、上外圈(5)、中密封环(6)、上密封环(7)、输入轴(8)、阀体(9)、钢球(10)、调整螺母(11);其特征在于由转向螺杆(1)、下外圈(4)、上外圈(5)、钢球(10)共同构成的外圈轴承设置在下密封环(2)与中密封环(6)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汽车动力转向器用转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由转向螺杆(1)、下外圈(4)、上外圈(5)、钢球(10)共同构成的外圈轴承也可以设置在中密封环(6)与上密封环(7)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动力转向器用转阀,包括转向螺杆、下密封环、锁紧螺母、下外圈、上外圈、中密封环、上密封环、输入轴、阀体、钢球、调整螺母;其特征在于由转向螺杆、下外圈、上外圈、钢球共同构成的外圈轴承设置在下密封环与中密封环之间或者中密封环与上密封环之间。可以提高动力转向器的工作压力,使得整车布置时可以选用更高的转向系统压力,这样就可以选择体积更小的动力转向器,从而使整车布置更加容易,更加紧凑。
文档编号B62D5/083GK101058317SQ200710055708
公开日2007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07年6月1日 优先权日2007年6月1日
发明者徐刚春, 王少博, 刘立军 申请人:长春华隆汽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