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驱动的助力式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0816阅读:12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锂电池驱动的助力式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锂电池驱动的助力式自行车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自行车,尤其涉及一种锂电池驱动助力式自行车。
技术背景
燃油助力车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外形类似电动摩托车的二冲程踏板车,二是单缸四冲程燃油助力车,前一种车采用的原理较为简单,体积小,但噪声大、耗油,且行驶中因燃烧不充分会排放一种蓝烟废气,严重地污染空气。第二种采用的四冲程将发动机每次工作时杠杆往返次数增加一倍(既往返4次),加强了汽油燃料燃烧的充分性,大大降低了污染和噪音。现在行驶的助力车基本上都属于第二种四冲程类型。
电动助力车是指以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在普通自行车的基础上安装了电机、控制器、蓄电池、转把、间把等操纵部件和显示仪表系统的机电一体化的交通工具。目前市场上的电动车,普遍都是靠转柄启动骑行。采用1 1转速及大电流的轮毂电机,配铅酸电池; 或小推力1 10转速、小电流,配锂电池的轮毂电机。启动电流为10-15安培,上坡电流为 15-30安培。为了增大推力要采用250W-600W的功率。因为启动电流太大,助力形式会更加费电。所以必须用转柄送电。使用铅酸电池的轮毂电机电动车的缺陷铅酸废电池无法销毁,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很大;铅酸电池重量很重,48V10Ah的一组电池重量要达到观公斤以上,轮毂电机4-8公斤,车架还要加强、加重。共重不小于40公斤,非常笨重; 铅酸电池的寿命短,正常的铅酸电池,充放电次数只有250次左右;低速轮毂电机要做到12 级-16级才能满足自行车200-300转/分的需求转速,因为传动速比太小,仅为1 1,所以推力很小。为了满足自行车75公斤的负载要求,只能加大功率,一般都设在250W-600W的范围内。因此电流很大,电流要在15-30A左右。顶风、爬坡电流要超过30A。所以普通轮毂电机对电流的需求,环保型锂电池根本就承受不了,导致锂电池久久不能普及、达不到环保要求;推力小,负载的能力满足不了骑行者的需求。承载较重的物品,行驶就很困难。推力只在75公斤左右;必须使用转柄送电启动,若用脚踏间隙传感启动,不断地启动,耗电将会更大,要增加好几倍,所以不能做助力使用,因此只能用转柄启动。为此降低了安全性,线路短路、惊车等事故常有出现;续行里程短,36V10Ah最多35公里/次。
目前市场为了适应消费者一味追求“快”的需求,轮毂电机功率越来越大,有的高达600W-800W。铅酸电池也是越做越大,载重车可达到60V/30Ah。车速加到30-45公里/ 小时。导致我国近年来交通事故剧增。
(ZL03259388. 0)公开了一种电动自行车新型直接驱动装置,包括由定子和转子构成电机、行星减速机构、棘爪式单向离合器以及一对啮合的小锥齿和大锥齿,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定子由机壳和固定在机壳内的钕铁硼磁极构成,钕铁硼磁极的磁瓦呈两端小、中间厚的月牙形,磁瓦内表面弧线的轴心线与转子的轴心线不同轴,且每对磁瓦与转子的气隙由其中部向两侧逐渐增加;转子的输出轴与行星减速机构连接,小锥齿固连在行星减速机构的减速轴上,大锥齿轮用紧固件固定在单向离合器的外圈上,单向离合器的内圈通过内螺纹连接在车轴的轮毂上;紧密结合的小锥齿轮、大锥齿轮及单向离合器都设置在传动箱体内,且传动箱体的一侧套在车轴上并用紧固件固定,其另一侧与侧挡板连接,传动箱体的上端与电机的机壳相连。该结构的驱动装置速度很高采用紧固连接驱动。单向离合器的内圈通过内螺纹连接在车轴的轮毂上,但是由于车轴的轮毂及单向离合器的制造精度都很低,高速运转后噪音极大,要提高轮毂及单向超越离合器的精度,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无法推广使用。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锂电池驱动助力式自行车,使用锂电池,采用人力加电力的纯助力方式,不用转柄送电,靠不断踩踏曲柄启动,即健身又省电。车速通过骑行者的蹬速,即由中轴转速来决定,非常安全。增减速度均有缓冲,可以间隙运动,传动速比大、推力大,将3000-5000转的高速电机通过减速器减到200-300转/分。 启动电流仅2-5安培,上坡电流也小于10安培。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锂电池驱动的助力式自行车,包括自行车车架、中轴、后轮花鼓、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电池,其特征是所述后轮花鼓左侧设有左旋螺纹,并螺接有飞轮,所述飞轮与驱动装置连接,所述中轴上设有传感器。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壳体、电机、行星减速机构、一对啮合的小锥齿轮和大锥齿轮, 所述电机输出轴上设有太阳齿轮,所述太阳齿轮与行星减速机构啮合,所述行星减速机构中心的减速轴的轴端键接有小锥齿轮,所述壳体中心凸台上装有轴承,所述大锥齿轮与轴承连接,所述大锥齿轮上均布设有若干柱销,所述柱销与后轮花鼓上的飞轮齿间插接。
所述驱动装置的电机转速为3000-5000转/分,功率为180-220W。
所述驱动装置的减速机构,采用两级减速,其速比为1 15-1 ;22。
所述传感器设在中轴上。
有益效果与传统使用铅酸电池配轮毂电机的电动车相比,省电40%。推力提高了 50%,可达到150公斤以上。可上行20-30度的坡道,其电流< 10安培。续行里程比现有电动车增加一倍多,使用36伏/10安培锂电池,可达到60-70公里/次。不设转柄开关, 送电的传感器设在中轴上。需要人力脚踏曲柄才能运行助力,其助力大小,即,车速随着曲柄转动速度变化,车速与曲柄转动变化成正比。起步平稳,增减速度有缓冲,时速< 25公里,符合国际标准,骑行更安全。整车重量小于20公斤。适应于10时- 时等各类自行车的改进。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2是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架,2、中轴,3、后轮花鼓,4、电机,5、控制器,6、电池,7、飞轮,8、壳体, 9、柱销,10、行星减速机构,11、小锥齿轮,12、大锥齿轮,13、太阳齿轮,14、轴承,15、减速轴, 16、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
详述如下详见附图,一种锂电池驱动的助力式自行车,包括自行车车架1、中轴2、后轮花鼓3、电机4、控制器5、传感器7、电池6,所述后轮花鼓左侧设有左旋螺纹,并螺接有飞轮7,所述飞轮与驱动装置连接,所述中轴上设有传感器16。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壳体8、电机、行星减速机构10、一对啮合的小锥齿轮11和大锥齿轮12,所述电机输出轴上设有太阳齿轮,所述太阳齿轮13、与行星减速机构啮合,所述行星减速机构中心的减速轴15的轴端键接有小锥齿轮,所述壳体中心凸台上装有轴承14,所述大锥齿轮与轴承连接,所述大锥齿轮上均布设有若干柱销9,所述柱销与后轮花鼓上的飞轮齿间插接。所述驱动装置的电机转速为3000-5000转/分,功率为180-220W。所述驱动装置的减速机构,采用两级减速,其速比为1 15-1 22。所述传感器设在中轴上。
驱动原理
人力加电力,脚踏启动的助力方式,驱动装置安装在自行车后花鼓上,其大伞齿轮上的柱销,插进左旋飞轮的外齿间,形成浮动连接,可以巧妙将高速运转、高精密的电机减速机构与制造精度较低的后轮花鼓及飞轮有机结合,避免噪音。当大锥齿轮运转时,柱销拨动飞轮旋转,使花鼓转动,自行车前行。时速小于25公里/时。可进入慢车道(无转柄电动车)。因高速电机经过1 15-1 22减速后,可直接带动飞轮,相继转动花鼓,带动车轮前行,成为名副其实的纯助力自行车。骑行方式与传统自行车的骑行完全相同,车速快慢由脚踏控制。
骑行过程骑行者脚踏曲柄机构,带动中轴传感器启动后,把快慢速度信号传给控制器再到达电机,脚踏1-2圈后电机启动,整个骑行过程可以连续踩动,也可间歇踩踏。电机做间隙运动,达到省电、省力、健身、安全并且推力大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结构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锂电池驱动的助力式自行车,包括自行车车架、中轴、后轮花鼓、电机、减速器、 控制器、传感器、电池,其特征是所述后轮花鼓左侧设有左旋螺纹,并螺接有飞轮,所述飞轮与驱动装置连接,所述中轴上设有传感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电池驱动的助力式自行车,其特征是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壳体、电机、行星减速机构、一对啮合的小锥齿轮和大锥齿轮,所述电机输出轴上设有太阳齿轮,所述太阳齿轮与行星减速机构啮合,所述行星减速机构中心的减速轴的轴端键接有小锥齿轮,所述壳体中心凸台上装有轴承,所述大锥齿轮与轴承连接,所述大锥齿轮上均布设有若干柱销,所述柱销与后轮花鼓上的飞轮齿间插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锂电池驱动的助力式自行车,其特征是所述驱动装置的电机转速为3000-5000转/分,功率为180-220W。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电池驱动的助力式自行车,其特征是所述驱动装置的减速机构,采用两级减速,其速比为1 15-1 2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电池驱动的助力式自行车,其特征是所述传感器设在中轴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电池驱动的助力式自行车,包括自行车车架、中轴、后轮花鼓、电机、减速器、控制器、传感器、电池,其特征是所述后轮花鼓左侧设有左旋螺纹,并螺接有飞轮,所述飞轮与驱动装置连接,所述中轴上设有传感器。有益效果与传统使用铅酸电池和轮毂电机的电动车相比,省电40%。推力可达到150公斤以上,提高了50%。可上行20-30度的坡道,其电流<10安培。续行里程可达到60-70公里/次。不设转柄开关,传感器设在中轴上,需要人力骑行,脚踏曲柄才能启动,运行助力。车速随着曲柄转动速度变化,车速与曲柄转动变化成正比。起步平稳,增减速度有缓冲,时速<25公里,符合国际标准,骑行更安全。
文档编号B62M11/14GK102501938SQ201110349958
公开日2012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8日
发明者李虎, 潘若望, 赵宗潭 申请人:李虎, 潘若望, 赵宗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