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车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2750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童车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童车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与童车结构有关,该童车结构提供多段式避震机构,成一 V型对立角的缓合吸震区,以提高吸震能力,使避震装置可以更加优良,进而对座椅上的婴儿提供最佳的舒适性,且在折收、转折操作容易。
背景技术
先行所知,童车是方便看顾者将婴儿置于童车内,作外出推行,使婴儿接触户外, 同时容易携带婴儿,是一般的父母及看顾者必需的婴儿用具,然而童车的功能不只局限于此,尚可作调整把手的倾斜角、婴儿座椅的倾斜角、童车整体的折收、煞车与避震等等;有关童车的避震装置,一般设置于轮子上,以减少震动,但是童车上的婴儿常是熟睡的状态,容易受大力震荡而惊醒,即使在没有熟睡的状态,也容易受大力震荡而惊吓,因此单从轮子上装设避震装置是不够的;再者,传统的童车折收时,是在把手上设有按键(或滑键),再以绳索连动转折收合装置,由于把手平时是供看顾者推行握持,常会触及凸出的按键而不舒服,也容易误触按下按键而意外折收,此是缺失,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一种童车结构其主要目的是1、提供增加多段式避震机构,而且是成一 V型对立角的缓合吸震区,以避震装置提高前支杆与接杆之间的吸震能力,在前支杆与接杆之间形成近似一夹角的缓合区域,进而对座椅上的婴儿提供最佳的舒适性;2、提供折收装置,作动折收上杆,靠近后支杆及接杆;3、提供转折装置,是以手握持旋转一转筒,可作折收前支杆与接杆,以令前支杆与接杆夹角缩小或扩大;4、提供煞车两后轮,同步煞车,两后轮的煞车装置连动反向动作;5、提供一前轮的枢接装置,经旋转后可自动定位作偏转或不偏转前轮。一种童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对前支杆,底部枢接前轮,两前支杆之间有一枢接轴,前支杆顶端枢接一接杆, 前支杆与接杆之间有避震装置及转折装置,枢接轴作控制转折装置;一对接杆,上端为一折收装置,下端连接一避震装置;一对后支杆,底部枢接后轮,顶部枢接折收装置;一对上杆,枢接于折收装置,该对上杆之间为握把;一折收装置,侧边上方枢接上杆,下方枢接后支杆及接杆,折收装置内侧有一插座,供一座椅定位;一避震装置,具有多段式避震机构,避震机构与避震机构相枢接成一夹角。据此,以避震装置提高前支杆与接杆的间的吸震能力,在前支杆与接杆的间形成近似一夹角的缓合区域,进而对座椅上的婴儿提供最佳的舒适性。其中,该转折装置及避震装置包含有[0015]一外罩,是设于该接杆下端,内周有卡制齿;一内罩,是设于枢接轴端部,内罩内有数支定位柱及一中心柱孔,并供一棘轮枢接,棘轮有中心孔、数个定位孔,以一弹簧抵顶棘轮,有一铆柱入中心孔、中心柱孔,将外罩及内罩相枢接,棘轮与外罩的卡制齿相卡止;一转筒,外覆盖于枢接轴表面,为两板片相结合,两端各有一逼迫块,逼迫块侧端有数导斜面,有一推进棒内端面设反导斜面,推进棒外端有数抵柱,抵柱推抵棘轮,旋转该转筒,使导斜面推挤反导斜面,以令推进棒外移,作推动棘轮脱离定位柱;一内环,受外罩与内罩夹设,设有一中空的小筒体;一外环,受外罩与内罩夹设,设有一中空的大筒体,大筒体位于小筒体上方,并互供伸入;一个第一避震机构底部枢接于小筒体内,一个第二避震机构枢接于第一避震机构顶部,两相叠合成一角度,第二避震机构顶部枢接于接杆内。其中,该接杆下端设有一护壳,护壳罩住第二避震机构,护壳下端内设有一凸缘, 大筒体设有一卡缘及一活动孔,凸缘抵止于大筒体的卡缘,并于大筒体的活动孔内相对位移,该大筒体下端内亦设有一凸缘,小筒体设有一卡缘及一活动孔,小筒体的凸缘抵止于凸缘,并于小筒体的活动孔内相对位移。其中,该第一避震机构具有一头部、一弹簧及一底部,头部有一套筒,弹簧套于套筒,底部有一插柱,插柱入于套筒内,第二避震机构具有一头部、一弹簧及一底部,头部有一插柱,底部有一套筒,插柱入于套筒内,弹簧套于套筒,该棘轮的定位孔内径为大于定位柱的外径,该推进棒的反导斜面是设于一衔接筒上。其中,该折收装置是包含一外圆体,设于上杆下端,内有数个导斜块、凹凸环、数卡制孔及枢接中心柱;一中圆体,设于后支杆及接杆上方,设有数个穿孔,内入弹簧及卡柱,有一抵环,以螺柱将抵环与卡柱相结合,该抵环抵顶一位移环,位移环一面有数导斜面,位移环位于外圆体与中圆体之间,该位移环外周设有一孔洞,作一绳索连动之用;内圆体,枢接于中圆体内侧,有凸出凸凹环及一中心孔,与外圆体的凹凸环、枢接中心柱相枢接。其中,该内圆体内设有一插座,插座内有勾挡,座椅两侧设有插板及按钮,按钮以连动一杠杆勾,杠杆勾定位于勾挡,供座椅定位。其中,该上杆侧面枢接一滑片,顶端结合一套管,套管再供握把定位,上杆设有位移孔隙、入孔及定位孔,滑片上有推板,下有定位块,定位块置于入孔及在位移孔隙移动,定位块连动一绳索,套管外枢接一转钮,转钮内有结合柱及弹簧,转钮内有导斜面,套管有反导斜面,旋转转钮以使结合柱脱离定位孔。其中,该后支杆的后轮含有一煞车装置,具有一轴枢、一踏杆、一踏板、一外圆罩、 绳索及轮齿,该踏杆与外圆罩同体,踏板下压踏杆,外圆罩内有导斜面,以抵顶一套设弹簧的煞车柱,经踩踏该踏板下压踏杆连动外圆罩旋转及连动绳索,导斜面抵顶煞车柱向内,而煞车柱进入轮齿内作煞车,绳索连动另一边后轮的煞车装置,作同步及反向煞车。其中,该前轮上方有一枢接装置作前支杆与前轮的枢接,枢接装置是以脚座与一筒体相枢接,脚座有一立柱及定位槽,而筒体上方枢接一连动盘及转盖,连动盘有反导斜面,作拉升或下压一插柱,插柱有导斜面插柱受弹簧抵顶入于定位槽。其中,该座椅上有一帆弓,供帆布组装,有一定位装置将帆弓组装于座椅,该定位装置有一枢接外头、一枢接内头、一卡掣环及一弹簧,枢接外头连结帆弓,枢接内头连结座椅,枢接内头内有环齿,卡掣环设有卡掣齿,卡掣环受弹簧抵顶。本实用新型优点及功效在于;1、提供增加多段式避震机构,而且是成一 V型对立角的缓合吸震区,以避震装置提高前支杆与接杆之间的吸震能力,在前支杆与接杆之间形成近似一夹角的缓合区域,进而对座椅上的婴儿提供最佳的舒适性;2、提供折收装置,作动折收上杆,靠近后支杆及接杆;3、提供转折装置,是以手握持旋转一转筒,可作折收前支杆与接杆,以令前支杆与接杆夹角缩小或扩大;4、提供煞车两后轮,同步煞车,两后轮的煞车装置连动反向动作;5、提供一前轮的枢接装置,经旋转后可自动定位作偏转或不偏转前轮。

图1是本实用新型童车与座椅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立体组合外观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避震装置及转折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避震装置及转折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避震装置及转折装置的平面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枢接轴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枢接轴的剖面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枢接轴及转折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作动枢接轴及作动转折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未组装座椅的童车的平面示意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折收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折收装置及座椅插板的按钮的剖面示意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动作插板按钮,使杠杆勾脱离勾挡的剖面示意图。图15是本实用新型折收装置,卡柱脱离卡制孔的剖面示意图。图16是本实用新型收折后的平面示意图。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上杆上端配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上杆上端配件的剖面示意图。图19是本实用新型动作转钮,拆卸握把的剖面示意图。图20是本实用新型动作转钮的剖面示意图。图21是本实用新型未拉动绳索前的折收装置的平面示意图。图22是本实用新型拉动绳索的折收装置的平面示意图。图23是本实用新型煞车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M是本实用新型煞车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25是本实用新型煞车装置作动的剖面示意图。图沈是本实用新型煞车装置未作动的平面示意图。图27是本实用新型煞车装置作动的平面示意图。[0060图28是本实用新型前轮枢接装置的剖面示意图。[0061图四是本实用新型前轮枢接装置拉升插柱的剖面示意图。[0062图30是本实用新型帆弓定位装置的剖面示意图。[0063图31是本实用新型帆弓定位装置的平面示意图。[0064图中标号说明如下[006510前支杆20接杆30后支杆[006640上杆50折收装置60转折装置[006770避震装置11前轮12枢接轴[006831后轮32避震器41握把[006961外罩62内罩63内环[007064外环611卡制齿621定位柱[0071622中心柱孔65棘轮651中心孔[0072652定位孔66弹簧601铆柱[007313转筒131逼迫块132导斜面[007467推进棒671衔接筒上672反导斜面[0075673抵柱631小筒体641大筒体[007668护壳72第二避震机构 681凸缘[0077642卡缘643活动孔644凸缘[0078632卡缘633活动孔71第一避震机构[0079711头部712弹簧713底部[00807111套筒7131插柱721头部[0081722弹簧723底部7211插柱[00827231套筒51插座80座椅[008352外圆体53中圆体54内圆体[0084521导斜块522凹凸环523卡制孔[0085524中心柱531穿孔532弹簧[0086533卡柱55抵环51螺柱[008756位移环561导斜面562孔洞[0088460绳索541凸凹环542中心孔[0089541凸凹环511勾挡81插板[009082按钮83杠杆勾42滑片[009143推板44定位块401位移孔隙[0092402入孔403定位孔45套管[0093451反导斜面46转钮461结合柱[0094462弹簧463导斜面[0095300煞车装置33轴枢34踏杆[0096341踏板35外圆罩36轮齿[0097351导斜面352弹簧353煞车柱[009837护壳371绳索38拆卸装置[0099]900枢接装置91脚座92筒体[0100]911立柱912定位槽951导斜面[0101]93连动盘94转盖931反导斜面[0102]95插柱951弹簧84帆弓[0103]841帆布800定位装置85枢接外头[0104]86枢接内头87卡掣环88弹簧[0105]861环齿871卡掣齿
具体实施方式首先,本实用新型一种童车结构,如图1-3所示,其是包含有一对前支杆10、一对接杆20、一对后支杆30、一对上杆40、一折收装置50、一转折装置60及一避震装置70,该对前支杆10底部枢接前轮11,两前支杆10之间有一枢接轴12,前支杆10顶端枢接一接杆 20,前支杆10与接杆20之间有避震装置70及转折装置60,枢接轴12作控制转折装置60, 该对接杆20上端为一折收装置50,接杆20下端连接一避震装置70,该对后支杆30底部枢接后轮31,后轮31上有避震器32 (图23),顶部枢接折收装置50,该对上杆40枢接于折收装置50,该对上杆40上方之间为曲弧的握把41,供推车的人握持;如图4-11所示,该转折装置60包含有一外罩61、一内罩62、一转筒13(图7)、一内环63及一外环64,外罩61设于该接杆20下端,内周有卡制齿611 (图5),内罩62是设于枢接轴12端部,内罩62内有数支定位柱621及一中心柱孔622,并供一棘轮65枢接,棘轮65有中心孔651、数个定位孔652,以一弹簧66抵顶棘轮65,有一铆柱601 (图9)入中心孔651、中心柱孔622,以铆柱601枢接外罩61、一内环63、一外环64及一内罩62,棘轮65 的定位孔652为近似椭圆形,其内径为大于定位柱621的外径,使定位柱621在棘轮65的定位孔652有活动空间,内罩62及前支杆10可以活动一角度,棘轮65与外罩61的卡制齿 611相卡止;如图7-10所示,转筒13外覆盖于于枢接轴12表面,为两板片相结合,转筒13两端内各有一逼迫块131,逼迫块131侧端有数个导斜面132,有一推进棒67,内端面是设于一衔接筒上671,衔接筒上671设反导斜面672,推进棒67外端有数抵柱673,抵柱673推抵棘轮65,亦即旋转该转筒13,可使导斜面132推挤衔接筒上671的反导斜面672,以令推进棒 67外移(侧移),作推动棘轮65脱离定位柱621,而可作折收前支杆10与接杆20,以令夹角缩小或扩大;如图4-6所示,内环63受外罩61与内罩62夹设,内环63设有一中空的小筒体 631,外环64受外罩61与内罩62夹设,设有一中空的大筒体641,大筒体641位于小筒体 631上方,并互可供伸入,接杆20下端设有一护壳68,护壳68罩住第二避震机构72,护壳 68下端内设有一凸缘681 (图幻,大筒体641设有一卡缘642及一活动孔643,护壳68的凸缘681可抵止于大筒体641的卡缘642,并于大筒体641的活动孔643内相对位移,该大筒体641下端内亦设有一凸缘644,小筒体631设有一卡缘632及一活动孔633,小筒体631 的凸缘632可抵止于大筒体641的凸缘644,并于小筒体631的活动孔633内相对位移;该避震装置70包含有第一避震机构71、第二避震机构72,第一避震机构71底部枢接于小筒体631内,第一避震机构71具有一头部711、一弹簧712及一底部713,头部711有一套筒7111,弹簧712套于套筒7111,底部713有一插柱7131,插柱7131入于套筒7111 内,使头部711与底部713由弹簧712产生压缩的弹力;第二避震机构72顶部枢接于接杆 20内,第二避震机构72具有一头部721、一弹簧722及一底部723,头部721有一插柱7211, 底部723有一套筒7231,插柱7211入于套筒7231内,弹簧72套于套筒7231,使头部721 与底部723由弹簧722产生压缩的弹力;第二避震机构72枢接于第一避震机构71顶部,两相迭合成一角度,第一避震机构71与第二避震机构72相枢接成一夹角,为多段式避震机构 70,以避震装置70提高前支杆10与接杆20之间的吸震能力,转折装置60在前支杆10与接杆20之间形成近似一夹角的缓合区域;一折收装置50,如图12-16所示,折收装置50侧边上方枢接上杆40,下方枢接后支杆30及接杆20,折收装置50内侧有一插座51,供一座椅80(图1)定位,该折收装置50 是包含一外圆体52、一中圆体53及内圆体M,外圆体52设于上杆40下端,内有数个导斜块521、凹凸环522、数卡制孔523及枢接中心柱524,中圆体53设于后支杆30及接杆20上方,中圆体53设有数个穿孔531,内入弹簧532及卡柱533,卡柱533抵入于卡制孔523内, 有一抵环55,以螺柱551将抵环55与卡柱533相结合,该抵环55抵顶一位移环56,位移环 56 一面有数导斜面561,位移环56位于外圆体52与中圆体53之间,位移环56外周设有一孔洞562,作连动一绳索460 (图21)之用,连动绳索460,可以旋转位移环56 —角度,以位移环56的导斜面561与外圆体52的导斜块521相抵,而位移环56向内位移(向中圆体53 的一侧位移),以拉动卡柱533脱离卡制孔523,该外圆体52、内圆体54同步可与中圆体53 作互相旋动,亦即该上杆40可以作折收,靠近后支杆30及接杆20(图14-16);内圆体M枢接于中圆体53内侧,有凸出的凸凹环541及一中心孔M2,凸凹环 Ml、中心孔542与外圆体52的凹凸环522、中心柱5 相枢接,内圆体M内设有一插座51, 插座51内有勾挡511(图13-14),座椅80两侧设有插板81及按钮82,按钮82以连动一杠杆勾83,一般时候杠杆勾83定位于勾挡511,供座椅80定位,按压按钮82连动杠杆勾83脱离勾挡511,使座椅80可自插座51上取出(有关按钮82的连动装置,为一般应用的技术, 在此不再赘述);如图17-22所示,该上杆40内侧面枢接一滑片42,滑片42上有推板43,下有定位块44,上杆40设有位移孔隙401、入孔402及定位孔403,定位块44置于入孔402及可在位移孔隙401移动,以拉动一绳索460,上杆40顶端结合一套管45,套管45再供握把41定位,套管45外枢接一转钮46,转钮46内有结合柱461及弹簧462,结合柱461可入于定位孔403,转钮46内设有导斜面463,套管45上设有反导斜面451,导斜面463与反导斜面451 相贴合,弹簧462供转钮46有恢复的力,转钮46旋转时可拉高该结合柱461,使握把41可脱离;上移推板43,可拉动绳索460,使折收装置50作动折收上杆40靠近后支杆30及接杆20,或旋转转钮46可拉高该结合柱461脱离定位孔403,可以自上杆40上拆卸握把41 ;该后支杆30的后轮31含有一煞车装置300,如图23_27所示,具有一轴枢33、一踏杆34、踏板341、一外圆罩35、一绳索371及后轮31侧面的轮齿36,该踏杆34与外圆罩 35同体,踩压该踏板341可下压踏杆34,外圆罩35内有导斜面351,以抵顶一套设弹簧352 的煞车柱353,经下压该踏杆34连动外圆罩35旋转,导斜面351抵顶煞车柱353向内,而煞车柱353进入轮齿36内作煞车,并有绳索371连动另一边的后轮31作反向同步煞车,至于
9外圆罩35外有一护壳37及一拆卸装置38属一般技术的应用;如图28- 所示,该前轮11 (图1)上方有一枢接装置90作前支杆10与前轮11 的枢接,枢接装置90是以脚座91与一筒体92相枢接,脚座91有一立柱911及定位槽912, 而筒体上92方枢接一连动盘93及转盖94,连动盘93有反导斜面931,作拉升或下压一插柱95,插柱95上方有导斜面952,插柱95受弹簧951抵顶可入于定位槽912,当旋转该转盖 94及连动盘93时,该插柱95下压入于定位槽912,而自动定位,使脚座91不偏转,当反向旋转该转盖94及连动盘93时,该插柱95上移脱离于定位槽912,而使脚座91可偏转;如图1、30和31所示,该座椅80上有一帆弓84,供帆布841组装,有一定位装置 800将帆弓84组装于座椅80,该定位装置800有一枢接外头85、一枢接内头86、一卡掣环 87及一弹簧88,枢接外头85连结帆弓84,枢接内头86连结座椅80的杆体,枢接内头86内有环齿861,卡掣环87设有卡掣齿871,卡掣环87受弹簧88抵顶,环齿861与卡掣齿871 相卡掣,使帆弓84可依枢接外头85 (枢接外头85与卡掣环87相结合而同步)而跳动于枢接内头86的环齿861,而作展开或闭合的定位;由上述的结构装置,本实用新型除了后轮原有的避震功能外,第一避震机构71与第二避震机构72成一夹角,作为多段式避震机构70,以避震装置70提高前支杆10与接杆 20之间的吸震能力,转折装置60在前支杆10与接杆20之间形成近似一夹角的缓合区域, 进而对座椅80上乘坐的婴儿提供最佳的舒适性;操作时,该避震装置70可以承受相当的震力,折收时是旋转该转钮46作连动绳索 460,可以旋转位移环56 —角度,以位移环56的导斜面561与外圆体52的导斜块521相抵,位移环56向内位移,同步拉动卡柱533脱离卡制孔523,该上杆40可以作折收,使折收装置50作动折收上杆40靠近后支杆30及接杆20 ;转折装置60是以手握持该转筒13,并旋转该转筒13,可使导斜面132推挤衔接筒上671的反导斜面672,以令两侧的推进棒67外移,作推动棘轮65脱离定位柱621,而可作折收前支杆10与接杆20,以令前支杆10与接杆20夹角缩小或扩大;本案秉除习知童车只以轮子的避震器作避震,尚增加多段式避震机构70,而且是成一 V型对立角的缓合吸震区,对于婴、幼儿来讲提高舒适感,避免震荡而惊吓,且于折收童车及转折前支杆10与接杆20,非常方便,容易操作。
权利要求1.一种童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对前支杆,底部枢接前轮,两前支杆之间有一枢接轴,前支杆顶端枢接一接杆,前支杆与接杆之间有避震装置及转折装置,枢接轴作控制转折装置; 一对接杆,上端为一折收装置,下端连接一避震装置; 一对后支杆,底部枢接后轮,顶部枢接折收装置; 一对上杆,枢接于折收装置,该对上杆之间为握把;一折收装置,侧边上方枢接上杆,下方枢接后支杆及接杆,折收装置内侧有一插座,供一座椅定位;一避震装置,具有多段式避震机构,避震机构与避震机构相枢接成一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转折装置及避震装置包含有 一外罩,是设于该接杆下端,内周有卡制齿;一内罩,是设于枢接轴端部,内罩内有数支定位柱及一中心柱孔,并供一棘轮枢接,棘轮有中心孔、数个定位孔,以一弹簧抵顶棘轮,有一铆柱入中心孔、中心柱孔,将外罩及内罩相枢接,棘轮与外罩的卡制齿相卡止;一转筒,外覆盖于枢接轴表面,为两板片相结合,两端各有一逼迫块,逼迫块侧端有数导斜面,有一推进棒内端面设反导斜面,推进棒外端有数抵柱,抵柱推抵棘轮,旋转该转筒, 使导斜面推挤反导斜面,以令推进棒外移,作推动棘轮脱离定位柱; 一内环,受外罩与内罩夹设,设有一中空的小筒体;一外环,受外罩与内罩夹设,设有一中空的大筒体,大筒体位于小筒体上方,并互供伸入;一个第一避震机构底部枢接于小筒体内,一个第二避震机构枢接于第一避震机构顶部,两相叠合成一角度,第二避震机构顶部枢接于接杆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童车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接杆下端设有一护壳,护壳罩住第二避震机构,护壳下端内设有一凸缘,大筒体设有一卡缘及一活动孔,凸缘抵止于大筒体的卡缘,并于大筒体的活动孔内相对位移,该大筒体下端内亦设有一凸缘,小筒体设有一卡缘及一活动孔,小筒体的凸缘抵止于凸缘,并于小筒体的活动孔内相对位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童车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避震机构具有一头部、一弹簧及一底部,头部有一套筒,弹簧套于套筒,底部有一插柱,插柱入于套筒内,第二避震机构具有一头部、一弹簧及一底部,头部有一插柱,底部有一套筒,插柱入于套筒内,弹簧套于套筒,该棘轮的定位孔内径为大于定位柱的外径,该推进棒的反导斜面是设于一衔接筒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折收装置是包含 一外圆体,设于上杆下端,内有数个导斜块、凹凸环、数卡制孔及枢接中心柱;一中圆体,设于后支杆及接杆上方,设有数个穿孔,内入弹簧及卡柱,有一抵环,以螺柱将抵环与卡柱相结合,该抵环抵顶一位移环,位移环一面有数导斜面,位移环位于外圆体与中圆体之间,该位移环外周设有一孔洞,作一绳索连动之用;内圆体,枢接于中圆体内侧,有凸出凸凹环及一中心孔,与外圆体的凹凸环、枢接中心柱相枢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童车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内圆体内设有一插座,插座内有勾挡,座椅两侧设有插板及按钮,按钮以连动一杠杆勾,杠杆勾定位于勾挡,供座椅定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上杆侧面枢接一滑片,顶端结合一套管,套管再供握把定位,上杆设有位移孔隙、入孔及定位孔,滑片上有推板,下有定位块, 定位块置于入孔及在位移孔隙移动,定位块连动一绳索,套管外枢接一转钮,转钮内有结合柱及弹簧,转钮内有导斜面,套管有反导斜面,旋转转钮以使结合柱脱离定位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后支杆的后轮含有一煞车装置,具有一轴枢、一踏杆、一踏板、一外圆罩、绳索及轮齿,该踏杆与外圆罩同体,踏板下压踏杆,外圆罩内有导斜面,以抵顶一套设弹簧的煞车柱,经踩踏该踏板下压踏杆连动外圆罩旋转及连动绳索,导斜面抵顶煞车柱向内,而煞车柱进入轮齿内作煞车,绳索连动另一边后轮的煞车装置,作同步及反向煞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前轮上方有一枢接装置作前支杆与前轮的枢接,枢接装置是以脚座与一筒体相枢接,脚座有一立柱及定位槽,而筒体上方枢接一连动盘及转盖,连动盘有反导斜面,作拉升或下压一插柱,插柱有导斜面插柱受弹簧抵顶入于定位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童车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座椅上有一帆弓,供帆布组装, 有一定位装置将帆弓组装于座椅,该定位装置有一枢接外头、一枢接内头、一卡掣环及一弹簧,枢接外头连结帆弓,枢接内头连结座椅,枢接内头内有环齿,卡掣环设有卡掣齿,卡掣环受弹簧抵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童车结构,其包含有一对前支杆、一对接杆、一对后支杆、一对上杆、一折收装置、一转折装置及一避震装置,两前支杆之间有一枢接轴,前支杆顶端枢接一接杆,前支杆与接杆之间有避震装置及转折装置,枢接轴作控制转折装置,避震装置具有多段式避震机构,第一避震机构与第二避震机构相枢接成一夹角;据此,以避震装置提高前支杆与接杆之间的吸震能力,在前支杆与接杆之间形成近似一夹角的缓合区域,进而对座椅上的婴儿提供最佳的舒适性。
文档编号B62B9/18GK201961357SQ20112009110
公开日2011年9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31日
发明者王先戊 申请人:王先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