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轮为两轮摩托车型车辆的转向节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7019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前轮为两轮摩托车型车辆的转向节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前轮为两轮的摩托车型车辆,特别一种前轮为两轮摩托车型车辆的转向节结构。
背景技术
在目前,现有技术的三轮摩托车(含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一般都为前侧一轮、后侧两轮的结构,其主要用途是作为一种载物运输工具。经多年的使用发现,现有三轮摩托车因其结构设计上的缺陷,存在体形大、转弯时车辆车体不能倾斜的特点,这导致三轮摩托车的转弯稳定性比较差,特别是在转弯速度过快的情况下极容易侧滑翻倒。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人设计了一种前侧为两轮的踏板式三轮摩托车,该摩托车上的从动轮通过一摇臂结构实现与车架组件的连接,在此,摇臂结构中有一个非常核心的部件转向节,其不仅要具备连接上下摇臂的功能,同时能实现车身倾斜转弯及转向的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前轮为两轮摩托车型车辆的转向节结构, 其具有构造紧凑、简单实用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前轮为两轮摩托车型车辆的转向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转向节体,转向节体上端设置有一垂直于转向节体而用于与上摇臂连接的上安装管,转向节体下端设置有一垂直于转向节体而用于与下摇臂连接的下安装管,所述上下安装管可以转向节体为中心圆周旋转;所述转向节体中部朝外侧固连设置有连接从动轮的前轮轴,转向节体后侧向后延伸设置用于连接转向机构的转向连接板。上述转向节体主要包括一本体和转向轴;其中本体为内部中空的筒状体,本体上端安装一上轴承,本体下端安装一下轴承;所述转向轴下端直接与下安装管固连,转向轴下部靠近下端的位置设有止位凸台,该止位凸台在转向轴穿过下轴承时与所述下轴承下端面相抵,所述转向轴上端依序穿过下轴承、本体内孔、上轴承并伸出本体与一螺纹管连接, 螺纹管的顶部固连设置着所述的上安装管。上述转向节体主要包括一倒“U”型本体和转向轴;所述本体的两个“U”型臂上开有一对应的转向轴上下安装孔,其中上安装孔内安装一上轴承,下安装孔内安装一下轴承; 所述转向轴下端直接与下安装管固连,转向轴下部靠近下端的位置设有止位凸台,该止位凸台在转向轴穿过下轴承时与所述下轴承下端面相抵,所述转向轴上端依序穿过下轴承、 本体“U”形口、上轴承并伸出本体与一螺纹管连接,螺纹管的顶部固连设置着所述的上安装管。上述转向轴与上轴承之间通过垫片、紧固螺母和锁紧螺母固连定位。上述上轴承上罩设有防尘罩。[0011]上述止位凸台与下轴承下端面之间设置有防尘垫片。上述转向轴与螺纹管通过螺纹连接,并在两者的连接处设置有起定位锁紧作用的螺母。上述转向轴在“U”型口的裸露部位套设有一防尘套。本实用新型专为一种前轮为两轮摩托车型车辆而设计,其具有构造紧凑、简单实用的特点。

图1、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剖视图;图3、本实用新型在车架上安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本实用新型在车架上安装的俯视图;图5、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本实用新型二实施方式的平面结构剖视图;图7、本实用新型二实施方式在车架上安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本实用新型二实施方式在车架上安装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一种前轮为两轮摩托车型车辆的转向节结构,包括一转向节体1。 转向节体1上端设置有一垂直于转向节体1而用于与上摇臂21连接的上安装管3,转向节体1下端设置有一垂直于转向节体1而用于与下摇臂22连接的下安装管4。所述上下安装管3、4可以转向节体1为中心圆周旋转。所述转向节体1中部朝外侧固连设置有连接从动轮5的前轮轴6,转向节体1后侧向后延伸设置用于连接转向机构7的转向连接板8。所述转向节体1主要包括一本体11和转向轴12。其中本体11为内部中空的筒状体,本体11上端安装一上轴承13,本体11下端安装一下轴承14。转向轴12下端直接与下安装管4固连,转向轴12下部靠近下端的位置设有止位凸台121,该止位凸台121在转向轴12穿过下轴承14时与所述下轴承14下端面相抵,在实际中,处于对下轴承14防尘的目的,在止位凸台121与下轴承14下端面之间设置有防尘垫片122。所述转向轴12上端依序穿过下轴承14、本体11内孔、上轴承13并伸出本体11与一螺纹管15连接,螺纹管15的顶部固连设置着所述的上安装管3。以上结构设置,使得上下安装管3、4可绕转向轴12—定范围内自由旋转,从而使车辆在动作时实现转向节与地面产生一定角度的倾斜夹角。所述转向轴12与上轴承13之间通过垫片131、紧固螺母132和锁紧螺母133固连定位,同时处于防尘的目的,上轴承13上罩设有防尘罩134。所述转向轴12与螺纹管15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并在两者的连接处设置有起定位锁紧作用的螺母151。在实际使用当中,通过调整转向轴12上端与螺纹管15相连接的螺纹旋合长度来调整转向节的外倾角度。如图5-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
4[0030]一种前轮为两轮摩托车型车辆的转向节结构,包括一转向节体1'。转向节体1' 上端设置有一垂直于转向节体而用于与上摇臂21'连接的上安装管3',转向节体1'下端设置有一垂直于转向节体而用于与下摇臂22'连接的下安装管4'。所述上下安装管 3'、4'可以转向节体1'为中心圆周旋转。所述转向节体1'中部朝外侧固连设置有连接从动轮5'的前轮轴6',转向节体1'后侧向后延伸设置用于连接转向机构7'的转向连接板8'。转向节体1'主要包括一倒“U”型本体11'和转向轴12'。所述本体1Γ “U” 型臂111'开有转向轴上安装孔1111',本体11' “U”型臂112'开有转向轴下安装孔 1121',上下安装孔1111' >1121'呈一直线对应设置。其中上安装孔111Γ内安装一上轴承13',下安装孔1121'内安装一下轴承14'。所述转向轴12'下端直接与下安装管 4'固连,转向轴12'下部靠近下端的位置设有止位凸台121',该止位凸台121'在转向轴12'穿过下轴承14'时与所述下轴承14'下端面相抵,在实际中,处于对下轴承14'防尘的目的,在止位凸台121'与下轴承14'下端面之间设置有防尘垫片122'。所述转向轴12'上端依序穿过下轴承14'、本体11' “U”形口、上轴承13'并伸出本体1Γ与一螺纹管15'连接,螺纹管15'的顶部固连设置着所述的上安装管3'。以上结构设置,使得上下安装管3'、4'可绕转向轴12' —定范围内自由旋转,从而使车辆在动作时实现转向节与地面产生一定角度的倾斜夹角。所述转向轴12'与上轴承13'之间通过垫片131'、紧固螺母132'和锁紧螺母 133'固连定位。同时处于防尘的目的,上轴承13'上罩设有防尘罩134',转向轴12'在本体“U”型口的裸露部位套设有一防尘套16'。所述转向轴12'与螺纹管15'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并在两者的连接处设置有起定位锁紧作用的螺母151'。在实际使用当中,通过调整转向轴12'上端与螺纹管15'相连接的螺纹旋合长度来调整转向节的外倾角度。以上两种实施方式,均可满足实际中车辆的设计要求。综上,本实用新型专为一种前轮为两轮摩托车型车辆而设计,其具有构造紧凑、简单实用的特点。
权利要求1.一种前轮为两轮摩托车型车辆的转向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转向节体,转向节体上端设置有一垂直于转向节体而用于与上摇臂连接的上安装管,转向节体下端设置有一垂直于转向节体而用于与下摇臂连接的下安装管,所述上下安装管可以转向节体为中心圆周旋转;所述转向节体中部朝外侧固连设置有连接从动轮的前轮轴,转向节体后侧向后延伸设置用于连接转向机构的转向连接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节体主要包括一本体和转向轴;其中本体为内部中空的筒状体,本体上端安装一上轴承,本体下端安装一下轴承; 所述转向轴下端直接与下安装管固连,转向轴下部靠近下端的位置设有止位凸台,该止位凸台在转向轴穿过下轴承时与所述下轴承下端面相抵,所述转向轴上端依序穿过下轴承、 本体内孔、上轴承并伸出本体与一螺纹管连接,螺纹管的顶部固连设置着所述的上安装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节体主要包括一倒“U”型本体和转向轴;所述本体的两个“U”型臂上开有一对应的转向轴上下安装孔,其中上安装孔内安装一上轴承,下安装孔内安装一下轴承;所述转向轴下端直接与下安装管固连,转向轴下部靠近下端的位置设有止位凸台,该止位凸台在转向轴穿过下轴承时与所述下轴承下端面相抵,所述转向轴上端依序穿过下轴承、本体“U”形口、上轴承并伸出本体与一螺纹管连接,螺纹管的顶部固连设置着所述的上安装管。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转向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轴与上轴承之间通过垫片、紧固螺母和锁紧螺母固连定位。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转向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轴承上罩设有防尘罩。
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转向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位凸台与下轴承下端面之间设置有防尘垫片。
7.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转向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轴与螺纹管通过螺纹连接,并在两者的连接处设置有起定位锁紧作用的螺母。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轴在“U”型口的裸露部位套设有一防尘套。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前轮为两轮摩托车型车辆的转向节结构,包括一转向节体,转向节体上端设置有一垂直于转向节体而用于与上摇臂连接的上安装管,转向节体下端设置有一垂直于转向节体而用于与下摇臂连接的下安装管,所述上下安装管可以转向节体为中心圆周旋转;所述转向节体中部朝外侧固连设置有连接从动轮的前轮轴,转向节体后侧向后延伸设置用于连接转向机构的转向连接板。本实用新型专为前轮为两轮摩托车型车辆而设计,其具有构造紧凑、简单实用的特点。
文档编号B62D7/18GK202294955SQ201120417488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8日
发明者季伟林, 康大明, 朱宏远, 王华正, 魏建民 申请人:浙江台州市王野动力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