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前部结构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1026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体前部结构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体前部结构部件,特别是涉及可在机动车等车辆的车体前部配置并支承辅机部件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机动车等车辆中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上,连接有在车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车体框架部件,并且,安装有各种底盘部件和辅机部件。并且,为了提高车辆的碰撞安全性能,要求该车体前部结构部件吸收车辆的前面碰撞时等的碰撞能量。在该状况下,日本特开2007 - 112212号公报涉及车体框架结构,具有如下结构:在设于车体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前侧框架12的前端分别设置在前面碰撞时压溃变形成蛇腹状的一对压溃部12b,在与压溃部12b接续的后部设置高截面强度的主框架部12a,使用不同厚度的材料构成两个部件12b、12a,并且,形成使两个部件12b、12a的接合面12c从车体宽度方向内侧向着外侧而向斜后方后退的锥状。根据该结构,前面碰撞时的碰撞负荷F首先到达接合面12c的内侧,因而输入负荷不平衡,在主框架部12a产生弯曲力矩,通过此时的屈曲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另外,一对压溃部12b之间通过交叉部件13连接。然而,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在日本特开2007 - 112212号公报中,尽管可实现吸收车辆碰撞时的碰撞能量的车体框架结构,然而一对压溃部12b之间需要使用作为单独部件的交叉部件13来单独连接,因而车体的 前部结构变得烦琐,在简化结构和提高组装到车体的组装性方面有改善的余地。并且,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在日本特开2007-112212号公报的车体框架结构中,未提出安装辅机部件的具体结构,在维持吸收车辆碰撞时的碰撞能量的特性的状态下,以简便的结构在车体前部安装辅机部件方面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经过以上研究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在实现吸收车辆碰撞时的碰撞能量的特性的同时,以简便的结构将辅机部件安装于车体前部的结构单元化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第I方面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具有:管状的金属制的左部件,其具有第I板厚,在车体的左侧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左部件的后端是待与所述车体的左骨架部件连接的部分;管状的金属制的右部件,其具有第2板厚,在所述车体的右侧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右部件的后端是待与所述车体的右骨架部件连接的部分;以及管状的金属制的横部件,其具有第3板厚,连接所述左部件与所述右部件之间,在所述车体的横方向上延伸,在所述横部件上安装有支承辅机部件的支承托架;规定第I焊接线而焊接所述左部件的前端和所述横部件的左端,规定第2焊接线而焊接所述右部件的前端和所述横部件的右端,所述第I板厚和所述第2板厚比所述第3板厚薄,所述左部件的强度和所述右部件的强度分别被设定成比所述横部件的强度低,所述第I焊接线和所述第2焊接线分别以不盖住所述横部件上的用于将所述支承托架安装于所述横部件的安装位置的方式,相对于所述支承托架的所述安装位置位于所述车体的外方。并且,本发明除了该第I方面以外,还具有第2方面:所述左部件还具有在所述第I焊接线处与所述横部件的所述左端焊接,并且从所述车体的左前内方侧向着所述车体的左后外方侧而向斜后方斜行延伸的斜部,所述右部件还具有在所述第2焊接线处与所述横部件的所述右端焊接,并且从所述车体的右前内方侧向着所述车体的右后外方侧而向斜后方斜行延伸的斜部。并且,本发明除了该第I方面或第2方面以外,还具有第3方面:横部件还具有在所述第I焊接线处与所述左部件的所述前端焊接,并且在所述横部件的左端从所述车体的左前内方侧向着所述车体的左后外方侧而向斜后方斜行延伸的斜部,以及在所述第2焊接线处与所述右部件的所述前端焊接,并且在所述横部件的右端从所述车体的右前内方侧向着所述车体的右后外方侧而向斜后方斜行延伸的斜部。并且,本发明除了该第I方面 第3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以外,还具有第4方面:所述第I焊接线是通过对所述左部件的所述前端和所述横部件的所述左端进行激光焊接来规定的,所述第2焊接线是通过对所述右部件的所述前端和所述横部件的所述右端进行激光焊接来规定的。并且,本发明除了该第I方面 第4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以外,还具有第5方面:所述支承托架包含设在所述横部件的左端侧的第I托架和设在所述横部件的右端侧的第2托架,所述第I焊接线以不盖住所述横部件上的用于将所述第I托架安装于所述横部件的所述左端侧的安装位置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第I托架的所述安装位置位于所述车体的左方,所述第2焊接线以不盖住所述横部件上的用于将所述第2托架安装于所述横部件的所述右端侧的安装位置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第2托架的所述安装位置位于所述车体的右方。并且,本发明除了该第I方面 第5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以外,还具有第6方面:所述左部件和所述右部件分别具有 皱部,所述皱部的截面积被设定成比所述左部件和所述右部件上的未设有所述皱部的部分的截面积小。并且,本发明除了该第I方面 第6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以外,还具有第7方面:所述辅机部件是配置在所述车体的前方的散热器芯。以上,根据本发明的第I方面的结构,具有:具有第I板厚,在车体的左侧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管状的金属制的左部件;具有第2板厚,在车体的右侧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管状的金属制的右部件;以及具有第3板厚,连接左部件与右部件之间,在车体的横方向上延伸的管状的金属制的横部件,左部件的后端是待与车体的左骨架部件连接的部分,右部件的后端是待与车体的右骨架部件连接的部分,规定第I焊接线而焊接左部件的前端和横部件的左端,规定第2焊接线而焊接右部件的前端和横部件的右端,第I板厚和第2板厚比第3板厚薄,左部件的强度和右部件的强度分别被设定成比横部件的强度低,在横部件上安装有支承辅机部件的支承托架,第I焊接线和第2焊接线分别以不盖住横部件上的用于将支承托架安装于横部件的安装位置的方式,相对于支承托架的安装位置位于车体的外方,因而可提供能在实现吸收车辆碰撞时的碰撞能量的特性的同时,以简便的结构将辅机部件安装于车体前部的结构单元化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结构,左部件还具有在第I焊接线处与横部件的左端焊接,并且从车体的左前内方侧向着车体的左后外方侧而向斜后方斜行延伸的斜部,右部件还具有在第2焊接线处与横部件的右端焊接,并且从车体的右前内方侧向着车体的右后外方侧而向斜后方斜行延伸的斜部,因而可提供能针对车体前部的布局上的要求实现优化,并且,能在实现吸收车辆碰撞时的碰撞能量的特性的同时,以简便的结构将辅机部件安装于车体前部的结构单元化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面的结构,横部件还具有在第I焊接线处与左部件的前端焊接,并且在横部件的左端从车体的左前内方侧向着车体的左后外方侧而向斜后方斜行延伸的斜部,以及在第2焊接线处与右部件的前端焊接,并且在横部件的右端从车体的右前内方侧向着车体的右后外方侧而向斜后方斜行延伸的斜部,因而能针对车体前部的布局上的要求实现优化,并且,能在实现吸收车辆碰撞时的碰撞能量的特性的同时,扩展支承辅机部件的强度部分。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面的结构,第I焊接线是通过对左部件的前端和横部件的左端进行激光焊接来规定的,第2焊接线是通过对右部件的前端和横部件的右端进行激光焊接来规定的,因而可得到在形成车体前部结构部件的前成形品时得到最佳的不同厚度的材料,而且能可靠地形成车体前部结构部件的前成形品,并且,经过之后的所谓的液压加工等成形加工准确地反映了设计形状的结构单元化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面的结构,支承托架包含设在横部件的左端侧的第I托架和设在横部件的右端侧的第2托架,第I焊接线以不盖住横部件上的用于将第I托架安装于横部件的左端侧的安装位置的方式,相对于第I托架的安装位置位于车体的左方,第2焊接线以不盖住横部件上的用于将第2托架安装于横部件的右端侧的安装位置的方式,相对于第2托架的安装位置位于车体的右方,因而可提供在支承刚性较高的状态下将辅机部件安装于车体前部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6方面的结构,左部件和右部件分别具有皱部,皱部的截面积被设定成比左部件和右部件上的未设有皱部的部分的截面积小,从而通过调整皱部的形状和个数,可自由调整车体 前部结构部件的变型模式。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第7方面的结构,即使辅机部件是配置在车体前方的大体积的散热器芯,也可提供可靠地安装有该散热器芯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的俯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型例中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的立体图。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型例中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的俯视图。标号说明1:车体前部结构部件;10:横部件;12a、12b:托架;20:左部件;22:后部;24:斜部;26:弯曲部;28:弯曲部;30:右部件;32:后部;34:斜部;36:弯曲部;38:弯曲部;100:车体前部结构部件;120:左部件;122:后部;122a:皱部;124:斜部;124a:皱部;130:右部件;132:后部;132a:皱部;134:斜部;134a:皱部;200:车体前部结构部件;210:横部件;212,214:斜部;216、218:弯曲部;220:左部件;224:斜部;230:右部件;234:斜部;L1、L2:焊接线;BL:左骨架部件;BR:右骨架部件;C:车体中央线。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适当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图中,X轴、y轴和z轴形成3轴直角坐标系。并且,X轴的正方向是车体的前方向,y轴的正方向是车体的左方向,而且,z轴的正方向是车体的上方向。并且,由X轴和y轴构成的平面是车体的水平面。图1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的立体图。并且,图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的俯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车体前部结构部件I是铁等金属制的管状部件,具有横部件10以及在横部件10的左右两端与横部件10连接的左部件20和右部件30。典型的是,横部件
10、左部件20和右部件30在车体的水平面上延伸,然而也可以具有与水平面交叉的部分。具体地说,横部件10是在车体的左右方向延伸的直状的管状部件。在横部件10的下壁部的左右两端侧,通过焊接等对应地固定设置有托架12a、12b。典型的是,托架12a、12b是铁等金属制的相同部件,共同协作悬垂地支承辅机部件RC。托架12a、12b的个数的总计可以是单数,也可以是复数。

典型的是,横部件10是纵截面为矩形的管状部件,然而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圆形或多边形的管状部件。并且,横部件10如果能认定是实质上在车体的左右方向延伸的部件,则也可以包含弯曲形状和屈曲形状等。并且,托架12a、12b可以使用螺栓、螺母等紧固部件紧固安装于横部件10,或者也可以经由隔热体(insulator)浮动支承于横部件10。并且,托架12a、12b也可以是相互具有不同形状的不同部件。并且,托架12a、12b也可以分别悬垂支承不同的辅机部件RC。并且,托架12a、12b也可以设在横部件10的下壁部以外的前壁部等,只要能将辅机部件RC搭载在车体前部,也可以使用悬垂以外的载置等的其它支承方式来支承。并且,左部件20具有在车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状的管状部件即后部22、和在车体的水平面斜行延伸的直状的管状部件即斜部24,作为同一部件的形成品。后部22的后端通过焊接等固定设置在车体前部的左骨架部件BL上,另一方面,后部22的前端与斜部24的后端相连。并且,斜部24的前端通过在焊接线LI所示的纵截面上的全周范围内的焊接而固定设置在横部件10的左端。这里,斜部24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对应地位于车体内方和车体外方,因而斜部24的内方前端固定设置在横部件10的左端,斜部24的外方后端与左部件20的后部22的前端相连,在该状态下,斜部24从车体的左前内方侧向着车体的左后外方侧而向斜后方后退斜行延伸。更详细地说,在斜部24的外方后端与后部22的前端之间,作为与它们同一部件的形成品设有弯曲部26,弯曲部26具有在车体的水平面上向车体的左斜前外方凸出的预定曲率,以便不会产生不需要的应力等。也就是说,斜部24的外方后端和后部22的前端经由弯曲部26彼此相连。并且,斜部24的内方前端包括弯曲部28,并经由弯曲部28通过焊接固定设置在横部件10的左端,弯曲部28具有在车体的水平面上向车体的左斜前外方凸出的预定曲率以便缓解应力等。并且,焊接线LI设置在比弯曲部28在车体的内方终结的位置更靠车体的内方侧,且不盖住托架12a焊接于横部件10等的安装位置的车体的外方侧的位置。典型的是,左部件20中的后部22和斜部24是纵截面为矩形的管状部件,然而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圆形或多边形的管状部件。并且,后部22如果能认定是实质上在车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部件,则也可以包含弯曲形状和屈曲形状等。并且,斜部24如果能认定是实质上在车体的水平面上斜行延伸的部件,则也可以包含弯曲形状和屈曲形状等。并且,弯曲部26和弯曲部28也可以是它们的曲率相对变小,在视觉上能认定是屈曲部的形状。并且,焊接线LI可以设置在弯曲部28在车体的内方终结的位置,或者设置在其附近。并且,在由于车体布局上的情况等而没有设置斜部24的余量的情况下,弯曲部26配置在后部22的前端与横部件10的左端之间,对应地,焊接线LI设置在比弯曲部26在车体的内方终结的位置更靠车体的内方侧,且不盖住托架12a焊接于横部件10等的安装位置的车体的外方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焊接线LI可以设置在弯曲部26在车体的内方终结的位置,或者设置在其附近。并且,典型的是,右部件30具有关于在车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车体中央线C与左部件20对称的形状。也就是说,右部件30具有在车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状的管状部件即后部32、和在车体的水平面斜行延伸的直状的管状部件即斜部34,作为同一部件的形成品。后部32的后端通过焊接等固定设置在车体前部的右骨架部件BR上,另一方面,后部32的前端与斜部34的后端相连。并且,·斜部34的前端通过在焊接线L2所示的纵截面上的全周范围内的焊接而固定设置在横部件10的右端。这里,斜部34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对应地位于车体内方和车体外方,因而斜部34的内方前端固定设置在横部件10的右端,斜部34的外方后端与右部件30的后部32的前端相连,在该状态下,斜部34从车体的右前内方侧向着车体的右后外方侧而向斜后方后退斜行延伸。更详细地说,在斜部34的外方后端与后部32的前端之间,作为与它们同一部件的形成品设有弯曲部36,弯曲部36具有在车体的水平面上向车体的右斜前外方凸出的预定曲率,以便不会产生不需要的应力等。也就是说,斜部34的外方后端和后部32的前端经由弯曲部36彼此相连。并且,斜部34的内方前端包括弯曲部38,并经由弯曲部38通过焊接固定设置在横部件10的右端,弯曲部38具有在车体的水平面上向车体的右斜前外方凸出的预定曲率以便缓解应力等。并且,焊接线L2设置在比弯曲部38在车体的内方终结的位置更靠车体的内方侧,且不盖住托架12b焊接于横部件10等的安装位置的车体的外方侧的位置。另外,典型的是,右部件30中的后部32和斜部34是纵截面为矩形的管状部件,然而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圆形或多边形的管状部件。并且,后部32如果能认定是实质上在车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部件,则也可以包含弯曲形状和屈曲形状等。并且,斜部34如果能认定是实质上在车体的水平面上斜行延伸的部件,则也可以包含弯曲形状和屈曲形状等。并且,在考虑车体布局上的情况等的情况下,典型的是,右部件30可以具有关于在车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车体中央线C与左部件20非对称的形状。并且,弯曲部36和弯曲部38也可以是它们的曲率相对变小,在视觉上能认定是屈曲部的形状。并且,焊接线L2可以设置在弯曲部38在车体的内方终结的位置,或者设置在其附近。并且,在由于车体布局上的情况等而没有设置斜部34的余量的情况下,弯曲部36配置在后部32的前端与横部件10的右端之间,对应地,焊接线L2设置在比弯曲部36在车体的内方终结的位置更靠车体的内方侦牝且不盖住托架12b焊接于横部件10等的安装位置的车体的外方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焊接线L2可以设置在弯曲部36在车体的内方终结的位置,或者设置在其附近。这里,车体前部结构部件I由所谓的不同厚度的材料构成。也就是说,在车体前部结构部件I中,左部件20的板厚和右部件30的板厚比横部件10的板厚薄,典型的是,左部件20的板厚和右部件30的板厚相等。典型的是,横部件10、左部件20和右部件30各自的材质是铁材或铝材,它们可以是同种材料,也可以是不同种材料。不过,左部件20和右部件30双方的强度被设定成比横部件10的强度低。并且,由于需要在将板状的不同厚度的材料成形为管状之后,将管状的不同厚度的材料彼此焊接,因而由焊接线L1、L2规定的横部件10、左部件20和右部件30之间的焊接优选使用激光焊接。为了制造具有以上结构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1,典型的是经过以下工序。首先,准备分别为板状的不同厚度的材料的横部件10、左部件20和右部件30的母材,分别按预定形状进行坯料加工和穿孔加工而得到单件坯材。然后,将待成为横部件10的坯材与待成为左部件20的坯材的对应端部彼此对上进行激光焊接,并且,将待成为横部件10的坯材和待成为右部件30的坯材的对应端部彼此对上进行激光焊接,得到不同厚度的材料的一体坯材。然后,将一体坯材弯曲加工成管状,将其两端对上进行焊接,得到作为直状的管状部件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I的前成形品。 然后,对车体前部结构部件I的前成形品实施所谓的液压加工等成形加工,得到除了托架12a、12b以外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I的主部件。最后,将托架12a、12b安装到横部件10的预定位置,得到作为完成品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I。在将具有以上结构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I固定设置在车体前部的左右骨架部件BL、BR上,使用螺栓、螺母等紧固部件将辅机部件RC紧固在托架12a、12b上的结构中,在具有该车体的车辆受到正面碰撞的碰撞负荷的情况下,由于左部件20和右部件30双方的强度被设定成比横部件10的强度低,因而在左部件20中,斜部24进行向车体的内后方倒入而塌陷的模式的变形,后部22进行向车体的后方塌陷的模式的变形,并且,在右部件30中,斜部34进行向车体的内后方倒入而塌陷的模式的变形,后部32进行向车体的后方塌陷的模式的变形,从而在吸收由碰撞引起的力学能量的同时,容许将辅机部件RC安装在托架12a、12b上的横部件10根据设计基准量移动到车体的后方。这里,具有以上结构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I可优选地用作支承车辆的散热器芯的散热器芯支架。在该情况下,具体地说,辅机部件RC是对车辆的水冷内燃机等水冷发动机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的散热器的散热器芯,散热器芯使用螺栓、螺母等紧固部件紧固在托架12a、12b上,从而配置在车体前部。托架12a、12b作为经由车体前部结构部件I将散热器芯支承在车体上的散热器芯支承托架发挥功能。另外,辅机部件RC不限定于该散热器芯,只要是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等考虑车体的变型模式时具有实质上不可忽略水平的大小和重量的辅机部件即可。并且,托架12a、12b除了横部件10以外还可以对应地安装于左部件20和右部件30,在该情况下,只要托架12a、12b安装于左部件20和右部件30的安装强度被设定成比托架12a、12b安装于横部件10的安装强度弱,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等考虑车体的变型模式时托架12a、12b安装于左部件20和右部件30的安装部的影响是实质上可忽略水平的影响即可。以下,针对具有以上结构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1,考虑各种变型例。图3是本变型例中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在本变型例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100中,不同点仅在于,左部件120和右部件130的结构与车体前部结构部件I中的左部件20和右部件30不同,因而着眼于该不同点,对相同结构标注相同标号,适当简化或省略其说明。具体地说,在车体前部结构部件100中,在左部件120的后部122和斜部124对应地设有多个皱部122a、124a,并且,在右部件130的后部132和斜部134对应地设有多个皱部 132a、134a。在该多个皱部122a、124a以及多个皱部132a、134a中,它们的纵截面积被设定成比除了它们以外的一般部的纵截面积小。也就是说,该多个皱部122a、124a以及多个皱部132a、134a作为脆弱部发挥功能。为了制造具有以上结构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100,只要在对车体前部结构部件100的前成形品实施所谓的液压加工等加工时,一并形成多个皱部122a、124a以及多个皱部132a、134a即可。当然,该多 个皱部122a、124a以及多个皱部132a、134a也可以在其以前的工序中形成。并且,在具有以上结构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100中,在具有组入上述车体前部结构部件100的车体的车辆受到正面碰撞的碰撞负荷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多个皱部122a、124a以及多个皱部132a、134a的形状和个数,可自由调整左部件120的后部122和斜部124以及右部件130的后部132和斜部134的变形模式。多个皱部122a、124a以及多个皱部132a、134a各自的个数没有限定,可以分别仅设置I个,该皱部也可以仅在左部件120和右部件130中的一方设置I个或多个。图4是另一变型例中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的俯视图。如图4所示,在本变型例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200中,与车体前部结构部件I中的横部件10、左部件20和右部件30的不同点在于,横部件210在其左右两端具有斜部212、214,对应地,左部件220的斜部224和右部件230的斜部234缩短,因而着眼于该不同点,对相同结构标注相同标号,适当简化或省略其说明。具体地说,在车体前部结构部件200中,横部件210在其左右两端对应地经由弯曲部216、218具有斜部212、214,因而划定焊接线LI并固定设置左部件220的斜部224的内方前端和横部件10的斜部212的外方后端,另一方面,划定焊接线L2并固定设置右部件230的斜部234的内方前端和横部件210的斜部214的外方后端。对应地,焊接线LI位于左部件220的斜部224的内方前端与横部件10的斜部212的外方后端之间,焊接线L2位于右部件230的斜部234的内方前端与横部件210的斜部214的外方后端之间。托架12a、12b可以安装在横部件210的斜部212、214上。并且,也可以进一步延长横部件210的斜部212、214,将斜部212、214与左部件220的后部22和右部件230的后部32直接连接,在该情况下,省略左部件220的斜部224和右部件230的斜部234。在具有以上结构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200中,由于在横部件210设置斜部212、214,因而可安装辅机部件RC的范围扩大。另外,当然可将图3所示的各皱部应用于本变型例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200。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具有:具有第I板厚,在车体的左侧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管状的金属制的左部件20、120;具有第2板厚,在车体的右侧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管状的金属制的右部件30、130 ;以及具有第3板厚,连接左部件与右部件之间,在车体的横方向上延伸的管状的金属制的横部件10,左部件的后端是待与车体的左骨架部件BL连接的部分,右部件的后端是待与车体的右骨架部件BR连接的部分,规定第I焊接线LI而焊接左部件的前端和横部件的左端,规定第2焊接线L2而焊接右部件的前端和横部件的右端,第I板厚和第2板厚比第3板厚薄,左部件的强度和右部件的强度分别被设定成比横部件的强度低,在横部件上安装有支承辅机部件RC的支承托架12a、12b,第I焊接线和第2焊接线分别以不盖住横部件上的用于将支承托架安装于横部件的安装位置的方式,相对于支承托架的安装位置位于车体的外方,因而可得到能在实现吸收车辆碰撞时的碰撞能量的特性的同时,以简便的结构将辅机部件安装于车体前部的结构单元化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1、100。并且,左部件20、120还具有在第I焊接线LI处与横部件10的左端焊接,并且从车体的左前内方侧向着车体的左后外方侧而向斜后方斜行延伸的斜部24、124,右部件30还具有在第2焊接线L2处与横部件的右端焊接,并且从车体的右前内方侧向着车体的右后外方侧而向斜后方斜行延伸的斜部34、134,因而可得到能针对车体前部的布局上的要求实现优化,并且,能在实现吸收车辆碰撞时的碰撞能量的特性的同时,以简便的结构将辅机部件安装于车体前部的结构单元化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1、100。并且,横部件210还具有在第I焊接线LI处与左部件220的前端焊接,并且在横部件210的左端从车体的左前内方侧向着车体的左后外方侧而向斜后方斜行延伸的斜部212,以及在第2焊接线L2处与右部件230的前端焊接,并且在横部件210的右端从车体的右前内方侧向着车体的右后外方侧而向斜后方斜行延伸的斜部214,因而能针对车体前部的布局上的要求实现优化,并且,能在实现吸收车辆碰撞时的碰撞能量的特性的同时,扩展支承辅机部件的强度部分。并且,第I焊接线LI是通过对左部件20、120的前端和横部件10的左端进行激光焊接来规定的,第2焊接线L2是通过对右部件30、130的前端和横部件的右端进行激光焊接来规定的,因而可得到在形成车体前部结构部件的前成形品时得到最佳的不同厚度的材料,而且能可靠地形成车体前部结构部件的前成形品,并且,经过之后的所谓的液压加工等成形加工准确地反映了设计形状的结构单元化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1、100。并且,支承托架12a、12b包含设在横部件10的左端侧的第I托架12a和设在横部件的右端侧的第2托架12b,第I焊接线LI以不盖住横部件上的用于将第I托架安装于横部件的左端侧的安装位置的方式,相对于第I托架的安装位置位于车体的左方,第2焊接线L2以不盖住横部件上 的用于将第2托架安装于横部件的右端侧的安装位置的方式,相对于第2托架的安装位置位于车体的右方,因而可得到在支承刚性较高的状态下将辅机部件RC安装于车体前部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1、100。并且,左部件120和右部件130分别具有皱部122a、124a、132a、134a,皱部的截面积被设定成比左部件和右部件上的未设有皱部的部分的截面积小,由此,通过调整皱部的形状和个数,可自由调整车体前部结构部件100的变型模式。并且,即使辅机部件RC是配置在车体前方的大体积的散热器芯,也可得到可靠地安装有该散热 器芯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1、100。
权利要求
1.一种车体前部结构部件,其中,该车体前部结构部件具有: 管状的金属制的左部件,其具有第I板厚,在车体的左侧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左部件的后端是待与所述车体的左骨架部件连接的部分; 管状的金属制的右部件,其具有第2板厚,在所述车体的右侧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右部件的后端是待与所述车体的右骨架部件连接的部分;以及 管状的金属制的横部件,其具有第3板厚,连接所述左部件与所述右部件之间,在所述车体的横方向上延伸,在所述横部件上安装有支承辅机部件的支承托架; 规定第I焊接线而焊接所述左部件的前端和所述横部件的左端,规定第2焊接线而焊接所述右部件的前端和所述横部件的右端,所述第I板厚和所述第2板厚比所述第3板厚薄,所述左部件的强度和所述右部件的强度分别被设定成比所述横部件的强度低, 所述第I焊接线和所述第2焊接线分别以不盖住所述横部件上的用于将所述支承托架安装于所述横部件的安装位置的方式,相对于所述支承托架的所述安装位置位于所述车体的外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其中, 所述左部件还具有在所述第I焊 接线处与所述横部件的所述左端焊接,并且从所述车体的左前内方侧向着所述车体的左后外方侧而向斜后方斜行延伸的斜部, 所述右部件还具有在所述第2焊接线处与所述横部件的所述右端焊接,并且从所述车体的右前内方侧向着所述车体的右后外方侧而向斜后方斜行延伸的斜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其中, 横部件还具有在所述第I焊接线处与所述左部件的所述前端焊接,并且在所述横部件的左端从所述车体的左前内方侧向着所述车体的左后外方侧而向斜后方斜行延伸的斜部,以及在所述第2焊接线处与所述右部件的所述前端焊接,并且在所述横部件的右端从所述车体的右前内方侧向着所述车体的右后外方侧而向斜后方斜行延伸的斜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其中, 所述第I焊接线是通过对所述左部件的所述前端和所述横部件的所述左端进行激光焊接来规定的, 所述第2焊接线是通过对所述右部件的所述前端和所述横部件的所述右端进行激光焊接来规定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其中, 所述支承托架包含设在所述横部件的左端侧的第I托架和设在所述横部件的右端侧的第2托架, 所述第I焊接线以不盖住所述横部件上的用于将所述第I托架安装于所述横部件的所述左端侧的安装位置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第I托架的所述安装位置位于所述车体的左方,所述第2焊接线以不盖住所述横部件上的用于将所述第2托架安装于所述横部件的所述右端侧的安装位置的方式,相对于所述第2托架的所述安装位置位于所述车体的右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其中, 所述左部件和所述右部件分别具有皱部,所述皱部的截面积被设定成比所述左部件和所述右部件上的未设有所述皱部的部分的截面积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其中, 所述辅机部件是配置在所述车体的前方的散热器芯。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车体前部结构部件具有具有第1板厚的左部件、具有第2板厚的右部件以及具有第3板厚的横部件,并且,规定第1焊接线而焊接左部件的前端和横部件的左端,规定第2焊接线而焊接右部件的前端和横部件的右端,第1板厚和第2板厚比第3板厚薄,在横部件上安装有支承辅机部件的支承托架,第1焊接线和第2焊接线分别以不盖住横部件上的用于将支承托架安装于横部件的安装位置的方式,相对于支承托架的安装位置位于车体的外方。
文档编号B62D21/15GK103241290SQ20131005082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4日
发明者长堀胜美, 野间直宗, 佐藤兴 申请人:株式会社 F.泰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