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平衡轮胎、车轮及独轮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自平衡轮胎以及应用该自平衡轮胎的车轮和独轮车。所述轮胎包括两个胎圈部、两个胎侧部和一个胎冠部,所述两个胎圈部分别用于固定于轮辋上,并相对设置,所述两个胎侧部对应固定于所述两个胎圈部远离所述轮辋一侧,所述胎侧部包括位于外侧的胎侧面,所述胎冠部固定于所述两个胎侧部之间,所述胎冠部包括远离所述胎圈部的胎冠面,所述胎冠面垂直所述胎侧面,所述胎冠面至所述胎圈部的距离小于所述两个胎侧面之间的距离。所述胎冠面至所述胎圈部的距离小于所述两个胎侧面之间的距离,使得所述自平衡轮胎可以直立地面上,实现所述自平衡轮胎不易侧翻、不易摔倒的效果,增加了所述自平衡轮胎的使用寿命。
【专利说明】自平衡轮胎、车轮及独轮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独轮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平衡轮胎、车轮及独轮车。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电动独轮车具有携带方便、环保、节能等优点,并且十分有利的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然而目前大多数电动独轮车在停止运行时,无法实现平衡直立,电动独轮车容易摔倒,损坏内部结构,减少了电动独轮车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可以平衡直立的自平衡轮胎及应用该自平衡轮胎的独轮车。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平衡轮胎,其中,所述轮胎包括两个胎圈部、两个胎侧部和一个胎冠部,所述两个胎圈部分别用于固定于轮辋上,并相对设置,所述两个胎侧部对应固定于所述两个胎圈部远离所述轮辋一侧,所述胎侧部包括位于外侧的胎侧面,所述胎冠部固定于所述两个胎侧部之间,所述胎冠部包括远离所述胎圈部的胎冠面,所述胎冠面垂直所述胎侧面,所述胎冠面至所述胎圈部的距离小于所述两个胎侧面之间的距离。
[0005]其中,所述胎冠面包括两个支撑面和一个凹陷面,所述两个支撑面相对设置,并位于所述两个胎侧面之间,所述凹陷面位于所述两个支撑面之间,所述支撑面至所述胎圈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凹陷面至所述胎圈部的距离。
[0006]其中,所述自平衡轮胎的外直径大于或等于280mm。
[0007]其中,所述两个胎侧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85mm。
[0008]其中,所述自平衡轮胎为真空轮胎。
[000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轮,其中,所述车轮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平衡轮胎,所述车轮还包括轮毂和轮辋,所述轮毂用于固定于车轴上,所述轮辋固定于所述轮毂周侧,所述自平衡轮胎的两个胎圈部固定于所述轮辋上。
[001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独轮车,其中,所述独轮车包括上述的车轮,所述独轮车还包括车身和车轴,所述车轴转动连接于所述车身上,所述车毂固定于所述车轴中间处,当所述独轮车停止运行时,所述胎冠面支撑所述独轮车。
[0011]其中,所述车身包括外壳和两个踏板,所述车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外壳,所述两个踏板固定于所述外壳外侧,并相对设置。
[00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平衡轮胎通过所述胎冠面至所述胎圈部的距离小于所述两个胎侧面之间的距离,使得所述自平衡轮胎可以直立地面上,实现所述自平衡轮胎不易侧翻、不易摔倒的效果,增加了所述自平衡轮胎的使用寿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独轮车的分解示意图;
[0015]图2是图1的独轮车的自平衡轮胎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17]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独轮车100。所述独轮车100包括车身10、驱动组件20、车轮30、车轴40和踏板50。所述车轴40转动连接于所述车身10上,所述驱动组件20安装于所述车身10上,用于驱动所述车轴40转动,所述车轮30固定于连接于所述车轴40上。所述踏板50固定于所述车身10上,用于承托人体。
[0018]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身1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外壳11和第二外壳12。所述第一外壳11和第二外壳12均为穹状的圆弧形板件,所述第一外壳11内侧凹陷相对所述第二外壳12的内侧凹陷,所述第一外壳11和所述第二外壳12之间形成收容腔10a,所述驱动组件20、车轮30和车轴40均收容于所述收容腔10a。所述第一外壳11包括第一圆弧边缘111和第一直线弦切边缘112,所述第一直线弦切边缘112位于所述第一外壳11底端。所述第二外壳12包括第二圆弧边缘121和第二直线弦切边缘122,所述第二直线弦切边缘122位于所述第二外壳12底端。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还可以是半圆形板件。
[0019]所述驱动组件20包括电池(未图示)和电机(未图示),所述电池和所述电机均螺钉连接于所述第一外壳11和所述第二外壳12之间。所述电池为所述电机提供电能,所述电机为直流无刷电机,所述电机驱动所述车轴40转动。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机还可以是通过链条传动机构驱动所述车轴转动。
[0020]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轴4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轴端41和第二轴端42。所述第一轴端41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外壳11内侧。所述第二轴端42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外壳12内侧。所述车轴40中间处设置键槽(未图示),以固定连接所述车轮30。当所述车轴40转动时,带动所述车轮30转动。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轴中间处固定连接花键。
[0021]为方便平衡所述独轮车100,所述两个踏板50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直线线切边缘121和所述第二直线线切边缘122。所述两个踏板50相对设置,在使用所述独轮车100时,所述两个踏板50对所述车轴40中间的处的力矩相同,使得所述独轮车100平衡。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踏板50为矩形板件,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踏板还可以是半圆形板件。
[0022]所述车轮30包括自平衡轮胎31、轮辋32和轮毂33,所述轮毂33固定于所述车轴40的中间处,所述轮辋32固定于所述轮毂33周侧,所述自平衡轮胎31固定于所述轮辋32上。
[0023]具体的,所述轮毂33为铝合金材质,所述轮毂33内侧镶嵌钢圈(未标示),所述轮毂33内侧设置键槽(未标示),所述轮毂33与所述车轴40的中间处通过键固定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是所述轮毂为花鼓。
[0024]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轮辋32与所述轮毂33 —体设置,所述轮辋32为塑胶材质。所述轮辋32周侧设置轮辋槽(未标示),所述轮辋槽的开口端构成所述轮辋32的外缘。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轮辋还可以是螺钉连接于所述轮毂上。
[0025]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自平衡轮胎31为真空轮胎,所述自平衡轮胎31包括两个胎圈部311、两个胎侧部312、两个胎肩部313和一个胎冠部314。所述两个胎圈部311分别固定于所述轮辋32上,所述两个胎侧部312对应固定于所述两个胎圈部311远离所述轮辋32一侧,所述两个胎肩部313对应固定于所述两个胎侧部312上,所述胎冠部314固定于所述两个胎肩部313之间。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自平衡轮胎还可以包括充气内胎。
[0026]具体的,所述两个胎圈部311相对设置,所述两个胎圈部311呈环状,所述两个胎圈部311包括环形钢丝311a和三角胶311b,所述三角胶311b包覆于所述钢丝311a周侧,所述三角胶311b用于密封所述自平衡轮胎31与所述轮辋32的连接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三角胶311b粘接于所述轮辋槽内侧,保证良好的气密性。所述胎圈部311与所述轮辋32的连接处为防水线311c,所述防水线311c位于所述胎侧部312和所述轮辋32之间。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若所述自平衡轮胎包括充气轮胎,则所述胎圈部还可以是卡设于所述轮辋内。
[0027]所述两个胎侧部312相对设置,所述胎侧部312由所述防水线311c沿所述自平衡轮胎30的径向远离所述车轴49延伸。所述胎侧部312的外侧包括胎侧面312a,所述胎侧面312a由所述防水线311c沿所述自平衡轮胎30的径向远离所述车轴49延伸。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两个胎侧面312之间的距离H1大于或等于85mm。具体的,所述两个胎侧面312a之间的距离HI优选90mm。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两个胎侧面之间的距离还可以是120mm,或者 1 50mm η
[0028]所述两个胎肩部313对应固定于所述胎侧部311远离所述轮辋32 —端,所述胎肩部313与所述胎侧部312 —体设置,所述胎肩部313用于过渡所述胎侧部313与所述胎冠部314的连接。使得自平衡轮胎31在使用时,所述胎冠部314的受力通过所述胎肩部313被均衡传递于所述胎侧部313的径向上,从而保证所述胎侧部313不被挤压变形,从而保证了所述自平衡轮胎31的稳固。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胎肩部313的外侧设置胎肩面313a,所述胎肩面313a为圆弧面,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胎肩面还可以是波浪线延伸曲面。
[0029]当所述独轮车100运行时,所述胎冠部314与地面(未标示),产生摩擦,使得所述独轮车100可以相对地面移动;当所述独轮车100停止运行时,所述胎冠部314支撑所述独轮车100,使得所述独轮车100平衡直立于地面上,保证了所述独轮车100的安全性。
[0030]具体的,所述胎冠部314远离所述胎圈部311 —侧包括胎冠面1,所述胎冠面1垂直所述胎侧面312a。所述胎冠部314与所述胎肩部313 —体设置,所述胎冠面1、两个胎肩面313a和两个胎侧面312a构成一整体环形曲面,所述两个胎圈部311、两个胎侧部312、两个胎肩部313和胎冠部314的内侧与所述轮辋槽的内侧构成一密封气囊,从而保证车轮30稳固的滚动。
[0031]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胎冠面1至所述胎圈部311的距离小于所述两个胎侧面312a之间的距离。所述自平衡轮胎31的外直径大于或等于280mm,具体的,所述自平衡轮胎31的外直径优选280mm。所述胎冠面1至所述胎圈部311的距离H2为75mm。当所述车轮30停止滚动时,所述胎冠面1支撑所述独轮车100。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胎冠面至所述胎圈部311的距离还可以是70mm,或者85mm。
[0032]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胎冠面1包括两个支撑面la—个凹陷面lb。所述两个支撑面la相对设置,并位于所述两个胎侧面312a之间,所述凹陷面lb位于所述两个支撑面la之间,所述支撑面la至所述胎圈部311的距离大于所述凹陷面lb至所述胎圈部311的距离。具体的,所述支撑面la连接于所述胎肩面313a,所述支撑面la垂直于所述胎侧面312a,所述支撑面la至所述胎圈部311的距离H3为75mm。所述凹陷面lb连接于所述两个支撑面la之间,所述凹陷面lb为圆弧凹陷沿所述自平衡轮胎31的周向延伸面。所述凹陷面lb至所述胎圈部311的距离H4为60mm。所述两个支撑面la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凹陷面lb至所述胎侧面313a的距离。当所述独轮车100停止运行时,所述两个支撑面la抵靠地面处,形成所述车轮30的两个支脚,从而使得所述车轮30的平衡稳定,从而支撑住所述独轮车100。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胎冠面还可以包括三个所述支撑面;所述两个支撑面之间的距离还可以是大于所述凹陷面至所述胎侧面之间的距离。
[003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平衡轮胎通过所述胎冠面至所述胎圈部的距离小于所述两个胎侧面之间的距离,使得所述自平衡轮胎可以直立地面上,实现所述自平衡轮胎不易侧翻、不易摔倒的效果,增加了所述自平衡轮胎的使用寿命。
[0034]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平衡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胎包括两个胎圈部、两个胎侧部和一个胎冠部,所述两个胎圈部分别用于固定于轮辋上,并相对设置,所述两个胎侧部对应固定于所述两个胎圈部远离所述轮辋一侧,所述胎侧部包括位于外侧的胎侧面,所述胎冠部固定于所述两个胎侧部之间,所述胎冠部包括远离所述胎圈部的胎冠面,所述胎冠面垂直所述胎侧面,所述胎冠面至所述胎圈部的距离小于所述两个胎侧面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平衡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冠面包括两个支撑面和一个凹陷面,所述两个支撑面相对设置,并位于所述两个胎侧面之间,所述凹陷面位于所述两个支撑面之间,所述支撑面至所述胎圈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凹陷面至所述胎圈部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平衡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平衡轮胎的外直径大于或等于280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平衡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胎侧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8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平衡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平衡轮胎为真空轮胎。
6.一种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包括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平衡轮胎,所述车轮还包括轮毂和轮辋,所述轮毂用于固定于车轴上,所述轮辋固定于所述轮毂周侧,所述自平衡轮胎的两个胎圈部固定于所述轮辋上。
7.一种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独轮车包括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轮,所述独轮车还包括车身和车轴,所述车轴转动连接于所述车身上,所述车毂固定于所述车轴中间处,当所述独轮车停止运行时,所述胎冠面支撑所述独轮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独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包括外壳和两个踏板,所述车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外壳,所述两个踏板固定于所述外壳外侧,并相对设置。
【文档编号】B62K11/00GK204136703SQ201420456471
【公开日】2015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13日
【发明者】田金良 申请人:深圳市平衡力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