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过渡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3156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中间过渡臂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重卡汽车转向系统的转向连接件,特别是涉及一种中间过渡臂。



背景技术:

重卡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需按驾驶员的意志经常改变其行驶方向,即所谓汽车转向。就轮式汽车而言,实现汽车转向的方法是,驾驶员通过一套专设的机构,使汽车转向桥上的转向轮相对于汽车纵轴线偏转一定角度。在汽车直线行驶时,往往转向轮也会受到路面侧向干扰力的作用,自动偏转而改变行驶方向。此时,驾驶员也可以利用这套机构使转向轮向相反方向偏转,从而使汽车恢复原来的行驶方向。这一套用来改变或恢复汽车行驶方向的专设机构,即称为汽车转向系统。因此,汽车转向系的功用是,保证汽车能按驾驶员的意志而进行转向行驶。其中中间过渡臂为转向系统中的的转向连接件,目前的中间过渡臂为一直杆臂,其上开设安装孔,由于安装孔排布问题,目前的中间过渡臂存在强度低,易发生裂痕的情况,不能适应重卡汽车等大型汽车的强度要求,故急需一种强度高的中间过渡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强度好的中间过渡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臂体,臂体上设有安装孔,其结构特点是所述臂体上由前向后依次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为尺寸一致的下小上大的锥孔,所述第三安装孔的直径大于第一安装孔的最大直径,所述臂体上下表面环绕第三安装孔设有呈环状的第三凸台,所述臂体左右方向的宽度由前向后逐渐增大。

所述臂体厚度为第三凸台轴向长度的两倍。

所述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和第三安装孔的中心线以及臂体的轴线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所述臂体上对应第三安装孔开设有油嘴安装通孔。

所述油嘴安装通孔的轴线与臂体轴线的夹角a为35°。

所述臂体在第三安装孔的内表面环设有与油嘴安装通孔连通的油槽。

所述臂体上下表面环绕第一安装孔设有呈环状的第一凸台,臂体上下表面环绕第二安装孔设有呈环状的第二凸台。

所述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的轴向长度一致,所述第三凸台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一凸台的轴向长度。

所述臂体左右侧面分别与第一凸台和第三凸台相切设置。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将三个安装孔依次间隔设置,提高使用时整个臂体受力的均匀性,防止应力集中,通过在安装孔的端部设置凸台,增加与其他连接件的连接面积的同时,提高安装孔处的强度,防止安装孔处受力过大产生损伤,也提高连接强度,防止连接处发生脱落,使用更安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俯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的前后、上下以及左右方向以图1为基准,图1中左侧为前、上侧为上、垂直于纸面方向向外为左,如图1和图2所示,中间过渡臂包括臂体1,臂体1的两端呈圆弧状,臂体1上由前向后依次设有第一安装孔2、第二安装孔3和第三安装孔4,第一安装孔2、第二安装孔3和第三安装孔4的中心线以及臂体1的轴线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即安装孔均沿臂体1的轴线设置。第一安装孔2、第二安装孔3为尺寸一致的下小上大的锥孔,第三安装孔4的直径大于第一安装孔2的最大直径,臂体1上下表面环绕第三安装孔4分别设有呈环状的第三凸台41,第三凸台41轴向长度为臂体1厚度(即图1中臂体1上下方向的长度)的二分之一,臂体1上下表面环绕第一安装孔2分别设有呈环状的第一凸台21,臂体1上下表面环绕第二安装孔3分别设有呈环状的第二凸台31,第一凸台21和第二凸台31的轴向长度一致,第三凸台41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一凸台21的轴向长度,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凸台21的轴向长度为臂体1厚度的十分之一。臂体1左右方向的宽度由前向后逐渐增大,且臂体1左右侧面分别与第一凸台21和第三凸台41相切设置,结构简单,外形过渡圆滑,在保证安装孔开设要求及臂体1强度的情况下,降低了产生干涉的几率。

臂体1上对应第三安装孔4开设有油嘴安装通孔5,油嘴安装通孔5的轴线与臂体1轴线的夹角a为35°,油嘴安装通孔5设置在臂体1的一角,此处空间相对开阔,可以满足油嘴的安装要求,且可避免使用时油嘴与其他部件产生干涉影响正常供油,臂体1在第三安装孔4的内表面环设有与油嘴安装通孔5连通的油槽6,油槽6可以储存润滑油,持续对第一安装孔2和安装在第一安装孔2内的连接件进行润滑,降低臂体1与连接件之间的磨损,提高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将三个安装孔依次间隔设置,并使三个安装孔设在同一轴线上,提高使用时整个臂体1受力的均匀性,防止应力集中,通过在安装孔的端部设置凸台,增加与其他连接件的连接面积的同时,提高安装孔处的强度,防止安装孔处受力过大产生损伤,也提高连接强度,防止连接处发生脱落,使用更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范围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