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电源接插口固定支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3454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动力电池电源接插口固定支架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电池电源接插口固定支架结构。



背景技术:

换电式电动车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一个重点发展方向。特点是动力电池可以快速拆装,避免充电耗费时间,实现车辆运行的连续性。针对布置在车身底板下方的动力电池,要实现电池固定点和电源接插口具备快速拆卸的能力,其电源接插口的布置和固定是不可忽视的难题。电源接插头的固定必须满足电池拆装平稳,以及抵制车辆过坎时电池窜动带来的冲击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电源接插口固定支架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固定支架总成,所述固定支架总成的左侧边沿与前座椅左后横梁的内侧边沿、中通道的左侧边沿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支架总成的右侧边沿与前座椅右后横梁的内侧边沿、中通道的右侧边沿固定连接。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固定支架总成是由固定支架本体和固定支架加强板上下对接构成。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固定支架本体呈碗状的盒子结构。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固定支架加强板呈中部带凸包的盖子结构。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固定支架本体的底面中部开设八角形的过孔,所述八角形过孔的外侧的四个角开设四个螺母孔,所述四个螺母孔上均焊接有螺母;所述固定支架本体的前后侧开设第一定位孔,左右两侧边沿开设第一塞焊孔。

进一步优选的结构,所述固定支架加强板的顶面中部开设八角形的过孔,所述八角形过孔的前后其中一侧开设第二定位孔,左右两侧边沿开设第二塞焊孔。

本实用新型既能保证固定支架自身能承受较大的作用力而不被破坏,又能实现与前座椅左、右后横梁连接成一条整体梁,对加强车身的抗侧面碰撞性能具有重要作用。固定支架总成采用本体与加强板焊接的结构形式,具有较高的强度。与前座椅左、右后横梁、中通道焊接到一起,形成稳定的连接结构,完全可以满足动力电池电源接插口的安装固定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车身底板上动力电池电源接插口固定支架总成区域示意图;

图2是电池包上动力电池电源接插口下半部区域示意图;

图3是车身上动力电池电源接插口上半部在固定支架总成上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是车身上动力电池电源接插口固定支架总成与环境件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固定支架总成处车身横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固定支架总成与前座椅后横梁关系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固定支架总成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固定支架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固定支架加强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便于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但它们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限定。

如图1所示,动力电池电源接插口的固定支架总成3位于车身地板1中通道下方,对应在前座椅后横梁的内侧。

如图2所示,动力电池电源接插口下半部2与电池包13连接在一起,位于电池包13的中上方。

如图3所示,动力电池电源接插口上半部4与固定支架总成3之间的安装关系,通过四个螺栓连接固定。动力电池电源接插口上半部4自身是个机构件,主要由可以活动的接插口芯41和固定不动的框架42构成,可以实现接插口芯与接插口安装面有少许的位置变动。这样,能保证车辆过坎时,电池包前、后、左、右窜动的过程中,不致挤压接插口,也不致拖拽固定支架,仅产生一定的冲击力,固定不动的框架42上开螺栓孔43用于与固定支架总成3固定。

如图4所示,固定支架总成3与前座椅左后横梁5、前座椅右后横梁6,及中通道7之间的焊接关系。前座椅左后横梁5的内侧边沿与中通道7的左侧边沿,及固定支架总成3的左侧边沿焊接到一起。前座椅右后横梁6的内侧边沿与中通道7的右侧边沿,及固定支架总成3的右侧边沿焊接到一起。既能保证固定支架总成3有较高的强度,又能实现前座椅后横梁的左右贯通,对提高车身抗侧面碰撞性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图5所示,为固定支架总成3处车身地板1横断面结构图,从断面图上可以看出,前座椅左后横梁断面5"的内端、左前地板断面21"的内端,与中通道断面7"的左端、固定支架总成断面3"的左端之间相互连接;前座椅右后横梁断面6"的内端、右前地板断面22"的内端,与中通道断面7"的右端、固定支架总成断面3"的右端之间相互连接。

如图6所示,固定支架总成3的两侧与前座椅左后横梁5的内端、前座椅右后横梁6的内端之间有连接关系。

如图7所示,固定支架总成3是由固定支架本体31和固定支架加强板32焊接到一起的。

如图8所示,固定支架本体31的底面中部是八角形的过孔,保证电源接插口上半部4的安装穿过。八角形过孔的外侧是四个螺母孔,并焊接有四个螺母8。固定支架本体31的前后侧是第一定位孔9,左右两侧边沿设置有焊接缺口和第一塞焊孔10。焊接缺口对应在前座椅后横梁的前边沿位置,第一塞焊孔10对应在前座椅后横梁的正下方。固定支架本体31整体上呈碗状的盒子结构。

如图9所示,固定支架加强板32的顶面中部是八角形的过孔,也是为了保证动力电池电源接插口上半部4的安装穿过。八角形过孔的一侧是第二定位孔11。固定支架加强板32的左右两侧边沿同样设置有第二塞焊孔12,与固定支架本体31上的第一塞焊孔10相对应。固定支架加强板32整体上呈中部带凸包的盖子结构,与固定支架本体31焊接在一起,形成强度很高的框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固定支架总成3位于车身地板中通道下方,对应在前座椅后横梁内侧,与地板中通道、前座椅后横梁焊接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结构,不仅自身具有很高的固定点强度,也能较大程度地提高车身的抗侧面碰撞性能。

本说明书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