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防坠器搬运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4058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防坠器搬运工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搬运工具的制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防坠器搬运工具。



背景技术:

施工升降机之所以可以安全的载人载物运行,主要是由于其配备了防坠器,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数。目前建筑施工现场广泛使用的是齿轮齿条传动的人货两用施工升降机一般配备的是齿轮锥鼓形渐进式防坠器。组成齿轮锥鼓形渐进式防坠器的主要装置有:齿轮、离心式限速装置和锥鼓形制动器。齿轮锥鼓形渐进式防坠器的工作原理是:当防护目标(施工升降机吊笼)下行的运行速度达到标定的动作速度时,其离心式限速装置的甩块移位(相当棘爪),带动锥鼓(相当棘轮)向制动带运动、接触并产生制动力矩,同时碟形弹簧组被压缩,测量压缩量的大小,通过计算可判断其额定制动载荷时的制动距离。现有的搬运防坠器方法是用叉车或人工搬运,叉车搬运适用于面积大的地方,小面积地方不适用,人工搬运费力,费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防坠器搬运工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防坠器搬运工具,包括搬运车主体、铲板、车轮安装架、车轮和把手,所述搬运车主体分为第一主体、第二主体、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分别设置为两个,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两端互相连接,所述第一横杆的两端与两个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连接处连接,所述第二横杆两端与两个第一主体的下部连接,所述铲板设置在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上远离第一横杆的一端,所述车轮安装架设置在第一主体下部靠近铲板处,所述车轮设置在车轮安装架的两侧上,所述把手设置在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上靠近第一横杆的一端。

优选的,所述车轮安装架包括两个三脚架和一根连接杆,所述三脚架设置在第一主体下部靠近铲板处,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三脚架顶角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主体上设有挡板,所述挡板分别与两个第一主体和第二横杆连接,所述挡板上靠近铲板的一侧设有矩形卡槽。

优选的,所述铲板设置为两个,且两个铲板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底部的连接处。

优选的,所述把手设置为弧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体积小,相比传统的叉车搬运来说,适用范围更广,相比传统的人工搬运来说,更省力,且操作方便,节能环保;

2、车轮安装架分为两个三脚架和一根连接杆设计,可以使车轮安装架整体结构更简单,且坚固耐用;

3、把手为弧形设计,使在运送防坠器时,更省力,更舒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防坠器搬运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防坠器搬运工具的侧视图。

图中:1-搬运车主体,2-铲板,3-车轮安装架,4-车轮,5-把手,6-第一主体,7-第二主体,8-第一横杆,9-第二横杆,10-三脚架,11-连接杆,12-挡板,13-矩形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防坠器搬运工具,包括搬运车主体1、铲板2、车轮安装架3、车轮4和把手5,所述搬运车主体1分为第一主体6、第二主体7、第一横杆8和第二横杆9,所述第一主体6和第二主体7分别设置为两个,所述第一主体6和第二主体7的两端互相连接,所述第一横杆8的两端与两个第一主体6和第二主体7的连接处连接,所述第二横杆9两端与两个第一主体6的下部连接,所述第一主体6上设有挡板12,所述挡板12分别与两个第一主体6和第二横杆8连接,所述挡板12上靠近铲板2的一侧设有矩形卡槽13,所述铲板2设置在第一主体6和第二主体7上远离第一横杆8的一端,所述铲板2设置为两个,且两个铲板2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一主体6和第二主体7底部的连接处,所述车轮安装架3设置在第一主体6下部靠近铲板2处,所述车轮安装架3包括两个三脚架10和一根连接杆11,所述三脚架10设置在第一主体6下部靠近铲板2处,所述连接杆1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三脚架10顶角连接,所述车轮4设置在车轮安装架3的两侧上,所述把手5设置在第一主体6和第二主体7上靠近第一横杆8的一端,所述把手5设置为弧形。

工作原理:先将把手5上提使铲板2的一端与地面接触,两个铲板2的空隙处正对放坠器,再推动把手5,使搬运车主体1向前运动,将防坠器铲到铲板2上,且位于两个铲板2和挡板12之间,最后下压把手5,将防坠器运送到指定位置,将把手5上提使铲板2的一端与地面接触,再向后拖动把手5,将防坠器从铲板2上卸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