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可联动收合的婴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80143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婴儿车,尤其涉及一种座椅可联动收合的婴儿车。



背景技术:

婴儿车一般包括一车架,车架包括两侧支架,婴儿车还包括设置于两侧支架之间的座椅,座椅包括乘坐部、设置于乘坐部后侧的背靠、设置于乘坐部前侧的小腿靠。要收合婴儿车时,必须先从婴儿车上取下座椅,然后再收合车架;或者先通过别的方式将背靠以及小腿靠调整至车架收合后的角度,再进行车架的收合;但是不管是上述哪一种方式,座椅的背靠与小腿靠都不能随着车架收合而一起收合,从而操作非常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座椅可联动收合的婴儿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座椅可联动收合的婴儿车,收合状态以及展开状态的车架、将所述车架锁定在展开状态的车架锁定机构、分别设置于所述车架前后两侧下端的前轮与后轮,所述车架包括左右两侧支架,所述座椅可联动收合的婴儿车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左右两侧支架之间的座椅;

每一所述侧支架包括前脚、后脚、车手、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可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后脚上的移动件,所述前脚上设置有连接座,所述前脚后端、后脚前端以及车手下端相互枢接,所述第一连杆上端枢接于所述车手,下端枢接于所述移动件,所述第二连杆下端枢接于所述移动件,上端枢接于前脚连接座,且所述第二连杆上端设置有第一齿轮;

所述座椅包括左右两支撑座、设置于所述左右两支撑座之间的乘坐部、左右两侧下端分别枢接于所述左右两支撑座后侧的背靠、左右两侧上端分别枢接于所述左右两支撑座前侧的小腿靠,所述支撑座与背靠之间设置用于阻止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一锁定机构,支撑座与小腿靠之间设置有用于阻止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二锁定机构;所述支撑座内设置有受第一齿轮旋转驱动而同时释锁第一锁定机构与第二锁定机构的联动收合机构。

所述支撑座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内支撑板、外支撑板,所述联动收合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内支撑板与外支撑板之间的可相对旋转的凸轮齿、可相对前后移动的第一连动杆与第二连动杆,所述凸轮齿包括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的第二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二齿轮一侧的8字形凸轮,所述第一连动杆一端与所述8字形凸轮接触,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锁定机构连接,且所述第一连动杆与所述8字形凸轮接触的部分设置成弧形;所述第二连动杆一端与8字形凸轮接触,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锁定机构连接,且所述第二连动杆与所述8字形凸轮接触的部分也设置成弧形。

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包括依次枢接在一起的第一枢接座、第三齿轮、第二枢

接座、设置于所述第三齿轮与第二枢接座之间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枢接座固定设置于所述背靠下端一侧,所述第二枢接座设置于外支撑板内侧,所述第一枢接座与第二枢接座的相对分别均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枢接座的凹槽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齿轮啮合的内轮齿,所述第一枢接座的凹槽内也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齿轮配合的内轮齿,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一枢接座、第二枢接座的内轮齿同时配合;所述第二枢接座朝向凸轮齿的一侧设置有缺口以供第一连动杆的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一连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齿轮连接,且第三齿轮能在第一连动杆的驱动下往第二枢接座的方向移动而不再与第一枢接座的内轮齿配合。

所述第三齿轮包括一本体、设置于所述本体外周的多个外轮齿,所述本体

内设置有前后方向延伸的容置槽,且所述容置槽朝向凸轮齿的一侧的设置有开口;所述容置槽朝向第二枢接座一侧的槽壁上设置有往第一枢接座一侧凸出的凸台,且所述凸台的前后两端面均设置为斜面;对应的,所述第一连动杆另一端设置有往第一枢接座一侧凹陷的长槽,且所述长槽的前后两端面也设置为斜面;所述第一连动杆另一端经所述开口插入容置槽内,所述凸台容置于所述长槽内,在车架展开状态下,所述凸台前后两端的斜面与所述长槽前后两端的斜面分别接触。

所述第一枢接座的凹槽内只设置有一个单独的内轮齿,且该内轮齿的左右向的厚度小于凹槽的深度与第三齿轮的厚度;所述第三齿轮本体朝向第一枢接座的一侧外周有一部分未设置外轮齿,且该未设置外轮齿的部分的弧长大于所述第一枢接座内单独的内轮齿的弧长,该部分的两侧均设置有外齿轮,所述单独的内轮齿位于该部分两侧的外齿轮之间。

所述背靠包括一倒U形背靠管以及设置于所述倒U形背靠管之间的背靠板,所述第一枢接座固定连接于所述倒U形背靠管的左右两侧下端;所述背靠管内设置有可上下移动的卡榫,所述第一枢接座的单独的内轮齿上还设置有与第一枢接座凹槽相通的通孔,所述卡榫下端经该通孔进入第一枢接座凹槽内;对应的,所述第三齿轮本体未设置外轮齿的部分上端设置有多个相互间隔的供所述卡榫下端卡合的卡槽。

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包括依次枢接在一起的第三枢接座、第四齿轮、第四枢接座、设置于所述第四齿轮与第三枢接座之间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三枢接座固定设置于所述小腿靠上端,所述第四枢接座设置于外支撑板内侧,所述第四齿轮朝向第四枢接座的一侧设置为斜面;所述第三枢接座与第四枢接座的相对侧均设置有与所述第四齿轮啮合的内轮齿,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三枢接座、第四枢接座的内轮齿同时啮合;所述第四枢接座朝向凸轮齿的一侧设置有缺口供第二连动杆的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二连动杆的另一端也设置为斜面,所述第二连动杆的斜面与所述第四齿轮的斜面相接触,且第四齿轮能在第二连动杆的驱动下往第三枢接座的方向移动而不再与第四枢接座的内轮齿啮合。

所述前脚上的连接座上设置有前后相间隔的三个容纳槽,所述第二连杆上端枢接于中间的容纳槽内;两侧的两个容纳槽内分别固定设置有左右向的卡杆;所述座椅支撑座还包括用于与所述两卡杆卡合的卡装机构。

所述卡装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内支撑板与外支撑板之间的两卡合件与一释锁件,所述两卡合件前后对称设置;所述两卡合件的中部枢接于所述内支撑板与外支撑板之间,上端设置为斜面,下端设置为卡勾,且所述卡勾的下端面也设置为斜面;所述释锁件包括一主体、设置于所述主体上端一侧的操作部、两前后对称设置于所述主体下端的L形挑动部,且两所述L形挑动部的横向部分分别位于两卡合件上端的斜面下方,对应的,所述L形挑动部的横向部分也设置为斜面;所述外支撑板上侧设置有一左右向的通孔,所述主体位于外支撑板内侧,所述操作部经该通孔露出于外支撑板外,且所述主体上端与所述外支撑板之间设置有第三弹簧;所述内支撑板、外支撑板下端一起形成有两开口向下的卡合槽,所述两卡合件的卡勾分别位于对应的卡槽内。

所述乘坐部设置为硬质座板,对应的,所述两支撑座的内支撑板内侧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硬质座板的连接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因为座椅支撑座内设置有受第一齿轮旋转驱动而同时释锁第一锁定机构与第二锁定机构的联动收合机构,从而在车架收合时,座椅的背靠与小腿靠都能随之一起收合,即座椅能联动收合,从而整个婴儿车的收合操作非常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座椅前置状态下的整体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座椅其中一支撑座与同侧的侧支架连接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座椅其中一支撑座与侧支架脱离后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座椅其中一支撑座与同侧侧支架连接的内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根据图2的爆炸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座椅其中一支撑座与同侧侧支架连接的另一角度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的凸轮齿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座椅第一枢接座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座椅的第三齿轮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的第一连动杆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收合后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座椅的内支撑板与卡合件连接的放大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座椅的释锁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的支撑座的另一角度的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婴儿车的座椅后置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6为座椅后向设置时的座椅侧支撑座与侧支架连接的内部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4、5、6所示,本实用新型座椅可联动收合的婴儿车包括一具有收合状态以及展开状态的车架A、将所述车架A锁定在展开状态的车架锁定机构(图未示)、分别设置于所述车架A前后两侧下端的前轮B与后轮C,所述车架A包括左右两侧支架1,所述座椅可联动收合的婴儿车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左右两侧支架1之间的座椅D;

每一所述侧支架1包括前脚11、后脚12、车手13、第一连杆14、第二连杆15、可上下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后脚12上的移动件16,所述前脚11上设置有连接座111,所述前脚11后端、后脚12前端以及车手13下端相互枢接,所述第一连杆14上端枢接于所述车手13,下端枢接于所述移动件16,所述第二连杆15下端枢接于所述移动件16,上端枢接于前脚连接座111,且所述第二连杆15上端设置有第一齿轮150;

所述座椅D包括左右两支撑座2、设置于所述左右两支撑座2之间的乘坐部3、左右两侧下端分别枢接于所述左右两支撑座2后侧的背靠4、左右两侧上端分别枢接于所述左右两支撑座2前侧的小腿靠5,所述支撑座2与背靠4之间设置用于阻止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一锁定机构,支撑座2与小腿靠5之间设置有用于阻止两者相对旋转的第二锁定机构;所述支撑座2内设置有受第一齿轮150旋转驱动而同时释锁第一锁定机构与第二锁定机构的联动收合机构。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支撑座2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内支撑板21、外支撑板22,所述联动收合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内支撑板21与外支撑板22之间的可相对旋转的凸轮齿61、可相对前后移动的第一连动杆62与第二连动杆63,所述凸轮齿61包括与所述第一齿轮150啮合的第二齿轮611、设置于所述第二齿轮611一侧的8字形凸轮612(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连动杆62一端与所述8字形凸轮612接触,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锁定机构连接,且所述第一连动杆62与所述8字形凸轮612接触的部分设置成弧形620;所述第二连动杆63一端与8字形凸轮612接触,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锁定机构连接,且所述第二连动杆63与所述8字形凸轮612接触的部分也设置成弧形630。

所述第一锁定机构包括依次枢接在一起的第一枢接座71、第三齿轮72、第二枢接座73、设置于所述第三齿轮72与第二枢接座73之间的第一弹簧(图未示),所述第一枢接座71固定设置于所述背靠4下端一侧,所述第二枢接座73设置于外支撑板22内侧,所述第一枢接座71与第二枢接座73的相对分别均设置有凹槽710、730,所述第二枢接座73的凹槽730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齿轮72啮合的内轮齿731,所述第一枢接座71的凹槽710内也设置有与所述第三齿轮72配合的内轮齿711,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三齿轮72与所述第一枢接座71、第二枢接座73的内轮齿同时配合;所述第二枢接座73朝向凸轮齿61的一侧设置有缺口732以供第一连动杆62的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一连动杆6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齿轮72连接,且第三齿轮72能在第一连动杆62的驱动下往第二枢接座73的方向移动而不再与第一枢接座71的内轮齿配合,从而第一锁定机构释锁,第一枢接座71与第二枢接座73可相对任意旋转。

如图9、10所示,所述第三齿轮72包括一本体720、设置于所述本体720外周的多个外轮齿721,所述本体720内设置有前后方向延伸的容置槽722,且所述容置槽722朝向凸轮齿61的一侧的设置有开口(图未示);所述容置槽722朝向第二枢接座73一侧的槽壁上设置有往第一枢接座71一侧凸出的凸台723,且所述凸台723的前后两端面均设置为斜面7230;对应的,所述第一连动杆62另一端设置有往第一枢接座71一侧凹陷的长槽621,且所述长槽621的前后两端面也设置为斜面6210;所述第一连动杆62另一端经所述开口插入容置槽722内,所述凸台723容置于所述长槽621内,在车架A展开状态下,所述凸台723前后两端的斜面7230与所述长槽621前后两端的斜面6210分别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枢接座71的凹槽710内只设置有一个单独的内轮齿711(如图8所示),且该内轮齿的左右向的厚度小于凹槽710的深度与第三齿轮72的厚度;所述第三齿轮本体720朝向第一枢接座71的一侧外周有一部分7201未设置外轮齿,且该未设置外轮齿的部分7201的弧长大于所述第一枢接座71内单独的内轮齿的弧长,该部分7201的两侧均设置有外齿轮,所述单独的内轮齿711位于该部分7201两侧的外齿轮之间,从而该部分7201两侧的外齿轮限定了车架A展开状态下所述单独的内轮齿711的旋转范围,即限定了背靠4能相对旋转的角度范围;而当第三齿轮72在第一连动杆62的驱动下往第二枢接座73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时,第一枢接座71上的单独的内轮齿711即会与第三齿轮72脱离,此时背靠4能相对旋转任意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背靠4包括一倒U形背靠管41以及设置于所述背靠管41之间的背靠板(图未示),所述背靠板可以为硬质材料制成,也可以为座布等柔性材料制成;所述第一枢接座71固定连接于所述倒U形背靠管41的左右两侧下端。较佳的,为了能在车架A展开状态下调整背靠4的角度,所述背靠管41内设置有可上下移动的卡榫42(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枢接座71的单独的内轮齿711上还设置有与第一枢接座71凹槽相通的通孔712,所述卡榫42下端经该通孔712进入第一枢接座的凹槽710内;对应的,所述第三齿轮本体720未设置外轮齿721的部分7201上端设置有多个相互间隔的供所述卡榫42下端卡合的卡槽7202。从而在车架A展开状态下,当卡榫42下端卡于其中一卡槽7202时,背靠管41定位于该相对角度,即背靠4定位于该角度;当要调整背靠4角度时,往上拉动卡榫42使其脱离卡槽7202,即可在一定角度范围内前后旋转背靠管41。

所述倒U形背靠管41中间设置有用于往上拉动所述卡榫42的操作机构43。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第三齿轮本体720朝向第一枢接座71的一侧往第二枢接座73的方向凹陷形成有一加强槽7203,所述加强槽7203内固定设置有一加强板7204,从而第三齿轮本体720与所述加强板7204一起设置所述卡槽7202。较佳的,所述加强板7204为金属件,从而可以使得卡榫42与卡槽7202的连接强度更可靠。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背靠4也可以设置成一硬质背靠板,所述背靠板左右两侧下端均设置有所述第一枢接座71(图未示)。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为使得所述第一连动杆62左右移动更顺畅,所述外支撑板22内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枢接座缺口732相通的第一导向槽221,所述第一连动杆62在所述第一导向槽221内左右移动。

所述第一导向槽221内设置有朝向内支撑板21方向延伸的第一限位凸柱222,对应的,所述第一连动杆62上设置有前后上的长槽孔622,所述第一限位凸柱222插入所述第一连动杆62的长槽孔622内。所述第一限位凸柱222与长槽孔622的配合,可限制所述第一连动杆62前后移动的距离。

所述第二锁定机构包括依次枢接在一起的第三枢接座81、第四齿轮82、第四枢接座83、设置于所述第四齿轮82与第三枢接座81之间的第二弹簧(图未示),所述第三枢接座81固定设置于所述小腿靠5上端,所述第四枢接座83设置于外支撑板22内侧,所述第四齿轮82朝向第四枢接座83的一侧设置为斜面820(如图6所示);所述第三枢接座81与第四枢接座83的相对侧均设置有与所述第四齿轮82啮合的内轮齿(图5中只示意出第四枢接座的内轮齿830),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所述第四齿轮82与所述第三枢接座81、第四枢接座83的内轮齿同时啮合;所述第四枢接座83朝向凸轮齿61的一侧设置有缺口831供第二连动杆63的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二连动杆63的另一端也设置为斜面631,所述第二连动杆63的斜面631与所述第四齿轮82的斜面820相接触,且第四齿轮82能在第二连动杆63的驱动下往第三枢接座81的方向移动而不再与第四枢接座83的内轮齿830啮合,从而第二锁定机构释锁,第三枢接座81与第四枢接座83可相对任意旋转。

较佳的,为使得所述第二连动杆63左右移动更顺畅,所述外支撑板22内侧设置有与所述第四枢接座缺口831相通的第二导向槽223,所述第二连动杆63在所述第二导向槽223内左右移动。

所述第二导向槽223内设置有朝向内支撑板21方向延伸的第二限位凸柱224,对应的,所述第二连动杆63上也设置有前后上的长槽孔632,所述第二限位凸柱224插入所述第二连动杆63的长槽孔632内。所述第二限位凸柱224与该长槽孔632的配合,可限制所述第二连动杆63前后移动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为了能在使用状态下调整小腿靠5的角度,所述第四枢接座83外侧可左右移动地连接有一按钮831(如图1所示),且所述按钮831的内侧抵靠于所述第四齿轮82的端面上(图未示)。从而按压按钮831,克服第二弹簧的弹力将第四齿轮82推入第三枢接座81内而不再与第四枢接座83的内轮齿830啮合,此时,即可上下旋转小腿靠5而调整小腿靠5的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乘坐部3设置为硬质座板,对应的,所述两支撑座2的内支撑板21内侧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硬质座板的连接件211(如图2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座椅可联动收合的婴儿车还包括连接两侧支架车手13上端的车手横杆130、连接于两侧支架前脚11下端的前脚横杆110、连接两侧支架后脚12下侧的后脚横杆120,所述车手横杆130、前脚横杆110、后脚横杆120能使得整个车架A更为稳定。

车架A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连动杆62与第二连动杆63的设置为弧形的一端分别抵靠于所述8字形凸轮612两侧的直径最小处,从而第一连动杆62与第二连动杆63不会对第三、第四齿轮81、82形成推力;当要收合车架A时,释锁车架锁定机构,然后往后下方旋转车手13,通过第一连杆14往下压移动件16,从而联动第二连杆15下端往下移动,第二连杆15上端则同时旋转拉动前脚11旋转靠近后脚12,第一齿轮150随之旋转,从而带动与之啮合的第二齿轮611,第二齿轮611一旋转,8字形凸轮612也一起旋转,从而分别将第一连动杆62与第二连动杆63往前后两边推;因为第一连动杆62的长槽621与第三齿轮凸台723的前后端面均设置为斜面,从而第一连动杆62被往后推的时候,通过两斜面的相互配合,第三齿轮72被推动往第二枢接座73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枢接座71上的内轮齿711脱离第三齿轮72,第一枢接座71可相对第二枢接座73随意旋转,从而背靠管41会往后下方旋转而靠近车架A其他组件;而第二连动杆63被推动往前移动时,其另一端的斜面631压迫第四齿轮82的斜面820,使得第四齿轮82朝向第三枢接座81的方向移动,当第四齿轮82不再与第四枢接座83的内轮齿啮合时,第三枢接座81与第四枢接座83相对旋转,即小腿靠5相对支撑座2旋转并靠近前脚11;直至座椅D的背靠4、小腿靠5以及车架A的车手13、前脚11、后脚12靠近,车架A完全收合,如图11所示。也就说,本实用新型在收合车架A时,座椅D的背靠4与小腿靠5也能联动收合,即座椅D能联动收合,从而使得收合操作变得非常简单方便。

如图3、4、5、12、13、14所示,所述前脚11上的连接座111上设置有前后相间隔的三个容纳槽112,所述第二连杆15上端枢接于中间的容纳槽112内;两侧的两个容纳槽112内分别固定设置有左右向的卡杆(图未示);所述座椅支撑座2还包括用于与所述两卡杆卡合的卡装机构。

在本实施例中,较佳的,所述卡装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内支撑板21与外支撑板22之间的两卡合件91与一释锁件92,所述两卡合件91前后对称设置;所述两卡合件91的中部枢接于所述内支撑板21与外支撑板22之间,上端设置为斜面910,下端设置为卡勾911,且所述卡勾911的下端面也设置为斜面9110;所述释锁件92包括一主体920、设置于所述主体920上端一侧的操作部921、两前后对称设置于所述主体920下端的L形挑动部922,且两所述L形挑动部922的横向部分分别位于两卡合件91上端的斜面910下方,对应的,所述L形挑动部922的横向部分也设置为斜面9221;所述外支撑板22上侧设置有一左右向的通孔224,所述主体920位于外支撑板22内侧,所述操作部921经该通孔224露出于外支撑板22外,且所述主体920上端与所述外支撑板22之间设置有第三弹簧(图未示);所述内支撑板21、外支撑板22下端一起形成有两开口向下的卡合槽23,所述两卡合件91的卡勾911分别位于对应的卡槽23内。

将所述座椅D组装到车架A上,也即是将支撑座2组装到前脚连接座111上,组装时,将支撑座2下端的两卡槽23对准前脚连接座111的前后两侧容纳槽112内的卡杆,然后往下推支撑座2,卡合件卡勾911下端最先与卡杆接触,因为卡勾911的下端面设置为斜面,从而卡合件91被推动旋转,当卡杆越过卡勾911下端的斜面后,卡勾911勾住所述卡杆,从而座椅支撑座2与前脚连接座111组装到一起;当要取下座椅D时,往上拉释锁件92的操作部921,从而带动L形挑动部922横向部分的斜面9221往上挑动卡勾911上端的斜面9110,使得卡合件91旋转,从而卡合件91下端的卡勾911也随之旋转脱离与卡杆的卡合,然后再往上提座椅D即可。

因为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上结构,从而座椅D后向安装的方式也同座椅D前向安装方式一样,座椅背靠4与小腿靠5的联动收合也是一样实现,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更加方便,如图15、16所示为座椅D后向安装的实施方式。

以上方位描述中,以前轮B所在为前,后轮C所在为后,车手13所在为上,前后轮B、C所在为下,两侧支架1所在为左右。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