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型底盘用双桥转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00714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底盘转向机构,具体涉及一种可实现双前桥转向、中间两桥转向或双后桥转向的双桥转向系统。



背景技术:

在车辆领域,目前市场上的重型底盘转向系统主要采用转向器加转向助力缸的结构形式。此种结构的转向系统只适用于非独立悬架,若将其应用于独立悬架则需增加轴间纵拉杆机构,这会增加结构的复杂度;且这种油缸助力的转向系统应用在重型底盘存在打方向沉重的问题,通常需要增大油缸尺寸以增强助力,这又会增加空间需求。同时,这种转向系统的转向器通常布置在整车前部,当前轮转角较大时容易与拉杆产生干涉,影响了转弯直径和通过性。

随着车辆底盘重型化的发展,车身尺寸也越来越大,对转向通过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要求前轮转角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轴荷的增加对转向系统也提出更高要求。而现有的底盘转向系统均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因此,研究开发一种输出扭矩大、占用空间小、前轮转角大的转向系统对于本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重型底盘用双桥转向系统,其具有结构简单、输出扭矩大、占用空间小、转角大的优点,采用本发明可组成双前桥转向系统、中间两桥转向系统或双后桥转向系统,也可组合成多轴转向系统,使用较为灵活,适用范围广泛。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转向器加转向助力缸的转向系统其存在的结构复杂、占用空间大、前轮转角小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重型底盘用双桥转向系统,包括动力转向器、随动器、左摆臂、右摆臂、前桥左边拉杆、前桥右边拉杆、前桥左梯形臂、前桥右梯形臂、前桥横拉杆、后桥左边拉杆、后桥右边拉杆、后桥左梯形臂、后桥右梯形臂和后桥横拉杆,所述动力转向器和随动器沿左右间隔设置并对应与左摆臂和右摆臂的中部连接,动力转向器和随动器之间设有油路,左摆臂和右摆臂的前端对应与前桥左边拉杆和前桥右边拉杆的里端铰接,前桥左边拉杆和前桥右边拉杆的外端对应与前桥左梯形臂和前桥右梯形臂铰接,前桥横拉杆的两端对应与左摆臂和右摆臂的前半部铰接;左摆臂和右摆臂的后端对应与后桥左边拉杆和后桥右边拉杆的里端铰接,后桥左边拉杆和后桥右边拉杆的外端对应与后桥左梯形臂和后桥右梯形臂铰接,后桥横拉杆的两端对应与左摆臂和右摆臂的后半部铰接;

安装使用时,让所述动力转向器和随动器固定在车架上,让前桥左梯形臂、前桥右梯形臂、后桥左梯形臂和后桥右梯形臂对应与前桥左转向节、前桥右转向节、后桥左转向节和后桥右转向节固定连接,并使动力转向器的输入端通过转向传动轴和角传动器与方向盘连接。

进一步的,本发明一种重型底盘用双桥转向系统,其中,所述左摆臂、右摆臂、前桥横拉杆和后桥横拉杆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

进一步的,本发明一种重型底盘用双桥转向系统,其中,所述前桥左边拉杆、前桥右边拉杆、前桥左梯形臂、前桥右梯形臂和前桥横拉杆对应与后桥左边拉杆、后桥右边拉杆、后桥左梯形臂、后桥右梯形臂和后桥横拉杆均呈前后对称分布。

进一步的,本发明一种重型底盘用双桥转向系统,其中,所述动力转向器、左摆臂、前桥左边拉杆、前桥左梯形臂、后桥左边拉杆和后桥左梯形臂对应与随动器、右摆臂、前桥右边拉杆、前桥右梯形臂、后桥右边拉杆和后桥右梯形臂均呈左右对称分布。

本发明一种重型底盘用双桥转向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通过设置动力转向器、随动器、左摆臂、右摆臂、前桥左边拉杆、前桥右边拉杆、前桥左梯形臂、前桥右梯形臂、前桥横拉杆、后桥左边拉杆、后桥右边拉杆、后桥左梯形臂、后桥右梯形臂和后桥横拉杆,让动力转向器和随动器沿左右间隔设置并对应与左摆臂和右摆臂的中部连接,且在动力转向器和随动器之间设置油路。让左摆臂和右摆臂的前端对应与前桥左边拉杆和前桥右边拉杆的里端铰接,让前桥左边拉杆和前桥右边拉杆的外端对应与前桥左梯形臂和前桥右梯形臂铰接,让前桥横拉杆的两端对应与左摆臂和右摆臂的前半部铰接。同时,让左摆臂和右摆臂的后端对应与后桥左边拉杆和后桥右边拉杆的里端铰接,让后桥左边拉杆和后桥右边拉杆的外端对应与后桥左梯形臂和后桥右梯形臂铰接,让后桥横拉杆的两端对应与左摆臂和右摆臂的后半部铰接。由此就构成了一种结构简单、输出扭矩大、占用空间小、转角大的重型底盘用双桥转向系统。在安装使用时,让所述动力转向器和随动器固定在车架上,让前桥左梯形臂、前桥右梯形臂、后桥左梯形臂和后桥右梯形臂对应与前桥左转向节、前桥右转向节、后桥左转向节和后桥右转向节固定连接,并使动力转向器的输入端通过转向传动轴和角传动器与方向盘连接。转向过程中,通过角传动器将方向盘的竖向旋转运动转化为转向传动轴的横向旋转运动,转向传动轴将转角信号传递到动力转向器,动力转向器带着随动器将其油缸的直线运动转化为旋转动力并驱动左摆臂和右摆臂同方向旋转,左摆臂和右摆臂的前端对应推拉前桥左边拉杆和前桥右边拉杆,并带动前桥左梯形臂和前桥右梯形臂及其对应的前桥左转向节和前桥右转向节绕其主销中心转动,从而实现了前桥车轮的转向功能;同时,左摆臂和右摆臂的后端对应拉推后桥左边拉杆和后桥右边拉杆,并带动后桥左梯形臂和后桥右梯形臂及其对应的后桥左转向节和后桥右转向节绕其主销中心转动,从而实现了后桥车轮的转向功能。本发明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通过采用较大缸径的动力转向器和随动器可有效提高输出扭矩;通过采用断开式的转向梯形结构,使本发明既可应用于独立悬架系统,又可应用于非独立悬系统,适用范围更广。同时,本发明可以与双桥集成在一起,既可以组成双前转向桥总成,也可以组成双后转向桥总成,有利于模块化设计。作为优化方案,本发明通过让左摆臂、右摆臂、前桥横拉杆和后桥横拉杆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可保证转向时左摆臂、右摆臂的转角时刻相等,增强了转向的平稳性、可控性和操作的舒适性。并通过让前桥转向梯形和后桥转向梯形采用前后和左右均对称的结构形式,可在转向时使作用于左摆臂和右摆臂回转中心上的侧向力相互抵消,使动力转向器和随动器几乎只承受扭矩的作用,大大改善了动力转向器和随动器的工作条件,可进一步增强转向的平稳性和可控性以及操作的舒适性。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一种重型底盘用双桥转向系统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重型底盘用双桥转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重型底盘用双桥转向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动力转向器1、随动器2、左摆臂3、右摆臂4、前桥左边拉杆5、前桥右边拉杆6、前桥左梯形臂7、前桥右梯形臂8、前桥横拉杆9、后桥左边拉杆10、后桥右边拉杆11、后桥左梯形臂12、后桥右梯形臂13和后桥横拉杆14。让动力转向器1和随动器2沿左右间隔设置并对应与左摆臂3和右摆臂4的中部连接,且在动力转向器1和随动器2之间设置油路15。让左摆臂3和右摆臂4的前端对应与前桥左边拉杆5和前桥右边拉杆6的里端铰接,让前桥左边拉杆5和前桥右边拉杆6的外端对应与前桥左梯形臂7和前桥右梯形臂8铰接,让前桥横拉杆9的两端对应与左摆臂3和右摆臂4的前半部铰接。同时,让左摆臂3和右摆臂4的后端对应与后桥左边拉杆10和后桥右边拉杆11的里端铰接,让后桥左边拉杆10和后桥右边拉杆11的外端对应与后桥左梯形臂12和后桥右梯形臂13铰接,让后桥横拉杆14的两端对应与左摆臂3和右摆臂4的后半部铰接。

通过以上结构设置就构成了一种结构简单、输出扭矩大、占用空间小、转角大的重型底盘用双桥转向系统。在安装使用时,让所述动力转向器1和随动器2固定在车架上,让前桥左梯形臂7、前桥右梯形臂8、后桥左梯形臂12和后桥右梯形臂13对应与前桥左转向节16、前桥右转向节17、后桥左转向节18和后桥右转向节19固定连接,并让动力转向器1的输入端通过转向传动轴20和角传动器21与方向盘22连接。转向过程中,通过角传动器21将方向盘22的竖向旋转运动转化为转向传动轴20的横向旋转运动,转向传动轴20将转角信号传递到动力转向器1,动力转向器1带着随动器2将其油缸的直线运动转化为旋转动力并驱动左摆臂3和右摆臂4同方向旋转。左摆臂3和右摆臂4的前端对应推拉前桥左边拉杆5和前桥右边拉杆6,并带动前桥左梯形臂7和前桥右梯形臂8及其对应的前桥左转向节16和前桥右转向节17绕其主销中心转动,从而实现了前桥车轮的转向功能。同时,左摆臂3和右摆臂4的后端对应拉推后桥左边拉杆10和后桥右边拉杆11,并带动后桥左梯形臂12和后桥右梯形臂13及其对应的后桥左转向节18和后桥右转向节19绕其主销中心转动,从而实现了后桥车轮的转向功能。本发明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通过采用较大缸径的动力转向器1和随动器2可有效提高输出扭矩;通过采用断开式的转向梯形结构,使本发明既可应用于独立悬架系统,又可应用于非独立悬系统,适用范围更广。同时,本发明可以与双桥集成在一起,既可以组成双前转向桥总成,也可以组成双后转向桥总成,有利于模块化设计。

作为优化方案,本具体实施方式通过让左摆臂3、右摆臂4、前桥横拉杆9和后桥横拉杆14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可保证转向时左摆臂、右摆臂的转角时刻相等,增强了转向的平稳性、可控性和操作的舒适性。进一步的,本具体实施方式让前桥左边拉杆5、前桥右边拉杆6、前桥左梯形臂7、前桥右梯形臂8和前桥横拉杆9对应与后桥左边拉杆10、后桥右边拉杆11、后桥左梯形臂12、后桥右梯形臂13和后桥横拉杆14均呈前后对称分布;让动力转向器1、左摆臂3、前桥左边拉杆5、前桥左梯形臂7、后桥左边拉杆10和后桥左梯形臂12对应与随动器2、右摆臂4、前桥右边拉杆6、前桥右梯形臂8、后桥右边拉杆11和后桥右梯形臂13均呈左右对称分布。这种让前桥转向梯形和后桥转向梯形采用前后和左右均对称的结构形式,可在转向时使作用于左摆臂3和右摆臂4回转中心上的侧向力相互抵消,使动力转向器1和随动器2几乎只承受扭矩的作用,大大改善了动力转向器1和随动器2的工作条件,可进一步增强转向的平稳性和可控性以及操作的舒适性。

以上实施例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描述,并非对本发明请求保护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工程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形式的变形,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