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燃料电池堆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07714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燃料电池堆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燃料电池堆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燃料电池车辆的燃料电池配置结构之一,例如存在日本国特开2009-78624号公报所公开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在设置于车架前部的头管与设置于车架后部的驾驶座椅之间的车身前部的位置,以上下重叠的状态配置有燃料电池、燃料瓶及二次电池。在燃料电池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从头管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构件。

然而,并未具体地公开燃料电池的固定结构。因此,在燃料电池的固定结构中,在削减部件件数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方式的目的在于,在具备对燃料电池堆进行支承的车架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燃料电池堆固定结构中,削减部件件数。

(1)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燃料电池堆固定结构具备:燃料电池堆;以及车架,其对所述燃料电池堆进行支承,所述车架具备:左右一对主框架,其从头管向后方延伸,并且配置在所述燃料电池堆的车宽方向外侧;左右一对下行框架,其从所述头管向后方延伸,并且配置在比所述左右一对主框架靠下方的位置;以及横向构件,其至少将所述左右一对下行框架的车宽方向间相连,并且对所述燃料电池堆进行固定。

(2)在上述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燃料电池堆固定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横向构件具备:上侧横向构件,其将所述左右一对主框架的车宽方向间相连,并且对所述燃料电池堆进行固定;以及下侧横向构件,其将所述左右一对下行框架的车宽方向间相连,并且对所述燃料电池堆进行固定。

(3)上述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燃料电池堆固定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燃料电池堆固定结构还具备:车辆部件收容部,其配置在所述下行框架的下方,并且对车辆部件进行收容;以及收容部支承构件,其安装于所述车架,并且对所述车辆部件收容部进行支承。

(4)在上述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燃料电池堆固定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横向构件包括对所述燃料电池堆的上表面或下表面进行固定的板状的构件。

(5)在上述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燃料电池堆固定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横向构件具备:上侧横向构件,其将所述左右一对主框架的车宽方向间相连;以及下侧横向构件,其将所述左右一对下行框架的车宽方向间相连,所述上侧横向构件比所述下侧横向构件轻。

(6)在上述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燃料电池堆固定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横向构件具备将所述左右一对主框架的车宽方向间相连的上侧横向构件,所述上侧横向构件具备通过板状的构件的上表面对车辆部件进行固定的车辆部件固定部。

(7)上述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燃料电池堆固定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燃料电池堆固定结构还具备上下能够分割的座椅框架。

(8)在上述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燃料电池堆固定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座椅框架由导电性构件形成,并且具备对氢罐进行收容的氢罐收容部。

(9)上述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燃料电池堆固定结构中,也可以是,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的燃料电池堆固定结构还具备具有筒形状的座椅框架,在所述座椅框架的前侧设置有对设置于所述燃料电池堆的后侧的排气口进行覆盖的开口部,在所述开口部的外侧设置有将所述座椅框架与所述车架连结的连结构件。

根据上述(1)的结构,车架具备左右一对主框架,该左右一对主框架从头管向后方延伸,且配置在燃料电池堆的车宽方向外侧,由此左右一对主框架能够保护燃料电池堆。此外,车架具备横向构件,该横向构件至少将左右一对下行框架的车宽方向间相连,并且对燃料电池堆进行固定。由此,横向构件能够确保车架的刚性,并且能够通过横向构件进行燃料电池堆的定位。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件数。此外,燃料电池堆搭载于车辆的较低位置,因此能够实现低重心化,并且能够提高行驶稳定性。

根据上述(2)的结构,横向构件具备将左右一对主框架的车宽方向间相连且对燃料电池堆进行固定的上侧横向构件、以及将左右一对下行框架的车宽方向间相连且对燃料电池堆进行固定的下侧横向构件,由此燃料电池堆发挥作为将左右一对主框架与左右一对下行框架结合的刚性构件的作用。因此,能够提高车架的刚性。

根据上述(3)的结构,还具备配置在下行框架的下方且对车辆部件进行收容的车辆部件收容部,由此车辆部件搭载于车辆的较低的位置。因此,能够实现低重心化,并且能够提高行驶稳定性。上述(3)的结构例如适合于车辆部件为重物即蓄电池等电气安装件的情况。此外,还具备安装于车架且对车辆部件收容部进行支承的收容部支承构件,因此能够将多个车辆部件在局部组装于车辆部件收容部之后组装于车架。因此,能够提高组装性。

根据上述(4)的结构,横向构件包括对燃料电池堆的上表面或下表面进行固定的板状的构件,由此能够更加牢固地固定燃料电池堆。

根据上述(5)的结构,上侧横向构件比下侧横向构件轻,由此车辆的重心下降。因此,能够提高行驶稳定性。上述(5)的结构例如适合于上侧横向构件由铝等轻质量原料形成且下侧横向构件由铁等重质量原料形成的情况。

根据上述(6)的结构,上侧横向构件具备通过板状的构件的上表面对车辆部件进行固定的车辆部件固定部,因此能够通过板状的构件的上表面对车辆部件进行稳定地固定。上述(6)的结构例如适合于车辆部件为控制装置等电气安装件的情况。

根据上述(7)的结构,还具备上下能够分割的座椅框架,由此能够将座椅框架的内部空间作为收容空间来利用。并且,通过打开上侧座椅框架,能够容易将车辆部件收容于座椅框架的内部空间。

根据上述(8)的结构,座椅框架由导电性构件形成,并且具备对氢罐进行收容的氢罐收容部,由此电位从座椅框架经由主框架而分散。因此,通过接地效果能够抑制氢罐附近的静电的产生。

根据上述(9)的结构,还具备具有筒形状的座椅框架,在座椅框架的前侧设置有对设置于燃料电池堆的后侧的排气口进行覆盖的开口部,由此能够将从燃料电池堆向后方排出的排气(此外,行驶风、冷却风等)向车辆后方顺畅地引导。此外,在开口部的外侧设置有将座椅框架与车架连结的连结构件,由此能够提高车架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从左前方观察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堆固定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从左前方观察实施方式的收容部支承构件的立体图。

图4是从左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车辆部件固定部的立体图。

图5是从左前方观察实施方式的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6是从左前方观察实施方式的氢罐收容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若无特别记载,则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方向相同。并且,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图中适当部位示出了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侧的箭头lh及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车辆整体>

图1示出作为跨骑型电动车辆的一例的机动二轮车1。参照图1,机动二轮车1具备由车把2转向的前轮3和由包括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单元10驱动的后轮4。以下,有时仅将机动二轮车1称为“车辆”。

包括车把2及前轮3的转向系统部件由在车架5的前端部形成的头管5a枢轴支承为能够转向。与车把2连接的未图示的车把转向轴穿过头管5a。在车架5的后部,安装有驱动单元10的摆臂21被枢轴支承为能够以枢轴22为中心而上下摆动。在摆臂21的前部与车架5的后部之间夹设有后悬架6。

例如,车架5通过焊接等将多种钢材结合为一体而形成。车架5具备:左右一对主框架5b,其从头管5a向后方延伸,且配置在燃料电池堆11的车宽方向外侧;左右一对下行框架5c,其从头管5a向后方延伸,且配置在比左右一对主框架5b靠下方的位置;以及横向构件30,其至少将左右一对下行框架5c的车宽方向间相连,且对燃料电池堆11进行固定(参照图2)。

具体而言,左右主框架5b从头管5a的上下中央部向后下方延伸之后向下方弯折而延伸。右下行框架5c从头管5a的下部起以越靠下侧越位于后方的方式稍微倾斜地向下方延伸后,向后方弯折延伸而与右主框架5b的后下部连结。左下行框架5c从头管5a的下部起以越靠下侧越位于后方的方式稍微倾斜地向下方延伸后,向后方弯折延伸而与左主框架5b的后下部连结。横向构件30(参照图2)以将左右主框架5b彼此连结并将左右下行框架5c彼此连结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

车架5由车身罩7覆盖。车身罩7具有对车架5的上部进行覆盖的上盖罩7a、对车架5的前部侧方进行覆盖的前侧盖罩7b、以及对车架5的后部进行覆盖的后盖罩7c。乘客落座于座椅8。后挡泥板9对后轮4的前上部进行覆盖。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通过氢与氧的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发电系统。在车辆中搭载有具有长方体形状的燃料电池堆11、具有圆柱形状的氢罐12、氢供给系统(未图示)、蓄电池13、逆变器14、控制电的流动的pdu15(powerdriveunit)、以及使电压升降的vcu16(voltagecontrolunit)等。

氢供给系统(未图示)将蓄积于氢罐12的氢向燃料电池堆11供给。燃料电池堆11通过供给的氢和外部气体中的氧来产生电。该电用于蓄电池13的充电,并且向逆变器14及未图示的电气安装件供给。逆变器14从由燃料电池堆11及蓄电池13中的至少一方供给的直流电力生成交流电力。电动机(未图示)通过由逆变器14生成的交流电力进行旋转驱动,来驱动后轮4。氢传感器17a、17b、17c检测氢。

<燃料电池堆固定结构>

如图1所示,燃料电池堆固定结构20具备燃料电池堆11和对燃料电池堆11进行支承的车架5。

<横向构件>

如图2所示,车架5具备上侧横向构件31和下侧横向构件32作为横向构件30,所述上侧横向构件31将左右一对主框架5b的车宽方向间相连,并且对燃料电池堆11(参照图1)的上部进行固定,所述下侧横向构件32将左右一对下行框架5c的车宽方向间相连,并且对燃料电池堆11(参照图1)的下部进行固定。

上侧横向构件31在前面观察下具有下方敞开的u字形状(即,倒u字形状)。具体而言,上侧横向构件31具备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顶壁31a和左右一对侧壁31b。右侧壁31b从顶壁31a的车宽方向右端朝向下方延伸,并向前后分支而到达右主框架5b的上端缘。左侧壁31b从顶壁31a的车宽方向左端朝向下方延伸,并向前后分支而到达左主框架5b的上端缘。

顶壁31a是对燃料电池堆11(参照图1)的上表面进行固定的板状的构件。在顶壁31a上设置有对燃料电池堆11(参照图1)的上表面进行固定的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上侧固定部31c。例如,在上侧固定部31c处,将橡胶衬套等防振构件夹在燃料电池堆11的上表面与顶壁31a之间,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将燃料电池堆11(参照图1)的上表面紧固固定于顶壁31a。此外,顶壁31a的上表面作为对车辆部件(例如,图4所示的控制装置18等电气安装件)进行固定的车辆部件固定部发挥功能。壳体构件支承部31d对后述的壳体构件50(参照图4)进行支承。

在顶壁31a上形成有沿顶壁31a的厚度方向开口的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贯通孔31h。由此,能够使上侧横向构件31轻量化。需要说明的是,两个贯通孔31h避开上侧固定部31c及壳体构件支承部31d而沿车宽方向相互分离配置。

右侧壁31b的前后下端缘以沿着右主框架5b的上端缘的方式向后下方平缓地倾斜。左侧壁31b的前后下端缘以沿着左主框架5b的上端缘的方式向后下方平缓地倾斜。右侧壁31b的前后下端部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31j而紧固固定于右主框架5b(具体而言,从右主框架5b的上端缘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左侧壁31b的前后下端部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31j而紧固固定于左主框架5b(具体而言,从左主框架5b的上端缘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

下侧横向构件32具备将左右一对下行框架5c的车宽方向间相连的前后一对连结板33a、33b和对燃料电池堆11(参照图1)的下表面进行固定的板状的构件即下部板34。

前后连结板33a、33b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直线形状。前后连结板33a、33b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具体而言,前连结板33a配置成位于燃料电池堆11(参照图1)的前部下方。另一方面,后连结板33b配置成位于燃料电池堆11(参照图1)的后部下方。由此,能够前后平衡良好地对燃料电池堆11(参照图1)进行稳定地支承。

下部板34在多个部位(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连结板33a的三个部位和后连结板33b的两个部位合计五个部位;参照图中符号33c)固定于前后连结板33a、33b。例如,在固定部位33c处,将橡胶衬套等防振构件夹在下部板34与前后连结板33a、33b之间,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将下部板34紧固固定于前后连结板33a、33b。

在下部板34上设置有对燃料电池堆11(参照图1)的下表面进行固定的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下侧固定部34c。下侧固定部34c为从下部板34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螺栓的轴部(外螺纹部)。例如,在燃料电池堆11(参照图1)的下表面形成有向上方凹陷的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凹部(内螺纹部、未图示)。下部板34通过下侧固定部34c紧固固定于燃料电池堆11的下表面的凹部。

例如,凹部的深度(上下高度)可以比下侧固定部34c的上下高度大。由此,通过将下侧固定部34c从下方螺合并同时插入所述凹部(未图示),并且使燃料电池堆11(参照图1)的下表面与下部板34的上表面抵接,从而能够对燃料电池堆11(参照图1)的下表面进行稳定地支承。

在下部板34上形成有沿下部板34的厚度方向开口的多个(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贯通孔34h。由此,能够使下侧横向构件32(下部板34)轻量化。需要说明的是,两个贯通孔34h避开固定部位33c及下侧固定部34c而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横向构件31比下侧横向构件32轻。例如,上侧横向构件31由铝等轻质量原料形成,下侧横向构件32由铁等重质量原料形成。此外,也可以使上侧横向构件31的厚度比下侧横向构件32的厚度(具体而言,前后连结板33a、33b及下部板34各自的厚度)薄。

<车辆部件收容部>

在下行框架5c的下方配置有对车辆部件进行收容的车辆部件收容部40。车辆部件收容部40具备向上方开口且在前后具有长边的箱形状。如图1所示,在车辆部件收容部40中收容有蓄电池13、逆变器14、pdu15及vcu16等车辆部件。

<收容部支承构件>

如图2所示,燃料电池堆固定结构20还具备安装于车架5且对车辆部件收容部40进行支承的收容部支承构件41。

如图3所示,收容部支承构件41具备:第一连结构件42,其将左右下行框架5c的前下部的车宽方向间相连;左右一对支承构件主体43,其在从第一连结构件42向下方延伸后向后方弯折而延伸,之后向上方弯折而延伸;第二连结构件44,其将左右一对支承构件主体43的后端部的车宽方向间相连;以及左右一对第三连结构件45。右第三连结构件45将右支承构件主体43的前部与第二连结构件44的前后间相连。左第三连结构件45将左支承构件主体43的前部与第二连结构件44的前后间相连。

第一连结构件42具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直线形状。第一连结构件42的车宽方向右端部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42j而紧固固定于右下行框架5c的前下部(具体而言,从右下行框架5c的前下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第一连结构件42的车宽方向左端部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42j而紧固固定于左下行框架5c的前下部(具体而言,从左下行框架5c的前下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突出部)。

支承构件主体43以沿着车辆部件收容部40(参照图2)的外形的方式延伸。具体而言,支承构件主体43具备:前连结部43a,其在从第一连结构件42向后下方延伸之后向前下方弯折而延伸,之后向后下方弯折而延伸;中间连结部43b,其从前连结部43a的下端向后方呈直线状地延伸;以及后连结部43c,其从中间连结部43b的后端向上方延伸。连结部46a、46b将左右支承构件主体43中的中间连结部43b的车宽方向间相连。

第二连结构件44具有向前上方敞开的u字形状。具体而言,第二连结构件44具备:第二连结构件主体44a,其以将后连结部43c的车宽方向间相连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左右一对延伸部44b。右延伸部44b从第二连结构件主体44a的车宽方向右端向前上方延伸。左延伸部44b从第二连结构件主体44a的车宽方向左端向前上方延伸。

第三连结构件45以将前连结部43a与第二连结构件主体44a的前后间相连的方式沿前后具有曲轴形状地延伸。具体而言,第三连结构件45在从前连结部43a的上部(具体而言,从前连结部43a的上部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向后方呈直线状地延伸之后,向车宽方向内侧且后下方弯折而延伸,之后向后方呈直线状地延伸。连结部47a、47b、47c将左右第三连结构件45的车宽方向间相连。托架48a、48b从左右第三连结构件45向上方突出。

在第三连结构件45上结合有对车辆部件收容部40(参照图2)的底壁进行支承的底壁支承构件49。底壁支承构件49具备:底壁支承构件主体49a,其以沿车宽方向具有曲轴形状的方式延伸,并且在从车宽方向中央部向前方延伸之后,向后上方弯折而延伸;以及上下延伸部49b。右上下延伸部49b以将底壁支承构件主体49a的车宽方向右端与右第三连结构件45的上下间相连的方式沿上下延伸。左上下延伸部49b以将底壁支承构件主体49a的车宽方向左端与左第三连结构件45的上下间相连的方式沿上下延伸。

<车辆部件固定部>

图4示出从车辆将上盖罩7a(参照图1)及座椅8(参照图1)取下后的状态。如图4所示,在作为车辆部件固定部的顶壁31a的上表面配置有对具有长方体形状的控制装置18进行收容的壳体构件50。壳体构件50具有向上方敞开且沿前后延伸的箱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18经由壳体构件50的底壁而固定于顶壁31a的上表面。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不设置壳体构件50。即,控制装置18可以直接固定于顶壁31a的上表面。由此,能够实现车辆上部的轻量化。

配线51将氢传感器17a与氢供给系统(未图示)连接。配线52将氢传感器17b与氢供给系统(未图示)连接。配线53将氢传感器17c(参照图1)与氢供给系统(未图示)连接。

<座椅框架>

燃料电池堆固定结构20还具备座椅框架60,该座椅框架60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筒形状且上下能够分割。图5所示,座椅框架60具备:上侧座椅框架61,其在前面观察下具有向下方敞开的u字形状(倒u字形状);以及下侧座椅框架62,其在前面观察下具有向上方敞开的u字形状。上侧座椅框架61通过多个(在图5中仅图示五个)螺栓等紧固构件61c而紧固固定于下侧座椅框架62。蓄电池收容部56收容蓄电池(未图示)。

如图6所示,座椅框架60由导电性构件形成,并且具备对氢罐12进行收容的氢罐收容部63。例如,作为导电性构件,列举有碳。在本实施方式中,座椅框架60由碳形成。固定件64对氢罐12和下侧座椅框架62进行固定。

下侧座椅框架62的前上部固定于左右主框架5b(具体而言,从左右主框架5b各自的上端缘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参照图4)(图中符号62c表示固定部位)。例如,在固定部位62c处,下侧座椅框架62的前上部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而紧固固定于左右主框架5b各自的突出部。

如图5所示,在座椅框架60的前侧设置有对设置于燃料电池堆11的后侧的排气口11a进行覆盖的开口部65。

在燃料电池堆11的排气口11a与座椅框架60的开口部65之间配置有具有框形状的密封构件66。燃料电池堆11的排气口11a的轮廓、座椅框架60的开口部65的轮廓及密封构件66的外形具有相似形状。例如,密封构件66与燃料电池堆11的排气口11a的后端密接,并且与座椅框架60的开口部65的内周面密接。

<连结构件>

在开口部65的外侧设置有将座椅框架60与车架5连结的连结构件70。例如,连结构件70由碳等导电性构件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构件70与上侧座椅框架61一体形成。

连结构件70具有向下方敞开的u字形状(倒u字形状),以便从上方覆盖座椅框架60的前上部。具体而言,连结构件70具备沿前后延伸的连结构件主体71和左右一对侧壁部72。右侧壁部72从连结构件主体71的车宽方向右端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下方延伸。左侧壁部72从连结构件主体71的车宽方向左端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下方延伸。

如图4所示,连结构件主体71的前端部在多个部位(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车宽方向两侧的两个部位;参照图中符号71c)固定于上侧横向构件31(具体而言,从顶壁31a的后端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例如,在固定部位71c处,连结构件主体71的前端部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而紧固固定于顶壁31a的后端的突出部。

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符号71d表示壳体构件50的后端部与连结构件主体71的固定部位(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车宽方向两侧的两个部位)。例如,在固定部位71d处,将橡胶衬套等防振构件夹在壳体构件50的后端部与连结构件主体71之间,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将壳体构件50的后端部紧固固定于连结构件主体71。

如图5所示,在连结构件主体71上形成有沿连结构件主体71的厚度方向开口的贯通孔71h、71i。贯通孔71h配置在连结构件主体71中的比座椅框架60的开口部65向前方突出的部分。贯通孔71i配置在比贯通孔71h靠后方的位置,且配置在连结构件主体71中的与座椅框架60的前上部重叠的部分。贯通孔71i包围对氢传感器17b(参照图4)的上方进行覆盖的罩55。

如图4所示,右侧壁部72的下端部固定于右主框架5b(具体而言,从右主框架5b的上端缘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图中符号72c表示固定部位)。左侧壁部72的下端部固定于左主框架5b(具体而言,从左主框架5b的上端缘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图中符号72c表示固定部位)。例如,在固定部位72c处,右侧壁部72的下端部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而紧固固定于右主框架5b的突出部。例如,在固定部位72c处,左侧壁部72的下端部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而紧固固定于左主框架5b的突出部。

在右侧壁部72上形成有沿右侧壁部72的厚度方向开口的贯通孔72h。在左侧壁部72上形成有沿左侧壁部72的厚度方向开口的贯通孔72h。配线52、53穿过左侧壁部72的贯通孔72h。

如以上说明那样,上述实施方式具备燃料电池堆11和对燃料电池堆11进行支承的车架5,车架5具备:左右一对主框架5b,其从头管5a向后方延伸,且配置在燃料电池堆11的车宽方向外侧;左右一对下行框架5c,其从头管5a向后方延伸,且配置在比左右一对主框架5b靠下方的位置;以及横向构件30,其至少将左右一对下行框架5c的车宽方向间相连,且对燃料电池堆11进行固定。

根据该结构,车架5具备左右一对主框架5b,该左右一对主框架5b从头管5a向后方延伸且配置在燃料电池堆11的车宽方向外侧,因此左右一对主框架5b能够保护燃料电池堆11。并且,车架5具备横向构件30,该横向构件30至少将左右一对下行框架5c的车宽方向间相连,并且对燃料电池堆11进行固定。由此,横向构件30能够确保车架5的刚性,并且能够通过横向构件30进行燃料电池堆11的定位。因此,能够削减部件件数。并且,燃料电池堆11搭载于车辆的较低的位置,因此能够实现低重心化,并且能够提高行驶稳定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横向构件30具备将左右一对主框架5b的车宽方向间相连且对燃料电池堆11进行固定的上侧横向构件31、以及将左右一对下行框架5c的车宽方向间相连且对燃料电池堆11进行固定的下侧横向构件32,由此燃料电池堆11发挥作为将左右一对主框架5b与左右一对下行框架5c结合的刚性构件的作用。因此,能够提高车架5的刚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还具备配置在下行框架5c的下方且对车辆部件进行收容的车辆部件收容部40,因此车辆部件搭载于车辆的较低的位置。因此,能够实现低重心化,并且能够提高行驶稳定性。该结构例如适合于车辆部件为重物即蓄电池13等电气安装件的情况。此外,还具备安装于车架5且对车辆部件收容部40进行支承的收容部支承构件41,由此能够将多个车辆部件在局部组装于车辆部件收容部40之后组装于车架5。因此,能够提高组装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横向构件30包括顶壁31a及下部板34作为对燃料电池堆11的上表面、下表面进行固定的板状的构件,因此能够更加牢固地固定燃料电池堆1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侧横向构件31比下侧横向构件32轻,由此车辆的重心下降。因此,能够提高行驶稳定性。该结构例如适合于上侧横向构件31由铝等轻质量原料形成且下侧横向构件32由铁等重质量原料形成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侧横向构件31具备通过板状的构件的上表面对车辆部件进行固定的作为车辆部件固定部的顶壁31a,因此能够通过板状的构件的上表面对车辆部件进行稳定地固定。例如,适合于车辆部件为控制装置18等电气安装件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还具备上下能够分割的座椅框架60,因此能够将座椅框架60的内部空间作为收容空间来利用。并且,通过打开上侧座椅框架61,能够容易将车辆部件收容于座椅框架60的内部空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座椅框架60由导电性构件形成,并且具备对氢罐12进行收容的氢罐收容部63,由此电位从座椅框架60经由主框架5b而分散。因此,通过接地效果能够抑制氢罐12附近的静电的产生。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还具备具有筒形状的座椅框架60,在座椅框架60的前侧设置有对设置于燃料电池堆11的后侧的排气口11a进行覆盖的开口部65,由此能够将从燃料电池堆11向后方排出的排气(此外,行驶风、冷却风等)向车辆后方顺畅地引导。此外,在开口部65的外侧设置有将座椅框架60与车架5连结的连结构件70,由此能够提高车架5的刚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跨骑型电动车辆的一例,举例说明了具备包含电动机的驱动单元10的机动二轮车1,但不限于此。例如,跨骑型电动车辆也可以是在车身侧搭载有发动机的跨骑型混合动力车辆。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横向构件30具备上侧横向构件31和下侧横向构件32的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横向构件也可以仅具备下侧横向构件。即,横向构件只要至少将左右一对下行框架的车宽方向间相连且对燃料电池堆进行固定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摆臂21的臂部仅配置在后轮4的车宽方向一侧(仅左侧)的悬臂式摆臂,但不限于此。例如,摆臂也可以是摆臂的臂部配置在后轮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双支承式摆臂。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包括驾驶员跨过车身而乘车的所有车辆。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及踏板型车辆),还包括三轮(除前一轮且后两轮的车辆外,还包括前两轮且后一轮的车辆)或四轮的车辆。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可以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