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轮转向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83576发布日期:2019-05-28 21:22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轮转向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休闲运动代步工具,特别是一种双脚踩动装在前轮的中心轴上的左右脚蹬并通过控制车把实现后轮转向的一种后轮转向自行车。



背景技术:

自行车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休闲运动代步工具,普通的自行车通过控制车把实现前轮转向,骑行时双脚踩动脚蹬通过链传动实现后轮的加速前进。链传动主要的优点是成本低、能将动力传递较远距离、能适应恶劣环境,但是链传动自行车也有缺点,主要体现在链条容易拉长而掉链、链传动能量损耗较大、噪声较大等。随着人们健身和环保意识的加强,选择骑自行车在城市内出行、短距离旅行越来越多,加上城市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的进一步普及,自行车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十分需要对现有自行车做进一步的改进、完善和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后轮转向自行车,使自行车车身明显缩短,并采用后轮转向,让使用者在骑行自行车时更有趣味性。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一种后轮转向自行车包括前刹把,车把,后刹把,前直管,车架,前主动锥齿轮,前从动锥齿轮,坐垫,锁扣,横轴,后主动锥齿轮,后从动锥齿轮,前轮总成和后轮总成。

所述车架有前上孔,前下孔,左大滚针轴承孔,左过渡柱,左内孔,坐垫下管,前横孔,后横孔,后上孔,后下孔,右大滚针轴承孔,右过渡柱和右内孔。

所述前直管有车把安装孔,前直管上圆柱,前直管下圆柱和前直管键槽。

所述横轴有横轴左圆柱,横轴右圆柱,横轴左小圆柱,横轴右小圆柱,横轴左键槽和横轴右键槽。

所述前刹把装在所述车把的右端。所述后刹把装在所述车把的左端。所述车把通过所述车把安装孔与所述前直管连接。所述前直管上圆柱依次插入所述前上孔和所述前下孔,在所述前直管键槽装入半圆键,在所述前直管下圆柱装入所述前主动锥齿轮并用卡簧固定。

所述横轴左圆柱与所述前横孔配合,所述横轴右圆柱与所述后横孔配合。在所述横轴左键槽装入半圆键,在所述横轴左小圆柱装入所述前从动锥齿轮并用卡簧固定,所述前从动锥齿轮与所述前主动锥齿轮啮合。

在所述横轴右键槽装入半圆键,在所述横轴右小圆柱装入所述后主动锥齿轮并用卡簧固定。

所述坐垫通过所述锁扣与所述坐垫下管连接,能调节所述坐垫的高低。

所述前轮总成包括左踏脚,左端盖,左主动齿轮组件,左滚针,左过渡齿轮,左小滚针轴承,左大滚针轴承,主动轴,右小滚针轴承,从动轴,从动轴平键,前轮,右大滚针轴承,右过渡齿轮,右主动齿轮组件,右滚针,右端盖和右踏脚。

所述主动轴有左踏脚安装柱,左扁柱,左小轴承安装柱,右踏脚安装柱,右扁柱和右小轴承安装柱。

所述从动轴有左从动齿轮,左大轴承安装柱,从动轴卡簧槽,从动轴键槽,右大轴承安装柱,右从动齿轮,左小滚针轴承孔和右小滚针轴承孔。

所述左主动齿轮组件和所述右主动齿轮组件结构相同。所述左主动齿轮组件有左扁孔,左滚针孔和左主动齿轮。

所述左从动齿轮为直齿圆柱齿轮,模数、压力角与所述左主动齿轮相同。

所述左大滚针轴承和所述右大滚针轴承是同一规格的滚针轴承。

所述左大滚针轴承的内孔与所述左大轴承安装柱配合。所述右大滚针轴承的内孔与所述右大轴承安装柱配合。

所述左大滚针轴承的外圆与所述左大滚针轴承孔配合。所述右大滚针轴承的外圆与所述右大滚针轴承孔配合。

所述左小滚针轴承和所述右小滚针轴承是同一规格的单向滚针轴承,且安装时的单向性相同。

所述左小滚针轴承的内孔与所述左小轴承安装柱配合。所述右小滚针轴承的内孔与所述右小轴承安装柱配合。

所述左小滚针轴承的外圆与所述左小滚针轴承孔配合。所述右小滚针轴承的外圆与所述右小滚针轴承孔配合。

所述左扁孔与所述左扁柱配合。

所述左滚针孔与所述左滚针配合。

在所述从动轴键槽装入所述从动轴平键,将所述从动轴从右向左插入所述加速轮的内孔,在所述从动轴卡簧槽装入卡簧。将所述左过渡齿轮安装于所述左过渡柱。将所述左扁圆孔套入所述左扁柱,将所述左主动齿轮组件安放于所述左内孔,然后在各个所述左滚针孔内各装入一枚所述左滚针,此时所述左主动齿轮与所述左过渡齿轮啮合,所述左过渡齿轮与所述左从动齿轮啮合。用三枚螺钉将所述左端盖固定。在所述左踏脚安装柱上安装所述左踏脚。

同理,安装所述右主动齿轮组件,所述右滚针,所述右端盖和所述右脚蹬。

所述后轮总成包括后轴左螺母,后轴,后轮,后叉,平面轴承,后叉螺母和后轴右螺母。所述后又有后叉孔,后叉圆柱,后叉键槽和后叉外螺纹。

在所述后叉键槽装入半圆键,在所述后叉圆柱装入所述后从动锥齿轮,将所述后叉从下往上依次插入所述后下孔和所述后上孔,然后装入所述平面轴承并用两个所述后叉螺母旋紧。所述后从动锥齿轮与所述后主动锥齿轮啮合。

所述后轮通过所述后轴装在所述后叉上,并在所述后轴的两头分别旋入所述后轴左螺母和所述后轴右螺母。

所述前轮上装有刹车盘,所述右刹把通过刹车线和刹车器控制所述前轮的刹车盘。

所述后轮上装有刹车盘,所述左刹把通过刹车线和刹车器控制所述后轮的刹车盘。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所述一种后轮转向自行车构思新颖,结构合理,操作方便,自行车车身明显缩短,骑乘更有趣味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本发明的图形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所述前轮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所述前轮总成的爆炸图。

图4是所述后轮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所述后轮总成的爆炸图。

图6、图7、图8是所述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图10是所述从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1、图12是所述左主动齿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所述前直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所述横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所述后叉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所述主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前刹把,2.车把,3.后刹把,4.前直管,5.车架,6.前主动锥齿轮,7.前从动锥齿轮,8.坐垫,9.锁扣,10.横轴,11.后主动锥齿轮,12.后从动锥齿轮,13.前轮总成,14.后轮总成,15.左踏脚,16.左端盖,17.左主动齿轮组件,18.左滚针,19.左过渡齿轮,20.左小滚针轴承,21.左大滚针轴承,22.主动轴,23.从动轴平键,24.从动轴,25.右小滚针轴承,26.前轮,27.右大滚针轴承,28.右过渡齿轮,29.右主动齿轮组件,30.右滚针,31.右端盖,32.右踏脚,33.后轴左螺母,34.后轴,35.后轮,36.后叉,37.平面轴承,38.后叉螺母,39.后轴右螺母,40.前上孔,41.前下孔,42.左大滚针轴承孔,43.左过渡柱,44.左内孔,45.坐垫下管,46.前横孔,47.后横孔,48.后上孔,49.后下孔,50.右大滚针轴承孔,51.右过渡柱,52.右内孔,53.左从动齿轮,54.左圆柱,55.从动轴卡簧槽,56.从动轴键槽,57.右圆柱,58.右从动齿轮,59.左小滚针轴承孔,60.右小滚针轴承孔,61.左扁圆孔,62.左滚针孔,63.左主动齿轮,64.车把安装孔,65.前直管上圆柱,66.前直管下圆柱,67.前直管键槽,68.横轴左小圆柱,69.横轴右小圆柱,70.横轴左键槽,71.横轴右键槽,72.后叉孔,73.后叉圆柱,74.后叉键槽,75.后叉外螺纹,76.左踏脚安装柱,77.左扁柱,78.左小轴承安装柱,79.右踏脚安装柱,80.右扁柱,81.右小轴承安装柱,82.横轴左圆柱,83.横轴右圆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这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所述一种后轮转向自行车包括所述前刹把1,所述车把2,所述后刹把3,所述前直管4,所述车架5,所述前主动锥齿轮6,所述前从动锥齿轮7,所述坐垫8,所述锁扣9,所述横轴10,所述后主动锥齿轮11,所述后从动锥齿轮12,所述前轮总成13和所述后轮总成14。

如图6、图7、图8,所述车架有所述前上孔40,所述前下孔41,所述左大滚针轴承孔42,所述左过渡柱43,所述左内孔44,所述坐垫下管45,所述前横孔46,所述后横孔47,所述后上孔48,所述后下孔49,所述右大滚针轴承孔50,所述右过渡柱51和所述右内孔52。

所述前上孔40和所述前下孔41的中心轴线重合。

所述前横孔46和所述后横孔47的中心轴线重合。

所述后上孔48和所述后下孔49的中心轴线重合。

所述前上孔40、所述前下孔41、所述前横孔46、所述后横孔47、所述后上孔48和所述后下孔49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平面。

所述左大滚针轴承孔42和所述右大滚针轴承孔50的中心轴线重合。

所述左内孔44和所述右内孔52的中心轴线重合。

所述左大滚针轴承孔42与所述左内孔44同轴。

较优地,三个所述左过渡柱43均布于以所述左大滚针轴承孔42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轴线的端面,三个所述右过渡柱51均布于以所述右大滚针轴承孔50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轴线的端面。

如图13,所述前直管4有所述车把安装孔64,所述前直管上圆柱65,所述前直管下圆柱66和所述前直管键槽67。

如图14,所述横轴10有所述横轴左圆柱82,所述横轴右圆柱83,所述横轴左小圆柱68,所述横轴右小圆柱69,所述横轴左键槽70和所述横轴右键槽71。所述横轴左圆柱82,所述横轴右圆柱83,所述横轴左小圆柱68和所述横轴右小圆柱69的中心轴线重合。

所述前刹把1装在所述车把2的右端。所述后刹把3装在所述车把2的左端。所述车把2通过所述车把安装孔64与所述前直管4连接。所述前直管上圆柱65依次插入所述前上孔40和所述前下孔41,在所述前直管键槽67装入半圆键,在所述前直管下圆柱66装入所述前主动锥齿轮6并用卡簧固定。

所述横轴左圆柱82与所述前横孔46配合,所述横轴右圆柱83与所述后横孔47配合。在所述横轴左键槽70装入半圆键,在所述横轴左小圆柱68装入所述前从动锥齿轮7并用卡簧固定,所述前从动锥齿轮7与所述前主动锥齿轮6啮合。

在所述横轴右键槽71装入半圆键,在所述横轴右小圆柱69装入所述后主动锥齿轮11并用卡簧固定。

所述坐垫8通过所述锁扣9与所述坐垫下管45连接,能调节所述坐垫8的高低。

如图2、图3,所述前轮总成13包括所述左踏脚15,所述左端盖16,所述左主动齿轮组件17,所述左滚针18,所述左过渡齿轮19,所述左小滚针轴承20,所述左大滚针轴承21,所述主动轴22,所述右小滚针轴承25,所述从动轴24,所述从动轴平键23,所述前轮26,所述右大滚针轴承27,所述右过渡齿轮28,所述右主动齿轮组件29,所述右滚针30,所述右端盖31和所述右踏脚32。

如图16,所述主动轴22有所述左踏脚安装柱76,所述左扁柱77,所述左小轴承安装柱78,所述右踏脚安装柱79,所述右扁柱80和所述右小轴承安装柱81。

所述左小滚针轴承20和所述右小滚针轴承25均为单向滚针轴承,且安装时的单向性相同。较优地,所述左小滚针轴承20和所述右小滚针轴承25的作用与自行车飞轮相同,均起棘轮的作用。

所述左大滚针轴承21和所述右大滚针轴承27均为滚针轴承。

如图9、图10,所述从动轴24有所述左从动齿轮53,所述左圆柱54,所述从动轴卡簧槽55,所述从动轴键槽56,所述右圆柱57,所述右从动齿轮58,所述左小滚针轴承孔59和所述右小滚针轴承孔60。

所述左从动齿轮53和所述右从动齿轮58均为直齿圆柱齿轮,且齿数、模数、压力角均相同。

较优地,所述左从动齿轮53和所述右从动齿轮58的齿形在外圆柱面上周向分布的位置相同。

较优地,所述左小滚针轴承孔59和所述右小滚针轴承孔60的中心轴线重合。

所述左主动齿轮组件17和所述右主动齿轮组件29结构相同。

如图11、图12,所述左主动齿轮组件17有所述左主动齿轮63,所述左扁圆孔61和所述左滚针孔62。

所述左主动齿轮63为直齿圆柱齿轮,模数、压力角与所述左从动齿轮53相同。

所述左滚针孔62与所述左滚针18配合。

较优地,多个所述左滚针孔62在所述左主动齿轮组件17的外圆柱面上均布,并与所述左主动齿轮63同轴。

在所述从动轴键槽56内装入所述从动轴平键23,将所述从动轴24从右向左插入所述前轮26的内孔,在所述从动轴卡簧槽55内装入卡簧。将所述左过渡齿轮19安装于所述左过渡柱43。将所述左扁圆孔61套入所述左扁柱77,将所述左主动齿轮组件17安放于所述左内孔44,然后在各个所述左滚针孔62内各装入一枚所述左滚针18,此时所述左主动齿轮63与所述左过渡齿轮19啮合,所述左过渡齿轮19与所述左从动齿轮53啮合,各个所述左滚针18与所述左内孔44相切。用三枚螺钉将所述左端盖16固定。在所述左踏脚安装柱76上安装所述左踏脚15。

较优地,在所述左主动齿轮63和所述左滚针孔62上涂适量润滑脂。

同理,安装所述右主动齿轮组件29,所述右滚针30,所述右端盖31和所述右脚蹬32。

较优地,所述左踏脚15和所述右脚蹬32运动相位相差半周。

如图4、图5,所述后轮总成14包括所述后轴左螺母33,所述后轴34,所述后轮35,所述后叉36,所述平面轴承37,所述后叉螺母38和所述后轴右螺母39。

如图15,所述后叉36有所述后叉孔72,所述后叉圆柱73,所述后叉键槽74和所述后叉外螺纹75。

在所述后叉键槽74装入半圆键,在所述后叉圆柱73装入所述后从动锥齿轮12,将所述后又36从下往上依次插入所述后下孔49和所述后上孔48,然后装入所述平面轴承37并用两个所述后叉螺母38旋紧。所述后从动锥齿轮12与所述后主动锥齿轮11啮合。

所述后轮35通过所述后轴34装在所述后叉36上,并在所述后轴34的两头分别旋入所述后轴左螺母33和所述后轴右螺母39。

所述前轮26上装有刹车盘,所述前刹把1通过刹车线和刹车器控制所述前轮26的刹车盘。

所述后轮35上装有刹车盘,所述后刹把3通过刹车线和刹车器控制所述后轮35的刹车盘。

实施例2。

其他同实施例1,但去除实施例1中的所述右过渡齿轮28,所述右主动齿轮组件29和所述右滚针30,结构更简单,生产成本更低。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仅用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实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