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转向下联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9933阅读:2568来源:国知局
摩托车转向下联板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设计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摩托车上的部件,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转向下联板组件。



背景技术:

摩托车是由汽油机驱动,靠把手操纵前轮转向的两轮或三轮车,灵活轻便,行驶迅速,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巡逻以及体育赛事中。人们对摩托车的需求量极大,其中我国年产量可高达两千万辆,数量庞大。摩托车结构复杂,零件众多且复杂,其中下联板是位于车把手上连接车把手方向柱与避震柱的重要零件,制造工序复杂,工艺孔尺寸要求高,且需求量大。

摩托车下联板,通常呈三角状,其中设有转向孔,用于连接转向杆或转向柱,转向孔的位置通常在下联板的中心线上,这种设计主要是考虑到如何提高转向孔的强度,防止转向杆在长时间工作后将转向孔挤破或者由于转向剧烈而导致转向孔破损。

现有的下联板的转向孔虽然强度较高,但由于设置在下联板的中心位置,转向杆对下联板的操控性不强,不能形成灵活操作。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下联板[申请号:201520204979.4],包括上联板本体,所述的上联板本体上设有手把孔和减震器安装座,所述的减震器安装座上设有减震器安装孔,所述的减震器安装座的侧壁上设有用于固定减震器的方形固定孔和螺纹孔,所述的方形固定孔与减震器安装孔相通,所述的方形固定孔内滑移连接有固定块,所述的固定块背对减震器安装孔的一端设有连接片,所述的连接片上设有与螺纹孔对应的连接孔,螺钉依次穿过连接孔、螺纹孔。该方案对该下联板的加工精度要求低,连接稳定,能够有效的防止螺钉发生转动,但这种下联板的转向孔就是位于下联板的中心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摩托车转向下联板组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一种摩托车转向下联板组件,包括下联板,所述的下联板上设有一个转向孔及两个减震器孔,两个减震器孔沿转向孔的两侧对称设置,所述的下联板上设有一个突出于下联板的转向加固块,转向孔的中心线到下联板端部的距离与转向孔中心线到下联板尾部的距离比为1:1.8-1:2.2,转向加固块位于下联板的端部,且转向加固块、转向孔和下联板的中心线在同一个平面上。

在上述的摩托车转向下联板组件中,所述的转向加固块包括突出于下联板端部呈柱状的加固条,以及位于下联板上表面上的加固环,所述的加固环与转向孔的位置相对应,且加固条与加固环相连。

在上述的摩托车转向下联板组件中,所述的加固条的上表面与加固环的上表面平齐,所述的加固条与加固环一体成型,在加固条的底部设有加固螺栓孔。

在上述的摩托车转向下联板组件中,在下联板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减震块,减震器孔位于减震块上,减震块与下联板的连接处设有向下联板下方凹进的让位孔。

在上述的摩托车转向下联板组件中,所述的减震块上设有沿轴向贯穿减震块的锁紧孔,锁紧孔连通减震器孔,减震块上还设有连通锁紧孔的减震螺栓孔。

在上述的摩托车转向下联板组件中,所述的减震块呈Ω型,包括设有锁紧孔的减震环,锁紧孔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减震锁紧块,减震螺栓孔位于减震锁紧块上。

在上述的摩托车转向下联板组件中,所述的下联板的下表面设有两个位于转向孔两侧的沉孔,两个沉孔之间通过隔断条隔断,且隔断条的端部缩入到下联板内。

在上述的摩托车转向下联板组件中,所述的转向孔内插接有转向杆,在转向杆上设有若干电线孔,且若干电线孔的圆心不在同一直线上。

在上述的摩托车转向下联板组件中,下联板上设有突出于下联板的三点定位组件。

在上述的摩托车转向下联板组件中,所述的三点定位组件包括呈等腰三角形分布的两个定位凸块及一个定位柱,两个定位凸块位于下联板上表面且分别位于转向孔两侧,定位柱位于下联板的尾部侧壁上。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的设计,使用了转向加固块后,能使转向孔在下联板上前移设计,从而提高转向过程中的灵活性,且转向加固块对转向孔及转向杆都能起到加固作用,提高了整个下联板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另一个方向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平面示意图。

图4是图3另一个方向的示意图。

图5是图1另一个方向的示意图。

图中,下联板1、转向孔2、减震器孔3、转向加固块4、加固条5、加固环6、加固螺栓孔7、减震块8、让位孔9、锁紧孔10、减震螺栓孔11、减震环12、减震锁紧块13、沉孔14、隔断条15、转向杆16、电线孔17、三点定位组件18、定位凸块19、定位柱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图3所示,一种摩托车转向下联板组件,包括下联板1,下联板1整体呈三角形状,所述的下联板1上设有一个转向孔2及两个减震器孔3,两个减震器孔3沿转向孔2的两侧对称设置,所述的下联板1上设有一个突出于下联板1的转向加固块4,结合图3所示,转向孔2的中心线到下联板1端部的距离a1与转向孔2中心线到下联板1尾部的距离a2比为1:1.8-1:2.2,转向加固块4位于下联板1的端部,且转向加固块4、转向孔2和下联板1的中心线在同一个平面上。转向孔2内插接有转向杆16,在转向杆16上设有若干电线孔17,且若干电线孔17的圆心不在同一直线上,可以从多个方向进行电线穿线,方便摩托车的电气线路布局。

由于转向加固块4的设置,对下联板1端部的结构强度起到加强作用,从而使转向孔2可以前移,对下联板1控制更灵活。较之于现有技术,大大提高了转向的灵活性。转向杆16与转向孔2插接,转向杆16的位置也前移,控制的灵活度进一步提高。

如上所述,转向加固块4用于强化转向孔2的结构,使转向孔2在下联板1上能够前移设计,具体的说,转向加固块4包括突出于下联板1端部呈柱状的加固条5,加固条5的外壁呈光滑的弧形过渡,加固条5与下联板1也是光滑过渡,转向加固块4还包括位于下联板1上表面上的加固环6,所述的加固环6与转向孔2的位置相对应,也即,加固环6位于转向孔2上方,加固环对插入到转向孔内的转向杆16也起到加固作用,从而提高转向孔2与转向杆16的连接强度,且加固条5与加固环6相连,加固条5的上表面与加固环6的上表面平齐,所述的加固条5与加固环6一体成型,在加固条5的底部设有加固螺栓孔7。

再结合图5所示,在下联板1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减震块8,减震器孔3位于减震块8上,减震块8与下联板1的连接处设有向下联板1下方凹进的让位孔9。

的减震块8上设有沿轴向贯穿减震块8的锁紧孔10,锁紧孔10连通减震器孔3,减震块8上还设有连通锁紧孔10的减震螺栓孔11。

减震块8呈Ω型,包括设有锁紧孔10的减震环12,锁紧孔10的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减震锁紧块13,减震螺栓孔11位于减震锁紧块13上。当螺栓螺入到减震螺栓孔11中时,两个减震锁紧块13可以螺接并能缩小锁紧孔10的宽度,该设计是便于减震器与减震器孔3的连接,当减震器插入到减震器孔3中时,螺接两个锁紧块13即可实现减震器与减震器孔3的固定连接。减震锁紧块13向外凸出的结构,也是为了提高减震器孔3的强度。

结合图2和图4所示,下联板1的下表面设有两个位于转向孔2两侧的沉孔14,两个沉孔14之间通过隔断条15隔断,且隔断条15的端部缩入到下联板1内。沉孔14的设计,减轻了下联板1的重量,而隔断条15是为了提高强度,本实施例中,隔断条15与转向孔2的外壁连接的,隔断条16与加固条5位于转向孔2的两侧,从两个方向对转向孔2起到支撑作用。

下联板1上设有突出于下联板1的三点定位组件18。三点定位组件18包括呈等腰三角形分布的两个定位凸块19及一个定位柱20,两个定位凸块19位于下联板1上表面且分别位于转向孔2两侧,定位柱20位于下联板1的尾部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结构强度高,使转向孔2与转向杆16前移设置,提高了转向过程中的操控灵活性。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下联板1、转向孔2、减震器孔3、转向加固块4、加固条5、加固环6、加固螺栓孔7、减震块8、让位孔9、锁紧孔10、减震螺栓孔11、减震环12、减震锁紧块13、沉孔14、隔断条15、转向杆16、电线孔17、三点定位组件18、定位凸块19、定位柱20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