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安装车座智能保护装置的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91204发布日期:2018-08-29 00:52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行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安装车座智能保护装置的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共享单车已经成为全民短距离出行和出游的交通工具,其环保又节能,十分受民众喜爱。随着共享单车的盛行,市场上还出现了电动(自行)车,也都十分火爆。但是目前的共享单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单车均是露天放置的,早上露气很重,车座会比较潮湿,还有天下雨后水珠沉积在车座上不容易干,用户使用时需要先擦干车座然后才能进行骑行;

2、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在阳光和雨水交相作用下,车座的表层物比如橡胶座垫会加速老化;老化后的车座不仅表面潮湿,内部的海绵垫也会被雨水浸湿,使用户无法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车座智能保护装置的在车后架上的可靠安装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安装车座智能保护装置的支撑装置,包括上支架和下支架,上支架包括与车座杆卡合的卡箍A,与卡箍A的外周壁固定连接并向斜上方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自由端设置有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与卡箍A轴线的夹角b等于所述车座杆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a,第一安装部上设有用于支撑车座保护装置的安装孔;所述下支架包括与车座杆卡合的卡箍B,与卡箍B的外周壁固定连接并向斜上方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连杆,第二连杆的自由端设置有第二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与卡箍B轴线的夹角c等于车座杆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a,第二安装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支撑车座保护装置的安装孔;所述上支架设置在下支架上方,第二连杆的长度大于第二连杆,且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以便稳定的安装车座车座智能保护装置。

上述的用于安装车座智能保护装置的支撑架,所述上支架具有两个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分别以经过卡箍A的卡扣位置径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所述下支架具有两个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分别以经过卡箍B的卡扣位置径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上述的用于安装车座智能保护装置的支撑架,与所述卡箍A的卡扣位置相对的外周壁上设置有一第一连杆;与所述卡箍B的卡扣位置相对的外周壁上设置有一个第二连杆。

上述的用于安装车座智能保护装置的支撑架,所述第一连杆与卡箍A轴线的夹角d小于车座杆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a,第二连杆与卡箍B轴线的夹角e小于第一连杆与卡箍A轴线之间的夹角d,以保证车座智能保护装置与车座之间的有效间隙。

上述的用于安装车座智能保护装置的支撑架,所述夹角d小于等于夹角a的1/2,夹角d大于等于夹角a的1/4。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固定在车座杆上,保证车座保护装置与车座之间的安全距离,车座智能保护装置能够正常工作,且不影响自行车的正常使用。支撑架包括卡箍和连杆,连杆上设置安装部,结构简单、可靠,通用性强,能够适应不同结构的自行车。

2、设计上支架和下支架,上、下支架配合使用,可以进一步增加支撑架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车座智能保护装置安装在单车上的示意图A。

图2是车座智能保护装置安装在单车上的示意图B。

图3是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上支架结构示意图A。

图5是上支架结构示意图B。

图6是下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7是车座智能保护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架;11-上支架;111-卡箍A;112-第一连杆;113-第一安装部;12-下支架; 121-卡箍B;122-第二连杆;123-第二安装部;2-安装盒;3-保护伞;4-伸缩杆;41-外套管;42-内套管;5-骨架;51-第一骨条;52-第二骨条;521-第一连接条;522-第二连接条;523-辅助骨条;53-第一支撑条;54-上中心件;55-下中心件;56-第二支撑条;6-丝杠; 7-定滑轮;71-拉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达成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 “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创造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为了解决现有车座直接暴露在空气中,遭受日光与雨水长期侵蚀,缩短车座的使用寿命和降低用户体验的技术问题,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座智能保护装置的支撑架,车座保护装置设置在支撑架1上,支撑架1设置在车座杆上。

参考图3~图6,支撑架1包括上支架11和下支架12,上支架11包括与车座杆卡合的卡箍A111,与卡箍A111的外周壁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杆112,第一连杆112的自由端设置有第一安装部113,第一安装部113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支撑车座保护装置的安装孔,第一安装部113与卡箍A111轴线之间的夹角b等于车座杆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a,以使得上支架11安装在车座杆上时,第一安装部113水平延伸,第一安装部113水平延伸是为了保证车座智能保护装置撑开时,能够可靠的保护车座。

为了增加上支架11的稳固性,第一连杆112设置两个或者三个,当设置两个第一连杆112时,以通过卡箍A111卡扣位置的径线为对称轴设置;当设置三个第一连杆112时,将第三个连杆设置在与卡箍A111的卡扣相对的外周壁上。当第一连杆112具有多个时,每一第一连杆112的安装部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且每一安装部的安装孔的轴线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下支架12包括与车座杆卡合的卡箍B121,与卡箍B121外周壁固定连接并向斜上方延的至少一个第二连杆122,第二连杆122的自由端具有第二安装部123,第二安装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支撑车座保护装置的安装孔,第二安装部123与卡箍B121轴线的夹角c等于车座杆与水平面的夹角a,以使得下支架12安装在车座杆上时,第二安装部123水平延伸,第二安装部123水平延伸是为了保证车座智能保护装置撑开时,能够可靠的保护车座。

当只有一个第二连杆122时,第二连杆122优选设置在与卡箍B121卡扣相对的位置上;当第二连杆122有两个时,以卡箍B121通过卡箍B121卡扣位置的径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当第二连杆122有三个时,第一个第二连杆122设置在与卡箍B121卡扣位置相对的位置上,另外两个以第一个第二连杆122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的上支架11和下支架12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为了使当上述的上支架11和下支架12能够配合使用,第二连杆122的长度应当大于第一连杆112的长度,且第二连杆122与卡箍B121轴线的夹角e小于第一连杆112与卡箍A111轴线的夹角d,以实现将上支架11和下支架12安装后,第一安装部113和第二安装部123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以保证上支架11和下支架12能够稳定可靠的组合使用,实现对保护装置的稳定支撑。

优选为地,第一连杆112与卡箍A111轴线之间的夹角d小于等于车座杆与水平面之间夹角a的1/2,大于等于车座杆与水平面之间夹角a的1/4,在此范围内,能够保证车座智能保护装置与车座之间的安全可靠的距离,保证只能车座保护装置能够稳定可靠的工作,又不影响用户对对单车的使用,即车座智能保护装置与车座不干涉,支撑架1与车后架其他部件之间也不干涉。

参考图1图2,车座保护装置包括安装盒2和保护伞3,安装盒2设置在支撑架1上,安装盒2与支架之间可以采用焊接固定也可以采用螺钉固定,甚至可以采用束线带固定;安装盒2上设置有用于保护车座的保护伞3以及驱动保护伞3打开和闭合的驱动组件,优选保护伞3竖直设置在安装盒2上。

参考图7,保护伞3包括伸缩杆4,骨架5,设置在伸缩杆4上的上巢、下巢,设置在骨架5上的伞面。伸缩杆4包括外套管41和内套管42,外套管41套设在内套管42内,使得内套管42可以沿着外套管41的轴线上下滑动,外套管41顶端设置有防脱环,防脱环与内套管42外壁底端上的沿径向向外延伸的托环配合,以防止内套管42底端从外套管41顶端滑脱,内套管42的内侧壁底端设置有带内螺纹的传动环,该传动环的外壁与内套管42内侧壁固定连接。外套管41底端插入安装盒2内,并与安装盒2固定连接;安装盒2顶壁上设置有供外套管41穿过的通孔,外套管41底端穿过所述通孔并与安装盒2顶壁固定连接。外套管41内同轴设置有丝杠6,丝杠6的一端延伸至安装盒2内并与安装盒2联接

参考图7,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安装盒2内的驱动电机A,驱动电机B,与驱动电机A的输出轴连接的驱动齿轮;丝杠6的一端设置有与该驱动齿轮配合的传动齿轮,以驱动齿轮驱动丝杠6上的传动齿轮转动,进而带动丝杠6转动;丝杠6的另一端穿过安装盒顶壁进入伸缩杆内,并与伸缩杆4同轴设置,丝杠6的一端与传动环配合,传动环的内螺纹与丝杠6上的外螺纹配合,当电机A带动丝杠6正向旋转或者反向旋转时,传动环在丝杠6上进行向上、或向下的直线运动,同时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内套管42沿着丝杠6同步进行向上或者向下的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电机的正反转可以自动控制内套管42相对于外套管41进行收缩和伸出,完成伸缩杆4的伸出和收缩。

驱动电机A与驱动电机B分别相对于丝杠设置,使的驱动电机、驱动电机B不会相互干涉。

驱动电机A与安装盒2通过螺栓固定,驱动电机A与其输出轴相对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两个螺孔,螺栓穿过安装盒2底壁将驱动电机A竖直固定在安装盒2内,以实现传动齿轮与丝杠6的可靠配合。

为了保证丝杠6随着传动齿轮相对于安装盒2进行旋转运动,丝杠6的一端部通过轴承与安装盒2固定,轴承的内壁与丝杠6固定连接,轴承的外壁与安装盒2固定连接。

为了使伞骨能够自动打开和闭合,在内套管42内壁顶端设置一定滑轮7,在内套管42管壁上设置一条竖直的狭缝,该狭缝可以从内套管42顶端延伸至传动环底端结束,也可以从该定滑轮7下方开始一直延伸至传动环下方结束;该定滑轮7上设置一拉绳71,该拉绳71绕过定滑轮7后,拉绳71一端从狭缝穿出并与下巢固定连接,拉绳71另一端从狭缝底端穿出(即沿着传动环的外壁穿出),并且进入外套管41内,然后从外套管41底端穿出,具体的,安装盒2内设置有用来控制拉伸运动的驱动电机B,驱动电机B的输出轴上设置有绕绳件, 拉绳71另一端固定在绕绳件上。为了保证伞部的自动收缩,本实施例的伸缩杆4上不设置上定位件。

为了使拉绳71能够稳定可靠的工作,驱动电机B的输出轴垂直于丝杠。另外,为了保证伞部的自动收缩,本实施例的伸缩杆4上不设置上定位件。

骨架5撑开与收缩过程:当驱动电机B带动绕绳件转动时,拉绳71通过定滑轮7拉动下巢沿着伸缩杆4向上巢方向移动,骨架5自动撑开。当驱动电机B带动绕绳件向相反方向转动时,拉绳71对上巢的向上的拉力消失,骨架5自由收缩。

本实施例中骨架包括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一折骨架或者多折骨架均可以实现骨架在伞杆上的撑开和收缩,可以根据支撑架与车座之间的距离以及伸缩杆的长度来设计伞可以覆盖的面积。

本实施例的车座保护装置是优选设置在共享单车上使用的,即需要有在用户使用电子秘钥打开车锁的同时,车座保护装置能够收缩,以便用户正常骑行,用户将车锁锁上时,车座保护装置能够自动伸出。因而具有以下两个问题:

1、车后轮距离车座的垂直空间有限,支撑架1距离车座的垂直距离更有限,而伸缩杆4收缩状态下时,高度必须低于车后座,否则会影响正常骑行;

2、由于上述问题1的情况,如果在伸缩杆4未完全伸出时打开骨架5,那么骨架5必定会卡在座下方,不但无法正常打开,而且还会损坏车座保护装置;同理,如果收缩车座保护装置时,收伞动作与伸缩杆4的收缩动作同步,可能会出现收缩伞杆先降至车座以下而骨架5尚未完全收缩的情况。

为保险起见,本实施例的车座保护装置采用时序使用方式:首先车座保护装置在开始工作(伞撑开以保护车座)时,需要驱动电机A控制伸缩杆4先完全伸出,然后驱动电机B再带动绕线件转动,使骨架5撑开;其次,在车座保护装置收缩时,驱动电机B先动作,将骨架5收缩完成,然后驱动电机A再将内套管42收回至车座以下。

因此,需要将驱动电机A和驱动电机B的电机驱动分别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下槽的上限位置低于定滑轮的安装位置,以防止绕绳件从定滑轮上滑脱。具体实现方式可以通过控制驱动电机B的转动圈数来确定下槽向上移动的距离,也可以通过将定滑轮设置在与上槽的固定位置相适应的位置。

因为本实施例中的车座保护装置与智能车锁联合使用,所以,上述的控制器与控制智能车锁打开的控制器为同一个。只需要控制器利用现有技术的程序进行时序驱动即可。

实施例2:

参考图7,为了使得车座智能保护装置的保护效果更好,结构设置更合理,本实施例的骨架5包括多个第一骨条51和一个第二骨条52、多个第一支撑条53,每一第一骨条51的一端均与上中心件54铰接,每一第一支撑条53的一端均与下中心件55铰接,第一支撑条53的另一端与相应的第一骨条51铰接,上中心件54、下中心件55处于同一轴线上。

上巢设置在伸缩杆4的顶部,下巢滑套在伸缩杆4上。第二骨条52由第一连接条521、第二连接条522以及辅助骨条523构成;第一连接条521一端与下巢铰接,第一连接条521的另一端与上中心件54铰接;第二连接条522的一端与上巢铰接,第二连接条522的另一端与下中心件55铰接 ;第一连接条521与第二连接条522的中部通过一铰接轴铰接在一起;辅助骨条523的一端铰接在上中心件54上,且与第二连接条522相对设置;同时,第二骨条52对应的第二支撑条56的一端与下中心件55铰接,第二支撑条56的另一端与辅助骨条523铰接。

下面详细介绍本实施例的设计构思,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偏心式的车座保护装置,其目的是使保护装置撑开时具有相对合理的面积,并且能够对车座进行完全的保护,具体实施时,通过交叉铰接结构的力传递作用实现:当拉绳通过定滑轮使下巢向上巢方向移动时,第一支撑条53推动第一骨条51以上巢为中心向上翘起,第一连接条521动第二连接条522以上巢为中心向上翘起,此时与第二连接条522铰接的下中心件55随着第二连接条向上移动,下中心件带动与其另一侧铰接的第二支撑条56向上运动,第二支撑条56推动辅助骨条523向上运动,如此整个骨架5得以撑开。因为本实施例的伸缩杆上并未设置有上定位件,所以当拉绳对下巢向上的作用力消失时,下巢受自身质量和骨架5质量的作用,沿着伸缩杆4向下运动,从而带动第一支撑53、第一连接条521向下运动,使与第一支撑53、第一连接条521铰接的第一骨条51、第二连接条522分别以上巢为中心向下转动,下中心件55也向下移动,从而通过第二支撑条56带动辅助骨条523向下移动,骨架自由收缩。

为了使骨架5收缩的更彻底,可以增加下巢的质量或者在下巢上设置加重块,同样的,可以增加下中心件55的质量以及在下中心件55上设置加重块。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具体应用中,需要将骨架5上有中心件的一侧朝向车座。且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上述实施1相同。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