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91061发布日期:2018-08-29 00:51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轮罩。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为了满足车辆轻量化的要求,车辆的轮罩多采用铝合金钣金冲压而成。然而,铝合金钣金的厚度较薄,轮罩的冲压深度较深易拉裂,这就导致了轮罩的加工困难、且加工后轮罩的强度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工简单且强度高的轮罩。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罩,所述轮罩包括轮罩内板和轮罩外板,所述轮罩内板包括多个依次拼接的板体,多个所述板体均为铝合金钣金件,多个所述板体依次首尾连接且相邻的拼接板通过铆接方式连接在一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罩,通过将轮罩内板拆分成多个板体,并对多个板体分别加工后,再通过铆接的方式连接,使轮罩内板的加工更加简单、方便,并使轮罩内板的各个区域的强度满足使用要求(即提高了轮罩的强度并降低了轮罩的加工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组成所述轮罩内板的多个板体分别为:轮罩前内板、轮罩中内板和轮罩后内板,所述轮罩前内板和所述轮罩后内板分别在所述轮罩中内板的两端并分别与所述轮罩中内板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轮罩前内板包括前内板本体以及连接在所述前内板本体上方的前内板翻边,所述轮罩中内板包括中内板本体以及连接在所述中内板本体上方的中内板翻边,所述轮罩后内板包括后内板本体以及连接在所述后内板本体上方的后内板翻边。

可选地,所述前内板本体相对所述前内板翻边、所述中内板本体相对所述中内板翻边、所述后内板本体相对所述后内板翻边向外突出。

可选地,所述轮罩后内板的前边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竖直段、弧形段以及第二竖直段,所述第二竖直段位于所述第一竖直段的后方且两者互相平行,所述弧形段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竖直段的下端连接,所述弧形段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竖直段的上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轮罩中内板的前端具有向内凹陷的第一定位凹部,所述轮罩中内板的后端具有向内凹陷的第二定位凹部,所述第一定位凹部和所述第二定位凹部中的一个分布在所述中内板本体上且另一个分布在所述中内板翻边上,所述轮罩前内板的后端具有向内凹陷的第三定位凹部,所述第三定位凹部和所述第一定位凹部中的一个位于所在板体的本体上且另一个位于所在板体的翻边上,所述轮罩后内板的后端具有向内凹陷的第四定位凹部,所述第四定位凹部和所述第二定位凹部中的一个位于所在板体的本体上且另一个位于所在板体的翻边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内板本体具有加强凸部,所述轮罩中内板的外壁设有多个加强筋。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加强筋的一部分分布在所述中内板本体上且另一部分位于所述中内板翻边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轮罩中内板为压铸件,所述轮罩中内板采用T7热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罩的轮罩内板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罩的轮罩前内板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罩的轮罩中内板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罩的轮罩后内板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轮罩内板1,

轮罩前内板11,前内板本体111,前内板翻边112,第三定位凹部113,

轮罩中内板12,中内板本体121,中内板翻边122,第一定位凹部123,第二定位凹部124,加强凸部125,加强筋126,

轮罩后内板13,后内板本体131,后内板翻边132,第四定位凹部13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单元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单元。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罩。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罩,轮罩包括轮罩内板1和轮罩外板,轮罩内板1包括多个依次拼接的板体,多个板体均为铝合金钣金件,多个板体依次首尾连接且相邻的拼接板通过铆接方式连接在一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轮罩,通过将轮罩内板1拆分成多个板体,并对多个板体分别加工后,再通过铆接的方式连接,使轮罩内板1的加工更加简单、方便,并使轮罩内板1的各个区域的强度满足使用要求(即提高了轮罩的强度并降低了轮罩的加工难度)。

如图1所示,组成轮罩内板1的多个板体分别为:轮罩前内板11、轮罩中内板12和轮罩后内板13,轮罩前内板11和轮罩后内板13分别在轮罩中内板12的两端并分别与轮罩中内板12连接。

换言之,轮罩内板1由轮罩前内板11、轮罩中内板12和轮罩后内板13组成,且轮罩前内板11在轮罩中内板12的前方与轮罩中内板12铆接,轮罩后内板13在轮罩内板1的后方与轮罩中内板12铆接。由此,通过铆接的固定形式,将轮罩前内板11、轮罩中内板12以及轮罩后内板13固定连接,以使轮罩内板1具有更高的结构稳定性。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轮罩前内板11包括前内板本体111以及连接在前内板本体111上方的前内板翻边112,轮罩中内板12包括中内板本体121以及连接在中内板本体121上方的中内板翻边122,轮罩后内板13包括后内板本体131以及连接在后内板本体131上方的后内板翻边132。

也就是说,轮罩前内板11、轮罩中内板12以及轮罩后内板13的上方均具有翻边。由此,通过轮罩前内板11、轮罩中内板12以及轮罩后内板13的上方的翻边,使轮罩前内板11与轮罩中内板12之间以及轮罩中内板12与轮罩后内板13之间具有更大的固定区域,进而可以通过更多的铆钉将轮罩前内板11、轮罩中内板12以及轮罩后内板13铆接,以使轮罩前内板11、轮罩中内板12以及轮罩后内板13的连接更牢固、可靠。

此外,在轮罩前内板11、轮罩中内板12以及轮罩后内板13的上方的翻边向上延伸以与车身连接,而翻边与内板一体成型,提高了轮罩内板1与车身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1-图4所示,前内板本体111相对前内板翻边112、中内板本体121相对中内板翻边122、后内板本体131相对后内板翻边132向外突出。。由此,前内板本体111上方的前内板翻边112、中内板本体121上方的中内板翻边122以及后内板本体131上方的后内板翻边132共同限定出轮罩内板1下方的弧形避让区域,进而通过弧形避让区域避让车轮,以避免轮罩与车轮干涉,使轮罩的空间布置更加合理。

如图4所示,轮罩后内板13的前边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竖直段、弧形段以及第二竖直段,第二竖直段位于第一竖直段的后方且两者互相平行,弧形段的上端与第一竖直段的下端连接,弧形段的下端与第二竖直段的上端连接。

具体而言,轮罩后内板13的前端由上到下依次分布有第一竖直段、弧形段以及第二竖直段,第一竖直段与轮罩中内板12的中内板翻边122连接、弧形段以及第二竖直段与轮罩中内板12的中内板本体121连接。由此,不仅使轮罩中内板12与轮罩后内板13的铆接区域更加贴合,以提高两者的连接稳定性,而且在轮罩内板1的后端限定出更大的避让区域,以方便车身上的其他部件(例如:挡泥板)的装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轮罩中内板12的前端具有向内凹陷的第一定位凹部123,轮罩中内板12的后端具有向内凹陷的第二定位凹部124,第一定位凹部123和第二定位凹部124中的一个分布在中内板本体121上且另一个分布在中内板翻边122上(参见图3);

轮罩前内板11的后端具有向内凹陷的第三定位凹部113(参见图2),第三定位凹部113和第一定位凹部123中的一个位于所在板体的本体上且另一个位于所在板体的翻边上,轮罩后内板13的后端具有向内凹陷的第四定位凹部133(参见图1),第四定位凹部133和第二定位凹部124中的一个位于所在板体的本体上且另一个位于所在板体的翻边上。

具体而言,第一定位凹部123与第三定位凹部113在上下方向上交错设置;第二定位凹部124与第四定位凹部133在上下方向上交错设置。由此,不仅可以通过定位凹部对轮罩前内板11、轮罩中内板12以及轮罩后内板13的进行定位,以提高定位准确性,降低装配误差,而且交错设置的第一定位凹部123与第三定位凹部113、第二定位凹部124与第四定位凹部133,使轮罩前内板11与轮罩中内板12以及轮罩后内板13与轮罩中内板12在其铆接区域的上下方向上交错铆接,以使轮罩内板1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以及结构稳定性,轮罩内板1的受力更加均匀。

在图3所示的具体的实施例中,中内板本体121具有加强凸部125,轮罩中内板12的外壁设有多个加强筋126。由此,通过多个加强筋126以及加强凸部125的设置,使轮罩中内板12具有更高的强度以及刚度,以提高轮罩内板1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3所示,每个加强筋126的一部分分布在中内板本体121上且另一部分位于中内板翻边122上。换言之,每一个加强筋126都布置在中内板本体121以及中内板翻边122上,进而通过多个加强筋126,对一体成型的轮罩中内板12的中内板翻边122与中内板本体121的受力进行分散,以避免轮罩内板1的应力集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轮罩中内板12为压铸件,轮罩中内板12采用T7热处理。由此,通过T7热处理使轮罩中内板12具有更好的延展性,以使轮罩中内板12的拉伸长度满足使用要求,不易拉裂以避免压铸缺陷,提高轮罩中内板12的强度以及成品率,进而降低轮罩内板1的加工难度,提高轮罩内板1的生产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T7热处理是指在对钣件进行固溶热处理后,进行人工时效处理,使其强度在时效曲线上越过最高峰点,以达到提高钣金件的延展性以及强度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