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30956发布日期:2019-03-16 01:12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转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对汽车等车辆的转向轮赋予转向角的转向装置的改良。



背景技术:

汽车用的转向装置例如如专利文献1等所记载的那样一直以来被人所知。转向装置如图13所示,将方向盘1的旋转传递到转向齿轮单元2的输入轴3,并伴随着输入轴3的旋转而推拉左右1对转向横拉杆4、4,从而对车轮(前轮)赋予转向角。

方向盘1被支承固定在转向轴5的后端部,转向轴5以沿轴向插通圆筒状的转向柱6的状态被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转向柱6。另外,转向轴5的前端部经由万向接头7而被连接在中间轴8的后端部,中间轴8的前端部经由另一万向接头9而被连接于输入轴3。另外,图示的例子还装入有电动助力装置,该电动助力装置以电动马达10为辅助动力源而实现为了操作方向盘1而需要的力的减小。

此外,在本说明书及技术方案中,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只要没有特别声明,就是指车辆的前后方向、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

图示的转向装置包括:倾斜机构,其用于根据驾驶员的体格、驾驶姿势来调节方向盘1的上下位置;以及伸缩机构,其用于调节前后位置。为了构成倾斜机构,转向柱6被以能够以沿宽度方向设置的枢轴12为中心进行摆动变位的方式支承于车身11。另外,为了构成伸缩机构,转向柱6采用了将后侧的外柱13和前侧的内柱14以能够呈伸缩望远镜状地伸缩的方式组合的构造。另外,转向轴5采用了将后侧的外轴15和前侧的内轴16通过花键配合等以能够传递力矩且能够伸缩的方式组合的构造。进一步,固定设置在外柱13的靠后端部分的定距托架17被以能够进行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的变位的方式支承于支承托架18,该支承托架18支承固定在车身11上。

在上述那样的使方向盘的位置调节成为可能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一直以来在考虑利用锁紧机构来切换能够进行方向盘的位置调节的状态与能够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状态。关于这样的锁紧机构的具体的构造,参照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图14来说明。

在图示的构造的情况下,在外柱13的下表面形成有狭缝19,并且,在从宽度方向两侧夹着狭缝19的部分设置有定距托架17。另外,在构成定距托架17的1对侧板部20a、20b,形成有在前后方向较长的1对伸缩调节用长孔21、21。另一方面,在被支承固定于车身的支承托架18中的、被配置在两侧板部20a、20b的宽度方向两侧的1对支承板部22a、22b,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倾角调节用长孔23、23。而且,在倾角调节用长孔23、23及伸缩调节用长孔21、21中沿宽度方向插通有调节杆24。

另外,在调节杆24的末端部,在从一个(图14的右侧)支承板部22a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突出的部分,拧合有螺母25。相对于此,在调节杆24的基端部,在从另一个(图14的左侧)支承板部22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突出的部分,固定有调节柄26。另外,在调节柄26与另一个支承板部22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之间,设置有凸轮装置27。而且,基于调节柄26的操作,能够扩大缩小凸轮装置27的宽度方向尺寸。

另外,在调节杆24的中间部周围,以不能相对旋的方式外嵌固定有偏心凸轮28。而且,使偏心凸轮28通过狭缝19进入外柱13的内侧。

在调节方向盘1(参照图13)的上下位置或前后位置时,使调节柄26向预定方向摆动,缩小凸轮装置27的宽度方向尺寸。由此,减小作用在两支承板部22a、22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两侧板部20a、20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之间的摩擦力。与此同时,使偏心凸轮28的外周面与内柱14的外周面之间介在有间隙。其结果,调节杆24能够在能在倾角调节用长孔23、23及伸缩调节用长孔21、21内变位的范围内调节方向盘1的位置。

相对于此,在方向盘1的位置调节后,使调节柄26向预定方向的反方向摆动,扩大凸轮装置27的宽度方向尺寸。由此,增大作用在支承板部22a、22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侧板部20a、20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之间的摩擦力。与此同时,将偏心凸轮28的外周面向内柱14的外周面推压,使内柱14的外周面与外柱13的内周面摩擦卡合。其结果,方向盘1被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

在上述那样的现有构造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因为偏心凸轮28的存在,相应地,能够增多对于保持方向盘1的位置有贡献的摩擦卡合部的数量,所以在增大将方向盘1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力这方面是有利的。

但是,在现有构造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兼顾支承托架18对定距托架17的保持力的提高、与转向柱6的宽度方向上的支承刚性的提高。例如,为了实现支承托架18所导致的保持力的提高,考虑到降低两支承板部22a、22b的宽度方向上的刚性,但是,在此情况下,尽管能够使保持力较大,但是支承刚性会降低。相反,为了提高转向柱6的宽度方向上的支承刚性,考虑到提高两支承板部22a、22b的宽度方向上的刚性,但是,在此情况下,尽管支承刚性被提高,但是保持力会降低。这样,在现有构造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兼顾支承托架18所导致的保持力的提高、与转向柱6的宽度方向上的支承刚性的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0478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3057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那样的情况,实现能够兼顾支承托架对定距托架的保持力的提高、与转向柱的宽度方向上的支承刚性的提高的构造。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转向装置包括转向柱、支承托架、定距托架、以及调节杆。

上述转向柱例如为圆筒状、方筒状等中空筒状,将转向轴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其内侧。

上述支承托架具有被支承固定于车身的1对安装板部和从1对安装板部的宽度方向内端部分别向下方垂下的(例如大致直角地折曲的)1对支承板部。

上述定距托架具有在上述1对支承板部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上述转向柱的外周面之间配置的1对侧板部。

上述调节杆以将第一通孔和1对第二通孔分别沿宽度方向插通的状态设置,上述第一通孔设置于上述1对支承板部的至少一者,上述1对第二通孔设置于上述1对侧板部。

尤其是,在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设置有柱按压部,该柱按压部将上述转向柱在上下方向向从上述调节杆离开的方向按压。

另外,在上述1对侧板部,在上下方向隔着上述转向柱的中心轴而与上述调节杆(柱按压部)为相反侧,设置有1对扩宽部,该1对扩宽部越从上述调节杆远离而宽度方向内侧面彼此的间隔越直线地或曲线地变小,并被向从上述调节杆离开的方向变位的上述转向柱向宽度方向外侧推开。

进一步,在上述1对安装板部的至少一个安装板部、与从上述安装板部的宽度方向内端部向下方垂下的上述支承板部之间(折曲部,角落部),以例如架设的方式设置有加强肋。

换言之,被配置在宽度方向一侧的安装板部与支承板部的折曲部、及被配置在宽度方向另一侧的安装板部与支承板部的折曲部的至少一者设置有加强肋。

在实施上述那样的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上述支承托架例如既能够通过对铝系合金等轻合金制的材料(原材料)实施挤出成形、拉拔成形、或者压铸成形来制造,或也能够通过对钢板等金属板实施利用冲压加工进行的冲裁加工、弯曲加工等来制造。

另外,上述加强肋既能够与上述支承托架制造为一体,或者也能够作为独立个体并通过焊接等固定于上述支承托架。例如,在通过挤出成形、拉拔成形、压铸成形来制造上述支承托架的情况下,能够将上述加强肋与上述支承托架制造为一体。相对于此,在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冲压加工等来制造上述支承托架的情况下,能够将上述加强肋作为独立个体并固定于支承托架。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上述加强肋的形成范围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在上述安装板部与上述支承板部之间的折曲部,形成在设置于支承板部的第一通孔的正上方部(与第一通孔在前后方向上对齐的范围)。另外,上述加强肋既能够跨上述折曲部的前后方向全长而连续地或间断地设置,也能够设置于该折曲部的前后方向一部分。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上述加强肋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采用平板状、三棱柱状(例如直角三棱柱状)、圆柱状(例如四分之一圆柱状)、方柱状等。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将上述柱按压部分别设置在构成上述定距托架的1对侧板部。

具体而言,能够在上述1对侧板部,在上下方向在位于上述转向柱的中心轴与上述各第二通孔之间的部分(例如相对于形成有第二通孔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临近转向柱侧的部分),以向着相互接近的方向(宽度方向内侧)分别突出的状态,设置柱按压部。

另外,在此情况下,使上述各柱按压部的宽度方向内侧面沿在上下方向越从上述调节杆离开而越向着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向倾斜,使上述1对柱按压部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彼此的间隔在上下方向越从上述调节杆离开而越变大。

或者,在实施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还能够将上述柱按压部设置在上述调节杆的周围。

具体而言,能够利用从中心到外周面的距离根据圆周方向位置而变化的偏心凸轮来构成上述柱按压部,将偏心凸轮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嵌固定在上述调节杆的周围。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例如能够将上述1对扩宽部和上述加强肋设置在上下方向相匹配(在宽度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例如能够使上述加强肋为前后方向两侧开口的中空构造。

或者,还能够使上述加强肋为实心结构。

另外,还能够在上述加强肋设置仅上方(或仅下方)开口的挖除部。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例如,能够是:上述加强肋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至少在上述第二通孔的正上方部沿整个轴向形成。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例如,能够是:使一个支承板部比另一个支承板部更向下方垂下,仅在一个支承板部设置上述第一通孔。在此情况下,能够使上述另一个支承板部的下端部位于比上述调节杆靠上方的位置。

进一步,在实施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例如,能够是:在上下方向将上述柱按压部设置在比上述转向柱的中心轴更靠下方,在上下方向将上述1对扩宽部设置在比该转向柱的中心轴更靠上方。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例如,能够是:上述1对扩宽部中,其宽度方向内侧面与上述转向柱的外周面接触,上述1对扩宽部中,在上下方向在与上述转向柱的外周面接触的区域,其宽度方向外侧面与上述支承板部接触,且被形成为实心。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例如,上述转向柱能够以其外周面与上述1对柱按压部及上述1对扩宽部的至少一者面接触的方式构成为多边筒状。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例如,能够是:上述定距托架还包括将上述1对侧板部连结的连结部,上述1对侧板部和上述连结部一体地形成。

发明效果

根据具有上述那样的构成的本发明的转向装置,能够实现兼顾支承托架对定距托架的保持力的提高与转向柱的宽度方向上的支承刚性的提高。

即,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在将方向盘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时,利用柱按压部,将转向柱在上下方向向从调节杆离开的方向按压,并使其向该方向变位。而且,利用上述转向柱将设置于构成定距托架的1对侧板部的1对扩宽部向宽度方向外侧推开。由此,将上述1对扩宽部夹持在构成支承托架的1对支承板部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上述转向柱的外周面之间。此处,由于上述1对扩宽部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彼此的间隔越趋向上述转向柱的变位方向(从调节杆离开的方向)而越变小,所以能够利用楔形效应将上述1对扩宽部强力地夹持在上述1对支承板部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上述转向柱的外周面之间。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上述支承托架对上述定距托架的保持力。

而且,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在构成上述支承托架的1对安装板部的至少一个安装板部、与从安装板部的宽度方向内端部向下方垂下的上述支承板部之间,设置有加强肋。因此,至少对于一个支承板部,能够提高宽度方向上的刚性。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上述转向柱的宽度方向上的支承刚性的提高。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兼顾上述支承托架对上述定距托架的保持力的提高、与上述转向柱的宽度方向上的支承刚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从图2省略支承托架及调节杆而示出的侧视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图2的a-a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与图4相当的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与图4相当的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与图4相当的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与图4相当的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与图4相当的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与图4相当的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与图4相当的图。

图12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12b是示出第1至第8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13是示出以往已知的转向装置的1个例子的局部剖侧视图。

图14是为了说明现有构造的锁紧机构而示出的与图13的b-b剖面相当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方向盘

2转向齿轮单元

3输入轴

4转向横拉杆

5、5a转向轴

6、6a、6b转向柱

7万向接头

8中间轴

9万向接头

10电动马达

11车身

12枢轴

13、13a、13b外柱

14、14a、14b内柱

15、15a外轴(外管)

16内轴

17、17a、17b、17c定距托架

18、18a~18g支承托架

19、19a狭缝

20a、20b侧板部

21、21a伸缩调节用长孔

22a、22b支承板部

23、23a倾角调节用长孔

24、24a、24b调节杆

25螺母

26、26a调节柄

27、27a凸轮装置

28偏心凸轮

29锁紧机构

30a、30b安装板部

31a、31b、31c支承板部

32桥接部

33a~33h加强肋

34缺口

35脱出件

36卡止槽

37通孔

38、38a空间

39、39a实心部

40a、40b、40c、40d侧板部

41连结部

42a、42b柱按压部

43a、43b扩宽部

44中央板部

45倾斜连续部

46外螺纹部

47头部

48螺母

49推力轴承

50按压板

51驱动侧凸轮

52被驱动侧凸轮

53安装孔

54挖除部

80a、80b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4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汽车用转向装置能够调节方向盘1(参照图13)的前后位置及上下位置,包括:转向柱6a;转向轴5a;支承托架18a;定距托架17a;以及被构成为包含调节杆24a等的锁紧机构29。

转向柱6a被构成为:通过使被配置在前侧的内柱14a的后部、和被配置在后侧的外柱13a的前部以能够进行轴向的相对变位的方式嵌合,从而能够使全长伸缩。内柱14a用铁系合金、或者铝系合金、镁系合金那样的轻合金等的焊接管或拉拔管等,将整体构成为单纯的圆筒状。内柱14a的前端部被固定在构成电动助力装置的未图示的壳体的后端部。该壳体由沿宽度方向设置的枢轴12(参照图13)以仅能进行上下方向的摆动变位的方式支承于车身11(参照图13)。因此,内柱14a以限制了前后位置的状态支承于车身11。

外柱13a通过对铝系合金、镁系合金那样的轻质合金进行压铸成型等而被制造成一体,使整体构成为多边筒状(在图示的例子中为12边筒状)。另外,在外柱13a的前端部下方部分中的、在圆周方向上离开的2处位置,形成有在轴向较长的狭缝19a、19a。由此,使得外柱13a的前端部的内径能够弹性地扩大缩小。此外,通过在外柱13a的前端部外周面与内柱14a的后端部外周面之间夹持合成树脂制的套筒,从而还能够将这些外柱13a与内柱14a的滑动阻力抑制得较小。

转向轴5a被构成为:通过在配置于后侧的外轴15a的内周面形成的阳花键齿与在被配置于前侧的内轴16(参照图13)的外周面形成的阴花键齿进行花键配合,从而能够使全长伸缩且能够传递力矩。具有这样的构成的转向轴5a被旋转自如地支承在转向柱6a的内侧。具体而言,利用单列深沟型球轴承那样的能够支承径向载荷及轴向载荷的滚动轴承,将外轴15a的中间部靠后端部分仅能旋转地支承在外柱13a的后端部的内侧。因此,外轴15a会与外柱13a同步地沿轴向移动,随之,转向轴5a会伸缩。这样的转向轴5a在以能旋转的方式支承在转向柱6a的内侧的状态下,使其后端部从转向柱6a的后端开口向后方突出。而且,在该向后方突出的部分,能够支承方向盘1(参照图13)。

支承托架18a通过对铝合金等轻合金制的材料实施挤出成形(或拉拔成形)从而被制造成一体,并被配置在转向柱6a的中间部(外柱13a的前端侧部分)的周围。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支承托架18a包括:1对安装板部30a、30b,其用于支承固定于车身;1对支承板部31a、31b,其将定距托架17a从宽度方向两侧夹持;桥接部32;以及1对加强肋33a、33b。

安装板部30a、30b被设置在支承托架18a的上部宽度方向两侧部分,分别被构成为矩形板状,被沿水平方向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了将支承托架18a以能够因基于二次碰撞的冲击载荷而向前方变位(脱离)的方式支承固定于车身11,在安装板部30a、30b,形成有在各自的后端缘开口的缺口34、34。而且,在缺口34、34,卡止有由未图示的螺栓或者双头螺栓(stud)固定于车身11的脱出件35、35。脱出件35、35由合成树脂、铝系合金那样的软质金属等相对于支承托架18a(安装板部30a、30b)容易滑动的材料制造。另外,脱出件35、35分别形成有:卡止槽36、36和通孔37、37,该卡止槽36、36用于在脱出件35、35各自的宽度方向两侧面使各缺口34、34的宽度方向两侧部分卡合,该通孔37、37用于在中央部使未图示的螺栓或者双头螺栓插通。

支承板部31a、31b以在宽度方向上分离的状态相互平行地配置,并被以从安装板部30a、30b的宽度方向内端部分别呈直角地折曲,并以向下方垂下的状态设置。另外,在支承板部31a、31b的相互匹配的位置,以将支承板部31a、31b沿宽度方向贯通的状态形成有相当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第一通孔的倾角调节用长孔23a、23a。倾角调节用长孔23a、23a为以枢轴12为中心的部分圆弧状。

桥接部32被设置在支承托架18a的上部宽度方向中央部,截面为大致コ字形,使安装板部30a、30b的宽度方向内端部彼此在宽度方向上连续。

加强肋33a、33b跨各角落部的前后方向全长地连续地设置在安装板部30a、30b的下表面与支承板部31a、31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之间的2处角落部(折曲部)。即,如图2所示,加强肋33a、33b的前后方向长度被形成为与支承板部31a、31b的前后方向长度相同的长度。但是,各加强肋33a(33b)只要被形成在各倾角调节用长孔23a的正上方部(图2中以x所示的范围)即可。也就是说,各加强肋33a(33b)只要沿前后方向观察时至少沿轴向跨着各倾角调节用长孔23a的正上方部来形成即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加强肋33a、33b与安装板部30a、30b及支承板部31a、31b协同从而分别呈大致直角三棱柱状,并通过在各自的内侧设置向前后方向两侧开口的截面大致直角三角形状的空间38、38,从而使整体中空构造。其结果是,加强肋33a、33b的实心部39、39(空间38、38以外的部分)分别被构成为平板状,并沿越趋向上方而越趋向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向倾斜,并以被架设在安装板部30a、30b的靠宽度方向内端部分的下表面、与支承板部31a、31b的靠上端部分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之间的方式设置。此外,优选地,加强肋33a、33b被形成得比后述的定距托架17a的侧板部40a、40b的前后方向长度(即,扩宽部43a、43b的前后方向长度)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使加强肋33a、33b的实心部39、39的板厚为与安装板部30a、30b及支承板部31a、31b的板厚大致相同程度。另外,使加强肋33a、33b的实心部39、39的倾斜角度θ33(以与调节杆24a的中心轴正交的假想平面为基准的倾斜角度)为30°。此外,该倾斜角度θ33能够任意地设定。例如,在方向盘1向上下方向(倾斜方向)的整个移动范围内,加强肋33a、33b与支承板部31a、31b的连结部的上下方向范围α(参照图4)能够决定为:如后所述,位于基于外柱13a向上方变位而将扩宽部43a、43b向宽度方向外侧按压的范围β内(载荷发生范围内,参照图4),或比该范围β靠下侧的位置。另外,倾斜角度θ33在越变大则在刚性的越高这方面是优选,但是,能够考虑与其它部件(例如后述的脱出件35等)的干扰而决定。

具有以上那样的构成的支承托架18a在基于二次碰撞等而施加了朝向前方的较大的冲击载荷的情况下,由于各脱出件35、35从各缺口34、3向后方脱出,从而向前方变位(脱离)。由此,容许方向盘1向前方变位。

定距托架17a由铝合金等轻合金制成,被配置在外柱13a的前端侧部分的周围,包括1对侧板部40a、40b、以及连结部41。1对侧板部40a、40b和连结部41均由单一零件构成,该单一零件是由同一材料一体地形成。即,通过用压铸、挤出成形将包括1对侧板部40a、40b和连结部41的定距托架17a一体地形成,从而尺寸精度提高,保持力也提高。

侧板部40a、40b位于定距托架17a的宽度方向两侧,并分别被配置(夹持)在构成支承托架18a的1对支承板部31a、31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外柱13a的外周面之间。另外,侧板部40a、40b具有:从下方起依次为伸缩调节用长孔21a、21a、柱按压部42a、42b、以及扩宽部43a、43b。

各伸缩调节用长孔21a、21a分别相当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第二通孔,在各侧板部40a、40b的靠下端部分以沿宽度方向贯通的状态形成,并沿外柱13a的轴向(前后方向)延伸。

各柱按压部42a、42b以从侧板部40a、40b中的与各伸缩调节用长孔21a、21a的上侧相邻的部分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状态设置。因此,各柱按压部42a、42b的下表面构成了各伸缩调节用长孔21a、21b的一部分。另外,这样的柱按压部42a、42b在上下方向进入到外柱13a的外周面(下表面宽度方向两侧部分)与后述的调节杆24a之间。另外,各柱按压部42a、42b分别被构成为截面大致直角三角形状,相当于斜边的宽度方向内侧面(按压面)沿越趋向下方而越趋向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向倾斜。因此,柱按压部42a、42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彼此的间隔越趋向上方而越变大。在图示的例子中,使各柱按压部42a、42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的倾斜角度θ42(以与调节杆24a的中心轴正交的假想平面为基准的倾斜角度)为60°。此外,该倾斜角度θ42能够任意地设定,例如能够设定在15°≦θ42≦85°的范围。

各扩宽部43a、43b被设置在:在上下方向隔着转向柱6a的中心轴而位于调节杆24a的相反侧的、各侧板部40a、40b中的上端部。另外,各扩宽部43a、43b以越趋向上方而宽度尺寸(板厚)越变大的方式使各自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倾斜。具体而言,各扩宽部43a、43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直至各扩宽部43a、43b与外柱13a的外周面接触的位置、或比该位置高的位置,与支承板部31a、31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接触,并且,使各扩宽部43a、43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沿越趋向上方而越趋向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向直线地倾斜,而将各自的截面形状构成为楔形状(直角三角形状)。即,各扩宽部43a、43b与外柱13a的外周面接触的区域中的各扩宽部43a、43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接触支承板部31a、31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进一步,各扩宽部43a、43b在上下方向与外柱13a的外周面接触的该区域中被形成为实心。

因此,扩宽部43a、43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彼此的间隔越趋向上方而越变小。在图示的例子中,使各扩宽部43a、43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的倾斜角度θ43(以与调节杆24a的中心轴正交的假想平面为基准的倾斜角度)为30°。此外,该倾斜角度θ43能够任意地设定,例如能够设定在1°≦θ43≦45°的范围。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扩宽部43a、43b设置在相对于加强肋33a、33b在上下方向匹配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重叠的位置)。

此外,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优选:转向柱6a,即,外柱13a被构成为多边筒状,外柱13a的外周面与1对柱按压部42a、42b及1对扩宽部43a、43b面接触。在此情况下,外柱13a的外周面具有与1对柱按压部42a、42b及1对扩宽部43a、43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的倾斜角度θ42、θ43相同的倾斜角度的斜面。

但是,外柱13a的多边筒状只要以外柱13a的外周面与1对柱按压部42a、42b及1对扩宽部43a、43b中的至少一者面接触的方式构成即可,不被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12边筒状。

连结部41位于定距托架17a的宽度方向中央,与侧板部40a、40b相比板厚薄。另外,连结部41被构成为截面大致コ字形,包括:宽度方向中央的中央板部44;以及1对倾斜连续部45、45,其从该中央板部44的宽度方向两端缘沿越趋向宽度方向外侧而越趋向下方的方向倾斜。而且,使倾斜连续部45、45的下端部分别与扩宽部43a、43b的上端部连续。另外,中央板部44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也能够固定(例如焊接固定)在外柱13a的外周面的上端部。具有这样的构成的连结部41通过弹性变形,从而容许外柱13a向上方变位。

锁紧机构29用于切换能够进行方向盘1的位置调节的状态、与能够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状态,包括调节杆24a、调节柄26a、以及作为扩大缩小机构的凸轮装置27a。

调节杆24a是铁制的杆状部件,分别沿宽度方向插通倾角调节用长孔23a、23a、及伸缩调节用长孔21a、21a。另外,在调节杆24a的末端部形成有外螺纹部46,在基端部设置有头部47。而且,在外螺纹部46拧合有螺母48,在螺母48与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支承板部31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之间,从宽度方向外侧起依次设置有推力轴承49和按压板50。另外,使设置在按压板50的内侧面的卡合定位块(省略图示)以仅能够进行沿着倾角调节用长孔23a的变位的方式(以阻止了旋转的状态)卡合于在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支承板部31b形成的倾角调节用长孔23a。

另外,在调节杆24a的基端部,在从宽度方向一侧的支承板部31a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突出的部分,结合固定有调节柄26a的基端部。而且,在调节柄26a与宽度方向一侧的支承板部31a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之间,设置有凸轮装置27a。凸轮装置27a基于驱动侧凸轮51与被驱动侧凸轮52的相对旋转来扩大缩小宽度方向尺寸,使被驱动侧凸轮52以仅能进行沿着倾角调节用长孔23a的变位的方式(以阻止了旋转的状态)卡合于在宽度方向一侧的支承板部31a形成的倾角调节用长孔23a。另一方面,利用调节柄26a使驱动侧凸轮51与调节杆24a能够一起转动。

具有上述那样的构成的锁紧机构29能够通过基于调节柄26a的操作来扩大缩小凸轮装置27a的宽度方向尺寸,从而扩大缩小作为1对按压部的按压板50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被驱动侧凸轮52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之间的间隔。

接下来,详细说明将方向盘1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时的各部的动作。

首先,当从能对方向盘1进行位置调节的状态起使调节柄26a向上方(锁定方向)转动时,由于驱动侧凸轮51与被驱动侧凸轮52的距离扩大,从而凸轮装置27a的宽度方向尺寸变大。由此,被驱动侧凸轮52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按压板50的宽度方向内侧面的宽度方向的距离缩小。

于是,构成支承托架18a的1对支承板部31a、31b以各自的下端部彼此相互接近的方式向宽度方向内侧弹性变形。另外,与此同时,构成定距托架17a的1对侧板部40a、40b被支承板部31a、31b向宽度方向内侧按压。于是,侧板部40a、40b以各自的下端部彼此相互接近的方式向宽度方向内侧弹性变形。

当侧板部40a、40b以上述的方式弹性变形时,柱按压部42a、42b以相互接近的方式向宽度方向内侧变位。于是,柱按压部42a、42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将外柱13a向上方按压(上推)。即,如上所述,柱按压部42a、42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由于沿越趋向下方而越趋向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向倾斜,所以能够将柱按压部42a、42b向宽度方向内侧的变位(宽度方向内侧的力)转换成将外柱13a向上方按压的力。另外,通过连结部41的中央板部44以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上表面变成凸起的方式呈弓形地弹性变形,从而容许外柱13a向上方的变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因为将外柱13a构成为多边筒状(12边筒状),所以能够使构成外柱13a的外周面的边、与柱按压部42a、42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分别面接触。

而且,扩宽部43a、43b被向上方变位的外柱13a向宽度方向外侧推开(按压)。即,如上所述,各扩宽部43a、43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因为沿越趋向上方而越趋向宽度方向内侧的方向倾斜,所以能够将外柱13a向上方的变位(朝向上方的力)转换成将扩宽部43a、43b向宽度方向两侧推开的力。由此,将扩宽部43a、43b夹持在支承板部31a、31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外柱13a的外周面之间。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因为将外柱13a构成为多边筒状(12边筒状),所以能够使构成外柱13a的外周面边、与扩宽部43a、43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分别面接触(对图4中以β示出的范围赋予按压力)。

另外,在该状态下,在外柱13a,从扩宽部43a、43b对上半部的圆周方向离开的2处位置作用按压力,从柱按压部42a、42b对下半部的圆周方向离开的2处位置作用按压力。由此,缩小外柱13a的内径,利用外柱13a的内周面来保持内柱14a的外周面。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上所述,方向盘1被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

相对于此,在调节方向盘1的位置时,从将方向盘1的位置保持的状态,使调节柄26a向下方(解锁方向)转动。于是,减小凸轮装置27a的宽度方向尺寸,扩大按压板50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被驱动侧凸轮52的宽度方向内侧面的宽度方向的距离。由此,支承板部31a、31b及侧板部40a、40b从弹性变形状态恢复到自由状态。

另外,伴随着侧板部40a、40b的弹性复原,当柱按压部43a、43b分别向宽度方向外侧变位时,柱按压部43a、43b将外柱13a向上方按压着的力被解除,外柱13a向下方变位(退避)。于是,以将扩宽部43a、43b向宽度方向外侧推开的方式作用着的力也被解除。由此,扩宽部43a、43b被强力地夹持在外柱13a的外周面与支承板部31a、31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之间的状况消失。另外,从扩宽部43a、43b及柱按压部42a、42b作用于外柱13a的按压力(保持力)也丧失。其结果是,方向盘1变成能够在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进行位置调节的状态。

根据具有以上那样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能够实现兼顾支承托架18a对定距托架17a的保持力的提高、与转向柱6a的宽度方向上的支承刚性的提高。

即,在将方向盘1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时,使被夹持在支承板部31a、31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外柱13a的外周面之间的扩宽部43a、43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彼此的间隔越趋向外柱13a的变位方向(上方)越小。因此,能够利用楔形效应将扩宽部43a、43b强力地夹持在支承板部31a、31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与外柱13a的外周面之间。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因为不仅将扩宽部43a、43b推压到支承板部31a、31b中的、因为是与安装板部30a、30b的连结部侧从而宽度方向上的刚性较高的靠上端部分,而且由于在该部分(扩宽部43a、43b进行推压的靠上端部分)的宽度方向外侧设置有加强肋33a、33b,所以有效地防止支承板部31a、31b基于扩宽部43a、43b的按压力而向宽度方向外侧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充分提高扩宽部43a、43b的宽度方向两侧面与支承板部31a、31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及外柱13a的外周面之间的表面压力。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支承托架18a对定距托架17a的保持力。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以分别架设在安装板部30a、30b的下表面与支承板部31a、31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之间的方式设置有加强肋33a、33b(实心部39、39)。因此,关于支承板部31a、31b,能够分别提高宽度方向上的刚性。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实现转向柱6a的宽度方向上的支承刚性的提高。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能够实现兼顾支承托架18a对定距托架17a的保持力的提高、与转向柱6a的宽度方向上的支承刚性的提高。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5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中,仅支承托架18b的构造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构造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托架18b的情况下,1对加强肋33c、33d的形状(截面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加强肋33c、33d加大了宽度方向尺寸相对于上下方向尺寸的比例,使安装板部30a、30b、支承板部31a、31b、及加强肋33c、33d所构成的截面形状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状。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构成各加强肋33c、33d的实心部39a、39a的倾斜角度θ33(相对于支承板部31a、31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的倾斜角度)变大(在图示的例子中将倾斜角度θ33设为45°)。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将加强肋33c、33d的向前后两侧开口的空间38a、38a的容积加大。

在具有以上那样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使1对安装板部30a、30b的上下方向上的刚性提高。

关于其它构成及作用效果,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中,仅支承托架18c的构造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构造不同。

支承托架18c通过对铝合金等轻合金制的材料实施挤出成形(或拉拔成形)从而被制造成一体,在1对安装板部30a、30b的下表面与1对支承板部31a、31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之间(角落部),设置有实心状的加强肋33e、33f。加强肋33e、33f被构成为直角三棱柱状(截面直角三角形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了将具有这样的构成的支承托架18c以不能脱离的方式支承固定于车身11(参照图13),代替缺口,而在安装板部30a、30b形成有安装孔53、53。

在具有以上那样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使支承板部31a、31b的宽度方向上的刚性提高。

关于其它构成及作用效果,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

[第4实施方式]

参照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中,仅支承托架18d的构造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的构造不同。

支承托架18d通过铝合金等轻合金的压铸成形而被制造成一体,在1对安装板部30a、30b的下表面与1对支承板部31a、31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之间(角落部)设置有加强肋33e、33f。加强肋33e、33f在从轴向观察时被构成为直角三棱柱状(截面直角三角形状)。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加强肋33e、33f的内侧,以在安装板部30a、30b的宽度方向内端部的上表面开口的状态形成有多个挖除部54、54。这些各挖除部54、54在各加强肋33e、33f的每一个的内侧被以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状态形成有多个。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各挖除部54、54为三棱柱状(直角三棱柱状)。

在具有以上那样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与不具有各挖除部54、54的第3实施方式的构造相比,能够实现支承托架18d的轻量化。

关于其它构成及作用效果,与第1及第3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

[第5实施方式]

参照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中,仅支承托架18e的构造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构造不同。

支承托架18e通过对不锈钢板等金属板实施利用冲压加工进行的冲裁加工、弯曲加工等从而被制造,对于1对加强肋33g、33h,也与支承托架18e同时加工。通过将在1对安装板部30a、30b的靠宽度方向内端部分的后端缘部以分别向后方突出的状态设置的大致直角三角形状且平板状的坯片向下方呈直角地弯折,并且,利用焊接等固定到1对支承板部31a、31b的后端缘部,从而构成加强肋33g、33h。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加强肋33g、33h被形成为平板状,并仅设置在支承托架18e的后端部。

在具有以上那样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以通过对钢板实施冲压加工从而制造的廉价的支承托架18e为对象,能够提高支承板部31a、31b的宽度方向上的刚性。

关于其它构成及作用效果,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

[第6实施方式]

参照图9说明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中,支承托架18f的构造及其周边构造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构造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托架18f的情况下,使1对支承板部31a、31c中的被配置在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支承板部31c的上下方向尺寸比被配置在宽度方向一侧的支承板部31a的上下方向尺寸小。因此,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支承板部31c的下端部位于比宽度方向一侧的支承板部31a的下端部更靠上方的位置。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使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支承板部31c的下端部的位置与加强肋33b(实心部39)的下端部的位置一致。因此,在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支承板部31c,没有设置被设置在宽度方向一侧的支承板部31a的倾角调节用长孔23a。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作为调节杆24b,使用了比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调节杆短的调节杆,并使设置在调节杆24b的周围的按压板50的宽度方向内侧面直接抵接于构成定距托架17a的宽度方向另一侧的侧板部40b的宽度方向外侧面。

在具有以上那样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不会利用按压板50来将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支承板部31c向宽度方向内侧按压,但是,因为构成定距托架17a的1对扩宽部43a、43b被强力地推压到支承板部31a、31c的宽度方向内侧面,所以能够利用支承托架18f用充分大的力来保持定距托架17a。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因为能够使设置在外柱13a的后端侧的周围的未图示的键锁单元在二次碰撞时等移动到比支承托架18f更靠车辆前方侧,所以能够确保转向柱6a的收缩行程较大,能够实现驾驶员的充分保护。

关于其它构成及作用效果,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

[第7实施方式]

参照图10说明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中,仅支承托架18g的构造与上述的第6实施方式的构造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支承托架18g的情况下,从被配置在宽度方向一侧的安装板部30a的下表面与被配置在宽度方向一侧的支承板部31a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之间省略了加强肋。被配置在宽度方向另一侧的安装板部30b的下表面与被配置在宽度方向另一侧的支承板部31c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之间,与第5实施方式同样,设置有加强肋33b。

在具有以上那样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与第6实施方式的构造相比,宽度方向一侧的支承板部31a容易在宽度方向挠曲,但是,支承板部31a因为由被驱动侧凸轮52向宽度方向内侧按压,所以即使在1对扩宽部43a、43b被向宽度方向外侧推开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抵接部的表面压力充分地大。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支承托架18g的轻量化。

关于其它构成及作用效果,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

[第8实施方式]

参照图11说明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在上述的第1~第5实施方式中,使支承板部31a的内侧面与扩宽部43a、侧板部40a及柱按压部42a的外侧面全面地接触,另外,使支承板部31b的内侧面与扩宽部43b、侧板部40b及柱按压部42b的外侧面全面地接触。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1中,侧板部40c、40d的外侧面分别设置有凹部80a、80b,使得扩宽部43a的外侧面与支承板部31a的内侧面接触,另外,扩宽部43b的外侧面与支承板部31b的内侧面接触。进一步,使得柱按压部42a的外侧面与支承板部31a的内侧面接触,另外,柱按压部42b的外侧面与支承板部31b的内侧面接触。利用该构成,能够集中在扩宽部43a的内表面与外柱13a的外表面的接触部分、及扩宽部43b的内表面与外柱13a的外表面的接触部分、进一步是柱按压部42a与外柱13a的外表面的接触部分、及柱按压部42b与外柱13a的外表面的接触部分来施加调节柄26a所带来的夹紧力。因此,能够实现兼顾支承托架18b对定距托架17c的保持力的进一步提高、与转向柱6a的宽度方向上的支承刚性的进一步提高。

关于其它构成及作用效果,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

[第9实施方式]

参照图12a及图12b说明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在上述的第1~第8实施方式中,作为转向柱6a,采用了通过将图12b所示那样的前侧的内柱14a的后部以能够进行轴向上的相对变位的方式内嵌在后侧的外柱13a的前部,从而使得能够呈可伸缩状地使全长伸缩的转向柱。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作为转向柱6b,如图12a所示,采用了通过将前侧的外柱13b的后部以能够进行轴向上的相对变位的方式外嵌在后侧的内柱14b的前部,从而使得能够呈可伸缩状地使全长伸缩的转向柱。在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构成定距托架17b的1对侧板部40a、40b,代替伸缩调节用长孔21a、21a,而形成有单纯的圆孔(省略图示)。

关于其它构成及作用效果,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仅包括能够调节方向盘的前后方向位置的伸缩机构的构造、仅包括能够调节方向盘的上下方向位置的倾斜机构的构造、以及包括伸缩机构和倾斜机构的构造的转向装置。

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作为定距托架,还能够采用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构造为上下对称的定距托架。在采用了这样的构成的情况下,关于定距托架,关于上下方向的记载变得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反。另外,在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还能够将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构造适当组合而实施。

本申请基于2016年7月1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141068及2017年6月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109203,将其内容作为参照援引于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