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门槛结构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08039发布日期:2018-09-21 23:26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下门槛结构总成。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汽车的安全问题,要求其能够承受严格的正碰、侧碰,使驾驶员和乘员的安全得到保证。在新车碰撞测试ncap(newcarassessmentprogram)评价中,乘员舱刚度与乘员伤害有直接的关系,乘员舱刚度大,舱体在碰撞中变形小,乘员的生存空间就得到了保证,乘员的伤害就会相应的减小。但是刚度又不能做的太强,因为碰撞时需要满足一定的吸能要求,只有乘员舱的钣金变形才会产生吸能。因此,乘员舱的b柱的设计需要有一定的吸能作用,来吸收侧碰传递过来的能量,同时还要具有足够的刚度,避免在侧碰时将b柱压溃过多,对车内人员造成伤害。

现有技术中,为了避免b柱压溃过多,通常增加b柱和下门槛两者的材料厚度,或采用高强度的钣金制备b柱和下门槛。

现有技术的改进不能很好的实现侧碰撞力的传递,侧碰的能量依旧由下门槛和b柱来吸收,而不能将能量分散到整车中。再者,现有技术的改进不能很好的同时控制b柱以及下门槛的刚度和变形量,不能同时兼顾变形和吸能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下门槛结构总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能够很好的实现侧碰撞力的传递,能够将侧碰的能量从下门槛、b柱内板传递到车架横梁,使得侧碰的能量分散在车身中,提高了安全性;同时,具有良好的吸能效果,能够同时兼顾乘员舱舱体的变形和吸能效果。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下门槛结构总成,所述下门槛结构总成包括侧围外板、b柱内板、门槛加强板、门槛内板和车架横梁;

所述侧围外板设置在车辆地板一侧,所述车架横梁设置在车辆地板上;所述b柱内板固定设置在所述侧围外板朝向所述车辆地板一侧;

所述侧围外板朝向所述车辆地板一侧的下边缘处形成下门槛,所述下门槛、所述b柱内板的下端和所述车架横梁三者位置相对;

所述门槛加强板和所述门槛内板均设置在所述下门槛上,且两者靠近所述b柱内板下端的端部分别设置在所述b柱内板下端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相对侧,并分别与所述b柱内板固定连接;

所述b柱内板的下端与所述门槛加强板共同围成第二腔,所述b柱内板的下端与所述门槛内板共同围成第一腔;

其中:所述下门槛结构总成还包括门槛外腔吸能支架和门槛内腔吸能支架;

所述门槛外腔吸能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内,且所述门槛外腔吸能支架固定连接所述门槛加强板,并与所述b柱内板之间设置有第一空隙;

所述门槛内腔吸能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内,且所述内腔吸能支架固定连接所述b柱内板的下端,并与所述门槛内板之间设置有第二空隙。

如上所述的下门槛结构总成,其中,优选的是,车辆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空隙和所述第二空隙均宽10mm。

如上所述的下门槛结构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车架横梁、所述门槛内腔吸能支架和所述门槛外腔吸能支架三者的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中线重合。

如上所述的下门槛结构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车架横梁、所述门槛内腔吸能支架和所述门槛外腔吸能支架三者的沿车辆的高度方向中线重合。

如上所述的下门槛结构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门槛内腔吸能支架的强度小于所述门槛外腔吸能支架的强度。

如上所述的下门槛结构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b柱内板下端的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相对第一侧面上均具有第一平面;

沿车辆的高度方向,所述门槛加强板的纵切面为凹槽型,所述门槛加强板的槽口朝向所述第一侧面,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面;

沿车辆的宽度方向,所述外腔吸能支架的横切面为凹槽型,所述外腔吸能支架的槽口朝向所述门槛加强板,并固定连接所述门槛加强板,所述外腔吸能支架的与所述外腔吸能支架的槽口相对的第三底部为平面;

所述第三底部平行所述第一平面,且与所述第一平面位置对应;

所述第三底部与所述第一平面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空隙。

如上所述的下门槛结构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外腔吸能支架两相对槽壁上设置有加强筋;

所述加强筋沿所述外腔吸能支架的槽深方向延伸。

如上所述的下门槛结构总成,其中,优选的是,所述b柱内板下端的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相对第一侧面上均具有第一平面;

沿车辆的高度方向,所述门槛内板的纵切面为凹槽型,所述门槛内板的槽口朝向第一侧面,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面,所述门槛内板的与所述门槛内板的槽口相对的第一底部为平面;

沿车辆的宽度方向,所述门槛内腔吸能支架的横切面为凹槽型,所述门槛内腔吸能支架的槽口朝向所述第一侧面,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平面;

所述门槛内腔吸能支架的与所述门槛内腔吸能支架槽口相对的第二底部平行所述第一底部,且与所述第一底部位置对应;

所述第一底部与所述第二底部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空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侧碰力f作用在侧围外板上,侧围外板变形,将侧碰力f传递到门槛加强板上,该侧碰力f的能量被门槛外腔吸能支架吸收,同时,由于门槛外腔吸能支架具有一定的刚度,并不变形,只是随着门槛加强板沿着侧碰力f方向的变形,门槛外腔吸能支架被推动挪位,并作用在b柱内板的下端,使b柱变形,同时,侧碰力f进一步传递到门槛内腔吸能支架,该侧碰力f的能量被门槛内腔吸能支架进一步吸收,同时,门槛内腔吸能支架具有一定的刚度,并不变形,只是随着b柱内板的下端沿着侧碰力f方向的变形,门槛内腔吸能支架被推动挪位,并作用在门槛内板上,进而作用在车架横梁上,整个过程中,实现了侧碰力f往车身上的传输和分散,同时,门槛外腔吸能支架和门槛内腔吸能支架这两个具有刚度和吸能性的元件的存在,使得侧围外板、b柱内板和门槛内板三者的变形量大大减小,有效保证了乘客的安全。

本发明通过增设具有刚度和能吸能性的门槛外腔吸能支架和门槛内腔吸能支架,使得侧碰力能够依次经过侧围外板、门槛加强板、门槛外腔吸能支架、b柱内板、门槛内腔吸能支架和门槛内板传递到车架横梁上,实现了侧碰力f往车身上的传输和分散,克服了侧碰力f只分布在侧围外板、b柱内板和门槛内板上,进而造成侧围外板、b柱内板和门槛内板三者的变形量过大,不能保证乘客安全的问题。再者,在侧碰力的传输过程中,门槛外腔吸能支架和门槛内腔吸能支架两者具有良好的吸能效果,能够实现侧碰能量的吸收,整体结构同时兼顾了乘客舱的变形和吸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侧围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b柱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门槛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门槛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门槛外腔吸能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门槛内腔吸能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b柱内板与门槛内腔吸能支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下门槛结构总成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p区域放大图;

图10是图9的a-a向剖面图;

图11是图9的b-b向剖面图。

元件标号说明:1-侧围外板,2-b柱内板,3-门槛加强板,4-门槛内板,5-门槛外腔吸能支架,6-门槛内腔吸能支架,7-车架横梁。

d1-第一空隙,d2-第二空隙;

a-第一底部,b-第二底部,c-第三底部,d-第一侧面,f-第一平面。

a-第一腔,b-第二腔;

f-侧碰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下门槛结构总成,请参阅图8和图9所示,下门槛结构总成包括侧围外板1、b柱内板2、门槛加强板3、门槛内板4、车架横梁7、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和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通过在现有的车身结构上增设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和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同时保证侧围外板1、b柱内板2和门槛内板4三者的变形量三者的刚度和吸能性。

具体的:侧围外板1设置在车辆地板一侧,侧围外板1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车架横梁7设置在车辆地板上;b柱内板2固定设置在侧围外板1朝向车辆地板一侧;b柱内板2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侧围外板1朝向车辆地板一侧的下边缘处形成下门槛,下门槛、b柱内板2的下端和车架横梁7三者位置相对;门槛加强板3和门槛内板4两者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依次设置在下门槛上,门槛加强板3和门槛内板4均设置在下门槛上,且两者靠近b柱内板2下端的端部分别设置在b柱内板2下端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两相对侧,并分别与b柱内板2固定连接;门槛加强板3的结构图如图3所示,门槛内板4的结构图如图4所示,b柱内板2的下端与门槛加强板3共同围成第二腔b,b柱内板2的下端与门槛内板4共同围成第一腔a;如图10和图11所示。

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和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作为增设的起关键作用的部件,具有一定的刚度和吸能性,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设置在第二腔b内,且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固定连接门槛加强板3,并与b柱内板2之间设置有第一空隙d1;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设置在第一腔a内,且内腔吸能支架6固定连接b柱内板2的下端,并与门槛内板4之间设置有第二空隙d2。

在使用的时候,如图10所示,侧碰力f作用在侧围外板1上,侧围外板1变形,将侧碰力f传递到门槛加强板3上,该侧碰力f的能量被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吸收,同时,由于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具有一定的刚度,并不变形,只是随着门槛加强板3沿着侧碰力f方向的变形,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被推动挪位作用在b柱内板2的下端,使b柱内板2的下端变形,同时,侧碰力f进一步传递到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该侧碰力f的能量被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进一步吸收,同时,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具有一定的刚度,并不变形,只是随着b柱内板2的下端沿着侧碰力f方向的变形,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被推动挪位作用在门槛内板4上,进而作用在车架横梁7上,整个过程中,实现了侧碰力f往车身上的传输和分散,同时,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和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这两个具有刚度和能吸能元件的存在,使得侧围外板1、b柱内板2和门槛内板4三者的变形量大大减小,有效保证了乘客的安全。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请继续参阅图10和图11所示,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第一空隙d1和第二空隙d2均宽10mm。该距离能够有效吸能以及阻止侧围外板1、b柱内板2和门槛内板4三者的变形量三者变形量过大,能够有效保证乘客安全。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请继续参阅图10,车架横梁7、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和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三者的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中线重合。该设置能够保证侧碰力从侧围外板1能够有效的传输到车架横梁7上。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请继续参阅图11,车架横梁7、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和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三者的沿车辆的高度方向中线重合。该设置能够保证侧碰力从侧围外板1能够有效的传输到车架横梁7上。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的强度小于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的强度。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的强度大于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的强度能够保证在侧碰力f传递过程中,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不会被压溃,能够保证侧碰力f有效传递到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能够保证侧碰力f的有效传输,因为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一旦被压溃,侧碰力f将不能被传输;而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上承受的侧碰力f经过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吸能后得到消减,所以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的强度小于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的强度即可。当然,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的强度也应保证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不被严重压溃。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请参阅图2所示,b柱内板2下端的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相对第一侧面d上均具有第一平面f;请参阅图11所示,沿车辆的高度方向,门槛加强板3的纵切面为凹槽型,门槛加强板3的槽口朝向第一侧面d,并固定连接第一侧面d;请参阅图10所示,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外腔吸能支架5的横切面为凹槽型,外腔吸能支架5的槽口朝向门槛加强板3,并固定连接门槛加强板3,外腔吸能支架5的与外腔吸能支架5的槽口相对的第三底部c为平面;请继续参阅图10所示,第三底部c平行第一平面f,且与第一平面f位置对应;第三底部c与第一平面f之间设置有第一空隙d1。将外腔吸能支架5的与外腔吸能支架5的槽口相对的第三底部c设置为平面,外腔吸能支架5的第三底部c能够与b柱内板2的第一平面f接触形成有效碰撞区域,进而保证侧碰力f的传递。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请参阅图5所示,外腔吸能支架5两相对槽壁上设置有加强筋51;加强筋51沿外腔吸能支架5的槽深方向延伸,即沿着侧碰力f的传递方向延伸,该设置能够保证外腔吸能支架5的强度,避免外腔吸能支架5被压溃。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技术方案,请参阅图2所示,b柱内板2下端的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相对第一侧面d上均具有第一平面f;请继续参阅图11所示,沿车辆的高度方向,门槛内板4的纵切面为凹槽型,门槛内板4的槽口朝向第一侧面d,并固定连接第一侧面d,门槛内板4的与门槛内板4的槽口相对的第一底部a为平面;请继续参阅图10所示,沿车辆的宽度方向,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的横切面为凹槽型,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的槽口朝向第一侧面d,并固定连接第一平面f;请参阅图10和图11所示,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的与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槽口相对的第二底部b平行第一底部a,且与第一底部a位置对应;第一底部a与第二底部b之间设置有第二空隙d2。该设置能够保证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的第二底部b与门槛内板4的第一底部a接触形成有效碰撞区域,进而保证侧碰力f的传递。

本发明工作的时候,请参阅图10所示,侧碰力f作用在侧围外板1上,侧围外板1变形,将侧碰力f传递到门槛加强板3上,该侧碰力f的能量被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吸收,同时,由于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具有一定的刚度,并不变形,只是随着门槛加强板3沿着侧碰力f方向的变形,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的被推动挪位,并作用在b柱内板2的下端,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的第三底部c与b柱内板2的下端的第一平面f两个平面有效接触碰撞,使得b柱内板2的下端变形,同时,侧碰力f进一步传递到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该侧碰力f的能量被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进一步吸收,同时,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具有一定的刚度,并不变形,只是随着b柱内板2的下端沿着侧碰力f方向的变形,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被推动挪位,并作用在门槛内板4上,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的第二底部b与门槛内板4的第一底部a两个平面有效接触碰撞,使得侧碰力f有效传递到车架横梁7上,整个过程中,实现了侧碰力f往车身上的传输和分散。同时,门槛外腔吸能支架5和门槛内腔吸能支架6这两个具有刚度和能吸能元件的存在,使得门槛内板4的变形量相对侧围外板1的变形量大大减小,有效保证了乘客的安全。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发明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发明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