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涉及车厢构造。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1-136640号公报中公开了有关公交车的发明。该公交车具有设置于相邻的座席间的隔壁,利用该隔壁对车厢进行分隔。另外,隔壁能够拆下,由此,能够在任意的位置对车厢进行分隔。
然而,近年来,利用乘用车的拼车服务(车辆共乘)开始普及,但在拼车的情况下,由于陌生人彼此共同乘坐于相同的车辆,所以在隐私保护的角度下,存在课题。因此,可以考虑将在日本特开2011-136640号公报中公开的隔壁设置在座席间,但由于隔壁能够拆下,所以即使拼车的乘客中的一方的乘客期望设置隔壁,另一方的乘客也能够将隔壁拆下,因此,有可能无法充分地进行隐私保护。因此,上述技术在这一点上留有改良的余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得到能够提高乘客的隐私保护性能的车厢构造。
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车厢构造具有:车厢,所述车厢为乘客的乘坐空间;以及壁部,所述壁部能够选择性地设为将所述车厢分隔为多个单独空间的分隔状态、和将至少一组相邻的该单独空间彼此相互连通的连通状态,并且,通过被操作成在相邻的所述单独空间彼此中的每一个都成为所述连通状态,从而使进行了该操作的相邻的所述单独空间彼此成为所述连通状态。
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在成为乘客的乘坐空间的车厢设置有壁部。该壁部能够选择性地设为将车厢分隔为多个单独空间的分隔状态、和将至少一组相邻的单独空间彼此相互连通的连通状态。因此,在乘客期望保护隐私的情况下,通过使壁部成为分隔状态,并且使乘客乘坐于彼此不同的单独空间内,从而能够对隐私进行保护。另一方面,在乘客彼此期望进行交流的情况下,通过使壁部成为连通状态,从而乘坐于不同的单独空间的乘客彼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交流。
在此,在本公开中,通过在相邻的单独空间中的每一个以使壁部成为连通状态的方式进行操作,从而使进行了该操作的单独空间彼此成为连通状态。即,通过乘坐于相邻的单独空间的双方的乘客分别进行设为连通状态的操作而成为连通状态,因此,即使仅乘坐于一方的单独空间的乘客进行设为连通状态的操作,只要乘坐于与一方的单独空间相邻的另一方的单独空间的乘客未进行设为连通状态的操作,就不会成为连通状态。因此,在某位乘客不期望成为连通状态的状态下,能够防止单独空间彼此成为连通的状态。
在此,“分隔”包括将各个单独空间划分(区分)为大致没有间隙的状态的情况、划分(区分)为虽然存在间隙但会遮挡视野的程度的情况等。
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的车厢构造中,所述壁部具有两块可动壁,所述两块可动壁对置地设置于相邻的所述单独空间之间,并且通过使所述两块可动壁互相成为打开状态,从而成为所述连通状态,各个所述可动壁仅通过从与各个所述可动壁相对的一侧的所述单独空间进行操作而成为所述打开状态。
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壁部具有对置地设置于相邻的单独空间之间的两块可动壁。该两块可动壁仅通过从彼此相对的一侧的单独空间进行操作而成为打开状态,通过使该两块可动壁互相成为打开状态,从而使相邻的该单独空间成为连通状态。即,乘坐于一方的单独空间的乘客仅能够进行使面向该一方的单独空间的一块可动壁成为打开状态的操作,但无法进行使面向隔着该可动壁而相邻的另一方的单独空间的另一可动壁成为打开状态的操作。因此,即使乘坐于一方的单独空间的乘客使面向该一方的单独空间的一侧的可动壁成为打开状态,只要乘坐于与该一方的单独空间相邻的另一方的单独空间的乘客未使面向另一方的单独空间的另一可动壁成为打开状态,就不会成为连通状态。因此,在某位乘客不期望成为连通状态的状态下,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防止单独空间彼此成为连通的状态。
根据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的车厢构造中,所述壁部具有单体的可动壁,所述单体的可动壁设置于相邻的所述单独空间之间,且通过使所述单体的可动壁成为打开状态,从而成为所述连通状态,该可动壁仅通过以从相对的一方的所述单独空间和另一方的所述单独空间分别使该可动壁成为所述打开状态的方式进行操作而成为所述打开状态。
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壁部具有设置于相邻的单独空间之间的单体的可动壁。该可动壁仅通过以从相对的一方的单独空间和另一方的单独空间分别使该可动壁成为打开状态的方式进行操作而成为打开状态。即,即使乘坐于一方的单独空间的乘客进行使可动壁成为打开状态的操作,只要乘坐于隔着该可动壁而相邻的另一方的单独空间的乘客未进行使可动壁成为打开状态的操作,可动壁就不会成为打开状态,一方的单独空间与另一方的单独空间就不会成为连通状态。因此,能够利用单体的可动壁来谋求空间节省,并且,在某位乘客不期望成为连通状态的状态下,能够防止单独空间彼此成为连通的状态。
根据技术方案2或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的车厢构造中,所述可动壁通过沿着水平方向移动而成为所述打开状态。
根据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由于在设为打开状态时,使可动壁沿着水平方向移动,因此,容纳可动壁的空间被设置在水平方向上的其他场所。即,由于在使可动壁成为打开状态时敞开的部位不需要设置用于容纳可动壁的空间,因此,能够将敞开的部位设定在车厢的从车顶板遍及到车底板的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较大的范围内。因此,在连通状态时,一方的单独空间与另一方的单独空间之间的移动变得容易。
根据技术方案2或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的车厢构造中,所述可动壁通过沿着垂直方向移动而成为所述打开状态。
根据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由于在设为打开状态时,使可动壁沿着垂直方向移动,因此,容纳可动壁的空间被设置在垂直方向上的其他场所。即,能够使在使可动壁成为打开状态时敞开的空间在水平方向上较宽。因此,能够提高连通状态时的敞开感。
根据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的车厢构造中,所述可动壁被设置成将所述车厢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
根据技术方案6记载的发明,由于沿着水平方向移动的可动壁被设置成将车厢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所以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一般比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大的车厢中,可动壁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即,容易确保使可动壁成为打开状态时的可动壁的容纳空间。
根据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的车厢构造中,所述可动壁被设置成将所述车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
根据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由于沿着垂直方向移动的可动壁被设置成将车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所以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一般比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小的车厢中,可动壁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移动。即,容易确保使可动壁成为打开状态时的可动壁的容纳空间。
根据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7中任一项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的车厢构造中,在所述车厢设置有跨设于相邻的所述单独空间的桌台,所述壁部将该桌台包括在内地选择性地设为所述分隔状态和所述连通状态。
根据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在车厢设置有跨设于相邻的单独空间的桌台,壁部将桌台包括在内地选择性地设为分隔状态和连通状态,因此,在分隔状态下,乘客能够独自地使用桌台,另一方面,在连通状态下,乘客能够一体且较宽地使用跨设于相邻的单独空间的桌台。
根据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9记载的发明的车厢构造中,所述桌台设置于将所述车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的所述壁部与将所述车厢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的所述壁部的交叉部。
根据技术方案9记载的发明,由于桌台设置于将车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的壁部与将车厢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的壁部的交叉部,所以能够高效地将桌台设置于多个单独空间。
根据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9中任一项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0记载的发明的车厢构造中,在多个所述单独空间内分别设置有车辆用座椅,多个该车辆用座椅被配置成隔着将所述车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的所述壁部而对置。
根据技术方案10记载的发明,在多个单独空间内分别设置有车辆用座椅,各个车辆用座椅被配置成隔着将车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的壁部而对置。因此,在将车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的壁部成为连通状态时,乘客彼此以相对的状态就坐,因此,即使在想要进行交流的乘客彼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彼此分开地就坐的情况下,也容易进行交流。
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的车厢构造具有能够提高乘客的隐私保护性能这样的优异的效果。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的车厢构造具有能够低成本地提高乘客的隐私保护性能这样的优异的效果。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的车厢构造具有能够兼顾空间效率的提高和乘客的隐私保护性能的提高这样的优异的效果。
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的车厢构造具有能够提高上下车时的便利性这样的优异的效果。
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的车厢构造具有能够提高连通状态时的舒适性这样的优异的效果。
技术方案6、7记载的发明的车厢构造具有能够提高车厢内的布局的自由度这样的优异的效果。
技术方案8记载的发明的车厢构造具有能够提高乘坐中的便利性这样的优异的效果。
技术方案9记载的发明的车厢构造具有能够降低成本这样的优异的效果。
技术方案10记载的发明的车厢构造具有在连通状态时乘客彼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交流这样的优异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车厢构造的车辆的概略立体图。
图2是表示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车厢构造的车辆的车厢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表示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车厢构造的车辆的车厢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厢构造的水平可动壁的分隔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5是表示相对于图4而使对置的一方的水平可动壁成为打开状态后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6是表示相对于图4而使水平可动壁成为连通状态后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厢构造的垂直可动壁的分隔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8是表示相对于图7而使对置的一方的垂直可动壁成为打开状态后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9是表示相对于图7而使垂直可动壁成为连通状态后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厢构造的桌台的概略立体图。
图11是表示使第一实施方式的车厢构造的所有的壁部都成为分隔状态后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12是表示使第一实施方式的车厢构造中的将车辆宽度方向隔开的壁部成为连通状态后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使第一实施方式的车厢构造中的将车辆宽度方向隔开的壁部以及将车辆前后方向隔开的一方的壁部成为连通状态后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14是表示使第一实施方式的车厢构造的所有的壁部都成为连通状态后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车厢构造的桌台的第二铰链的概略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厢构造的水平可动壁的分隔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17是表示使第二实施方式的车厢构造的所有的壁部都成为分隔状态后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18是表示使第二实施方式的车厢构造的所有的壁部都成为打开状态后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车厢构造的垂直可动壁的分隔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图15,对本发明的车厢构造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示出的箭头fr表示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箭头out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下方向上侧。
(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作为一例,应用本实施方式的车厢构造10的车辆12为单箱型的乘用车,在两侧部分别设置有侧门14。该侧门14为对开式(日文:観音開き)的构造,且能够利用分别设置于车门开口部的车辆前方侧以及车辆后方侧的铰链而分别进行开闭(参照图中的双点划线)。作为一例,该车辆12为自动驾驶车辆,为未设置驾驶座以及副驾驶座的结构。
(车厢)
如图2所示,在车辆12的车厢内设置有用于供乘客就坐的车厢16。该车厢16占据车厢的大部分,能够经由侧门14的开口而从车外向车厢16内移动或从车厢16向车外移动。此外,在车厢内的车厢16的车辆后方侧设置有行李装载空间(行李室)。
在车厢16设置有由后述的壁部18分隔而成的多个单独空间2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在各个单独空间20内各设置有一个车辆用座椅22。该车辆用座椅22包括用于支承乘客的腰部以及大腿部的座垫24、用于支承乘客的背部的座椅靠背26、以及用于支承乘客的头部的头枕28。另外,车厢16的车辆前方侧的单独空间20内的车辆用座椅22沿使乘客朝向车辆后方侧就坐的方向安装。另一方面,车厢16的车辆后方侧的单独空间20内的车辆用座椅22沿使乘客朝向车辆前方侧就坐的方向安装。即,使车辆前方侧的单独空间20内的车辆用座椅22与车辆后方侧的单独空间20内的车辆用座椅22以对置的方式配置。此外,也可以是,车辆用座椅22能够沿着滑动轨道在单独空间20内移动。另外,也可以是,能够利用转动机构而在水平方向上进行转动。
在车辆用座椅22与后述的壁部18的第一壁部18a之间设置有行李载置空间20a。作为一例,将该行李载置空间20a设定为能够放置一个标准的行李箱的程度的大小。即,将各个单独空间20设为能够供携带行李的乘客一人乘坐的程度的大小。此外,单独空间20并不限于能够供携带行李的乘客一人乘坐的大小,也可以为能够供二人以上的乘客乘坐的大小。
(壁部)
在车厢16内设置有壁部18。该壁部18具有:在车厢16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壁部18a、和在车厢16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壁部18b。另外,在车厢16的大致中央部、即第一壁部18a与第二壁部18b的交叉部30设置有后述的桌台32(参照图3)。
(第一壁部)
第一壁部18a的下端部18aa大致抵接于车厢16的底板34(除了后述的第一桌台可动壁36a之外),且上端部18ab大致抵接于作为车厢16的车顶板的内装件、即内顶板。
(第一壁部的可动壁)
在第一壁部18a设置有可动壁36。该可动壁36构成为包括: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水平可动壁36b、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并列地设置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第一桌台可动壁36a。水平可动壁36b设置于第一壁部18a的固定壁部18ac(参照图4)与桌台32之间,且由以车辆宽度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材构成。与水平可动壁36b同样地,固定壁部18ac由以车辆宽度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材构成,且在第一壁部18a的与车辆用座椅22对应的位置(相对于车辆用座椅22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经由固定件固定于底板34。
如图4所示,水平可动壁36b隔着固定壁部18ac对置地设置有两块。各个水平可动壁36b被设定为与固定壁部18ac大致相同的尺寸,且被设为能够沿着轨道36ba移动,所述轨道36ba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详细而言,所述轨道36ba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
另外,各个水平可动壁36b在对置的(重叠的)状态下,在与单独空间20相对的一侧的面的车辆上下方向大致中央且桌台32侧安装有把持构件40a、40b。该把持构件40a、40b分别从水平可动壁36b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单独空间20侧)突出,且由在车辆主视时形成为大致u字状的管构件构成。另外,作为一例,把持构件40a、40b具备锁定机构,通过对把持构件40a、40b进行把持,从而能够将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并使水平可动壁36b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因此,如图5所示,乘坐于一方的单独空间20的乘客通过把持与该乘客乘坐的单独空间20相对的一侧的水平可动壁36b的把持构件40a,从而能够使该水平可动壁36b向车辆前方侧移动。此外,如下位置相当于“打开状态”:在该位置处,水平可动壁36b的与桌台32对置的一侧的端部36bb和固定壁部18ac的与桌台32对置的一侧的端部18ad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成为大致相同。另一方面,由于该乘客无法把持与安装有把持构件40a的水平可动壁36b对置的另一方的水平可动壁36b的把持构件40b,所以设为了无法使该水平可动壁36b移动的结构。
如图10所示,第一桌台可动壁36a由以车辆宽度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构件构成,且在桌台32的顶板32a上沿车辆宽度方向对置地设置有两块。详细而言,各个第一桌台可动壁36a的下端部36aa与桌台32的顶板32a的上表面对置,并且,上端部36ab被设在与水平可动壁36b的上端部36bc大致相同的位置(参照图4)。另外,各个第一桌台可动壁36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一侧的端部36ac位于桌台32的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36ad位于与桌台3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端部32aa对应的位置。
各个第一桌台可动壁36a经由第一铰链42而安装于桌台32的顶板32a,所述第一铰链42安装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各个第一桌台可动壁36a在对置的状态下与单独空间20相对的一侧的面)36ae且下端部36aa侧,并以车辆前后方向为轴向。因此,各个第一桌台可动壁36a能够以车辆前后方向为轴向,从图示的立设状态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倾倒在顶板32a上(参照图中的箭头m1)。该状态相当于“打开状态”(参照图12)。此外,第一桌台可动壁36a利用止动件来限制向对置的另一方的第一桌台可动壁36a侧的倾倒。
另外,在各个第一桌台可动壁36a,在侧面36ae的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且上端部36ab侧安装有把持构件44a、44b。该把持构件44a、44b由在车辆俯视时形成为大致u字状的管构件构成,且分别从第一桌台可动壁36a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另外,作为一例,把持构件44a、44b具备锁定机构,通过对把持构件44a、44b进行把持,从而能够解除锁定机构的锁定,能够使第一桌台可动壁36a如图12所示那样以车辆前后方向为轴向而倾倒。
(第二壁部)
如图2所示,第二壁部18b的下端部18ba大致抵接于车厢16的底板34(除了后述的第二桌台可动壁48b之外),且上端部18bb在后述的可动壁48为打开状态时大致抵接于车厢16的内顶板。
(第二壁部的可动壁)
在第二壁部18b设置有可动壁48。该可动壁48构成为包括: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垂直可动壁48a、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并列地设置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第二桌台可动壁48b。垂直可动壁48a设置于闭合状态下的侧门14与桌台32之间(参照图3),由以车辆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材构成。
如图7所示,垂直可动壁48a隔着固定壁部18bc对置地设置有两块。与垂直可动壁48a同样地,固定壁部18bc由以车辆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材构成,且如图7所示,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位于桌台3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32ab附近,且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位于闭合状态下的侧门14的附近(参照图3)。并且,垂直可动壁48a在第二壁部18b的与车辆用座椅22对应的位置(相对于车辆用座椅22在车辆前后方向内侧的位置),经由固定件固定于底板34。
如图7所示,各个垂直可动壁48a被设定为与固定壁部18bc大致相同的尺寸,且被设为能够沿着一对轨道50移动,所述一对轨道50沿垂直方向延伸设置,详细而言,所述一对轨道50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设置。
各个垂直可动壁48a在对置的(重叠的)状态下,在与单独空间20相对的一侧的侧面48aa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且上端部48ab侧安装有把持构件52a、52b。该把持构件52a、52b分别从垂直可动壁48a向车辆前后方向外侧突出,且由在车辆俯视时形成为大致u字状的管构件构成。另外,作为一例,把持构件52a、52b具备锁定机构,通过对把持构件52a、52b进行把持,从而能够将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并使垂直可动壁48a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移动。因此,如图8所示,乘客通过把持与该乘客乘坐的单独空间20相对的一侧的垂直可动壁48a的把持构件52a,从而能够使该垂直可动壁48a向车辆下方侧移动。此外,垂直可动壁48a的下端部48ac大致抵接于底板34的状态相当于技术方案2的“打开状态”。另一方面,由于该乘客无法把持与安装有把持构件52a的垂直可动壁48a对置的另一方的垂直可动壁48a的把持构件52b,所以设为了无法使该垂直可动壁48a移动的结构。此外,垂直可动壁48a的上端部48ab构成第二壁部18b的上端部18bb的一部分,在闭合状态下,上端部48ab大致抵接于车厢16的内顶板。
如图10所示,第二桌台可动壁48b由以车辆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构件构成,且在桌台32的顶板32a上沿车辆前后方向对置地设置有两块。详细而言,各个第二桌台可动壁48b的下端部48ba与桌台32的顶板32a的上表面对置,并且,上端部48bb被设在与垂直可动壁48a的闭合状态时的上端部48ab大致相同的位置(参照图7)。另外,各个第二桌台可动壁48b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48bc位于桌台32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车辆宽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48bd位于与桌台3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32ab对应的位置。
各个第二桌台可动壁48b经由第二铰链56而安装于桌台32的顶板32a,所述第二铰链56安装于车辆前后方向外侧的侧面(各个第二桌台可动壁48b在对置的状态下与单独空间20相对的一侧的面)48be且下端部48ba侧,并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因此,各个第二桌台可动壁48b能够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从图示的立设状态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外侧而倾倒在顶板32a上(参照图中的箭头m2)。该状态相当于“打开状态”。此外,设为了如下结构:第二桌台可动壁48b利用止动件来限制向对置的另一方的第二桌台可动壁48b侧的倾倒,并且,在立设状态下,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48bc与第一桌台可动壁36a的端部36ac抵接。
另外,在各个第二桌台可动壁48b,在侧面48be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且上端部48bb侧安装有把持构件58a、58b。该把持构件58a、58b为在车辆俯视时形成为大致u字状的管构件,且分别从第二桌台可动壁48b向车辆前后方向外侧突出。另外,作为一例,把持构件58a、58b具备锁定机构,通过对把持构件58a、58b进行把持,从而能够解除锁定机构的锁定,能够使第二桌台可动壁48b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而倾倒(参照图13)。
如图15所示,第二铰链56构成为包括桌台侧铰链构件56a和可动壁侧铰链构件56b。桌台侧铰链构件56a具有桌台安装部56aa、桌台侧铰链轴56ab、及中间部56ac,桌台安装部56aa与中间部56ac经由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的桌台侧铰链轴56ab而能够转动地连通。桌台安装部56aa为以车辆上下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状构件,并经由插通于沿板厚方向贯通的贯通孔的紧固件60而安装于桌台32的顶板32a的上表面。
中间部56ac为板状构件,且经由插通于沿板厚方向贯通的多个贯通孔的多个紧固件62而紧固于后述的可动壁侧铰链构件56b的中间部56ba。
可动壁侧铰链构件56b具有可动壁安装部56bb、可动壁侧铰链轴56bc、及中间部56ba,可动壁安装部56bb与中间部56ba经由以车辆宽度方向为轴向的可动壁侧铰链轴56bc而能够转动地连通。可动壁安装部56bb为板状构件,并经由插通于沿板厚方向贯通的贯通孔的紧固件60而安装于第二桌台可动壁48b的侧面48be。
中间部56ba为板状构件,且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沿板厚方向贯通的长孔贯通孔56bd,所述长孔贯通孔56bd以车辆上下方向为长边方向。在该长孔贯通孔56bd中插通并紧固有插通于桌台侧铰链构件56a的中间部56ac的紧固件62,由此,中间部56ba能够相对于桌台侧铰链构件56a而沿着长孔贯通孔56bd的长边方向进行相对移动,进而,可动壁侧铰链构件56b能够相对于桌台侧铰链构件56a而沿着长孔贯通孔56bd的长边方向进行相对移动。利用该相对移动,能够对桌台侧铰链轴56ab和可动壁侧铰链轴56bc进行调整,以使其分离为第一桌台可动壁36a(参照图10)的板厚尺寸以上。利用以上的结构,第二桌台可动壁48b相对于桌台32的顶板32a能够以桌台侧铰链轴56ab以及可动壁侧铰链轴56bc中的至少一方为转动中心而倾倒。因此,如图13所示,即使在第一桌台可动壁36a已经倾倒在顶板32a上的状态下,也能够使第二桌台可动壁48b以重叠的方式倾倒在该第一桌台可动壁36a上。
(桌台)
如图3所示,桌台32设置于车厢16的车辆前后方向以及车辆宽度方向各自的大致中央。即,如上所述,设置于第一壁部18a与第二壁部18b的交叉部30。如图10所示,桌台32具有顶板32a、第一支承壁部32b及第二支承壁部32c。顶板32a由在车辆俯视时为大致方形的板状构件构成(参照图3)。
第一支承壁部32b与闭合状态时的第一桌台可动壁36a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连续,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另一方面,第二支承壁部32c与闭合状态时的第二桌台可动壁48b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连续,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设置。并且,第一支承壁部32b和第二支承壁部32c被设定为固定壁部18ac的大致一半的高度(参照图4、图7),并从车辆下方侧支承顶板32a。另外,第一支承壁部32b和第二支承壁部32c分别经由固定件而固定于底板34,由此,将桌台32固定于底板34,进而,将桌台32固定于车身。
(连通状态)
如图6所示,在使对置的水平可动壁36b分别成为打开状态时,隔着该水平可动壁36b而相邻的一方的单独空间20与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连通,成为连续的空间。该状态相当于“连通状态”。
另外,如图9所示,在使对置的垂直可动壁48a分别成为打开状态时,隔着该垂直可动壁48a而相邻的一方的单独空间20与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连通,成为连续的空间。该状态也相当于技术方案1记载的“连通状态”。
而且,如图12所示,即便使对置的第一桌台可动壁36a分别成为打开状态,该第一桌台可动壁36a倾倒的一侧的一方的单独空间20与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连通,也会成为连续的空间。该状态也相当于“连通状态”。
而且,如图13所示,即便使对置的第二桌台可动壁48b分别成为打开状态,该第二桌台可动壁48b倾倒的一侧的一方的单独空间20与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连通,也会成为连续的空间。该状态也相当于“连通状态”。
(分隔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在使对置的水平可动壁36b分别成为闭合状态并且使对置的第一桌台可动壁36a分别成为闭合状态时,隔着该水平可动壁36b以及该第一桌台可动壁36a而相邻的一方的单独空间20与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被分隔,成为非连续的空间。该状态相当于“分隔状态”。此外,如图5所示,只要对置的水平可动壁36b中的至少一方为闭合状态,就相当于“分隔状态”。同样地,只要对置的第一桌台可动壁36a中的至少一方为闭合状态,就相当于“分隔状态”。
另外,如图7所示,在使对置的垂直可动壁48a分别成为闭合状态并且使对置的第二桌台可动壁48b分别成为闭合状态时,隔着该垂直可动壁48a以及该第二桌台可动壁48b而相邻的一方的单独空间20与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被分隔,成为非连续的空间。该状态相当于技术方案1记载的“分隔状态”。此外,如图8所示,只要对置的垂直可动壁48a中的至少一方为闭合状态,就相当于“分隔状态”。同样地,只要对置的第二桌台可动壁48b中的至少一方为闭合状态,就相当于“分隔状态”。
(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车辆内部的车厢16设置有壁部18。该壁部18能够选择性地设为将车厢16分隔为多个单独空间20的分隔状态、和将各个单独空间20彼此连通的连通状态。因此,在乘客期望保护隐私的情况下,通过使壁部18成为分隔状态,并且使乘客乘坐于彼此不同的单独空间20内,从而能够对隐私进行保护。另一方面,在乘客彼此期望进行交流的情况下,通过使壁部18成为连通状态,从而乘坐于不同的单独空间20的乘客彼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交流。
在此,在本车厢中,通过在相邻的单独空间20中的每一个以使壁部18成为连通状态的方式进行操作,从而使进行了操作的单独空间20彼此成为连通状态。即,通过乘坐于相邻的单独空间20的双方的乘客分别进行设为连通状态的操作而成为连通状态,因此,如图5、图8所示,即使仅乘坐于一方的单独空间20的乘客进行设为连通状态的操作,只要乘坐于与一方的单独空间20相邻的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的乘客未进行设为连通状态的操作,就不会成为连通状态。因此,在某位乘客不期望成为连通状态的状态下,能够防止单独空间20彼此成为连通的状态。由此,能够提高乘客的隐私保护性能。
另外,如图5所示,壁部18具有对置地设置于相邻的单独空间20之间的两块水平可动壁36b。该两块水平可动壁36b仅通过从彼此相对的一侧的单独空间20进行操作而成为打开状态,如图6所示,通过使该两块水平可动壁36b互相成为打开状态,从而使相邻的该单独空间20成为连通状态。即,乘坐于一方的单独空间20的乘客仅能够进行使面向该一方的单独空间20的一块水平可动壁36b成为打开状态的操作,但无法进行使面向隔着该水平可动壁36b而相邻的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的另一水平可动壁36b成为打开状态的操作。因此,如图5所示,即使乘坐于一方的单独空间20的乘客使面向该一方的单独空间20的一侧的水平可动壁36b成为打开状态,只要乘坐于与一方的单独空间20相邻的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的乘客未使面向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的另一水平可动壁36b成为打开状态,就不会成为连通状态。因此,在某位乘客不期望成为连通状态的状态下,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来防止单独空间20彼此成为连通的状态。另外,本实施方式为设置两块水平可动壁36b并使之能够分别独自地进行移动及锁定的简单的结构。由此,能够低成本地提高乘客的隐私保护性能。以上,对水平可动壁36b的情况进行了叙述,但不仅是水平可动壁36b,对于垂直可动壁48a、第一桌台可动壁36a以及第二桌台可动壁48b而言,也是同样的。
而且,由于在设为打开状态时,使水平可动壁36b沿着水平方向移动,因此,容纳水平可动壁36b的空间被设置在水平方向上的其他场所。即,如图6所示,由于在使水平可动壁36b成为打开状态时敞开的部位op1不需要设置用于容纳水平可动壁36b的空间,因此,能够将敞开的部位op1设定在车厢16的从内顶板遍及到底板34的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较大的范围内。因此,在连通状态时,一方的单独空间20与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之间的移动变得容易。由此,能够提高上下车时的便利性。
而且,如图9所示,由于在设为打开状态时,使垂直可动壁48a沿着垂直方向移动,因此,容纳垂直可动壁48a的空间被设置在垂直方向上的其他场所。即,能够使在使垂直可动壁48a成为打开状态时敞开的空间在水平方向上较宽。因此,能够提高连通状态时的敞开感。由此,能够提高连通状态时的舒适性。
另外,如图6所示,由于沿着水平方向移动的水平可动壁36b被设置成将车厢1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所以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比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大的车厢16中,水平可动壁36b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移动。即,容易确保使水平可动壁36b为打开状态时的水平可动壁36b的容纳空间。
而且,如图9所示,由于沿着垂直方向移动的垂直可动壁48a被设置成将车厢1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所以在车辆宽度方向的尺寸比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小的车厢16中,垂直可动壁48a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移动。即,容易确保使垂直可动壁48a成为打开状态时的垂直可动壁48a的容纳空间。由此,能够提高车厢内的布局的自由度。
而且,如图3所示,在车厢16设置有跨设于相邻的单独空间20的桌台32,壁部18将桌台32包括在内地选择性地设为分隔状态和连通状态,因此,如图11所示,在分隔状态下,乘客能够独自地使用桌台32,另一方面,如图12、图13、图14所示,在连通状态下,乘客能够一体且较宽地使用跨设于相邻的单独空间20的桌台32。由此,能够提高乘坐中的便利性。
另外,由于桌台32设置于将车厢1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的第一壁部18a与将车厢在车辆宽度方向上隔开的第二壁部18b的交叉部30,所以能够高效地将桌台32设置于多个单独空间20。由此,能够降低成本。
而且,在多个单独空间20内分别设置有车辆用座椅22,各个车辆用座椅22被配置成隔着将车厢1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的第二壁部18b而相对。因此,在将车厢1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隔开的第二壁部18b如图13、图14所示那样成为连通状态时,乘客彼此以相对的状态就坐,因此,即使在想要进行交流的乘客彼此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彼此分开地就坐的情况下,也容易进行交流。由此,在连通状态时,乘客彼此容易进行交流。
而且,如图10所示,在使第一桌台可动壁36a从闭合状态成为打开状态时,第一桌台可动壁36a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倾倒在桌台32的顶板32a上。另外,在使第二桌台可动壁48b从闭合状态成为打开状态时,第二桌台可动壁48b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外侧而倾倒在顶板32a上。即,由于第一桌台可动壁36a和第二桌台可动壁48b朝向在设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进行操作的一侧的单独空间20倾倒,所以无需确认在其他单独空间20的顶板32a上是否放置有物品等其他单独空间20的桌台32的情况,就能够进行操作。由此,能够提高操作性。
此外,第二铰链56为安装于第二桌台可动壁48b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既可以为设置于第一桌台可动壁36a的结构,也可以为设置于第一桌台可动壁36a以及第二桌台可动壁48b这双方的结构。
另外,如图5所示,水平可动壁36b为通过对把持构件40a、40b进行把持而进行操作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如下结构:设置驱动机构以及使该驱动机构动作的操作部件,所述操作部件配置于各个单独空间20内的底板34、内顶板或壁部18等任意的位置,通过对该操作部件进行操作,从而使水平可动壁36b移动。而且,也可以为如下结构:不仅是水平可动壁36b,对于垂直可动壁48a、第一桌台可动壁36a以及第二桌台可动壁48b(参照图2)而言,同样地也设置驱动机构以及操作部件。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16~图19,对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厢构造进行说明。此外,对与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等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该第二实施方式的车厢构造70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如图17所示,该车厢构造70的特征在于,构成设置于壁部18的可动壁72、74的水平可动壁72a、第一桌台可动壁72b、垂直可动壁74a以及第二桌台可动壁74b由单体的板状构件构成这一点。
(第一壁部的可动壁)
即,如图16所示,水平可动壁72a设置于第一壁部18a的固定壁部18ac与桌台71之间,且由以车辆宽度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材构成。水平可动壁72a相对于固定壁部18ac设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水平可动壁72a被设定为与固定壁部18ac大致相同的尺寸,且被设为能够沿着轨道72aa移动,所述轨道72aa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详细而言,所述轨道72aa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
水平可动壁72a通过驱动机构76动作而能够在轨道72aa上移动。该驱动机构76具有电动机,通过使该电动机旋转,从而使水平可动壁72a移动。此外,在驱动机构76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将水平可动壁72a锁定,并限制在轨道72aa上的移动。即,设为了如下结构:难以通过手动来进行水平可动壁72a的移动。
驱动机构76与控制装置78电连接。控制装置78以周知的具备cpu、rom、ram等的计算机为主体而构成,在其输入侧电连接有开闭开关80,所述开闭开关80分别设置于与水平可动壁72a相对的一方的单独空间20和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另一方面,在控制装置78的输出侧电连接有驱动机构76。并且,在以使水平可动壁72a成为打开状态的方式对分别设置于与水平可动壁72a相对的一方的单独空间20和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的开闭开关80这双方进行操作时,基于这双方的开闭开关80的输入,控制装置78以使水平可动壁72a成为打开状态的方式使驱动机构76动作。换言之,即便以使水平可动壁72a成为打开状态的方式仅对分别设置于与水平可动壁72a相对的一方的单独空间20和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的开闭开关80中的一方进行操作,水平可动壁72a也不会成为打开状态。此外,作为一例,开闭开关80分别安装于面向一方的单独空间20的水平可动壁72a以及面向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的固定壁部18ac,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适当地配置于各个单独空间20内的底板34、内顶板或壁部18等任意的位置。
如图17所示,第一桌台可动壁72b构成可动壁72的另一部分,且由以车辆宽度方向为板厚方向的单体的板构件构成。在打开状态下,成为如下的状态:该第一桌台可动壁72b的下端部72ba位于形成于桌台71的收容部84内,并且,第一桌台可动壁72b的上端部72bb位于与水平可动壁72a的上端部72ab大致相同的高度。另外,各个第一桌台可动壁72b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一侧的端部72bc位于桌台71的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车辆前后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72be位于与桌台71的车辆前后方向的端部71aa对应的位置。
第一桌台可动壁72b通过驱动机构86动作而能够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移动。与驱动机构76同样地,该驱动机构86具有电动机,通过使该电动机旋转,从而使第一桌台可动壁72b移动。并且,通过使第一桌台可动壁72b向车辆下方侧移动,从而如图18所示,成为如下状态:第一桌台可动壁72b被收纳在桌台71的收容部84内,且第一桌台可动壁72b的上端部72bb(参照图17)的端面72bd位于与桌台71的顶板71a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面上,该状态相当于“打开状态”。此外,在驱动机构86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将第一桌台可动壁72b锁定,并限制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移动。即,设为了如下结构:难以通过手动来进行第一桌台可动壁72b的移动。
驱动机构86与控制装置78的输出侧电连接。并且,如上所述,在以使第一桌台可动壁72b成为打开状态的方式对分别设置于与水平可动壁72a相对的一方的单独空间20和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的开闭开关80(参照图16)这双方进行操作时,基于这双方的开闭开关80的输入,如图18所示,控制装置78以使第一桌台可动壁72b与水平可动壁72a一起成为打开状态的方式使驱动机构86动作。换言之,即便以使水平可动壁72a成为打开状态的方式仅对分别设置于与水平可动壁72a相对的一方的单独空间20和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的开闭开关80中的一方进行操作,第一桌台可动壁72b也不会成为打开状态。
(第二壁部的可动壁)
如图19所示,垂直可动壁74a设置于侧门14(参照图3)与桌台71之间,且由以车辆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的板材构成。垂直可动壁74a相对于固定壁部18bc设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垂直可动壁74a被设定为与固定壁部18bc大致相同的尺寸,且被安装成能够沿着轨道74aa移动,所述轨道74aa沿垂直方向延伸设置,详细而言,所述轨道74aa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设置。
垂直可动壁74a通过驱动机构88动作而能够沿着轨道74aa移动且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移动。与驱动机构76同样地,该驱动机构88具有电动机,通过使该电动机旋转,从而使垂直可动壁74a移动。此外,在驱动机构88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将垂直可动壁74a锁定,并限制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移动。即,设为了如下结构:难以通过手动来进行垂直可动壁74a的移动。
驱动机构88与控制装置78电连接。在控制装置78的输入侧电连接有开闭开关81,所述开闭开关81分别设置于与垂直可动壁74a相对的一方的单独空间20和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另一方面,在控制装置78的输出侧电连接有驱动机构88。并且,在以使垂直可动壁74a成为打开状态的方式对分别设置于与垂直可动壁74a相对的一方的单独空间20和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的开闭开关81这双方进行操作时,基于这双方的开闭开关81的输入,控制装置78以使垂直可动壁74a成为打开状态的方式使驱动机构88动作。换言之,即便以使垂直可动壁74a成为打开状态的方式仅对分别设置于与垂直可动壁74a相对的一方的单独空间20和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的开闭开关81中的一方进行操作,垂直可动壁74a也不会成为打开状态。此外,作为一例,开闭开关81分别安装于面向一方的单独空间20的垂直可动壁74a以及面向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的固定壁部18bc,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适当地配置于各个单独空间20内的底板34、内顶板或壁部18等任意的位置。
如图17所示,构成可动壁74的一部分的第二桌台可动壁74b由以车辆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的单体的板构件构成。在打开状态下,成为如下的状态:该第二桌台可动壁74b的下端部74ba位于形成于桌台71的收容部90内,并且,第二桌台可动壁74b的上端部74bb位于与闭合状态下的垂直可动壁74a的上端部74bb大致相同的高度。另外,各个第二桌台可动壁74b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74bc位于桌台71的车辆宽度方向大致中央,车辆宽度方向的另一方的端部74bd位于与桌台71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71ab对应的位置。此外,设为了如下结构:在闭合状态下,第二桌台可动壁74b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74bc与闭合状态下的第一桌台可动壁72b的车辆前后方向的一侧的端部72bc抵接。
第二桌台可动壁74b通过驱动机构94动作而能够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移动。与驱动机构76同样地,该驱动机构94具有电动机,通过使该电动机旋转,从而使第二桌台可动壁74b移动。并且,通过使第二桌台可动壁74b向车辆下方侧移动,从而如图18所示,成为如下状态:第二桌台可动壁74b被收纳在桌台71的收容部90内,且第二桌台可动壁74b的上端部74bb(参照图17)的端面74bf位于与桌台71的顶板71a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面上,该状态相当于“打开状态”。此外,如图17所示,在驱动机构94处于停止状态的情况下,将第二桌台可动壁74b锁定,并限制沿着车辆上下方向的移动。即,设为了如下结构:难以通过手动来进行第二桌台可动壁74b的移动。
驱动机构94与控制装置78的输出侧电连接。并且,如上所述,在以使垂直可动壁74a成为打开状态的方式对分别设置于与垂直可动壁74a相对的一方的单独空间20和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的开闭开关81(参照图19)这双方进行操作时,基于这双方的开闭开关81的输入,控制装置78以使第二桌台可动壁74b与垂直可动壁74a一起成为打开状态的方式使驱动机构94动作。换言之,即便以使第二桌台可动壁74b成为打开状态的方式仅对分别设置于与垂直可动壁74a相对的一方的单独空间20和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的开闭开关81中的一方进行操作,第二桌台可动壁74b也不会成为打开状态。
(连通状态)
如图18所示,在使水平可动壁72a以及第一桌台可动壁72b成为打开状态时,面向该水平可动壁72a以及第一桌台可动壁72b的一方的单独空间20与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连通,成为连续的空间。该状态相当于技术方案1记载的“连通状态”。此外,即便是仅使水平可动壁72a以及第一桌台可动壁72b中的某一方成为打开状态的状态,也相当于“连通状态”。
另外,在使垂直可动壁74a以及第二桌台可动壁74b成为打开状态时,面向该垂直可动壁74a以及该第二桌台可动壁74b的一方的单独空间20与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连通,成为连续的空间。该状态也相当于“连通状态”。此外,即便是仅使垂直可动壁74a以及第二桌台可动壁74b中的某一方成为打开状态的状态,也相当于“连通状态”。
(分隔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17所示,在使水平可动壁72a成为闭合状态并且使第一桌台可动壁72b成为闭合状态时,面向该水平可动壁72a以及该第一桌台可动壁72b的一方的单独空间20与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被分隔,成为非连续的空间。该状态相当于“分隔状态”。
另外,在使垂直可动壁74a成为闭合状态并且使第二桌台可动壁74b成为闭合状态时,面向该垂直可动壁74a以及该第二桌台可动壁74b的一方的单独空间20与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被分隔,成为非连续的空间。该状态相当于“分隔状态”。
(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上述结构,除了构成设置于壁部18的可动壁72、74的水平可动壁72a、第一桌台可动壁72b、垂直可动壁74a以及第二桌台可动壁74b由单体的板状构件构成这一点之外,构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厢构造10相同,因此,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另外,如图16所示,第一壁部18a具有设置于相邻的单独空间20之间的单体的水平可动壁72a。该水平可动壁72a仅通过以从相对的一方的单独空间20和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分别使该水平可动壁72a成为打开状态的方式进行操作而成为打开状态。即,即使乘坐于一方的单独空间20的乘客以使水平可动壁72a成为打开状态的方式对开闭开关80、81进行操作,只要乘坐于隔着该水平可动壁72a而相邻的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的乘客未以使水平可动壁72a成为打开状态的方式对开闭开关80、81进行操作,水平可动壁72a就不会成为打开状态,一方的单独空间20和另一方的单独空间20不会成为连通状态。因此,能够利用单体的水平可动壁72a来谋求空间节省,并且,在某位乘客不期望成为连通状态的状态下,能够防止单独空间20彼此成为连通的状态。由此,能够兼顾空间效率的提高和乘客的隐私保护性能的提高。以上,对水平可动壁72a的情况进行了叙述,但不仅是水平可动壁72a,对于垂直可动壁74a、第一桌台可动壁72b以及第二桌台可动壁74b(参照图17)而言,也是同样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使水平可动壁72a成为打开状态时,使第一桌台可动壁72b与水平可动壁72a一起成为打开状态,并且,构成为在使水平可动壁72a成为闭合状态时,使第一桌台可动壁72b与水平可动壁72a一起成为闭合状态,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使水平可动壁72a与第一桌台可动壁72b彼此独立地成为打开状态以及闭合状态。同样地,构成为在使垂直可动壁74a成为打开状态时,使第二桌台可动壁74b与垂直可动壁74a一起成为打开状态,并且,构成为在使垂直可动壁74a成为闭合状态时,使第二桌台可动壁74b与垂直可动壁74a一起成为闭合状态,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使垂直可动壁74a与第二桌台可动壁74b彼此独立地成为打开状态以及闭合状态。
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1、图17所示,设为了将水平可动壁36b、72a设置于第一壁部18a并将垂直可动壁48a、74a设置于第二壁部18b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既可以为在第一壁部18a和第二壁部18b这双方分别仅设置有水平可动壁36b、72a的结构,也可以为在第一壁部18a和第二壁部18b这双方分别仅设置有垂直可动壁48a、74a的结构。除此之外,还可以是,在第一壁部18a设置水平可动壁36b、72a和垂直可动壁48a、74a这双方,或在第二壁部18b设置水平可动壁36b、72a和垂直可动壁48a、74a这双方。
而且,车厢16为被第一壁部18a和第二壁部18b分为四个单独空间20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被分为五个以上的单独空间20的结构。另外,壁部18的第一壁部18a与第二壁部18b在车厢16的大致中央部交叉,但并不限定于此,既可以为第一壁部18a与第二壁部18b在车厢16的大致中央部以外的位置交叉的结构,也可以为如下结构:仅具有第一壁部18a与第二壁部18b中的一方,利用第一壁部18a或第二壁部18b对车厢16进行分隔。而且,第一壁部18a或第二壁部18b为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以及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在车辆俯视时沿倾斜方向延伸设置的结构。
而且,桌台32、71设置于第一壁部18a与第二壁部18b的交叉部30,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设置于其他位置的结构。
另外,如图2所示,车辆用座椅22构成为隔着第二壁部18b而相对,但并不限定于此,既可以是,所有的车辆用座椅22都朝向相同的方向,也可以是,各个车辆用座椅22朝不同的方向配置。
而且,如图1所示,车辆12为自动驾驶车辆,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乘客进行驾驶的通常的车辆。在该情况下,既可以为将壁部18设置于车厢16的除了驾驶座以外的场所的结构,也可以为将壁部18设置于车厢16的包括驾驶座在内的场所的结构。
而且,如图2所示,可动壁36的水平可动壁36b和第一桌台可动壁36a彼此分体地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一例,既可以是,使水平可动壁36b的一部分在桌台32上延伸设置,并将该延伸设置部作为第一桌台可动壁36a,根据除此之外的结构,也可以是,使水平可动壁36b与第一桌台可动壁36a一体化。同样地,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分别使水平可动壁72a以及第一桌台可动壁72b(图17参照)与垂直可动壁48a(参照图2)、74a(参照图17)以及第二桌台可动壁48b(参照图2)、74b(参照图17)一体化。
另外,对于第一壁部18a而言,除了第一桌台可动壁36a之外,第一壁部18a的下端部18aa大致抵接于车厢16的底板34,且上端部18ab大致抵接于车厢16的内顶板。同样地,对于第二壁部18b而言,除了第二桌台可动壁48b之外,第二壁部18b的下端部18ba大致抵接于车厢16的底板34,且上端部18bb大致抵接于车厢16的内顶板。即,利用第一壁部18a以及第二壁部18b设为了分隔状态的各个单独空间20为被大致完全地分隔的状态,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一例,也可以为如下结构:仅在与就坐于车辆用座椅22的乘客的头部大致相同的高度所对应的范围设置第一壁部18a以及第二壁部18b,从而仅对视线进行遮挡。另外,除此之外,也可以为如下结构:仅在一部分设置第一壁部18a以及第二壁部18b,单独空间20彼此具有一部分连通的空间。
而且,如图4所示,可动壁36为具有对置的两块水平可动壁36b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既可以为在对置的两块水平可动壁36b之间设置由透明材料构成的另一壁构件而设为三块的结构,也可以为设置有三块以上的块数的结构。同样地,对于第一桌台可动壁36a、垂直可动壁48a以及第二桌台可动壁48b(参照图2)而言,也是既可以为隔着由透明材料构成的另一壁构件而设为三块的结构,也可以为设置有三块以上的块数的结构。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除了上述内容以外,还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并实施。
另外,也能够以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上述本实施方式的车厢构造。例如,也能够将本实施方式的车厢构造所要解决的课题(目的)理解为“在设置于车厢内的桌台中,能够兼顾单独空间的确保和较大的空间的确保”。
在如上述那样理解课题时,本公开的一方案例如如下所述。
“一种车厢构造,其中,所述车厢构造具有:
车厢,所述车厢为乘客的乘坐空间;
桌台,所述桌台设置于所述车厢内;以及
桌台可动壁,所述桌台可动壁设置于所述桌台,并且能够选择性地设为将所述桌台的顶板上的空间分隔为多个单独空间的分隔状态、和将至少一组相邻的所述单独空间彼此相互连通的连通状态,并且,通过被操作成在相邻的所述单独空间彼此中的每一个都成为所述连通状态,从而使进行了操作的相邻的所述单独空间彼此成为所述连通状态。”
根据上述结构,在成为乘客的乘坐空间的车厢设置有桌台。在该桌台设置有桌台可动壁,利用该桌台可动壁,能选择性地设为将顶板上的空间分隔为多个单独空间的分隔状态、和将至少一组相邻的单独空间彼此相互连通的连通状态。因此,乘客能够通过使桌台可动壁成为分隔状态,从而在与他人共同乘坐于车辆的情况下,在桌台上确保能够独自地使用桌台的单独空间。另一方面,乘客也能够通过使桌台可动壁成为连通状态,从而在与朋友彼此共同乘坐于车辆的情况下,解除桌台的分隔而较宽地进行利用。
在此,通过在相邻的单独空间中的每一个以使桌台可动壁成为连通状态的方式进行操作,从而使进行了操作的单独空间彼此成为连通状态。即,通过由使用相邻的单独空间的双方的乘客分别进行设为连通状态的操作而成为连通状态,因此,即使仅使用一方的单独空间的乘客进行设为连通状态的操作,只要使用与一方的单独空间相邻的另一方的单独空间的乘客未进行设为连通状态的操作,就不会成为连通状态。因此,在某位乘客不期望成为连通状态的状态下,能够防止桌台成为单独空间彼此连通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