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围总成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4237发布日期:2018-09-25 20:19阅读:179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后围总成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汽车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汽车的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汽车后围总成作为白车身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与后地板、侧围等零部件形成后行李箱空间,汽车后围总成上安装有后保险杠、后背门锁钩、行李舱护板、后背门密封条等零部件。后围总成作为汽车碰撞时抵抗车体变形的重要零件,在设计制造时就要求有较高的刚度和强度,后围总成对白车身的整体碰撞性能目标做出贡献,同时在评定汽车安全性能等级的后部碰撞试验中,后围总成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有的汽车后围总成通常包括后围内板、后围外板和后围加强块,后围内板和后围外板均为一体成型结构,后围内板和后围外板相连接并在后围内板和后围外板之间形成有腔体,后围加强块设置在腔体内,后围加强块与后围内板卡接并粘接,并与后围外板粘接,以提高后围总成的刚度和强度。

由于现有的汽车后围总成中,后围加强块不但要和后围内板卡接匹配和粘接匹配,还要和后围外板进行粘接匹配,从而增加了后围总成的组装难度,导致汽车成本的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后围总成结构及汽车,以利于降低汽车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后围总成结构,包括:

后围外板;

后围内板,与所述后围外板平行设置并与所述后围外板焊接固定,所述后围内板和后围外板之间形成有腔体,所述腔体沿所述后围外板和后围内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后围内板上形成后围内板加强部,所述后围内板加强部与所述后围外板焊接固定,至少部分所述后围内板加强部位于所述腔体内。

所述的汽车后围总成结构,优选的,所述后围内板包括后围内板连接板和后围内板主体部,所述后围内板连接板为两个,两个所述后围内板连接板分别连接在所述后围内板主体部的两端,所述后围内板加强部形成在所述后围内板主体部和所述后围内板连接板之间,所述后围内板连接板、后围内板主体部和后围内板加强部均与所述后围外板焊接固定。

所述的汽车后围总成结构,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的边缘和后围内板主体的边缘搭接并焊接固定以形成所述后围内板加强部。

所述的汽车后围总成结构,优选的,所述后围内板连接板的边缘和/或所述后围内板主体的边缘上形成有翻边加强筋。

所述的汽车后围总成结构,优选的,后围内板加强部沿所述后围内板的宽度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腔体。

所述的汽车后围总成结构,优选的,所述后围内板上形成有多个后围内板加强筋,所述后围内板加强筋沿所述后围内板的宽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后围内板加强筋沿所述后围内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的汽车后围总成结构,优选的,所述后围外板上形成有多个后围外板加强筋,所述后围外板加强筋沿所述后围外板的宽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后围外板加强筋沿所述后围外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的汽车后围总成结构,优选的,所述后围内板加强筋在所述后围内板朝向所述后围外板的表面上形成有第一凹槽,所述后围外板加强筋在所述后围外板朝向所述后围内板的表面上形成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位置相对应。

所述的汽车后围总成结构,优选的,还包括后围外板加强板,所述后围外板与后纵梁端板焊接固定,所述后围外板加强板焊接在所述后围外板与后纵梁端板之间,并在所述后围外板加强板、后围外板与后纵梁端板之间形成空腔。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包括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汽车后围总成结构。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后围总成结构,在组装过程中,可将后围内板与后围外板进行焊接固定,同时也将后围内板上的后围内板加强部与后围外板进行焊接固定,在后围内板与后围外板焊接后能够在后围内板和后围外板之间形成腔体,在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组装完成后,至少部分后围内板加强部位于腔体内,从而对腔体形成支撑,提高了后围内板和后围外板连接结构的强度。由于后围内板加强部预先形成在后围内板上,因此在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组装过程中,无需对后围内板加强部单独进行安装,也无需使后围内板加强部与后围内板进行卡接匹配和粘接匹配,降低了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组装的操作难度,利于提高汽车生产效率,降低汽车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的结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的后围内板主体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的后围内板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的后围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A-A剖面视图;

图7为图1中的B-B剖面视图;

图8为图1中的C-C剖面视图。

附图标记:

101:后围外板;

102:后围内板;

103:腔体;

104:后围内板加强部;

105:后围内板连接板;

106:后围内板主体部;

107:翻边加强筋;

108:后围内板加强筋;

109:后围外板加强筋;

110:后围外板加强板;

111:后纵梁端板;

112:空腔;

113:第一凹槽;

114:第二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汽车的车体中包括后围总成、侧围总成、地板总成、前门总成、后门总成、机舱总成、翼子板、发动机盖总成、顶盖总成、行李箱隔板总成、行李箱盖总成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后围总成结构,可与汽车车体中的后地板、侧围等零部件进行连接以形成后行李箱空间,汽车后围总成上可安装有后保险杠、后背门锁钩、行李箱护板、后背门密封条等零部件。

其中,后保险杠是吸收和减缓外界冲击力、防护车身后部的安全装置。后保险杠是由外板、缓冲材料和横梁三部分组成,其中外板和缓冲材料通常用塑料制成,横梁由冷轧薄板冲压而成并形成有U形槽,外板和缓冲材料附着在横梁。

后背门锁钩用于与后背门上的后背门锁配合,从而能够将后背门锁持定位。

行李箱护板位于行李箱后端的边缘处,对行李箱的后端的边缘起到保护和防磨的作用。

后背门密封条设置在李箱后端的边缘处,后背门密封条在后背门关闭的状态下,能够与后背门相接触以起到密封作用。

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后围总成结构,包括后围外板101和后围内板102,后围内板102与所述后围外板101平行设置并与所述后围外板101焊接固定,所述后围内板102和后围外板101之间形成有腔体103,所述腔体103沿所述后围外板101和后围内板102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后围内板102上形成后围内板加强部104,所述后围内板加强部104与所述后围外板101焊接固定,至少部分所述后围内板加强部104位于所述腔体103内。

本实施例中的汽车后围总成结构,在组装过程中,可将后围内板102与后围外板101进行焊接固定,同时也将后围内板102上的后围内板加强部104与后围外板101进行焊接固定,在后围内板102与后围外板101焊接后能够在后围内板102和后围外板101之间形成腔体103,在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组装完成后,至少部分后围内板加强部104位于腔体103内,从而对腔体103形成支撑,提高了后围内板102和后围外板101连接结构的强度。由于后围内板加强部104预先形成在后围内板102上,因此在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组装过程中,无需对后围内板加强部104单独进行安装,也无需使后围内板加强部104与后围内板102进行卡接匹配和粘接匹配,降低了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组装的操作难度,利于提高汽车生产效率,降低汽车的成本。

其中,在后围内板102生产过程中可直接形成后围内板加强部104,后围内板加强部104可为后围内板102中加厚的板体,也可为弯折而成的加强肋。

请参考图2-4,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后围内板102包括后围内板连接板105和后围内板主体部106,所述后围内板连接板105为两个,两个所述后围内板连接板105分别连接在所述后围内板主体部106的两端,所述后围内板加强部104形成在所述后围内板主体部106和所述后围内板连接板105之间,所述后围内板连接板105、后围内板主体部106和后围内板加强部104均与所述后围外板101焊接固定。

由此,在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组装过程中,可将后围内板连接板105和后围内板主体部106与后围外板101进行焊接固定,同时也将后围内板连接板105和后围内板主体部106之间的后围内板加强部104与后围外板101进行焊接固定,在后围内板连接板105、后围内板主体部106和后围内板加强部104与后围外板101焊接后能够在后围内板102和后围外板101之间形成腔体103,在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组装完成后,至少部分后围内板加强部104位于腔体103内,从而对腔体103形成支撑,提高了后围内板102和后围外板101连接结构的强度。由于后围内板102主体的两端均形成有后围内板加强部104,因此,利于提高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的强度。

请参考图6和图7,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后围内板连接板105的边缘和后围内板102主体的边缘搭接并焊接固定以形成所述后围内板加强部104。

在后围内板102生产过程中,可将后围内板连接板105和后围内板102主体分别冲压形成,之后将后围内板连接板105的边缘和后围内板102主体的边缘搭接并焊接固定以形成后围内板加强部104,后围内板加强部104即是后围内板连接板105的边缘和后围内板102主体的边缘的搭接部分,由于后围内板连接板105的边缘和后围内板102主体的边缘的搭接部分厚度较厚,因此能够起到加强作用,由此,在后围内板102生产过程中无需对后围内板加强部104进行单独的加工,降低了后围内板102的生产难度,提高了后围内板102的生产效率。

另外,由于后围内板102由后围内板连接板105和后围内板102主体焊接而成,因此,后围内板连接板105和后围内板102主体的长度较短,因此,能够降低后围内板连接板105和后围内板102主体的加工难度,利于提高后围内板102的生产效率。

请参考图3、图4和图7,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后围内板连接板105的边缘和/或所述后围内板102主体的边缘上形成有翻边加强筋107。

由于后围内板连接板105的边缘和/或后围内板102主体的边缘上形成有翻边加强筋107,因此,在后围内板连接板105的边缘和后围内板102主体的边缘搭接并焊接固定形成后围内板加强部104后,翻边加强筋107能够进一步提高后围内板加强部104的强度,从而进一步改善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的受力性能。

优选的,后围内板连接板105的边缘和后围内板102主体的边缘上均形成有翻边加强筋107,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后围内板加强部104的强度,从而进一步改善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的受力性能。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后围内板加强部104沿所述后围内板102的宽度方向延伸并贯穿所述腔体103。

由此,在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组装过程中,可将后围内板102与后围外板101进行焊接固定,同时也将后围内板102上的后围内板加强部104与后围外板101进行焊接固定,在后围内板102与后围外板101焊接后能够在后围内板102和后围外板101之间形成腔体103,在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组装完成后,后围内板加强部104位于腔体103内且后围内板加强部104沿腔体103的径向贯穿腔体103,从而对腔体103形成支撑,提高了后围内板102和后围外板101连接结构的强度。由于后围内板加强部104能够沿腔体103的径向贯穿腔体103,从而能够对腔体103起到更为有效的支撑,进一步改善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的受力性能。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后围内板102上形成有多个后围内板加强筋108,所述后围内板加强筋108沿所述后围内板102的宽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后围内板加强筋108沿所述后围内板10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由于后围内板102上形成有多个沿后围内板102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后围内板加强筋108,且多个后围内板加强筋108沿后围内板10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因此,能够有效加强后围内板102的结构强度,从而利于进一步改善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的受力性能。

请参考图5,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后围外板101上形成有多个后围外板加强筋109,所述后围外板加强筋109沿所述后围外板101的宽度方向延伸,多个所述后围外板加强筋109沿所述后围外板10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由于后围外板101上形成有多个沿后围外板10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后围外板加强筋109,且多个后围外板加强筋109沿后围外板10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因此,能够有效加强后围外板101的结构强度,从而利于进一步改善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的受力性能。

请参考图5和图7,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后围内板加强筋108在所述后围内板102朝向所述后围外板101的表面上形成有第一凹槽113,所述后围外板加强筋109在所述后围外板101朝向所述后围内板102的表面上形成有第二凹槽114,所述第一凹槽113与所述第二凹槽114位置相对应。

由此,在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组装过程中,可将后围内板102与后围外板101进行焊接固定,并将后围内板102上的后围内板加强部104与后围外板101进行焊接固定,同时使后围内板102上的第一凹槽113与后围外板101上的第二凹槽114位置对应,在后围内板102与后围外板101焊接后能够在后围内板102和后围外板101之间形成腔体103,由于后围内板102上的第一凹槽113与后围外板101上的第二凹槽114位置相对应,因此,在腔体103在第一凹槽113和第二凹槽114位置处的横截面积较大,能够有效提升后围总成的强度和刚度。另外,在汽车后围总成结构进行电泳过程中,由于腔体103在第一凹槽113和第二凹槽114位置处的横截面积较大,因此,利于提高电解液在腔体103中的流量,从而可以加快电泳的速度,进一步提高了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的生产效率。

请参考图8,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汽车后围总成结构还包括后围外板加强板110,所述后围外板101与后纵梁端板111焊接固定,所述后围外板加强板110焊接在所述后围外板101与后纵梁端板111之间,并在所述后围外板加强板110、后围外板101与后纵梁端板111之间形成空腔112。

由此,在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组装过程中,可将后围内板102与后围外板101进行焊接固定,并将后围内板102上的后围内板加强部104与后围外板101进行焊接固定,在后围内板102与后围外板101焊接后能够在后围内板102和后围外板101之间形成腔体103,且至少部分后围内板加强部104位于腔体103内,从而对腔体103形成支撑,提高了后围内板102和后围外板101连接结构的强度,之后,将后围外板101与后纵梁端板111焊接固定,最后将后围外板加强板110焊接在后围外板101与后纵梁端板111之间,并在后围外板加强板110、后围外板101与后纵梁端板111之间形成空腔112,由此,利于提高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的受力性能。

其中,后围外板加强板110可为两个,两个后围外板加强板110可靠近后围外板101的两端设置,从而利于进一步提高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的受力性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包括本实用新型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汽车后围总成结构。

本实施例中,在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组装过程中,可将后围内板102与后围外板101进行焊接固定,同时也将后围内板102上的后围内板加强部104与后围外板101进行焊接固定,在后围内板102与后围外板101焊接后能够在后围内板102和后围外板101之间形成腔体103,在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组装完成后,至少部分后围内板加强部104位于腔体103内,从而对腔体103形成支撑,提高了后围内板102和后围外板101连接结构的强度。由于后围内板加强部104预先形成在后围内板102上,因此在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组装过程中,无需对后围内板加强部104单独进行安装,也无需使后围内板加强部104与后围内板102进行卡接匹配和粘接匹配,降低了汽车后围总成结构组装的操作难度,利于提高汽车生产效率,降低汽车的成本。

其中,在后围内板102生产过程中可直接形成后围内板加强部104,后围内板加强部104可为后围内板102中加厚的板体,也可为弯折而成的加强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