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44788发布日期:2018-09-28 20:34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盖。



背景技术:

发动机盖是汽车外观组成的重要部件,一方面要保护位于发动机盖下方的发动机等零部件免受日晒雨淋;另一方面,在汽车与行人碰撞时,减小对行人的伤害。

目前,对于较高级别的车型,为了减轻重量,通常会采用铝板来制造发动机盖的内外板。但由于材料以及工艺技术的限制,目前采用的铝外板的厚度最小要0.9mm,铝内板的厚度最小要0.8mm,这样的铝板结构的发动机盖要满足行人保护的要求,需要发动机盖下方具有较大的缓冲空间,从而造成发动机舱空间布置与造型需求的矛盾。鉴于此,减小发动机盖与发动机之间所需的缓冲空间成为必要。降低为满足行人保护性能而对发动机盖下方空间的要求成为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盖,其能够在保护行人的同时为汽车的造型设计提供更大的自由度。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发动机盖,包括发动机盖内板,所述发动机盖内板包括内板主体和安装在所述内板主体上的内板分体件;

所述内板主体上设置有安装通孔,在所述安装通孔的孔壁上向内延伸有第一连接部;

在所述内板分体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配合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紧固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内板分体件为钢板。

进一步地,所述内板分体件中设置有镂空结构,所述镂空结构包括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贯通开口部。

进一步地,在所述内板分体件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绝缘涂层。

进一步地,所述内板分体件与所述内板主体通过铆接和/或胶结紧固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一凹槽,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相配合的第一凸筋,所述第一凸筋紧固在所述第一凹槽内。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置有第二凸筋,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凸筋相配合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凸筋紧固在所述第二凹槽内。

进一步地,在所述内板主体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设置有多条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在所述内板主体和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背对所述内板分体件侧的底面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内板主体上的背对所述内板分体件的一侧设置有隔热垫;

所述隔热垫位于所述内板分体件的下方,且所述隔热垫安装在所述安装通孔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多个相互间隔设置内板分体件通孔,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对应所述内板分体件通孔的位置设置有凹部;

每个所述内板分体件通孔与相应的所述凹部对齐,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通过连接件紧固连接,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内板分体件通孔与相应的所述凹部;

所述隔热垫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紧固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发动机盖,通过将发动机盖内板设置为由内板主体和内板分体件组成,内板主体与内板分体件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通过将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使内板分体件安装在内板主体的安装通孔内。在汽车与行人碰撞时,冲击力碰撞到内板分体件后向四周的内板主体转移,吸收了部分能量,从而提升了发动机盖的吸能效率。通过提升了发动机盖的吸能效率,减小对发动机盖与其下方的汽车结构硬点之间的距离的要求,为汽车的造型设计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并获得较好的行人保护效果;同时,发动机盖满足轻量化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盖的示意图;

图2为内板主体的示意图;

图3为内板分体件的示意图;

图4为设置在第二连接部上的第一凸筋;

图5为设置在第一连接部上的第一凹槽;

图6为设置在第二连接部上的第二凹槽;

图7为设置在第一连接部上的第二凸筋;

图8为隔热垫与内板主体、内板分体件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100-发动机盖; 10-发动机盖内板; 1-内板主体;

11-安装通孔; 12-第一连接部; 121-第一凹槽;

122-第二凸筋; 123-凹部; 2-内板分体件;

21-第二连接部; 211-内板分体件通孔; 212-第一凸筋;

213-第二凹槽; 22-镂空结构; 221-贯通开口部;

3-连接件; 20-隔热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或视为对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盖100,包括发动机盖10,发动机盖10包括内板主体1和安装在内板主体1上的内板分体件2。

内板主体1上设置有安装通孔11,在安装通孔11的孔壁上向内延伸有第一连接部12;

在内板分体件2上设置有与第一连接部12相配合的第二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1与第一连接部12紧固连接。

也即是,发动机盖100包括发动机盖10,发动机盖10主要由内板主体1和内板分体件2。其中,内板分体件2即为加强件,或者为加强板。内板分体件2安装在内板主体1上。

在内板主体1上设置有安装通孔11,在安装通孔11的孔壁上设置有第一连接部12,第一连接部12朝向安装通孔11中心延伸。在内板分体件2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21,第二连接部21与第一连接部12接触,通过铆接和/或胶结,或者焊接紧固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内板分体件2与内板主体1紧固连接。组装时,将内板分体件2安装在内板主体1的安装通孔11内,内板主体1位于内板分体件2的四周。内板分体件2朝向碰撞区域,在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冲击力传递到发动机盖内板10上时,保证先对发动机盖10的内板分体件2产生冲击,然后通过内板分体件2转移到其周围的内板主体1上。

内板分体件2采用薄钢板来代替较厚的铝板,从而提升吸能效果。

内板主体1采用轻质材料,如铝、镁、陶瓷、塑料、玻璃纤维或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以实现车体减重。

在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时,碰撞产生的冲击力将作用到内板分体件2上,由于内板分体件2是薄钢板,相比铝板设计的内板吸能效果更好。在整个过程中,发动机盖100的吸能效率得到了提升,在避免人与车体发生激烈碰撞,起到保护行人安全的作用的同时,减小对发动机盖100与其下方的汽车结构硬点之间的距离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发动机盖100,通过提升发动机盖100的吸能效率,减小对发动机盖100与其下方的汽车结构硬点之间的距离的要求,为汽车的造型设计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并获得较好的行人保护效果;同时,发动机盖100满足轻量化的要求。

较佳地,内板分体件2为钢板。

内板分体件2采用钢板,钢板吸能效果好,且易于加工。

较佳地,如图3所示,内板分体件2中设置有镂空结构22,镂空结构22包括多个相互间隔设置的贯通开口部221。

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同时实现减重,在内板分体件2中设置有镂空结构22,镂空结构22包括多个贯通开口部221,贯通开口部221在内板分体件2上间隔设置,每个贯通开口部221贯通内板分体件2上的上下两面。

较佳地,在内板分体件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绝缘涂层(图中未标示)。

为防止电化学腐蚀,在内板分体件2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绝缘涂层,并且保证第二连接部21上的绝缘涂层不脱落。

优选地,内板分体件2与内板主体1通过铆接和/或胶结紧固连接。

为了使碰撞产生的冲击力能够从内板分体件2向四周的内板主体1转移,将内板分体件2与内板主体1紧固连接,通过铆接和/或胶结连接方式,易于实现。

较佳地,如图4-5所示,第一连接部12上设置有第一凹槽121,在第二连接部21设置有与第一凹槽121相配合的第一凸筋212,第一凸筋212紧固在第一凹槽121内。

为了防止第一连接部12与第二连接部21脱离,一种导向方式是:在第一连接部12上设置有第一凹槽121,在第二连接部21设置有第一凸筋212,第一凸筋212与第一凹槽121相对应,第一凸筋212插入第一凹槽121。内板分体件2与内板主体1通过焊接、或铆接,或胶结等连接方式紧固连接,从而使第一凸筋212紧固在第一凹槽121内。

较佳地,如图6-7所示在第一连接部12上设置有第二凸筋122,在第二连接部21设置有与第二凸筋122相配合的第二凹槽213,第二凸筋122紧固在第二凹槽213内。

为了防止第一连接部12与第二连接部21松脱,另一种导向方式是:在第一连接部12上设置有第二凸筋122,在第二连接部21设置有第二凹槽213,第二凹槽213与第二凸筋122相对应,第二凸筋122插入第二凹槽213。内板分体件2与内板主体1通过焊接、或铆接,或胶结等连接方式紧固连接,从而使第二凸筋122紧固在第二凹槽213内。

较佳地,在内板主体1与第一连接部12之间设置有多条加强筋(图中未标示),加强筋设置在内板主体1和第一连接部12上背对内板分体件2侧的底面上。

为了加强发动机盖10的结构强度,在内板主体1与第一连接部12之间设置有多条加强筋,加强筋位于内板主体1的底面上。该处所指的底面是指安装时,内板主体1上面向发动机的一面。

较佳地,如图8所示,在内板主体1上的背对内板分体件2的一侧设置有隔热垫20。

隔热垫20位于内板分体件2的下方,且隔热垫20安装在安装通孔11上。

为了防止由于发动机盖10下方的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内板主体1和内板分体件2上,在内板主体1上设置有隔热垫20。

隔热垫20在内板主体1背向内板分体件2的一侧,内板主体1背向内板分体件2一侧朝向发动机。隔热垫20尺寸一般比内板分体件2尺寸大,并能够完全覆盖安装通孔11,使隔热垫20安装在安装通孔11上。

此处所指的隔热垫是用于分隔发热物和发动机盖内板10的一种垫子。隔热垫起到隔热和保护发动机盖内板10的作用,进而保护发动机盖100。

当内板分体件2与内板主体1通过胶结连接方式进行连接时,特别需要对第一连接部12与第二连接部21进行防热保护,避免对该连接区域造成融化或者松脱。

较佳地,如图2-3所示,在所述第二连接部21上设置有多个相互间隔设置内板分体件通孔211,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2上对应所述内板分体件通孔211的位置设置有凹部123。

每个所述内板分体件通孔211与相应的所述凹部123对齐,所述第一连接部1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1通过连接件3紧固连接,所述连接件3穿过所述内板分体件通孔211与相应的所述凹部123。

所述隔热垫20通过所述连接件3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紧固连接。

也即是,在第二连接部21上设置有多个内板分体件通孔211,内板分体件通孔211间隔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2上设置有凹部123,凹部123的位置对应内板分体件通孔211,每个内板分体件通孔211与之相应的凹部123对齐。连接时,连接件3穿过内板分体件通孔211和与之对齐的凹部123。第一连接部12与第二连接部21通过连接件3紧固连接。连接件3是用于紧固两个物体之间的组件,可以是螺钉、或螺栓等类似物。

隔热垫20通过连接件3与第一连接部12紧固连接,从而使隔热垫20紧固在发动机盖内板10上。

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