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足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5138发布日期:2018-11-09 22:39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爬行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足机器人。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探索自然界步伐的不断加速,对具备移动能力机器人的需求日趋增大。足式爬行机器人比轮式机器人应对复杂地形的能力强,因而被给予了巨大的关注,但足式爬行机器人比轮式机器人的行走速度慢,且由于采用足式爬行的方式,机器人结构相对复杂,应对外力意外伤害的能力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研制一种多足机器人,该多足机器人既能够应对复杂地形,又能够在特殊环境下具备较快的移动速度,且自身防护能力强。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足机器人,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安装板、机械肢,上壳体、下壳体为半球形壳体,安装板设置在下壳体中,机械肢安装在安装板上,下壳体上设置有与机械肢对应的缺口。机械肢折叠后能隐藏在下壳体中、伸展后能从下壳体的缺口中伸出,当遇到下坡路时,将机械肢隐藏在下壳体中,通过滚动的方式行进,既能应对复杂地形,又具备较快的移动速度;当机器人不工作时,也可以将机械肢隐藏在下壳体中,增强了机器人自身的防护能力。

作为优化,所述机械肢至少设置三根。

作为优化,所述机械肢设置六根,六根机械肢以多足机器人竖直中心点为圆心圆周均匀分布。

作为优化,所述机械肢包括电机a、前肢、上肢、电机b,电机a安装在安装板上,上肢安装在电机a的输出轴上,电机b设置在上肢与前肢之间。

作为优化,所述下壳体的底部还设置有配重。

作为优化,所述多足机器人还包括主板、监控设备、数据传输模块,主板、监控设备、数据传输模块安装在安装板上方。多足机器人通过监控设备观察周边环境,并通过数据传输模块接受指令、发送数据。



技术实现要素:
中提供的效果仅仅是实施例的效果,而不是实用新型所有的全部效果,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机械肢折叠后能隐藏在下壳体中、伸展后能从下壳体的缺口中伸出,当遇到下坡路时,将机械肢隐藏在下壳体中,通过滚动的方式行进,既能应对复杂地形,又具备较快的移动速度;当机器人不工作时,也可以将机械肢隐藏在下壳体中,增强了机器人自身的防护能力。

2.通过将机械肢设置六根,且六根机械肢以多足机器人竖直中心点为圆心圆周均匀分布,该机器人不需要转向即可向任何方向运动,增强了灵活性,能应对复杂地形。

3.通过在下壳体的底部设置配重,能够保障机器人以球形状态行进结束后,能够保持直立状态,方便下一步的爬行动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爬行状态的正视图。

图2为图1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隐藏上壳体后的总体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滚动状态的正视图。

图5为图4沿D-D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应当注意,在附图中所图示的部件不一定按比例绘制。本实用新型省略了对公知组件和处理技术及工艺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如图所示,一种多足机器人,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2、安装板3、机械肢4,上壳体1、下壳体2为半球形壳体,安装板3设置在下壳体2中,机械肢4安装在安装板3上,下壳体2上设置有与机械肢4对应的缺口。机械肢4折叠后能隐藏在下壳体2中、伸展后能从下壳体2的缺口中伸出,当遇到下坡路时,将机械肢4隐藏在下壳体2中,通过滚动的方式行进,既能应对复杂地形,又具备较快的移动速度;当机器人不工作时,也可以将机械肢4隐藏在下壳体2中,增强了机器人自身的防护能力。

所述机械肢4设置六根,六根机械肢4以多足机器人竖直中心点为圆心圆周均匀分布。通过将机械肢4设置六根,且六根机械肢4以多足机器人竖直中心点为圆心圆周均匀分布,该机器人不需要转向即可向任何方向运动,增强了灵活性,能应对复杂地形。

所述机械肢4包括电机a41、前肢42、上肢43、电机b44,电机a41安装在安装板3上,上肢43安装在电机a41的输出轴上,电机b44设置在上肢43与前肢42之间。

所述下壳体2的底部还设置有配重5。通过在下壳体2的底部设置配重5,能够保障机器人以球形状态行进结束后,能够保持直立状态,方便下一步的爬行动作。

所述多足机器人还包括主板、监控设备、数据传输模块,主板、监控设备、数据传输模块安装在安装板3上方。多足机器人通过监控设备观察周边环境,并通过数据传输模块接受指令、发送数据。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