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节销轴注油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95219发布日期:2018-11-27 23:29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转向节销轴注油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向节销轴注油结构。



背景技术:

转向节一般是通过销轴安装在车轴的端部,即是说,利用销轴将转向节与车轴可转动的连接,以实现车轮的转向,为了保证车轮灵活转动,需要在销轴与转向节的配合间隙内填充润滑油;由于转向节上用于安装销轴的轴孔包括上下两部分,现有的注油结构是分别在销轴的顶端面和底端面安装注油嘴,由于润滑油的重力导致销轴底端面的注油嘴的注油频次很高,并且注油嘴安装在销轴下端面,使得注油嘴与地面的距离较近,注油操作不够方便,不易于车辆的日常维护。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于提供一种转向节销轴注油结构,其能够减少转向节销轴的注油频次,通过易于车辆的日常维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转向节销轴注油结构,包括转向节、穿接在转向节的轴孔内的销轴、与转向节固定的横拉杆臂以及注油嘴,横拉杆臂至少包括一个上表面和一个与转向节的内侧面贴合的外侧面,注油嘴安装在横拉杆臂的上表面,横拉杆臂上设置有第一通道,该第一通道的一端延伸至上表面、另一端延伸至外侧面,转向节上设置有第二通道,该第二通道的一端延伸至转向节的内侧面、另一端延伸至转向节轴孔的内壁;在外侧面与内侧面贴合处,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连通。

第一通道延伸至外侧面形成一开口,外侧面上位于该开口周缘形成一环形的凸起部。

横拉杆臂与转向节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第一通道包括由上表面向着横拉杆臂内部延伸的第一孔,以及由外侧面向着横拉杆臂内部延伸的第二孔,第二孔与第一孔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在横拉杆臂和转向节上开设油路,使润滑油可经过注油嘴、横拉杆臂、转向节进入到上述转向节与销轴的配合间隙对销轴进行润滑,满足销轴的润滑要求;且由于是将注油嘴安装在横拉杆臂的上表面,使注油嘴的进油口是朝上或斜向上的,润滑油不会向下泄漏,降低了注油的频次,便于车辆的日常维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2、3、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向节销轴注油结构,其包括转向节10、销轴20、横拉杆臂30以及注油嘴40,其中,销轴20穿接在转向节10的轴孔内,横拉杆臂30与转向节10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同的,横拉杆臂是用于将转向节与转向横拉杆连接;本实用新型中,横拉杆臂30包括一个上表面31和一个外侧面32,该外侧面32与转向节10的内侧面11贴合,并且利用螺栓横穿横拉杆臂30和转向节10,将其二者固定;注油嘴40固定安装在上表面31上,如此,可使注油嘴40的进油口是朝上设置,或者斜向上设置。横拉杆臂30内设置有第一通道33,转向节10上设置有第二通道12,该第一通道13和第二通道12连通形成一注油通道,该注油通道一端连通注油嘴40、另一端连通转向节10与销轴20的配合间隙。具体的,第一通道33的一端延伸至上表面31形成一个开口311、另一端延伸至外侧面32上,注油嘴40可通过螺接的方式安装在开口311中,第二通道12的一端延伸至转向节10的内侧面11并形成开口111、另一端则延伸至向节10与销轴20的配合间隙,在横拉杆臂30与转向节10固定好后,第一通道23的另一端与开口111导通。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在横拉杆臂和转向节上开设油路,使润滑油可经过注油嘴、横拉杆臂、转向节进入到上述转向节10与销轴20的配合间隙对销轴进行润滑,满足销轴20的润滑要求;且由于是将注油嘴40安装在横拉杆臂30的上表面,使注油嘴40的进油口是朝上或斜向上的,润滑油不会向下泄漏,降低了注油的频次,便于车辆的日常维护。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横拉杆臂30与转向节10通过螺栓固定,当然,横拉杆臂30和转向节10还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固定,只要能够满足第一通道33和第二通道12连通即可。

上述方案中,第一通道33延伸至外侧面32形成一开口,外侧面上位于该开口周缘形成一环形的凸起部,在利用螺栓锁紧横拉杆臂30和转向节10后,凸起部围绕在第一通道33和第二通道12的对接处外围,保证该处具有良好的密封性。

为了便于加工,上述的第一通道33包括由上表面向着横拉杆臂30内部延伸的第一孔,以及由外侧面向着横拉杆臂30内部延伸的第二孔,第二孔与第一孔连通。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